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应该都记得,小时候学校总是组织观看科教类电影,这些科教类型的电影在今天看来很多都被认为是主旋律影片,但也不乏多种多样的类型,战争片,教育片等等。
那个时候被要求观看教育片的原因在于让更多的学生们知道,努力学习的意义,因为很多教育片当中的主人公们所面临的教育环境远远不及观看电影的人群,因此,观看科教类电影的意义就是如此,虽然长大后对此有不同的看法,然而看多了这种类型的科教片,认同也就更深刻,不同就渐渐的少去了。
今天给大家推荐的影片《走路上学》就是一部教育题材的电影,在西南边陲有一个少数民族聚居村落,这里的孩子们要上学就必须乘着滑索溜到江对岸去,即便是对于大人们来说,乘着滑索也是一种极其危险的举动,更别说小孩子,然而要上学就必须这样,否则几十公里的山路翻过之后才有桥。
政府一直筹划着建一座索桥,然而在这之前,孩子们依旧是每天要度过这样的上学路。
这个村落里有这样一对姐弟,姐姐在上学,弟弟却不被允许,原因在于妈妈担心安全问题,弟弟总是被许诺当前往县城打工的爸爸回来后才被允许上学。
然而弟弟却不安分,总是偷偷滑过去旁听,这一切被新来的支教老师聂老师撞破了。
妈妈因此生气了,而聂老师为了不让妈妈担心弟弟的安全问题,于是决定每周过来给弟弟补课,这样姐弟两都有学上,然而有一天,姐姐却出了意外,这一家又被阴云笼罩了。
《走路上学》看完的感受自不必说,这是一部非常感动人的影片,同时也非常符合很多朋友小时候观看的教育片的主要属性,本片旨在为我们呈现西南边区的少数民族孩子们艰难的求学之路,并以此来鞭策更多的处于比他们环境更好的孩子们认真努力学习。
这是本片的主要核心思想。
当然,有人也看到了现实问题,为什么政府不给这些孩子们修一座铁索桥,而是任由这些孩子们每天经历着这种极具风险的活动。
其实这个原因本片说了一个浅显的道理,那就是发展不平衡,深层次的道理要是每一个人都认真思考的话,自然也是不在话下的。
大家都能想得通的道理,如果拿来争论,其实是没有意义的。
当地的财政如果充裕的话,自然会考虑为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解决上学路的问题,如果当地的财政不充裕,而靠着国家拨款,那么款项一定是先用来在人流量大的地方建造基础环境的。
这个在改革开放几十年来都是屡见不鲜的,内地之所以与沿海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根源就是如此,如果大家对于这样的设计有异议,那么应该从根源入手去反对,而不是对于这种表面上的现象进行谴责。
当地的人们不努力吗?
当地的领导干部们都是棒槌吗?
自然不是,至少本片中展现的淳朴的民风并不是这样,大家都想要解决问题,但大家都没有办法没有能力去解决问题,而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建桥的队伍来到这里帮助建桥,否则,我们也就只能等着感动自己而已。
因此,上文提到的本片的主要核心就是激励更多的身处安全圈内的孩子们认真学习,而除此之外的愤慨,感动什么的,本质上是没有意义的。
我们当中的很大一部分人总是热衷于这种居高临下的感动,然而对于基础的问题总是视而不见,甚至不愿意去思考,片中的姐姐发生意外让人对于孩子们身处险境的问题更为愤慨,进而转化为让其中的一部分观众对于当地的政府部门的愤慨,但冷静想想,这些是政府部门愿意看到的吗?
这些是当地人愿意看到的吗?
他们身处的就是那么恶劣的自然环境,如果不是国家投入发展,而是任由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他们自己能解决吗?
