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从阿根廷首都-布宜诺斯艾利斯出发,这一年7月, 被誉为阿根廷“国母”、阿根廷永不凋谢的玫瑰 的贝隆夫人去世
电影中第一段旅程是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米拉马尔,从地图上看,这段旅程有455公里,在中国,相当于首都北京到河南安阳的直线距离
然后花了半个月的时间,从米拉马尔来到了鹰崖,彼德拉德尔阿吉拉(西班牙語:Piedra del Águila),是阿根廷的城鎮, 位于该国西部内乌肯省,是科永库拉县的首府
然后花2天时间来到了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由此,他们跨越了从阿根廷东部到西部的旅程,行程达到2000公里。
在圣马丁德洛斯安第斯,格瓦拉因为下水抓鸭子,为后面突发哮喘埋下了隐患,3天后,他们来到阿根廷巴里洛切火车站
在2月中旬他们来到阿根廷与智利的交界内格罗省,猜测这里应该是乘船度过纳韦尔瓦皮湖,穿越边境时,高呼智利万岁!
2月初的智利还是比较冷,在这里遇到积雪,可能是因为海拔较高的缘故。
1952年2月18日,来到智利的特木科(此时人和车都已经到了报废边缘,笑哭)
在智利的特木科,两人找到了愿意为他们免费修摩托的师傅,但格瓦拉却在当晚的小镇舞会上勾搭人老婆而险些被爆锤,连夜逃离,在路上刹车失灵撞上奶牛,摩托再次报废,只能搭乘农民的车前进(有人在囧途那味儿了)
1952年2月26日,来到智利的洛桑赫莱斯,这一段路程也有200多公里,两人搭顺风车再推车艰难的走过了。
然后不长记性,继续泡妞(笑cry)
摩托车彻底报废,留在了洛桑赫莱斯,两人搭顺风车来到瓦尔帕莱索-智利的海滨城市(电影里主角说瓦尔帕莱索是“大海的新娘”)
随后来到了阿塔卡玛沙漠,这里的地貌与火星非常相似。
美国宇航局在那里测试了火星机器人 。
为了攒点路费,两人准备动身去智利的矿山找工作,在这里遇见了一对有着共产主义信仰的夫妻,格瓦拉内心受到触动,并瞒着同伴把身上预算外的钱给了这对夫妻。
格瓦拉在日记里说:“今晚是我度过的最寒冷的夜晚,但遇见他们,让我更好地了解人类”
在智利的矿山上,格瓦拉看到当地的印第安人,生活在原本属于自己的土地上,却连房子都没有
4月初,来到秘鲁,在这里,他们遇到从事手工业者和被地主欺压的贫民,在这里,同伴第一次向格瓦拉提出革命的想法,格瓦拉问了灵魂一问:没有枪的革命吗?
1952年5月,从库斯科来到秘鲁的首都利马,再从利马到普卡尔帕。
6月初,来到秘鲁的圣巴勃罗,熟悉通辽宇宙的小伙伴,对于离圣巴勃罗不远的,这个叫“特鲁希略”的城市应该有所耳闻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sB4y1m73m/?spm_id_from=333.337.search-card.all.click格瓦拉在这里作为志愿者医生,治疗当地的麻风病人,一个患病的女子告诉他:“活着就是一种折磨”
1952年6月,离开秘鲁来到哥伦比亚
1952年7月,到达旅途的终点:委瑞内拉
全程的线路图大概是这样
又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
情节、拍摄、音乐作为一部电影已经是经典了,但是它的情节更能给这个年龄的人启发。
说它是至爱也不为过,没有什么比让人看到希望,突然发觉行动力的力量更有意义了。
改变人生的电影开场才几分钟,已经让人一阵激动——当格瓦拉和好朋友骑着那辆破摩托上路的时候,对这个世界是那么的好奇。
大概只有年轻的时候,才会站在每一条路的起点,都觉得眼前一片开阔。
那个时候,格瓦拉23岁。
你23岁的时候,是不是已经丢掉了对世界的幻想呢?
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还没上路,就已经知道了终点是坚硬的现实?
是从听到“太阳之下无新事”的那一刻开始,还是摸着头上撞到的包开始故作老成的那刻?
这电影的宣传语据说是:“让这世界改变你,然后你就能改变这世界。
” 在这一趟青春的旅行之后,格瓦拉开始走上了改变世界的道路——他把年少的狂想,变成了行动。
的确,不是每个人都有毅力可以承受他后来所面对的那些磨难,不是每个人都有资格把狂想变成行动。
但起码,我们还可以在每一天做的更多一些,不指望改变世界,但也许能让自己变得更好一点。
讲回电影本身,《摩托日记》并非什么绝世经典,但好久,没看到这样觉得会有改变人生可能的电影了。
讲回导演,《太阳背后》(Behind The Sun)是沃特·萨拉斯(Walter Salles,《中央车站》导演)关于南美饱含期许的一个寓言,而《摩托日记》则是情深意长的以古寓今——简直就是南美版的杜琪峰......
