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在电影频道看到。
原本以为是个老片子呢。
因为讲述的是60年代小朋友的故事。
今天豆瓣上才发现是个新片子。。
还以为是搞错。。
好像狠久都没有看过儿童片了。
连给小朋友看的动画片都成人化。
这是个狠不错的故事。
至少我还挺喜欢的。。
故事发生在60年代,可从剧中随时可见列宁,毛主席的身影,孩子们经常的说出:我向毛主席保证,这是真的。
从侧面反应了六十年代,毛主席在大家心中的形象是一种伟大而又庄严的存在。
剧中的选角贴切而又符合,剧中的小眼镜,自私而又矛盾,他具有很强的执行力和创造力,他无所不知,喜欢探索知识,所以他偷走了十万个为什么,同时也发现了收音机的创造方法,十万个为什么作为辅线贯穿了全文。
本剧围绕着收音机展开,因为收音机需要的材料,将几个小孩有关联的链接了起来。
剧中的新刚,在面对一切的时候,仿佛代表的是正义的一方,新刚没有支持偷拿书本的行为,当一群小孩斗拐时,愿意第一个出征。
而柱子却是一个极其容易被动摇的人,听了孩子王小眼镜的话,立马就把想要告诉新刚的想法憋了回去,随后又听了小眼镜的话,去偷爸爸的鞋盒,期间还闹出了一些笑话,虽然柱子看起来是容易动摇的,但是他还是拥有自己的小聪明的,比如让妹妹去拿,故意帮爸爸擦鞋等等。
他很聪明,但还是没有小眼镜聪明,因为他的一切尽在小眼镜的掌控之中。
童年无忌反倒最真实整部片的主题是小孩,所有的故事情节也都围绕小孩展开。
整部片小孩子们的情绪都是直接表达的,没有大人们之间的拐弯抹角,因为他们不需要隐藏,他们只需要做最真实的自己。
柱子想让妹妹背锅时,妹妹直接拒绝又回来反说柱子的不好,说想要和爸爸告状;新刚得知柱子和小眼镜瞒着自己做收音机,感觉到了背叛,直接哭着和他们说:为什么不带我。
这不就是小孩的世界吗?有事说事,直接表达,让对方也直接感受到。
我想我们曾经也是如此,为何现在开始说谎话了呢?
小孩们也是一个独立的人,也拥有着自己的思想,小孩们也拥有属于小孩们的世界。
就像前段时间看到段话,你们大人有大人的选择,我们小孩也有自己的选择啊。
谁说小孩就该无知,单纯,天真,小眼镜为了收音机不择手段的拿到想要的东西,用两分换两根黄瓜,让柱子去骗妹妹,偷拿新刚的书。
看起来十分的心机,但换一个方面想,小眼镜其实又十分的有执行力,有想法,明确目的后也迅速的实现。
小孩们也有小孩们的狡猾,偷拔鸡毛,钱换黄瓜。
收音机制造的过程艰难,也可让我们见到当时社会环境的艰难。
在当时鞋盒和衣架都是稀缺物资,一双皮鞋就可以被人惦记很久,当在当时的情况下,收音机还是成功了,说明再困难的环境都阻止不了我国人民的决心。
1964年原子弹爆发成功,我们可以从剧中得知这究竟是多么开心的事情,在剧中的结尾收音机成为了主人公这辈子难以忘怀的声音,因为那是历经千辛万苦才创造出来的。
而原子弹研究的时间与片中相差无几,侧面的反应了当时物资的匮乏和研究人员的坚持,还有不认输的决心。
孩子们说的方言普通话感觉比较别扭,个人感觉方言可能效果会更好。
山西话其实还是挺好听的,晋南和陕西中南、河南同属中原官话,语调相差不大。
晋北属于北方语言体系更接近普通话。
但是影片半普不普着实有点尴尬。
电影中孩子们的玩耍,交流很能够引起我共鸣,孩子与孩子之间有时玩的热火朝天,有时突然两个人因为某件事闹矛盾但过后又随机和好如初,影片中对于孩子们的心理把握很准确,看到影片中那时的我们,想到又哭又笑的童年随着我们的联系变少,友谊变淡渐渐流逝。
可能现在的小孩都是独来独往比较多?
我的童年也是在大院中,院中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六七个小朋友一起玩就感觉到特别热闹,特别开心。
时代在进步,但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却越来越少了,为现在几乎只能在家一个人玩的孩子感到惋惜。
小眼睛最后“我成功啦”的喜悦不亚于阿基米德的“尤里卡”,那种喜悦,那种兴奋可能只有努力朝着自己愿望奋斗终于收获的人才会有共鸣吧!