即便是最后修了一座桥,大家也都能知道,这座桥的成本与收益之间是不平衡的,因为这座桥除了为这些孩子们方便了上学路之外,没有任何的特殊意义。
然而即便是如此,大家依旧是热衷于对于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讽刺挖苦,然而这样没有收益的事情只会在我们国内发生,如果这是别的国家,即便是发达国家,也少有政府愿意做这种入不敷出的投资,因为那些所谓的纳税人不愿意。
因此,对于本片背后的苛责是没有意义的,唯一能解决本片中孩子们的上学问题的就是帮助这些深山中居住的人们搬迁到平原地区并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当然,这又会引发另一个问题,文化的保留与融入。
因此,本片还是完成自己的激励作用就已经是善莫大焉了。
同样类型的影片如果是怀着讽刺的心态去观看,其实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
关怀不是居高临下找优越感,而是实实在在的做事情。
……你好,再见
试映会之前,两位小主演悠闲地与导演、摄像师聊天,美丽的阿娜木龄(饰娜香)身穿傈僳族服装,从外貌上既符合我对少数民族的优雅印象,清纯,清新,又像这部电影的整体基调那样,脱俗。
一个简单的故事,一段忧乐的生活,偶有“痛点”,却也温情脉脉。
有一种儿童片适合所有成年人观看,比如《走路上学》,因为它始终围绕着“希望、理解、爱”等大宗的感情,看似题材幼稚,却对现实中人的心态做深入触探;看似用轻巧的线条勾勒文艺轮廓,却细微地借艺术手法制造着角色命运对观众的启发与感染。
直到看完了整部电影,心情还是久久的不能平静。
电影一开头就给营造了一种浓厚姐弟情深的感情,也一直很喜欢这种感觉,瓦娃呢就一直期待着能滑一次索去对面看看,毕竟岸的这面还是太渺小了,他就想出去看看。
姐姐娜香也是一直默默宠着弟弟,直到弟弟被发现溜去学校了,这才开始了后面的故事。
聂老师呢也是很善良有爱心的一个人,为了瓦娃能够去上学也是操碎了心,不过整个片子最感动的地方在于娜香掉进怒江,然后就给瓦娃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障碍,也是很虐的了,自己一直都玩伴就这样不在这个人世了,真的是哭死了,后面呢就是聂老师一直来劝瓦娃去上学,最后以建成了大桥来结束这段影片。
片子呢贵在情真,人唯一不能停下的就是追随知识的脚步,知识在彼岸,梦想也在彼岸
在遥远偏僻的山区,有一家人,家里有个小男孩,他还有一个姐姐和妈妈。
爸爸长期在外地工作。
她的姐姐每天都要上学。
那个小男孩聪明过人,也很渴望上学。
但是他妈妈因为有一次滑溜索差点掉下了江里,所以不让他上学。
有一次,他偷偷上学,正好遇见了从城里新来的老师,他马上就跑了。
老师要去他姐姐家家访,他妈妈便知道他偷偷去上学了,要打他,被老师制止了。
老师走之前,给了他姐姐两双袜子和一双雨鞋。
第二天,老师又给他买了一双鞋子,让他姐姐送回去。
在途中一只鞋掉了,他姐姐想去拿,但他姐姐也不幸落入江中。
小男孩知道后非常伤心。
桥修好了,小男孩想象他和她姐姐牵着手上学去 看完这部电影,我心头微微一震,不由得羞愧起来。
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生活环境,却不懂得珍惜,电影里的小男孩和他的姐姐都要冒着生命危险滑溜索上学,而我们远的坐车,近的走路,还要什么有什么,都不懂得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条件,而且也不想上学。
同事让我帮忙找这部电影,找到视频后,顺便观看起来。
这是一部特别让人共情的电影,关注山区的发展、边缘人的教育、儿童的心理,节奏张驰有度,前期有小欢乐,夹杂着心酸,后期非常煽情,一条索、一座学校、一双鞋、一座桥……承载着太多太多,国家当下除了发达地区经济的追求,也不能忘了那些后进地区的需求,他们也有追求进步的渴望与权利。
里面的亲情也很感人,姐弟间的深挚感情让人动容,一举一动都是那么的真实,其中丝丝缕缕,使我不由得想到与自家弟弟的成长画面,真是难以忘怀。
这部电影中最感动我的部分就是姐弟情深的场面。
弟弟很爱姐姐,每天的玩伴也只有姐姐一个人;姐姐也很爱很爱弟弟,姐姐也从来没有欺负过弟弟;两个人和睦相处,情深依旧,真的是很好很温暖的一部电影了。
然后想到了我自己的弟弟,少年时候打架的场面;而且我每一次都不想带着自己的弟弟一起出去玩,所以我每一次都把我的弟弟给气走,让他去找我妈妈,少年的我真的是坏坏的,如今的我也是坏坏地吧,一点点没有道德感,没有责任感。
但是我的不快乐,已经不容许我有道德和责任了,如果我不小心有了道德和责任,想必我会即刻死去,阳光晴朗,万物生长,而我却选择了死亡。
因为村子里面的新来的老师,给每一个小孩子送了一双雨鞋,弟弟也很喜欢,也很想要,但是老师并不知道这个家里面是有两个小孩子的,于是弟弟就非得想要姐姐的雨鞋。
弟弟说如果把雨鞋给了自己,自己就不去偷偷溜索了,于是姐姐就说:“给他嘛!
