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绝命海拔

Everest,珠峰浩劫(港),圣母峰(台),珠穆朗玛,远征珠峰,珠穆朗玛峰

主演:杰森·克拉克,乔什·布洛林,约翰·浩克斯,罗宾·怀特,艾米丽·沃森,迈克尔·凯利,凯拉·奈特莉,萨姆·沃辛顿,杰克·吉伦哈尔,克莱夫·斯坦登,伊丽莎白·德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冰岛语言:英语年份:2015

《绝命海拔》剧照

绝命海拔 剧照 NO.1绝命海拔 剧照 NO.2绝命海拔 剧照 NO.3绝命海拔 剧照 NO.4绝命海拔 剧照 NO.5绝命海拔 剧照 NO.6绝命海拔 剧照 NO.13绝命海拔 剧照 NO.14绝命海拔 剧照 NO.15绝命海拔 剧照 NO.16绝命海拔 剧照 NO.17绝命海拔 剧照 NO.18绝命海拔 剧照 NO.19绝命海拔 剧照 NO.20

《绝命海拔》剧情介绍

绝命海拔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友善谨慎的新西兰领队罗布·霍尔(杰森·克拉科 Jason Clarke 饰),他的队伍名为“冒险顾问”;而斯科特·费雪(杰克·吉伦哈尔 Jake Gyllenhaal 饰)则风趣搞怪,他带领来自西雅图的“疯狂山脉”登山队。他们相互竞争,又彼此帮助。 两支队伍中的勇士们来自各行各业,他们中有邮差、记者、医生,还有一名来自日本的职业女性。这些登山者看似平凡, 但每个人背后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梦想,激励着他们前往海拔8000米以上、氧气稀薄的珠峰。在攀登过程中,他们的身体机能急速下降,在应对体力衰竭、缺氧、雪盲的同时,他们又极为不幸地遭遇了一场剧烈的暴风雪,因此命悬一线。 影片改编自1996年的一次真实探险经历。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邪恶力量第五季魔法律事务所第一季深夜电台2明月与晨星咖啡王子1号店海军罪案调查处第四季迪莉娅的证词请问您今天要来点兔子吗??~SingforYou~士兵顺溜:兵王争锋出柜好莱鸟蓝色鲜血淋漓第四季听好了狐狸女士第一季鬼镇事件簿爱得太狂潜入前兄妹プリクエル~PREQUEL~人情世故那刻的怦然心动亲密蛮好侦探繁华似锦阿瓦提和阿凡提土豚殷雪梅温彻斯特爱情2+1神秘人质亲密的搭档如梅开店冒牌大哥

《绝命海拔》长篇影评

 1 ) 因为太有诚意,故而容不得一点夸大的好电影

首先先说说阵容,恩……一部纪录片,能云集那么多超级大牌到珠峰大本营去拍片,这本身就是一件奇迹,我从前也不知道,原来雪山不止是对我,而是对着这么多这么多的人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虽然就此打消了自己去珠峰的不时隐隐泛起的冲动,但却坚定了自己要去转山的念头,虽然不是去珠峰,但在那些人被问起“为什么要来攀登珠峰”的时候,我想那个奇迹般的归还德州兄弟的回答最符合我自己的,我们的生活被阴影笼罩,只有在那个海拔,在那个空气稀薄所有的注意力都被用在呼吸和迈步上的时候,在那样的蓝天和人类渺小到近乎悲壮的山脉之中,我的心才是完全被打开的,无所畏惧,与天与地融合,回到作为生命最原始的那种存在。

而在登山的时候,在缺氧的脑中轰鸣的脚都抬不起来的时候,却更能体会到自己“我必须要到那里的”那种冲动,很多人都说道格害死了罗伯,但是登山的人是明白的,眼见终点在前面却必须回去的那种不甘,他去了第一次,第二次就差这一点点了,而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有第三次了。

道格死在那里,心中应当已经没有遗憾了。

为影片拍摄的诚意点十二个赞,原来那座雪山上面,那么美,那么严酷,那里离人间那么那么的遥远,人类所有的一切,在雪山上是如此的渺小,如此的微不足道,渺小到了只要能到达,并且活着下来,已经是最大的胜利。

看到很多人说剧情太过杂乱,前面铺垫太长,我只想说,这真的是一部太有诚意的电影,诚意到了他不屑于用任何的夸大的表演来影响这部电影的真实性,缺氧,呼吸困难,迈步艰难,移动缓慢,迟钝,易怒,这所有的一切都太真实,在海拔之上是对自身所有一切的检验,所以一切身体的瑕疵和精神上的瑕疵,都会在那样的蓝天和雪山里暴露无遗。