那时侯父母会打孩子,会骂孩子,孩子们会调皮捣蛋,但是孩子和父母之间的爱并没有因为这些其他的因素而受影响,反而越来越亲。
在我上初中前,母亲经常会因为我调皮犯错打我,上了初中后(离家)半月回一次家,每回回家母亲都特别特别亲热,但我那时却没好好珍惜,反而借着青春期的叛逆惹母亲生气。
现在回想起来,我竟多么希望母亲能够多打我几次……小时候什么都不懂,挨揍了心里就会“记恨“母亲,但毕竟是个小孩儿啥都不懂。
长大了自己出来闯,远离母亲、家乡,才越能体会母亲的爱。
可能有些人不会明白,认为父母打孩子是不对的,可能我们的时代不同吧。
打是亲,骂是爱,现在的我深深明白当初母亲的用意。
老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
《童年的收音机》这部电影中,我看到了一个优秀的创业者。
虽然这是一部回忆童年的电影,但我们不妨将其看做一部小小的创业史。
一个小学生,一本科普书,在物质资料匮乏的年代,没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没有现成的原材料,居然想造出一部整个大院都没有的收音机。
多么异想天开呵。
但是,将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这正是创业者要做的事情~(马云还是史玉柱,还是谁说过,记不清楚了)。
更何况小眼镜成功了!
他是如何做到的呢?
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好奇心和创造性。
在物质、文化生活都很贫乏的社会大环境下,小伙伴们只知道斗拐、踢毽子,而小眼镜对这世界却有更深的好奇心。
大家都无条件地忠于毛主席,“为了列宁”的时候,他相信科学;在柱子和新刚忙着和糖水的时候,他却注意到了桌子上的“十万个为什么”。
2.明确的目的性和良好的执行能力。
自从看到书上的图纸,决定了“造收音机”这个项目之后,便毫不动摇,克服千难万险地搜集材料。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组装好收音机之后迟迟收不到信号,小眼镜就一直在调试,一直到了凌晨四点钟,小伙伴们都昏昏欲睡,他却还聚精会神地在不断调试。
若是换成其他孩子,估计不到两个小时就气得把收音机砸了吧。
3.领导力。
创业需要团队,小眼镜的团队就是院里的小伙伴们。
团队从一开始的柱子和小眼镜扩充到提供各个部件的小伙伴;队员们从一开始的相互猜忌“比如小眼镜拿钱去买矿石的时候,柱子和新刚还怕他去买好吃的,在路上堵他”,到后来的相互团结“当调不出信号的时候,没有一个人拿回自己的零件,还愿意陪着小眼镜一起研究书上的知识”。
从创业队伍的种种变化,也看得出小眼镜不凡的领导才能和处事技巧。
以上是我总结的小眼镜的个人原因。
但其实还有外部的其他因素共同促成了收音机的诞生。
但在这儿我就不一一分析了。
让我注意到的是,影片中,小眼镜只哭过两次:第一次是收音机迟迟调不出声音,小眼镜把小伙伴们支开,自己偷偷地哭了起来。
第二次是早上醒来,收音机收到了声音,他激动地流下了泪水,跑到屋顶上手舞足蹈地大喊“我成功了!
”创业的艰难和成功后的幸福,在这两次流泪中得到了再好不过的诠释。
毫无违和的年代感,细节融入很完整,不会觉得跳戏,小眼镜戴着的好像是没有镜片的镜框,每天神叨叨的样子特别逗,他拿着《十万个为什么》里面的问题拿去考别人,和我小时候迷之相似,看起来巨傻。
小眼镜是个明显的孩子王,村里的小孩子们几乎都是以他为首,斗拐也是我小时候同学们喜欢我的,但个人觉得真的不好玩,以村为单位的斗拐大战我就真的没见过了,不过老柴说他们小时候也有这种村间大战。
电影里面的打四角,我们那边叫打板,我小的时候疯狂热爱打板,把好多课本都用来叠板了,长大后知道了课本童年的真贵,十分的后悔。
我小时候也有人喝糖水,但我始终都没喜欢过,可能是那会儿已经有糖果了,相比起来,糖水就真的没啥可喝的了。
小眼镜把新刚和柱子耍得团团转,以及发动全村小朋友之力收集各项材料DIY收音机,简直厉害完了,最后连夜组装收音机,次次失败,从晚上到天亮,那种内心的着急和煎熬,幸好最后收音机制作成功了。
那群街边聊天做点闲活的老阿姨们真的是很烦,动不动就骂别人小鳖孙,骂得特别狠。
记录下童年的时光和趣事……看似平平淡淡的事,其实还有好多值得推敲的事吧!!!!
