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宾和戴安娜一见钟情,步入婚姻,在戴安娜怀孕时,罗宾得了小儿麻痹症,脖子以下全部瘫痪,像木偶一样动弹不了,生活无法自理,紧靠氧气只能维持几个月的生命。
上帝最疼爱的人,理应受到更多的苦难。
在真爱面前,哪怕是病魔也要让步。
以前的罗宾是一个探险家,现在却只能坐在轮椅上,他本已对生活失去信心,看着妻子为他付出巨大努力,心疼痛苦,不想连累她,一度想放弃活着。
戴安娜克服万难,绝不向命运妥协,在医院已经放弃了罗宾后,她决定在一处偏僻的地方带着罗宾和孩子一起生活。
坚韧的灵魂撑起了顽强的躯壳。
在戴安娜的努力、鼓励、陪伴和悉心照顾下,罗宾奇迹般地生存了下来。
他们走进先进的医疗室内,无数瘫痪的人像实验品一样躺在冰冷的医疗室里,只露出一个脑袋,看着白茫茫的天花板,没有重见天日的希望,因为一旦离开这个医疗室,他们就存活不了,这里或许比监狱还要窒息。
不希望苟延残喘地活着,而是堂堂正正地活着。
在戴安娜、罗宾以及朋友家人的帮助下,更多像罗宾那样的人勇敢走出医疗室,重见外面的世界。
电影给了一个现实的结尾,感动、遗憾却美好。
最好的戴安娜和最好的罗宾,同风雨,共患难,细水长流般的爱情。
戴安娜在罗宾走后,没有选择再婚,最后当了奶奶,儿子乔纳森成为一名电影制作者,并以此片送给他拥有无限智慧、坚韧伟大的母亲和选择活下来的乐观勇敢的父亲。
虽然男主角因为骨髓灰质炎卧床不起,但是他经历的这一生,并没有什么遗憾了吧。
妻子带着他已经瘫痪掉的身躯,去了非洲,也去了西班牙,他们一家三口去的地方倒是挺不少的,即使是在残酷的病痛当中。
他经受着身体的折磨,但是妻子让他的心里面舒坦了很多很多。
在刚刚得病的时候,他也曾经想过自己要一走了之,离开所有人,舍弃妻子,让妻子重新去寻找幸福。
但是病痛中的人,虽然自己想要大义灭亲,但是到了最后,她还是会想要找一个属于自己的幸福乐园,想要得到人世间的温暖。
我觉得如果这个生病的人是我的话,我一定是比他还要自私的一个人,几十年如一日地躺在病床上,我一定会每一天、不住地去思考:这样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然后看评论说这其实是真人真事,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有这么坚强又漂亮的女主,让我们为她的生命而自豪,而骄傲。
其实对我来说,前半段的那半个小时的时光,在后面剧情发展起来的时候早就已经不复存在了;即使前面的过程再怎么魅力无穷,后面他躺在病床上的一个半钟的时间也让我早已经忘记了前半段的美好,忘记了前半段的幸福时光,这大概就是区别吧。
因为男主的日子太过美好了,运动达人,打网球从来没有输掉过;阳光灿烂美丽无情,而且还找到了一个漂亮的女朋友,身边的男人说不嫉妒你,全都是胡溜八扯,结果就在你春风得意的时候,异常突如其来的病痛,让你体会到了生命的残破与痛苦,让你一下子很难过很难过,你觉得生命就是这样结束了,但是上帝在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还是为你留下了很大的一扇窗户。
最后男主还是选择离开了人世。
因为他依靠呼吸机生活了太多的年月了,这年月让他很痛苦,他的肺部也已经感染了,否则有那么一天的时间他可能会被自己的血液给浸死的。
他不想选择这样痛苦的方式,于是执意要求离开人世,这大概就是生命最后一刻的救赎吧。
救赎别人,也救赎自己。
1️⃣虽然知道传记类电影没有办法描摹太多生活细节,只是讲史诗一般刻画故事框架。
但前半段还是看的十分不适。
明明可以展现更多的。
要写Robin,就要写他求死的崩溃、求生的渴望,写他不愿意学习吞咽但看到了痛苦的妻子和刚出生的儿子,写他终于发出第一个音时Diana喜极而泣说我终于终于能听到你了,写他不会转头但在朋友的循循善诱下用信念迈过心理门槛。
要写Diana,就要写她听到噩耗的打击、写她决定靠自己照顾丈夫的决心、写朋友和家人不会时刻陪在她身边帮助、写打雷暴雨突然停电的紧张、写她每天帮丈夫换尿布擦拭身体的日常、写她补贴家用还要照顾孩子的疲惫、写她面对更好的追求者的挣扎和拒绝、写她承受所有痛苦却给孩子讲童话故事的温柔,而不是一味的歌颂“true love”和女人的圣洁与牺牲,她毕竟不是神话里的圣母,她只是个普通人。
诚然故事由真实事件改编,Diana无疑是伟大的,他们的爱情也无疑是值得动容的,但我很怀疑如果性别对转,男人是否能做到一样的程度?