诚如里面那位兄弟所说,没有什么斗争,这一切只是山对你的检验,每个人都会面临自己对最真实的死亡的恐惧,因为你不知道自己的身体究竟还能不能承受,承受多久。

至于事前的讨论,其实也是必不可少,其实人体并不允许在那样的环境里生存,去之后的时间如同与自然夺命,任何一点小小的失误都有可能无法活着归还,在上山前有各种讨论,线路的制定等实在其实是登山必须要的一个过程而已。

最后……对登山的神奇民族夏尔巴人致敬……想起自己遇到的如同有轻功般的藏民,再想想在雪山上动作迟钝气喘如牛的自己,决定再锻炼个大半年再去转山………………

 2 ) 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再可怕的自然,也挡不住人类的前行

作为一个曾经在瑞士和奥地利阿尔卑斯雪山登山过的人(个人豆瓣相册有自己的登山,漂流,滑翔,骑行等野外户外照片),对这部片子感同身受1 如果不登山,你永远不会感受到空气稀薄的极地上,克服自身重力和装备和极寒天气和时速近百公里的风速前行上攀的感觉是什么样的,你看他们走路都很慢,因为每一步都要消耗大量的热量,举个例子,你们在平地跑步一个小时也就500多卡,他们在高海拔极地环境登山和用冰镐攀爬,每天消耗热量是15000多卡,他们攀登几个小时,就等于你们跑步30个小时,在超过6500米,睡觉都要带着氧气罩2 片子拍得比我想象的要好,特别是最后的风暴来临时人类渺小的绝望,拍得真是淋漓尽致3 家庭,还是家庭,亲情友情爱情在灾难面前,是如此的强大,再丑恶的社会,再凶暴的自然,只要爱,任何困难和丑恶都可以被融化爱才是拯救人类的本源4 我认识一个登山向导,德国小伙,长得超帅无比,和速度激情的保罗简直一个模子刻出来的,但是30了还一直没结婚,我问他不想结婚吗?

他说想,但是和他在一起的姑娘都是只和他玩玩,但是不想和他结婚,因为登山向导太危险。

即使是很熟悉的路线,随时都有失足丧命的可能所以这部影片,因为那个邮差,rob才会丧命,不过,rob的职业道义是没的说,按照常理,对于体力不支的队友,向导不应该让他再继续上行的,必须下撤。

因为这不止是耽误他自己的生命,也是耽误全队的生命5 对于大自然,要绝对敬畏。

看着一些所谓驴友的大学生穿个球鞋带个蛋黄派就去徒步探险去了,结果遇险还要动用公共资源来救助,就觉得可笑,说句不合时宜的话,有些所谓驴友都对自己生命不负责了,别人为什么还要对你负责?

6 登山前我也不理解,觉得那些人也没什么,不就是一步一步向上爬吗?

自己登了,才感受到这项运动的凶残和魅力,在你克服雪原,冰川,峭壁,自己的缺氧极度疲劳的状态爬到山顶俯视群山和仰望天空的时候,你会觉得,你这辈子,真的值了7 在冰雪上穿钉鞋上行,是最累最累的环节,没有之一,在我极度疲惫缺氧的时候,我拿polar心率表测过,我最快的心率已经到200,心率二百的概念,经常运动的人应该知道那代表什么8 影片拍得非常有诚意,不过我觉得在昆布冰瀑那一点的镜头有点少,那是爬珠峰最难的部分之一,个人觉得也是最壮美的地方之一9 此片拍得诚意满满,登过山的人都知道10 珠峰路线旁边都是尸体,不知道现在都清理了没有。

11 jack的戏份让删了不少啊,不过jack最近的片子都很尽力,包括铁拳左撇子,那肌肉的雕琢,没有毅力是干不成,而且他才35岁,以后好莱坞是属于他的12 去户外,我个人觉得装备体力什么的拍其次,天气是绝对第一位的!!!

天气天气天气!

一定要说三次!!!!!

各位除非之前,切记一定要查清天气!!!

13爬这种超过7000米的高山,都要用瑞士的局部天气预报,世界上瑞士在小范围局部的天气精确预报,是世界第一的。

14 世界上最难的山是K2,也就是乔格里峰,世界第二高峰,难度远远超过珠峰,而且那的天气不可预测。。

死亡率已经接近百分之4015 登山容易下山难,确实这样,很大一部分的山难都是下撤时候发生的16 不要想着登上去,跳伞滑翔下来,根本不可能,山顶的风速已经超过200,伞都打不开你就会吹到很远很远的地方了,跳伞滑翔我都玩过,这几个运动对风速天气要求极为严格。

直升机是上不去的,军用飞机是可以达到那样的高度,无法降落着陆17 登山绝对不是吃饱撑的运动,这是向自己极限挑战,触及梦想的一项伟大的运动,你能看到百分之九十九的人看不到的风景和百分之九十九的人感受不到的感受,让你更好的生活,更感恩地活着,更加勇敢地去爱别人和更加珍惜的去被爱18 最后向夏尔巴人致敬,他们是这个地球上的登山之王,没有之一先说这么多吧,想起来再补充20.09 。

