因为是凯特加一星,否则词汇量这么大的独白可能都看不下去。
具有很强的实验性,想起孟京辉也是爱用这样的音乐,解释名词的概念,全靠演员演技和台词功底撑起来的作品。
观众肯定没法认同这宣言,因为它就在做着自己所否认的事,可以认为导演是在呼吁艺术家做更多真诚、灵性的作品,批判那些为了赚钱,自命不凡,自己都不知所云的伪艺术家。
比起电影确实是适合放在展厅里的“影像垃圾”,但不妨作为一场行为艺术来看,比起没看下去的《歌声不绝》强很多,可以看出拍摄剪辑功力,观众看得懂,是一个比较完整的作品。
我理解的是每个角色的转换都代表着语境,有象征寓言意味,即这话的口吻放在这人在某时的场景很合适,但也不能否认是为了拯救电影冗长单调的内核。
就是不知道大魔王为什么要模仿印度口音有点好笑,以及那个捡破烂的直接演个疯女人就好了,声音实在是不符合老头。
有些台词还是很好的,尤其是字幕组翻译后。
(但是有什么关系呢,大魔王说的话=正确的话)
【第五届德国电影节·宣言·2015】凯特·布兰切特1人饰13角的实验电影,大魔王化身13位二十世纪艺术家、活动家、导演,大声发表其彪炳青史的艺术宣言,囊括波普艺术、激浪艺术、达达主义、未来主义、道格玛95等,为艺术的本质及元本精神鼓噪呐喊。
它肯定是一部极具穿透性和话题性的艺术装置,但其对电影的贡献,除了可以称得上是凯特的个人妆容术+舞美置景等美服化道部门的春梦外,其余我均持严重保留态度。
此外,这些宣言在被吉姆·贾木许等大师发声之时,他们大多还是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伙,及至凯特在片中奔走呼号时,这些宣言都已是名垂青史的百年经典了,这从根儿上给凯特这一连串角色的真诚打上问号。
看她穿梭在小学课堂上,假装以课堂提问、讲授和指导,向小学生们兜售道格马95宣言时,观众席发出一阵小型哄笑。
艺术宣言是艺术思想表述阐发,最多是艺术实践的战鼓和号角,几乎不可想象它脱离艺术本体独立存在的可能。
而这部电影偏偏做了这件怪事:请一张美丽绝伦、花样百出的烈焰红唇来扮演思想。
其结果不啻是在电影里贴大字报,用喊麦rap来秀台词功夫。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这片子大概意思就是叫你别装逼了,静静地看着她装逼就好。
补充阅读吧PrologueKarl Marx & Friedrich Engels, 1848, Manifesto of the Communist Party;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Philippe Souplault, 1920, Littérature and the Rest;Situationism 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John Reed Clubs, 1932, Draft Manifesto;Constant Nieuwenhuys, 1948, Manifesto;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Guy Debord, 1960, Situationist Manifesto;FuturismFilippo Tommaso Marinetti, 1909, The Foundation and Manifesto of Futurism;Umberto Boccioni & Carlo Carrà & Luigi Russolo & Giacomo Balla &Gino Severini, 1910, Manifesto of the Futurist Painters;Guillaume Apollinaire, 1913, The Futurist Antitradition;Dziga Vertov, 1922, WE: Variant of a Manifesto;ArchitectureBruno Taut, 1920, Down with Seriousism!Bruno Taut, 1921, Daybreak;Antonio Sant’Elia, 1914, Manifesto of Futurist Architecture;Coop Himmelb(l)au, 1980, Architecture Must Blaze;Robert Venturi, 1966, Non-Straight-forward Architecture: A Gentle Manifesto;Vorticism/ Blue Rider/ Abstract ExpressionismVasily Kandinsky & Franz Marc, 1912, Preface to the Blue Rider Almanac;Barnett Newman, 1948, The Sublime is Now;Wyndham Lewis, 1914, Manifesto;Stridentism/ CreationismManuel Maples Arce, 1921, A Strident Prescription;Vicente Huidobreo, 1922, We Must Create;N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Naum Gabo & Anton Pevzner, 1920, The