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想去看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前几年已经买了票,因为疫情被取消了耿耿于怀。
看到线上这个以为是和人艺话剧那种全程高清录像,结果发现不是,才后知后觉想到,这大概和只此青绿一样,是把舞蹈舞剧转为了电影。
只此青绿没有看,毕竟舞蹈的时长有限,可能扩充成电影要增加很多内容?
但永不消逝的电波本就是舞剧,转成电影感觉有点不伦不类。
从情节和细节上是丰富了很多,但整个作品被切割得非常碎片,既不能让观众像看电影那样进入或代入剧情,也不能像看舞台剧一样欣赏到足够优秀的舞蹈表演。
但还是感叹一句,别说舞蹈专业了,但说表演表情,演员们也比流量们优秀专业太多了。
6.18在上海看的。
买不到舞剧的票就先看一下电影🥺看完很想看舞剧,起一个很强的广告作用。
当初《电波》来校座谈会真的应该抢票去听啊555电影的部分和舞剧的部分各自都拍得很好,但是衔接有点奇怪,不知道是舞剧本身叙事的欠缺还是剪辑的问题,叙事线让人困惑。
但是情绪感染力足够。
然而这不是突然放出安全出口和观众席的原因吧!
真的有点出戏啊喂,作为电影来说太粗糙了。
两个体裁没有做到很好的兼容,电影的优点是背景更丰满,细节更生动,更有沉浸感,但是没看出两种体裁交融的出彩点。
不是说拍得很烂,而是可以拍得更好。
中间穿插了大量历史影像复原,喜欢,真实资料就是冲击力最强的嘛,但是对于导演来说好像有点取巧233。
看哭了两次,一次是裁缝铺小店员牺牲之后出来告别,店长和男主怀念他,还有一次是男主最后一次发电报。
“永别了,同志们,我想念你们。
”真的眼泪哗地一下流出来了……我也好想念他们啊!
感觉舞剧演员演技也挺好的,朱洁静好漂亮,王佳俊为什么总是瞪眼,长得莫名有点适合嬷()不过漂亮的女特务这种设置总感觉有点娱乐化,很像偶像剧或者神剧的套路。
为特务赋予美貌这一特质的底层逻辑是什么呢?
我一直很疑惑。
红围巾那段情节有点说不通,但是可以理解为舞台戏剧冲突需要,勉强可以接受。
最震撼的片段还是中间暴露之后大量地下工作者被捕,舞台背景上报纸沾血,插入很多党员被枪毙的历史影像(比什么情节都吓人),真正感觉到当时顶着这样的白色恐怖进行革命活动实在需要大无畏之勇气,也更加明白什么叫我们今天的幸福是先烈的鲜血染红的,幸福的背后总是牺牲,但幸福的享用者却从不知道牺牲者究竟付出了怎样的牺牲。
这种鲜血从不是抽象的鲜血,而是活生生的人。
死了这么多人,才有活人的明天,有时甚至为这种残忍感到不公平。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我想念你们,我想我才懂得到底什么是永不消逝。
总之是一部蛮好看的电影(底子摆在那里也很难变难看吧),之后会再看。
我还蛮喜欢的。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是一部舞剧电影的杰作,更是上海红色文化的生动展现。
影片中的舞蹈表演,每一帧都仿佛是一幅精心绘制的画卷,既保持了舞剧艺术的独特魅力,又巧妙地融入了电影语言的细腻表达。
演员们的表演精湛而富有感染力,他们用舞蹈讲述故事,用肢体语言传递情感,让我在观影过程中仿佛置身其中,与角色共呼吸、同命运。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影片在呈现原版舞剧思想内核和情感精神的同时,也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探索和创新。
通过电影语言的运用,影片成功地将舞台表演与电影叙事相结合,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效果。
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影片的表现手法,也让观众在欣赏舞蹈艺术的同时,更加深入地感受到了影片所传递的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对于舞蹈演员来说,电影是一种全新的体验和挑战。
他们需要适应电影镜头的拍摄方式,学会在镜头前展现更细腻的表演。
从朱姐和佳俊的采访中,我感受到了他们对这次跨界合作的热情和期待。
他们通过专业训练,努力将自己的舞蹈表演与电影语言相结合,为观众呈现出了更加完美的艺术作品。
《永不消逝的电波》不仅展示了上海歌舞团演员们的精湛技艺和无限潜力,也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上海红色文化和革命精神。
这部电影是对历史的致敬,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前有人质音乐剧,后有人质电影。
也算是和郑大圣导演有缘,《我本是高深》第一时间看了点映。
《永不消逝的电波》又走入电影院。
郑大圣导演是行业内的一把利剑,其剑挥之处,人人避之不及,其作品《柳浪闻莺》(制作人)豆瓣评分6.1,《我本是高山》(导演)至今未展示评分。
去年“高山”上映,即看到导演未来作品列表有《电波》,心已碎——但持刀电影依然成为他的镀金石,职务一次次刷新高。
此刻,电影不再是电影;彼时,电波的电影化只是一次任务。
路演,我纯粹为了2位主演而来。
朱姐是“朱洁动”,落落大方,表达口才能力了得;王佳俊则像个端庄的店铺模特,白衣衬得俊,可可爱爱的小表情。
两个人一黑一白,是成都的“熊猫”色。
两个主演聊了一些舞剧和电影的艺术表达,他俩更像引领人,给了我不一样的角度思考。
如果一部电影很糟糕,那是不是也是毫无可取之处呢?