2015 Wien

 3 ) 登山是勇敢者的梦想,山在那里,勇敢者就在那里

在地铁站看到这部电影,一看标题和封面海报,我以为又是一部“爬大山,作大死”的电影,还是改编自著名登山灾难,里面必然充满了紧张、惊险,夸张的煽情和角色死亡,简直是给户外运动爱好者的良好预防针。

结果今天看完后我就被打脸了。

哪怕仅仅当成风光片来看,这部电影也绝对赏心悦目。

长镜头下,蓝天白雪,孤峰冰川,山脊上一小队缓慢移动的登山者,那场景简直震撼,珠穆朗玛峰的气势扑面而来。

然而抛开美景,这部电影也确实把雪山的凶险直接展示了出来。

茫茫天地间孤独的一行登山者,被雪崩砸过,被暴风雪吹过,要保护踩脱步子滑下来的同伴,要预备着登山梯突然摇晃把人甩下悬崖的危险,还要面对即将登顶,却发现登山绳早已经断掉的窘迫境地。

同时,个人的身体状况也是个大问题。

电影里的登山向导指着海拔八千米以上的地方,说,过了这里,你就在一步步死去了。

稀薄空气下视力模糊,极低的气温下力气迅速流失,在高海拔,一斤重量背起来像有十斤重——有登山经验的人看这部片,会更有切身体会,哪怕只是在高原上走过路的人,都能感受到那种全身力气都被抽掉,怎么呼吸都不够用的痛苦。

然而以上这些,都抵不过山神突然变脸,风雪来临。

即使是最有经验的向导,在那样的情况下也无力自保。

上山时还是阳光灿烂,下山就遇到风雪,明知脚下是打雷闪电的乌云,也只能硬着头皮冲下去。

情况凶险无比,人们甚至无法救下所有队员,因缺氧或寒冷而陷入昏迷的队员只能被留在雪地里。

看着出征时一张张笑脸,一个一个变成冻得发紫的脸再被风雪掩埋,很难不落泪。

可贵的是,电影并没有夸大戏剧冲突。

没有预想中的冰层一点点裂开的让人心焦的场面,也没有人哗啦哗啦滑下雪山的触目惊心场景。

许多人只是默默地失去力气,慢慢地走不动了,然后永远留在雪地里。

只有一些小细节能看出感情,前来营救的登山者看到了倒在雪地里的同伴,探了呼吸摸了颈动脉后,默默地拉过他的登山包,盖住同伴的脸。

雪地里醒来的幸存者挣扎爬起来又摔倒,看到了身边已经冻僵的同伴,脸上的悲痛溢于言表。

这样简单直接的死亡和悲伤,才更能明明白白地展示出登山的凶险和残酷。

看完之后会想去登山,为什么会有这种想法呢?

电影里,一群登山者在珠峰大本营,说着登山的理由。

表面上看,他们都是为了一睹旷世美景。

而实际上,那些让人印象深刻的事情,却是当自己战胜了身体和内心的懦弱,拖着伤痛抓到目标的时候,那一种成就感。

人类太过渺小,我们永远无法轻易地说征服了一座山。

在不断攀登的过程中克服的那些困难,与其说是战胜了自然,不如说是战胜了那个曾经会被这些困难轻易打倒的自己。

这种感觉,最美好了。

最触动我的地方在电影结尾,每个人的结局一带而过。

有人永远落在冰川夹缝中,有人渐渐被风雪掩埋,有人成功回到了亲人的怀抱,有人失踪了,成为传说。

我想他们每个人,对此次登山总做过最坏的设想,但他们还是义无反顾地来了。

这种抱着梦想拼搏下去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尊敬。

我们无需再去想他们为什么要去干一项可能是“送死” 的事情。

 4 ) 敬畏和畏惧

《绝命海拔》,一部攀登珠峰的冒险片,看完对其有了敬畏和畏惧感。

不过本以为会是很惊心动魄又紧张刺激的那种,原来是硬往平淡手法去拍,仍保留了刺激,但还是不紧张略拖沓。

不过故事还是感人的,向勇敢人致敬。

配音,张欣是现在一般的上译里最亮眼的一个,情绪拿捏准确,差点就神了。

总之,值得一看。

 5 ) 《绝命海拔》:山巅之上,何来戏剧

有人说,这部电影情节无聊、冗长、浮光掠影。

这个评价,从故事片的角度来讲,不能算错。

如果对珠峰、登山以及1996年那起登顶惨剧毫无兴趣,那么这确实是一部无聊的电影。

但是,从真实事件改编(Based on a true story)的角度来讲,这评价就错得离谱了。

在这种情况下,电影背后的真实事件本身,比电影还要重要;电影所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地忠实还原真实事件的因果始末。

