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木真与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蒙古王》这部电影讲的是铁木真击败少时安答(结拜兄弟)扎木合统一草原的故事,就像史诗《蒙古秘史》的叙事结构一样,经历了少年时期的苦难后,铁木真在天神腾格里的庇护下,犹如一支飙升的股票,在整个草原陷入到无休止的内战时,他以简单的掠食者哲学获得了草原游牧民族的支持,在那个雷电交加,充满着萨满巫术和迷信的决战日,一举击溃了喜新厌旧的扎木合联军,并以灭绝唐兀惕人(西夏-党项) 的方式,报了昔日被囚禁之仇。
有仇必报,有债必偿,构成了中世纪游牧-部落文明的精神内核,就像电影中为铁木真所设计的台词,“我的法律很简单,不偷生,战要到死,不杀妇孺,欠账还钱。
”——这就是领导了12-13世纪的侵略者哲学——简单粗暴在面对腐朽的灵魂时总能是赢家。
无论铁木真所代表的蒙古人是上帝之鞭还是真主之鞭,无论“铁木真”这个单词在蒙古语中是铁之精华还是草原铁匠的意思,对于当时还停留在以打土拨鼠和吮石子、刨树根为生的新石器族群来说,他们以摧枯拉朽般的攻势让夜夜笙歌的欧亚“文明人”付出了代价。
——我以为美剧《冰与火之歌》拍的就是蒙古来袭。
13世纪正是小冰河时期的开始,凛冬将至,蒙古黑鞑靼就像是坐着时空穿梭机来到农业文明时代的原始人(异鬼),他们停留在多瑙河边静候河水结冰,在冰冻的河面上一举击溃了日耳曼人和波兰人的骑兵,然后踏过很少冰冻的河面,在边境守卫抱头鼠窜的同时,踏平了衰败的匈牙利宫廷——欧美人用“异鬼”来形容中世纪的蒙古军所过之处寸草不生,因为它们不仅仅带来了战争和鼠疫,关键在于它们还用“魔法”不断的吸收和异化文明人。
虽然近代的法国学者以蒙古入侵欧洲时,英国人为其指路,日耳曼人为其充当先锋,声称草原文化只对处于蛮荒状态的凯尔特-日耳曼人有吸引。
因为只有树林中人(凯尔特-日耳曼)才喜欢披头散发的遁入原始森林去吸收恐惧的力量。
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原始力量在文明陷入腐朽和堕落时也是具有进步意义的。
尤其从14世纪蒙古打开欧亚通道,大量波斯化的东方(中国-印度)文明的输入,对于推动西方15-16世纪大航海时代的来临功不可没。
14-16世纪也是中国和西方世界的分水岭,如何反思野蛮战胜文明最为关键。
中国在元和明陷入到对天灾人祸的无边恐惧中,对神话和迷信的崇拜取代了理性;而西方人则另辟蹊径,通过征服海洋产生了科技和文明,欧美人的影视作品中至今念念不忘的还是他们征服海洋,唯有在狂风巨浪中他们才能自由地呼吸。
征服海洋就和蒙古征服大漠和草原一样,他们反思和研究蒙古,反思文明和安逸带来的弊病,就是保留他们文化的根本——无非是勤能补拙和刨根问底。
这也是为什么直到2015年法国人还要拍《狼图腾》,他拍的不是狼,而是狼带给欧洲文明的启发和鞭策——羊的智慧在狼的眼里不过是让它变成了一只特立独行的羊,狼的本性就是驱赶羊群,它永远不会被人(文明)所驯服——就和蒙古神话史诗中所描述的那样,古老的黑鞑靼从岩穴熔山而出,由狼和鹿产生了蒙古人,成吉思汗的勇士以人肉喂养的狼和蟒蛇自称,所信仰的是不过是男儿不能没有弓箭和大丈夫当持干戈而死,简言之即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个问题。
崇尚智慧的民族称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但却无法解释《宋史》中反复出现的“蒙军至,宋兵溃败”,毕竟道德政治学不是每次都管用,这和晚晴时船坚炮利也会兵败如山倒如出一辙。
让-雅克·阿诺-狼图腾 (2015)
《冰与火之歌》中的异鬼 再回到电影本身,当然,金帐汗国的导演充满了对“铁木真-腾格里”天人合一、万佛朝宗的过度美化,但是,抛开俄国导演对蒙古历史和草原神迹的再创造——少年铁木真所受的磨难都出自于蒙古-突厥族的内战,占领西夏(唐兀惕)是蒙古军西征和南征的军事需要,电影中的有仇必报只是为铁木真的残忍找一个说辞而已——从《蒙古王》这部电影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出蒙古人留给欧洲文化的启发,简单说:一是守信。
