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哈利波特全系列电影看完之后再回过头来看第一部,感慨万千,与之后的作品清晰的画面灰暗的色调不同,第一部和第二部的画面都带着2000年代特有的怀旧感,暖黄色调的画面真是恰到好处的让人感动,放松身体,开始渐渐回忆起最初的那段记忆……哈利波特的原著本来就是一场盛大而华丽的魔法冒险,电影又将原著中的炫目场景一一塑造出来,终于让这份魔法盛宴得以呈现。
激动人心的冒险、正义与邪恶的对抗、精致大胆的场景、炫目而满足想象的魔法,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沉醉于哈利波特世界的我流连忘返。
魔法,这两个字绕在舌尖上的时候,还未说出口就感受到了来自心里的颤动,曾几何时,我也一日一日期待着自己能收到猫头鹰带来的入学通知信,加入哪个神奇的魔法世界,虽然自己的心里非常清楚这是不可能的,这都是虚构的,但还是甘之如饴,宁愿被JK罗琳塑造的美丽谎言所欺骗。
JK罗琳,一个伟大的女人,如果不是她的奇思妙想创造出这个魔法宇宙,所有哈迷的人生不知道会多么无趣。
而且她还非常厉害的将哈利波特里的魔法世界填充完整,可以让全世界的朋友们一起来添砖加瓦,这就是为什么HP的同人文化如此兴盛,因为可以利用的元素实在是太多。
有多少人在死亡圣器出来之后感到遗憾,认为哈利波特的世界大门就要正式关闭了,可没想到JK罗琳又开启了《神奇动物在哪里》。
她是在告诉我们:魔法的世界,永不关闭。
欢迎来到霍格沃兹学院,欢迎来到魔法的世界!
作为《哈利波特》系列开山之作,《魔法石》无论从剧情的起承转合、节奏的丝滑把控、特效的精巧震撼都无愧于观众,看似闲碎的镜头都在为后续的闯关埋下伏笔,骑上扫把当找球手、下巫师棋当骑士、读万卷书活学活用,一条揪出内鬼守护魔法石的暗线在哈利探索校园的过程中逐渐显明,直至结局反转迈向高潮。
还必须怒赞系列选角,究竟是什么天才能选到丹尼尔和艾玛两位演员,盛世容颜在大银幕上看简直是给眼睛吃一顿米其林大餐,而且各演员演得不尬且灵动,从选角上系列影视化就已经成功大半了。
虽说电影时长受限些许细节不足导致部分情节存在漏洞,但不影响观感,毕竟这是魔法的世界。
罗琳写下的这篇魔幻故事流传二十余年仍不过时,看完心底泛起阵阵暖意,爱是焚恶除邪的魔法石,哈利早已把它放进口袋。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 (2001)9.22001 / 美国 英国 / 奇幻 冒险 / 克里斯·哥伦布 / 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艾玛·沃森
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一面神奇的魔镜。
从来没有见过父母的哈利在镜中看到父母微笑的站在自己身边,而笼罩在其他兄长光环下的罗恩看到自己成为了佼佼者。
“这镜子能看到将来吗?
”罗恩兴奋地问哈利。
“当然不,我父母都已经死了。
”哈利黯然地说。
这是一面厄里斯魔镜(THE MIRROR OF ERISED),在它面前看到的只是我们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渴望(It shows us nothing more or less than the deepest,most desperate desire of our hearts.)。
哈利为这面镜子着迷了,常常违规来到镜子前面,享受与父母共渡的美好时光。
因为只有在这里,他才能见到朝思暮想的父母,才能体会被父母关爱的幸福——尽管那种爱只是表现在镜中的父母对镜中的他的抚爱和微笑。
刚开始时,哈利会不时的回过头来,看看父母是否真站在身后,而后来便只是席地坐在镜子跟前,呆呆的看着。
他明明知道镜中的那个哈利并不是自己,但是他却无法不为之沉醉。
这时,阿不思邓不利多教授出现了。
他告诫哈利:“这面镜子既不告诉我们真相,又不增长我们的知识。
人们在它的面前变得很脆弱,沉迷于他们所见到的,甚至变疯了,但不知他们所看见的是真还是假。
”只有世上最快乐的人,才能在镜中看到真实的自己。
然而每个人都有欲望。
我们向往快乐,但却会为了各种事情而不快乐。
在真实世界中难以实现的欲望就希望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满足,在自己身上没有达成的目标就寄托在子女身上,利用常规手段难以企及的财富就投注于彩票上。
因为这样,有的人会网络成瘾,有的人会恨铁不成钢,有的人会嗜赌如命。
然而,不论是通过虚拟世界,还是子女,或是妄想实现欲望的那个“我”,都不是真实的我。
要让自己幸福,我们所要依赖的只能是镜子外的那个自己。
这篇文章酝酿很久了。
正式开始之前先声明一下,免得招来某些除了审判他人之外没别的事可干的蚊虫叮我:这篇文章将会 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做一些非常有争议的解读,不喜欢奇怪思想的哈迷请绕行。
本文所阐述的所有观点,只是为了给各位提供一个与众不同的解读哈利波特小说的思 路,而不应视为任何意义上的论断。
They are merely my OPINIONS, not STATEMENTS in any sense. 先聊聊我的哈利波特情结。
哈利波特系列是我读得最熟的小说。
确切地说,应该是“听得最熟”。
小学升初中的时候 开始看第一部《魔法石》,一直到大学看完最后一部《死亡圣器》,主要消费形式从中文版变成了英文版,从纸质书变成了有声书。
中文版我买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全集;英文版有三四本,是从师大二手书摊上淘来的。
这十来本书,每本我平均看过三遍左右。
Jim Dale的英文有声书则是在从蛋蛋网(感恩……)拖下来的,我已经数不清自己听了多少遍。
当年准备托福的时候当作听力材料来听,后来就逐渐变成了打发无聊 时光的工具——做饭的时候,吃饭的时候,运动的时候,开车的时候,玩没有对话音轨的游戏的时候,哈利波特都是我首选的背景“音乐”之一。
到美国之后,这些 时间加起来平均每天有两三个小时甚至更多。
这几年我其实听了很多有声书,但哈利波特是为数不多的我愿意反复听的材料之一。
一是因为有趣;二是因为听得遍数 太多,中间可以随便走神。
我对这个系列中的细节熟到什么程度呢?