Realistic Manifesto;Kazimir Malevich, 1916, Suprematist Manifesto;Olga Rozanova, 1917, Cubism, Futurism, Suprematism;Aleksandr Rodchenko, 1919, Manifesto of Suprematists and Non-Objective Painters;DadaismTristan Tzara, 1918, Dada Manifesto;Tristan Tzara, 1920, Manifesto of Monsieur Aa the Antiphilosopher;Francis Picabia, 1920, Dada Cannibalistic Manifesto;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he Pleasures of Dada;Georges Ribemont-Dessaignes, 1920, To the Public;Paul Éluard, 1920, Five Ways to Dada Shortage or two Words of Explanation;Louis Aragon, 1920, Dada Manifesto;Richard Huelsenbeck, 1918, First German Dada Manifesto;Surrealism/ SpatialismAndré Breton, 1924, Manifesto of Surrealism;André Breton, 1929, Second Manifesto of Surrealism;Lucio Fontana, 1946, White Manifesto;Pop ArtClaes Oldenburg, 1961, I am for an Art…;Fluxus/ Merz/ PerformanceYvonne Rainer, 1965, No Manifesto;George Maciunas, 1963, Fluxus Manifesto;Merle Laderman Ukeles, 1969, Maintenance Art Manifesto;Kurt Schwitters, 1919, The Merz Stage;Conceptual Art/ MinimalismSol LeWitt, 1967, Paragraphs on Conceptual Art;Sol LeWitt, 1969, Sentences on Conceptual Art;Elaine Sturtevant, 1999, Shifting Mental Structures;Elaine Sturtevant, 2004, Man is Double Man is Copy Man is Clone;Adrain Piper, 1969, Idea, Form, Context;FilmStan Brakhage, 1963, Metaphors on Vision;Jim Jarmusch, 2002, Golden Rules of Filmmaking;Lars von Trier & Thomas Vinterberg, 1995, Dogma 95;Werner Herzog, 1999, Minnesota Declaration;EpilogueLebbeus Woods, 1993, Manifesto.
“不仅要改变艺术界,它旨在改变全世界。
我们在世界中寻找自我,向世界呼喊出自己内心的不安,我们要重现狂飙突进的时代。
”导演朱利安说。
—— 引言我并不是很懂艺术,但我熟悉我所理解的个人世界,充斥的虚伪,矛盾和永无止尽的贪婪。
这是这个时代,这也是每一个时代。
身处于这样的或者那样的体制下,我们永远都是戴着枷锁前行,我们幻想着有朝一日可以自由的舞蹈,却不得不在第二天早上按时起床去推石头上山。
我们,用我们来欺骗自己,用他们去给他们做榜样。
铸建了一个庞大无比的监狱。
而宣言,大概也算是一种反抗方式了吧。
(去年当成作业的小文章,不算影评,姑且贴过来记录一下)今年北影节最喜欢的一部电影是Cate Blanchett 主演的《宣言》 (Manifesto),导演并不熟悉,但Cate Blanchett 的演技真正能称得上一个人撑起一部电影,她在片中一个人饰演了13个角色,分别指向20世纪的13个艺术流派,不同的角色中,她的妆容、语气、语调、口音、气质都截然不同,演得真正滴水不漏、酣畅淋漓。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的基调,略显轻浮做作的隐晦可说近乎直白。
导演在一开头的旁白中就将他的意图和思考清清楚楚的说了出来,“我反对行动/我支持永续的矛盾和积极的表态/我不解释,因为我讨厌共识/我在写一份宣言,因为我无话可说/我只谈论自己的心,因我并无说服之愿/我无权将他人拽入我的河流,我不逼迫任何人来追随/艺术领域里人人都能独辟蹊径,只要他感到愉悦——会有人真心认为,他找到了全人类的共同精神基础吗?
一个人怎能将无尽无形的混沌加以秩序化?
就凭人?
”是啊,就凭人?
那些掷地有声、锋利如剑的言语是他们真心坚信的吗?
或只是一种处在近乎狂怒的激烈情绪中的宣泄?
如果再尖刻一点,又能否怀着恶意揣测为一种消费主义下的自我营销?
这些问题又会牵扯出更多更大的问题。
如何判断艺术的价值?
怎样界定艺术的范畴?