片子是青春激扬下的公路片外壳穿插着大量让人无法呼吸的美景,静止的动荡的,以及透过年轻的切眼中看出来的贫穷落后的南美三国生活状况。
那些民众的眼神真实地象刀子插进心里。
世界先是改变了你,然后你去改变世界。
我承认我实在太容易被优雅的煽情方式感动,这注定了我永远无法理智地看待问题。
当旅行逐渐从开阔壮丽的风景深入到让人困窘的现状时,我认同了逐渐改变的切,认同了这个完全不同于真实中的有着那么一双匪气凛然的眼睛的切。
银幕上的盖尔(Gael García Bernal ),笑起来有一颗本来隐在唇中的小虎牙,78年的他简直青春无敌美貌无双。
身材略单薄了一些,但在50年代复古装束中显得是那么的得体和雅痞。
他那略带忧郁的和陷入沉思中就深邃起来的眼神,象幽静的湖水,有种摄人心魄的东西存在。
我喜欢这样的切。
他让我从切那脍炙人口的“时髦”形象中抽离出来,所以我真的忘记了那个本尊是如何地曾经提倡过暴力革命,并且以民众的福利应在战斗和鲜血中获得永生为信念。
我只是被Walter Salles的左派式人文关怀打动了。
当切毫不介意那些麻风病人跟他们打成一片的时候,当他不顾哮喘一定要打破那条划分开疾病跟健康的界限而夜游过河的时候,我想到的是,他只有24岁啊。
而我24岁的时候还几乎象个白痴。
因为这种打动,我不得不承认我当时有点泪悬于睫了。
我明知道这就是导演终篇下来藏着的杀手锏回马枪,但仍不得不羞涩且一无反顾地被煽了。
被煽的同时,我又恶心了。
我鄙视自己,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子民,从小到大诸多类似的舍己为人的英雄人物花团锦簇地在意识形态里灿烂着,你还没炼成钢铁般的意志水泥般的心灵啊?
你怎么能屈服在这些似曾相识的表现手法上呢?
你怎么能软弱在这些以自我牺牲来彰显人性的桥段上呢?
于是我找了许多借口。
是因为..........那些壮丽的秀美的让人喘不过气来的风景和人文地理啊。
还有那有着天然乐感频繁摆动的男女臀部,麻风病人树疙瘩一样的手拍出的眩目节奏,老胖子阿耳伪托充满了人性化的小自私小虚伪小欺诈和小软弱,还有片中随时出现的震撼人心堪比精美相册的黑白人物特写长镜头。
当然最最最最最让人赞叹的就是配乐。
出自阿根廷作曲家Gustavo Santaollala之手。
既有公路电影的雄浑壮阔,又有调情时的欢快惆怅,更多的是大篇幅的若即若离即将消失的水面般的绵吟。
擦弦,揉弦,低沉高亢,声音竟和景像一起联手做出了拍者的家国之情,看者的恋恋不舍。
除了吸气,屏息之外,再无别的选择。
回来在官方网站上找到可以听原声配乐的地方,无疑又重温了一遍。
最喜欢的是一个女声唱着的巴沙挪挖式的忧郁“AL OTRO LADO DEL RIO”,好听到直想捂着心口,让里面默默地流着泪。
怎么就可以这么好听呢?
好象前半生那么久的时光就这么一下子在这曲子里流走了。
看完电影回家的路上,空气冷得象用冰过的不绣钢凿子刷着牙床。
我问他觉得怎么样?
他只说风景好。
那其他呢?
他冷笑着说:嘿,切不死的话,那现在被拍出来接受赞美的就应该是他的好兄弟伟大的革命战友卡斯特罗。
他的话比那天深夜的空气还他妈冷。
一锤定音地就把我看电影被煽起的激情残余的那点尾巴也全扑灭了。
(后记:今天看完了OLIVE STONE拍的《指挥官》,是他对卡斯特罗的INTERVIEW纪录片,做的很好。
完全有大师风采,黑白景象,发问冷静,桀骜不群,一点都没有在独裁者面前的紧张劲。
卡斯特罗也很有特点,谎话张嘴就来,但这谎话在真相面前是那么地不堪一击,没有人去点破,只是似笑非笑着,看他作秀。
虽然他作秀的时候,让人不得不相信他是绝对真诚并自信的。
他也会玩一些小把戏,譬如在片头例行公事地歌颂了切的伟大,但到片尾快结束的时候,终于忍不住八卦本性发作(啊,原谅一个独裁统治了43年的欧吉桑吧,八卦是人性的根本来者)——他在海明威酒吧(应该是吧)对斯通谈到了世人瞩目的切为什么出走问题。
他的结论是:切同志太没耐心了。
............—_—||||)
好在看了这部电影才对格瓦拉同志有了其他方式的了解,不然一提他的名字,反映在脑际的就是 拙劣T恤上他的头像,还有张广天的那个样板戏话剧。
比较佩服他爸爸。
23岁的格瓦拉要骑着他可笑的摩托穿越南美,要是中国的父母一定会劈头盖脸一顿数落“不准去!
