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边几点》是一部让人看得很不耐烦的片子。
当然,它也延续了蔡明亮一贯的风格,尝试在漫无目的的故事叙述中尝试建立观众的情绪,并由此表达导演自身想要倾诉的意义。
在文学层面,这可以看做是一部散文化的作品,故事很简单,只有基本的线条:小康父亲去世后,迷信的妻子始终相信丈夫的魂魄会回到家中;小康在卖表时遇到了要去巴黎的湘琦,湘琦买了他手上的一块表,此后小康莫名其妙地对巴黎的时间产生了好奇;而湘琦一个人在法国也过着孤单的生活。
故事就这样讲述了三个人的故事,人物与人物之间的联系非常薄弱,通过小康建立联系。
尽管小康与母亲同属于一个家庭关系,可以家庭生活的疏离让两人在各自的空间里生活;小康与湘琦更是只有在买表买表的交易行为中建立了联系。
三个人孤独的在各自的空间和时间中生活着。
电影不停地展现他们各自的生活细节:母亲一个人买烧鹅,在家里烧香关灯,等待丈夫的回来;小康怕黑半夜不敢上厕所,一个人在晚上吃宵夜,一个人开车听广播,一个人收集时间;湘琦在法国语言文化的障碍,一个人在旅馆里生活……他们几乎没有与人交流,也很少说话,这些一个人生活的不同画面叠加起来构成了整部电影。
于是电影就如同散文般,在内容上很难产生连续性,但是又保持了情绪的一致。
观众不难从影片中感受到人物的孤独,这种孤独甚至成为了一种情绪上的境界。
一方面,孤独来源于人物本身的行为,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本就产生了孤独感;另一方面,孤独来源于影响的表达方式,大量固定长镜头的运用,使得叙事变得极其缓慢。
人物在不动的镜头下完成一系列完整的动作,如小康撒尿的镜头,导演一定要从开始到结束地呈现出来。
而且镜头经常距离人物有一段距离,也就是人物处于后景中,物体或人物与观众的距离被拉远,这样造成了观影上的疏离感。
人物行为和影视技法的结合,共同营造了影片的孤独感。
这些孤独不断的累加,即使没有升温,也会通过数量的积累来影响观者的情绪。
这样的叙事,你会以为“故事”可以没完没了地持续下去,因为没有一个可以去结束它的结局。
蔡明亮的高明之处在于在这样的故事和情绪中延伸出很多他想要表达的面向,这些面向使得电影有了内涵和深度。
比如人物的孤独感,这是影片直接想要传递的情绪,这样的孤独与王家卫镜头下的孤独类似,是在现代都市社会的产物,人与人之间缺乏交流,造成情感的疏离。
每个人都有一个心灵的空洞,需要找东西去填补。
于是有了一些怪异的人物的怪异行为,他们执着地去追寻或等待某些虚无缥缈的东西,以填补自己心灵上的空洞。
正如小康对于时间收集的执念,妻子对于丈夫的迷信等待,过期的凤梨罐头和醉生梦死的酒。
不仅如此,蔡明亮也在影片中去表达“父亲”的缺席。
这是台湾社会典型的议题,也是在台湾新电影中导演不断表达的主题,侯孝贤《儿子的大玩偶》,杨德昌《海滩中的一天》,甚至后来李安的 “父亲三部曲”(《推手》《喜宴》《饮食男女》)。
他们都在讲述在一个父亲缺失的社会中,“我们”要如何成长,何去何从。
《你那边几点》中父亲的去世,小康犹如一个小男孩,怕黑,举动幼稚,没有了父亲,便也没有人去引导他成长。
湘琦的背景影片没有介绍,但是她一个人在巴黎生活着,没有朋友和亲人,犹如孤儿一般。
