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剧透****************************************************************导演并没有想玩什么开放式结局。
全片中只有男主一个人看到的景象,包括梦境和幻影(鸟群、闪电),都有明确的男主主视角交待。
而结尾的风暴没有直接的男主主视角,全片中唯一一次,有男主以外的人,也就是女主,与末日风暴出现在同一镜头里,因此结尾不是男主主观意识,而是客观存在。
男主被证明是预言者,末日风暴最终还是来了。
那么片名Take shelter做何解呢?
让男主一家付出巨大代价的地下室并没有在最终成为诺亚的方舟,有形层面与命运的抗争终究是徒劳的。
然而男主从不愿把梦境告诉女主,和以为女主要弃他而去,到看到女主不离不弃,并接过女主的钥匙接受女主眼中的现实,已经打破了因为童年被母亲抛弃而留下的心障,真正向女主敞开了自己的世界。
而女主这边,从指责男主,到发现男主真的病重,接过男主的肩膀一手维系家庭,到结尾与男主的对视,终于理解了男主。
在末日之前,家庭成员理解了彼此,了解了命运,成为彼此最后的庇护所。
我贊同最後那場暴風雨是他幻想中噠。
因為影片臨結束前女主角已經把積攢噠去海邊噠錢給拿出來用叻。
所以不可能他們還有額外富裕噠錢去海邊。
對於男主角這種精神病患者而言。
可能如果不管怎麼樣這場"暴風雨"眞正到來叻讓大家都信服叻反而能讓他治癒。
不過說眞噠。
我覺得該片眞噠有點兒Boring。
驚悚也談不上...就跟一個病人噠病例一樣。
本来是想膜拜完导演Jeff上一部电影《猎枪往事》后再来写,但是找不到资源也没办法了。
不过不能否认的是《猎枪往事》的成功给Jeff带来的光环。
资金更多了,Michael Shannon的参演,甚至是在圣丹斯电影节首映前夜,电影的发行就被索尼经典买走。
事实证明这个险还是很值得的,电影出来后口碑很好,IMDb评分7.5,票房也达到了500万(对一部独立电影来说真不容易了),当然还有奖项上的肯定(得了33个奖,18个提名)。
真的很难想像一部只用了4个星期拍摄,而且几乎没有彩排过的电影质量能达到这样。
矫情点说,从剧本到导演再加上两个实力派主角,就是撑起这部电影的原因。
回归正题。
电影在灾难的设定下,讲述了男主Curtis由预见性的梦境引发的故事。
很多人会联想到《忧郁症》,也都被贴着心理,灾难,惊悚,悬疑的标签。
但我想说的是,两部电影的主旨,旋律,背景都是完全不同的,如题目所说,这是一部关于婚姻和信仰的电影。
其实从Jeff当初的写作背景来看,就不难想像创作的初衷。
结婚的第一年。
二十岁到三十岁的转换。
在这样一个时间段,生活难免会出现很多变化,很多摩擦,更会有很多的责任感。
于是 Curtis这个角色就出现了。
在电影前半段,Jeff极力刻画了一个生活很自满的Curtis,有一份福利很好的工作,有个铁哥们,有个温馨的家,很多画面看着也很温馨,比如在工作回家后,会脱掉鞋子,挽着samantha在聋哑女儿房间门口小声说话。
如果有仔细留意过,在每个梦境开始的前后,总是Curtis与家人在一起的场景。
而每个梦境到第二天的状态是个重复的过程 ,一步步的愈演愈烈 越陷越深,直到去图书馆翻资料,去找医生,去看望精神病老妈。
电影的转折是从第二次带女儿学手语回来的路上开始,Curtis看到电闪雷鸣,然后转头看在车里睡着了的Samantha,那一眼是他决定把庇护所建起来的原因,因为这是他最不能失去的,然而也是所有事情开始fall apart开始。