我知道邓布利多最喜欢的果酱口味是什么,我记得纳威的奶奶全名是什么,我知道小偷蒙顿格斯 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哪里,我能不假思索地列举出至少三处小说情节的逻辑硬伤,连胖夫人的密码我都背过了好几个…… 同一个材 料处理遍数多了,你就会情不自禁地变换解码方式和审视角度,从而看到同一个事物的不同层次。
漫长的哈利波特听读史让我发现了这个系列的无数槽点。
这篇奇文 的目的就是跟各位分享其中最出格的一组。
这篇文章我本来想用英文写,因为英文版听得多,好多槽是在脑海里用英文吐的。
不过后来忽然意识到一个很囧的事实: 由于很多年只听不看,书里的很多人名和罗琳阿姨发明的名词我都不会拼,所以还是决定用中文,but if at some point I cannot help myself and start to use English like I’m now, please just bear with me. Your patience is deeply appreciated. 好了,废话说得够多了,下面就开始哈利波特的精神分析之旅。
一、弑父弑 父情结是最早引起我注意的弗洛伊德式的槽点。
我就是以此为突破口开始用精神分析视角品味哈利波特的。
哈利波特系列中的弑父情节太多了。
首先列举几个最直接 的:小里德尔杀了老里德尔,小克劳奇杀了老克劳奇,艾瑞奥娜(邓布利多的妹妹)杀了她妈。
再举两个相对间接的:小天狼星恨他父母,斯内普恨他爸。
最后是我 发掘出来的象征性弑父:斯内普杀了邓布利多,哈利恨斯内普(最重要的一个父子组合),詹姆斯恨斯内普,伏地魔杀了斯内普。
后面这几组在多数人看来可能跟弑 父没什么关系。
别急,听我慢慢道来。
弗洛伊德曾经用他的理论分析过《哈姆雷特》,认为《哈姆雷特》就是个弑父的故事。
哈姆 雷特要杀死其叔父为父报仇,但是却屡次在纠结中错过良机。
弗洛伊德认为这是因为哈姆雷特的叔父实现了哈姆雷特弑父娶母的欲望。
哈姆雷特在复仇方面的优柔寡 断是因为他意识到自己并不比他要惩罚的罪人强多少。
我在解读哈利波特的过程中用了类似的思路。
虽然我觉得直接说哈利波特也是个弑父的故事有点过于极端了, 但是不可否认弑父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主题。
弗洛伊德个人和他所处的文化环境都有很强的大男子主义色彩,所以他的理论视角是极为男性化的。
哈利波特的作者 是个女人,而且一定程度上是个女权主义者,所以她的精神体验不见得会完全符合弗洛伊德式的定义。
从精神分析的视角看,我认为哈利波特是个关于内心挣扎和人 格成长的故事,一个非常政治正确的、文明教化战胜原始欲望、正能量征服负能量的故事,而弑父冲动是被征服一方中的一股核心力量。
哈 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父子矛盾主要发生在哈利和斯内普之间。
哈利波特最后一部电影上映的时候,我和我前室友去电影院看了3D版,回来的路上我室友问我:“I don’t understand. Was Snape Harry’s real father?”我说:“No, that’s too much for a children’s story.”斯内普确实不是哈利的父亲。
然而不是亲爹胜似亲爹。
用弗洛伊德的视角看,哈利名义上的父亲詹姆斯·波特根本不符合“父”的标准。
弗洛伊德认 为,在儿童心目中,父的形象意味着权威、力量和道德约束,它来源于原始父权社会中部落首领的意象:一个年长的、强有力的男性霸占着资源和女人,统治约束其 他年轻男性。
这个父的形象在人格发育过程中逐渐发展为超我。
詹姆斯除了和莉莉睡一床之外,以上标准一条都不符合。
因此詹姆 斯并不能算是哈利的“父”。
从小说对詹姆斯的正面、侧面描写来看,詹姆斯更像是主角自我的延伸,哈利的理想自我。
在外貌设定上,罗琳反复强调哈利长得非常 像詹姆斯。
而哈利和詹姆斯的相似绝不仅限于外貌。
詹姆斯的两位老友小天狼星和卢平对哈利的态度就很能说明问题。
小天狼星几乎就是把哈利当做詹姆斯再世来对 待的。
这种倾向在第五部《凤凰社》里达到了顶峰。
韦斯莱太太反对把凤凰社的信息告诉哈利的时候就极为明确地指出:“Sometimes the way you talk about him, it’s as though you think you got your best friend back!”在组织邓布利多军的过程中,赫敏也说过小天狼星有时候分不清哈利和詹姆斯(原文记不清了)。
小天狼星自己在哈利警告他不要离开凤凰社总部之后 则说:“You are less like your father than I thought.”卢平则至少两次明确提到哈利和詹姆斯的相似:一次是第六部圣诞节,卢平和哈利在韦斯莱家谈话,哈利说卢平不过是个有“麻烦”的正常人之 后(“Sometimes you do remind me of James”);另一次是第七部开始,疯眼汉穆迪牺牲,哈利表示他信任所有护送他的人之后(“I think you are like James”)。
这两个细节明显都反映出哈利和詹姆斯在人格和价值观上的相似。
哈利一直也把詹姆斯当做自己的人生榜样:第四部中面对刚刚复活的伏地魔,哈 利想到最多的是他的父亲。
第五部中哈利在冥想盆里看到詹姆斯欺负斯内普的场景,第一次对詹姆斯产生怀疑(此处书中也明确写道哈利一直以自己与父亲的相似为 自豪),而这段时间也恰恰是哈利自我同一性危机最严重的时期。
And the clearest demonstration of what James really is to Harry appeared in the third volume when Harry conjured a powerful Patronus, saving his godfather and friends. It was a moment of self-actualization for Harry. That Harry who was so full of positive energy that he was able to drive hundreds of Dementors away was at the best of himself. And at that very moment, Harry recognized himself as his father. 以上所有表现都支持詹姆斯是哈利的理想自我这一思路。
当然了,孩子把父亲当做人生榜样并不是什么反常的事,孤儿把素未谋面的父亲理想化也是很符合精神分析 理论框架的现象。
But James as a father figure to Harry is at the most incomplete. He certainly does not qualify as a father figure in a psychoanalytical Oedipus complex. 同样的道理,我也不认为小天狼星和卢平可以算作是哈利的“父”。
因为这两位都更多地把哈 利当做朋友,而且他们和莉莉的关系也没有任何性意味。
这样算来算去,就只有斯内普最符合“父”的标准。
斯内普是对哈利最严厉、给了哈利最多苦头的老师,也 是最令哈利畏惧的老师。
哈利对斯内普的这一态度非常重要。
虽然小说中反复强调哈利和斯内普之间的相互厌恶,但是仔细一读就会发现,哈利很长一段时间内见到 斯内普的第一反应都是惧怕。
这种情绪是在小天狼星牺牲、哈利经历的重要成长之后才转变成愤怒和仇恨的,与一个孩子对令人失望的父亲的感情非常相似。
另外, 从魔药到大脑封闭术到无声咒,斯内普其实也传授给哈利很多本事,虽然多数时候传授效果都因为双方的负面情绪而大打折扣。
但这也算的上是很典型的一种问题父 子的特征。
在第六部结尾斯内普逃离霍格沃茨的时候,斯内普一面阻挡哈利的咒语一面斥责哈利不会无声咒,此处严父的形象已经表现得十分鲜明。
而当哈利不被仇 恨所蒙蔽的时候,他发现斯内普其实是个才华横溢的好老师,而且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半血王子的魔药书)。
抛开家庭矛盾之后,孩子发现自己一直讨厌的老 爹其实是个很牛逼的人,这种情节也已经是陈词滥调了。
最后,斯内普与莉莉的关系是这个拼图中最关键的一块。
不知道有多少人 和我一样看完第七部之后觉得莉莉明明应该跟斯内普在一起,而不是莫名其妙地就嫁给了詹姆斯。
完美的莉莉和完美的詹姆斯,金童玉女生下了光芒万丈的主角:我 怎么看怎么都觉得这是孩子气的一厢情愿。
哈利波特七部书里对詹姆斯和莉莉的恋情没有一点正面描写。
真的只是因为完全没有必要么?
会不会也是因为作者根本写 不出来呢?