真实,是真实事件改编电影的第一要务(本片甚至为此不惜到珠峰实拍)。

有时候,真实会比虚构更加传奇;也有时候,真实就是这么无聊——比如本片。

一部120分钟的电影,当大家到达珠峰大本营时,已经过去40分钟了,这之前主要交代了两支商业登山队伍的背景、队员背景、交通路线、队伍集合、前期准备。

而即使到了大本营,大家也没有马上开始登山,而是进行登山培训、体检、高海拔适应性训练等活动,还有去和其他探险队拉家常。

影片还交代了今年登山乃至冲顶的探险队特别多,而南非的那帮人连冰爪都不会用。

这样事无巨细地交代每一个专业细节,确实是很无聊。

本片大牌云集,但每个人物形象都不鲜明,一个个胡子拉碴简直脸盲,拿登山服区分都比看脸方便。

没错啊,这些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普通人,扔人堆里找不着,走大街上没人会多看一眼,平日里做着诸如送信之类的普通工作。

他们互相也不熟悉,除了闲时唠唠嗑开开party之外,也没有更多的交往。

看着这些连话都不愿意多说一句的人组队登山,发出的最多的声音是“吭哧吭哧”,说过的最多的话是“我不行了”,确实是很无聊。

登山者们在山巅遭遇突如其来的暴风雪,有的人迅速消逝在茫茫白色中,有的人孑然一身在寒冷和缺氧中慢慢等死。

面对死亡的威胁,没有人壮士断腕,没有人舍己为人,也没有人损人利己——但凡增加戏剧性、对抗性、两难性的情节统统没有,这群普通人不过是做了大多数普通人都会做的事情——普通登山者竭力求生,登山领队和向导尽到自己的责任与义务。

事实上,几乎没有人有过像样的反抗,甚至连像样的挣扎都没有。

在风雪肆虐的珠穆朗玛峰,在波音747的巡航高度,人类没有任何抵抗的余地,也不必期待任何奇迹——如果没有抓住合适时机登顶并撤出,在那里就是死路一条。

整个事件的过程是那样平淡、结局又早已注定,确实是很无聊呀。

无聊吗?

就像之前说的,如果对这一切都不关心,那确实很无聊。

这部影片非常单纯,只是试图还原1996年这起登山惨剧的全貌,展现人类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引发对事故起因的思考,以及展现人类的伟大意志。

人与自然的关系,影片已经借“疯狂山脉”公司的向导、俄罗斯人安那托里·布克瑞夫之口说得很明白了:“我们以为这是人与人的竞争,但其实这是人与山的竞争。

并且最终的裁判权,也属于那座山。

”后来发生的事情也证明,在珠穆朗玛峰面前,再精良的装备、丰富的经验、强健的体能,都不足以在珠峰变幻莫测的恶劣天气下确保万无一失。

因为比天气还变幻莫测的,恐怕就是人了。

再优秀的人,也难免麻痹大意,而珠峰断然不会放过这个疏漏。

可惜的是,当时大多数人并不难理解这些道理。

鉴于冲顶的探险队有四支,“登山顾问团”公司的领队,也就是我们的主人公罗伯·霍尔,试图协调四支队伍的冲顶时间。

但因为机会稍纵即逝,这项提议遭到了南非领队的反对,于是不了了之。

结果1996年5月10日冲顶当天,每一个险要关口都人满为患,导致了所有人无谓的体力和氧气损失。

还有一些其他机缘巧合,共同导致了这起4支探险队死亡12人的惨剧,当然其中最直接的是天灾:一股超强的暴风雪。

但这起天灾完全可以避免,因为大家都知道珠峰天气多变,原计划是当天14:00前下山,如果照做完全可以躲开下午的恶劣天气。

所以终究是人祸占了主导。

道格·汉森坚持在体力不支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延误了下山时机。

但他也实在有他的理由:他已经来过一次,作为邮递员,他不可能再有财力负担第三次登顶,而他想为家乡的孩子登顶。

登与不登,全在一念之间,谁也不知道一会是不是真会有暴风雪。

罗伯·霍尔,作为“登山顾问团”领队,生性严谨的他本该理智地拒绝道格的要求,结果却答应与他一起登顶。

不知道是因为高山缺氧导致了判断力下降,还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因为他此前还没有客户能成功登顶(电影交代,疑与事实有出入),而与其他探险队诸如“疯狂山脉”的竞争让他压力山大。

还有一点是电影中没有提到但本片原著《进入空气稀薄地带》作者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提到的:“霍尔以前说服汉森重返珠峰,他因而无法再次拒绝汉森登上峰顶。

