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チ。―地球の運動について―,地。-关于地球的运动-,Orb: On the Movements of the Earth

主演:坂本真绫,速水奖,津田健次郎,小西克幸,中村悠一,仁见纱绫

类型:电视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24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剧照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2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3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4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5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6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3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4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5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6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7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8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19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剧照 NO.20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剧情介绍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电视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5世纪的欧洲某国。在跳级中被允许进入大学的神童拉法尔。他回应了周围的期待,宣布将专攻当时最重要的神学。但是,从以前开始就热心投入的对天文的热情一直没有被抛弃。 有一天,他遇到了一位名叫休伯特的神秘学者。因为触犯了基于异端思想的禁忌而受到拷问,被关进监狱的休伯特。 他研究的是关于宇宙的冲击性的“某个假说”——。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初音岛II神秘巨星欢乐之舞巨型漏洞A.I.C.O.:化身恋爱之瘾猛虎嗅蔷薇之舞“盗”团白雪公主之矮人力量最强阴阳师的异世界转生记蠢蛋搞怪到永远4.5天后小助理回魂捕蛇行动猎杀T34丽拉之谜篮球少年张疯魔鲁智深补天绅士杰克第一季极限空间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你也差不多该死心了!红豆面包委托人逃跑新郎零度极限冰上奇迹“吃吃”的爱猎仇者喜剧爱妻物语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长篇影评

 1 ) 关于地球的运动,今夜有何不同;)

《关于地球的运动》,未动画化之的“神作美誉”与上映后的“大跌眼镜”,不是作品本身问题,而是观众里混入了太多跟风追逐的“浅薄”。

很热血的一部作品,这种热血并非刀光剑影、斗智斗勇、跌宕起伏的天人交战,而是一种充满无限生机,对当下生命进行探索与挖掘的现世活力。

第三集是一个高潮,高潮之后作品世界观的真正开启!

十二岁滑头少年的生命觉醒,“打败”了冷血无情的佣兵杀手;经常出现非常值得玩味的对白,值得花脑力与心力去进行深度思辨与体悟的情致。

源于自身对于“哲学”,“神学”,“科学”的研究,让我得以无差别去看待作品里教会的“迷信”与异端的“邪说”。

在各自的立场与时代上,他们都是“对”的,在这种“对”与“对”的角逐中,也势必会爆发血与骨的碰撞,在明或在暗之中。

一部需要年龄,更需要经历去体悟的优秀作品,愿有心人能发掘其中的情致,激励自己的人生。

#关于地球的运动[话题]# #烟斗客[话题]#

 2 ) 深渊与星空的对视

关于《地-关于地球的运动》很偶然啊,因为音乐🎶知道了这部番,前三集看完并有了诸多感慨,对于种种回答与感慨想以星辰的隐喻展开。

当教廷的绞索成为最精确的日晷 当殉道者的血氧浓度测量宇宙膨胀速率 我们终于读懂—— 所有为真理的死亡, 都是重力透镜对文明的温柔作弊

文字太棒了,这个世界不能没有文字,是乔妹说的“文字就是神迹”,因为文字,我与他们共鸣,因为文字,以后的我将永远不忘此刻的震撼与感动。

看完感觉是一首献给人类认知革命的狂想诗。

它撕开了历史教科书中“地动说战胜天动说”的扁平叙事,将血与火、谎言与癫狂、怯懦与觉醒编织成一张人性的星图。

真理的传递就是无数凡人用肉身搭建的巴别塔!

真理使功利主义者坦然赴死,自由使害怕死亡者步入地狱。

在138亿年的恒星生灭史中,一个人一群人竟愿为“地球绕日”的真相流血,这很荒诞,但这是最壮丽的宇宙诗篇。

当拉法尔发现“活下去的损失大于死亡的价值”时,功利主义逻辑竟指引他走向了神圣性,他完成了一次存在主义的蜕变。

布鲁诺在鲜花广场高喊“你们比我更恐惧”时,他捍卫的不仅是日心说模型,更是「质疑权威的权利」本身—— 这种权利,才是真理长河真正的河床,教会点燃布鲁诺柴堆的火光,最终照亮了牛顿的苹果……一代二代三代无数代的蜕变与牺牲,构成了一场薛定谔的殉道——只有当后世有人接住坠落的火种时,死亡才被赋予意义。

会被接住吗?