结尾处,一位父亲般年纪的男人出现在广阔的电影背景中,他凝视着湘琦,然后凝视着镜头,然后转身离开。
不妨将他视为“父亲”,他看着湘琦和代表观众的镜头,他留给“我们”的是一个背影,他没有参与到“我们”中,没有参与“我们”的生活,没有引导“我们”如何去成长。
父亲的背影,只是暗示“我们”需要时间自己去成长。
影片最后致辞“先给我的父亲,小康的父亲”。
当然,这既不是导演的父亲,也不是小康的父亲,是“我们”这一代人的父亲。
此外,关于时间的思考,空间和记忆的关系,家庭生活的冲突,都可以纳入蔡明亮对于影片内涵的表达。
蔡明亮通过这样一个极为简单,不着边际的故事,和游离的影像处理,阐发着他对于现代社会的思考。
有一段时间自己的手机上有两个时间。
那时候他对我说,你看我们以后的日子就是这样黑白交错。
把表往后拨12个小时,吃饭的时候睡觉,睡觉的时候吃饭。
夏天的夜里蝉声巨大,我想你是不是也听到过这个声音。
有的人离开了。
装满手表的手提箱被偷了。
和陌生人睡在一起。
把整个屋子所有的隙缝都封上让屋子变得极为黑暗。
你说为什么我们都如此的寂寞。
蔡明亮说这部电影是给父亲的。
沉默的父亲,什么都不说。
这种男人的属性就像燃起来的香烟,缓慢地消耗着。
男人身上到底背负了多少寂寞的沉默呢?
不知为何,看这电影的时候突然想起几年前……我狂奔下台阶,跑到站台上的时候,地铁的车门轻声在我面前合拢。
我站在那里,看地铁呼啸而过,冷风吹散我的长发。
我看着车窗映着自己的脸,那么落寞。
我坐在坐椅上,一直流泪,一直流泪。
手机上还显示这那条短信:如果可以 好好照顾自己我记不起太多的细节,只记得我那么纠结,哭到无法呼吸;就像现在,看这个电影一样,无法呼吸。
小陈躬身蜷缩在叶童的肩头,那一刻我突然哭了。
怎么温暖?
怎么取暖?
靠多近都不会觉得安慰。
如果可以,抱着我,可我依然孤寂。
如果可以,亲吻我,可我依然害怕失去。
原来我们生在这样一个冰冷的现实中,随时等待着被吞噬,不是被生活就是被自己。
小陈同学执意买下小康的手表,并送了蛋糕。
小康凝望她的眼神,带着幽幽的感动和眷恋,从此变开始暧昧的思念,拨乱了时差,拨乱了生活,压迫着自己的神经,只为了和远在法国的她有着千丝万缕的或者根本不存在的联系。
但就是依然固执着。
叶童的一杯水,陌生人的一个电话号码,足以暂时将小陈从内心的孤独中救起,但一杯水的温暖,怎么能随身携带,直到内心丰盈不再无力?!
像王菲的歌中唱到:第一口蛋糕的滋味第一件玩具带来的安慰大风吹大风吹 爆米花好美太阳上山太阳下山冰琪淋流泪忘记了谁 想起了谁 有没有荒废原来,真的是这样,有的电影不能与别人一同观看,就好比有些情绪无法与人分享。
“因你不是我,无法与我同在”
很久没看蔡明亮的电影,但他的名字是印象深刻的。
今天朋友推荐,重温下他独特的风格。
他怎么就能把寂寞拍得这么赤裸裸?
父亲去世后不去卫生间而选择用塑料袋、饮料瓶解决、把所有钟表都调成法国时间的小康,总想着他要回来,午夜做饭、跟鱼聊天、封闭光线、盛装幻想的母亲,执意要买老板自己手表的女主,在咖啡馆和陌生女子攀谈的叶童,拿走钟想要吸引小康的胖仔,甚至地铁轨道对面惊鸿一瞥的路人。。。
或许有些人会觉得这些人物与剧情莫名其妙,但深知寂寞的人会被触动,甚至会湿了眼眶。
女主未必是蕾丝,小康也不是街头的常客,也许都是因为。。。
太寂寞。
最后那个摩天轮,好像一个巨大的时钟,逆时针转动,就可以把小康的爸爸带到巴黎,带到女主身边么?