我看的时间不满两场。
第一场,巨幕厅2排近中轴,似乎仰视巨人般的演员们。
一些人进进出出之外,沉浸式安静。
第二场,大厅4排中轴,视觉观感刚刚好,全场不时发出爆笑声。
心情复杂,支撑我看下来的,是对演员们的尊重。
先说电影的直观感受:1.这部电影最大的亮点是让我见到了“活”的邓韵姐。
我虽然已经看过了四组卡司,但唯独没有看过足不出包邮区的邓韵表演,此乃我的遗憾。
同时,舞剧因距离的关系,无法定格某个瞬间、某个群演的表演,但是,电影可以让我更靠近、看得更清晰。
2.电影制造了2次时空对话。
第一次,是全片中唯一的话音“同志们,永别了!
我想念你们”一出,即知道是老电影版孙道临老师的声音。
第二次,兰芬和李侠在黄浦江两岸用摩斯密码对话——看到这一幕时,我进入了这个场景,恰巧端午假期去上海看《李清照》,一日我在黄浦江头,另一日在外滩——那时是昨天的我和今日的我对望。
我们之所以当下能在阳光下舒展,正是一代代前辈们搭建的。
3.电影里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李侠捂住兰芬的嘴,兰芬一次次无法控制地哭出声。
舞剧,每次看到这一幕,兰芬都是无声的,紧紧发抖,手不能自己,兰芬的情绪从内经喉咙要跳出来,却不能。
舞剧,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电影,看到的是一个人的脸的特写。
我私以为,舞剧电波最核心的人物是李侠,但是电影电波最高光的是兰芬,朱姐的演技真的相当不错。
以上算是好感度。
以下是不可爱的表达。
4.导演在舞剧之间穿插了上海黑白老视频老照片、以及彩色故事情节的重新演绎——但这种跑马灯的设置并不能融合自洽,变成一次次出戏。
一次次的运镜,一次次支离破碎。
导演的意图很明显,但是成品技术不敢恭维。
看过舞蹈弗拉门戈的纪录片,很纯粹的记录,相当精彩。
5.舞剧里最精彩的:黑衣人群舞、早晨的弄堂、柳妮娜亮相、晓光之死、李侠独白solo、李侠和兰芬双线并行等等……电影里全部没有了!
请问导演塑造的电影高光何在?
黑衣人群舞,这是几毛钱的特效啊?!
真下雨都舍不得么?!
上海弄堂的天空色调假的不能再假了……舞剧里的家家户户弄堂生活多接地气啊!
结果……电影里……就是怼脸拍几个人原地跳舞?
谁一家家都在一栋房子前这样生活?
柳妮娜在舞剧里亮相,光影里一步步移动,脱掉外套。
电影里……就这?
我还以为要转场呢……结果……没了?!
同样,李侠在裁缝店找寻线索的片段也是糟糕的“复原”设计,舞剧里的倒退表演,在电影里就是真的切回去……看过了很多次舞剧、熟透了剧情,但是每次看到晓光之死还是鸡皮疙瘩都起来了。
而……电影……回忆还是在练功房?