找死呀?
”看人家他那贵族老爸,说如果他在年轻几十岁,他也会去的。
让儿子替他俩一起上路——感动呀!
我反思了自己,几个月前因为18岁的侄子要买一辆电动摩托,就写信把他骂了一顿。
惭愧!
片子里残酷又愉快的越野旅行还让我想起了最近因为五一长假国内不少缺少户外生存训练的人惨死途中。
希望这部片子不会助长莽撞人们的探险意识。
BY THE WAY,前天看过的《The match point》里面那个网球教练和他的贵族朋友约好在伦敦看的电影就是这部片子The motorcycle dairy.
题目小小地剽窃了别人的。
年轻的che还是一个穿白衬衣,有着羞涩的笑的人。
他和好朋友在餐厅里评论对面喝着咖啡,看报,打瞌睡的老头。
朋友说:你要的是那种毫无波澜的生活吗?
che摇了摇头。
于是,背了行李,上了摩托车,踏上了环绕拉美的motorcycle之行(或者说还有卡车、轮船或者船伐)。
想起我的阳朔之旅,虽然毫不具备可比性。
这是我满二十岁最值得一提的事情。
就好像挣脱既定命运的一次努力。
某一天我也能拍成如此的记录片,不错过任何一细节。
拉美很美。
宽阔的荒原、山丘、田地,给了che无尽的理想的空间。
他碰到了一对矿工夫妇。
共产党的。
在理想中徘徊,坚韧,生存。
固执的che。
女朋友的15dollar不肯花,却连同毛毯一起给了他们。
后来,他留了胡子。
再后来,他的眼,越来越像我们所知道的che的眼。
如果说矿工夫妇是che的启蒙的话,麻风村的生活无疑就是一个具有非同意义的转折。
最难忘,che在24岁生日这一天,的游泳。
河的两岸把生病与健康分离开,黑夜下的灯光闪闪,che脱了衣服游向了另一端。
一个有严重气喘的理想的人,大口喘着气,在河的上面与下面,一浮一沉,一张一合……在他浮出水面,众人聚首的镜头,是一种自由、平等、理想,是他渴望的美洲联合。
“早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che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心中充满了嫉妒。
太多的不公不义,我一直只能愤怒。
从来没有为我的理想做什么。
然后,就再也想不起我有什么理想了。
“这故事没有英雄事迹。
它说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同上路的一段日子。
”这是我极喜欢的里面的一句旁白。
这给我们还原了一个真实的che。
而不是海报上、或者T恤上那个LOGO。
若是我们的领袖毛主席,能否也拍出这样的人性的而不是神般的片?
接着就是几幅沿途的拉美人民的图像,黑白的,伴着拉美的《春光乍泄》里一般的旋律……最后,打出关于che的字幕。
飞机飞远,原地剩下一个花白头发的同伴。
理想,伴着che,一去不复返。
重复的,听着里面的歌,或者说是旋律。
一遍一遍。
最后,一句话结尾——不喂养灵魂,怎能喂养身体?
纪念赤贫的需要救济的这几天。
和这部电影。
春上村树在《国境以南,太阳以西》一书中说“世上有可以挽回的和不可挽回的事,而时间经过就是一种不可挽回的事。
”我们可以选择自己的选择,去追寻生命的意义,去体味世间的百态,融入自然,融入社会的最底层,只要你有一颗坚定的心,一颗在经历挫折之后依旧坚定的心,一颗不向走过的路有所怀念的心,一颗不感慨时光流逝的无情与无奈的心,在时间经过你身上成为一种不可挽回之前,只要你觉得自己还年轻。
格瓦拉在23岁时,放弃了医生学位最后一个学习期的学习,与即将30岁的艾伯特,骑着摩托车,从阿根廷出发,途经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历时18个月,行程12425公里,最终到达委内瑞拉,环绕南美,穿越在高原之间的山路上,聆听着土著与农民的疾苦,不经意之中去探索民族的出路。
“为旅行而旅行”,这是切在旅途之中给自己的行为下的定义。
没有共产主义理想,只有对未知前进道路的渴望,同时保持着一种最原始的正义感,不管社会之中有怎样的传统与风气,无论是面对患了肿瘤的大叔,还是写小说很差劲的名医,说真话,用真诚的行为去对待他人,哪怕他们是麻风岛上的病人。
在一个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表明自己的真实来历,如实地表达出自己所面临的困难,我想你将会在最大的可能性下受到帮助。