二是忠诚。
三是情义。
四是勇敢。
这就是12世纪与农耕文明平行的蒙古社会的基本构架,尤其是守信,对于12世纪还没有文字的蒙古人来说不容易。
蒙古社会的构架——口头契约——全凭一个“信”字,在铁木真夺回妻子孛儿帖,抚养私生子拙赤一事中体现得最明显。
至于忠诚、情义和勇敢,则是蒙古兵法中和兵以诈立相对的生存哲学, 蒙古兵法里没有运筹帷幄,只有头狼般的身先士卒——它们像狼群一样狩猎,在占领地对待战俘所实行的也不过是畜牧管理学,没有多余的展示人类智慧和感情的空间——所谓勇,无非是领导不争功,让利给员工。
武士电影里动员台词是“把你们的性命交给我”,其实还有前半句,那就是我把命交给你们。
回过头来看《太阳帝国》,英国战俘对日本神风特攻队报以敬意,不过是两个误解了蒙古精神的弹丸小国妄图征服世界的惺惺相惜。
不要忘记大不列颠不正是凯撒笔下那个在马上表演杂技,二十个男人共享一个女人的野蛮民族吗?
西方学者把中国文化中的反求诸己等同于闭关锁国,恰恰是混淆了进步与反思的关系。
蒙古精神放在和平年代唯一有用的就是个人的意志力、纪律和进取心——这听起来像是当今社会对经济落后地区的挖苦——但君子自强不息不正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道理吗?
看西方视角下的辽、金、蒙古史,最重要的是理解部落文明和征服者帝国的关系。
征服者帝国这个词不好听,却是理解地域——游牧文化差异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西方之无国界、多中心、和平主义等概念均是由该词派生出来,其进步和局限/伪装也都包含在这个词的含义当中,简言之就是何处是我家,天下皆兄弟姐妹。
游牧民族的大脑自带一张世界地图,为了生存他们只得不断革新,这种革新从他们依次以拉丁语、法语、英语为主导可见一斑,相比起来中国的内陆视角就显得闭塞了,正如《多桑蒙古史》所说,中国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在面对有野心的部落文明时往往会反受其制。
如果说宫廷文化(政治)世界大同,那么中西方市民文化的差异就显得大了。
陈寅恪说中国文化最不缺的就是自由。
各人化各人,小国寡民老死不相往来,要说会享受,中国人不输给任何人,但比起西方的理性、参与性、平民性又总觉得差点什么,或许只有重回内陆与草原模糊的边界处,才能找到我们丢失的东西。
斯皮尔伯格-太阳帝国 Empire of the Sun (1987)
订婚时约定五年,铁木真沦为囚犯,12年后才得以结婚。
孛儿帖信守诺言,没有和别人结婚。
结婚时,铁木真处于人生低谷,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没房没车没彩礼,孛儿帖作为部落首领的女儿,没有嫌贫爱富,结婚后生活水平大幅下降,中国女人说吃一个蛋糕都要考虑为何还要结婚,孛儿帖是蒙古女人。
关键时刻,孛儿帖的意见起了重要作用。
铁木真和结拜兄弟打了胜仗,孛儿帖提醒不可久居人下。
铁木真手下杀了兄弟的手下,铁木真想处死手下,孛儿帖提醒不可出卖下属。
被围困时,孛儿帖说可以抛弃妇女儿童,铁木真分兵保护妇女儿童,战败被俘。
好的领导既听取意见又有自己的主见。
铁木真告诉儿子选择一个好老婆很重要,孛儿帖说是我选择了你。
孛儿帖的嫁妆是一件昂贵的皮草,为了联络兄弟的势力,铁木真把皮草送给了兄弟。
中国法律规定,嫁妆是女人的个人财产,丈夫无权使用。
孛儿帖可以为了帮助丈夫的事业,拿出自己的全部嫁妆。
估计没有几个人能料到,铁木真后来成为蒙古的可汗。
孛儿帖不嫌弃年轻时的铁木真贫穷,后来铁木真发达了,孛儿帖才能享受到优越生活,不付出就没有回报。
中国女人和孛儿帖不同,她们要求男人年轻时就要富有,要有房有车有彩礼。
孛儿帖的思想和当今中国女人的主流价值观不符,所以本片豆瓣评分低于国际评分。
铁木真长大后前来迎娶孛尔帖,两人在回去的路上骑马对望孛尔帖:你为什么不碰我?