这白的快看不清演员的表情了。
导演真没必要非要一次次给中弹的特写,不好看。
李侠独白solo在舞剧里是非常精彩的内心独白表达戏,电影切割得碎碎。
不仅于此,电影多处采用了转向观众席的视角,我都看得清戴着口罩的观众,观众在座位上移动。
既然要剪辑进93分钟的电影里,为何不能精益求精呢?
李侠和兰芬双线并行这段,在舞剧里是非常精彩的双线表演(《咏春》也采用了双线),但是电影里,直接cut了兰芬,直接就跳到了杀人后的兰芬。
朱姐解释导演的想法,兰芬象征了特别美好的女性,她还是怀孕的母亲,是不能杀人的,即使杀人,那也是意外。
如果导演的解读如此,那拍出这种水准的电影也不意外了:兰芬不是站在李侠背后的女人,她也是一名革命工作者。
6.导演是不懂电波的,也无法共情。
整部电影,唯有春晚的片段《渔光曲》算是完整。
也许,这就是导演对电影的定位:舞蹈好看就行了。
观众都知道《渔光曲》,这一部分要给足。
在我所看的电波电影,导演把一个高材生变成了一个地主家的傻儿子。
7.电影里的不适感次次在挑战我的神经。
李侠和兰芬每次的双人舞背景……都很像ktv大背板。
他俩就像舞蹈界的“二人转”。
最让人不能直视的,是他们最早的一次双人舞展示,墙纸开花的特效?
这种表达的不适感,我差点就要跳起来了:别把观众当傻子!
我宁可再刷两次《李清照》。
除此以外,导演的男性视角下,怼女性的特写拍照比比皆是:就算旗袍装很美,导演的视觉表达却是猥琐的。
我想起,去年曾经有男观众在小红书发帖,抱怨舞剧电波里的女人们穿着旗袍,里面还穿着秋裤。
在男性的描述里,旗袍就是女性身体的外延,舞剧不重要,重要的是漂亮的脸蛋和若隐若现的躯体能满足他们的意淫。
电影里,有些角度、有些镜头,美吗?
有必要吗?
8.绕不开的观众视角。
导演想设计一个舞台互动,但是技术呈现效果就是差。
最让人发笑的是李侠推开门而入,正上方是大大的“安全出口”绿色灯,脚下是舞台标志“stage”。
主演非常努力为导演开脱了,可以有不一样的电影解读,“安全出口”也可以解释为李侠的当下境况。
这是最好的挽尊表达,但是进过剧院的观众,“安全出口”可不是观影过程中喜欢见到的愉快事物。
9.电影里的色调不统一。
或是舞台舞剧的高清摄影,或者舞台对面的大灯照台,或是暗得像加了滤镜,或是白的发光的回忆录,等等……导演像是匆忙上架,没有对舞剧做过任何功课,没有任何预期和想法,拍出来是什么就是什么,然后拼凑在一起即可。
我看过很多电影学院学生的毕业作品展映,即使稚嫩,也能看出拍电影的初衷——郑导的电影,没有。
他糟蹋了上歌的所有舞剧演员。
10.电影的结局,延伸到现在的上海。
李侠用摩斯密码打出“love you”的时候我笑了,不土不洋,兰芬跳完舞回应“f”而“o”未全显示时想到了“fuck”。
多此一举。
一部革命电影,爱与信念,最后变成了恋爱故事。
11.电影没有留白,没有升华的空间。
比如邓韵所饰演的柳妮娜,在舞剧里是多么出彩的一个角色,观众们身临其境。
然而电影里,导演特别爱用各种怼脸特写,柳妮娜那种恶不再是明与暗,而直接甩脸上:老娘就是!
12.上歌大概是预算有限,演员时间有限,所以找了影二代来执导红色题材电影,总不会出错吧?