”但是最后上学的时候,弟弟看到溜索的少年们全部都有一双崭新的雨鞋,而自己的姐姐穿着拖鞋的时候,就把雨鞋重新给自己的姐姐穿上了。
而且还用自己的衣服袖子,给自己的姐姐擦擦脚,他真的是可爱到爆炸。
然后我就觉得,此处真的应该手动@我弟弟,我弟弟别说给我擦擦脚了,我弟弟连盆洗脚水都没有给我端过的。
弟弟是一个很聪明的小孩。
姐姐说:“我们这里要建桥。
”弟弟说:“什么是桥?
”姐姐:“......”解释了半天。
弟弟:“哦,我明白了,桥就是水上的路呗。
” 弟弟:“为什么我们这里好?
医生要走?
阿爸要走?
城市里的人还不来我们这里?
”为什么我每天如此不幸福不快乐,还要过这样的生活?
为什么?
为什么?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压抑着自己?
为什么我每天都要这样子对待我自己?
为什么?
为什么?
我很不快乐。
最后姐姐为了拿到给自己弟弟的一双“18.5”的鞋子,丢掉了自己的性命。
她也许永远想不到自己是因为这样才丢掉了生命,因为“18.5元钱”才丢掉了生命;但是这“18.5”元钱,又是无价的,是姐姐的生命,是姐姐对于弟弟的爱意,是姐姐对于弟弟最诚挚的爱意,是那么的温暖,是那么的让人心情澎湃。
电影看完的那一刻,我的不快乐又继续洋溢起来了,此消彼长,毫无办法。
这部片子记录了瓦瓦一家的生活。
这是一部悲剧。
瓦娃的家庭成员有瓦娃妈妈,瓦娃奶奶,瓦娃姐姐雅娜,瓦娃还有一个离家未回的瓦娃爸爸。
全家人生活在怒江边上地小山村,要想买点什么东西,都得要到江对面去,而过去的唯一方法是用绳索滑过去。
瓦娃奶奶生病了,急需看医生,瓦娃妈妈走到江边,看了又看,还是没敢过去。
瓦娃自告奋勇,一下子激怒了妈妈。
瓦娃妈妈坚决不允许瓦娃度江。
“那为什么姐姐可以过去呢?
”瓦娃问,“姐姐渡江那是要去上学,你不行,瓦娃,你要是敢渡江,我打断你的腿”。
姐姐雅娜放学回来了,雅娜二话不说,直接娴熟地渡江请医生去了。
在雅娜的恳求下医生终于不情愿地来了,冒着生命危险渡江过来了。
奶奶得救了。
医生走了,他再也忍受不了这里的环境了,医生回城里了。
雅娜的学校来了新老师,姓聂,是个女孩子,非常漂亮。
小聂老师从深圳过来实习的,也是体验生活吧,三个月后就回城市里了。
小聂老师来到学校见到的第一个孩子就是瓦娃。
巧得很,瓦娃偷溜绳索渡江,也看到了新来的老师。
小聂老师发现小孩子都穿拖鞋,她决定想办法募捐,让孩子们能穿上好看的鞋子。
不久之后,小聂老师家访,她是和雅娜一起渡江。
她在雅娜家里发现了那个偷听她讲课的小男孩瓦娃,原来他是雅娜的弟弟。
小聂老师留给了雅娜一双漂亮的红雨鞋。
瓦娃从姐姐手里要了过来,没办法,谁让姐姐疼爱自己的弟弟呢,姐弟情深。
第二天上学,瓦娃把鞋子又还给了姐姐。
小姑娘雅娜舍不得穿,小聂老师发现了这一点。
在商店里,小聂老师给瓦娃买了一双新的鞋子,雅娜准备带回去。
在渡江的时候,一个不小心,雅娜掉进江里了,再也没回来。
全家人悲痛不已,小男孩瓦娃得了抑郁症,一句话也不肯说。
瓦娃爸爸回来了,这一次再也不走了。
过了不久,通往城镇的桥也修好了。
瓦娃可以上学了。
谁做错了吗?
