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偶然搜到的一部电影,讲述了古稀之年的一位作家,生活如白水般无味平凡的一日复一日中总感无灵感与波澜;妻子及家人劝其安享晚年,但他内心总有不甘。
突然一天在网上看到一篇登山的游记,自己内心顿觉被点燃,想去徒步登山。
于是买装备找伙伴,尽管妻子和家人百般劝阻但看到他如此坚持还是支持了他的行为。
多年未见好友的陪伴,俩人上路了,路上遇到过风雪、落水、被人追,甚至掉落悬崖险些丧命,但这些都不抵登高望远时看到的通透壮观景色时的豁然开朗心情。
在相伴途中他们彼此分享感悟又觉得回到三十多年前年轻时的状态,当然也不得不屈服于年龄所带来的体力及心力上的衰退,原来的坚持登顶的信念变为上路感受了就好,量力而行,收获可能更多。
当然此番经历才有这本小说和电影的诞生。
人应该适当的走出自己常态的生活环境,去接触大自然,去完成自己小小的心愿,哪怕每一次是挑战,经历后总会有回的新生般的感悟和活力!
从名字就隐约感觉这是一部关于成长的哲理片,这部片的情节和《一个人的朝圣》很相似,片中的主角布莱森不顾家人的反对毅然和儿时的玩伴踏上长达3000多公里的阿巴拉契亚小径,布莱森的妻子临行前对他说:“活着回来”,走完这条路的困难可见一斑,但无论如何,布莱森在路上了。
也许是参加朋友的葬礼后的感触,布莱森做出了别人无法想象的决定,邀请朋友被拒·妻子的极力劝阻都无法让他改变主意,这也许就是布莱森前行的勇气。
我们可以平庸·可以默默无闻,但我们一生一定要做出一两件令我们自豪的事情来,这样才能对我们的生命有所交代。
记得有一位老师说过:“一个人多少岁退休,那他就能活多少岁。
”确实,当一个人没有了勇气前行,就意味着他的生命终结了。
林中漫步,但愿我们老去时也能有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而不是在病榻上苟延残喘。
年轻人总有梦想,总拥有未来,虽然他们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哪里,但是他们有。
老年人没有了未来,但还拥有现在,未来也好,当下也罢,生活总是还在继续的。
影片中的俩老头不甘于平常的普通生活,希望能通过徒步找回自己对过去的感觉,但是在丛林中,他们终于意识到,老年人的生活才是他们真正的生活,他们所追求的,是他们的过去,别人的未来。
开始家人的反对,徒步知识的匮乏,并没有挡住老头的脚步,他们坚定的开始了自己的旅行。
徒步过程中,遇到了几波年轻人,带着他们行走的并埋怨他们娘娘腔的女人,青年旅店的徒步者们,过小溪的年轻人,能预测天气的男子,以及旅店中所谓艳遇。。。
年轻人的敏捷和强壮以及欲望让老头们认识到自己已经不再年轻,很多事情只能沉浸在回忆中,但他们还要实现自我。
在他们感到疲惫而准备选择开车走完下一段艰难的路的时候主人公犹豫了,他选择走完这段不可能走完的路。
他们最终踏上古老的道路,盘艮的道路和枯老的巨树让他们认识到,老的终将离去,那是势不可挡的规律,他们回忆着过去,看着那无法展望的未来,显得力不从心然而,体力上的老去并不意味着心灵不再年轻,老头们用行动证明了自己能够完成甚至年轻人都做不到的壮举,戒酒!
最终,当他们失足落在悬崖边上而无计可施的时候,又是两个年轻人把他们拉了上来,是啊,这个时候,必须面对已经不能在做什么了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不足,接受现实。
生命终究会走到尽头,而这尽头就是生命的原点 —— 家庭。
这个电影我已经看了两遍,每次看,都会为老人们的精神感动。
人老雄心在,同时也被这电影中浓浓的亲情和人与人间的友情所感动。
人生就应该永不言败,而这基础便是完美的家庭。
落叶归根,每个人最终要回归家庭,所有的光荣与梦想都在家庭中找到自己的归宿。
愿永远年轻,愿感动常在,愿每个在外漂泊的心灵最终都能在家庭中找到归宿。
有人说,心灵和身体总有一个在路上。
不太赞同这句话。
有一颗在路上的心,其实不够,如果身体没跟上,人就会难受。
就像男主,在旁人看来,有着幸福的人生:事业有成,儿孙满堂,但他还是在寻找着什么?
一个目的地?
一位旅伴?
一个自我?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同,男主多年未见的朋友,也许曾经因为某种因素避而不见,但在某个时刻,又因为某种原因还是会再见。
人生应有坚持,也应有豁达。
旅途中应有拒绝,也应有包容,更应该知止。
保持一颗好奇心,把生活过得有趣,才是人生的意义,而不是那个最后的目的地。
影片两位主演,自然流畅的演技,青山叠嶂的画面,个性鲜明的人物,不着痕迹的叙事手法,讲诉着身边的故事。
童话故事里,森林里住着各种动物,故事里的兔子愿意耗费两天和乌龟赛跑,猴子愿意去捞月亮,黑猫警长抓老鼠却不为了吃掉它......小时候的森林是个有不停歇故事的宝库,即便长大后不再有童话,你会不会好奇森林里有什么?
