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看惯了好莱坞大片的人,喜欢惊险刺激的场面,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有的时候总想逼着自己看一部文艺片,比较清淡的,真不知道我下了多大的决心看这部电影,中间断断续续的暂停了不久,但是看到后半部分的时候,开始被女主人公自我转变的剧情发展慢慢吸引了注意力,开始觉得这个高高瘦瘦的女孩子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这么的迷茫?
虽然过去十五年里她生活在童年那个小女孩的阴影里,十五年前和十五年后的生活在遇见了那个“猥琐大叔”后有些相似,但不同的是,她长大了,想要改变,有了好闺密赛迪,有了有着远大志向的帅男朋友,是这个男朋友给了她想要蜕变的冲动,很幸运,女主人公摆脱了阴影,过上了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
这部片子无疑是一碗爽口的鸡汤,女主和男主的颜值都没得挑,只是里面有些对话我不是很明白,看来得再看一遍了😂😂
最残酷的是年少时代的伤害多年来一直如影随形,深入的痛腐蚀了女主角的神经,在她遇到真爱且尝试着去解开心结的时候噩梦不断的重来,而她也没办法摆脱。
导演将少女时代的昨日重现与成年后的生活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女主角在日常生活中做的任何事情都能让她想起那段往事,那个伤害她的老男人。
假借替少女时代的女主提高写作技巧,利用了少女的羞耻心,利用少女的求知欲,引诱懵懂少女的贱老男人,抄袭了女主角的作品,抄袭了女主角的日常生活,甚至引用了女主角的船后感觉,仔细的描写了女主角当时的身体反应与面部表情……坐在屏幕前的我气得整个人都在发抖。
女主角不是没有反抗,她向母亲讲诉了这个事情,当时贱老男人的书正在大卖,因为片里并没有女主角跟妈妈讲话的仔细场景,所以我估计女主角应该只是说了贱男抄袭的部分,并没有说到其他部分,而她专制的父亲选择相信贱男的说词并不相信自己的女儿。
女主角一直生活在父亲的光环下,三番四次向上司荐书总被推脱,总是做着本职工作外的琐碎事情。
压塌了女主角最后一根神经的转折点就在父亲又干涉了她的工作。
于是她又不断不断的折磨自己,不断不断的犯错。
庆幸她的挚友并没有抛弃她,帮助她陪伴她,让她有勇气有力气去改变自己,告别过去,找回自己的真爱。
我喜欢这片子女主角的结局。
关于贱男人,从始至终他都没有任何悔过的迹象,而他此后出过的七本书均不成功,这个抄袭别人人生的人靠着这一部书活了十五年,讽刺的是,十五年后再版他又风光了一回。
而本片女主并没有任何报复这个老东西的行为,只是以质问来作为伤害的告别,很不公平,很不解气,但很真实又现实,女主走出阴影除了自救,试问这件事有什么更好的解决方法,答案是否定的。
所以主题是:常陪伴儿女,关爱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注意身边心理变态的脏东西。
在童年的性格塑造过程中,我们会因为身边的权威或者弱者的生活环境,变得自卑渺小和敏感。
我们干脆不说,不解释对外界的声音。
长久以来,变成不敢懦弱胆小,甚至出事不知如何应对,只敢在心里叛逆。
心里的叛逆一天天长大,也许成年后你会做很多胆大妄为的事想要承认自己,超越自己。
但与此同时,面对外界还是谨慎敏感不主攻,逆来顺受。
与内在的自己自相矛盾,内在消耗,毁掉自己。
所以面对不认同大声说不,勇敢说不。
行为说不。
真实做自己,让自己舒服
电影本身是朴素的,但成年人如何左右青少年成长的角度值得深思。
我对本片体会深刻,原因是我也曾有过相似经历。
少女被老男人拐诱,本就讳莫如深,你很难让一个未经世事的小女孩去看透本质或者寻求帮助。
我只希望,男人们,请你唤起良知而不是唤醒下半身,去保护成长中的少女,不要以爱之名索要她鲜嫩的肉体,你应当知道,这不止关乎肉体,你将影响她整个人生。
她看待爱的方式,看待自己的方式,看待社会的方式因为你的一己私欲而被轻易扭曲,并对身边的人形成二次伤害,扭曲别人的一生,悲剧就一次次传递扩散,罪孽深重。