我们在旅途之中所探索的,是历史,是文化,是艺术,是一些故事,是一些与陌生人的交流,是一些在自然之中感悟,是一些对自我本质的认知。
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书中探索往往枯燥,想象力的过分使用使人疲倦与失落,走出书房,走进山里,你同时感受着多种感觉,望、闻、听、尝、触……这就是我们成熟的动力,登高仰怀,远行明志。
人生就是一场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旅行,我们尽情欢愉,我们投身革命,我们暗自神伤,我们汲汲营营,都是旅程的一部分,你的选择,你的结果。
骑着摩托在户外的公路上狂奔,或者穿梭于城市街道,行驶中的快乐来自于摩托车这个伟大的发明,既有自行车的自由轻便,又有汽车的速度与动力,吹着风,感受着那种风透过衣服每一个细小的织孔抚慰着你的全身肌肤的感觉,轻驰而过。
趁年轻,多一些旅行,多一些感悟。
Let the world change you, and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Diarios de motocicleta
因为蔡康永的演讲,才看得这部电影。
一听到是关于旅行的,就欣喜的不得了,想当初才学校看凯鲁雅克的《在路上》就心潮澎湃了好一阵,看完以后绕着学校的泮湖沉思了好几圈,看微风阵阵,天色阴沉,富有肉感的女同学晃荡的运动的胸脯跑过去,觑两眼也便红尘滚滚。
就是这种感觉,背着个破包、帐篷、傻瓜相机就可以离开了。
目的地——很远,怎么走——路上再说,前方呢——困难和美女,就是这种感觉,想起来实在是让人舒服到心里……这两个人就这样骑着一辆破摩托上路了,而其中一个人就叫做 切格瓦拉。
从布宜诺斯艾里斯,浪漫主义之旅开始了。
南美洲,这样一个神奇的土地,在我的想象里就是聂鲁达和穿着少而热辣的少女的舞蹈。
在这片土地上驰骋,你可以看到大海、荒漠和雨林,就像电影里一样美丽与粗犷,除了城市,看到的更多是无人的风景,还有风景里嘟嘟的摩托车和摩托车上大声说话的人。
这样吧的时候,应该有音乐,我的脑子里想起了两首歌,都是源于电影,一部《春光乍泄》,一部《顽主》。
写着写着,就会情不自禁意淫上自己的感觉,旅行亦或出走就是这样,归来的人忘乎所以的诉说着自己的故事,而听者早已神游。
我总是这样的笃定,每一次的出走都会给自己一种力量 ,这种力量大多来自于旅行中颠簸独处奔向下一站的途中。
这一站过去了,半道上的我们会想些什么。
这个故事的转折点同样在那个半道的夜晚,篝火旁的交谈,电影中点一下就过去了,但切格瓦拉的在那个风呼呼而过的荒漠的夜晚却改变了。
浪漫主义里流淌进现实与革命的血液伴随着这条路越来越走向深处,。
荒漠路上稀稀落落出现的每一个人的境遇都让他的内心一次次冲撞。
于这样一个理想主义者,内心翻动的情感让他在改变自己之前怀有的是一种改变民族甚至全人类的冲动,这种冲动在他看到那封信时就更没有什么顾忌了,这就是共产主义理想萌芽的开始,带着由荷尔蒙涌动起的不切实际的蓝图无畏的奋进,从而激起更多的人,这样的人越来越多了,曾经的不切实际也就切实际了,曾经的不可能也就可能的多了。
我觉得这就是共产党人原始而伟大的地方。
所以啊,革命时期,这些人聚在一起燃烧的理想让我们高山仰止,不革命了,太平了,这些人再聚在一起只能打麻将了。
切格瓦拉内心革命情怀被点燃了,在麻风病村的那一段时间更是这样。
看到的隔离与歧视让他那种寻求公正平等的理想到达了高峰。
当他跳入水中横穿亚马逊河游到对岸时就是他开始行动的决心与象征,既然选择了远方,也便风雨兼程……所以我相信每一次的旅程都会有所改变,不管去哪儿,有谁陪伴你,遇见了谁,沿途的风景如何,只要有稍作停留时的思考也就足够了。
想想自己几个月前在西部的大山里,看着那些孩子和村落,也曾燃起改变世界的幻想。
切格瓦拉那时的革命冲动到现在仍有残留,因为世界仍有太多的不公,仍有太多的不自由,太多不平等。
回时的火车上,仍有太多的人横卧在车厢的过道上拥挤着辗转反侧,这些归家的人,他们疲惫的身心多于对家的思念……这些在路上的事情,即使如匆匆的过客,路人甲路人乙,也让人突然心潮涌动。
改变世界,我们能改变他们吗?
无从下手,若是半个世纪前,我们拿起武器,抛家弃子,落草为寇,大叫一声:“为了理想,老子干死你!
“而如今呢?