先是和Samantha吵架,然后病发作坦白了,接着丢了工作,跟兄弟关系搞毛,甚至是暴风雨来了,以为自己的预言成真,结果第二天依然阳光明媚。
生活的垮塌可以发生得很快,但最后Samantha还是走到Curtis旁边,一起想办法去应对发生的事。
对,jeff是想说,在经历了那么多后,婚姻才是最靠谱的。
关于结局,是影片的重点,Samantha陪Curtis接受了治疗,远离shelter,去海边度假。
这时候末日般的暴风雨真的来了,但其实也不那么重要了,包括影片前面的一切,梦境或不是梦境,真实或不真实,无论那是什么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影片最后的一个镜头,这一家人在一起。
《寻求庇护》:遮风挡雨,安身立命影片从第一个镜头就抓住了我,不仅仅主角是我非常喜爱的演员迈克尔•珊农,还有那种“山雨欲来风满楼,黑云压城城欲摧”天地异象的末世气魄。
前半部分,我一直以为是《凯尔怎么了》这样的剧情,没料到后期竟然与《忧郁症》如出一辙,知道最后一个镜头,才发现这竟然是类似于《从今以后》的又一部通灵传奇。
迈克尔•珊农憨滞的脸庞极为适合演这类型神经兮兮但却先知先觉的角色,上一次表演是在《革命之路》中,也正是那一场为数不多的出场中让我永远记住了这个大叔,那一年他提名了奥斯卡最佳男配角,虽然在今年呼声很高的情况下没能入围奥斯卡最佳男主角的提名,但是对于珊农粉丝来说,这一次大叔没有让我们失望,配搭着这样一波三折的剧情,算是给大叔一个安慰,最终还是你是对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你赢得了桌上的所有筹码。
对于珊农背后的妻子,我觉得她更是推动剧情进展下去的关键,试想,如果妻子在珊农第一次将起重器,挖掘机开到家里时就怒不可遏要和珊农分手,那么珊农寻求庇护所的举动就失去了意义。
如果妻子在获知珊农每晚噩梦连连有点被迫害妄想症的时候,胆怯的带着女儿离他而去,估计珊农该被人绑起来送去精神病院了。
如果妻子在珊农被辞退了优渥工作几近破产而失去了给女儿治病的机会的时候,如果妻子带着防毒面具在存身处防风洞里呆了一夜后结果发现雨过天晴的时候对着珊农嘲笑呵斥威逼离婚,估计珊农也没资格活下去了,该去洗洗破腹自尽算了。
但是,妻子却一而再再而三的“纵容”了自己的老公“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胡作非为”,这样就可以理解最后一幕中,当妻子面对惊天骇变时用一种极其抱歉的眼神望着珊农的时候,珊农没有任何得意抱怨咆哮的情绪,因为他知道,即使妻子一直误解他,但是她却一直没有离开他,这,也许就是世间最难懂的爱情。
关于最后一幕的意义,实在是庞杂,除了上一段中所说的夫妻深情对望诠释了这世间最难懂的爱情以外,对于全片来说也有了另一纬度的升华,没了最后一幕,本片将沦为二流的精神病片,有了最后一幕末世场景,本片则上升到了一流的末世灾难片。
表现末世灾难的效果分为很多种,最为直观给予人视觉冲击的是罗兰•艾默里奇的片子,还有一种以隐藏的心理灾难意象和狂戾的视觉冲击结合的灾难片类型,比如拉斯的《忧郁症》。
而本片更多是以灾难为噱头来绘制婚恋家庭的图谱。
因此,亦可以理解为何,影片很少会对灾难进行直面强调性特写,即使偶尔对准灾难也是像拍照片一般瞬间闪屏。
片尾,女主角以正面示人,而末日飓风则通过镜面映射效果来呈现,一反一正,并置眼前,反差效果立显,灾难的逼近使人不敢直视。
如此,巨大灾变效果陡增!