他是否能十年如一日从她乌发红唇照顾到脸上尽是沟壑皱纹?
他是否能日复一日闻着妻子身上的臭味却仍然不为工作中光鲜亮丽又温柔体贴的女孩动心?
他是否会抱怨孩子体会不到其他孩子所能感受到的母亲的角色?
作为一段差不多但没这么严重经历的过来人,能够体会到一些Diana的心情。
其实回头看那些所谓的“牺牲”“奉献”,当时也并不觉得是多么大的事情,只是因为我会爱人、会照顾人并且不愿意丢下对方一个人,它并不需要来自什么伟大的“true love”,只需要想和这个人走下去的决心,和相信未来日子更美好的坚定。
但并非所有男人都是Robin,所以让女孩子们相信并成为Diana毫无意义。
世间的因缘际会就是这样巧合,她有了他才成为她,他有了她才成为他。
由于故事中的病人是男人,所以支撑这段史诗的不仅是“真爱”,不可避免的还有对女性自我的压制,对父权下女性牺牲奉献的认同,对传统婚恋观的过度美化。
如果故事中的病人是女人,我也一样会歌颂并心痛这个男人。
2️⃣但真爱无用吗,我并不这样觉得。
想起很久以前看到过的一句话,“真正的爱是具有创造力的,点亮了漫长又平淡的日子,延续着最初的感动和期待。
”电影后半段确实完全升华,从一家一室的爱延续到了对生命的关切,呼吸机轮椅的发明不仅是一个工具,更改变了无数囚禁在医院里其他重度残疾人的命运。
而这样颠覆性的改变,并不是被金钱或权力推动,而只是源于一位妻子和一群朋友的爱。
先有爱,才有万物。
死亡告别的时候Robin问她,“这一生和你想象中的不一样吧?
” 鼻子突然一酸。
一个人牺牲,另一个人真心心疼并理解,这样的双向奔赴,风险、痛苦、恐惧没有磨灭他们共同求生的乐观,他们不是象牙塔里的爱情,而是久经现实考验仍不褪色,他们担得上真爱二字。
我留着这部影片,留了一个寒假,因为等不到合适的人和我一起分享,原本是想要找一个浪漫的夏夜,在学校的某一间自习室里,和那个自己精心挑选过的人一起流泪——我原本是把它当成一部爱情电影看待的。
看完这部影片后,却发现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忠贞、浪漫的爱情,而是在讲述一个被剥夺呼吸权利的人,寻找自己生命的意义。
美好的爱情,仅仅是这场生命的一部分,甚至不是最华丽最灿烂的那一部分。
包括我在内的许多观众,从来没有体会过被剥夺呼吸的痛苦,呼吸原本是生命中最平常的事,它理所当然地一直在那里发生,那些肌肉理所应当地一直在那里工作,他们都安安静静的,轻轻柔柔的,在我们不知不觉中担负起延续生命的重担。
但当我们把视线集中在罗宾气管处的脆弱的管道时,呼吸的重要性被无限放大,这些安静的肌肉变成了无时无刻不在发出噪音的机器,那些惹人烦躁的嗡嗡声,却成了象征罗宾生命持续的标志。
在观影过程中,那些噪音在耳边徘徊着的时候,最能让人安心。
所以,生命很沉重,我们的身体无时无刻不在为我们能够活着而努力,只是我们这些健康的人感受不到而已。
黛安娜对罗宾的爱,当然是感人至深的,这份爱给了罗宾活下去的勇气。
同时,这份爱促进了想象力的发展,如果没有这份爱,就不可能有人把罗宾从带走,更不可能发明轮椅,他就找不到属于自己的“truly live”。
感慨后反思,真正给罗宾带来“truly live”的只是黛安娜吗?