社会把我们教育成乌龟,不仅得缩进去,而且头还不能硬。
被弄的晕头转向的我们偶尔被什么傻B荷尔蒙鼓舞了一下也只能与杜康为伴。
后来我们知道了,我们改变不了这个世界,反而奇怪的是,在试着改变世界的路途当中,我们都改变了自己……PS:而时常在路上,是为了找到曾经的自己……2011/1/20夜
50年前,智利小城的美丽姑娘在于格瓦拉挑侃时说“你们阿根廷人总是‘切、切’的”,那时候,他们都是悠闲的青年。
后来,世界上各个角落都有人总是“切、切“的,他们都是理想主义者。
20世纪伟大的革命家,最著名的偶像人物之一,埃内斯托•切•格瓦拉•德拉塞尔纳是理想主义最合适不过的象征。
切一生中游走于丛林、山地、湖泊,在城市、乡村追寻理想,在古巴获得荣誉,在刚果品味挫折,在玻利维亚重归寂寥。
上世纪50年代初,切与朋友阿尔贝托•格拉纳多共同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段旅程,这是一段充满艰险,又令他收获良多的经历。
《摩托日记》是根据笔耕不辍的切所著《旅行日记》和埃内斯托的回忆《与切•格瓦拉谈拉丁美洲》拍摄的电影,没有任何改编情节,完整真实地再现了两位青年自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加拉加斯的一万多公里行程。
这段漫长的旅程中,他们途经阿根廷、智利、秘鲁、哥伦比亚、委内瑞拉,走过山地、草原、沙漠、海滩、雨林。
陪伴两位年轻人的,是一台绰号“大力一号”的越野摩托车。
不过,《摩托日记》的后半段不再有摩托的故事,“大力一号”在洛斯安吉利斯终于抛锚。
但是,后面数千公里步行的旅程,依旧看得到摩托精神:那是一种以冒险为乐,以遭遇为收获,以路人为亲友的美好图景。
旅途中,机智幽默的埃内斯托和认真直率的切成为了好搭档、好朋友。
他们在玩笑间度过了种种苦难,一起品味普通民众的生活,观察他们的艰辛;一起行医行善,实现理想。
埃内斯托给切大哥般的关怀,在切哮喘病发作时细心照料;切则以言行感动埃内斯托,使他完全理解了切为劳苦大众投入全部精神乃至生命的伟大理想。
这部电影不只是英雄格瓦拉的青年传记,更是一对儿亲密好友的情谊见证。
影片中浓郁真实的南美风情令我目不暇接,安第斯山、瓦尔帕莱索的海港、库斯科古都和马丘比丘石城展现了南美迷人的自然和人文风光。
在旅途中,仿佛大群的牛羊才是主角,显示了南美大陆的丰饶。
而每个城市都可以见到的女郎,听到的拉丁音乐,看到的热辣舞蹈,都让我更加期待有朝一日能够亲自去感受美洲风情。
与美丽的自然风貌和丰富的人文景观相对的,是南美贫苦人民低下的生活水平。
他们失去健康,被霸占土地,失去谋生机会,更奢谈尊严和社会地位。
切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逐渐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那就是为普通人民的革命而努力,像他在圣帕鲁麻风病医疗村自己的生日会上宣告的那样:为统一美洲的奋斗。
一路上,切多次拒绝了埃内斯托的要求,即使在自己哮喘病发作最严重的时候,也不愿意挪用女友契契卡托他买游泳衣的十五美元。
他却悄无声息地在丘奇卡马塔矿山把这笔钱给了被追杀的共产党员夫妇,贴补他们在矿山的劳苦生活。
切同情并深深地爱着受伤害的贫苦人民,把他们看作自己的亲人。
在洛斯安吉利斯,他为修理工的老母亲看病,虽然无能为力,还是留下了些药,争取减缓老妇人的痛苦;在库斯科和安第斯山麓,他了解印地安原住民失去土地,受着压迫,鼓励他们联合起来进行抵抗;在圣帕鲁,他打破常规,坚决大胆地与土著麻风病人一起生活,关爱他们,支持他们,并为他们组织足球比赛,为他们带来快乐。
年轻的切在旅途中不断地解释自己,寻找作为一个有热血的年轻人应该有的生活方式。
他智慧:在身无分文时,可以通过报社以旅游访问者的身份宣传自己,获得别人的帮助;他直率:面对热忱帮助自己的麻风病医生,他坦陈医生应该把精力都放在医疗研究上,而不是用陈词滥调拼凑小说。
面对女友契契卡的竭力挽留,切还是坚持踏上漫长旅途。
在瓦尔帕莱索收到令人伤心的分手信件,他反而更加坚定了走下去的信心。
切不会跳舞,但他懂诗,伟大的诗人加西亚•洛尔卡和巴勃罗•聂鲁达给了他精神养料。
切的热情都发自内心,当他为对人们真正有益的事情感到欢乐时,他也会笑着扭上几扭,即便大家还是不禁因他糟糕的舞姿而大笑不已。