然而,这恰恰说明了导演的背景不代表会有一部出彩的作品,电波的电影化是要把舞台上的作品留下来,而不是变成导演的炼金石、上歌的笑料。
如果要看电影,我选择孙道临老师的电影版,如果要看舞剧,我选择走进剧院。
而这部电影,实在不值得。
以上的想法,仅代表我的个人想法。
我非常感谢上歌。
《电波》是我看的第一部舞剧。
在这之前,我只看话剧和电影,我以为舞剧就是春晚的群舞……被群友安利试试看,出场即狠狠撞击了我,接下来我把剩下的场次都买了,天天连打。
因为上歌,我看了第一部舞剧,认识了朱洁静和王佳俊两位卓越成就的舞者,也随着他们的脚步认识了更多的舞剧演员,慢慢地,接触了不同风格的舞剧。
疫情三年,感谢上歌的舞剧陪伴。
三年来,看剧是应看尽看,谁也不知道第二天是否就会取消。
但是,感谢《电波》《朱鹮》的陪伴,即使有过延期,但一年总能看上一次——能看的时候,我就连打看。
就像是每年之约,我很庆幸这三年的陪伴,有过《电波》《朱鹮》。
我挺i人的,但是每次看到朱洁静和王佳俊都会为i做e,会鼓起勇气在sd口和电影院大声喊出“王佳俊!
”第一场,近在咫尺,又很不好意思起来:只想见到他俩就会很开心啦,没有带拍立得也没带场刊。
第二场,每次都努力举手,却没有缘分看到我。
我想说,王佳俊说的舞剧的表达方式——都传递给我了。
因为舞剧《电波》,我去看了孙道临老师的电影。
因为《朱鹮》,我开始注意鸟禽和保护动物。
因为《电波》,2023年国庆当天看电波之前,我去了李白故居,我用自己的手一遍遍打出了摩斯密码。
因为《电波》,今年端午节看《李清照》之际,我去了龙华烈士陵园,了解了非常多的革命烈士,在二十岁的豆蔻年华献身于国家,很多人,十二个人挤在一个墓,有些人,只留下了名字没有照片,有很多很多人,在无名烈士墓。
我在烈日下慢慢走着,走到了李白墓,又折回大门口买了鲜花拜祭。
没有他们的“爱与信念”,不会有我们的现在。
也许我们的力量很渺小,但是我们,舞者,舞剧,艺术工作者,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传递“爱与信念”。
我还会继续看《电波》和各种优秀的舞剧,希望朱洁静和王佳俊跳到八十岁,希望上歌优秀的舞剧演员们都在自己的舞台上长长久久…
有幸观看了舞剧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的“致敬场”观摩活动,地点在美琪大戏院,一进门就看到现场布置了旗袍和李白家书,氛围感一下子就有了。
舞剧固然有令人赞叹的舞段,但真正吸引我的,是其作为完整剧作的叙事手法和对人物情感的精准描绘。
非舞蹈部分的肢体细节,为角色注入了丰富的内心世界,让每一位角色都鲜活起来,不再是简单的舞台符号。
每次观看,我都选择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角色上,总能发现新的故事线索和情感表达,这种体验让我倍感满足。
此次观影,电影院的硬件设施也为带来了极佳的沉浸体验。
音响清晰,无杂音,舞台高度适中,座位宽敞舒适,让我得以全身心地投入到剧情中。
兰芬和女特务在裁缝店对峙的那一段戏,氛围紧张惊险,舞蹈演员们的表达非常棒!
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角色的微表情,听到他们在紧张、难过或喜悦时的呼吸声,以及节奏精准的舞步声。
这样的外界条件加成,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真实而动人的世界。
去年观看舞剧时,我曾对自己的观察力颇为自信,能够捕捉到人物的行为动机和情感表达。
但今年再次观看舞剧电影,我依然能从中发现新的信息,这不得不归功于台上舞者们的精湛技艺和深刻理解。
他们用自己的身体语言,将角色的情感和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让我为之动容。
我悟了,是我错了,这是舞剧改编电影,不是高清放映,是我不识好歹了。
但是我想知道,当一部电影打着舞剧的旗号吸引观众的时候,观众希望想看到的是什么?
是更高标准的舞台呈现,是坐在观众席上看不清的表演细节,是没机会亲临现场却希望补上视觉享受,是其他种种,但不是冗长的史料视频,也不是拙劣的特效,更不是莫名其妙的实景镜头!