许多构图特别棒,对角线、透视、各种对称,宛如油画的卧室布置。。。
女主也叶童吻戏的拍摄角度与光线实在唯美。
最喜欢的台词是小康问以后是不是都半夜吃晚餐,母亲那句:“你懂什么?
配合下你爸的时间会怎样?
”倔强又温柔。
如果新海诚是足控,那这部影片让我怀疑蔡明亮是腿控,那些腿部的线条,确实很性感。
讲父亲的电影不少,但能像蔡明亮这样讲得既隐晦又迷幻的,恐怕不多。
况且影片的主线——小康为了远赴法国的女孩,把所有的钟表都调成巴黎时间——实在太前卫太抢眼了,以至于蔡明亮还要在片尾加上一行字:献给我和小康的父亲,来为全片作个注解。
像岩井俊二的《花与爱丽丝》,还有金基德的《撒玛利亚少女》,都使用了一个沉稳的父亲形象为年轻的女主角做支撑。
在《花与爱丽丝》中,爱丽丝站在缓缓启动的列车里,对着站台上的父亲用中文迟疑地说了一句“爸爸,我爱你”——声音之轻,却凝结着全片的感情之重。
而在《撒玛利亚少女》中,父亲如同神灵般守护在女儿的旁边。
在偶然得知女儿和不同男人上床的事实后,这位已经丧失爱妻的警察痛苦不堪,几近绝望。
他把自己困于车中,直至车顶盖满了深秋的落叶。
他好像一夜白了头,但他照样接送女儿上学。
对她,他只字不提他看见了什么知道了什么。
另一方面,他跟踪那些男人们,不惜使用种种反常、暴力之举,直至最后酿成杀人大祸。
影片在尾声时忽然转入平静,父女二人驱车前往乡间为母亲上坟。
之后,父亲用鹅卵石子在河边铺了一条练车道,教女儿开车。
正当人们在这段少有的安宁中感到一丝怪异时,拘捕父亲的警车来了。
雾霭沉沉,女儿驾车追赶着飞驰的警车,在山脉之间驶出歪歪扭扭的痕迹。
这是我看过的最令人心痛却又最令人无力的电影结尾。
如果说,两部日韩影片对于父亲的刻画着眼于世俗常情的话,蔡明亮的《你那边几点》对于父亲的表达则超脱了日常生活,进入了一种极简的哲学意味中。
影片开始时,小康的父亲独坐在餐桌旁边,他望着远处,脸颊两侧的肉向下耷拉着。
他慢慢站起来,他的全身都已经松弛了。
他走到景深尽头处,定格。
画面切换,小康抱着父亲的遗像坐在车里,没有眼泪。
正当我们以为湘琪在法国某个公园的长椅上边吃糖边滴泪是承袭杨贵媚“痛哭六分钟”的桥段时,小康的父亲竟然也出现在此处。
这次,他穿着过膝的深色大衣,手持拐杖,神情肃穆。
他(甚至是潇洒地)用拐杖钩起漂在湖中央的行李箱,提着箱子向着缓缓旋转的摩天轮漫步走去。
你那边几点?
是问湘琪,也是问父亲。
湘琪,在地球的那边,而父亲,已经抵达生的对岸,他在死的那边。
佛教讲:无增长,无损减,无垢,无净。
佛教讲:生死轮回。
在《你那边几点》中,我们很难从无言而简洁的片头获知关于这对父子的什么事——一些煽情的、让人动容的事。
我们也很难切实体会到小康对湘琪的“感情”——一些按照常理可以推测出他喜欢她的证据。
就是这样平平淡淡的,有时还有点幽默感的。
死并不哀恸,分离也不至于撕心裂肺。
而影片结尾喻示轮回的摩天轮意象,更加深了蔡明亮给予父亲的浓厚的禅意。
生在轮回。
生死也在轮回。
是因为我看不见你了所以你对于我而言已经死去?
