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早逝,母亲和男爵勾搭,为了权利和利益,企图控制维多利亚。
在这样一个压抑束缚的童年下成长,维多利亚呈现出反抗及向往自由。
她骄傲,她聪明。
她美丽,她好学。
当她遇到阿尔伯特,得到心灵上的契合,一切都变了。
阿尔伯特不仅有风度,还能读懂她的心。
但维多利亚起初的政治路线有误,使她得不到民心,并拒绝了阿尔伯特的的帮助。
两人通信,再次相见,种种思念,最后结婚。
但是,阿尔伯特在英国的发展并不顺利。
他始终只能扮演一个外来人,一个女王身边的丈夫。
有一次,维多利亚遇到刺杀,阿尔伯特挺身而出,倒在血泊中。
这个男人有着不一样的视角,看问题深入且全面,极大的帮助了维多利亚。
他对维多利亚的爱,使他甘愿做一个背后的男人。
但好人英年早逝。
年纪轻轻就离开人世,剩下孤单的维多利亚和孩子们。
這是一個古老的家族 歷經幾百年的歷史風雨 依然傲立在當今政壇閃耀的位置大一時寫過一片關於英女王資產的調查報告 讓我只有咂舌的份當一個王族可以主動放權 就是一種明智 不管這背後是多少人鬥爭的結果英國一個彈丸之地可以在國際上佔領一席之地不是沒有道理的
维多利亚女王和阿尔伯特亲王共有九个子女,几乎都嫁给了当时显赫的贵族,而这九个子女的孩子们几乎遍布整个欧洲的王室,因此维多利亚女王被誉为“欧洲祖母”,以下按照长幼顺序依次介绍她的九个子女。
1.维多利亚长公主,嫁给普鲁士太子(也就是后来的弗雷德里希三世),儿子是赫赫有名的威廉二世,女儿索菲是希腊王后。
2.威尔士王子爱德华(后来的英国国王爱德华七世),娶了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八世的大女儿亚历山德拉公主,他们的二儿子是后来英王乔治五世,女儿莫德公主是挪威王后。
3.爱丽丝公主,嫁给黑森达姆斯塔特大公路德维希,他们的大女儿维多利亚公主的一个女儿路易斯后来成为瑞典王后,另一个女儿就是英国飞利浦亲王的母亲;小女儿是俄国末代沙皇的皇后;另一个女儿艾琳嫁给爱丽丝公主姐姐的儿子,唯一的儿子娶了爱丽丝公主弟弟阿尔弗雷德王子的女儿。
4.阿尔弗雷德王子,娶了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的女儿玛丽公主,他们的女儿玛丽是罗马尼亚的王后。
5.海伦娜公主,嫁给石格益勒—荷尔斯坦公爵克里斯蒂安。
6.路易斯公主,嫁给英国阿盖尔九世公爵约翰坎贝尔。
7.阿瑟王子,娶了普鲁士公主玛格丽特,他们的女儿玛格丽特公主是瑞典的太子妃(在丈夫继位之前就去世了),而瑞典太子妃玛格丽特的儿子日后也成为了瑞典国王,而且她的女儿是现在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的母亲,英格丽德王后,后者就是以早逝母亲的名字为自己的大女儿—丹麦女王命名的。
8.利奥波德王子,娶了Waldeck & Pyrmont家族的海伦公主,他的遗腹子利奥波德继承了爵位,并成为了萨克斯科堡的大公,他的女儿是现任瑞典国王的母亲。
9.比亚特里斯公主,嫁给巴登堡的亨利王子,他们的女儿维多利亚公主是嫁给西班牙的阿方索十三世,成为后来的西班牙王后,也就是现任国王的祖母。
瞧这关系乱的
不知道能不能跟这个比较一下,当然其中注重点也不是很相同,这个是服饰打扮上确实得了很多奖项,开始看到时间点时马上就想到了鸦片战争,清朝时的电视剧中的印象。
估计所有的历史剧情介绍第一印象都会联想起来1840,既然讲述的是那个时期的英国女王的故事,不得不说现在和那个时候的气质好似没有变化多少,小国寡民和贵族传统之间的区别,永远是无法比较,更不得不说说人的精神面貌的层次。
生活在底层的人们根本没有资格来说这个方面,本来是个爱情片,想的那么多,至于把整个民族和民族的血性来比较,这样好似本身就不是很正确,历史终究是历史。
期望着现在的社会能往更好的地方发展吧,希望不再鱼肉百姓吧,至少不会像古代时期一样的盲目大大,人跟人的差距之大,跟国与国之间的差距,实在是让人汗颜,不敢妄自下评论。
政治不相信爱情。
但后人可以YY出一个美好的爱情故事。
如同电影里茜茜公主的童话,反差太大的是 惨淡的她的真实身平。
不过,如果先不百度,仅看几个数字吧:阿尔伯特42岁去世,有9个孩子,共同统治20年。
一般也能猜出这,这一对人在他们的政治婚姻里,基本上是和谐的。
身为女王,怎么会没有避孕的方法?