当镜头调度本就混乱到让人感受不到舞者在舞台上的位置,当剪辑本就已经切断了舞者连贯的舞姿,当导演本就已经不在乎群舞的整体呈现只关注几个舞者甚至舞者的几个局部,他还要在一段连贯的舞蹈中反复插入外拍镜头去打断舞者的舞步!
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坚持不懈画蛇添足的无知精神,这是一种画虎不成反类犬的无能精神,这是一种挂羊头卖狗肉的无耻精神。
你想拍“永不消逝的电波”这个题材,请另行立项好不好,不要糟蹋了一部经典舞剧。
在此温馨提示,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绝不是电影呈现的这般不堪,请走进剧场,感受它在舞台上的魅力。
有些剧透长河漫去,唯爱与信念永存。
一部比较特别的电影,舞剧改编整部影片中融入了真实影片、场景设计、舞台呈现,有机结合,衔接自然,虚实结合。
纺织女工和抗日战士携手成为交通联络员,开展和敌人斗智斗勇的战斗。
影片中,每个人都演技舞技双重呈现,很真实。
消息在衣服里,在换掉的丝带里,在皮尺上,有勇有谋。
车夫牺牲了、交通员牺牲了、裁缝牺牲了、联络员牺牲了…每个人都毅然决然赴死他们来不及道别,倒在了去往光明的路上,胜利的前夕活着的人万分悲痛,但,任务还没有完成,继续战友情、爱情、父子情、爱国情,情情交织在面对国家时,每个人的神情都是那么的坚毅舞美也超赞,场景很美,电波融进了雨里,背景里,人与人的情感里服设也很美,注意到了女主角的旗袍,背景色不同,很符合场景,轻松的,紧张的,急迫的,温情的,不舍的,很美手指的敲动是藏在心里的爱意永不消逝的电波,如同永不消逝的深爱
电影版放大了演员的表情,一些设计绝佳的微动作,还有背景的渲染效果。
我看现场版舞剧坐在山顶,背景看不太全,印象不深,不记得是否原本巡演到我市的舞剧就有这么绝美的背景。
背景美到我看小裁缝死后,因为有了孩子使两人振作起来那段双人舞格外热烈,在履行情报员的使命的同时,他们还有夫妻的使命、身为人的使命要履行,看起来幸福得简直不合时宜。
小裁缝分别和李侠、老裁缝的双人舞也有电影版的优势,而且似乎是采用了练习室的实拍?
并非舞台的空白感完美对应了梦境与天堂。
小裁缝背对镜头,面向舞台观众的道别,也让电影观众带入了他告别人世的遗憾。
从银幕看,舞剧本身服装非常出色,旗袍在演员舞动时的柔美与潇洒让人怎么都看不够;近距离能看到服装的材质也非常好,特务们连帽风衣的质感、他们折返之际敞开的风衣角让缝隙紧迫得无法呼吸。
旗袍的面料,演员旗袍的颜色对比,都对塑造人物有很大助益。
这次看还觉得电波的舞蹈题材非常丰富,展示生活常态的群舞,轻松得分的老上海社交舞,反派的独舞,亲密的双人舞,对抗的双人舞等等。
感觉舞蹈演员都会玩得很开心!
但是,我觉得特别遗憾,电影版破坏了舞剧本身抽象的美感。
其一,在舞蹈中插入舞蹈演员,主要是两位主演新拍摄的对戏片段,打断了舞蹈,而且跳过了观众从抽象的舞台艺术得到具体的感受、具体的结论的过程,把答案摆你脸上了,生怕你看不懂。
对舞台艺术实在是缺乏信心!