还是说,你其实并未死去只是你去了我不再能看见的地方?
这是《你那边几点》给我带来的最后的无解之问。
-另一篇:暗恋的力量http://movie.douban.com/review/3463770/
小康把能看到的钟表都调成了巴黎时间,小康妈以为死去的小康爸回来看她, 湘琪在乎她的表的行踪,小康爸钩起漂浮的箱子走向摩天轮。
突然下起大雨的下午,我又看完了一部蔡明亮的电影《你那边几点》。
我觉得这是一部关于思念的电影。
由于是思念所以是空想,是不可触及,是一厢情愿。
小康妈对小康爸的思念是强烈的,湘琪对故乡的思念是依赖的,为了联系上这两个人物,小康的思念是双重的对父亲隐性的思念,对这个在天桥上买他手表送他蛋糕的女人显性的思念。
思念把每个人物的世界包裹着,互相看不见,给不出,堆砌在身体里。
也许,漂在湖面的那支黑色皮箱,饱饱鼓鼓的黑色皮箱,装载着的就是这种没着没落的感情吧。
这个皮箱的意象在接着的作品《天边一朵云》中也出现了。
虽然不是这一支,因为是白色的,但要传达的东西似乎还是有关联。
因为看的顺序有问题,所以自己很清楚这三部电影的关系《你那边几点》《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
正确的顺序应该是这个样子,但我看反了。
顺序安排的暗号是关于表的台词:湘琪去巴黎前买了小康的表;回台湾的湘琪问“天桥上卖表的那个,你知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湘琪问小康“你还在卖表吗”。
可见对白在蔡明亮的电影里是物以稀为贵,重要到不行才会讲出来。
用极少的对白表达出清晰的故事脉络是蔡明亮的招牌,喜欢这种看似松散实质逻辑性极强的表达方式。
上一个镜头里出现的东西你要看仔细,说不定哪一个物件就会暗含在下一个镜头中并扮演重要角色;上一个镜头里突兀的东西不要疑惑,下几个镜头自然会进行解释。
日常动作的表达和道具的运用以及豁然开朗的情景设置让蔡明亮的电影有迷醉人的趣味,至少我如此觉得。
我看着小康爸走到饭厅,端饺子,坐下,抽烟,叫小康,转身到阳台,把阳台的花草搬到另一边,仔细观察的我知道这些动作是在说故事。
语言的表达只是浮夸和不可控制的,动作却说不了谎。
语言是快餐,一句一句奉送到你耳朵里,不管是口水旁白还是高深语录都会禁锢你,而行动不会。
每个人独特的动作习惯传达到你眼里激发的是你独特的认知,因为那些小动作是用再多语言也粉饰不了的。
猜想蔡明亮就是想用戒除废话的方式,将人类的生存状况原本地展现在屏幕上。
看啊,这世界就在你眼前飘动。
除了表达的方式,蔡明亮电影表达的内容也由于方式的不同而更加无法阐明。
既然不是用语言表达,也就很难用语言描述。
蔡明亮说没有什么看不看得懂,有那种触及到的感觉就对了。
事情没有遇到过,感受却曾经承载过,没有体会的人就很难理解。
我看《天边一朵云》能看哭,别人不会,那是因为女主角的心情是什么我明白,只是说不出也说不清。
看完《你那边几点》再翻出《天边一朵云》,直接跳到把我惹哭的那段看,还是难过再难过,我明白我了解我懂。
连续看蔡明亮的电影,让我对常以内裤形象出现的小康的身体再熟悉不过了,他身上什么地方有道疤我都知道。
小康是个演员,却让人觉得他是路人甲,因为表演实在太自然。
我第一部看的是河流,看到一半才确定他就是男主角。
当时就想这个男主角也太惨了吧,接个这么难为人的角色,我甚至以为他真的患有脖子类疾病。
等全面接触才发现,他是从头惨到尾,已经惨了有十多年。
也许小康和蔡明亮自己都讲不清是谁改变了谁。
当蔡明亮无意间让闲逛的小康参与了单元剧的演出后,他们在电影上就再没分开过。
之后的若干部电影简直就构成了小康之后的整个人生。
蔡明亮在新片《黑眼圈》的电台采访里也说,固定用小康这一个演员,通过多年在荧幕上的合作,其实也是一个生命发展过程的展现。
导演、演员、观众在一起成长,一起衰老。