或许她只是其中助力的一环。
不去夸赞那些帮助他的那些朋友,那位发明家,那个天真可爱的小男孩,单说罗宾自己。
从求死,到求生,从求生到求自由,从求自由到求真实,最后获得真实生活的他,面对自己的残疾人同胞,他开始求胜、求自己的生命和他们的生命都能真实。
“survive”对于他来说已经是艰难的目标,但是他还要追求“truly live”。
我想,这应该就是他心里的信念和希望在拖着支离破碎的身体往前走,而强大的意念从来不会被残破的身体拖累。
“breath”这是电影的题目,它可以被解释为呼吸,还可以被解释为一口气,或许象征着呼吸机给罗宾输送的那一口口空气,但是更多的应该象征着罗宾和他身边的人不愿意向命运服输,不愿意咽下的那一口恶气,只要能够继续呼吸,他们的反抗就没有结束,他们的坚持就没有结束,伴随着每个人的一呼一吸,他们就这样陪伴着罗宾继续往前走,探寻生命的意义,直到获得自己的“truly live”,才愿意停下脚步。
空气很轻,呼吸很轻,但是生命很沉重,生命的意义很沉重,沉重到我们的身体和我们的意念需要去共同带动他,带他往前走,配合着爱、勇气、想象、科技去追寻属于我们每一个人的“truly live”。
个人最大的观感就是完全不能代入,简直像一个童话故事。
不过前半段男主刚瘫痪心灰意冷、一心求死的片段倒是让我很有共鸣,他离开医院抬头仰望天空的那一段私以为是全剧最佳。
如果我处于和男主一样的情况,可能我的故事在我离开医院后不久就要结束了。
但死前仰望的是蔚蓝的天空而不是雪白的天花板,就是我最美好的归宿了,自这之后的剧情虚幻得就像童话。
按照国内电影电视剧的套路,至少得过半男女主才在一起,但这里开场就是两人相见,大概5分钟之后,Diana就非Robin不嫁了,大概20分钟,Robin就已经倒下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已经插管了,速度极快。
Robin一开始一心求死,后来想通了,选择为妻儿活下去,但他不甘心在医院里度过一生,于是在妻子的帮助下选择出院,哪怕每天承受死的风险也要活得精彩。
出院后的生活很精彩同时也很惊险,首先是在家里,狗狗邦吉把插头弄掉了,还好Diana及时发现,之后狗狗就再也没出现过了,谁敢呀;他们去西班牙旅行,发现呼吸机坏了,在路边等特迪从英国飞过来给他修,不过这家人就在公路上野餐了起来,还吸引了其他人一起加入进来,场面可欢乐了。
以上是Robin自身生活和心态的改变,这些改变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特迪设计的轮椅,他想改变其他严重残疾人的生活,让他们也能堂堂正正生活,而不只是活着,他们开始跑医院,一开始当然是受到了很多阻碍,后来向简·内维尔太太筹集到了钱,Robin以前的病友就浩浩荡荡出院了。
由己及人,Robin和他妻子朋友一起让更多严重残疾人能够有尊严地生活,而不只是等待死亡。
电影给我冲击最大的,是他们去一家医院,有一件全白的房间里,有好多类似休眠仓的仓,都是严重残疾的患者,他们只有一个头露在外面,像是在等待断头台行刑,太吓人了,也反映出医院的残忍,那些患者仿佛就是在坐牢。
看到此番场景后,Robin在残疾人管理大会上发言,下面都是每个医院的负责人,他们大概以前从来没有想过严重残疾人还能亲自参会,还能像Robin这样生活,Robin给他们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看到影片最后,卡文迪许的儿子就是本片的制片人绷不住了,电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这是最让人感动的,真的很难想象这在现实中是如何实现的。
影片最后是一些历史影像,电影源于生活,是生活中的创造力创造了好的电影故事。
在轮椅上生活了近20年后,Robin选择离开,他开了个派对,和所有人告别,Diana起先不同意,但后来她知道改变不了Robin的想法,也就选择了尊重,Diana太伟大了。
Robin在重拾了语言功能后,一直会和Diana开开玩笑,Robin的笑容特别治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脖子以下瘫痪的Robin尚能乐观生活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乐观,再怎么样,都别丢了幽默感。
// 昨天明明干了很多活却没有什么成就,躺在床上觉得空虚时,我打开了《一呼一吸》哭湿半包纸巾后突然悟了: 原来呼吸本身,就是生命最壮丽的奇迹✨🪂《一呼一吸》是根据导演父母的真实故事改编的,讲述了男主角罗宾因脊髓灰质炎病毒而全身瘫痪,💔一夜之间变成「会呼吸的尸体」,当医生宣判他活不过三个月他却用钢铁般的意志改写剧本,让瘫痪的躯体开出自由的花🔥分享三个让我灵魂震颤的启示:❶爱是穿透绝境的追光罗宾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也是幸运的,他的妻子戴安娜从没有放弃他,带着他偷偷从医院回到了家,因为她知道罗宾想要的是真正地活着,而不是在医院里苟延残喘。
于是,她鼓励罗宾勇敢地面对生活,哪怕只有一线生机,也要努力活下去。
❷ 「被困住的是身体,不是人生」罗宾和戴安娜的选择让我深受感动。
他们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用自己的方式,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罗宾在朋友的帮助下,实现了户外旅行、远程旅行,甚至筹集资金推广第二代轮椅,让成千上万的病患受益。
他的生活,比大多数人都要精彩。
❸ 痛苦是活着的勋章生活中的困难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失去了面对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当我们陷入低潮时,不妨像罗宾一样,勇敢地站出来,面对现实,接受挑战。
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天空。
🌊当我在低谷期遇见这部电影,突然觉得堵车、加班、KPI算什么,能自由呼吸奔跑的日子,本就是上天的馈赠啊!