本片交织着悬念,让人徘徊游走在珊农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末世异象中,珊农的三个梦境,梦见被狗咬而疼痛了一天,梦见被人掐住脖子女儿被抢走而在床上垂死挣扎,梦见恶人捶门同时全屋失重磁悬浮而尿失禁,这样真切让人窒息的梦境不知道用佛洛依德的《梦的解析》能否给予解读,但是那种磁悬浮的噩梦经历对于家有食梦貘宠物的人来说,并不陌生吧。
在一个瞬间就可能一无所有的年代里,能寻求到一方遮风挡雨,安身立命的庇护所是每一个人为之企盼的愿望,终其一生能否找寻到这一庇护是人们心灵中最脆弱、最缺乏安全感的骨节,延续到了世界的每个角落。
【注】此片为惊悚题材,本影评涉及剧透。
观看需谨慎。
也许导演是在讲述一个爱与信任的故事,也许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信息循环、无法验证的事实;无论你们怎么看,我能想到的,还有希腊神话里“预言悲剧”。
也许你是看预告片或者各种提名于是观看,也许你是循着一些网友评价或者社交网站观影timeline而觅得此片;无论你带有多少认知去观看,我相信,你一定会在影片伊始就有所警觉。
事实上,本片既是“神经质”的,也是“答案就在题目中”的。
如果大家还记得那篇兴奋于《禁闭岛》为“双结局”的影评,我不禁要说,论结局的开放程度和信息的使用,本片才更捕风捉影。
可以这么说,影片一直都没有结论。
因为我们会发现,男主角 柯蒂斯 从头到尾都欲言又止,他对所有人的叙述,几乎没有重叠过。
影片罕见的保有着相当少的信息量。
但是这些信息量又足够关键,因为他们彼此呼应。
最简单的,比如开场的下雨场景。
如果你稍不注意,你会漏掉这些雨,至少他们如此密集而转瞬即逝:你会发现,这些雨有的似乎出现在梦里,有的只是主角的幻觉,而有的却是所有人都感知到,但大家并不在意的。
导演刻意保留着这些差异,但又把梦境描绘的更感同身受,这种暧昧的镜头反复出现。
也可以这么说,影片一直都存在评判。
导演会利用旁人的态度对你说,男主角的妻子是有所怀疑但是选择放任的。
即使男主角迟到发脾气乱花钱甚至丢工作。
为什么?
而那些人,为什么选择了不信?
因为男主角行为怪异或者老妈是精神病患者?
导演极力的用周围的人来干涉男主角,他一次次的缄口沉默,逼迫自己分裂:既去寻求医疗的解释,又不得不本能的坚持盖造庇护所。
到底是本身就到达了疯癫的边缘,还是失败的种种尝试逼迫他走向疯癫?
所有人都有自己的评判,但是导演没有。
于是,各种刻意的暧昧和有序的逼迫,让你也觉得“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在男主角为自己下定论之前,你自认为有了足够的讯息去辨识,虽然不那么完美,不如别的影片给予的那么多。
最重要的是:男主角一直无法自证。
他存在着幻觉,并且因此莫名的恐惧。
我真的想,如果导演像小丑一样策划对英雄的猜忌,是不是也能达到瓦解对方的目的。
当然,控制舆论的风险是:在你达到的效果产生之前,你不知道会不会杀出程咬金。
一个微不足道的网友,一句毫无关系的玩笑,都可能让一切毁于一旦。
但一旦你的媒体显示出了那种趋势,那种力量,一切就要改写。
如同本片的结尾,诡异而又真实。
如果我知道“美特尔海滩”离他家有多远,也许那个庇护所到底能不能成为方舟,这“第六感/神启/巧合”的定论也就不难解释了。
这部电影最打动我的地方是它带有一种美丽和微妙的阴阳反差,而这种反差来自于主角自身的特性和主导整部电影的一种难以言喻的神秘情绪。
电影里的男主角Curtis是一个生活在美国中西部的建筑工人,他的工作属性带有强烈的阳刚之气,而他生活的地理和城镇环境也带有粗旷的美式特质。
在开始做噩梦之前,生活家庭、工作社交就是他的整个宇宙,而他所有的喜怒哀乐全都是围绕着他生活中具象的人和事。
情绪的抽象性,这种复杂的体验,在他的内心就像是沉落在海底的石头一样不见天日。