选择了精神分析的视角之后,对这种违和感就有了一个很明显的解释:詹姆斯娶莉莉是俄狄浦斯情结的实现,弑父娶母壮举最后达成。
根据弗洛伊德的理 论,俄狄浦斯式的父子矛盾继承自原始父系社会中老部落领袖与部落年轻男性成员的矛盾。
老部落领袖支配着部落中包括女人在内的所有资源,对逐渐成长的年轻人 心怀戒备,处处加以控制;而年轻人则为了夺取资源而对领袖的专权发起挑战,最终夺取主导地位。
前面我已经分析过了,哈利和詹姆斯父子其实是二而为一的。
詹 姆斯就是成人版的哈利。
小说中斯内普对哈利的厌恶,以及随之引起的哈利对他的回敬,其源头都在于斯内普与詹姆斯之间的矛盾。
A disappointing father who is unworthy for the woman he is with, defeated by a righteous, noble, popular, cool, grown-up self, I really cannot find a better example for stories of Oedipus complex. 传统精神 分析理论认为俄狄浦斯情结是男孩的专利。
女孩则会相对地发展出“阳具妒羡”和“厄拉克特拉情结”(恋父)。
但是我前面提到了弗洛伊德和维多利亚时代欧洲的 男权主义局限,我个人认为女性也有产生俄狄浦斯情结的可能,虽然形式可能和经典形式不太一样。
罗琳从小与他父亲的关系就非常差。
后来罗琳的父亲将一本罗琳 题字赠给他作为个人礼物的哈利波特公开拍卖,罗琳因此彻底与父亲断绝了关系。
罗琳的母亲死于多发性硬化症,一种慢性神经系统病。
母亲死后不到半年,罗琳的 父亲就与小他八岁的秘书结婚。
罗琳和母亲的感情很深。
她曾经在采访中提到,母亲的去世使她对哈利有关丧失亲人的感受有了更好的把握。
虽然没有直接证据,但 我认为在母亲久病期间,罗琳可能对父亲的产生了种种失望情绪。
而罗琳的第一任丈夫也是个有家庭暴力倾向的男人。
据说家庭暴力正是罗琳带着女儿离开丈夫的原 因。
有了这些经历,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哈利波特系列中会有这么多令人失望的父母。
Have the a little girl Rowling ever imagined, consciously or subconsciously, growing up into a hero like Harry, defeating her father and saving her mother? Have the wife Rowling who suffered from domestic violence ever imagined a knight in shining armor like James coming to replace her unworthy husband? These are bold questions. My friends sometimes are surprised by how accurate I evaluate people whom I’ve never met based limited information; but sometime they are also surprised by my self-assertion in making absurd suggestions about people I barely know. Now you might have a better idea why. This is how I think. A tip of the iceberg. 二、哈利为什么不能娶赫敏有 个同名的帖子曾经在人人上风行一时。
不过那个帖子的主要目的是借哈利波特的框架介绍欧洲政治经济文化知识。
作者醉翁之意不在酒,不是真的要分析原作的人物 关系,而且很明显也没怎么看过小说原文(引用的全是电影里的情节)。
我这里是真的想谈一谈哈利和赫敏的关系。
哈利为什么不能娶赫敏?
有了弑父情结的分析之 后,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有一个非常简单的答案:因为赫敏一点都不像莉莉。
不过在诉诸于这个简单粗暴的思路之前,我还是想先认真分析一下哈利这个人物。
哈 利是一个性别负荷非常弱的角色。
当然,作者将他设定为一个男孩,因而赋予了他很多男孩特有的行为特征。
但是组成这个人物形象的绝大多数核心元素,在现代文 化的框架下是很中性化的:勇气、正义感、忠诚、利他精神、叛逆精神、直觉、冒险精神,这些特质都完全可以移植到一个宫崎骏式的女主角身上。
相比之下,像詹 姆斯·邦德或者超人这样非常男性化的形象,如果改变其性别,整个人物就不再成立了。
哈利的中性化可能与哈利波特系列在写作之初就被定位成儿童读物不无关 系。
但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取决于作者设计这个角色所依据的原型。
我这里所说的原型是广义的,不单指现实人物原型。
哈利没有现实原型,这一点从罗琳自述的创作 经历中看得出来。
哈利是个理想化、符号化的角色,是罗琳所珍视的诸多优秀精神的集合和化身。
罗琳少年时代的偶像是一位女摄影师。
这位女性在西班牙内战期间 顶着当时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和来自家庭的压力扛起相机奔赴前线,拍摄了很多出色的照片,留下很多宝贵的战地记录。
以前有人对哈利波特小说做过符号学角度的分 析,证明罗琳是个有女权主义倾向的人。
考虑到罗琳的个人经历和她的人生榜样,这种倾向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很多女性作家笔下的理想化男主角都是作者的梦中情 人,是她潜意识中的阿尼姆斯原型。
但哈利不是。
Harry is part of Rowling’s self, a part that she can connect to greater powers through her passion and love. He is the very best she can do, the most glorious agent she can enable, the Christ in the world she created. He shines on behalf of her. He is her most beloved son. 而赫敏和罗恩都是有现实原型的。
罗琳曾经明确表示过,赫敏的原型就是她中学时代的自己,循规蹈 矩,书卷气很重;而罗恩的原型则是她少年时代的一位好友。
让有现实原型的人物和理想化的人物之间发生关系是很费脑筋的。
如果是现实人物和现实人物之间的故 事,有现实生活可以参照;如果是理想人物和理想人物之间的故事,有文学史上大量的经典旋律供你不断变奏。
但如果是现实人物和理想人物之间的故事,基本就靠 个人幻想了。
具体到浪漫关系的描写,如果主角是作者的阿尼玛或者阿尼姆斯,还可以直接把性幻想写出来,而像哈利和赫敏这种……It’s just plain awkward… 罗琳给哈利配的恋人也是非常理想化的人物。
金妮热情、开朗、叛逆,性格与赫敏形成鲜明的对 比。
而且金妮长得非常好看(赫敏长得很一般,这一点小说中描写得很明确。
不要被大美女Emma Watson误导了)。
如果你在大五人格量表上给哈利、金妮和赫敏分别打分,你会发现哈利和金妮的相似度远高于哈利与赫敏的相似度。
小说中对莉莉的正面描 写虽然不多,但是从这些有限的信息来看,莉莉的个性似乎也更像金妮而非赫敏。
It’s pretty obvious who the chosen one is. 三、伏地魔斯内普最后死在伏地魔手上。
Yeah, who else could it be? 善与善之间残杀只会发生在严肃悲剧里,哈利波特作为一个儿童故事还不至于走那么远。
正剧和喜剧中不能提出无解的伦理问题,所以冲突只能发生在善恶之间,善 最终会战胜恶。
即使善不得不为正义事业牺牲,这笔账也只能算在恶的头上。
因此伏地魔就当仁不让地成为了哈利波特系列中一切不幸的罪魁祸首。
在 我看来,伏地魔是一个非典型性的阴影原型。
按照荣格的理论,阴影是一个人潜意识中不被自我所承认和接纳的成分。
所以阴影往往充斥着原始欲望、暴力冲动等等 负面力量。
依照一般的伦理标准,阴影是邪恶的。
但阴影同时也非常强大。
伏地魔在很多方面非常符合阴影的特征。
他和哈利有颇多相似之处——从身世经历到个性 特征,都有点“主角的邪恶版本”的味道。
哈利和伏地魔之间还有一条灵魂纽带,使得哈利能在梦中看到伏地魔的思想和情绪。
这一设定中的精神分析意味之浓烈, 已经像陈年威士忌的橡木味一样直冲口鼻。
梦境本来就是精神分析的主场。
你只要稍微仔细地读一读小说中描写的哈利的梦境(我指一般梦境,不是伏地魔思想传输 的那一种),就会发现罗琳和多数现代作家一样,在处理与精神分析的关键词有关的主题时深受精神分析思想的影响。
伏地魔鄙视 爱、亲情、信任等等亲社会的力量,并且最终被哈利以这些力量击败,但是他并不是一切丑恶的集合。
我看过一个乌姆里奇的Meme,在乌姆里奇的大脸周围写着 “Let’s be honest. You want her dead more than Voldemort.”我猜恨乌姆里奇胜过恨伏地魔的哈迷大概不在少数。
乌姆里奇身上的丑恶基因似乎比伏地魔身上更多。
伏地魔的邪恶像《连城诀》里的血刀 老祖一样,是光明正大的恶,是一种极端的毁灭性力量。
这种直白的恶又与阴影的特征相吻合。
阴影是潜意识中的结构,如果把荣格和弗洛伊德的理论交叉一下,可 以认为阴影是本我的一部分。
潜意识中的冲动是原始的,不会规避或者利用社会伦理规则。
阴影可能会有很多邪恶性质,但它绝不会是虚伪的。
为 什么说伏地魔非典型呢?