🎬建议搭配以下场景食用:· 深夜emo时 · 抱怨生活时· 想放弃时 · 忘记幸福时💡看完你会:用力深吸一口气把明天的朝阳装进口袋然后继续骄傲地和生活过招欢迎在下面分享:你曾在哪部电影里找到重生力量?
《一呼一吸》改编自英国企业家罗宾·卡文迪什的真实故事,由罗宾的儿子乔纳森担任制片人,赋予影片深刻的真实性与情感厚度。
故事始于1950年代的英国,那时候的罗宾还很阳光、自由与冒险,还与后来的妻子戴安娜正值热恋期,但一场突如其来的脊髓灰质炎让他全身瘫痪,仅靠呼吸机维系生命,曾经的意气风发变成了离不开呼吸机的病人。
影片以真实事件为基底,将个体的苦难升华为对生命意义的终极追问。
故事里的男女主很感人,男主顽强的生命力与乐观的人生态度,女主不放弃不言累的母性光辉。
然而我想探讨的是,如果一个家庭遇上一个患重大疾病的人,需要多大的物质条件和精神支持才能让病人以及家人平静、自洽的活下去呢?
首先是物质条件,这一条是最基础的,很多家庭其实并不是主动放弃病人,而是被迫,因为没有钱。
病人生病需要钱住院,需要钱让人护理,如果家里有人专门负责病人的饮食起居,那么家庭就会失去一份收入,对于这样困境的家庭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电影里的罗宾和戴安娜并没有这层顾虑,单凭这一点就强过大部分人,所以我们不能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去指责那些放弃病人的家庭。
罗宾本身就是有钱人,能在非洲地区拥有自己的产业这绝不是普通家庭,哪怕是在英国。
除了自身现有产业,罗宾还是一个投资家,在他生病之后股票的投资大赚,这也为家庭源源不断的提供现金流。
久病成医,为了让罗宾能够在医院以外的环境生活,他本人和朋友一起研发了能够移动的呼吸机,这又是一份新的赚钱事业。
所以说,哪怕是生病,罗宾依旧在为家庭提供物质基础,所以戴安娜才可以全身心的在家里照顾他。
戴安娜本身就出身高贵,罗宾刚生病的时候家里的存款告急,可是戴安娜的母亲是她最坚强的后盾,直言家里会帮助。
此外她那两个双胞胎哥哥也一直在帮她。
不管是罗宾本身,亦或是妻子的娘家,他们都不缺钱,他们不仅不缺钱,活的比大部分人都要好。
住的起城堡,买的起特殊汽车,租的起运输飞机,开心的时候可以大办宴席,可以随时随地满足内心的需求。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没有了物质的忧虑,还需要不死的精神追求。
他们非常幸运,身边遇上的亲朋好友都是善良和助人为乐的。
医院里的护士和医生没有阻止他们的逃离,罗宾才能住在温馨的家里,而不是压抑沉闷的医院;戴安娜的哥哥们总是忙前忙后的帮着他们,从来没有怨言;丈母娘没有在他们最黑暗的时刻雪上加霜,而是帮他们照顾孩子,并不断鼓励女主;那个一直帮他们研发轮椅的好友,就这样的一位教授是多少人不可能拥有的朋友;还有那些不扫兴的朋友,为罗宾办生日会,开心的参加他的告别礼,不管什么时候都是积极向上的参与他们的活动,而不是敬而远之;最好的朋友一定是他的妻子,没有在他患病的时候离他而去,没有在他万念俱灰的时候弃他而去,唤醒他的求生意志,陪伴他的孤苦岁月,照顾他一切的生活起居、心情的潮起潮落。
这场苦难到底谁承受更多呢?