”斯科特·费舍尔,“疯狂山脉”领队,在自己体力不济的情况下坚持登顶,可能也是由于商业上的压力,或是因为他本身就随性散漫、特立独行。

最让人惋惜的是放在南峰的那几瓶氧气。

也许有观众会疑惑为什么本来准备得好好的氧气瓶,安迪·哈里斯检查之后会说是空的(而这也导致了道格·汉森和罗伯·霍尔下山时无氧气可用)。

这个矛盾,影片并没有好好解释。

而真实答案是,安迪·哈里斯搞错了。

乔恩·科莱考尔在书中回忆道:“在下午4时30分和4时41分,霍尔通过无线电说,他和汉森在顶峰山脊上遇到麻烦,急需氧气。

当时,南峰顶上有满满两瓶氧气在等着他们,如果霍尔知道的话,就会很快下山取了氧气,然后再爬上去给汉森一个新氧气瓶。

但是,仍在氧气隐藏处的安迪·哈里斯此时正经历着缺氧症的折磨。

当听到这些无线电通话时,他插了进去,错误地告诉霍尔——正如他以前告诉我和麦克·格鲁姆的那样——南峰顶的所有氧气瓶都是空的。

”事实就是这样荒诞而无情。

最终,由于这场暴风雪,5月10日当天新西兰“登山顾问团”公司商业登山队总共4人遇难,美国“疯狂山脉”公司1人遇难。

加上此前5月9日台湾登山队1人下撤途中病故;此后5月11日北坡的印度警察登山队3人因同一场暴风雪遇难——三天内有9人遇难。

还有3人下山后病故,另外一些人落下终身残疾。

这场横扫而来的暴风雪,就这样就这样湮灭了当时世界上最景气的珠峰商业登山公司,吞没了几个最优秀的职业高山向导的性命。

影片没有刻意引导对登山者价值观的崇拜,只是设置了一个桥段,就是大家闲聊时,乔恩·科莱考尔问大家为什么要登山,罗伯和贝克先是相视一笑,然后异口同声地说出了登山者的名言:“Because it’ there!”接着又笑道:“Thanks to Mallory!”英国探险家乔治·马洛里的这句名言“因为它就在那里”,省了登山者门不少口舌;而对于那些质疑登山者是在“作死”的人,其实也没必要与他们多费口舌。

人类攀登珠峰,历史已近百年。

虽然人类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依然能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即使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在没有主角光环的庇佑时,探险队中依然有人依靠自己强悍的体能和惊人的意志力活了下来,最终生还。

影片很好地展现了一群人的最后时刻:他们沿着世界屋脊,希望能达到最高的地方。

然后暴风雪来临,吞没了他们。

这些登山者哭喊着、蹒跚着、挣扎着、在风里蜷缩着……一夜过去,风雪散尽,有的人死去了,有的人失踪了,有的人受伤了,活着的人哭泣着一步步下山……下山之后,又有一些人死去了,一些人残疾了,一些人在后来的登山中死了,一些人活到现在……这部影片所带来的意义,是超出影片本身的。

 6 ) 8848的意义,生命和自然的碰撞

作为一个恐高症患者,我在看电影之前就做好了心理准备,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看某些镜头依然手心出汗。

太怂了……之前很想看的喜马拉雅的那部纪录片因为排片太虐没能看成,所以这部是一定不能错过的了,很早之前就想去一次西藏,看看那里的白雪高山,但每次提起高原反应都心里怕怕的,看看那些登山者,我实在是太佩服了。

影片是一个炒鸡大悲剧,以至于看完之后也十分心塞,毕竟我已经很久没看过死男主的电影了(?

)但好在有剧情简介,也是真实事件改编,所以这点我还是有心理准备的。

影片到底是怎么拍摄的珠峰的镜头我并不清楚,单从画面来说,把喜马拉雅山拍的还是很美的,但我多么希望能够多一些全景的空镜头啊,人很小的那种也可以,比如有一个画面,山上全是白雪,登山队员排成细小的一列缓缓爬行,看起来就像列队的蚂蚁一样,这种镜头不仅美,而且特别震撼。

电影的男主角是曾经在终结者5里面饰演反一的演员,恰巧那部电影也刚看过不久,所以印象深刻,男主角的扮相跟终结者里面差很多,以至于一开始没认出来,演技挺好的,我以前一直觉得他长的就像坏人,太适合演反派了,这次演了一个特别好的登山队领队,也并不出戏,笑起来很温油。

电影中男主的妻子是饰演傲慢与偏见中女主角的那位女演员,那部电影也很好,但是这部影片中她这个角色的发挥余地很小,没有什么亮点。

值得一提的还有两位男角色,一个是另一个登山队的领队,他幽默开朗;还有一个是在一开始的时候与男主相处并不愉快但劫后余生的第一次登珠峰的人。

这两位的角色也都是比较丰满的。

还是一篇想到哪写到哪的评,大家看看就好,最重要的是去电影院看看这部电影啊,挺好看滴。

 7 ) 一段摘抄

意犹未尽,回去看了原著。

第十章引言里的一段话非常喜欢,摘抄下来。

登山的魅力就在于它是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单纯,个人交情被淡化而沟通协作得以增强,就如同战阵,其他因素则取代了人际关系本身。

探险充满了神奇的吸引力,它所蕴涵的那种坚韧不拔和无拘无束的随性生活理念,是对我们文化中固有的追求舒适与安逸的生活态度的一味解药。

它标志着一种年少轻狂式的拒绝——拒绝怨天尤人、拒绝意志薄弱、拒绝复杂的人际关系、拒绝所有的弱点、拒绝缓慢而乏味的生活。

......用哈斯顿的话说就是,当你到达某一高度时,“如果出现困难,就要战斗到底。

如果你训练有素,你就会生还;若非如此,大自然将把你收为己有”。

——戴维•罗伯茨 《犹豫的时刻》

 8 ) 一起看DVD好吗?