身为女王,9个孩子啊,频率之高、密度之大,让人惊叹!
身为女王的丈夫,女官可以干涉同房,只要女王同意这样做。
所以呢,不用介意女王最初爱恋的是WHO王子,不用介意阿尔伯特死后她又与WHO爱恋在一起,更不用介意英国人YY中的女王完美与否。
至少在婚姻中,女王与丈夫还是忠于婚姻、琴瑟十分和谐滴。
有一个真实的笑话是:一家三口旅行,宾馆要出示结婚证。
丈夫把孩子一指,然后数落服务员,道:要什么结婚证啊,他就是结婚证换了女王,会不会指着9个孩子说:这都超过一个音阶了。
还有没说出的,呵呵,你懂的。
摘自日记:http://site.douban.com/widget/notes/7376708/note/212308156/推荐读日记全文阿尔伯特最喜欢的舒伯特小夜曲贯穿全片,出现了好几次,可算是本片的爱情主题了。
《小夜曲》旋律第一次出现是维多利亚将要成为女王前夕,阿尔伯特在德国给她写信,伴随字里行间的深情,小夜曲的旋律将二人连在一起:“我亲爱的维多利亚:,国王去世的这些日子对你来说不好受吧 ,能否允许在远方的我 表示我的支持?,我不能在你身边,但我会祈祷你能听到 我由音乐传达的心声。
我弹奏的是我喜欢的舒伯特,这是他的‘天鹅之歌’。
我在心里和你一起演奏。
”《小夜曲》旋律第二次出现于阿尔伯特的哥哥鼓励他去向维多利亚求婚之时:因为他爱她,即使结婚也许是当时将成女王的维多利亚最不优先考虑的问题。
在哥哥的鼓励下,阿尔伯特乘着马车飞奔而去,夜色茫茫,向着黎明的方向。
小夜曲的旋律响起,仿佛是急切的心情和希望的憧憬。
第三次,阿尔伯特要与维多利亚的分别:阿尔伯特想要帮助维多利亚,她却认为自己能够处理好一切:“维多利亚?如果有机会的话 我很希望能帮到你。
”“我明白,但现在还不需要” 雨中的分别,伤感而克制,只有小夜曲的旋律诉说着离愁别绪。
第四次,当维多利亚因为女侍人选的问题引起内阁与贵族的斗争、她自己转而被民众所批评的时候,她在万般沮丧下给阿尔伯特写信请求他来英国:“我最亲爱的阿尔伯特:你曾经问过我 需不需要你的帮助,我骄傲又自负地回答你‘还不需要’。
但是从那之后发生了好多变化……”她在琴边坐着,面前放着阿尔伯特给她的小夜曲乐谱,终于意识到她是需要他的。
如歌的旋律带去了她的无助,也把阿尔伯特带回了白金汉宫。
在这里,他们成为夫妇。
大学时代读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传记就是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所以看到出了这部电影,自然非常急切地下载和观看。
书中的维多利亚女王是一个很平常的女子,没有她的前辈伊丽莎白一世的智慧和手腕,也没有出众的美貌和魅力,但她拥有幸福的婚姻生活和成群的子女。
斯特拉奇向人展示的是一个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物,所以非常打动人。
电影没有让我失望,重点表现了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尤其是影片的前半部分可观性较强,维多利亚童年和少年与世隔绝、沉闷压抑的生活以及与母亲及其顾问的矛盾突出了她早年生活的不幸。
这就导致了维多利亚登基之后追逐自由和独立的固执乃至乖戾。
她不愿意刚走出母亲的控制就投入到婚姻和背后的政治势力的桎梏,可她没意识到作为年轻的女王,她必然受到各个利益集团的影响和诱导,只是他们以不同的面孔出现而已。
如果说Sir John Conroy是明目张胆的威逼,那么Lord Melbourne就是温柔的引诱。
只有Albert真心地理解她的处境,愿意帮助她,同时摆脱掉他们共同的叔叔比利时国王的掌控。
但刚开始维多利亚骄傲地拒绝了阿尔伯特的求婚,她依然在享受来之不易的自由,但不久之后的宪政危机使她成为众矢之的,让她感到了孤独和无助,才直接导致了她和阿尔伯特的婚姻。
婚后的生活自然幸福,但维多利亚并不想过早地孕育孩子,但依然很快地怀孕了。
看到这里我不禁有些悲哀,即使是作为女王,她也要履行平常女人的职责。