艺术有普世的评判标准吗?
或是那个终极的问号,什么是艺术?
导演似乎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
他选择耍一个小聪明,规避宏大,仅谈论“我”对20世纪艺术流派们那些不成体系的机敏见解。
因为不成体系,电影结构被割裂成13个部分,整部电影仅用“20世纪艺术流派”、“宣言”、“Cate Blanchett”这三个点串联。
导演似乎仅是想与人随意高谈一番现代艺术,本质上与酒馆茶肆中的闲谈并无不同,机锋有余,深度不足。
整部电影都像一份主题为“20世纪艺术流派”的考卷——“你能明白我在说什么吧”——那些并不深刻的隐喻只是用来吸引同好。
但这正是我喜欢这部电影的原因,机敏灵巧却不成体系,轻浮华丽而缺乏深度,这种类同的气质让人心生亲近,就像抓住了彼此的小辫子,擦肩而过的时候相视隐秘一笑。
艺术并不是反映社会的一面镜子——艺术参与世界的进程,是世界的一部分。
从19世纪后半叶开始,就无法避免的随着世界的进程而发生重大的变革。
“旧世界已垂死/新世界在萌生/在此变革期间/艺术家的角色也只能是革命性的”。
立体主义和野兽派固然被认为是现代艺术的开端,但杜尚才是真正对古典“fine-art”举起尖刀的人——艺术不只存在于技巧、形式和被限定的美学之上,艺术也并不囿于画布、大理石和刻刀画笔之间。
艺术可以是一个被艺术家签名的小便池,艺术可以让人大笑,艺术可以尖刻,艺术存在于特定的情境和意义之间,也存在于观众与作品之间。
贡布里希说,只有艺术家而不存在艺术,这句话实可作为杜尚的脚注。
杜尚被视为达达主义的重要艺术家之一,但也仅是后人所为,我怀疑杜尚本人是否会认可这个标签。
苏黎世达达也许受到杜尚很大影响,但在根本上还是与战争、哲学深切连接,一战让达达的艺术家们反对逻辑与意义,他们只关心偶然、无意义与荒谬。
电影中Cate Blanchett在达达片段中饰演了一位在葬礼发表讲话的司仪。
“你们也许热爱生命,但你也养成了恶习/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告知要去热衷的东西/墓地、忧郁、悲情爱人/你们如果不是这么懦弱/沉沦于所有那些被灌输的高谈阔论、那些作教义状的胡说八道/你们就会揭竿而起/玩起大屠杀的游戏/就像我们一样/但你们太害怕失去信仰/我们参阅一切,我们钟情无物/我反对体制/最可接受的体制,是规定不允许出现体制/逻辑的废黜者——达达/记忆的废黜者——达达/考古的废黜者——达达/未来的废黜者——达达/达达——眼下是一坨屎/但是从今往后/从今往后/我们要拉出五彩缤纷的屎/达达既不是疯狂/也不是睿智/也不是讽刺/达达——就是虚无。
”Cate在死者下葬之前面对前来吊唁的人群发表了声嘶力竭的戏剧性讲话,关于生死、意义、达达、艺术与“在座都是蠢猪”,听者却毫无反映,麻木而悲伤,就好像台上的女人只是在正常的哀悼死者,讲话结束后哀乐奏起,死者下葬,仪式开始,就像“达达”从未发生。
续接的叙事指向波普艺术,我认为这个转接非常有意思,我眼中的波普一直是对达达和杜尚蹩脚的继承。
Cate Blanchett在这段叙事中变成了一位中产阶级家庭主妇,为丈夫和四个孩子准备了精致的午餐,在午餐开始前进行祷告:“我要的艺术,既政治、又情色、还神秘/不要一屁股把博物馆坐穿/我要的艺术/从一条小狗的嘴中吐出/再五层高的屋顶坠下/小孩会剥掉其包装/尽情舔舐…我要的艺术/梳至肩膀/挂在耳边/刮自腿上/刷到牙上/安在腿间/滑到脚掌”这样毫无意义的祷词女主人说了七分钟,丈夫和孩子似乎早已厌倦却习惯了这样的场景,他们满脸不耐,却又似毫无办法,终于结束后,一家人的手拉在一起,一起虔诚的重复道:“方,变成滴状。
”——荒谬却又顺理成章,正如波普本身。
当摄影和电子技术让图像变得廉价而泛滥,艺术想要以图像动人似乎格外困难,有的艺术家选择拥抱哲学,抬高艺术的门槛,这些艺术家走向观念艺术;有的艺术家则选择拥抱大众,将门槛降低至零,安迪沃霍尔和波普艺术属于后者。
消除精英艺术,让生活成为艺术,这些理念无疑是对杜尚的继承,安迪不过在20世纪后半叶的消费主义浪潮下进行了新的阐释。