他感谢小康把生命献给他的电影。
我想小康也感谢他吧,因为小康自己也开始当导演了。
如果不是那场邂逅,小康大概永远都只是生活中的路人甲。
关于07年这个夏天的记忆似乎就是看了很多蔡明亮的电影,而且准备看全并一直看下去。
河流、爱情万岁、青少年哪吒、天桥不见了、天边一朵云、你那边几点,看过了,还有洞、不散、黑眼圈和几部短片,没有看。
看完后我会按小康年龄增长的时间顺序再看一遍。
找到一部和自己气场吻合的电影非常不容易,找到一系列这样的电影就更加难得。
感谢这个夏天遇到蔡明亮。
蔡明亮是低低大力推荐给我的,说我肯定喜欢,这才促使懒惰的我找来看。
谢谢低低。
落寞、苦闷、空虚、无聊,这是蔡明亮电影中人物的“平均状态”(海德格尔语),是人们脱下面具之后审视自己时面对的存在境况。
因此,蔡明亮的电影是对现代人无情的审视,带着艺术家的真诚与淡淡的悲观。
《你那边几点》和之前的几部电影都有所关联,依旧是小康的故事。
死亡是本片的开篇,这使得影片之后的100分钟都被笼罩在死亡的氛围中。
正如哲学家所预示的,正是因为死亡,我们才去思考世界与生活,也正是因为无法回应死亡的荒诞,我们每个人都会经历虚无,体验痛苦而怅然若失的迷惘状态。
片中父亲的去世给小康和母亲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影响,但是这种影响与其说是外化的,不如说是深沉的,它像雾一般弥漫在亲人的每一个细胞中。
面对死亡,生者如何观照?
小康由于莫名的恐惧,不敢去厕所,就在塑料袋和塑料瓶中尿尿,这一看似有点变态的举动和后来却和生命联系在了一起:小康用尿液来浇花。
一个是排泄物,一个是正在生长的生命,二者的联系表达了一种特殊而又精确的生命与死亡观:二者始终是联系在一起的。
最后,蔡明亮让我们对死亡又有了新的看法:片尾父亲在巴黎的出现,让我们感到死亡并不是终结,也让我们明白巴黎其实有着虚构的一面,它是天堂,是蔡明亮与小康寄托儿子对父亲深沉的爱的场域。
影片至少展现出来四重时空。
台北时空、巴黎时空、电影《四百击》的时空以及虚构的巴黎-天堂时空。
这些时空是相互交错的。
台北与巴黎通过小康与湘琪的照面,台北与《四百击》通过小康,同时莱奥也与湘琪在墓地会面,而台北与巴黎-天堂时空通过父亲,父亲通过箱子与湘琪联系也贯通的巴黎的两个时空。
可见,在这部看似形式单调、甚至略显乏味的影片中暗含了大量可以解读的艺术编码,它长镜头的冷峻是为了展现出现实中更多的暧昧,并由此为阶梯,通向形而上的沉思。
片中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生活困惑,在苦闷中他们找不到发泄口。
终于,他们用情欲当做宣泄路径,然而,情欲过后,却还是落寞。
这无尽的现实,就像那巨大的摩天轮,不断轮转,而这一切,都在已经身处天堂的父亲的淡然注视中……
每次看这样好的电影的时候都会再一次再一次地被告诉到真的真的可以让一切跟着自己意识流转关注在空气里的一切分子是可以被描绘出的不是特意的描绘和意图说明,而是就是描绘出,一切没有形状的用没有形状的镜头和语言。
原来这样的感觉是真的存在的,原来相同的人竟然也都存在吗,永远无法填补的空白无法前进的关系过去了就是过去了,即使一个人再做什么想念哭仍旧传到不到,终究只是自己封闭时间中的往复打在狭窄空间的墙上再弹回打过去再弹回来,一直等到弹力的加速度逐渐变小 时间往前转就这样过去了 颜色被慢慢抹淡 而两个人之间的两面墙永远都只是个人自己的房间 我不知道我觉得有可能我永远都不会去迈出去一直到我敢于去成为我期盼的样子 一个人的时间永远流转
Oh God的,看网上的影评发现蔡明亮的电影就是一个系列,什么《天边一朵云》,《河流》什么的,从第一部的《青少年哪吒》里的人物一直延续到后面。
这部电影没有配乐,只有最后字幕起时听到了不到一分钟的音乐,其他不知所踪,所以剩下的半喇子字幕也是单薄无声地就上去了。
冗长!