谁也没做错。
这部片子真的很让我感动,一个是故事本身,那么小的年纪,那么可爱的雅娜,被大江吞噬了生命。
再有就是让我回想起自己的童年生活,小山村,艰苦的生活,那段日子似苦实甜。
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我的内心被震撼着,生活在大城市的我们,条件优越、交通便利、不愁吃、不愁穿。
有时走一-点路也不想,打车.上学,甚至父母煮的饭菜、买的衣服、鞋等不称心,还责问父母不会买东西,强烈要求在买,山区里的孩子们没天天不亮就走路上学,而且溜索很危险,常年是那两件洗的发白的衣服和四.季不变的凉鞋,与他们相比之下,我们真是太幸运了,但我们却身在福中不知福,吃要好的、要穿名牌、要喝饮料、住要高档,不比学习,而讲物质,不讲节约、而讲奢侈。
同学们,我们要学习山区里的孩子,要学习山岖孩子们那吃苦耐劳的精神,要学习山区孩子那团结和睦的风格。
这部电影讲述的的是山里孩子瓦娃和姐姐的故事,山里孩子上学非常不易,姐姐可以滑绳索过江去上学,而因为瓦娃太小他妈说要等到他爸爸回来才可以带他过去,瓦娃是个好学的孩子,一心只想像姐姐那样可以去上学,……姐姐过江是为了保护瓦娃喜欢的鞋子绳索断了姐姐死了,瓦娃妈妈崩溃了瓦娃爸爸回来也不敢相信,瓦娃也一点点变得抑郁,支教老师努力开导他告诉他他要像姐姐一样好学……推荐大家去看,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可以看看
一个有希望的孩子,就这么被一个有心理问题的妈妈给毁了。
当命运如此,一个人是选择抱怨呢,还是认真面对呢,还是希图救世主的拯救?
影片做出了选择: 我不行了,快来救我吧。
基本上就是这个逻辑。
电影里面的瓦娃的爸爸,基本上是个摆设。
既没有给孩子希望,又无法帮助孩子成长。
这个脸谱式的爸爸,就是为了满足家庭温饱而设置的。
其角色丰满程度,甚至不如躺在病床上的奶奶。。。
所以作为未来希望的瓦娃,没有自我完成灵魂的救赎,而是在大人的安排下,接受了救世主的救赎,(桥),他的结果呢?
应该是皈依了救世主的可能性大些吧。
所以说这个电影催泪强点,但是格调不高。
原来能走路上学也是一种愿望。可惜这样好的电影却没有公映。
还行。
直到有一天,家门口修建了一条桥,瓦娃可以安心地走去上学了,他也慢慢从自己的阴影中走了出来。
故事很好,但是摄影和布光太随便咯
演技还能再假点吗
主旋律公益宣传影片,怒江天堑将傈僳族孩子隔绝在大山之中,政府的资助、社会的关爱对这些孩子来说是雪中送炭。善良懂事的姐姐溜索上坠江身亡是影片最大的情绪点。导演叙事功力欠佳,剧情编排上刻意,姐弟俩真情流露的表演弥补了故事本身的不足
人太多了,再恶劣的地方也有人。
哭死我了
3.5,很好看
非要把平实的故事煽到恶心,编剧烂。把令人心动的风景拍得腻腻歪歪,导演烂。一星给风景,一星给小演员。
感觉跟《小鞋子》的内容高度相似,但是远没有《小鞋子》拍的好。
本来蛮欢乐的,可以非要安排姐姐掉江中。真没意思了。一切太刻意,感觉不真实。总是用挑剔的眼光看电影,为啥呢?
这。。原来是电影 我是在纪录片展映上看的。。
开头就能猜到结尾的故事,导演在自我感动,没拍到背后的原因。
弟弟画的桥是泪点
一双渴望的眼睛和真挚的感情,也融化不了怒江无情的奔流。愿你们安好。
不错
陪两个娃一起看的,让她们知道还是有很多小朋友的生活没那么好,需要她们帮助。孩子永远是纯真的,也希望祖国的花朵都能平安成长!
刚看个开头脑海里就突然蹦出两个想法,第一个就是人教版七下英语书里的课文讲过滑索道上学的孩子。抱歉,职业病犯了。第二个就是去年爆火的土味视频:我是云南的,云南怒江的......傈僳族。说回电影,影片很感人,把云南山村拍的很美,但是吧,电影感很差,这也是国内小成本主旋律的通病,导演技法太差。而且姐姐突然离世有点过于刻意了。为了煽情而煽情。7分。
这么好的题材拍成纪录片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