但这些噩梦宛如从深海中浮上岸来,让Curtis窥探到了自己内在情绪的冰山一角。
这种对未知的恐慌,彻底瓦解了他情绪的稳定。
在他之前的生活里,对于情绪的表达,他不需要一种成熟和完整的沟通体系,但当内在危机来临时,在没有词汇和知识帮助他理解和抵御这种恐慌时,强撑着生活工作的他变得异常脆弱,他无法完整和清晰表达出自己的经历,内心的末世威胁在他这里成为了一种独自承受的无言体验。
再加上由于经济的局限,他从外界只能获得差强人意的帮助。
镇上图书馆里的心理学手册和免费的公共心理指导都无法让他感到满足,最后他只能通过在自家后院修风暴避难所来舒缓和排解自己面对暴风将至的莫大焦虑。
但在电影后半段,在家人的支持下,昂贵和专业的心理咨询也未能扫除他内心的焦灼。
医生建议Curtis去医院进一步观察治疗,但一种近乎于信仰般的本能(“我不能离开家人”)以及依旧未被解除的神秘恐慌让他无法信任这种学究的诊断。
飞鸟、悬空的家具、以及被苍蝇围绕的苍白妻子,全都是潜意识带来的神秘体验,这种体验超越了文字和逻辑,它们来无影去无踪,但是男主角却是真真切切地体验到了梦境结束但挥之不去的厄运感,就是这样不善言辞粗旷木纳的男人,赤手空拳在和这些阴郁的幻影独自抗争,他是为了救自己,也是为了免于家人遭到伤害。
《存身》看似是一部心理悬疑片,但我认为导演是通过这种悬疑感来调动起观众的感官,让这个中西部不善言辞的蓝领工人作为情绪的载体,通过层层交叠的对比和悬念,凸显出这场心理活动的微妙性和紧迫感。
电影的最后,那场风暴是真是假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那个瞬间,Curtis内心预测的风暴和现实的天气交融在了一起,在那个瞬间,他最爱的人,也终于看见了。
不知道电影倒是说他有病呢还是有特异功能呢?
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
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
剧情太冗长,节拍很慢,最后的结局虽然震撼,却也模糊了电影的主题,到底是精神病还是灾难片,抑或两者兼有?
最近几年法国《电影手册》力捧的美国新晋导演都不是那种锋芒毕露、风格鲜明、石破天惊的“天才”和“怪才”。
就拿今年上榜的Jeff Nichols来说,他的《寻求庇护》在很多人看来实属大路货色。
我起初甚至一度错过了,因为早在去年的戛纳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拿下大奖,之后没有再留意它的踪迹,直到最近入选年度十佳。
争议众多的电影并不能说明是好电影,但毫无疑问它必定是一部值得深究的片子,因为不同的观众看到/感悟到的东西肯定是不一样的。
这种末日题材的片子近年来冒出来不少,Lars von Trier的《惊悚末日》是一成功例子。
这一部感觉有点类似,也是从饱受精神疾病折磨的主人公为观察点出发,扩散至身边的各色人物。
但我最感兴趣并非仅仅是表面呈现的那个似是而非的“预知末日”的故事。
我在男主角的行为变化过程中,不断感受到这是一部讲述男人如何肩负家庭责任,保护家人远离危险的艰辛故事。
那个所谓的“暴风庇护所”简直就是一个双重隐喻。
一方面他要给自己的妻女最大程度的保护,令一方面他还是一个患有情绪疾病,遭受外人非议的的孤立者。
他一直在隐忍、压抑,唯有寻求一个安静而不为人知的场所才能让自己的压力情绪得以缓解。
最后他情绪爆发在餐厅跟同事打架后跟家人搂在一起的那一场看得我心酸不已。
Michael Shannon交出精湛堪称完美的表演,可惜还是被奥斯卡忽略了。
影片中真实/梦幻场景的过度和衔接非常精彩,不断强化或突出男主角的心理变化。
导演对叙事也把握得很有分寸,关于男主角的幻想从头到尾都不给出答案,一种模棱两可的态度贯穿全剧,这也是营造出悬疑效果的绝佳示范。