“要说他哪里比杜尚强,就是他的自我包装和营销吧,简直是网红的鼻祖。
”——这么说的时候朋友却认为这本身就是安迪沃霍尔的意义:凸显了大众,形成了艺术家与观众的互动关系,造成了杜尚所没有的张力。
觉得很有道理,却还是无法不讨厌,很偏激片面的认为自安迪沃霍尔之后,艺术圈形成了营销和炒作的风气,但其实也明白让安迪沃霍尔背锅是不公平的——并不是他开启了这个时代,他只是这个时代的一部分,一如波普。
我也只是不喜欢这个时代,不喜欢我们自己的时代。
看完电影之后和朋友聊起来都觉得20世界的现代艺术流派十分有意思,似乎是艺术成史以来最自觉的一代艺术家,会自己给自己起名字、写宣言,不劳驾后人。
归根结底或许还是因为那个特殊的动荡时代,工业革命、资本主义、世界大战、共产党派、消费主义、科技爆炸,世界一下子变得让人太过目不暇接,艺术家们也困惑于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什么?
这个问题变得没人能回答。
是否正是因此让艺术家们放弃了将这个无尽无形的混沌加以秩序?
于是产生了流派,众多艺术家以己身为船、宣言为帆,想以此在艺术之海中掌握自己的航道?
以一个行外人的票友身份,我无意也无法回答这些问题,正如这部电影一样。
但这似乎也不影响我们兴致勃勃的谈论梵高与高更、莫娣与穆夏、索尔勒维特与马赛尔杜尚。
“当我们谈论艺术的时候,我们在谈论什么?
”——我真的不知道。
但我们持续谈论,满怀热情。
尤记得去年大魔王凯特·布兰切特在《宣言》中一人分饰13角。
各大媒体都聚焦在她惊人的操作,却忘了真正的幕后“黑手”。
大家难道不好奇,连大魔王都想与其合作的导演,是何方神圣?
朱利安·罗斯菲德Julian Rosefeldt朱利安·罗斯菲德于1965年出生于德国慕尼黑,现生活工作于柏林。
有着影像艺术家,电影导演,美术学院教授等多重身份。
“艺高人胆大的德国获奖导演”,这是《宣言》香港电影海报上对他的定义。
我们绝不否认,轰动一时的《宣言》为他赢得了名声,但这也是他应得的。
Deep Gold,单屏电影,黑白,2013/ 2014算上90年代到现在,朱利安也已经有至少超过20部影像作品,还不包括摄影作品。
早期他制作了大量的16mm和35mm电影,多以影像装置形式展出。
The Shift, 2008他的作品有几个显著的特点,第一是全景多通道投影,屏幕巨多,并同时播放的沉浸式体验。
American Night, 5屏影像装置;彩色,声音; 2009第二是时常充斥着辛辣的讽刺幽默。
The Swap,2015第三是对自我深刻的反思,对当代社会深刻的反思。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沉浸式体验很好理解,他善于将电影投射到多块屏幕上,创造出一种类似全景的效果,把观众带入一个超现实的、戏剧般的世界,那里的居民被日常生活的结构和仪式所困。
The Shift, 2008
《宣言》
《宣言》是罗斯菲德最新的一部作品,有电影和影像装置两个版本。
去年《宣言》作为影像装置第一次来到中国,在上海昊美术馆首次展出,采用的方式便是用十三个屏幕同时播放,打破了他自己的记录。
昊美术馆展览现场 ©️昊美术馆《宣言》的创作灵感来源于罗斯菲德的一次观影,以及与布兰切特的相遇。
他很喜欢的一位电影导演托德·海恩斯,曾执导了一部纪念鲍勃·迪伦的传记片《我不在那儿》。
《我不在那儿》剧照,布兰切特饰演鲍勃片中多位演员饰演“不同”的鲍勃·迪伦,其中布兰切特正好是最后一位演鲍勃的。
他对这部电影多人分饰一角的表现形式和维度吸引,所以与布兰切特达成了合作。
“历史上的艺术宣言能否影响当今社会”,这是《宣言》对当代的提问。
《宣言》剧照《宣言》的剧本是罗斯菲德引用了20世纪的一些艺术家的发言,观点和宣言。
他认为这些宣言绝大部分仍符合当下实际,毫不过时。
这是一次对创作者的致敬,也是一次曾经的宣言能否适用于今的检验。
《宣言》剧照罗斯菲德通过从100多篇宣言中筛选出了60篇,并浓缩成13个文本,借由13个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教育水平下的职业身份表达出来,将艺术宣言引入日常生活,产生共鸣。