而你可能像片中的老男人一样轻盈的说一句“已经过去很久了”,可对于爱丽丝来说这却影响了她十五年。
过去的事不会消失,它的影响一直在继续。
(以下轻微剧透)爱丽丝少女时期在家庭里一直受父亲的操控,没有人听她的意见问她的感受,没有人真正去了解她,尊重她的存在。
老男人轻易看透一个少女的内心并控制利用她的情感和身体。
对于一个女性而言,在她最单纯脆弱的阶段,她的世界被成年男性压迫,而他们不会为她的人生负责买单。
长大后的她对自己充满否定,对爱情不能珍重,把伤害转嫁给自己的爱人,也伤害了一位年轻的小男生。
当她的生活一团糟,她终于鼓起自我,去挽救她真正的人生。
我想现实中大部分少女会从此堕落,片中爱丽丝近30岁时能自省并改变自己重新做人,并且成功挽回爱人的情节很是励志,这时的她才真正长大,找回自己。
你是否也有,因曾经的愚笨而留下的遗憾,如果想解决它,就要做点什么。
爱丽丝在网上发起的《原谅我的100个理由》就非常有创意,也给更多需要被原谅的人以勇气,让美好回归。
作为这个世界上的大人们,在孩子面前要谨言慎行,为了人类能越来越好,请培育优质的后代,给他们高质的成长环境。
想起纪伯伦说的忘记是一种自由。
你是书里的女孩吗?
“Not any more.”房思琪类的电影看过几部了,这个电影的优点是用了女主视角的回忆穿插,把她的痛苦与成长展现了出来,从编剧还有剪辑的功力来看非常赞,且回忆穿插没有一点不适,非常丝滑,德芙牌的男主的变态恶心猥琐流氓下流无耻没皮没脸味儿演绎的扑出屏幕了,我全程在对这个电影剪辑还有故事表达的喜欢和忍着对男主的犯恶心中反复横跳😓这男主真的没皮没脸毫无底线,我不吐槽完我难受,女主长大了他还不放过她,我现在看这个演员其他的电影我都觉得他好恶心这女主开头,看的我真来气,后面彻底走出去为自己生活,自愈自己,又为她骄傲(很想看转性版本的)例子看多了之后就觉得电影女主来的如此真实,年纪小的姑娘们本身就容易对身边长期相处的年长男性产生一种“迷恋”,并且容易把这种迷恋当成是一种喜欢。
加上女主的家人对女主忽视不关心也不照顾还挖墙角,就有死变态趁虚而入,增加房思琪案例。
这几天正好在看罗翔的视频,里面有提到这21年增加了一条滥用信任地位型性侵罪,这背后不知道有多少沉重的案例,希望变态少点,让花成花。
听着Neil Young,来写一部影评。
电影一开始,就是一名年轻女子在一个男人床上睁开眼睛,她觉得自己好像做了一件错事。
穿上衣服,跳上纽约的地铁去上班,她背着两个袋子,在办公室的卫生间换衣服,似乎对这种生活已经熟悉——无法睡在自己家的床上。
无疑,早上的那个人是个陌生男人。
她是住在纽约的单身女性,在出版社工作,每天晚上在陌生的男人家过夜,我猜,她太孤独而又无法面对自己。
于是,过着一种自毁的生活。
原来Alice出生在纽约上东区一家优渥的家庭,父亲是大名鼎鼎的出版商,捧的作者都走红,在曼哈顿的高档公寓里开的派对,不乏有名气的作家。
Alice从小也爱写作。
她的父亲格外强势,甚至在餐厅点菜这件事上,也为一桌的人做主,这个自我到极限的男人,正是Alice成年后过着自毁生活的原因。
高中时代的Alice是金发的美少女,神态极像Amanda Seyfried,父亲的强势,让她说话不敢大声,内在的很多东西被埋葬。
而在他父亲的一次派对上,她认识了当时正火的作家,一位中年男子,确切说,是他闯进她的生活。
年轻的女孩对有名的作家的魅力是难以抵挡的,更何况她也喜爱写作。
她明白这位作家的意图,也开了自己的房门,其实也是为了试探父亲对自己的关爱。
而当父亲知道,他自己的朋友,已经多次出现在自己青春期女儿的卧室后,只说了一句,他会是你写作最好的老师,便走了。
他得到了她,便开始忽略她。
我们无法知道中年男作家的感情世界,是的,为了写作,他们需要刺激、新鲜的能量。
就像萨特对波伏娃的要求。
但不同的是,波伏娃和萨特不论从年龄还是精神丰富程度来说,都是势均力敌的。
而我们的Alice当时才高中。
她被父亲在精神上抛弃,被父亲的朋友在身体上抛弃。
这就造成了从影片一开始时我们所看到的生活。
更毁灭的是,中年男作家在自己的新书里,写到了她。
她从此便成了书里的女孩,而她却彻底放弃了写作,开始变的anti-social,在她自己的生日派对上,她躲开人群,躲在自己家的马桶上看书。
其实整个影片在讲一个女人的蜕变和转化,当她被抛弃后,她那被害者的所作所为又伤害了唯一关心她的朋友和男友。