铁木真:我怕一碰你,你就会破碎。
铁木真与札木合两军对峙札木合(缓缓折断了一支差点射中自己的箭):我的兄弟狡猾得像条狼。
札木合被铁木真俘虏札木合:所有的蒙古人都怕闪电,你为什么不怕?
铁木真:因为我无处可躲。
毫无退路,便不再惧怕。
铁木真放走札木合札木合:你放走了你的敌人。
铁木真:我放走了我的兄弟。
冲着俄罗斯著名电影导演的名头,和我喜欢的孙红雷,浅野忠信,以及3000万欧元的投资--看完后,直接的想法就是:哪里都有张艺谋。
想当年看《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这部和《虎口脱险》一样让人百看不厌的电影在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两个人的车站》(非常好看的电影)以及《办公室的故事》还有笑破肚皮的《意大利人在俄罗斯的奇遇》等等,多奉为经典,让人难以忘怀过去的美好时光。
一。
铁木真从蔑儿乞救出自己妻子勃儿帖的时候,妻子已经怀孕准备生产了,他跟札木合说:这是我儿子。
二。
勃儿帖从汉人手里救出铁木真,当它们从牢里跑出坐进准备好的马车里,铁木真赫然发现勃儿帖已经又生了个女儿,汉族女儿说:我爸爸呢?
勃儿帖指着铁木真对女儿说说:从今以后,这就是你爸爸。
三。
有一个场景,铁木真对不是自己亲生的儿子女儿说:看,我给你们找的妈妈多好。
勃儿帖说:铁木真,是我选择了你。
铁木真愣了一下,随即赞同似的会心一笑。
很难讲我看到这几个片段的心境,一是觉得这两人都不是一般人,太牛了 ;二是他们的格局境界都很高;三自己的思维莫名的也被扩宽了;四是什么叫强强联合,惺惺相惜我自己是一个离过婚的人,净身出户,在很长时间里,不敢见亲戚,不敢见熟人,尽管他们早已经知道,但我依然羞于启齿,为了所谓面子/尊严,跑去非洲待了好几年,每次回国休假,也都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只是晚上行动,生怕碰到认识的人聊这个事。
我跑到陌生的城市,隐藏我的身份,除了我完全值得信赖以及我反复确定不会给我伤害的人,我才告知我的过往,我对他人从来不说我离婚有娃的事,一个人躲在阴暗的角落里,自怜自哀。
我其实挺惊讶那些轻松说出离婚的人,有的还被自己老公打,他们竟然可以若无其事的讲出来,好想在说别人的故事一样。
我实在没有勇气说出口,总觉得说出来就低人一等,特别自卑。
大概有9年的时间,我都在等待伤口愈合,然后打开心扉,鼓起勇气向他人说出我的过往,别人轻而易举的事,我却背负了这个包袱很多年。
就像是携带着一坨大便,走了很久。
直到看到这个视频,我最后的一点点防备也释然了。
是我对自己携有很深的偏见,我看到的别人的鄙视,嘲笑,其实只是自己的投射,对自己,我真的太过残忍与苛责。
实际这么多年在外漂泊,历尽千辛万苦,慢慢的蜕变成长,自己的改变非常大,甚至跨越阶层来到了一个更高的维度生活圈,以至于经常听到认识的女性朋友说出羡慕我的话,以前我心里总想:你知道自由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吗,你知道我经历多少苦痛吗,我这么悲催有什么好羡慕的。