首先是因为他太清心寡欲。
阴影应该是个充满原始欲望的原型,然而伏地魔的占有欲却非常弱,不贪财不好色,只在追求权力的过程中才表 现出些许的贪婪(我并不认为他对永生的执着是贪婪的表现,这一点下面会详细说)。
对个人力量的贪婪是绝大多数邪恶领袖形象的共同特征,在这一点上伏地魔表 现得也很克制。
他的强大法力完全是建立在他的天才禀赋和后天努力之上的,就连第七部中追求长老杖的初衷也是为了杀掉哈利,而不是单纯想变得更强。
Again,这个禁欲版的阴影可能还是因为哈利波特的定位是儿童故事,作者没有放开写。
但它也可能和作者的价值观有关系。
The Rowling I know is definitely a liberal. 西方左派人士思想都很开放。
阴影是自我所不能接受的成分的集合,所以罗琳大概不会花很大功夫把她能够悦纳的欲望往伏地魔身上安。
作为自由派人士的罗琳大概 不觉得肉欲(看看阿不福思……)或者爱财(看看韦斯莱双胞胎)有什么不可接受的,甚至追求力量也没什么不好(看看邓布利多),只要这种力量不是毁灭性的 (黑魔法)。
伏地魔的第二个非典型特点是邪恶领袖身份。
也许是因为取样偏差,我总觉得典型的阴影原型都是独来独往的,世俗卷入程度很低。
然而不得不承认, 伏地魔作为组织领袖非常不称职。
人人上曾经有一个帖子分析罗琳如何不会塑造坏人,其中考虑到的因素虽然有限,但不少观点还是很中肯的。
伏地魔不会用人(经 常派一帮傻逼去执行关键任务)、不会管理公众形象(想要征服世界哪能让全世界人都认为你是个魔头),还为了个人兴趣反复动用组织力量,不仅牺牲了大量组织 利益,而且暴露了个人弱点。
Before I start to attack her shallow understanding of evil, I have to give Rowling the benefit of doubt and play the “children’s book” card again. Maybe she didn’t want to try too hard and tell the kids the cruel truth: “You think murdering an innocent person with your own hands is bad? Well, let me show you how a real devil can let millions of people starve to death and even eat each other by kicking back in his office and issuing orders.” Yeah, maybe this is too much for those bourgeois children. But to be honest, I think that with her father and her first husband both being jerks, Rowling just doesn’t get (and perhaps doesn’t want to get) how the masculine side of the world really works. Rowling’s description of organized crime was laughable. And look at the ball game she created! No real sports fan in their right mind would come up with a game where one player can largely determine the result, BY DESIGN! 罗琳大概也知道写权术是自己的弱项,或者知道哈利波特不能写成犯罪小说,所以尽最大可能回避了对食死徒组织活动的直接描述。
总的来说,伏地魔一辈子就在做 两件事,一是追求永生,二是建立以他自己为核心的食死徒领导下的纯血巫师专政。
罗琳对伏地魔的正面描写中,多数笔墨都花在了前者上面,这使得伏地魔的形象 非常个人化,也从而有了更多阴影的味道。
伏地魔两大追求,或者说两大罪孽,反映出他身上占主导地位的两个需求,同时赋予了 这个人物异常清晰的生命主题。
首先,对永生的追求反映出安全需求。
在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模型中,安全需求是仅次于生理需求的一个基本需求。
最近 Arizona State University的进化心理学家Douglas Kenrick从进化的角度对马斯洛的金字塔进行了翻新(Kenrick, Griskevicius, Neuberg, & Schaller, 2010. 文章写得很精彩,有兴趣的可以找来看看),安全(Self-protection)需求仍然占据十分重要的地位。
对死亡的恐惧是人类最原始、最强大的情绪 之一,如果这股力量发展成为扭曲的心理结构,那么它理所当然应该是阴影的一部分。
伏地魔对死亡的恐惧是他极端自私的根源。
他为了永生不但投入大量时间精 力、甘冒奇险探究黑魔法,而且不惜多造杀孽。
伏地魔对杀死哈利的执着同样是出于对死亡的恐惧,而他为了杀死哈利付出的努力(试图盗取预言球、绑架奥利凡 德、寻找长老杖、围攻霍格沃茨)一点都不比他在魂器上花的功夫少。
正如我前面提到的,罗琳对伏地魔活动的所有直接描述几乎都是围绕征服死亡这一个主题进行 的。
对于多数寓言型的文艺作品来说,死亡都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
根据Terror Management Theory,人类建立文明的一大动机就是克服对死亡的恐惧。
人类通过劳动和繁殖创造出能超越有限生命持续存在的事物,从而在某种意义上延续自己的存在。
Terror Management Theory框架下的研究发现,人面对死亡恐惧的时候有两种自然反应,一是hold on to one’s cultural world view,比如对伦理信条、宗教信仰更加坚信,对事业更加执着;二是want to feel more connected to others,比如对亲情更加珍视,有联系家人朋友的冲动。
这两种方案都是理性的、适应性的,是原始冲动与现实相妥协的结果。
伏地魔对抗死亡的方法在现实 世界显然是行不通的。
他的行为象征着人类征服死亡的原始欲望未受到现实收束时的形态。
追求永生看起来毕竟是克服死亡恐惧的最直接方式。
根据罗琳人生经历, 我认为强烈的自我保护需求或者说安全感的缺乏可能是困扰她的一个重要心理因素——不称职的父亲、暴力的丈夫还有单身妈妈的经历加在一起,很可能导致罗琳对 威胁和伤害非常敏感,也可能是她离婚之后罹患抑郁症的原因之一。
安全感的缺乏常常会波及到一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让受害者变得很难相处,甚至变得十分令人 不快。
换句话说,缺乏安全感的人高度激活的自我保护需求常常会伤害到身边的人。
从罗琳后来的成就来看,她大概最终战胜了早年人生坎坷对她带来的不良影响。
但这并不妨碍她把这种负面因素以极端的形式,伏地魔的形式表现在写作中。
哈利战胜死亡的方式与伏地魔追求永生的方式之间的对比,也许就是罗琳内心挣扎的一 种写照。
伏地魔的第二大罪恶,是将麻瓜视为劣等人类,将其他魔法种族视为劣等种族,试图建立纯血巫师的统治地位。
这反映出 的是尊重或者说地位需求。
罗琳对伏地魔的事业描写比较间接,但这毕竟是故事的一条主线。
相信很多哈迷都会认为,伏地魔的纯血主义影射了种族歧视。
我认为罗 琳可能的确从现实中的种族歧视问题汲取了很多灵感,但是种族问题并不是伏地魔纯血主义的起源与核心。
伏地魔对纯血的崇尚是从他对麻瓜父亲和麻瓜孤儿院的仇 恨开始的。
而麻瓜和巫师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种族差别。
这里我们触及了哈利波特系列里的另一组重要象征:什么是魔法?
什么是巫师?
巫师和麻瓜之间的区别到底象 征着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我们不妨先从最典型的麻瓜德斯里一家入手。
德斯里一家是什么样的人?