最后,她救赎了自己。
这就是我为什么喜欢这部影片。
一位女性的自我转变之路。
看完后我内在感到十分充盈,因为看到这种类型的影片,就是一次“扩大再生活”,我自然会关心哪位导演的杰作,一位女导演,似乎格外关系女性成长的话题,她仅拍的两部影片的另外一步,叫做,成长Developing, 1994年上映,由natalie portman主演。
其实这部片子拍的还可以,虽然我认为结局有点太美好,而且还有点太顺畅了,如果能把女主在15年里的挣扎又妥协退让导致步步犯错深陷困局拍得再仔细细腻一点或许会更真实,良心建议,毕竟这不是小阴影,女主都说了自己已经这样活了15年了,中间未必不会有多次地挣扎,但是电影好像并未确切描写。
还想说的就是,假如有像女主的观众,很想说,一定要自己好好爱自己,对待自己,让自己过得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不能把痛苦的经历当做现在和未来的苦水,这样只会让自己越来越苦,也许没有女主那么幸运可以遇到那一个人,但是肯定会有自己稍微喜欢的事情和东西,嗯,要努力坚强又不屈些。
我们一起共勉
第四条:每个人都是糟糕的、破碎的、依赖的、胆小的,甚至有的人同时拥有这些负面情绪,要相信他们其实和你差不多,所以不要拿自己的内在与别人的外表比较,这只会让你感到雪上加霜。
(笑声)同时,你无法拯救他们或是让他们认清事实。
TED英语演讲 | 12个你不可不知的生活真理十二个不得不知的真理她的生活在下沉2019年了,那些酒吧的一夜情并不能证明女性身体自主权的解放,撇开那些道德上的东西不谈,我看到只是一个被困住的人类。
还记得在微信上看到过,男性抑郁症的表现之一:随意地发生性关系,而那些性对他而言只是空虚的,甚至都不能是片刻的解药,但是他需要那些机械的行为让他那时候不那么糟糕而已。
当时朋友A脱口而出“那些渣男总算可以为自己不负责任的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了,‘宝贝我不是不爱你,我只是有抑郁症而已’。
”我苦笑道“很多时候,现实就是无数因果纠缠的表象呀,而且谁又想真的知道深处的原因呢?
我们只需要一个让当下感到舒服的解释而已。
”Alice,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在失意的时候选择去酒吧找陌生人,但是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她的生活在下沉。
真实到无解的生活很多时候我们都倾向于认为他人的生活是好过的,比如朝九晚五的上班族(现在可能是996)羡慕那些看起来光鲜亮丽的明星们,还在迷茫的人羡慕那些找到了很好工作的同龄人,不心甘情愿单身的人羡慕那些可以一起吃饭有着稳定性生活的情侣,总之当下的我们的会觉得都被当下困住了。
那她呢?
Alice在我眼里是一个很美好的存在,她很美丽又纤细,哪怕是穿着最土的衣服也是依旧楚楚动人,她不需要刻意的打扮,最简单的装束就可以让Emit这样一个积极阳光的男人沦陷,她的魅力无法否认。
她的家庭虽然没有很多的爱,但是可以看出来从小她的物质是不缺乏的,她也有自己舒服的房子,在和emit恋爱的时候,可以很有底气的吧钥匙交给对方。
现实生活中多的是,怎么减肥都减不下来,陷入暴食催吐怪圈的女孩子们,也有很多女生过于把自己的价值依附在外表上,花太多的心思在外在上,再多的斩男色也盖不掉缺乏的自信。
还有很多男生女生在最年轻的时候,为了物质不得以把自己的生活挤占掉,因为没有物质基础,只能漂浮在城市里面。
但是就这样一个Alice呈现给我们的不是正能量狗血浪漫的好莱坞式剧情,而是一个真实到无解的生活。
无论在其他人眼中,书中Alice是一个多么美好的角色,但她的却在从青春期开始的这段相遇中不断地被消耗掏空,她渴望自己被肯定、被爱、被保护。
而她又被这种渴望而利用和伤害。
于是一切都和她的外在、物质条件无关了,她和任何普通人类一样,内心早就fucked up。
各种逃避的方式Alice选择了一夜的性,或许刺激或许提供了暂时的陪伴,但是那些糟糕的回忆总会在她和陌生男人躺着的时候出现,毫无防备的把她击溃。
其他内心broken的人类呢?