2020.6.6这片子对我来说有很特别的意义,也是我一直忍住没看的原因。

2015年尼泊尔大地震,那年应该是我这二十多年最不好过的一年,失业,在家躺着无所事事,学车考试被宕好几次,还泪洒等候室洗手间现场。

九月那个时候,这片子全球上映了,尼泊尔当地也开始公映,跟朋友们分享消息。

儿子说他准备去电影院看来着。

其他人都不同意让他吃独食。

最后讨论来讨论去,一致通过了,等回了加都,买碟再看一遍。

但日复一日工作生活,忙忙叨叨,这个事儿都被忘了,今儿突然想起来,已经是5年前的事儿了。

五年前,觉得8级大地震这等天灾太惨绝人寰,五年后,消失的生命被越来越多记录在媒体上,活着的人神经越来越麻痹。

只是朋友还在,可能接下来要为了团聚一起看这片儿费点儿脑子了。

2022.11.29又跟儿子提到这个事儿,他记不太清了,但是他买碟了,不知道放哪儿了!

两年过去了,上一次还是2020.6.6写的短评。

好想我的朋友们,儿子结婚了。

我比上一次在家躺一年变本加厉了一点,2021.7到2022.9.14都在躺着。

其余朋友也都稳定,抑郁或者平静。

上一次是天灾,这一次是人祸,只能庆幸我们还都能联系在一起,但这种日子还要过到什么时候?

距离2015已经是7年前的事情了,人的一辈子还有几个七年?

2023.11.13再来更新一段,终于能回家了,回了趟尼泊尔,19天,跟好朋友们都见了至少一面,可能是身体原因,还是太累了,每天就想坐着,玩手机,在儿子好朋友Nayan的餐馆Adora开放的二层座位里,喝茶,吃东西,聊一聊,感受雨季末尾的风,听鸟儿叫,看鸽子乌鸦吃树上掉下来的果实,时不时让儿子等人送我去我想去的地方玩,接着回来继续坐着,晚上九十点钟回Ghar 90's听他们聊天,然后回家,洗洗涮涮,睡觉,买了好多好多T恤,然后冒着雨去了博卡拉,又在湖边待了一天,然后无计划地交钱上了ABC,到了安纳普尔娜大本营,被咱Hom Dai(向导)鼓励着走完全程,尼泊尔人耐心太强,感叹!

回加都继续坐在椅子里不想动,胳膊腿都晒得一截一截的,给朋友们展示,花半天时间搞定了购物,虽然还有一些东西没买,但也是不想动了,然后请家里人就在帕坦吃中餐,还挺好吃的,最后一天又坐了一天,拿着电脑在帕坦Bhatbateni加了班,又购物了,拿不动被救回Adora,放Nayan的鸽子俩小时,开始准备吃火锅,吃完很快就到要去看演出的时间,去跟The local project Nepal里的朋友们道别,聊会儿天,又去演出现场,没人接我又不想买票,继续回了Adora吃点东西,聊聊天,被儿子送回家,我说19天太短,他说,你一来我就说仨星期不够,是的,每个人都说仨星期不太够啊,至少得待两个月,我说那啥,不久我就会回来了,也就一两年的事儿,他说,那你们下次四个人一起回来吧,我说,好啊哈哈哈。

把东西放家里,然后出去,想着再去杜巴广场溜达溜达,毕竟以前的据点都在杜巴广场到瓜库的那段,现在属于是活动区域往帕坦中心移了移,也没在帕坦杜巴广场逛了,所以就自己再去遛一遛,一掏兜,发现一分钱没有……想吃kurfi,竟然一分钱没有!

幸亏还有手机,跟朋友们挨个报告,然后在ins上跟朋友们讨论如何吃到Kurfi或者买到想要的东西,他们说给我们QR code,我们付钱就好啦,我还是跟弟弟Rojan说让他临时翘班骑摩托车给我送了1千卢比,才化解了危机,大家都挺好,虽然年纪变大,工作变了,生活变了,但选择还是那么少,生活还是简单,好朋友还能每天聚在一起,我太幸福了,被朋友们包围,被家里长辈鼓励,以至于还想3月份回去参加婚礼……攒钱中……明年就是距离我们初到尼泊尔的第十年了。

我们看第几年能看到电影?