会的啊,历史给了答案,现实正在经历,当每个质疑的声音都在世界上留下不可磨灭的熵增,当大脑皮层正在复现十万年前某个仰望星空的智人神经元放电模式,当所有闻道者共同编写宇宙的源代码,文明便获得了某种宇宙学意义上的永生。

而这个火种问题通过光缆传输时,会与1633年伽利略审判词的数据包共享同一条海底光纤。

这份震颤将传递给下一位仰望星空的人——他们将继续撕裂理性的帷幕,在真理的伤口里播种整个星系的玫瑰!

在超新星爆发的光芒中,重元素开始星际旅行。

138亿年后,这些星尘构成了我们睫毛上的盐粒和他人掌心的温度。

这是星尘改变组合方式的漫长过程,而人类所有悲壮的坚持,不过是宇宙写给自己的情书中,最动人的语法错误!

下次请在一个地球🌏会动起来的世界相遇吧!

地动说不需要鲜血证明,却需要鲜血唤醒蒙昧;正如星空不因人类的凝视改变轨迹,却因人类的凝视获得意义。

没有人的文明毫无意义。

看的时候泪流满面,看见这两千年的种种付之一炬,看见他穷极一生证明了一个错误的理论(错误不等于没有意义),看见他们死在自己热爱的星空下,看见太阳照常升起,很遗憾眼泪表面张力不能托起整个星系的求知欲,但好在《天体运行论》真正的传播介质,从来不是墨水,而是十万年来浸泡人类书卷的泪水之海。

所以我才我会在自己粗糙的生命体验中,听见宇宙齿轮的咔嗒声。

这是我第一次抬头拍的星空,路过的飞机成了想象中的星链计划,仰望星空,真的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情哦 最后想分享一下开普勒第三定律(这是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问世前的宇宙秩序密码):轨道半长轴 a 的立方与公转周期 T 的平方之比为常数k我更喜欢它诗化表述:「行星轨道半长轴的立方,永远等于人类热泪的平方乘以光年」

 3 ) 历史需要你:纵使烈火焚身,也要仰望星空

说一说我对这部漫画的感受,前两段为叙事,最后一段,也就是第三段是基于叙事的抒情,以及分析。

12岁读大学的拉法尔是令人艳羡的神童。

一次偶然,他与“日心说”的“异端分子”休伯特相识。

自此后,拉法尔放弃了中世纪时期作为显学的神学,选择了人人弃之如敝履的天文学。

拉法尔不敢公开进行他的研究,只能在夜深人静时仰望星空,一遍遍推演着他的“日心说”。

然而,审查“异端分子”的诺瓦克,还是发现了拉法尔眼神中对“地心说”的动摇。

他在审讯异端分子时,拔掉他们的指甲后待生长重新后,再拔掉一遍。

但“异端分子”不会说研究成果的藏身之处。

诺瓦克不会理解这些异端分子,为何宁肯冒着失去进入天堂的机会也要自杀。

于是,对于这些份子以火焚身,断绝他们入天堂的机会。

奥科吉一生从事替人宰割他人性命的工作,所见之人皆是临死前对死亡的痛苦。

奥科吉有异于常人的视力,但他仰望星空时,所见不是璀璨星空,而是所杀之人绝望的一双双眼睛。

现世令他绝望,天堂令他恐惧。

当诺瓦克刺死“日心说”异端份子时,异端份子脸上漏出了对死亡的幸福笑容。

这一幕冲击了奥科吉的价值观。

异端分子交给他的是从休伯特以来,经拉法尔等异端分子传承下的“吊坠”。

根据岩石上的线索,奥科吉找到了石箱。

箱中是历代“日心说”的“异端分子”的研究成果,其中一封信写道“这份发现,可能会让他丧命,但也让他的人生收获了幸福”。

奥科吉将石箱托付给了修道士巴德尼。

审查“异端分子”的诺瓦克的女儿约兰达也是异端,不惜划破双手也要去枯井下参与“日心说”研讨会。

一系列人物的命运交错,打破“地心说”的时代即将来临…… “吊坠”是代代“日心说”研究者的传承,它悬挂时的转动,何似地球在自转。

我曾想,这个世界没有了 “日心说”研究者 照样运转。

那么,他们是为了什么,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宁愿放弃死后的天堂,也要将“日心说”的信仰托付下去? 挂坠如文字,超越了个体生命的局限性,让跨时空的个体相识相知,一代代捍卫的“地心说”真理。