如果要用一个字来概括他们的特点,那就是“俗”。
德斯里一 家现实、循规蹈矩,对超常规的事物极度反感,崇尚世俗社会普遍认可的价值标准,总之是俗不可耐。
关于麻瓜的特点,骑士公共汽车的售票员斯坦利·桑派克有一 段非常到位的点评:Harry: "How come the Muggles don’t hear the bus?"Stan: "Them! Don’t listen properly, do they? Don’t look properly either. Never notice nothing, they don’t."斯 坦这段话,用来形容那些听着莫扎特打瞌睡、在现代美术馆里一脸不屑的人是不是很恰当呢?
我的结论是,所谓魔法就是领先于时代的文化元素——先锋艺术、现代 文学、新鲜科学哲学思想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哈利波特就是一部小资知识分子自我感觉良好的意淫小说,一篇布尔乔亚的赞美诗。
我相信我绝对不是唯一持这种观 点的人。
《生活大爆炸》有一集佩妮开车送谢耳朵和艾米去餐馆第一次正式约会,佩妮对谢耳朵和艾米之间的nerdy talk做无语状,谢耳朵反讽道:“Muggles!”哈利波特的世界大概是谢耳朵们很向往的一个世界。
在这里,知识可以直接转化为生产力,最厉害的人物 都是学校里的教授。
哈利波特世界里的魔法能力是天生的,这也是一个充满优越感的设定。
很多文艺或学术人士都认为自己和世俗大众有质的不同。
比如说我就一直 认为才华来源于基因和极早期的成长经历。
后天努力能提高学术和文艺修养,但是培养不出学术和文艺才华。
伏地魔又是这种优越感的极端体现。
伏地魔小时候在孤 儿院里承受着平庸和世俗的压抑,而他的魔法能力又觉醒得很早,一直认为自己很特殊(第六部在邓布利多的回忆中,得知自己是巫师之后说:“I knew I was special.”)。
在魔法世界中获得成功之后,他像每一个暴发户一样对贫穷的往昔表现出病态的仇恨。
于是他杀掉了自己令人失望的父亲,并且把对非魔法 的仇恨和作为巫师的优越感扩大到整个世界。
以女权人物为偶像、由赫敏式的少女成长而来的奇幻作家罗琳,毫无疑问是一个现实世界中的女巫。
而她那位能把自己 女儿创作并题字相赠的珍贵书籍拿出来拍卖的父亲,恐怕是个不折不扣的麻瓜吧……罗琳中学毕业之后还曾经参加过牛津大学的入学考试,但是没有被录取,但她对 精英知识分子世界的渴望也许从来没有熄灭。
来如果让阿德勒来分析,他也许会说伏地魔的事业是超越自卑的一种扭曲形式。
以弗 洛伊德眼光,纯血主义则可能只是弑父情结的延续。
伏地魔最终杀死了哈利的“父”斯内普。
罗琳在描写这一幕的时候,心里想的也许并不是哈利与斯内普之间的恩 怨,但在我看来,纳吉尼的毒牙刺入斯内普喉管的那个瞬间,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最富象征意义的一刻。
有这么一批90后,甚至是00后。
他们读书的时候,时常会盯着窗外幻想。
幻想着,有一只猫头鹰会送来一封信。
那是一封来自霍格沃茨的录取通知书,收到的话,就可以去到英国国王十字车站的九又四分之三站台,乘坐着专列火车入学,然后成为一名巫师了。
可惜,霍格沃茨每一年的招生数量非常有限,毕竟具有魔法天赋的人并不多见。
绝大多数人直到长大成人,也没有盼来猫头鹰的降临。
那也只能是留守麻瓜世界,通过电影来一睹魔法世界的奇妙瑰异。
而有幸能进入到霍格沃茨的,则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
最受关注的,当然是那个打败神秘人的男孩,哈利·波特。
神秘人是谁?
噢,他的名字不能随便说出来。
这里只说一次,他叫伏……伏地魔。
1999年11月,就有人千方百计开始寻找哈利。
直到2000年9月29日,全体霍格沃茨新生来到车站的那一天,哈利·波特的真容才首次公开露面。
原来,他在现实里叫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早在1999年的剧集《大卫·科波菲尔》中,就能看到他的身影。
有趣的是,大卫·科波菲尔正巧是一个著名魔术师的艺名,而哈利未来的院长麦格教授,现实中的玛吉·史密斯,其实也参演了该剧,早早就知道了丹尼尔·雷德克里夫。
在丹尼尔出现之前,麻瓜世界只能通过小说,去想象哈利的样子。
多得魔法世界的宣传大使JK·罗琳,她创作出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惊艳的儿童文学作品。
1997年6月26日,小说在英国出版,麻瓜们才发现有这么个神奇的魔法世界存在。
制片人大卫·海曼在小说还未广泛流传之前,就有了要把哈利的故事搬上大银幕的想法。
大卫·海曼曾在华纳兄弟公司任职,所以他找来了华纳的好友,看华纳有没有兴趣买下版权。
华纳立马拍板,不仅与罗琳达成了合作协议,还买断了整个IP的影视版权。
这使得其他好莱坞制片厂连后悔的机会都没有。
短短三年间,《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就成为了风靡全球的畅销书。
华纳当然是毫不犹豫地开始推动电影项目。
在寻找小哈利的同时,另一个重中之重的任务也排上了日程。
那就是决定谁来当导演。
这个人将决定霍格沃茨将如何呈现到观众的眼前。
一开始,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是华纳的头号目标,不过这位大导演对魔法世界并不感兴趣,婉拒了邀请。
另一位导演克里斯·哥伦布则对哈利·波特的故事充满热情,他主动请缨,并免费写了个剧本,希望能成为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导演。
他曾执导现象级的《小鬼当家》系列,对于儿童向的片子十分擅长,这无疑是他最终打动华纳的主要因素。
编剧方面,曾自编自导《一曲相思情未了》的史蒂夫·克洛夫斯在1999年与罗琳进行了会面。
也就是这第一次见面,两人就确立了合作关系。
史蒂夫·克洛夫斯对原著小说的理解令罗琳折服,哪怕他不是一个一味迎合观众的人。
相较于天马行空的奇观异事,他更注重真实的情感表达。
在他过往的作品中,家庭是一个主要的元素。
这使得哈利在德思礼一家的境遇得到了凸显。
由于哈利长时间住在压抑的楼梯间,他幼小的心灵遭到了可怕的折磨。
他只能通过一些奇异的想象,来对抗残酷的现实。
这是整个《哈利·波特》系列非常核心的一点,魔法世界不仅仅是奇妙的体验,更是一个被黑暗童年笼罩的男孩的救赎。
当猫头鹰送来入学通知,海格闯进大门,哈利的幻想变成了现实。
噢,可以想象,这对于一个看不见光明的男孩来说,意味着什么。
感觉应该就像是,一个失明的人突然看见了色彩斑斓的世界。
虽然多数人都无法真的去到霍格沃茨,成为巫师,但看着哈利去到魔法世界冒险,一些在现实中不如意的事,也逐渐变得云淡风轻。