法国式的手法不适合我!
我蒙太奇不来!
我耐性还算好了还愿意查点资料看点影评……
有时想想,如在三更半暝,辗转反侧时,能发短信或者致电某一个人,只消问他,那边几点,在得到确切答案后,沉沉睡去,也颇好。
《你那边几点》简直一帖寂寞毒药。
未服用前,内心自是空落落,服用之后,荒凉更是如虎添翼,令人无处可逃。
啊,我和你,以及他和她,都那般寂寞。
我看着李康生辗转反侧,无法入眠,恶狠狠流泪。
我看着他把每一个手表,家里的闹钟,以及钟表店里、公共场合的闹钟全部调成巴黎时间。
我看着他孤独地在手表摊前,拿着表链,甩向身后的栏杆。
他的沉默,令人生疼。
他的落寞,更是让人不忍。
仿佛有一种让人想站在他身边,一起对抗那无边寂寞的气场。
我差点爱上他。
啊,我就是这般热爱沉默内敛心有创伤的纠结男啊。
他和爸爸的关系似乎并不热络。
电影开头,苗天唤他吃饭,柔软的闽南语让我几乎飙泪,嗯,宛如乡音,即使只是相近而已。
断肠之时,又何须讲究太多?
只是他并不曾出现。
而苗天兀自叹气。
之后,便是他捧着爸爸的骨灰,经过隧道时,温柔召唤爸爸要跟上。
语气恳切,如哄小孩,更是让人愁肠百转。
我好怕,这样刻骨铭心的爱以及思念。
那个去了巴黎的买表女孩,对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陈湘琪执意买下他带过的手表,不介意他正在守孝,更不介意他所说的会衰的说法,执意带着他的手表去巴黎。
由此小康开始一段莫名其妙的暧昧思念。
他把所有的手表、家里的闹钟、手表店里的钟表及公众场合里的钟表,通通调成巴黎时间。
他看法国黑白电影。
他想让自己和法国有关联。
或许,他想她吧?
彼时她买下他的手表时,余温尚在呢,而思绪,居然随着手表跨越重洋。
多么不可思议。
多么顺理成章。
我似乎能理解他莫名的想念。
失去父亲后,越发神经质的妈妈,十足让人崩溃。
其实他也思念亡父的吧?
要不为何在午夜恶狠狠流泪?
内心郁结,无处排遣。
也许只有看似变态的行径,聊以慰藉吧?
至于陈湘琪又何曾好过?
语言不通,她的英文也并不能次次帮上她的忙。
孱弱的她,在人流里穿梭。
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和她无关。
乃至于匆匆经过的人,都沦为人肉背景。
她的孤独,沁入骨髓。
在地铁等车的她,更是让人萌生保护欲,即使,或许她并不真的需要。
有时觉得她像孤魂,兀自游荡,欢乐的神经似乎早已抽离。
这么年轻的女孩,这么沉重的心事,以及来到巴黎的神秘原因,组合诡异,却又配合得当。
好吧,我多么热爱这些无需太多台词,就能让我静默,好好看片的演员们,多么伟大呢。
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便传递无数情感,多么剽悍。
我一直颇庸俗希望两人会有交集,比如某个深夜,陈湘琪拨通小康电话,问他那边几点?