可是当我一步步走到今天,我感谢这个时代,让我这样一个弱女子,可以依据自己的自由意志活出自己的人生,一次次的打破自己的认知,修正自己的偏见,接纳自己的不堪,成为更好的自己,比起那些考虑沉没成本太高而最终圈在自己的圈子里的女人,确实是值得羡慕的,而我也应该给自己一个大大的肯定。
男女主都有非常强大的内心,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以及当行则行,当止则止的魄力,令人敬佩。
自己这么多年,兜兜转转,本以为历经艰险,进步很大,看了这部电影才知道,自己费尽心血艰难前进的一小步,在几千年前,有人早已突破了这层屏障,有着更高家国天下的情怀,活出了奇迹般的人生。
我终究还是把自己活小了,生命珍贵,活在当下,且行且珍惜。
这部蒙古历史主题的影片国际化主要体现在团队成员的国际化上:导演及编剧是俄罗斯人谢尔盖·波德罗夫,男主成吉思汗的演员为日本的浅野忠信,男二扎木合的演员为中国的孙红雷,女主孛儿帖的演员倒是蒙古国女演员呼兰·楚龙。
值得一提的是成吉思汗真正的直系后裔、曾出演过成吉思汗的我国蒙古族演员巴森饰演的却是成吉思汗的父亲,我想除了年龄的关系,可能还是对浅野忠信演技的认可吧。
该电影有一个比较的大特点是虚实结合:服饰、道具、取景等都比较考究,是还原历史的;剧情上则以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个人想象为主,基本上都是虚假的。
除了无中生有的爱情主题之外,最后的雷暴助攻男主铁木真轻松拿下扎木合更是比较玄幻,让稍微了解蒙古历史的人都禁不住莞尔。
谢尔盖·波德罗夫当然不可能没有读过蒙古历史,但他采用这样剧情,这应该是一种浪漫主义表现方式吧。
电影最后的雷暴之战,在历史上对应的应该是铁木真和扎木合的关键决战,史称十三翼之战,比电影更传奇的是:铁木真输了这场战争!
只是十三翼之战的胜利者扎木合在战后架起大铁锅烹煮俘虏,甚至要求帮他打赢这场仗的手下吃下这些人肉汤!
这样非人的残暴行径让原来追随扎木合的部族纷纷转投铁木真,铁木真这才不胜而胜,在蒙古草原游牧民族统一的历史时刻,击败了最有声望的对手(在十三翼之战之前,铁木真和扎木合就是当时最有声望统一蒙古高原的两位领袖)。
蒙古草原部族之间相互厮杀了几千年,就如同我国战国时期一样,本身已经到了统一的关口,所有部族和民众内心都渴望统一,所以声望特别重要。
十三翼之战的残酷和非人性,以及铁木真在这场战争上的军事失败,可能是导演谢尔盖·波德罗夫选择用自己想象的剧情来拍摄的主要原因吧。
不过考虑到真实历史的不可思议,谢尔盖·波德罗夫的玄幻雷暴之战,好像又不那么不合理了。
对了,电影里铁木真放走了扎木合,不过真相是扎木合是铁木真亲自下令处死的。
在历史上,铁木真是真的庇护和信任追随他的人,无论是奴隶还是将军,无论是蒙古人、契丹人、西夏人、汉人还是西方的白种人。
其中一个投靠他的奴隶,最后被铁木真封为国王、太师,这个奴隶叫做木华黎。
所以在电影中,铁木真雷暴之战之后下令放过所有男性俘虏,把他们都编入蒙古军队,蒙古人纷纷拜服,这是符合历史真实情况的。
不过对其他人,铁木真是如此残酷,反抗他的城市会被屠城,不论这个城市和民族是否奴役过他。
铁木真说过大致这样意思的一句话:杀死他们的男人,强奸他们的女人,把他们的孩子变为我们的奴隶,这是一件多么让人心情畅快的事!