《宣言》剧照像在教师篇中便引用了贾木许的名言:“没有什么是原创的”。
布兰切特试验的老师对学生教育道:“你可以从任何地方窃取,那些与你的灵感有共鸣,或激发你想象力的地方…”颇有误人子弟之感,却有着辛辣的讽刺与幽默。
宣言,2016-2017 © James Ewing Photography, Park Avenue Armory《宣言》与其以往作品都不大一样。
《宣言》的话特多,但在他另外的作品里,人物往往是沉默寡言的,反而突出的是音效。
《交易》,《干涸之地》
In the Land of Drought,2017《干涸之地》拍摄于摩洛哥,片中工业部分取景于德国。
影片描绘的是一个未来世界,一队科学家来到了已经被人类搞得一团糟的地球,人类毁灭了自己的文明,古老的庙宇,宣言以及工业文明,连人类也销声匿迹。
科学家们身着白衣,对遗迹展开研究。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 2017©Roman März罗斯菲德一直很关注在现代社会和消费时代下心自由资本社会,如何塑造这颗星球和人类本身。
并将我们变成“愚蠢的消费者”。
他认为艺术家应该审视这些问题,来开阔观众的视角。
这也体现在他的很多作品里。
In the Land of Drought,单屏电影2017© Angela von Brill他从青少年便乐衷于电影。
在《交易》中,他专注于特定电影种类,探寻电影本身。
The Swap,2015他没受过专业的电影制作人训练,但他经常感叹于电影拍摄所呈现出的效果,如何在拍摄中及不同电影种类下营造某种氛围,创造出虚构现实和精神现实中的真实感。
The Swap,2017,昊美术馆,© Liu Feng另一方面,《交易》与《干涸之地》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它们都是探讨的都是当代社会问题。
它指问如今的一些货币交易,财产失控,以及银行存款不透明的情况。
现如今“交易”不断地发生,我们逐渐失去了对金钱的基本控制。
The Swap,2016 © Kruszewski
《小丑》,《愚人船》
American Night,2009他早期的作品,多是对于生命荒诞性的发问。
对于生命中的日常仪式,我们毫不怀疑,想当然地遵循,但我们审视自己如何度过自己的一天时,我们会发现,那是多么的戏剧和荒诞。
Clown,2005《小丑》讲述的就是一个小丑,没有观众,没有舞台,只有大自然和漫长的一天。
Clown,2017 昊美术馆© Liu Feng若隐若现的角色,可以被看作是生活日常荒诞的隐喻。
Detonation Deutschland,1996众所周知,德国有着悲剧性的历史。
罗斯菲德正好是二战结束20年后出生的一代,他们这代人不可避免地会提到这个问题,所以他早期经常创作具有自己文化认同和名族认同问题的作品。
The Ship of Fools,2007因此他经常尝试用不同的方式,来探索德意志民族对待历史的态度,所以在他的影像作品中,经常有一个多次出现的主题:一个人面对大自然,镜头向后运动,观众产生被自然淹没的感受,再直面这种自感渺小的美妙感情。
My home is a dark and cloud-hung land, 2011人类何其渺小,生命何其荒诞。
现在哪有人还会思考这些哲学问题呐,我们一直在接受,接受被安排,工作,接受观念,接受标准,一天结束了,大家就开始高举自由的酒杯,抱怨几句,最后再安慰自己,这就是生活。
当我们审视自己这一天的遭遇,就好像什么都没做般荒诞至极。
American Night,2009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稍作改变,只是你想与不想的问题。
「AME影说」第二期,便是一次不守规矩的放纵之旅,改变的机会放在这里,就看你想不想打破僵局了。
⬇️
AME影说 | 想要触摸现实,何不进行一次虚构的影像创作?