这部作品让我感动的是,作为个体的我,以及我们整个时代所缺乏的“惜字如金”。

当下不缺的是今天可以写东,明天可以写西。

于是文字失去公信力,真理亦被利用。

结果如林宥嘉、陈珊妮歌曲《如同悲伤被下载了两次》所言,“无人能背诵白纸黑字的一页脆弱”。

而这并非是接受者的全部责任,作为传播者的学者、职员也要思考于其中的责任。

于是我大体明白他们为何如此选择,“日心说”研究者将“真理”与“吊坠”看作“重于泰山”,于是将被教会处死看作“轻于鸿毛”。

我对先贤只能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4 ) 分章笔记

我得承认在看动画之前曾被“漫画原作是神作”之类的宣发术语影响到,抱着略高于一般TV动画的期待开始观看的——尽管它没有达到我的预期,这仍然是今年为数不多可看性不错的一部动画了。

拉斐尔篇:中世纪欧洲的某个角落(我猜是意大利?

),一位名叫拉斐尔的神童在即将前往神学院进修神学前,被一名异教徒的地动说理论影响,最终也以异教徒的身份被烧死。

结尾处被拉斐尔保存起来的资料再次面世,看起来很像是一场接力叙事(虽然不太可能,但如果是轮舞结构的话就更美妙了)。

以一般TV动画标准看,虽然视听上比较平庸但是叙事流畅,制作组在某些可以大肆煽情的片段保持了克制的立场,这一点相当值得夸赞。

如果稍微提高一点标准,那这个小故事可以被挑剔的地方就太多了。

首先是叙事的底层逻辑与叙述的主题不搭。

东方人对于西方的科学进步总是抱有一种类似禅宗顿悟式的幻想,最广为人知的就是牛顿因为落下的苹果而悟到了万有引力。

拉斐尔则因为摔了一跤领悟到地动的可能性——说实话我觉得此处更可能领会到相对论……在结尾处再次发现藏着资料的石箱,和武侠小说中坠落悬崖发现秘笈如出一辙。

用神秘色彩包装科学与逻辑,然后去对抗本身就充满神话色彩的宗教,无疑是一种滑稽的魔法对魔法。

但是,从TV动画制作的角度看,以上算不得什么缺点,毕竟神秘主义一向观赏性好,谁又想在一周播一集的动画里看严肃的哲学讨论呢?

那么接下来我想说说角色塑造。

在第一章里登场的所有角色,或多或少有着错位感,拉斐尔既有与少年人的理想冲动又有着与年纪不符的世故与虚伪;诺瓦克则是对异端的冷酷无情以及对孩子的关怀慈爱。

想要呈现错位感带来的幽默,是很讲究隐藏和显现的尺度的,第一章里只有休伯特一个角色有这种分寸感的,拉斐尔也好,诺瓦克也罢,总是喋喋不休,不管是说出口的话还是内心独白,总是说个没完,然而角色的魅力源自观众的揣摩,而不是被简单地告知。

最后提一点,动画制作组对细节不太在意。

拉斐尔和休伯特在山顶观星,在比对星图时竟然不用提灯!

现实里的夜晚即便满天星斗,也绝不足以照亮星图。

卡尔维诺在《帕洛马尔》的“帕洛马尔在观察天象”一节中曾经详细描述“一会儿开手电看星图,一会儿关手电看天,每次切换眼睛都需要调节,让人眼花缭乱”。

说起来卡尔维诺正是意大利人,这种细节上的周到,大概正是地动组欠缺的幽默感之一吧。

另外一点我没有考证过,但是拉斐尔使用纸张看起来特别浪费,这在那个时代应该不太可能吧?

 5 ) 所以歷史留下了什麼?

有一天在課上,一位老師發出這樣的疑問。

我彷彿被雷劈一般毛骨戰慄,突然想起最近看到的這部動畫。

在我看來這部動畫最微妙的部分在於前三部分的幻想和最後一部的所謂「現實」。

所謂幻想在於作者有意構造了一個不屬於任何「現實」的歷史之中的時間與空間,在其中塑造出一群捨生忘死追逐真理的主人公,儘管劇作中對於主人公們為何對於所謂作為真理的地動說可信卻沒有花費太多筆墨去鋪陳。

相反,主人公們對於真理的堅守往往來自於對於真理的愛。

愛可以戰勝暴力,達至知性,相信這也是作者的信念。

但講到故事最後,主人公和最大的反派——一直壓抑地動說的宗教裁判所酷吏同歸於盡之後,作者又輕飄飄丟下一個尾巴,原來酷吏一直秉持的正道只不過是一個小城邦裡的主教因為自己的自尊心幻滅所制定的臨時性的政策,換言之,是一個茶杯裡的風波毀掉了無數條人命和可能。