可以想象真实的铁木真绝不可能像电影那样受人尊敬和讨人喜爱的,作为电影主角的铁木真,需要美化,给他一个侵略屠城的理由,给他一个美好爱情故事的装饰,可能必要的吧。
最后,铁木真的大儿子,也就是孛儿帖被掳走时怀的孩子,名字叫做术赤,蒙古语意为客人,说明铁木真是知道这个儿子不是他亲生的,但历史上他确实对这个儿子视如己出,和其他儿子一样,铁木真把他带在身边,教他带兵大招,并同样分给术赤他领地和军队。
铁木真称成吉思汗,四海之主之意,他确实有大海一般的胸怀,这一点倒是确实无疑。
圆脸大脚小眼睛不一定就好,蒙古人的伦理与人际关系还是和汉族有不少出入的,同样是背叛汗,不同的时间就会有不同的结果,情节看了有点失望,战争场面的特效个人认为钱是白花了,音乐方面还有点创新,就当做历史剧来看了,最厉害的还是铁木真她老婆,草原还是很美的
茫茫的草原上,一颗高傲不屈的灵魂。
有过屈辱,有过苦难,战争和死亡都战胜不了的,才会真正的王者。
整部电影,给人一种真实的历史感,画面也很真实,残酷的现实让人心痛,铁木真的坚强,和内心的善良和公义给人以力量和温情。
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敬拜腾格尔时的那稳重,蕴藏无穷力量的狼的形象。
毫无疑问,那也是一种信仰,人都是需要信仰的。
需要敬畏。
还有里面的生存法则,引起了我对历史的兴趣。
其实,有一部连续剧也是讲铁木真的,是在初中看的,有时间再找来看看。
我们都需要勇气。
愿我,怀着信念,走到很远。
无论艰阻。
就像前面一个评论所说,这部片子的主题成了“选新娘是最难的事情!
”。
情感线索成为推动情节以及人物性格成长的主要动力。
对新娘的爱情,引发了部落之间的战争。
给铁木真带来灾难,同时新娘也奇迹般地拯救了铁木真。
对蒙古人的热爱,激发了铁木真武力统一世界的伟大壮举,也使铁木真获得了蒙古人的支持,成为一股巨大的力量。
其实,在历史上,铁木真从来都不是一个感情用事的人,他是一个鼓动家,具有感人的克里斯玛型的魅力,可是他从来都不是一个靠感情来行事的人。
真实的情形是,吉拉是铁木真的同胞兄弟,在俘虏吉拉之后,铁木真没有放走他,而是用一种不流血的方式杀死了他,因为那样才不会让吉拉的灵魂逃逸以后来骚扰他,方法是用垒起越来越重的石头把吉拉压死。
可以说,铁木真尊重传统、迷信,但是他又能超越传统,这是他成为成吉思汗的主要原因。
就像片子中强调的,他为蒙古人立法,将蒙古人带出野蛮的原始状态,虽然他的法律也十分的野蛮,但是他毕竟给蒙古带来了稳定,“让母亲能生养儿女”。
而真正让蒙古称霸的,当然是武力优势。
一方面,蒙古人的机动性无以伦比,他们的骑术和马匹优良,另一方面,他们的远程攻击能力绝佳,箭术了得。
这两方面优势,使得没有敌人敢于和他们野战。
但是,攻城也使蒙古人的诀窍之一。
这一方面得自于他们善于学习,在长期的战争中,学习各种战法,另一方面是中国人的攻城机械队伍成为他军队中的重要部分,影片中的通古斯国,应该是指金国,他们从汉人手中学习了从战国墨家开始就流传的各种攻城机械,到了铁木真时代,甚至开始使用火药。
野战加攻城优势,使得铁木真所向披靡,这也许应该是下一步影片的重点。
这一部只能算是引子,着重在描述铁木真的个人成长,但是即使这样也非常不成功,大概是因为主演都不是蒙古人,不会蒙语,所以,表演失去了台词的支撑,显得缺乏生气,呆板无力。
也许,这部影片说明了铁木真如何成为一名坚强的忧郁的男人,却没有告诉我们他如何成为成吉思汗。
如果是这样,那么这部影片恐怕不能用蒙古来命名,最好用《波丽(波贴尔)的男人》。
俄国导演拍的,融合了日本演员浅野忠信中国演员孙红雷,值得一看。