戴安娜为病夫牺牲了自己美好的青葱岁月,而罗宾也为了妻子与病魔抗争了三十多年,他们都为彼此付出了自己所能付出的一切,在这场与死神抗争的战斗里他们都是胜利者,最后罗宾的选择更是放过了自己和所有人。
有时候放手不是一种失败,离开不一定是悲剧,人要学会放过自己,放过他人。
公众号:三横兰
整理不好的思绪那就从个人观影感受来说吧总是觉得前半部分两人相识相爱那个明亮又美好的部分不够,大概就是这样的情节太残忍了吧,所以在情节急转直下的时候不住感叹:怎么会这么快呢,还没看男主live够呢。
其实一直以来我发现面对这种生理上的严峻考验我都是极其脆弱的,这样极其脆弱的意志使得我甚至是极端的。
之前看Me Before You的时候也是这样的感受,两部其实都是帅气聪明又热爱冒险的男主,他们的一生本来可以是brilliant的 可以拥有完美的的事业,邂逅美好的爱情,有很棒的人际关系,能培养教育一个优秀又善良的小孩,可以到世界各地体验和留下许多精彩的故事。
They are like built or grown into this way. 但这真的太残忍太突然了,所以我之前也一直很能理解Me before you男主即使在遇到龙妈之后还是选择安乐死,因为这样的人生和他这个人本来就不是匹配的,这种unmatchness 不会使他truly live 我之前也有说如果我是那个男主我甚至会比他更早选择安乐死/当然我不得不承认这里面的脆弱和自私的因素,但我真的不愿在这样的处境下去不住地去思考这样的生命到底有什么样的意义。
但Breath这部电影,男主真的因为女主对他的爱选择活下去了,我在看电到他瘫痪又决定活下去时共情到极致,那一段反复说着“let me die”的情节我真实地在自己全身每一个处都感受到清晰的疼痛感。
(我当时也是惊了 这种 overwelming sympathy 够了哈)但后面确实很多情节都看得我极其难受和痛心,我也很难真正敞开地去看待和感受他们之后生活的乐观和快乐,所以刚刚说我甚至是极端的。
说不上来我这是怎么了,我后来仔细思索,我应该缺少的还是像This is us里面 男主Jack那样面对生活无数残忍考验的坚韧和笃信,我还是意识到自己的生活真的很幸运也很顺利了,我也真的惭愧于这份脆弱,我希望它能随我的成长慢慢fade,又或者我能找到更强大的belief支撑包裹这份脆弱。
由此我也真的惊叹于黛安娜的坚韧和强大,看到电影结尾也才知道这是真实发生的故事,真的有这么美丽又坚韧的女主 哭了写的乱七八糟最后cue 下 经典励志台词吧哈哈哈哈“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我对truly live 真的有着许多的追求,真的需要在自己的时间线里take time
《触不可及》跟此片应该属于类似题材。
我偏爱此类题材,不是因为励志,而是因为当你身陷困境的时候,看完这类电影,总能惊醒发现——生命原来有如此强大的转圜余地,绝地求生,绝非虚言。
大好前途的青年,前一刻还是网球场上英姿潇洒的少年,下一刻就被医生判了死刑。
不,比死更惨,连呼吸都无法自主,全然要依靠一台机器帮助呼吸。
除了一颗头脑,他身体的其余部分全部形同摆设。
娇妻在旁,幼子还未出生。
算是晴天霹雳。
看着光鲜的白富美太太,此刻却如同圣母,誓死守护在旁。
他不能死,而为了活下去,第一件事就是逃离医院。
因为不自由,毋宁死。
他们逃出了医院,回到了妻子精心打造的郊区别墅。
在那里,他感觉自己有了生的憧憬。
即便只剩一个大脑,却也绝不闲置。
既然只需要呼吸机就可以活,那是不是,只要保证随时携带呼吸机就可以出门?