从这部独立制作影片,我渐渐领悟到:真正的好电影并非都是由风格堆砌起来的作品,更主要是能否打动观众的心灵,能否给我启发,不论是生活经验上的,还是个人情感方面。
刚看过这部电影,真的很好看。
整部片子观赏感受是从头到尾的压抑感,和迫切想知道是幻觉还是现实的焦虑。
影片最终揭示的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的爱,一个丈夫对家庭的责任感,一个妻子最终对丈夫的谅解和支持。
自从丈夫出现非正常状态之后妻子从开始的不可思议不断地和丈夫磨合,试图理解和信任。
丈夫在聚会终于爆发,与人肢体冲突以后妻子的反应,和第一次暴风雨来临一家人进入避难所的行为,都是妻子对丈夫的支持。
同样丈夫顶住巨大心理压力打开了避难所的铁门走出去,也是同样对妻子的信任。
结局龙卷风的前兆,不管是真实还是幻觉,都不重要了,他们已经有了最好的避难所,就是彼此的信任。
我觉得这就是这电影想要表达的吧
如果看了杰夫·尼克尔斯的新片《存身》的预告片,很可能会给出科幻惊悚等标签,然而影片在大多数时候其实是一部非常“写实”的普通剧情片,片中男主角每天做恶梦,梦中他“预见”到一场末世风暴的来临,他坚信恶梦将成现实,为了保护家人,他付出了生活中的所有来打造一个坚实的地下避难所。
剧情的中心词是风暴,具体到影片中,其实一共有三场风暴,不断席卷男主角内心的心理风暴,以男主角为中心刮起的生活风暴,然后才是字面意义上的男主角自认为“预见”到的末世风暴。
杰夫·尼克尔斯在《存身》中展现的出色能力之一就是心理刻画和暗示,他制造了一个巨大的心理漩涡,不仅将男主角更是将所有看这部电影的观众席卷到漩涡中心。
导演不断给出心理暗示却又不作明确解释,让观众不自觉对男主角的行为作出判断,片中几场恶梦可以说是最明显的例子。
为什么男主角Curtis要做末世风暴的恶梦?
影片开头Curtis和好友Dewart在车中喝酒聊天时,Dewart就羡慕Curtis有一个完美的生活,虽然小女儿患有失语症,但一家人幸福美满过着风平浪静的日子。
这段对话其实就已经对观众构成一个心理暗示:如果风暴是由Curtis想象出来的,那么根据这段对话可以猜测到的原因就是他的生活太平淡,而他又太过在乎自己的家人,担心失去他们,于是一种“风暴前的平静”似的不安和恐惧感便自然会出现。
当然,导演只是给观众提供这条线索,并未作出解答。
类似的线索还有后来Curtis去拜访母亲时,影片才告知观众原来Curtis的母亲在30岁左右就换上了妄想症,而Curtis这时也恰好30多岁...同样的,仍然只是线索,并非最终答案。
但这样的线索越来越多之后,观众自然而然就会在心中作出自己的判断,Curtis神经不正常的可能性在观众心中所占分量便越来越大。
那么几场关于末世风暴的恶梦又怎么解释呢?
导演很狡猾的先设置好暗藏线索的剧情,接着再展示由这条线索引发的恶梦,这样一来观众在看到Curtis的恶梦时,就会想起之前的剧情,然后再一次的,作出自己的判断。
例如Curtis被狗咬的那个恶梦,其实是因为前一天早上他看到女儿一直在喂狗吃东西,而自己都没怎么吃;女儿被抢走的那个恶梦,是因为前一天Curtis因为工作差点就错过了女儿的手语课,倍感内疚;妻子站在一把刀旁边的恶梦,是因为前一天妻子私下让Curtis的哥哥来劝他,让他感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于是逐渐的,所有恶梦似乎都有了对应的合理心理解释。
当精神病发作的根源,以及每一次恶梦的心理诱因,都因为导演给出了一连串线索和暗示,而显得答案呼之欲出时,杰夫·尼克尔斯为观众设计的这场心理风暴才终于成形。
不过,惊悚气氛十足的恶梦戏其实只出现了不到5次,而且大多都是集中在影片前半部分,用于暗示观众男主角日渐不稳定的心理状态。
而影片后半部分,则着重刻画了男主角Curtis在他本来平静的生活中刮起一场摧毁其家庭,友情以及事业的毁灭性风暴。