而在說破了這一層之後,作者又把故事拉回一個看似真實的歷史之中,從一個曾熱誠求知又被求知所傷害懷疑知識最終再一次選擇求知的少年的心靈之旅講起,最終揭示,這位少年是歷史上啟發過哥白尼的碩學。

啟發哥白尼的碩學有沒有這樣的心路歷程,我沒有調查,自然不得而知,然而如果從作者創作故事的初衷出發,或許能夠明白這種不斷顛倒和反轉的設定。

作者說,他創作這個故事的初衷,是為了講一個關於知性和暴力的故事。

有了這個起心動念,才通過資料調查選擇了「地動說」作為串連故事的題目。

毫無疑問,這一選擇是絕妙的。

知識和暴力在這一故事裡充分地糾纏在一起了。

擁有暴力的人以自己相信的知識為權威壓制異己,而相信知識的人最終選擇使用暴力捍衛自己的知識,在故事中大反派酷吏的女兒喬蘭塔本來是一位孱弱的學者但最終成為了異端解放組織的遊擊隊長,成為了暴力的使用者。

知識要以怎樣的形式與暴力結合?

我由此想到大學旁聽科學哲學課程到現在腦子裡剩下的唯一一句話,「數學和醫學是科學的兩極」,是的,數學(或劇中的天文,在那個時代他們高度相關)與醫學一個完全抽象是為太虛,一個極端具身是為太實。

太虛的學問卻可以引發暴力,又作用於肉身的實在,這種辯證正是這部動畫絕妙的地方。

但不要忘記,以往的讀書人,不論是在東土還是西天,正是暴力的支配者,他們的決斷往往會關乎社會秩序的運作。

換言之所謂的聽上去玄虛抽象的正義命題,對他們來說是實實在在日用日常中的辯證。

只不過到今天這些命題成為了實驗室裡的思維實驗,讀書人與暴力的脫節,早就了虛和實的乖離,而我們今天也長大為這樣的乖離所苦。

 6 ) 巴德尼

我在巴德尼在异端审讯监狱那里嚎啕大哭,他用生命尽头最后办法流传下去的不是他自己的书,是刚刚学会认字的奥科吉所写的关于他们的故事。

为了真理不惜牺牲眼睛的他,就这样舍弃了自己倾尽心血所写的关于地动说的研究论文,他无数个漫长夜晚的才智与情热就此被抛进银河里的无声角落。

故事的闪现对于漫长的历史而言只是一霎那的瞬间,但是真理的闪光因此而永存。

荷马写奥德修斯在腓尼基人群里敬听旁人歌唱他自己的故事,因为只有通过他人的歌唱,他的全部磨难和经历才能拥有意义。

因为编制故事的人不比求知的人更劣等,后者是盗火的人,他们把神意和真理灌注到生活中,赋予尘世以超凡的意义,前者是持火人本身,他们开辟山林,用故事重新召唤新一代人的聚集,用诗使我们所居的封闭世界再次成为敞开的空间,而地动本身,不就是一个重新体认我们所处位置的讨论吗。

我的天才幼小前妻,不喜欢类似地动这样的进步史观,喜欢席勒喜欢古希腊。

我不懂席勒也不懂古希腊,但我知道真理没有故事就失去了翅膀,故事没有真理,在出生之前就会夭亡,我始终记得席勒的两句话,我觉得很适合这个故事:不朽者在诗歌中必然要活下去,在实际生活中却必然要消亡。

 7 ) 【转载】为什么“残酷镇压”日心说的欧洲,却率先搞出了科学革命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

各位好,这两天B站上新了本季的日本动漫新番《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部我们一般简称为《地动说》的作品,其漫画我当年就看过。

看漫画的时候我就知道它一定会被动画化,因为实在非常精彩。

如果单从剧情上讲,它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作者虚构了一个平行宇宙中,一个中世纪的教会钳制人们的思想、用深入社会基层的教士系统维护“正确”的地心说,残酷镇压发现地动说真理的探索者。

可是依然有那么一批爱知求真的人,出于对真理的热爱前赴后继的将地动说的真理进行揭示。

这其中就发生了许多故事,权谋、智斗、亲情、友情、爱情、凶杀、逃亡等等等等,都围绕着地球到底是动还是不动的故事展开了。

漫画本身确实非常精彩,甚至有很多科普的意义。

但我去并不推荐我的读者在看完本篇文章并对相关历史做更深了解之后去阅读该作。

为什么?