在圣帕鲁,切在离开之前的一天,也是麻风病治疗村同事们为自己举行的生日会后,不顾一切地游过湍流的河,与对岸的病人们在一起:他从来不喜欢任何使人们不平等的方式,包括这种“隔离”。
因这样一部完全真实的旅行记录而感悟什么向伟大的切学习之类,未免太过夸张。
影片中迷人的景色正是提醒了观众,最该有的感悟就存在于我们每日的生活中间,只是我们未曾专心去体会。
我也成了一个旅行者,跟随切和埃内斯托走过万里行程,结实了那么多淳朴善良的人。
理想主义不在远方,就在面前。
在很多年之前,我就发现我已失去了理想,在现实的空气里愤怒而又颓废。
然后在漫长的成长岁月我的所有锐气被蹉跎得消失跆尽,然后慢慢在低潮中苦闷挣扎。
浮出水面的那一刻我渴望找到一个寄托,似乎所有的英雄偶象都显得华而不实,我连崇拜都不再愿意。
你可知道失去理想就意味着你连白日梦都做不了,人仿佛变成了一个孤独的游魂,又或者是行尸走肉,看不到光明眼前只有灰暗。
我想这样的生活往下走就是越来越严重的抑郁症,某一天我会象海明威一样给自己一枪,不过我连枪都没有,只有别的方式可以选择。
理想原来对我们的生活是如此的重要,哪怕理想只是为了自己蒙骗自己,能够把自己骗倒那也是好的。
我们需要寻找理想,需要寻找信仰,也许在以后的岁月中它们会土崩瓦解,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刻刻为自己打造一个乌托邦,这样我们才有生活下去的意义。
所以说有理想的人是幸福的,哪怕他们为理想献出了生命,他们仍然是幸福的。
这里有一部电影是关于一个年轻人理想缔造的故事,这个年轻人始终坚信自己的理想,他永远都在为这个理想努力,直到他倒下去。
象夸父一样追逐自己的太阳,永不停歇,直到倒下他还可以幸福的离去,人们说他至少是值得骄傲的。
切格瓦拉的偶象化切格瓦拉这个名字我最初并不曾听说过,那是当满街的年轻人都穿着印着他的头象的文化衫到处晃荡时撞入我眼帘的,而后又在各处频繁的见到这个名字和这个熟悉的头象。
人皆有之的好奇心驱使我想搞明白这个大明星倒底是谁?
万不曾想格瓦拉却是位革命烈士,而且是位红色的马克思主义者。
再深入了解一下,他居然曾经作为古巴的官方代表访问过中国,和毛主席会过面。
太奇怪了,这样一位与共产主义紧密联系的英雄居然不为我们所知,却成为了西方世界的偶象,而我们对他的了解也更多的来自于西方。
我想太多的年轻人穿着格瓦拉头像的衣服,却对他一无所知,对这个文化偶象似的人物一无所知,而我更想了解他偶象化的原因。
无数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烈士中为何只有切格瓦拉脱颖而出成为年轻一代眼中的偶象,综观其一生我觉得一切离不开他个人的人格、气质,更重要的是他对自己理想和信仰的无比坚定和执着。
即使那些甘于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者们也很少会有人象他这样放弃自己努力获得的成果而继续追逐自己的理想,能够视名利如粪土这是他超凡脱俗之处。
已作为古巴领导层的他却不愿意停下来享受胜利果实令自己慢慢腐化变质,放弃一切功成名就继续为理想战斗,他是一个为理想而存在的人。
他的理想何其博大,作为一名阿根廷人他却不愿停留在某处,最终让生命因理想而终止。
这样的革命者实在是完美的理想化,成为偶象似乎也变得理所当然。
公路电影事实上这并非是一部相关革命的电影,它的意义在于去除作为切格瓦拉身上的神话味道,《摩托车日记》归根结底仍是一部公路电影。
1952年1月出发,8个月间,行程2万多公里,在一部Norton 500摩托车上颠簸。
车子彻底报废之后,徒步、乘船、搭便车,格瓦拉和他朋友的旅程很辛苦,很曲折但也不乏浪漫。
还没有成为“切”之前的格瓦拉带着他的青春上路,只为探险寻未知,历练生命。
南美的风光一幕幕在眼前掠过,不停地按着计划赶路,时光变得模糊,只有年轻人的一路风尘。
看着两个青年轮流驾着一辆破车,不停地摔倒不停地爬起,在广阔的草原公路上天地一线间奔驰。
从无垠草原到积雪山脉,还有雨季的亚马逊河,手提摄像机纪录着南美的风光,令我们感同身受的体会地球另一边的景致。
风土之外更有人情,热情奔放的南美女人,是旅程中不能忽视的风情,还有那些印加原住民的神秘文化,在马丘比丘的惊讶。
一直前行,越多的风土人情和生活状态带来越多的思索,主人公们开始思考,开始迷惑,内心在开始微妙的发生变化。
公路电影总是会在不停前行中带来思考和改变,而这样的旅途也决定了主人公格瓦拉一生的漂泊,他的一生在那一刻已决定融入拉丁美洲,甚至融入到世界,不再停歇于某一地。