 9 ) Sorry seems to be the saddest word

看了开头,才发现是重拍片,根据纪实小说进入稀薄地带改编的。

当时在尼泊尔买了几部登山的电影DVD和书籍,包括这部电影的原片。

在电影院我还是哭成泪人,主要是为Rob, 他不愿放弃拖累自己的队友,但是自己最后却因为他人的失误而丧命。

这部电影特效很棒,但人物心理细节刻画不到位,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没有突出,尤其是当地人对雪山的敬畏,结尾也略显仓促。

原片结尾描述了幸存者对受难者进行的祭奠仪式,并刻画了他们对于攀登珠峰的复杂心情。

危险永远阻挡不了一颗冒险的心,可每个冒险者背后都有一个家庭。

攀登者深知登顶存在丧命的风险,而且在登山过程中经常处于与家人失联状态,但是仍然义无反顾地前行。

我特别能理解他们的感受,当挑战极限后,站在最高处远眺绝美美景那一刻,会觉得一切磨难都是值得的。

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幸存,最悲伤的事情是当意外来临时攀登者拼尽全力,不想放弃可是力不从心,无能为力,只能对心爱的人说抱歉。

记得看过的登山纪录片里好几位攀登珠峰者从顶峰下来后都大声痛哭,有的登山者发誓此生不再攀登珠峰,不愿再承受生命渺小之重。

几乎所有的攀登珠峰者都强调天气的眷顾,因为那是决定他们是否能幸存最重要的因素。

在变幻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的脆弱暴露无遗,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是人类一直要学习的课题。

 10 ) 为什么他们不惜性命,牺牲家庭,执着于此

我的健身教练力荐这部电影。

他一直有个梦想,远征世界的七大峰,尤其是Everest,世界之巅。

哪怕曾经一直活跃在同一健身房的谷歌高管Dan Fredinburg,今年4月刚刚在珠穆朗玛峰雪崩中丧生。

“一个几乎天天打照面的人,就从此消失了。

”他感慨道。

他知道这是生死未卜的征程,他已计划好,在儿女高中毕业的那一年,就出发。

我希望他平安归来之余,也非常惊异于为什么他如此执着于此,甚至不惜自己的生命和幸福的家庭。

小时候我见到登顶珠峰的新闻,心里赞叹他们是英雄。

当我长大并了解个中残酷的真相和历史,我觉得这些人真是闲得x疼,自己去送死,留下痛苦的家人,还要连累当地向导,破坏环境,就是为了满足虚荣心。

但是我的健身教练,第一个我认识的人里这样两眼放光地诉说他的梦想的时,我决定看看这部电影。

这部电影如实地反映了1996年珠峰山难,在2014年雪崩之前一直是史上伤亡最大的山难。

虽然本片众星云集,连个小配角都用大牌,前半段也费了些功夫塑造每个人物的形象,可是毕竟他们都不是戏剧化的人物。

本片的叙事也有一定问题,很多重要情节没有强调而是带过,会给观众留下疑团。

比如,South Summit的四个氧气瓶究竟是满的还是空的?

杰克·吉伦哈尔来回折腾后为什么还要登顶等等。

更重要的是,在8000米的严酷条件下,什么人物塑造个性冲突都可以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所以实际上本片拍人们和珠峰的戏剧冲突就够了。

的确是太够了。

这是有史以来大荧幕上最佳的雪山视觉特效,无论是严酷的暴风雪,远处灿烂的阳光,还是那高耸入云的山尖,深不见底的冰隙,这份世界之巅的壮丽,的确催人舍弃一切去体验。

这个体验之所以如此引人入胜,是因为这里是离天最近的地方,无论是千山万壑还是层云叠嶂都远在你脚下,因为这里有世上都没有的景色,因为这里是另一个世界,本不属于人类的世界。

从此我相信登山者们既不是英雄,也不是麻烦制造者,他们只是追寻自己生命的意义,这里是他们信仰的所在,他们追寻的征途的终点。

正如片中俄国登山家所说:山峰不是满足个人野心的体育场,而是实践信仰的大教堂。

而能我坐在大荧幕前,终于理解了这份信仰,体验了别人的人生,这正是电影的美好所在。

<图片4>也许你还会说,这终究是非理性的行为。

片中的人物死亡也大多应归咎于此,单是8000米以上的海拔的氧气浓度,就足以让人做出非理性的决策。

但是人类终究是非理性的动物,没有这份非理性,我们不会有这么多好看的电影,我也不会在这里浪费时间写影评分享给你,我们更不会知道,有这样一个世界之外的世界,是一些人毕生追寻的终点。

微信公众号:肥嘟嘟看电影(feidudumovie)