因为这部作品会给不了解这段历史的人加深一种错误的刻板印象——那就是在真实的历史上,欧洲天主教会曾经“残酷镇压”过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了钳制人们的思想进步无所不用其极。

如果一个读者没有相关历史知识,又受了这部动漫的误导,很容易加深这种刻板印象。

在该作动漫化后的弹幕里,我就看到很多类似留言和咒骂——每当剧中虚构的主角受迫害,他们就把自己对现实中基督教会的误解、痛恨和诅咒,更加深一层。

但真实的历史,根本不是动漫中所描写的那个样子。

是的,我们过去在回顾科学史上这段故事的时候,很容易形成这种刻板印象——中世纪基督教会代表的守旧势力残酷钳制人们的进步思想,而以哥白尼、伽利略、布鲁诺为代表的一批科学家,以革命者的姿态勇于和他们作斗争,最终前赴后继、帮助人类迎来了科学的黎明。

这种想法最初发端于哲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中使用了“哥白尼革命”一词(康德其实说的是人类认知范式上的革命),但后来经过马克思、列宁的继承和转述,就逐渐变了味。

毕竟身为伟大革命导师,马克思、尤其是列宁同志一提“革命”,信众们会展开什么理解你懂得,血与火的斗争啊、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清洗……受其影响,我们的相关历史叙事就很变成了我们所听到的那个样子。

美国科学史家托马斯·库恩,写过一本名叫《哥白尼革命》的书(这本书经吴国盛老师翻译现在也在国内上市了),这本书写的客观很多。

在该书中,库恩所理解“哥白尼革命”虽然没有上述那么暴力血腥,但库恩大体上还是将哥白尼看做一个与同时代教士们思考范式迥异的科学先行者。

认为他是有意开启了科学的黎明。

强调科学革命与中世纪之间的变革性。

可是如前所有这些叙述都会产生一个无可规避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哥白尼所掀起的“哥白尼革命”恰恰是在对其镇压最严酷的欧洲发生,并引爆了之后的科技革命的。

同时代的中东阿拉伯世界,以及远东的中华帝国。

你说一句“地球围着太阳转”好像不会惹那么大的麻烦啊?

为什么琢磨出日心说的天文学奇才们没有在这些文化圈里率先提出他们的观点,在这里点亮人类近代科技树,让这些文明最终“富强可凌驾于万国之上”呢?

这里面一定有一些上述叙事有意忽略的问题。

想回答这个问题,要看另一位美国科学史作者罗伯特·韦斯特曼的《哥白尼问题》,这本书基于作者对当时欧洲宗教、文化和社会体系的重述,为我们还原了更真实的历史。

假如你穿越回15世纪中世纪盛期的欧洲,去审视当时统治欧洲的天主教会,你会有一种观感——觉得这个教会真的不仅代表了上帝在人间的意志,也试图在代表先进科学的发展方向。

13世纪以后,随着十字军东征运动的结束、带回了大量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翻译的希腊罗马典籍,东罗马帝国也急速衰落,大量东罗马帝国原本保存的希腊-罗马古典文化、技术开始渡过并不宽广的亚得里亚海来到西欧避难。

这就在欧洲引爆了一场非常巨大的文化震荡。

欧洲人时隔数百年后吃惊的发现,原来自己的祖先(其实也不是他们祖先,而是原先生活在这里的希腊、罗马人)曾经如此的高度文明,不仅在绘画、雕塑、建筑上卓有成就,在对天文、占星的认知上也非常超前。

生活在公元2世纪罗马帝国时代的托勒密,不仅是天文学家而且是占星学家,他写作的八卷本的《天文学大成》构建了整个古代世界最精密的天文学假说。

托勒密真正完善了亚里士多德只是提出了一个概念的地心说系统,他认为宇宙是一个有限的球体,分为天地两层。

地球位于宇宙中心,所以日月围绕地球运行,物体总是落向地面。

地球之外有9个等距的天层(或翻译为“天球”),由里到外的排列次序是: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阳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原动天,此外空无一物。

请注意,这些天球本身是致密、且紧实嵌套的,整个宇宙是一个巨大的俄罗斯套娃,它们由透明的以太所构成,而太阳、月亮等一切星体,则都宛如镶嵌在水晶里的宝石,“镶嵌”在这些天球上。

而这些天球自己是不会运动的,它们的转动仰赖上层天球所带来的摩擦力,就这样一层天球推着一层天球运动,一直追寻到最上层的“原动天”,只有这个天球是自身产生动力,不断在运转的。

那么这个原动天的动力来自哪里呢?