Curtis与妻子的状况,其实很像《美丽心灵》里面的纳什和他妻子,都是男方开始疯疯癫癫,直到威胁到家庭时女方才无法忍受,但最后都因为爱而留下来陪伴在丈夫身边。
在避难地窖里面,妻子Samantha 让Curtis开门的那场对手戏,几乎跟《美丽心灵》里面妻子将纳什的手放在胸口让其感受真实的那场戏如出一辙。
在《存身》中有一场戏非常精彩,Curtis在小镇的一个Club聚会上突然发飙疯言疯语,所有人都惊恐得像看怪物似的,唯有站在一旁的妻子Samantha,并没有觉得难堪反而走上前去保住泣不成声的Curtis。
其实回过头来看Curtis的恶梦对他生活造成的影响,唯一没变的是家人,因为爱最强烈。
朋友因为猜忌,不信任和误解离他而去,上司也为了保住自己公司的利益而开除Curtis,但是妻子由始至终都在他身旁,家庭才是他真正的避难处。
最后本来想再说说末日风暴,但由于这段不剧透不可能,而我又强烈不建议此片的任何剧透,因此就暂时不说了。
《存身》在大多数时候像是一部科幻惊悚版的《美丽心灵》,但它更着重心理层面上的刻画以及对家庭对社会关系的描写。
不过这些都不是它出色的原因。
如同最开始我提到的,导演不仅给男主角也同时给观众精心设置了一场心理风暴,这场风暴在片尾字幕出现时向观众席卷而来,颠覆和震撼让观众大脑陷入对剧情的不断回放,无法自拔。
PS:“存身”是谁翻译出来的,真厉害...
讲述心魔如何一步一步的占据你内心的佳片. 强烈推荐! Michael Shannon终于开始发光了!
情节太慢了
接近四星,极低的成本,极具层次和爆发力的表演,恰到好处的特效渲染,节奏缓慢,色调阴沉,有一种令人慢慢窒息的脆弱感,悬念铺设的高妙,在看片前知道有个“意外结局”会大大增加吸引力
演技一流、剧情巧妙
剧情展开的比较慢,需要耐着性子慢慢看才好看的
8.1
作为一部心里惊悚片,导演很好的把男主的恐惧内心寄托在环境氛围中,是预言了暴风雨的到来还是男主在精神分裂,观众甚至很难看清,看完的第一感觉是男主是预言帝,睡一觉之后觉得最后的结局难道是男主精神分裂了?
难以评价
最后一段真心没看懂 谁给解释一下
这个类型的片子是不是应该叫做心理惊悚片或者心理灾难片?一个怀疑自己患有被迫害妄想症的严重焦虑症病人,恰好预感到末日的降临,恰好拯救了家人,也恰好释放了自己的焦虑。这样的结尾更加光明一些,所以也证明这是惊悚片而不是剧情片。绝对低成本电影。这还是一部不快进就没办法看的片子。
这是部极度抑郁的电影。一个男人做了世界末日的噩梦,于是未雨绸缪地在自家后院建了防空洞。可他不愿多做解释,所以,这过程中,得罪了许多人,所有人都认为他疯了。后来,经历过一场暴风雨后,什么都没发生。男生也确定自己得精神病了。在住院治疗前,决定全家去海边度假。然后,梦中场景发生了。
有些不知所云。
美版 《Hello 树先生》
本片在剧作、气氛营造以及角色的心理刻画方面都让人无可挑剔,近乎完美。前后的细节呼应、循序渐进的惊悚感把观众带入了巨大的故事迷宫之中。迈克尔珊农的表演极其精彩,当年奥斯卡对其的无视真是一次让人难以原谅的失误!
对不起,真的太闷了。
无聊到弊!
在学校的电影社活动看的,周围全是大爷大妈,观影时大家出奇安静。于是我连扭动身体都觉得害臊,结尾一出现,我听见的第一句话是“What the fuck"……痕迹太重,不过萝莉挺萌的。
各种噩梦、幻觉以及妄想的表述都呈现传统心理惊悚类特质,不过关于末世的暗示又总会想起《忧郁症》,尤其在2012传了这么久之后,也很容易带来共鸣。迈克尔·珊农再次出演了一个神经质的角色。我倒觉得结尾是一个开放结局,真假还需自行分辨。确实有点拖,好在珊农的表演很优秀。
疑神疑鬼一惊一乍流强作。裂汉香农是个牛逼演员。
悲催的男主!很喜欢这片子的调调,有点迷雾的意思呢不知道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