久而久之,魔法世界不光拯救了哈利,也拯救了千千万万的麻瓜。
史蒂夫·克洛夫斯对家庭戏的成功描写,一定程度上促使了德思礼一家成为了《哈利·波特》粉丝一直讨论不休的问题。
有人觉得德思礼一家人其实并不坏,也有人认为他们就是单纯的坏,是哈利童年悲剧的帮凶。
甚至还有一种现实化的解读,认为魔法世界只是哈利的臆想,猫头鹰来的时候小哈利已经崩溃,弗农姨夫不得不把他送到医院。
霍格沃茨的真身就是精神病院。
在那里,哈利才找到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慢慢走出了阴影。
那么整个故事就成了一次精神治疗了。
奠定了《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情感基调之外,史蒂夫·克洛夫斯的加入还影响了配角的塑造。
第一次见罗琳的时候,他就直截了当地说,自己最喜欢的角色不是哈利。
罗琳原本以为他会说罗恩,谁知竟然是赫敏。
不过也符合罗琳的预期。
书名说是说叫“哈利·波特”,但整个故事绝不是哈利的个人故事。
没有罗恩和赫敏等配角“抢戏”的话,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恐怕就会是另外一番命运了。
寻找罗恩和赫敏的过程相当顺利。
现实中的鲁伯特·格林特和艾玛·沃森分别很清楚自己就是罗恩、赫敏,华纳轻松地在找到哈利前,就发现了他们。
几位主要教授的寻找过程波澜不惊。
罗琳亲自找到了斯内普教授和钥匙管理员海格。
他们在现实中分别是艾伦·瑞克曼和罗彼·考特拉尼。
奥斯卡影帝理查德·哈里斯在孙女的威胁下,现出了他的另一个身份——霍格沃茨校长阿不思·邓布利多。
“卢平”大卫·休里斯差点在哈利一年级的时候应聘上了黑魔法防御术的教授,但原著故事并非如此,所以他还是在第三部中出现。
最终这个具有诅咒性质的职位还是落到了正牌的“奇洛教授”——威尼斯最佳男配角伊恩·哈特的身上。
找到所有魔法世界的人员后,克里斯·哥伦布率领全剧组开始了艰苦而有趣的拍摄。
他的任务是,将魔法世界,用电影的形式呈现在观众的眼前。
得益于之前拍儿童电影的经验,虽然一众小巫师们基本上都没有拍戏的经验,就算有也不多,但在克里斯·哥伦布的调教下,都演出了巫师原有的味道。
再加上《诺丁山》、《英国病人》的艺术指导斯图尔特·克雷格,为《星球大战》、《夺宝奇兵》等经典打造配乐的殿堂级配乐大师约翰·威廉姆斯等其他幕后高手的助阵,《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制作可谓是画龙点睛。
2001年11月4日,影片在英国正式首映。
11月16日,北美公映。
哈利·波特,从魔法世界一下子火到了麻瓜世界。
全球累计9.8亿美元票房,既满足原著粉丝,又满足普通观众的品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制造出了前所未有的一波魔法浪潮。
得益于罗琳不懈余力的创作,这股浪潮持续了整整十年,随着故事的推进,其热度有增无减。
共8部小说,10部系列电影,“哈利·波特魔法宇宙”已经成为了相伴我们左右的神奇世界。
哈利·波特的故事完结了,但当《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再一次回到大银幕的时候,向往魔法世界的麻瓜们知道,哈利他们并没有离开。
也许,以后哈利的事情会被翻拍成剧集,毕竟电影的篇幅有限,很多魔法世界和霍格沃茨的事物,麻瓜们都还未有幸看见。
只是,《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已经定格了魔法世界的模样,某种程度上说,它已经是另一种现实了。
后来者如果要翻拍,大概就只能依样画葫芦。
否则,魔法世界就会失去原初的味道。
生命有限,只赏佳片写在前面《哈利波特》系列于8月14日在中国重映,不仅创造了影院复工以来最高预售票房记录,还在重映第一天票房破一亿。
今年是《哈利波特》首映二十周年,今天来聊聊这部陪伴无数人童年的电影。
1997年《哈利波特》在英国出版,魔法石是该系列第一部。
为什么罗琳一部儿童题材的小说,能够风靡全球,影响全世界。
因为这本书不仅仅是讲小孩子的故事,而是探讨了爱、友谊、勇气和责任。
如今回过头去看《哈利波特》,会发现不仅仅有精彩有趣的故事,还发现作者用书籍为载体,讨论了许多社会议题。
例如巫师、妖精、家养小精灵之间的种族歧视,伏地魔与食死徒为代表的法西斯,原生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麻瓜、混血、纯血统之间的血统论,精灵、马人、狼人、巨人、同性等少数族裔权利,新闻媒介与舆论导向以及政治权利与区域自治的问题等。
这些问题我会在这个系列中一一解答。
由于《哈利波特》一部几百万字的小说,接下来这个系列我会以电影为主体、原著为补充的方式,偶尔开开上帝视角来分析电影。
不管有没有人观看,我都会默默更新完这个系列。
因为这是一部影响我成长的电影,也是我送给《哈利波特》系列的一份礼物。
自从该系列被B站买到版权之后,很多人制作了解说视频,但极少有人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这个电影。
当年看原著的时候是在初一,虽现在已经是社畜一枚,但今天我会从儿童的视角去分析这个系列电影。
纵观全系列,作者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
让小读者体验到少年作为主角成为英雄再到成功人士的快乐与感动。
不得不说 这部小说最吸引观众的是魔法世界中的幻想世界,而电影通过技术手段把罗琳构建起来的魔法世界完美展现。
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什么是第二世界,“第二世界”是《指环王》的作者托尔金提出的文学概念。
托尔金认为在奇幻文学中创造第二世界是一项很难达成的任务。
(约翰·罗纳德·瑞尔·托尔金)那么电影中是通过什么来完成第二世界去激发观众兴趣的呢?
从电影中我们会发现魔法世界中激发起观众兴趣的魔法道具非常多。
例如熄灯器、9¾站台 、神奇的魔法街道对角巷 、送邮件包裹的猫头鹰 、旋转楼梯、会说话的分院帽 、以及打人柳 、飞天扫帚、 隐形衣 、吼叫信等神奇道具。
而电影开头的第一幕开始 (邓布利多教授用自己发明的熄灯器在”吸“灯) 熄灯器道具这里就已经开始埋伏笔,在罗恩继承邓布利多的遗物 之后,熄灯器早已被邓不利多被施了魔法,只要赫敏提到罗恩的名字,熄灯器就会帮罗恩找到他们)。
这些这些神奇的道具在电影中很好的展现,可以说完美的完成了第二世界的构建,也满足了小观众们的幻想,毕竟幻想是儿童时代的一种天赋和本能。
试问谁不想开学领一封霍格沃兹的录取通知书呢?