托勒密说,上帝。

托勒密还设想,各行星都绕着一个较小的圆周上运动,而每个圆的圆心则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圆周上运动。

他把绕地球的那个圆叫“均轮”,每个小圆叫“本轮”。

同时假设地球并不恰好在均轮的中心,而偏开一定的距离,均轮是一些偏心圆;日月行星除作上述轨道运行外,还与众恒星一起,每天绕地球转动一周。

托勒密这个不反映宇宙实际结构的数学图景,却较为完满的解释了当时观测到的行星运动情况,并取得了航海上的实用价值。

觉不觉得这个天体运行模型很精妙呢?

你可能会说,精妙归精妙,但它是假的啊!

本质上讲,它和咱老祖宗信奉的那个天圆地方,有什么不一样么?

反正终归都是假的。

但我要说,同样是假,假和假它还真就是不一样的。

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宇宙模型虽然是地心说,但它的真正突破性变革,在于把宇宙的天体运行“数学化”了。

事实上,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最初在罗马世界流传的几百年里,本来就叫《数学论文》。

托勒密在强调,他所定义的这个宇宙是可以用一套数学运算来严格推算、预言的。

请注意,这是人类科技认知史上一场异常伟大的进步。

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通过与数学的联姻,而真正诞育了我们今天所说的科学。

因为你去反观人类其他早期文明,虽然可能也有非常先进的星象观测记录,比如古代中国的《甘石星经》,甚至可能蒙对了地球是围绕太阳运转这件事,比如流行于公元前后、崇拜太阳神的密特拉神教。

但试图用严格的数学模型去框定天体运转,这么较真的事情,真的只有托勒密一个人第一次尝试这样做。

其他更多的文明,对天文学其实陷入了一种不可知论的漩涡,比如我们熟悉有句话叫“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地上的事儿你都操心不过来,你还操心什么天体怎么运行?

于是大多数文明对于宇宙模型到底应该怎样这件事,都是不那么认真的。

他们可能基于农业需求把历法编制的尽量详尽,但对宇宙模型本身,却“不较真”。

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可能就莫过于我国古代人信奉的那个“天圆地方”——其实稍微想一下你就觉得这个理论不合逻辑:圆如锅盖的天,和方如棋盘的大地,扣在一起,四周一定是有缝隙的啊,这些缝隙你怎么填补呢?

这个宇宙模型实在是太粗糙了,一听就让人丧失了稍微正经一点讨论下去的兴趣。

但大多数中国人就这么“天圆地方”的含混的信了两千多年。

对于这个一想就能想到的逻辑大漏洞,中国古人也是想过的,比如东汉的张衡、南北朝的张子信,都吐槽过“天圆地方”粗陋,也相应的提出过自己的补救措施,于是有了什么“浑天说”乃至“宣夜说”之类的补丁。

但奇怪的是,这些改进的学说并没有更替掉大多数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认知,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无论浑天说还是宣夜说,都没有更精确地数学模型,没有数学模型就无法预测,大家觉得反正都是瞎扯,还是天圆地方简单一些。

而更进一步的深究,你会发现,古代中国天文改进学说无法数学化的真正原因,是我们真正高端的天文运算自上古颛顼“绝天地通”以来,就一直是被皇权所垄断的。

定期颁布历法,向百姓“授时”,并且解释诸如“荧惑守星”“五星连珠”之类的天象,这就一直是皇帝的特权。

只有当太史令这样的兼任皇家天文馆馆长,你才有权利、有义务研究这个。

其他老百姓、甚至精英士人,都是没有权利用精妙的数学去计算天文的运动的。

比如我们假设托勒密平行穿越到当时的古代中国,并作出了与他在罗马帝国相似的天文学成就,请问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托勒密生活的公元2世纪是东汉,而东汉正是最流行谶纬的时代。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在这个时代开花结果。

从光武帝时代开始,皇上就带头装神弄鬼,把种种天象、异象解释为上天对王朝的种种暗示。

所以托勒密这样的人,如果降生在同时代的东方,以他通过计算预言天象的准确性,前途无非是两种,要不然被举贤良方正,被举荐到皇家天文馆去给皇帝一个人看天象,他的一切观测成果和学术论述也会在生前和死后被严格保密,成为皇家不得外传秘闻,最后弄不好在哪次天下大乱时就被弄丢了。

要不然,托勒密就铁了心扎根在民间,那他对天象的屡算屡准,会迅速产生一种对朝廷有威胁影响力,因为你能“代天立言”在古代中国这还了得?