其二,改动了舞蹈的前后顺序,为了迎合电影版的叙事,虽然不频繁,但会把一个舞蹈的镜头剪到后面的地方去。
比如在两位主演的双人舞中,突然一切镜头他们就换衣服了,好像也不是刚才那段舞了,也破坏了上面所说的衣服的叙事效果。
其三,拿掉了两个出色的舞台片段。
一个是裁缝铺被抄片段,李侠逆转时间寻找死去的老情报员留下的线索,同时舞台另一侧有兰芳识破假扮人力车夫的特务、为求自保杀死特务,两段紧张的表演本应是同时在舞台展现的。
另一处是夫妻二人回忆相识,从战友到萌生情谊的经过,舞台上是多对男女演员表演两人感情不同阶段,这里也没有在电影里体现。
恶意揣测是电影导演发现不可复制。
其实电影版忠实地展现舞剧的全貌,就是完美的了。
不过也就是一张电影票钱,能部分体验到本有时间、空间限制的极其出色的舞台艺术,也是一种福音了。
对没看过舞剧的人还是推荐的,看完电影版争取看现场版。
第一次看舞剧电影,也是第一次看舞剧。
刚开始看的时候第一反应是非常不习惯,整部电影没有一句台词,观众需要完全通过舞蹈演员的肢体语言体会其中想表达的情绪。
但是看完整部电影之后,我感受到原来肢体语言和演员的表情就足以让人深入到故事线中。
首先是电影英文名 Red radio over Shanghai,足够让我清楚这是专属于革命的红色电波,是象征着胜利的电波。
电影中作为雨滴的电波,电影中李侠与兰芬相拥时打出的电波,相结合成为一种永不消逝的电波。
是革命的信念,是爱。
其次,舞蹈演员们对于肢体的控制力让情绪的表达变得更为流畅。
对于第一次接触舞剧的我来说,电影与舞剧的结合能更让我更快体会到舞剧的魅力,也会让我更加坚定相信舞台剧所呈现的效果一定会与电影有所不同。
就我个人而言,影片更像是一种浓缩的舞台剧。
为了电影的效果,相较于舞台剧也许舍弃了较多情感抒发的桥段,希望可以有机会看一下舞台剧!
Atzn2024.6.25晚
《永不消逝的电波》用舞蹈的语言,讲述了一段关于爱与信念的传奇。
当我踏入电影院,原本对这类题材的些许抵触,在那一刻被完全打破。
这部作品没有过多的言语,却用每一个动作、每一个表情,生动地呈现了那些鲜活的人物。
他们在无声的舞台上,用舞蹈诉说着内心的情感,让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我特别欣赏的是,这部作品不仅仅展现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更通过抽象化的表达和松弛有度的情绪剥离,将“信念”这一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它让我看到了信念的力量,也让我更加珍惜身边那些充满爱与信念的人。
而“渔光曲”这一段落,更是让我为之动容。
那柔和的舞姿、温暖的灯光,仿佛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希望的黎明。
感受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
导演的巧思和精湛技艺,使得整部作品充满了电影感。
那些平行蒙太奇的手法,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多维度的世界,感受到了不同的情感和视角。
在灯光熄灭、人群离去的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虽然现实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变化,但爱与信念却永远不会消逝。
它们就像那电波一样,无声无息地传递着,温暖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永不消逝的电波》(舞剧电影版):1、导演一直致力于打破第四堵墙,比如拍观众席和安全出口2、电影由三层叙事结构组成:实景、舞台、真实影像,让我想到关锦鹏《阮玲玉》的拍摄手法3、很震撼很动人,红色教育的最好方式不是布教,而是用形象的画面讲述“红色之名源于鲜血”,他们的名字值得被永远铭记:路勇、赵晓光……4、故事内容应该是后来《潜伏》参照的文本来源5、肢体和音乐的结合,以及很多意象式表达手法都很有感染力6、虽然来晚了但是包场,于是在影院黑暗的氛围中,沉浸式体验了地下党当时面临的孤独与恐怖(女性角色的塑造在倒退)