而后静默。
可是,蔡明亮导演偏生粉碎我这般无聊的梦想呢。
那些关于巴黎的念想,无外乎小康的想太多一场。
好吧,都是寂寞惹得祸。
他终于受不了妈妈的神经了。
吃住都在车里,更扔掉陈同学送给他的已经发馊的蛋糕。
他嫖妓,他在车里沉睡,妓女偷走他吃饭的行当。
他一无所有。
他只好回家。
她丢了小康的名片。
在公园的椅子上,她行将抓狂。
所幸一法国男人给她一电话号码,她方才安静。
她遇到叶童,短暂的亲密,换来更多虚空。
她拖着自己的行李箱,默默离开。
她好似够勇敢。
却让我无比心疼。
啊,我多么害怕看到这样孤苦无依,兀自坚强的场景呢。
总要联想无数,自己愁苦便要和她人重叠,更觉万念俱灰,恨不能得到一个盛大拥抱,当即抱死好了。
电影结尾并没有给故事更加明白的交代。
很好。
我从来不排斥结束得这般暧昧的结局。
太过明朗,有时会让人太过失望。
正如,暧昧更容易给人念想一般。
我觉大龄孤独男女如我,都会憎恨而又爱上这部影片。
孤独无需咀嚼,便兀自反刍,不把人折腾死,决不善罢甘休。
而这,就是狗屎一般的人生了吧?
嗯,亲爱的亲爱的,告诉我,你那边几点?
蔡明亮第5作,将严格的客观时间与孤独和隔膜牵系起来。每个镜头都是固定长镜,每个人也只有深埋在自己的内心中。三个人各有各的排解与对抗孤独的方式:小康母亲整日沉浸在幻想之中,试图与幽冥界的亡夫交流;小康则试图控制与侵占时钟这一客观时间的能指,砸(所谓防摔的)表、调表、偷钟、调钟,却无济于事;湘琪在异国独自地生活,只是生活。枕头自慰、妓女车震与同性亲密(段落平行剪辑)终究只是短暂的慰藉,或许,只有在梦中才能打破沉寂的宿命,一如慢慢漂流的行李箱和缓缓走向摩天轮的逝者。PS:继[河流]后,蔡明亮又一次在固定长镜中拍撒尿,而且一拍就是两场(怕黑的小康独自在卧室中用塑料袋或矿泉水瓶解决)。(9.0/10)
天堂电影院。第二部蔡明亮。大闷片,逼仄昏暗的长镜头,如果不是在影院观看恐怕早就退出。“把所有钟表调慢7小时”,挺有意思的,也算是行为艺术吧。 把无厘头的行为艺术作为一个故事的动机,挺精巧的,值得学习。无端想到郑渊洁《魔方大厦》里的一个情节,某小镇的日历制造商少印了一日,于是发明一个酒精大炮,计划让全镇人民醉倒一日。在无厘头上更胜一筹呀!
寂寞纯黑如夜,甜蜜如糖,醇如酒。但是现在我却受不了寂寞了,因为它不再是过去那个样子,既不黑,也不甜了;而是惨烈如白昼。
我是真没看懂啊
补签。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再精确时间的坐标也无法疏解寂寞的疏离。可能是蔡明亮最通俗的电影了?
人物缓慢亦惆怅,街景有秋天的萧条,也有冬日的冷峭,天桥的角落摆着一块块滞销的手表,无人问津,摩天轮的圆弧拉扯着一座座斑驳的方舱,只有空气在转,台北是黑夜,巴黎已黎明,时钟慢了7小时,四百部电影弹指将过,敢问现在几点?