这就是为婚姻的付出吧。
她希望成为一个坚定的统治者,却错把固执当作力量。
她缺少非凡的智慧,需要帮助和引导,幸运的是她选对了人,也就是阿尔伯特。
而伊丽莎白一世可以终身不嫁正是源于她的智慧吧。
片中的Lord Melbourne显得太年轻了,维多利亚登基的时候他已经比较老了,虽然依然很有魅力,成为维多利亚最仰赖的引路人。
强烈推荐看斯特拉奇的《维多利亚女王传》,看了之后能更好地理解影片的背景以及片中人物。
影片中的配角其实都有故事,比如国王威廉四世及其兄弟们(包括维多利亚的父亲肯特公爵)、比利时国王利奥波德、训练阿尔伯特的男爵等,斯特拉奇区区几百字就可把错综复杂的宫廷纠纷和利害关系清楚地呈现出来,非常有趣。
喜欢英国历史的人一定不要错过这本书(我读的是李祥年的译本)。
好看啊!
在看完第四遍之后,还是觉得很好看,单纯的从电影的角度来说。
虽然我没有看过原著,也不关心历史的原来是怎样的,但是想想,历史也有不真实的时候,不是么?
我们又怎么能够确定史书上的记载就是和历史上真实发生事件一模一样呢?
有的爱情,就在第一眼。
有的人,从来没有见面,就可以了然于心。
缘分的牵连, 红线的羁绊。
norma应该是她最喜欢的,而不是其他。
舒伯特,虽然她没有说,但是我知道,她会喜欢的。
就是传说中的心有灵犀,缘分!
和你在一起,哪怕下一盘棋,都可以充满乐趣。
奇妙的爱情,在他到达那个府邸的时候,疑问道,如果她相邀我跳舞,我该怎么办?
条目中的罗列,抵不上心灵的感受和亲近,果然,她比图画上更美,而且喜欢norma,会想和我共舞,和我有着同样的感受,对控制下的人生感到厌恶。
喜欢这部电影,关键是感觉。
所以就不多说了。
但是,这部电影最大的享受,就是宫廷的繁文缛节,还有华美的服装。
包括那些宫廷用语,都非常的考究和让人着迷。
——————————————————————————修改:好吧,我确实很偷懒。
上次写的影评连我自己都看不下去了。
我来再谈谈好了。
首先这部剧的造型和取景等,都相当的漂亮。
着重突出了英国的皇家的雍容华贵,时尚奢华。
从头饰到妆容,从宫廷用语到手势等等,影片的很多细节都体现了剧组的用心,想要尽量的真实还原历史中的场景。
皇天不负有心人,这部剧最终获得了奥斯卡的最佳服装奖。
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当维多利亚再给阿尔伯特画画像的时候,不禁让人想起,在《泰坦尼克》中,杰克给罗斯也画像。
在描摹人物的时候,专注的凝视对方。
这是一个很微妙的描述。
被画的人,一动不动的端坐在那里,凝视着给自己画画的人。
而拿着画笔的维多利亚,明明知道,自己的爱人在对面凝视着自己,她却要佯装镇定地在白纸上面勾勒人物。
阳光笼罩的英式花园里,一对年轻人之间萌生着爱意,多么美好的画面啊。
端坐着的阿尔伯特,不仅仅倾倒在维多利亚的美貌之中,心中的情感一定翻江倒海吧。
两个人的内心充满着爱情的欢愉,阿尔伯特最终还是坚持不住,不仅扑哧笑了出来。
看着两个人孩童般的笑容,第一次见面之前,阿尔伯特精心准备。
但是却输给了爱情。
她果然邀请他跳舞,他只能拒绝。
他生搬硬套想要把自己对于维多利亚的了解显露出来,但是最终失败。
他发现了维多利亚对于他的戒备,因为任何一个来拜访的男性都可能在觊觎自己的皇位和荣华富贵。
但是,阿尔伯特首先发现了这个围墙把维多利亚的心也给围了起来,他放下了对她面具,最终两个人坦诚心扉的交流,他明白她的苦衷,她接受他的真诚。
终于两人收获爱情。
皇权政治,宫闱斗争,尔虞我诈的大染缸,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的爱情就更加值得令人唏嘘和感慨。
这样的相知相依。
当他为了她特别去学跳舞的时候,只为博红颜一笑的那种傻劲,让人动容。
还有他们之间互相扶持,互为对方精神支柱的感情,也让人唏嘘不已。
让观众如此的沉静在这个故事当中,凭借的当然是两名演员的演技。
非常的精湛,然后场景的安排,也很配合整个故事的脉络。
所以整部作品呈现出来的效果就非常的好。