在电影中11岁的哈利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这封信是哈利收到的第一份礼物:一封来自霍格沃兹的入学信
这封信彻底改变了哈利的人生轨迹。
本来哈利即将去职业学校,在那里哈利波特没有一个朋友,只有被人嘲笑的宽松旧衣服和绑着胶布的眼镜,这时的他只是一个自卑的小男孩。
大部分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都会多多少少自卑的,在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年龄也是和他差不多大,特别容易把自己代入进去,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他一样的幸运儿,拿到霍格沃兹学院的入学邀请,逃避无聊枯燥的应试教育。
哈利孤单在海滩边用沙子祝福自己生日快乐的细节描写非常符合那些缺少家庭关爱孩子的心声。
哈利收到的第二份礼物:海格为他准备的生日蛋糕,以及海格正式的生日礼物哈利的伙伴——海德薇(宠物)
虽然蛋糕英文字母拼写错了,但这是哈利11年以来,发现有人还记得自己的生日,而与之对比的是达力生日收到36件礼物还不满足,并且大吵大闹。
而海德薇是只雪鸮,也是陪伴哈利一起成长的小动物,所以在它替哈利挡下死咒的时候观众们的内心是非常有共鸣的,因为很多孩子成长的时候都有养过宠物或有过宠物离世的经历。
哈利收到的第三件礼物:一辈子的挚友不论在魔法世界还是在现实生活,境遇相似、地位接近的人往往更容易有共同语言,更容易成为朋友。
在霍格沃兹的第一个学年,让我想起作为大一新生的体验,迷茫地寻找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渴望与新环境中的同学成为朋友。
在去霍格沃兹的火车上,哈利买了一小推车的零食,哈利看出了罗恩的窘迫,这里罗恩拿的是从家里带的饼。
哈利其实很有眼力劲,把零食分给了罗恩,小孩子能够迅速交到好朋友的方法就是分享食物。
罗恩其实也是自卑的小孩子。
他们一家有七个孩子一共有九口人,作为最小的弟弟,经常受哥哥们的“照顾”。
而他的兄弟都是比较优秀的,他一直生活在哥哥们的光环下 。
罗恩和哈利一样,什么都是用哥哥们的旧东西,不仅仅是书籍、衣服,甚至连巫师中最重要的魔杖也是用哥哥留下来的。
罗恩最著名的表情包是他啃鸡腿的场景,有刘姥姥孙子进大观园吃饭的既视感。
而傲娇小公举赫敏一开始是以出风头的形式出现,她在车厢上秀了一波自己学会的咒语,并且在课堂上经常抢答。
虽然她聪明伶俐,但是她爱出风头的习惯让同学们讨厌(教罗恩咒语)。
其实作为非纯种巫师的赫敏表面上表现出来的骄傲其实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她极其渴望证明自己,不想让人觉得麻瓜血统的巫师就差人一等。
哈利收到的第四件礼物:正式成为霍格沃兹格兰芬多学院的一员在分院帽的安排下,格兰芬多扣分铁三角正式出道。
而在石墙中学的校园里,哈利没有一个朋友而在霍格沃兹 他不仅仅交到了诸多朋友并且还找到了爱情。
这里说一下分院帽这个道具的作用:电影里说的四个学院:格兰芬多、斯莱特林、拉文克劳、赫奇帕奇,其实分别代表着四种不同的人格类型,四种不同的精神气质。
霍格沃茨也由此形成了一种包容多元的结构,让不同人格、不同气质、不同趣味、不同性情的读者,都能够在这里找到自己的认同,找到自己的情感投射,找到自己的身份,找到自己的学院归属。
霍格沃茨不仅仅有大全景镜头下雄伟的中世纪城堡建筑群、悬浮的魔法蜡烛、施了魔法的天空、神奇古怪分院帽。
还有更令人期待已久大餐琳琅满目的食物,作者很懂儿童的心理,因为几乎每个小孩子都是好玩贪吃的。
哈利收到的第五件礼物:长辈送的——光轮2000光轮2000是一把魔法扫帚是麦格教授送给哈利礼物。
魔法扫帚是魔法世界最神奇的物品之一,作为交通工具光轮2000可以理解为现实中的宝马奔驰。
刚入学的哈利被麦格教授发现了天赋成为百年以来最年轻的找球手,巧的是他还真有家族遗传,1972年冠军杯的铭牌上有哈利父亲詹姆•波特的名字。
这里我为什么要强调麦格教授送给哈利的礼物很重要,电影的开头其实就交代了哈利在佩妮姨妈家并不受待见,而是成为了他们家的小佣人,经常干一些杂活粗活,佩妮姨妈全家对他的态度也是对待佣人的态度。
很多儿童的成长过程中和哈利一样基本上没有得到过长辈的喜爱,更不要说得到珍贵的礼物,能够得到长辈鼓励和认可就已经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
而麦格教授,正是这个长辈。
(后续剧情中哈利的另一位长辈小天狼星送给了哈利最新的扫把火箭弩)哈利收到的第六件礼物:赢得魁地奇比赛前面我提到过哈利其实内心非常不自信的,他不会咒语,对魔法世界一概不知。
而找到金色飞贼,赢得魁地奇比赛,拿下学院杯都是为集体赚得荣誉感,在电影中让哈利找回自信心的礼物其实是这次的魁地奇比赛,成为大家心目中的小英雄也可以得到老师的喜欢和小伙伴们的称赞,这也是典型的儿童心理。
说句题外话,这里的镜头很有意思 当哈利赢得魁地奇比赛时导演给的观众反应镜头分别是 海格、赫敏、邓布利多教授、麦格教授以及斯内普,这些人都是从始至终爱哈利并且帮助哈利的人。
再从儿童视角来看,儿童天生就有崇拜英雄的倾向,渴望得到人人称赞的英雄人物,而整个故事都是描绘弱者成为少年英雄的故事。
这也是哈利波特系列能够征服不同肤色不同语言的小朋友最大的原因之一。
哈利收到的第七件礼物:邓不利多送的圣诞礼物隐形衣&韦斯莱夫人送的毛衣隐形衣是由伊格诺图斯·佩服利尔家族传下来的,波特家族娶了她们家族的人。
邓布利多校长在电影中是以哈利缺失父辈形象出现的,传给了哈利生存保命的利器,另外一个礼物是韦斯莱夫人送给哈利毛衣。
在电影中只有她关注到了哈利当时旧衣服上的补丁这个毛衣细节是非常暖心的。
叛逆的心理也是哈利波特中最吸引学生群体的原因之一,霍格沃兹魔法学校其实和现实中的学校很像,校规校纪一样很多,例如:上课不准迟到、未成年巫师禁止在校外使用魔法、不允许去三楼走廊的房间、严禁独自进入禁林、图书馆也有禁书区域。
而哈利在大冒险中无意中发现了厄里斯魔镜,他在魔镜中看见了他失去的父母,而罗恩看见了他成为学生会主席和魁地奇队长。
邓不利多看见的袜子其实是家庭的代称(他最渴望的是美满的家庭) 魔镜有点类似于红楼梦中的风月宝鉴,会让人看见藏在内心深处最强烈的欲望,也可以理解为让你短暂成瘾的东西。
邓布利多告诉小哈利,魔镜会利用你人性中的弱点让你陷入其中,导致无法获得知识,沉迷欲望忘记生活,毫无意义,就像当下让你时间浪费掉的短视频一样。
在电影中,我们的主角三人几乎把这些校规校纪全部违反了一遍,这种叛逆的心理很容易在学生群体中产生强烈共鸣和认可。
因为在现实的校园中大部分人都压抑了自己喜欢冒险的天性,他们做了我们学生时代想做又不敢做的事情,而魔法学校的有趣生动的课也是吸引学生群体的利器。
除了少数枯燥无聊的魔药课和魔法史课之外,大部分人和里面的小巫师一样。
对课外实践学习和体育运动充满热情与兴趣。
与现实世界不同是魔法学院的老师们并没有因为哈利等人“不听话”或成绩不佳而歧视,对于铁三角这些比较调皮的学生以及马尔福这样明显有种族歧视的学生,大部分情况下老师们也不是一味的否定,而是恩威并重引导他们弃恶从善,这样的教学环境,是现实中每一个学生都期待的。
海格是电影中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与哈利也是十分密切的关系。
如果说邓布利多、布莱克、斯内普、卢平是他父辈形象代表的话,那么海格则是老母亲的形象,有爱心且细心的海格很懂小孩子的心思,在离开学校的时候,送了他一本哈利父母的照片集,并且还教他怎么样应对姨妈一家。
为什么我在今日回顾20年前的经典电影正是因为这部作品带来的一些力量,比如追求正义、反抗强权、承担责任、集体抗争、自我牺牲等等。
这些崇高价值的再现,在某种程度上填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价值空白。
这也正是《哈利波特》这样的奇幻故事能够具有强烈感染力与震撼力的原因之一。
这篇文章写于2020.8.14深夜,本来是要做成视频的,后期剪辑出了点意外,但是仍然会有视频版。
接下来我会继续做第二期视频《哈利波特与密室》。
期待你的一键三连!
配图/九莉编辑/书生本文首发百度TA说专栏签约账号【飞猫鱼电影】原创内容知乎|豆瓣|B站:二十八画书生微博|头条|小红书:飞猫鱼电影作者vx:FMYmovie001影迷/资源交流群扫码加群
END
《哈利波特》这个小说,电影,我觉得最有趣的地方就是在,不管什么年龄段看,都会觉得很有趣!