于是,他们一次次改造呼吸机,让它变小变轻,与轮椅几近一体,这样他不仅逃离了医院,甚至还能妻子儿子一起全家旅行。
他带着轮椅坐上了汽车、坐上了飞机,谁也料想不到,他过上了比大部分正常人都自由的人生。
然后,一个更大的计划在他脑子里产生。
在德国,他见到了最高级的医院里,那些人躺在呼吸机里,如同一个个罐头。
德国人引以为豪,我们这是最先进的医疗技术。
他叹息,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形同监狱。
他要拯救如同他一般的患者。
世界的历史中,总会出现一些这样的人。
当所有人觉得不穿鞋正常的时候,这样的人却会觉得,人为什么不能穿上鞋子?
总有人类,相信人可以跑的比马快,飞的比鸟更高,想要去地球之外看看月亮。
这样的人,不相信什么是必须的、应该的、肯定的。
他们是整个人类的叛逆者。
逆天改命,即先知。
假若呼吸就可以活着,那为什么不能让生病的人呼吸的更美一些呢?
当生命中只剩下呼吸这件事可以追求的时候,他的确做到了极限。
如同阿甘一样,他把自己的呼吸,活成了一种行为艺术。
最后,他的行为艺术,让他魅力四射。
我看到那些男男女女围绕在他身边,如同围绕在神面前时,感觉有些可笑。
人类说到底是脆弱的,在强大的灵魂面前,一切虚无的颜值、财富、名利这些标准,好像都不重要了。
但如果同样一具病着的躯壳躺在这里,只是呼吸,他们恐怕又只会投来鄙夷和同情,心里嘀咕一句,这什么怪人。
他自然是心知肚明。
原本只是活着,看着孩子长大。
后来一切超出了预期。
当生命最终的尽头来临,他一如当年逃离医院时那样,安排好了一切,因为,不自由,毋宁死。
此生他惟一感到愧疚的,大抵是,当年一眼万年,一见钟情追到的姑娘,假如他知道自己不久就会步入这样的故事里,他还会示爱,还会娶她吗?
如果没有跟他在一起,她此生肯定要更轻松愉快许多,不会每日坐卧不安,惟恐死神来敲门,还要做他的终生护士、保姆、管家。
这也是命运吊诡之处吧。
anyway,趁我们现在还可以呼吸,努力让我们的呼吸自在一点、轻松一点、美好一点。
生命本就是呼吸而来、呼吸而去。
那是我们最容易遗忘,却又最容易满足的自由。
有家人有朋友,乐观还能旅游,这样的后瘫痪生活还有什么遗憾和不满足的?所以说过于美化反而失去了励志效果啊。现在的80后演员里面加菲是不是最有少年气的?是不是?答案一个字,不接受反驳~~~~~
太普通了,并无感触,这时候就会想:传记电影太抓马又太假,不抓马就是流水账,还真是难拍哦。
影片完全没有多少悲观的情绪,甚至大部分时间里都是轻松欢快的,让人感受不到现实中这数十年的人生有多么不容易,这种积极我想是符合原型人物的人生态度的,虽然作为电影来说这部作品难以称为佳作。作品之外的现实实在震撼人心,所谓勇者无外乎是知道生活的苦难,却仍然热爱生活。孩子最终将父母的爱情搬上了荧幕,太浪漫了!
好吧,那女人是个圣人,全凭一口仙气儿吊着。
很简单的故事。很普通的拍摄手法。就是那么打动我的心。可能,是因为这样的爱情太难能可贵了。
“你在喉咙里,在脉搏里,忘记你如忘记我怎么透气(呼吸)...”
家人是最重要的。
太平庸了
I don't want to just survive. I want to truly live.
最难得的是当事人拥有选择的自由,不被感情、道德、他人的想法所绑架,向死而生或关闭呼吸机,我的生命我做主。
给我一种又看了一遍《万物理论》的错觉。
过于平淡无奇的传记。
好难看,一星半
相比美丽心灵,差了实在有点多
情感克制,演出真实,拍摄流水,整体是一部偏爱情的生活电影,不平凡的平凡一生
他用力地活过
豆瓣春日影展推荐——真实力量,能在如此病痛折磨下坚持生活的确实充满了真实的力量。不仅仅有爱情支撑,还有着双方的理解、包容和尊重。而且,电影中的女主更值得被欣赏。
真实主人公的大儿子就是影片的监制。比万物理论好看,发明轮椅造福病友很感人啊。
太棒了,只能强烈推荐!尤其在这样的时期
为残疾病人所做的贡献升华了整个影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