参考网址:朱利安·罗斯菲德官网https://www.julianrosefeldt.com/photo-works/—End—/素材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往期回顾:
嫉妒别人,不如让别人嫉妒自己 | 蜷川实花
立志成为漫画家,却“沦落”为鬼畜之父 | 伊藤高志
厌食症,“恋物癖”,被禁拍7年,依旧阻挡不了他成为大师 | 杨·史云梅耶
导演与艺术家,哪个才是你?
| 阿彼察邦
在北影节的第一天来看这一部。
影片本身并不算是通常意义上的电影,而更像是一种行为艺术。
翻了翻评论发现始于博物馆的装置艺术,怪不得。
从cate扮演的每一个角色口中说所代表的每个流派的观念。
职业、场合、行为,都是表达的媒介或载体。
她借助这些,叙述出激烈又平和的宣言。
各种主义各执一词,却又在其中蕴涵了某种共通。
作为cate粉,她的演绎无疑是最大的看点。
所有角色各有特色,细节里张力十足,直视镜头的时候那些犀利的东西就迸发出来。
这整部电影其实正如她新闻主播/现场记者的口说出的,作品公开的那一刻,作者就失去了对作品的控制,如何解读全看观众。
你看见了谁,听见了什么,它就是什么。
最后表达一下对我女神的爱,屏幕上聚集了12张她的脸时,还是很有震撼效果的。
为此多给一星。
宣言说实话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哲学系列的电影,是一个朋友推荐的,也是自己上网做了一些功课,电影对于我这个外行人来说,讲的很深,很深。
我知道,对于导演来说,想把他的宣言,一次性全部讲完,这部电影的时间完全是不够的,所以他应当是把最精髓,晦涩难懂,却又显而易见的部分搬到了银幕上,又以分饰十二角色为噱头,来宣告自己对艺术,哲学的一个理解。
未来主义,情景主义,绝对主义,贫穷主义.........每个人的一生所拥有的观念,都是一场艺术的流放,激励着人们真实生长,很少有人进入他们的生活,因为彼此顾念太深,又各抒己见。
我本就是一个不愿寒颤之人,来源复杂,你又何苦将我淡化,归于简易。
与其说是一篇电影,倒不如说是一场生活短篇艺术,贴近生活,却又胜过生活。
让人不禁觉得,一个人的苦难,极易被忽略却又在某一时刻被人记起,矛盾与纠结的综合,本就是人类意识的一种自我流放。
摆脱了束缚,才能创造更新,如若给自己设限,则变相给自己栓入一个牢笼。
你们太热衷于你们被灌输应热衷的事情,太害怕失去信仰,你们理应知道,不依附,也可以生存。
即便是安坐一刻,也就是舍弃一生。
将虚空的各个部分弯曲,使他们无限靠近彼此,给糊上光滑的表面,让线条攻击,并温柔抚摸彼此,对于你们,对于我们,生命不过是个系统,任由大雨骤降,他们也毫不相干,只是诗意的相似我们当惯了审判者这个角色,认识人间从无到有的一个改变,但事物本身,本就是有灵性的,而那些不理解我们,滥用情绪之人,终将会被我们审判,这是我们的宣言
situationism(环境决定论),homeless man;futurism(未来主义),broker;suprematism /constructivism scientist(绝对主义/构成派),architecture worker in a incineration plant;dadaism(达达主义),funeral speaker;pop art (波普艺术),conservative mother;stridentism /creationism(创世论),tatooed punk;vorticism /blue rider/abstract expressionism(漩涡主义/蓝骑士/抽象表达主义);ceo(首席执行官)at a private party;fluxus/merz(激浪派),performance choreographer;surrealism/spatialism(超现实主义/空间派),puppeteer;conceptual art/minimalism(概念艺术/极简主义),newsreader and reporter;film(电影)teacher。
人类已经阻止不了大魔王表演了!