本来全程不需要一句台词也能把人感动的不要不要的,导演最后非要加上一句,还有从舞台看观众就真的挺出戏的感觉...只能说舞剧这种还是要去现场看live版。
电影和舞剧的结合让整个故事形散但神不散,给观众留下想象的空间,而这种想象与电影共同实现了一种艺术的表达。
看的点映朱王好绝啊!!绝美!!能看清很多表情和细节就很棒!但 电影拍的稀碎咱们平时看的舞剧不是这样的 有条件还是看舞剧现场吧 别看这种奇奇怪怪的东西了演后谈导演还洋洋得意的说剪了十几个版本 怎么最后出来这么个东西 他到底有没有点逼数
前天晚上七点多在图书馆放映厅看的,不知为何,一到这个时间就困,一开始愣是睡了差不多半小时,第一次看舞剧电影,形式很独特,有些段落也比较振奋人心。现在对于老电影全国都在萃取红色基因,导演崔轶也在现场,最后说致敬叶明和司徒慧敏说得振奋激昂的。说国歌是在司徒慧敏家诞生的,回头我看了看资料,那段时间聂耳是经常去司徒慧敏家写曲子。
N刷舞剧版的人真心觉得太恐怖了。郑大圣你好意思说你姥爷是黄佐临?舞剧虽然和老版电影不太一样(如加入裁缝店的场景并将之作为情报中转站),但能让观众在剧场看懂剧情,照搬舞剧剧情上大银幕后,我不信那些没看过舞剧的人能看懂。一些较之舞剧做的删改简直让人一脸懵逼,你让李侠在报社翻跟头为啥却删了他和柳妮娜在电梯里相互试探的对手戏(which,是舞剧版我最喜欢的段落之一)?剧场里密电下成雨点打在黑伞上是舞台特效,用了特写镜头看那些“假雨”可就是五毛钱特效了。九十分钟的电影前十分钟和谍战毫无关系,还时有舞台后方拍演员背影和观众席全景的特写穿插,好看吗?节奏叙事全都一塌糊涂,这锅罗怀臻不背。但新加入的酷似《功夫》的弄堂洗漱,倒是可以改个线下版本去今潮8弄演(说不定真是在那里取的景)。一星给舞剧版演员。
挺好看的!男主好帅
形式创新,值得鼓励
不如剧
8.5。万万没想到是这个分数,虽然有的节点表现得稍微不够收,让我有点想扣分,但整体非常出色,让我有二刷冲动。所以,主旋律不可怕,用心做出的好作品怎能不让人愉悦赞叹。20240620北京槐房万达影城
摄影太灾难了,舞台和实景频繁切换,就像在看综艺,镜头又晕又乱,受不了。[20m弃]
长达九十分钟的大型舞剧宣传片,称之为“舞剧电影”还有一定迷惑性,叫“舞台记录电影”更合适。舞剧自带的绝美舞蹈段落、舞美设计被剪辑得支零破碎,远中近景随意切换,很难完整地欣赏一段舞蹈。所谓新增的实景无非是影棚拍摄,霓虹、雨滴、天空各种特效都令人出戏,PPT式的旧照片转场对增加临场感毫无用处。非说有什么优势,那就是拥有坐在剧院第一排都欣赏不到的演员特写,情绪渲染力足够强,但这并不能掩盖这一电影类型的不伦不类。总之,去现场看剧吧,退而其次也可以看官摄,电影是真的鸡肋。
看过舞剧 舞剧可以给五星 但是拍的这个纪录片不纪录片电影不电影现场录制不现场录制的玩意儿 是什么东西??
观感一言难尽...电影画面和舞台实拍画面来回切换,反而让我不能沉浸其中。我能理解这样的结合其实是为了能让观众更容易看懂这个舞蹈是在讲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毕竟舞剧是有一定欣赏门槛的。但作为看过剧场的人,如果我想欣赏舞美和舞蹈形态的话,这部电影中完全不能提供全貌。舞台魅力瞬间被剥夺了。所以如果有条件的话,还是去剧院现场才能收获更好的观感效果。
给舞剧版本增加了很多特写转场,但是吧,在一些明显需要看舞蹈整体大场景的地方,镜头又切近景还做一些无意义的旋转,看的很难受。在上海上映后场次很少,特地找到一家看了,觉得果然排片少是有原因的。不过至少电影版能作为舞剧留存的一个记录,也算是一件好事。
太难看了,想报警的程度
没有看过舞剧 直接看的电影 没有台词但是不影响理解 剧情还是表达得非常清楚的 看得出在舞台的编排设计上下功夫了 打光和运镜都不错 演员自不用说 朱姐完美 王佳俊帅的一身正气 所有的舞者都很棒 可是为什么在后段多次出现观众镜头 甚至有几处观众座位是亮灯的?裁缝店段落居然出现了安全出口???一秒出戏 我真的不懂这到底算特殊设计还是穿帮
新形式 细节认真
舞剧五星,演员四星,这部电影不值得
电影有好有坏,无法整体呈现舞剧本身用灯光营造的剧情和紧张,但是又放大了演员的表演,有机会还愿意再去看一次舞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