不同于其他的评论,我觉得整部电影,爱情和政治,以及历史的比重恰到好处,算了,我不会以很精准的眼光去评价作品,我只是沉浸在这部电影给我的感觉之中。
好了。
就是这样。
——————————————————————————————我是偏执狂。
这是我在看了这部电影不下20遍之后,再来评论。
我无限次的接龙。
这次,我是想来评论背景音乐的。
那段两人共舞的华尔兹,真的完全融入了电影的风格。
我觉得好喜欢。
独舞的时候,两个人脸上都不敢有太多表情,因为大众的目光在那时候统统地集中在他们的身上,可是当大家都加入到舞池,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开始了甜蜜的两人世界。
他们存在于对方的世界。
这段背景音乐都很符合当时的音乐习惯。
还有看了幕后,加冕仪式的各个细节统统都是经过历史考量的,非常经得起推敲。
包括被删掉的情节,这次都看了一遍,果然,很精彩!
好吧,我很俗。
以后一定要买有特别幕后版本的碟子。
我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可能会再回来评论的,希望各位看官不要介意。
小女子先拜谢。
电影对我来说,太短了,即便最后看完了,都还是觉得不过瘾,纵然那段历史,我不那么熟悉,但是基于对英国“古装”电影的热爱,所以追了好久这种款式的片子,第一部就栽在《成为简·奥斯丁》上,然后这种情愫开始蔓延……1983年出生的 Emily Blunt作为本片的女主角,我个人认为是ok的,当她在2006年的 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饰演Emily那个无比牙尖嘴利的助理的时候,就注定了她一定会跟其他人不一样,下面继2006年《穿普拉达的女王》后,她接拍的影片,强大吧?
Gnomeo and Juliet (2010) (pre-production) (voice).... Juliet The Wolf Man《狼人》 (2009) (post-production).... Gwen Conliffe The Young Victoria 《少女维多利亚》 (2009) (post-production).... Young Victoria Wild Target (2009) (post-production).... Rose The Great Buck Howard《伟大的巴克-霍华德》 (2008).... Valerie Brennan Sunshine Cleaning 《阳光清洗》 (2008).... Norah Lorkowski Charlie Wilson's War 《查理-威尔逊的战争》 (2007).... Jane Liddle Dan in Real Life《丹的真实生活》 (2007).... Ruthie Draper The Jane Austen Book Club《简奥丁书友会》 (2007).... Prudie Drummond Wind Chill 《风杀》 (2007).... Girl The Devil Wears Prada《穿普拉达的女王》 (2006).... Emily Irresistible《不可抗拒》 (2006).... Mara
看维多利亚时期的电影(除了个别非常不讲究的之外)总是视觉上的享受。
女士们的低胸长裙自然美不胜收,不过考虑到底下那鲸鱼骨……我身为女人看看就好,要是穿倒宁可选择摄政时期的宽松自在。
至于gentlemen就实在很让人流口水了襟前和袖口有纹绣仔细装饰的高束腰立领长礼服不仅把背脊束得笔直而且硬是把人的下巴都向上撑起15度角才能让里面雪白领花露出完美的姿态,而剪裁全身的细纹长裤展现出腰臀腿的漂亮曲线(Albert刚刚到英国时穿的那条小细格裤子哟我都快被伊勾出细腿控来了),下搭及膝的马鞭,脱掉外套里面是锻面的花色小背心,而底下则是纯棉的半透不透的泡泡袖白衬衣(就是95版P&P里Darcy先生湿身时穿的那件……我要尖叫了!!!