我现在还时不时拿出来回顾一下!
第一部是几个主角都最可爱的时候!
每个人都是可爱的!
色调调的也很好!
难以想象,在那个时候,就已经有了这么好的特效!
想想现在中国的特效……emmmmmm第一部最喜欢的部分就是哈利对分院帽说,我不想进斯莱特林。
他当时,就做出了他一生的选择!
为了正义而战斗!
哦哦,还有他去参加魁地奇比赛(那个伍得师兄好帅!
),抓到了金飞贼!
不管什么看,都能感觉很幸福!
影片的评论不多,可能因为那时还没有豆瓣。
看过的人很多,可能看完也懒得再评了吧。
原著是初中时引进的吧,当时很多班里的女生读。
嫌小说厚,没去看。
电影错过了,也懒得补,于是一部又一部错过。
因为混血王子有IMAX加3D版,所以决定要看。
这才开始从头看起,描绘了一个奇幻的世界,佩服作者的想象力。
只是那项运动实在有些无聊,纯粹是为哈利设计的。
喜欢那面镜子,很有哲理。
设置了一个悬念,到最后才揭晓。
不错的片子,小演员很可爱。
9.7.19晚写于外公家
这七部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二部密室,这一部的剧情更紧密,情节也耐推敲,从一开始的多比上门警告哈利,到买书碰见德拉科·马尔福一家,后来遇到爱哭鬼桃金娘,再到汤姆陷害海格,最后到和16岁的伏地魔和蛇怪斗争,这里每个人的出现都有一定的作用,这都推动着故事的发展,最关键的有灵魂的日记本也是德拉科故意放进金妮的口袋里,来接近哈利波特,从而达到伏地魔的目的,那本有灵魂碎片的日记也就是魂器之一,这就和最后一部死亡圣器连接起来,这也是很精彩的地方。
最后表白一下我赫敏女神!!!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这部电影。
我不但为哈利惊险曲折的故事所折服,而且深有感触。
男孩哈利·波特刚刚一岁时,一个万圣节之夜,最邪恶的魔头--“神秘人”伏地魔残忍杀害了他的父母,也给哈利落下了闪电形伤疤。
十年后,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猎场看守海格告诉哈利,他其实是一名巫师,已经被霍格沃茨录取。
哈利在新学校结识了几个新朋友:高大的罗恩、聪明的赫敏,还有时常犯迷糊的纳威。
可平静愉快的生活被打断了,一天深夜,哈利首次得知了与他命运息息相关的一块魔法石。
他一步步破解谜团,查明真相,最后他终于战胜了伏地魔,保护住了魔法石。
正义总是能战胜邪恶的。
哈利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摧毁阴谋,杀死魔头。
再狡猾的犯罪分子警察总能千方百计地抓捕归案。
蛮横无理的帝国主义分子想要瓜分中国,在民众的起义声中也被迫四处逃亡。
不法制造商制造伪劣产品牟取暴利,消费者总能应对。
无缘无故想要发动战争的国家也会遭到社会的强烈谴责,不得不停止阴谋……这不都是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吗?
同时我也感受到孤儿哈利生活的幸福。
在霍格沃茨,每位朋友都帮助他,每时每刻都给予他关怀。
这就是爱的力量,这就是人性的伟大。
一个个温暖的名字,一句句动人心弦的话语,都让我们懂得了要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我们要对需要帮助的人时刻给予关心,朋友遇到困难时力所能及地帮助,在危急时刻宁愿舍己为人也不要弃人不顾。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的确是一部值得一看的好电影!
魔二代,年少成名,自带资源,我要是霍格沃茨学生也会对harry翻白眼好嘛。(我粉金毛锃亮的malfoy❤️ 2022-7-31
第一部就是特别可爱啊。我当年小些的时候,被朋友拉着看很不耐烦,结果拖到现在还是喜欢上了。三个小朋友真可爱啊,一个奇妙世界的大门开启。
内个本来因为不明白为啥哈利波特都拍到7了还那么热,看完1后更不明白了。这电影,好么,从1就挺无聊。适合小朋友看的童话故事。
2012.04.30二周目 刚重看了一遍书再撸一遍1080 真特么的萌哭了 再想想丹尼近照又哭了……从头萌到尾的是Ron……救命那个小眼神 他跟emma真是灵得很 会演戏啊!| 其實還不錯吧
披着魔幻外衣的狗屁,电影寡淡无味。跟DND大背景比起来,算得了什么?
说实话 看了书看这部电影 除了选角和音乐 其他都是渣。这么烂的电影还八分,ruin the story
当我没有童年滤镜,没有原著滤镜,似乎对这个电影的感触也没有那么深刻,反而觉得剧情的推动没有那么严谨。
还是第一部最可爱了,正太是正太萝莉是萝莉的
其实我每次看哈利波特都是为了看赫敏的
补系列第一部。抱着指环王的期待度补,看完居然毫无波澜,哈利的金手指开太大了。
重温童年回忆,惊觉就连最小的细节自己也记得。多么奇妙美好又温暖的霍格沃兹啊,承载了我太多的幻想与期待。天知道一年又一年,我趴在窗口等了多久猫头鹰。
唯一几部在电影院里看的电影之一,虽然对我来说很不值
小时候并不算哈迷,没有看全过小说和电影,但再看到他们三个的初次相遇却很难不动容,看到他们就好像又回到了过去,也看到了童年的自己,熟悉的画面,配乐,我竟然感受到了童年也没有的初遇魔法世界的感动,怀念那时,怀念的是这部电影仅仅是那段十年魔法梦的刚刚开始,我们都还小,他们还要陪我们很久我们才会长大....第一部出现的所有敬爱的老师,邓布利多,斯内普,麦格,海格,演员已全部去世,麦格更是刚刚走的,谁想再见时都已永远隔着胶片了。
今日重映后第一时间去看了这部经典IP的开山之作,还是熟悉的味道,魁地奇,魔杖,光轮两千,经典,黑魔法防御术经典离职,斯内普经典背锅,一切都是那么熟悉,当音乐响起时感觉有又回到了以前的冬天,多说一句,魔法石真的好像松香
一个全新的世界被打开了,新奇而不可思议,我们都是麻瓜,幻想一天早上猫头鹰会送来霍格沃兹的入学通知书。铁三角组合很可爱。
打开了新世纪的大门,主演们小时候好可爱。
快三十的人才第一次看。如果是小时候看,应该会挺喜欢的吧。现在最大的感觉是魁地奇球赛和学院之间House Cup的游戏规则都很奇怪,近乎武断。
儿童片,幼稚得无以复加,网络爽文的级别都达不到,居然这么高的分,理解不能。脸谱化严重,逻辑性没有,善恶不分!
优秀儿童电影。但是我不喜欢这个小说。说白了就是起点爽文。
其实是非常不喜欢怀旧的人,也在竭力避免各种刷情怀的场合,但是这是哈利波特啊,是真正伴随我长大的世界,怎么可能躲得过。魔法石是系列电影里我最喜欢的一部,今日再看,依然认为是一个美丽的开始,一个好的故事。而且发现自己竟然记得几乎所有的情节甚至台词与表情,听到熟悉的旋律,泪目;看到许久未见的人物,像见到多年不见的朋友,泪目;想到后面他们要面临的那些波折,再度泪目。这一刻,有些明白怀旧的美在哪里,也如此感谢我的成长是伴随着这样一个充满爱、勇敢、独立与选择的故事, how lucky i was!!btw, 期待已久的3d没有预期的好,即使是激光imax感觉依然欠佳,自我感觉甚至比不过神奇动物2的3d效果,小小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