心路历程影片《摩托车日记》改编自格瓦拉年轻时代的游历日记,一切的拍摄都遵循着年轻时格瓦拉的公路历程。
从阿根廷到智利,又从智利到秘鲁,一路下来按着当年的路线体验并展示给观众。
影片的风格有些介于剧情片与纪录片之间,我相信影片所描述的故事是真实的,毕竟导演还找到了影片主人公之一格兰纳多,向他了解整个旅程的各个细节,并请他当作影片的顾问来发现问题,最大程度地的还原了当年格瓦拉同格兰纳多的那段经历。
影片并不想给我们一个英雄形象,而我们也并不想了解那个神化了的格瓦拉,那个不会跳舞却又轻狂的青年或许才是我们想知道的真实一面。
家境优越的格瓦拉在告别父母踏上旅程的那一刻的心情是兴奋雀跃的,这是所有年轻人的通病,对未知世界的渴望总是伴随冲动。
他们在旅程的初期格瓦拉甚至赶到女友的家中享受温柔,影片展现给我们的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没有一点成为英雄的预兆。
在随后的旅程中格兰纳多展现给我们的是一种世俗的圆滑,而格瓦拉展现出的是青涩的梗直。
有趣的是在旅程中发生的种种困难让他们都在发生着变化,格瓦拉也开始说谎,原来这世界上的人们总是喜欢听漂亮的假话多过真话。
两个年轻人身上有一种品质叫做坚持,哪怕旅程多么艰巨,他们都没有放弃,只不过当他们进入智利时是兴奋,而进入秘鲁时却只是麻木,艰苦将少年的兴奋与冲动蹉跎殆尽,改变则发生在不经意之间。
影片前后两段所展现的格瓦拉是不同的,前半段的青涩少年在影片中段发生了改变,他的世界观也因此转变。
当他在旅程中受到的歧视,以及一路看来的穷苦民众,以及原住民生活受到盘剥,这一切世间的不公让他的人生目标在变化。
我想起了鲁迅先生因为学医时看到中国人被杀时的麻木,从此弃医从文,用笔来拯救中国人的灵魂。
而格瓦拉的转变也是因为自己所见,他弃医投身革命是因为他看到当医生改变不了世间的不公,他相信只有通过革命才能改变世界。
正如他在马丘比丘说的:“没有枪的革命,是不可能成功的。
”革命信念在那一刻已具雏形。
在影片之中,格瓦拉在影片的后半段渐渐变得沉默,面部表情也越来越多的凝重,与前半部分中的青春狂放有了相当大的差别。
这样变化在格瓦拉身上体现得越来越明显,当他来到麻疯病人的治疗中心后这样的变化被定格放大。
仿佛有一种革命者的信念被确立了起来,就如他在生日晚会上的陈词,以及他游河到麻疯病人的居住地,都充分体现了他的那份决心和意志。
整部影片完成了格瓦拉从普通人到革命者的心路变化,虽说这样一个旅程并不漫长,但却是影响格瓦拉未来人生的关键。
关于导演、演员及其他从这部影片来看,沃尔特.塞勒斯显然极善长于对人物细致的描绘,他的作品都极有质感,那种画面让人一看就感受到极具特色的拉美风格。
就象他最出色的代表作《中央车站》,那种带着对低层平民的深切关怀的镜头语言,同样在也《摩托车日记》中通过格瓦拉的眼睛传递出来。
没有将格瓦拉当作英雄塑造,却又在普通人格瓦拉的身上营造出不平凡的气质。
他同样平衡了格瓦拉与同行的朋友格兰纳多之间的戏份与主次,虽说格瓦拉是当然的主角,但并没有只是围绕着他一人而展开这段公路故事,格兰纳多同样被作为这个故事重要的组成部分被重视着。
塞勒斯在用影片展现一段真实的经历,同样不曾忘记这是两个人的公路之旅,也在告诉每一位观众这是两个人的青春故事。
我觉得塞勒斯在影片中对于格瓦拉人格的展现是最具特色的,他带给我们一个性格极其鲜明的格瓦拉。
我们看到了一个青年的勇气与诚实,当他直言批评给他们莫大帮助的教授文笔糟糕时。
我们看到一个充满毅力的青年,当他游过宽广的河流到达彼岸时。
我们领略到青年发自内心的平等意识,当他拒绝带手套和麻疯病人握手的那一刻以及当他同原住民亲切交淡的那一刻。
当导演塞勒斯对影片中的格瓦拉精心雕琢,而需要一个人来把这一切完全表达出来。
盖尔.加西亚是我认识的第一位的拉丁男星,我不知道他算不算最出色的,但就目前而言他是所有导演首选的拉丁男星。
他实际上在2002年曾经演过格瓦拉,只不过那片子并不出名。
对于格瓦拉这个人物而言,加西亚略显年轻,但是对于《摩托车日记》中尚未成为切的格瓦拉,加西亚是较为胜任的。
他成功的在影片前后两个阶段把握住格瓦拉的不同气质,前半段的纯真在后半段转变成了忧郁,他将气质的转化成功演绎。
我看过他的大部分电影,从《你妈妈也是》脱颖而出,而后又在《爱情是狗娘养》、《不良教育》等众多作品中获得成功,几乎每一次每一个角色都不曾令人失望。
盖尔.加西亚不是帅哥,但他的前途几乎可以说是无比远大。