我觉得不会意外:有的人选择瘾品:烟、酒精、w**d、性,有的人选择用最永久的方式来解决这些短暂的问题,有的人尽可能的沉迷在网络中,尽可能让自己变麻木,有的人开始选择让自己变更好:比如健身跑步,却很容易用力过猛,又再次伤害自己,无法坚持。
但是最糟糕的是,在困住的时候你很可能看不见自己走过的路,也看不到未来要去的方向,你只能感受到当下的无解,很多逃避方式又会拉着你下沉,坠入一个向下的深渊。
如果你是被困住的Alice这部有点压抑的电影,最后还是有了很好的结局:她和爱人和好,朋友也原谅了她,她开始逐渐摆脱了那些男人的控制,事业上她也有了小进步,Alice也开始真正为自己写书。
在电影里面找解药是很可笑的事情,但可能对电影中Alice一个人回家看着空荡房屋失神的镜头有共鸣的人们会想从她的故事里面受到启发和鼓舞,也有着对自己生活新的希望的浪漫投射。
但是真正的解药永远都不是在被动的过程能找到的,正如Alice主动地找朋友和好,主动地写了那100条原谅的理由,也是她主动地去联系凯伦,才使得对方愿意把新书给她看,这些可能才是一切变化的开始吧。
如果你是被困住的Alice,那希望你可以在自己失控的瞬间,去做一些不会让你更痛苦的事,哪怕是一个人通宵走到天亮,珍惜你爱的和爱你的所有人,主动的为自己做100条微不足道的小事吧,也许生活会慢慢有转机,不管你的创伤是什么,你在烦恼什么,一切都会有转机的。
跟自己预期的很不一样,原先内心的设想是一个经受诸多心理创伤的人,生活也应该是很多不顺的,如何通过书写,持续的书写看到自己,疗愈自己,爱护自己,找到自己,最后甚至通过书写成就自己。
会很书写部分,当然也会有遇到写作瓶颈诸多障碍等等。
而实际的故事是,一个编辑,曾经遭受过隐性性创伤的有写作才华的女编辑,少年时早早立下人生理想—成为作家,而经历创伤后,其作家成长之路似乎也就停滞了。
带着这些创伤,她一直有点浑浑噩噩地在大都市混着,职场也生活都是如此。
但她也是幸运的,她还有真挚的友谊,还有让她逐渐走向阳光生活的爱情。
更该说,爱情是她走向自我拯救的动力,直面自己,反抗父亲,拿出勇气直面曾经的伤害跟带着成功光环的恶魔宣战,找回自己事业才能,当然这一切都是通过写作,学会面对,学会爱护,最终让自己成了更好的自己,进而又赢回了爱情。
故事不复杂,也没有太多的曲折情节,而这种平凡生活见勇者其实更可贵,因为这说的都是我们普通人的生活,也喜欢最后的结果,直面恶魔也并没有将恶魔送上什么审判台,但更多是在自己内心的审判台上将此事终结了,不再活在其阴影下,也是一种自我了结的隐喻吧,还有写作带给她个人内在灵魂与力量的改变,而不是世俗社会中的成功,这样的故事更有穿透力吧,更对得起“书写人生”这个名字,因为定义人生的更是我们的内心力量,而不是社会成功。
过去特别是童年家庭的关系对每个人现在及未来的影响,就像清澈池塘最低处的淤泥,它们时不时会浮出水面。
女主小时候缺爱,一种细腻温馨的父母之爱,虽然父母很有钱甚至很有学识,但是却给不了年幼她需求的那份爱,父母迷失在浮名之外,导致一个老作家接近她,迷恋她的青春,从而用思想来控制她好玩弄和获取写作灵感,而女主在父亲一直只要求她写出佳作,好获取外在名声,这给她带来很大压力,导致她以为获得老作家指点是她的好运,但是未来15年她都迷失在老作家的思想控制之下,他用他的书描绘出一个少女的细腻气息,让女主误以为终于找到了一个懂她的人,但是来作家利用这种优势和他的私欲,导致女主形成不健全人格,拖延,迷茫,一度放纵自己,找不到目标和意义,也导致她男朋友离去,她最好的朋友差点和她绝交,但是在最后她终于意识到作家的计谋和自己迷茫的人生,最后通过自身和好朋友的帮助,重燃生活的激情,找到生活的方向!