你这是跟皇上戗行啊!

那他就会成为一个和张角一样,不反都不行的半仙。

被剿灭后到什么《天文学大成》,你看那张角的《太平要术》能留的下来吗?

妖书啊!

赶紧烧了。

所以托勒密如果生在古代中国,就只有两种出路——要么是皇帝所豢养的皇家公务员,要不然就是民间官方必须剿灭的“妖人”,除此之外并无他路。

在古代中国,我们不是对到底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这事儿保持宽容态度。

我们是不关心,或者更确切的说,大多数人不敢关心。

因为一旦把宇宙的数学模型精密构建到能预测天象的程度,这玩意儿就是皇家机密了。

在民间压根没有讨论的空间。

但同时代的欧洲不是这个样子。

根据《哥白尼问题》一书的考证,从13世纪开始,由于托勒密《天文学大成》被重新发现,并后来借助古登堡印刷术广为人知,贯彻和预测天文、并以占星术的方式将天文与地上人们的具体命运进行联系解释,就在欧洲成为了一门显学。

因为当时的欧洲是政治实体林立的,每一个国王、公爵、贵族甚至富商,都希望能从占星家那里获得一点人生的“指导”,让他们帮助自己解释一下天象,问问上帝老人家到底是什么意思。

所以,跟今天教培、高考报志愿服务行业在中国遍地开花一样,占星学连带着天文学在当时的欧洲也是遍地开花。

就连哥白尼本人,他在真实的历史上,第一身份首先是天主教神学院毕业的正经教士、其次是业余兼职给贵族、富商提供占星学建议的占星家,业余的业余才是天文学者。

那么教会在这股热潮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呢?

教会很尴尬。

老实的讲,教会本来是完全没有必要参合这场论战的。

因为基督教圣经里其实压根没提“地球围着太阳转”还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这档子事儿,按照今天研究者的考证,《圣经》中对宇宙结构的认知反而我国古代的那套“天圆地方”系统,是一个远比托勒密体系混沌粗糙的结构。

但问题也就出在这里,随着《天文学大成》被重新发现后在欧洲影响力越来越大,这套体系对教会原本的思想结构冲击越来越大,毕竟它太精妙了。

于是开始出现一些“进步派”的高阶教士,要求教会把原本混沌的宇宙观念说的更准确一些——而想要准确,那就干脆照着托勒密的学说来,让地球安然不动地位于宇宙的中央,在宇宙中具有特殊地位,而上帝则高居在十二层天球之外,在原动天以他无穷的神力去推动整个世界的运转。

这么一聊,整个基督教的世界观不就完美了吗?

想了解这套在13世纪才真正成型完善的世界体系,我推荐你去读一本名著——但丁的《神曲》。

很多人读这本书可能也仅仅是醉心于但丁所想象的地狱中的种种情景,相比之下,“天堂篇”似乎就乏味了许多。

但实际上,但丁的“天堂篇”所描写的宇宙结构,就是一个经典的被基督教会化用吸纳后的托勒密天球体系。

所以你可以看到在“天堂篇”中但丁会依次游历“水星天”、“金星天”、“火星天”等等天球,如果不了解托勒密所设想的天球(天层)是一些充斥以太的存在,你肯定无法理解但丁的这个游历顺序是怎样达成的。

神曲世界观,就是一个典型的托勒密结构。

但丁生活在13世纪,你可以看到到了13世纪晚期,托勒密的这个天文模型,才真正被基督教会所收编了,这就让欧洲这个时代的知识精英这个时候能像但丁一样,大胆却仰望九重高天,并自豪的声称,这个世界,是可以用理性去归置、理解的了。

上帝允许我们这样做。

而教会对此也乐观其成,所以当时的神学院开始广泛开设天文学课程,因为他们觉得教未来的教士们搞清楚天文学,是方便他们更透彻的理解和赞颂上帝的。

托勒密的宇宙论虽然不准确,却借着教会神学院的力量,给欧洲的知识精英做了一次广泛的科普,并把宇宙到底是什么结构这个问题的种子,种在了所有求索者的心中。

而问题在短短一两百年后,马上就出现了。

根由还是那个——托勒密的这套学说,虽然被融入基督教神学体系,但它本质上还是一种科学理论,它是基于精密的数学计算,可证明,也可证伪的。

这就非常麻烦了,神学的本质是一种信仰,它的特点是不可证明、也不可证伪,所以宗教建立一个信条,比如“我信圣母玛利亚童贞女受孕”,你不需要讨论黄花大闺女受孕可不可能,你就说你信不信就行了,信条一旦确立,就不可变更。

这就是宗教的特点。

而科学即可证明、又可以证伪,随着观测和计算手段的不断更新,天文学模型是需要常换常新的,但当托勒密的天文学说被请进神学院,混在基督教教条里被一起讲的时候,麻烦就来了——它到底是教条,还是科学?