当我们将更多目光投向已成为明星的加西亚身上时,我们仍不能忽略那位风流的格兰纳多,虽然没有过分响亮的名气,但是罗德里格.德拉.塞纳的表演同样非常出色,他的幽默式的表演让人们眼前一亮,如果没有他的存在故事可能会稍显沉闷。
众多的元素构成了这部电影的成功,导演、演员,还有摄影,影片真实地再现了一个让信服的格瓦拉,而不是活在赞誉中的英雄,电影将英雄的外衣脱去后抽离出他真实的人性。
作为第三方拍摄的电影,我想他们的视角更显客观。
这个追求理想的英雄,充满了浪费主义和忠实信仰,事实上他身上的光彩已不仅停留在他所追求的共产主主,而更广泛的表现在他自身的胸怀和人格上。
文:眉间尺
我们也许曾拥有如 切 一样的梦想。所不同的是,切 用自己的青春把自己的梦想点燃,纵使燃做灰烬。而我们则更多的是让它闷在岁月里沤成了一缕青烟。另,在这个只以成败为唯一价值准则的年代,所有的所谓成功人士难以点燃我哪怕一丝的崇敬,但对 切 我依然崇敬如初。
好没意思
这个片子很有水准啊。这根本就不是很多人认为的传记片,是一部彻底的虚构故事的公路片,而且是巅峰水平的公路片。摄影非常漂亮,类纪录片的手法和黑白静止画面很有新意。唯独不满意的么,是Granado这个角色太花瓶了。。。
仅愛前半段 性格的轉變太硬了 ps撞翻牛做拖拉機那段讓我想起我一個月的搭便车之旅了哈哈哈
挺无聊的,分好多次才看完,上次这么看电影还是敦刻尔克。我只是觉得,一个英雄的漫长旅行,其中很多感受和经历不是一个公路片能够表现出来的,它的很多关于生活的真相和内心波涛汹涌的英雄主义是无法言说的
3.5~~就像电影开头说的:这并不是一个感人的故事,而是两个人生命的一部分。所以,电影也许会让你觉得并不如期待的那样热血沸腾。看完之后,又去看了一些关于格瓦拉的其他描述。其实不需要刻意把他神化或是魔鬼化,因为他只是一个人— — — —“就算谁能消灭了我,却夺不走我们作梦的自由”
蒋勋先生不止一次提到过的一部电影,看完片子后才发现算是半部人物传记片。可惜共鸣不大
只喜欢前半部分
Ernesto Guevara de la Serna: What do we leave behind when we cross each frontier? Each moment seems split in two; melancholy for what was left behind and the excitement of entering a new land.
年轻时渴望用身体同世界发生点关系,无论是通过荷尔蒙和性还是通过医学对身体的治疗。唐吉柯德的糟糕当代改写。做作、刻意的关怀,就是说人道主义精神奖的通俗命题作文呗,充满了学生未经成长时对美洲的各种不成熟不具体的想象,路途也没能将想象更具体化反而更刻板了。全体当地人围观你喝大了游过一条河就等于说是快到时间得交卷了赶紧写一个明显是最后一段的结尾了呗。
老了 不文艺了 但是walter salles 和 gael garcia的脸还是少女的梦road movie。自己也想上路。
我并没有远大的理想,柴米油盐酱醋茶一直都是目标,可是为什么内心很恐惧。电影不是非常喜欢,只是有感而发
电影横跨一万公里,做了一次地理上最长的蒙太奇,作为出发之前就已经被历史定义和定性的公路片,觉得尤其是那些个黑白影像作为记忆片段的插入,直接就概括拉美大陆的景色存在政治性,有些过于省事和偷懒。
摩托很重要,但日记更重要。这场旅行因为格拉纳多的生日而开始,又在庆祝格瓦拉生日时悄然落幕。带着寻找答案的想法出发,你未必能找到答案。如果不知道终点,那么,旅途中随时随地可以作为终点。
作为电影过于松散了,对拉美人民的苦难和格瓦拉思想的变化也未深入挖掘,只能粗略了解青年格瓦拉的经历。
前半部讲的是二个人骑诺顿500n手摩托环游阿根廷。后半部没有摩托只有理想。20254.9 11-1
不了解切 格瓦拉
年轻的领袖,拍的真流水且枯燥
第一眼看到马丘比丘真的很震撼,我们总是很乐意远离“文明”,更加亲近土地。从前切格瓦拉之于我只是一个被印在T恤上的头像;现在他是那个对人生充满思考、对旅途无限热爱的火塞。骑着狂妄的一股冲动,在无垠大地种出一个梦。
其实本片没有渲染过多的革命理想,但通过黑白影像中,所谓阶级底层人们的双眼,你能感到有一种共同的渴望.这虽然只是描绘一段两个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上路的故事,但途中由"看"得"知",启发和成就了切格瓦拉投身革命的终生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