不管是成功还是失败,总会有点收获……失败了就像剧中一样,躲着别人偷偷哭,哭完……难受完……日子还得继续啊!!
咬着牙也得走完自己选择的路!!!
总会成功的吧!!
内心总会疑惑,但是管他呢,干就对了!!!
成功之后的喜悦真的是只有当事人才知道呢!!!
影片中的两个片段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看到柱子为了拿到他爸爸的鞋油盒而多番绞尽脑汁,编出各种理由来取得这个小铁盒时,我惊呆了:那时候的物质资源是多么缺乏,连一个小铁盒都少见。
对于长期生活在小康环境,想要一个普通的铁盒,是何止容易,家里的月饼盒,茶叶盒……数不胜数,而我平时总是只顾着玩,把发明创造抛在脑后。
哪便是开始有点想法了,可一遇到困难就选择放弃。
比起柱子,他的那种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多么可贵啊!
还有一次,小眼镜想为收音机添一个矿石检波器,但是当时小眼镜没有那么多钱,于是他去找新刚商量,新刚听后毫不犹豫的说:只要还有希望,我们就得坚持下去。
”这句看似普通的话,却深深的触动了我,60年代的儿童真执着!
再看看我们,又有几个人能像他们一样,始终坚持不懈?
我想,如果他们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凭着他们坚持不懈和强烈的求知感,一定能成为祖国的栋梁。
静谧的夜晚,不做什么,一边听广播,一边随手翻看喜欢的杂志。
灯光柔和,音乐动人、文章精妙,此三样全有,让人陶醉其中。
喜欢听广播,而且这个历史已经有很长的时间,追溯不到1840年,但也起码有十几年的时间。
最初还是缘于爷爷的影响。
爷爷的房间里有一个收音机,我懵懵懂懂的少年时光,是在这个收音机陪伴下度过的,最初是听三国演义,后来听五鼠闹东京、大明英烈传,总之一部部的听,记得当时最开心的事情就是中午一放学,就只顾往家里跑,端了饭碗,往爷爷房间的椅子上一坐,就听到单田芳浑厚、沧桑的声音“上回书说到….”,以致非常入迷的时候,在小学课堂上,我还天马行空的想象着白玉堂大闹东京盗御宝,展昭夜闯陷空岛的故事….中学学业紧张,就很少有时间听广播。
一直到到大学,报到的第一天,学校竟然给每个学生发了一台凯隆牌收音机,当然不是让我们听评书的,目的是让我们学英语练听力。
说来惭愧,经济调频的“空中英语教室”我只是偶尔听,不专一,或许还是缘于没有兴趣而已。
印象很深的就是文艺之声高阳的晚间节目,她的每一期节目,我们只要是在宿舍都会一期不落的听下来。
精心选择的音乐、贴近现实的话题,让寝室的几个同学也很喜欢。
每每到宿舍区统一停电,主持人最后放国歌道晚安,我们开着卧谈会在争论,随着夜越来越深,聊着聊着有人已经酣然入梦,其他人的声音也越来越低。
工作以后时间很紧张,没有了更多的时间,也可能有了更多的娱乐方式,但是我依然觉得听广播是我喜欢的休息方式之一。
先是买了一个德声的收音机,不过质量好似不像它的名气那么好,在卧室里被电磁干扰的厉害,偶尔听了几次就放到柜子里,后来干脆带到老家了。
但是听广播的爱好依然没有改变,08年初在淘宝上买了一个据说在国外卖100美金的收音机,收到后感觉的确是外形漂亮,声音悦耳,再用一条连接线接到功放机、音箱上,声音更加动听。
可惜广东的电台多是说粤语的,不是说粤语也是放粤语歌曲,害的我一开始不知道听什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慢慢知道规律,错开老中医的、老军医的广播时间,还是有不错的广播节目。
飞扬971的快乐反斗星、燃情岁月、104.3的夜色阑珊吧、107.5的木凡的天空、江门旅游音乐广播….有时候竟然天真的想广播真是个奇妙的东西,看起来那么远的地方,在你拧开旋钮的一瞬间,所有的一切都会跳到你耳朵里,有幸福、有失落、有痛苦、有慰藉,无论是现代的周杰伦,还是深沉的古典音乐都汇入这一条奔腾不息的时光长河,你可以漫不经心,它只管远去。