服化道上乘,适合大屏感受草原英雄史诗,和哈萨克斯坦那部 游牧战神 很像,英雄史诗,英雄是长生天天选之人,是杀不死的,哈哈。
第一个评论啥自己女人肚子里的孩子不是自己的是谁的的梗太娱乐了,剧中孛而斤两个孩子处理的确实有点尴尬,哈哈,术赤后面是金帐汗国系的奠基人,蒙哥可能比较熟悉,征服南宋在重庆钓鱼城毙卒,而后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汗位,确定大汗位成功后继续灭宋成了汉地的皇帝,蒙元也成为历史一朝代。
影片中第二次蒙难被卖到西夏做奴隶,西夏王公羞辱应该是虚构的,西夏还有个唐古特的称呼,影片中有个桥段算是有点历史还原想象了,就是出现了经汉字变体的西夏文,写着侵略犯几个字,西夏党项人和回鹘人的装束也值得一看,感觉和日本拍的那部 敦煌 类似,还有剧中守卒讲汉语,西夏军中有汉军也不是不可能,敦煌电影里也有。
剧中高僧说灭国时要保留寺庙经书,大抵上也是有来历的,看装束又像是西藏的喇嘛,因为后面蒙元与吐蕃僧众联系紧密,其中还有南宋理宗的法器着实骇人,这个就不深究了,联系到蒙灭西夏,这种历史想象剧情安排很值得玩味。
看那种套马杆套人然后奔马飞驰拖行,弯刀快马抄掠式攻击,多少能联想到攻宋初期汉地被征服乃至大半个世界被征服的不寒而栗。
剧情拖沓没有重头戏,人物心理层面描绘浅显,剧情推进的衔接莫名其妙,想起了我小时候写的流水账日记。开头很有意思,也就是蒙古的民俗文化有意思。导演真是稀烂。
好看
浅野忠信大叔和孙红雷这个二子还拍过电影呢啊!!!
好沉闷的片子,故事完全靠平铺直叙,战争场面直接用一片云给略了,真是不怎么样
这片子当风景片来看人太碍眼了,当历史片来看剧情太单薄,当战争片来看缺乏大场面,真正要干起来的时候,TMD居然天黑、打雷、散场……
导演把成吉思汗当成了一个传说,而成吉思汗不仅仅是一个传说
3.5
一个日本人演铁木真也是牛逼。力图拍成史诗片,实际上是失败了!浅野版的铁木真过于隐忍,孙红雷的札木合太过于中华式的狡黠而神经质,但是问题在于远远不够狂野凶蛮;而整个故事内容过于零散冗长而且无焦点,即使是展示蒙古人狂野也始终是差一口气,狂蛮不是靠飞溅的血和冷漠的眼神来就可以表达的。。有两点值得吐槽:1蒙哥成了铁木真的儿子。2金国变成通古斯帝国。这部戏其实应该叫《成吉思汗勇猛的妻子》,2个娃都不一定是铁木真的,但老婆不论跟谁睡过,跟谁生的娃,但都认定这一个男人而且跟一个男的杀一个男的,都省得铁木真动手了。
7,一部主投资来自德国、导演是俄罗斯人、主演是日本人和中国人、代表哈萨克斯坦参选奥斯卡的蒙古人的电影,据说是个三部曲,不过现在来看基本流产了。拍得蛮大气的,演员的表演也不错。有两点值得吐槽:1、蒙哥成了铁木真的儿子。2、金国变成通古斯帝国
为工作看的:故事有问题,一说战争就挂靠大妞子;叙事一般,红雷雷人,摄影还好,蒙古重金属牛逼。极少数的算是有诚意的合拍片,可以一看。
有些失望,本来是对各种王很感兴趣的,匈奴王,亚瑟王,等等等等
我喜欢那种意境
什么东E-西W?!
摄影加分
乱七八糟
俺只是上来哀号一句,一句都听不懂还有同期配音的片真是受罪啊
看后就开始不喜欢日本拍中国古代的电影 问题缺陷太多了
风景很美,剧情很扯,孙红雷很傻
。。。。。。什么狗屎垃圾片,什么都是莫名其妙的发生,翻译也狗屎的那么多没有翻译
1、景色优美,构图一流,有两分钟的战争场面堪称宏大。2、铁木真童年时代符合史实,后半段基本就在扯淡。3、除了沉稳和不怕打雷,我看不出铁木真有任何杰出的军事才能,要知道,他可是史上武功第一的君主。4、统一蒙古过程一笔带过,成吉思汗这一称号基本就是让雷劈出来的。5、孙红雷活活的把扎木合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