思想是很可怕的影片拍得很好,节奏轻盈,画面平淡,女主的镜头很唯美!
对待这种人渣不能容忍
冲着美版《房思琪》去的。看完只想说,希望这样的事永远不要再发生,有些影响,是伴随人一生的。
还不错
女主离开了复仇还是摆脱不了腹黑女形象,剧本可还行
后劲很足,喜欢那个"长大"了的女主,不过她也是经历了那些事后才成为了现在的她,是好事吗?
成功者背后那些默默忍受的人!爱丽丝最后终于忍无可忍,问道,你利用了谁?她的受伤的心灵难以忍受漠视和利用,再也不能忍了。
故事虽然没什么新意 但讲得挺好 安静地讲述 没有刻意刻画伤害和仇恨 不让人反感 还挺暖的 饰演小时候和长大后的女主的两个演员都好棒
人要学会跟自己和自己的过去和过去的自己和解。Alice正是无法正视这些,所以通过穿梭在不同男人之间获得满足,造成这一心理障碍的却是发生在teenage girl的时候一段似有似无的关系。当你以为全世界都忽略你的时候,这时候有个人进入到你的世界,告诉你很特别,想要了解你,没曾想却成为了他下一部书的灵感来源,告诉母亲还有父亲你遭受到的性骚扰,却被轻描淡写略过,这是怎样的一种背叛和抛弃啊?!女主演的不错,很漂亮,面相很熟似曾相识;男票有点小傲娇嘛,Alice主动求和多次却不为所动,最后被她的“原谅我的100种理由”感动和好,感觉Alice像是抓住最后一根稻草般努力争取。是啊,人这一辈子有些人,比如爱人,朋友进入到你的生活是带着使命来拯救你的,错过了你面对的就只有无尽的深渊。除了电影过去现在穿插得有点莫名,其他还好,我给3.5分。
Emily总有种苦大仇深的气质
存在感这种事情,对否定中长大的人是种奢侈品。
洛丽塔+麦田里的守望者混搭版
三星半,人总要学会开始长大。
33/ 关于疼痛 以及成长
她最后用一句bye了结15年的伤痛意料之外又是情理之中因为她认为他曾经看懂她 减少她的孤独对年少的女孩儿而言 多致命她以为那是爱 只是她以为她对爱的理解开始畸形 甚至将爱和性划等号15年活在书中 仍贪恋暖意 又怎么恨得起来她决定爱人 真诚的去爱的时候才是明白什么叫做爱意的时候
一个意外的机会在台北女性影展看到这部片,出乎意料的喜欢!太棒了!
有共鸣的电影很少
很反感现在的美国电影总是利用“一言不合就滚床单”来做转场和情节转折,很生硬!40岁的中年大叔在一个14岁妙龄少女的闺房里辅导写作,并上下其手,这是猥亵啊,去问问罗翔老师该判多少年。猥亵也就算了,还把细节写成书,名利双收,真恶心!好多年轻女孩那时候对性侵犯没有防卫意识也根本不敢站出来保护自己,比这更可怕的是要背负一辈子的心理阴霾。【哔哩哔哩】(PS:热评那个看电影了吗,这主要不是讲异性恋的啊,真是无语,现在的偶像剧都把人毒害成恋爱脑了!)
所有人的不屑一顾,只有她最在乎,冷漠无情家人和变态作家,毁了15年青春,一切看似没有希望又努力争取更多的希望,每个女孩在这社会中比男孩的机会都得来的更不容易
“我的梦想是长大以后当一个作家。”“实现了吗。”“你说长大吗。”“……”
惊喜的是结局是喜剧。女主用自己的力量走出了阴影,因为她有可以倾诉的女友,有让她想“长大”的优秀男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