其实这片挺抽象的,内容有的很生动,但总体来说,对现当代艺术没有很深了解的话,如堕云中!
但是就是因为大魔王一人分饰12角的噱头,大家就硬生生坚持下来了!
我们对大魔王的爱,让我们无所畏惧啊!
导演编剧在呈现理念,还是可圈可点的,但只有大魔王的表演,无懈可击啊!
片子呈现的装置艺术与观念探讨并不震撼(且用太多判断句会折损艺术的美),摄人的只是凯特的表演艺术。没有女王演不了的角色,只是嗓音天生带有一股冷,听觉上角色区别不大。
3.1/10 在现今文化高速发展的时代,电影需要创新;但创新后是否能被接受就是因人而异了。就电影这样一种媒体来说,再怎么创新,我还是希望看到一个有起始点的故事;而非将自己想表达的配合上动图后,生硬、粗糙、且毫无关联的硬拼在一起后一股脑的塞给观众。凯特女士的一人十二角演绎看似用心惊艳,实际上在毫无前后承接的情况下,也只不过是一场华丽且空洞的换装秀罢了。
甚至很难称得上一人分饰多个角色,因为没有情节也没有对话,只像换个衣服换个妆,辞藻堆砌,不断机械地单向输出,影院观看是如坐针毡的一个半小时。
虽然部分宣言方式基本就是我最烦的画外音,但谁不期待看到Cate Blanchett开始她的表演呢?
我爱女神 女神万岁
反对和批评总是较创建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以点破面,就能立于不败之地;说教和宣言也总是较行动本身容易的,因为往往只需要在形式上做文章,就能让人不明觉厉。最后12个角色出来一起嗡嗡作响简直爆炸……
这套装置艺术的共时性是至关重要的,单看每个故事肯定会流于说教,但当13个Cate一齐发声,说教的意味遍被更大的混乱与冰凉代替,言语的合流汇聚成宣言。
装置艺术的话也许还能看。但电影并不是这部作品的最好载体形式。更像是大魔王的个人表演集。想到之前actor studio的一集让摩根弗里曼有感情地朗诵一则吸尘器的使用说明。效果和观感基本和此片无异。
有几段没看进去,有几段太过精彩。
看了大魔王的作品 那些吹嘘 夜行动物 如何如何的人该闭嘴了吧
像是在看大魔王讲政经,一个半小时云里雾里,2倍速都嫌慢。这两颗星全是大魔王的
戏精
又名《凯特换装秀》,无奈真对大魔王无感,面对当代艺术吐槽集锦可缺乏艺术史知识也是要命,以及工作日真的不适合看这种有大段独白的闷片,基本上是睡了二十分钟,想工作想了二十分钟,想夜宵吃什么想了二十分钟,听不进任何一句台词(哦不对,除了戈达尔那句),并顺便觉得镜头语言好差。#德国电影展#
我…………
导演是个老愤青啊。。。
三星半。简单直接,追求形式,很达达
园子温通过《反情色》以及《真实魔鬼游戏》来寻觅艺术出口的精神在罗斯菲德严肃的《宣言》里得到了延续。这部先锋的实验狂欢以跳跃式的语言结构最大程度的致敬了戈达尔的艺术观点:重要的不是取自何处,而是用之何方。它强调语言的自反性与创新意识,并在临近结束的时刻显露出它无政府主义的左倾立场。
靠独白撑起的 形式大于内容的 艺术的反艺术宣传片 凯特有几个look的妆挺好看的(重点误
对不起 是我水平不够吧
13 reasons why...Cate Blanchett ROCKS!!! 满天满地各种聊,关于新闻生态、艺术史还有政治文化隐喻...有字幕了还要再看一遍!餐桌前的祷告,葬礼的悼唁,课堂上的演讲,Cate女王沉稳的声音让每段“好像很无聊”的台词都变得如此有力量。少颗星是因为无缘看到展览,所以必须承认改成电影形式上的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