《绝命海拔》短评

为什么要爬山?因为山在哪儿

7分钟前
  • 鲸鱼流星
  • 力荐

真一般

9分钟前
  • andarta
  • 还行

摄制组真的去了6000米海拔的地方,好拼。有些非常美丽的镜头,和让恐高症腿软的镜头。事故造成的原因没有说清楚,也许是不方便说清楚。他们和妻子的互动其实蛮真实。罗宾怀特越来越御姐了。艾米莉沃森更萌了。

13分钟前
  • 九命猫@victor-eyes
  • 推荐

心塞

18分钟前
  • 椰嘉雪菲
  • 较差

提前告诉我这是纪录片就好了

22分钟前
  • 杨卡罗
  • 较差

居然没有标记(这么一大烂片忘记标记也没有什么惊奇的)。貌似全片唯一的看头就是那美丽的风景。当成风景片看罢了

25分钟前
  • IDKAboutYou
  • 很差

很差的剧本和剪辑。真实事件改编,背景是商业登山队的珠峰登顶业务蓬勃发展。前二十分钟在尼泊尔的准备戏码挺有趣的,拍出了一些风土人情,也有登山的科普作用,可惜太短了。到1小时的登顶戏几乎没什么戏剧性,就很顺利并无趣的登上去了,捎带铺垫了当天登顶的队伍过多、登山队之间的竞争、每位客人6.5万美元昂贵费用和男主为客户生命负责带来的经营压力。后50分钟才进入正题,基本是氧气瓶不足引发的灾难,但叙事就一塌糊涂了,你分不清谁死了为什么就死了(尤其吉伦哈尔冒出来爬山爬到死。啪!一下很突然啊)?谁救了人?最搞笑的是被当成死尸扔下的德州佬,冻了N久自己爬回去了。这种电影很难用画面表现在山顶的极端感受,看得人莫名其妙,前面安排一场登山者口述濒死体验的戏会好些,后50分钟也该有几个标志性角色负责串联,一些枝节情节也应砍掉

28分钟前
  • 左胸上的吸盘
  • 较差

看了比较压抑,这种片子还是能折射出很多人性上的问题

33分钟前
  • 吃货月
  • 推荐

7.5/10,很好看的登山电影

37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推荐

未达预期。四不像的剧情和肾上腺不足的节奏归到哪个类里都显得有点别扭。好在强大的作死卡司阵容和完美的视觉效果挽回不少。当然能看出片方是押宝在了“真实效果”上面,但是导演您请这一杆子明星主演破坏真实感不是自己打脸么。

41分钟前
  • 壹安²
  • 还行

Rob就这么死了,哎

42分钟前
  • -
  • 还行

技术上大概看点很多 但是故事起伏 衔接 以及各色登山者都挖掘的不深 苍白无力 期待很高结果很失望

45分钟前
  • 仿真男孩哪吒
  • 还行

求生的意志比征服世界的雄心更强大,这就是,好死也不如赖活啊。没看3D太正确了。

48分钟前
  • 傻乐的猫
  • 还行

小时候觉得这样的人生才够劲.大了一些认为没有比生命更重要的 这样任性 让爱你们的人怎么办 有些自私. 再大些 认识到人和人是不一样的 性格不同 境遇不同 追求不同 生命短暂 勇敢的去追求和保护所爱的 对自己的选择负责就好 我们无法100%的理解他人 所能做的不过是更多的认识自己而已。

50分钟前
  • 咕咕鸡
  • 还行

擁有著絶佳的卡司,技術上也屬上乘。影片的絶大部分都聚焦登峰的過程,其中的一些障礙物設定也是頗具看點,觀衆與角色也能够感同身受。總之,《絶命海拔》是一部充滿誠意又感人至深的電影。顯然,這部影片還是好於多數災難片。

54分钟前
  • 颍原真吾
  • 推荐

马丹以为是恐怖片。。。总体还不错,四平八稳的,我只是想不明白如此专业的人士为什么会心有犹豫,最后救人不成反害己,唉,在大自然面前,心软是没用滴。所谓的珠峰攀登设备和人力这么脆弱?

58分钟前
  • 琧婯
  • 还行

3.5 巨幕+半星.书的丰富可以让人更好理解其中人物的动机,这也是作者写书的根本目的——并不是要说当时有多惨,而是要解释清楚一些事情,片子在这点上略缺,不过在把文字视觉化上片子已经做得很好了.越发觉得登山跟潜水一样,迷人又危险,且二者相互转化.

1小时前
  • chrissy
  • 推荐

剧情基本为零。真实事件改编,本身就让影片显得束手束脚,稍有闪失就拍成了纪录片。开篇忙着数星星,接着欣赏让人雪盲的绝美之景,后半段廉价的煽情除了无奈别无他感

1小时前
  • Scott
  • 较差

7.0/10 分。虽然真实,但缺少点电影的娱乐性。这点《垂直极限》就比较强。

1小时前
  • Lonely
  • 还行

嗯.不要做危险的事...

1小时前
  • 蛋挞的Holiday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