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拉
Yella,耶莱(台)
导演:克里斯蒂安·佩措尔德
主演:尼娜·霍斯,大卫·史崔梭德,辛纳克·勋纳曼,布尔格哈特·克劳斯纳,巴尔巴拉·奥尔,克里斯蒂安·雷德尔,Selin Bademsoy,Wanja Mues,米夏埃尔·维滕博恩,马丁·布拉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07
简介:女会计师耶拉(Nina Hoss 尼娜·霍斯 饰)遭遇生活危机,与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本(Hinnerk Schönemann 饰)离婚后,她在汉诺威阿尔法飞机厂找到一份新工作。在启程的当天,渴望赢回前妻的本上门纠缠,坚持送耶拉前往火车站。路上,两人发生激烈争吵,激动的本撞断桥栏,将车开进河里。 爬上岸的耶拉不顾湿..详细 >
恍惚中男人们相似的脸,远镜里相似的身形和步态,二万五与二十万也没有那么大的区别,一样可怖的是突然的暴力和对话时的面无表情。本以为是Yella才出虎穴又入狼口,直到最后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相似,确实就是Yella被困在这样的命运之中,没能逃脱。
3.5-4.0 水精灵undine前作,水的意象和古典风格就此已经成型。个人不太能赞同一米八的nina hoss全程赋予角色的木讷和畏缩感,还是更偏爱paula的灵气。
聲效運用得妙,大概是後來的《Undine》的雛形?雖然Yella比Undine更不幸
虽然我一般喜欢鬼故事的
在垃圾中流转的女性,死亡也不那么可怕了…
原来佩措尔德从这么早之前就开始用这么神神叨叨的方式隐喻社会关系了。短小精悍,有点意思,情绪渲染到位,惊悚元素也恰到好处。妮娜·霍斯值得这个影后,把这个敏感神经质又对现实无可奈何的女性形象演活了。
首位布局和一些超自然元素很像《灵魂狂欢节》,其实是让已经死了的"活人"去重现来自现实的社会压力并预见到自己的悲惨结局,这种封闭的结构似乎阻断了对未来的想象,就像片子里的男主,他对自己追求的事业并不感兴趣,但当女主问他你想要什么的时候,他的回答就只能是"反正不是那样子"
大量的商业谈判,听不懂,感觉好无聊!
三星半
3.5;可窥见日后创作的主旨与手法,极其冰冷的影像基调契合残酷资本世界的诉求,鬼魅森森,一股悬疑的推动力始终处于漩涡中心,不适合看剧透的结尾。从结尾倒推可发现:1、音效的使用,其实当噪音/环境音作为某种内心提示出现时,时空的场域便发生微妙迁移/流动,从与前夫对峙时巨大飞机声音暗指的撕裂序幕肇始,到风吹树叶的折射的物质世界异样感,“现实”世界越到后来越失控;2、时间感的模糊,尤其是与菲利普在车上争执后下车那段对话,几乎能感到被折叠/压缩的时间,处理得相当巧妙。从头再来并不能开启新世界大门,人生所能踏进的河流只有那么一条,人人拥堵在通往金钱帝国的桥上,最终或许只能沦为资本游戏的幽灵。
资本主义的幽灵游荡在佩措尔德的德国之上。[耶拉]的择偶标准是金钱上的成功,最大的梦魇则是失败者的反扑。浪漫主义里的梦在后工业时代的统一德国与经济腾飞挂上了钩,梦醒之后这美丽新世界变成了镜花水月的吉光片羽。象征着德国工业的汽车于是跨不过连接东西德的大桥,它在边界之处坠下了河去。
7.5。德式的冷酷氛圍中構建了一出與資本主義世界針鋒相對的後現代寓言。
无论是电影的色调、对白还是情节都令人倍感压抑,于是看到一半的时候手贱点了评论杯具的被剧透,浪费了神结局
《耶拉》死缠你的暴力狂、要骗你的皮包公司老板、道貌岸然的野心家,你想要什么?你什么都怕,你什么都要,但归根到底你也知道,兜兜转转几圈,最后只是另一个世界的“妄想。
电影以精妙的莫比斯环结构,反思并控诉了一个社会现象:寄生于一个强势富有的供养者,成为女性(弱者/被剥夺军事的德国)无法绕开的命运。若生无希望,不如选择有尊严的毁灭。
3.5 ,还是喜欢像芭芭拉那种直白一点的,Nina Hoss,月光奏鸣曲,收音不好,看来是讲政治,有点ozon的感觉,恶男人,家暴
get到了尼娜·霍斯身上那股不尴不尬又神秘的气质。
简约的剧情冰冷而压抑,结局诡异无法解释。★★☆
莫名。无助。累。
【3.3】干净疏离出一种天然的异质感和孤独感,因此水流声的耳鸣和幽灵的观看与追逐成为了一种气氛的确认和回环,而不能迭生鬼魅。在一段段努力和碰壁的幻梦后榨干梦的美好,回归溺亡的无力,从意外到主动的绝望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