MP3机上也有广播,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晚从清远回来,车行驶到江南西的高架桥上,遇到堵车,车走停停,同车的人有的进入了梦想,有的倚着窗户发呆。
百无聊赖的时候,打开MP3听广播,正是羊城交通广播的一档节目,记不得节目的名字,只记得也是一档晚间谈话节目,讨论的话题无非是男女感情纠葛,话题老套,但只觉得音乐选的实在是好,贴近主题,有的很熟悉,有的模糊,听到贾鹏芳的“睡莲”时,窗外是黑漆漆的夜,遥远处是万家灯火、星河灿烂。
广播还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一心二”用。
电视则不行,电视机一旦打开,就把你的眼睛牢牢的钉在哪里。
广播不是,只要在合适的距离,你可以在房间里四处游走,只要竖起耳朵。
所以在家里的时间,我多半开的是广播,不是电视。
电视已经沦落为看天气预报和新闻的一个工具。
说了广播这么多好话,但不知道还有多少朋友听广播。
日新月异的今天,不怕被人说老土,想想,广播也真是我的一个精神家园。
首先是孩子们,当然还有其他群演们,演技真的很好,真实而不做作,演技上线的表演直的好多流量明星学习吧。
再次那个时代的故事,比起我们应该还是早一些,不过很多也有我童年的影子,70年代末了出生,生活虽然好了很多,不过娱乐生活同样匮乏,对知识有着一样的渴望。
最后应该说说所有人的童年吧,孩子们之间的友谊,为了一件事一起冲突一起努力一起开心一起难过,应该是无论什么时代出生的孩子都会体会到的吧。
影片太好看了,导演很有耐心地还原了那个遥远年代的童年。
喝糖水的甜蜜滋味瞬间把我拉回童年。
小演员的率性表演真实可爱。
普普通通的环境,平平凡凡的演员,再现普通人家遥远的童年世界。
货架上摆满货物小商店,蹲在地上打纸牌的执着,对磁铁的迷幻着迷,单腿跳着挑战撞人,妹妹哭着威胁要向爸爸告状……太多细节让70后的我会心一笑。
还行吧
小演员演的挺用心,童年的小巷子,为了一个小玩具,费尽心思的完成!那种满足再也找不到了!我家就河对面,挺有感触!
儿童好难拍啊,前二十分钟各种瑕疵,但瑕不掩瑜,导演讨巧地将时代背景隐藏在收音机组装背后,每个家庭都是一口深井,只取一瓢,多了拍不了,少了拍不好,这个度拿捏得还好。论资排辈论贡献那段很棒,可以有隐喻,即使导演没那么想。电影本身就像那个简陋但珍贵的收音机,比不上好莱坞大制作,剧本剪辑摄影都一般但那个年代的那段回忆拍出来了。#选角很棒
这帮孩子都是什么神仙演技啊,朱朝阳你输了
表演痕迹太重
一分给努力想演好的小朋友,还是挺努力的。但是整体剧情编排、拍摄故意做旧、化妆、刻板安排的欢呼等等等等太多地方处理的都不好,感觉像一部业余爱好者拍摄的网络电影。从小眼镜一开始带个边框没镜片开始就出戏,努力冲着高分抱有期望,但看到最后只有失望,结尾处理的也没意思。
几个小孩子太有趣了吧
cctv6
不好看
很有年代感的东西,剧情也很好看就是结局仓促了。
我的童年也拥有很多单纯的喜悦,而如今...
是前辈们的童年~
不晓得演的个什么鬼,比巴王超过差远了
十万个为什么引发的小故事,物质匮乏年代的特殊记忆
大部分小朋友们演得不错,尤其是胖嘟嘟的柱子、可爱的妹妹和经常受欺负的新刚,小眼镜演的痕迹太重了。神烦心机重、排挤别人的小孩,一点都不讨喜。一排老太太的戏还没小孩演的好,台词也很尬。唱曲确实很有山西特色,但叙事过于单薄,撑不起一部电影,看完感觉像演了一篇童年日记
童年单纯的喜悦。
我想,这是爸爸妈妈的童年,是那个纯真的近乎透明的,现在的孩子永远无法拥有的童年吧。
冷门到爆,非常感人。
又哭又笑 童年很纯真 很美好
这帮孩子的台词和表演,全是按着大人给定的模式,做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