《林中漫步》,电影根据游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很简单,讲了两位零户外经验的菜鸟老头相约徒步穿越2118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的故事。
最开始是被电影海报吸引的。
俩老头站在岩石上像聊天、像争论、像两个人要闹翻了、像一个在慷慨陈词另一个哑口无言......对,是因为好奇。
俩人失足滑落被救起后结束旅程,在回程的路上有一段对话,很精彩:“我们离目标还远着呢。
”“你说什么,我们做到了呢。
”“我们甚至没有机会去看一眼卡塔丁山。
”(遗憾)“另一座山?
你到底要看多少山才满足?
在我看来,我们已经走完了阿帕拉契山径了,我们走过了烈日,走过了风雪,我们走到双脚流血,我们在阿帕拉契山径远足过,布莱森。
”(自豪)“或许你说的对。
”喜欢胖老头说的这段话,他乐观地说出了一些捉摸不透的道理——你为什么要远行?
电影开始,布莱森说他想“探索自然、寻找自己的根”,真实的是因为自己的作品被媒体轻浮地挖苦,因为参加老友的葬礼的尴尬言论,因为他搬回故土却又种种不适应。
他的远行想回避也希望找到生活方向。
这也同样是大部分人的远行起因。
故事里最大的抗争是老头们夜晚遇到了两头熊和最后失足滑落无奈等待被救,当然老头们没有走完全程,甚至没有走完一半。
俩人聊起了往事,聊起了分开二十年各自的生活,也开玩笑也像顽童也老夫聊发少年狂......摄影机安静地呆在一旁,记录没头没尾的谈话和自顾自说的回忆(对我们最大的好处就是你不用先入为主地赞同谁的观点)。
被风雪大自然洗礼后,在等待被救的夜晚,一个想起了从不缺席的集市一个想起了爱了二十年的妻子,俩人明显不是在对话,是在自己的情绪里,说给自己听。
旅途或许没有答案,但一定有关于答案的线索,不是吗?
电影走到这里,是极具共鸣的。
我停下来回想每一次远行,很多人事都模糊了,可是记得累到崩溃继续爬山的兴奋,记得深夜闹情绪窝在沙发里不睡,记得和朋友聊很久聊出的坦然,记得自说自话把自己感动得不得了,记得我说过我要忘记要有改变......所有的所有在后来潜移默化,我总有改变。
看,每一段经历都有意义,是不是很神奇。
长大后,我们不期望森林里有很多瑰宝,只希望看到一棵枯树旁长出了新芽,看到小路尽头有人走的脚印,看到黑夜里除了熊出没还有微光......或许,这是远行的一种意义。
假期最后一天,看了A Walk in the Woods的改编电影《林中漫步》。
有些电影是不适合先看完书再去看的,像把甘蔗渣再嚼一遍那么无趣。
从文字中看到的森林总是比摄影机镜头装下的更宏大无边,作者花大量篇幅夹叙的美国东部自然史、社会史也很难在短短的电影台词中传达。
一个有趣的改编是作者在书里一直又害怕又默默期待着遇到熊。
在书里,他买了一本防熊手册,手册里专家说遇到熊千万不要跑,要大吼大叫,勇于跟熊对抗,被他吐槽说你行你上啊,反正我是要跑的。
然后在书的最后几章,他终于在夜晚宿营时遇到了熊。
他和同伴找了半天瑞士军刀没找到,只能握着指甲剪瑟瑟发抖……好几页惊心动魄的心理描写之后,熊,高冷而不屑地,默默转头走了…… 在电影里,他们是这样的:
然后我忽然想起一个月前去附近hiking时看到的告示:
遇到美洲狮,要努力表现得比它更猛!
如果它攻击你就打回去!
看来,从1996年到2019年,专家的观点还是很一致的嘛。
可惜两人没有走完最后的旅程,剧情有些虎头蛇尾。
两个多年未见的朋友在古稀之年的冒险之旅在悬崖获救后戛然而止。
他们的终点就是梭罗《缅因森林》中提到的卡塔丁山。
很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户外的装备,人迹罕至的河山,自然主义带给心灵的甘泉。
这些年习惯于机场到宾馆到会场的快节奏工作与生活,但内心深处依旧渴望过着如梭罗般隐居在瓦尔登湖畔那样离群索居的恬静生活。
如今,这份梦想可能只有何超同志才有机会实现了,加拿大与缅因州接壤,有机会替我去卡塔丁山、车桑库克湖看看?