)一群小胡子都修得整整齐齐的,身材高挑腿型漂亮的男士们做这样打扮穿梭来去,看得我那个心花怒放啊尤其是……(被 D捂住嘴)好嘛,这个“特别有爱的”咱放到最后再表。
背景布置得也很漂亮。
Albert向女王求婚那一场戏里我几乎有一半的心思是用在观察女王背后那只立柜到底应该是清朝那个时期的,唔看这个搭锁的样式和上面的装饰应该是乾隆朝往后的物件了吧……(众:你根本搞错重点了吧!
)。
女王客厅里的沙发摆设甚至窗帘靠垫都弄得很有质感,至少是有点皇家的派头在了。
另外演员也选得漂亮。
Emily Blunt放在其他地方其他时候不会被我夸说是美人的,但放在维多利亚时期摆在女王的位置上就蛮合适的了。
Victoria女王有德国血统,而且就她发福后画的像来看,这种血统在她的外貌上还是占了优势的,EB丰润的脸形,饱满的嘴唇和那个下巴坑倒是颇有几分古典油画里走出来的德意志美人的感觉。
至于 Rupert Friend也不知道应该说运气还是说命衰,虽然他的整体质感还要好于花开,但就因为伊出现得比花开晚,所以我每次一看到他的第一反应总是——长得好像花开!
RF的气质老实说是有点介于娘和花花公子之间,一个弄不好就偏于轻浮,这次应该说是那身极类似于制服的维多利亚时期的礼服和小胡子有帮忙,他的演技总算也争气,成功地让我在回忆起他的名字之后就忘掉了花开的影子还有那个着装风格相差不远的Wickham先生(实话说05版P&P是难得有一版我觉得Wickham帅过Mr.Darcy的)。
还有因为前段时间才迷着Tipping the Velvet,所以看到Rachael Stirling的时候在座位上蹦了一下。
不过她的戏份不多,在整个plot中也没有显出太重要的作用。
最后就是音乐实在漂亮(众:不要因为你自己喜欢舒伯特就随便给小红花啊)。
配乐和画面的同步感相当到位,剪辑工作几乎是就着音乐节奏完成的,每一个起承转合,大调小调,快板慢板都安排得恰到好处。
特别是Albert和Melbourne两个男人之间有形无形的竞争时,明明是以古典音乐为主的配乐几乎调合出一种可爱的幽默感,搞得我好几次在座位上暗暗发笑。
至于剧情嘛,因为人家已经明目张胆地说是“年轻时的维多利亚女王”,换则言之就等同宣布“这是一个披着政治外衣的爱情故事”,所以大家好好欣赏“这个女人拥有一个帝国,而她的心却只属于一个男人”式的浪漫。
说实话这跟“冲冠一怒为红颜”的性质一样,在小时候是很感动我的,觉得爱情真伟大,大了之后心灵就阴暗起来了,倒不是说不再相信政治婚姻当中会有爱情的成分——比如说李朝的明成皇后,中国的文成公主,还有这边厢的维多利亚女王,但总归要把两个政治人物的结合归结到“出自于纯纯的爱,归结于纯纯的爱,无有杂技,纯属天然”,实在也太难以置信了。
Albert亲王无疑是一个好丈夫,应该也是一个好父亲,是英国人民的好女婿,但这毕竟是一桩政治婚姻,就算是两个平民的结合也很难不牵涉两个家庭的利益纠纷,何况是政治 所以事实不可能如此单纯美好,但不妨碍我们把她想得单纯美好一点,反正青春很短,何苦来哉呢。
本剧几乎集中了莎士比亚戏剧和狄更斯小说的主要元素 ——王室、政治阴谋,处心积虑的叔父,邪恶但痛苦的母亲,更加邪恶也更加痛苦的管家,垂垂老矣的国王,各有私心的朝臣,年轻热情的侄子,还有无辜动人的少女,勾心斗角,爱恨纠缠,那个剪不断理还乱啊……不过很奇怪的是,虽然本片的重点是在于Victoria女王和Albert亲王相识相爱乃至最后结合直到坦诚相对共同携手治理国家的过程,但影片很多时候反而是另外一条线——也可以说是外线,即女王与其mentor(这词中文要怎么说?