蔡明亮像个手工艺人,他把孤独回炉重炼,将其延展性发挥到极致,而这部寡言少语的电影把孤寂拉伸到溃崩的边缘,赤裸裸而刻骨,同是现代性的主题,就个体感受而言,王家卫难及蔡明亮之十一啊。PS:此片于我,同恐怖片一般,生活若陷入到这种局中,当真是糟糕极矣
感觉都一个味~
凝滞的镜头,感受流逝的时间和寂寞芳心,老塔雕刻时光,蔡明亮感受时光。
一部影片当中,用这么多长镜头,蔡明亮可真够懒的。。。
我不想去管导演要表达什么高大尚的思想,反正他就喜欢夸张的手法去讲孤独和空虚。我反正觉得故事很无趣很闷很慢,两倍速加跳帧看,男主这就是有病呗,做的事那么莫名其妙,人家买表的女的跟他也没什么,而且男主的妈也有病,男主还叫他妈不要发神经,实际上两个人半斤八两,孤独的人就一定要这样吗。最后老头子把箱子从水里捞出来也没看懂。马上再去看看后续《天桥不见了》和《天边一朵云》。男主家怎么把战船招财鱼和金鱼养一起,一个冷水鱼一个热带鱼,而且它们不会打架吗?另外我想问什么手表这样砸都不坏?
苗天饰演的父亲出现在了结尾,李湘琪在公园长椅上睡去,苗天从水中捡起了李湘琪的行李箱,随后走向巨大的摩天轮。开头与结尾,都是父亲的身影,他如同蔡明亮的化身,俯瞰着世间的情感与孤独。
要命的孤寂,极致的压抑,撕心的哀伤,沉闷的长镜头在最后的三段时空平行蒙太奇段落(枕头自慰、妓女车震与同性亲密)并罗,消逝,无解。7.8
男主角买回《四百击》,一个人看着。这个时候,看什么已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是一部法国电影。“你那边几点?”你是爸爸,你是她。室内的灯光总是那么压抑、昏暗,仿佛不在人间一般,于我而言,这或许是一种性的压抑。结尾小康爸走向摩天轮,是否预示着一个轮回的开始??
非常震撼的一部电影,跨越的不仅是时间与空间,更是生命存在与湮灭的界限。大量的固定长镜头拍出深入骨髓的孤独感与空虚感,欲望在都市幽暗角落里隐隐蔓延,不同的都市人在三条曾交错的线条上困顿不已——男主角看《四百击》幻想自己仿佛身在法兰西,母亲在悲痛里模糊了真实与虚幻的界限,而女主角做了一个七小时的异乡人,在冰冷中迷惘,在黑夜中失去。蔡明亮实在太厉害。
我可真不喜欢蔡明亮。闹太套。
你不在我眼前,可我对你的思念却无处不在。一个人时不寂寞,想一个人才寂寞。
由特吕弗而来,我的第一部蔡明亮,不错看。如果在异乡遇见叶童这样的女子,我会不会弯
“只能看出深深的悲伤孤独,而所有的孤独最高点体现在结尾的三组情欲场面同时迸发了。母亲失去老伴后无法自拔的思念与孤独,在她用老伴的竹篾枕头悲伤的自慰时是全局最震撼的画面;康生半夜里在车里与站街女车震发泄;湘琪的巴黎飘荡,在同性关怀的夜晚索吻而渴望温暖或安定的心被淡淡的拒绝。带着最后一点倔强离开,也带着最后一点倔强而崩溃”
蔡明亮的电影在琐碎的生活中,表现着私密空间里的局促、惶恐、不安、猎奇、压抑。就像是伯格曼那样,蔡明亮努力地将自己最隐私的地方暴露给观众,通过电影这样的媒介,完成某种宗教式的自我救赎。本片将人在私密空间中时间的颠倒错乱,对某些不知所谓者的幻想与思念,孤独的自我沉湎与玩味,以及有关于往生者的、心灵流浪且无处安放的种种,通过一次简单的相遇以及之后彼此毫无关联的生活表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