罗伯特·雷德福和尼克·诺尔特沿着阿巴拉契亚山径边走边聊。
罗伯特·雷德福在《林中漫步》中再次进行了户外训练。
在《真爱至上》中,一个人说了十个字的对话,却差点淹死在海里。
在这部影片中,他和另一位主演尼克·诺特没完没了地争吵,两个喋喋不休的家伙出发去走2000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道,同时(大致按字母顺序)谈论着美、酒、生活、爱情、死亡、友谊、性、星星和存在的终极意义。
雷德福有着红白相间的头发,下巴上有酒窝,他扮演了这本书的作者比尔·布莱森。
诺特饰演嗜酒成性的朋友斯蒂芬·卡茨,他的容貌饱经沧桑,声音像一场车祸。
那就没什么变化了。
散步和谈话是为了情节,尽管艾玛·汤普森(布赖森夫人饰)和玛丽·斯廷伯根在华丽的布景中找到了表演空间。
后者不是第一次扮演一个快乐的充满渴望的中年人,导致她的电影主角在更年期后期抽搐。
对于雷德福来说,抽搐是如此微妙——他仍然是好莱坞最好的配角——你需要诺尔特作为他近乎核心的代言人:一个对队友的每一次抽搐和磨难做出滑稽、夸张的反应的人。
By:Nigel Andrews
阿巴拉契亚国家步道是美国东部的山路,沿阿巴拉契亚山脉的山峰从缅因州的卡塔丁山到乔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Springer),从东北向西南延伸3,499公里。
该步道穿越了美国14个州(缅因、新罕布什尔、佛蒙特、马萨诸塞、康涅狄格州、纽约、新泽西州、宾夕法尼亚、马里兰、西维吉尼亚、维吉尼亚、田纳西、北卡罗来纳和乔治亚),8个国家森林以及国家公园系统中的6个公园。
AT位于美国的东海岸,北起缅因州卡塔丁山(Mount Katahdin)的巴克斯特峰(Baxter Peek),南至佐治亚州的斯普林格山(Springer Mountain),全程2180英里(3508公里)。
对于这部全剧无爆点,无过分曲折迂回的电影,不觉得惊艳感慨,但我觉得这样的拍法就挺好的。
不想再感慨人生迟暮,依然去做看起来不可能事有多了不起。
的确了不起,但是这样的事有勇气的人无论在哪个年龄都会有勇气去做的。
个人全剧最感慨的是放弃。
布莱森和好基友决定回去的那一刻,我是感动的。
放弃并不容易,或者说洒脱的放弃并不容易。
这可能只有年愈八十的布莱森才能做到。
来的毅然,走的洒脱。
那一刻在过往沿途经历的艰难坎坷已是最美的风景。
这是一场属于布莱森和好基友的徒步,我相信真实去经历的人在那个当下也觉得是平凡的,没有人替你感慨,没有人敬佩,只有你在平凡的经历。
我倾向于相信纪录片一样的展现给我们第一视角的体验。
好无聊啊,老美越做越差了
8.5/10.两个爷爷辈的老朋友携手徒步阿拉巴契山径。结局是他们没走完,但那又如何,健行阿拉巴契山径就好像人生,有的是半道离去的人,况且他们都那么老了,重要的是过程啊,还有对人生的感悟。剧本写得真好,看着那么舒服,还很感人,关键是两位老戏骨演的太好了,笑点那么多,都笑死我了。罗伯特雷德福时年79岁,尼克诺尔特74,能坚持拍完电影就已经是胜利,真的是看一部少一部啊。
当我谈徒步时我谈些什么
坚持看完等转折,并没有。意外掉崖也是意料中。
没走完也是个好故事
还不错的喜剧片。徒步并不是重点,重点是我们总想通过旅行来寻找到一些失落已久的东西,而找到那些东西的那一刻,就是旅途的终点。
显然导演并不是一个有户外经验的人,所以拍不出真正徒步的感觉
轻松有趣的老年人户外徒步风光宣传片,也好想去走一趟这样的山径。两个老人都超可爱,性格迥异却同样真挚。回顾往昔,敬畏自然,真好。
看似琐碎的言语和调侃,却轻松而自在
飞机上挑电影完全靠名字和海报,没想到刚好是讲Bill Bryson老爷子。演员选得不好,长相太正统,反而是演基友的老爷爷比较像本人。很喜欢拍到老爷子屋子的镜头,看见了墙上的图书馆照片。
有那么一会儿,让我反思起徒步伴儿这件事
终极意淫……
有点草草收场了,但还是很喜欢电影传递出的温暖明媚感。
7.1/10《杯酒人生》+《遗愿清单》+《朝圣之路》。很轻松的鸡汤,啥元素都有,适合放松。
比想象中有趣耶,Shaal姐太搞笑了
其实影片真的很一般,也没有太震撼的山色,只不过是因为徒步这件事是两个老人在做,途中又不乏幽默。可以去刷《遗愿清单》,都是一个老严肃+一个老不正经的组合。不过,这部格调更轻松些。
差点什么
廉颇老矣,尚能穿山越岭。故事还行,电影一般。(引)电影根据游记作家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很简单,讲了两位零户外经验的菜鸟老头相约徒步穿越2118英里的阿巴拉契亚山小径的故事。
户外剧情,看点不多
永远热爱徒步片!!一路洗眼。这部是鲜少的没有展现任何冲突的片,而且也没有强行走到终点的片,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就是尽情享受路上的每一秒。前提在路上前选择一个永远不会扫兴的队友。没看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