良师益友?
)Lord Melbourne更显得暧昧迷离,让人寻味。
咳咳,那么压箱底的话出来了——我萌LM啊(D:你终于还是说出来了!
你的眼光到底是有什么问题啊?
)其实历史上的墨尔本是什么样的人我不care,但电影里这只实在太萌了啊啊啊(满地打滚ing)。
在影片第一次介绍到伊的时候,伊穿着类似军装的礼服出场,一张脸上写满了“我是大灰狼”的表情盯着小红帽Victoria看,我就被秒杀了。
他后来开始吊着嗓子不动声色地勾引小红帽,不动声色的打击Ablert小朋友,脸上永远是别人欠他钱他要算计着怎么让人还的表情,小动作却特别多,想坏水的时候还一定要歪个脖子抓头皮啊抓啊么抓,要不然就是扶着小腰,或者抱着小胸,狼尾巴就这么摇啊摇的,被人呛声的时候头顶上立刻冒出一个大气泡,里面写着“哼哼哼”,转过身就学大狗狗的眼神对小红帽说“ 别担心,就由我来当您的私人秘书吧”停顿“当然是暂时性的”,要不然就是看到Albert的信之后,对小红帽放送“……”的表情,实在太可爱了。
他后来去赶女王老妈时房门一关终于把狼尾巴掏出来晃晃说“我想我刚才没有说清楚,给你们玩过了……而你们玩完了”,于是么我彻底搪不牢了,我不在乎他是政客(而且 ms是个比较窝囊的政客),不在乎他一开始想跟可爱的Albert小朋友抢小红帽,我就是喜欢阴阳怪气的坏大叔怎么了(话说伊一个劲Da Vinci Code里面那位自残狂人啊,我走出电影院才想起来,果然天生一副好眼神难自弃啊)!
女主角不美男主角不帅 剧情又没亮点 怎么看
即使是queen也要嫁个好老公
女主角的眉毛有时是弯的有时是平的....我看电影怎么就关注这些了= =
片子有点儿碎
服装美,爱情甜,但是总体无聊,故事的发展也没有什么看点。
其实电影本身不怎么好看。
碎碎碎碎碎碎...給3星很给面子了..
跳着看的 正好看到枪击那一段 然后看完 这样看正好 不浪费时间
很英伦,很爱情
《时尚女魔头》首席助理华丽转身变身维多利亚女王
英国宫廷剧始终吸引着我 女王也是女人 当能为自己献出生命的男人出现时 女王也相信真爱 男主角真像奥兰多
没剧情,没演技,就画面还不错。女主角太老了
精致的场面、伟大的母亲。还有优美的舒伯特。TK扮演比利时国王
看的时候有2个疑问:1)电影场景中他们新婚的第一个早上,两个人在亲密的时候,男主手上戴的戒指引起我的注意,随之而来的是好奇:为什么结婚了,男主的戒指还是戴在左手的小指上呢?2)淋雨了之后尽然不马上换衣服还贴在一起,难道不难过?
差点略过男主角是美男的事实…
无高潮。
眼光优渥,所嫁良人。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虽然略去了女王和亚历山大二世的初恋,也避而不提约翰布朗,但丝毫不影响女王与阿尔伯特的这段浪漫爱情故事。喜欢里面华美的服装服饰。
这片子拍了个啥??
我也想要一个Prince Albert看的时候满脑子都是Givenchy Haute Couture还有Rupert Friend的腿太喜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