还能不能讨论。

从这种眼光看,16世纪的“哥白尼问题”给欧洲造成的真正冲击,其实是一个科学理论被“嫁接”到神学之树上后必然产生的排异反应,它本身是一种人类在认知进步中必然发生冲突。

举个形象的例子,这就好比一个心脏病患者做手术安了一个心脏起搏器,过了两个月,医生跟他说,现在起搏器推出新款了,老款那种不利于身体健康,建议您换一下,你说他是换还是不换?

科学就好比是机械,不断改进、更新换代是它的常理,但宗教信仰,就好比是身体,身体是经不起这么反复更新换代的不断折腾的。

对宗教而言,不断改变之前说好了的信条,会让它在平信徒当中丧失最至关重要的权威性。

16世纪初的天主教会,所面临的就是这种两难。

由于天文学(占星学)在欧洲民间的兴旺发达,当时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对托勒密的《天文学大成》提出质疑的时候,教会也很难办——因为在教会看来,我刚“与时俱进”,把这套体系融入我对世界的解释,才一百多年啊。

这怎么又得改了呢?

如果改了,让平教徒们怎么看我?

哦,上帝说了不算啊。

尤其这个时候,欧洲又爆发了宗教革命,天主教会有了竞争对手,发起宗教革命的那个马丁路德,可是连发多篇文章疯狂批驳哥白尼理论“亵渎上帝”,教会纵容这个理论就是对上帝不忠。

搞的天主教会里外不是人。

所以,不是教皇不明白,而是这世界变化快。

那你说,教皇就不能与时俱进、从善如流的把地心说改成日心说吗?

不好意思,不能。

因为当时的教皇没有我们今天的这种“后见之明”,他不知道新提出的这种日心说就一定是对的。

事实上,根据《哥白尼问题》一书的考证,与哥白尼的日心说同一时代被提出的,对于托勒密天体模型的修正理论,多达十几种,每一种都能部分解释托勒密原有模型推算中的缺陷,甚至日心说还不是这同期十几种新学说中在“拯救现象”上表现最好的。

那你说,假如你是教皇,面对这么多即便通过复杂运算也无法甄别优劣的新学说,你到底信谁的?

更别说当时还有借这个机会来“裹乱”的人——比如最广为人知的,被后世尊为科学烈士的布鲁诺。

布鲁诺倒是慧眼识珠,在十几种新学说中一眼就挑中了哥白尼的日心说,认为就这个新学说靠谱。

但他支持日心说的理由不是数学运算,而是因为布鲁诺是个新密特拉教徒。

密特拉教崇拜太阳,所以布鲁诺一看到哥白尼说地球围着太阳转就来劲了:你看我们密特拉教早就说太阳比地球更伟大么!

现在哥白尼终于发现了这个真理,牛逼!

那你说如果你是当时的天主教会,你能因为布鲁诺这个点赞就信了哥白尼么?

那更不能啊!

他信了哥白尼是因为他的异端信仰。

我赞同他我不也成了异端了吗?

事实上,哥白尼的《天球运行论》本来在欧洲是可以正常出版的,虽然出版后也没有引起太大的反响。

但经历布鲁诺事件之后,由于教会担心有人再借宣扬日心说复兴密特拉教,反而于公元1616年把《天体运行论》列为禁书。

这场风波还间接导致了同样早已赞同日心说的伽利略遭遇那场突如其来的著名审判。

一粉顶十黑了,属于是。

所以站在当时教会角度去审视,你会发现,在当时的环境下,当各种假说一起出现,而教会根本无从分辨这些这些新学说孰真孰假,同时还要面对宗教革命的冲击和新教徒对其“对上帝是否忠诚”的质疑。

那么奉行“一动不如一静”的保守主义原则,在科学的争论未明之前继续维持原先(其实也是刚改过来的)托勒密宇宙观,已经是对社会仁至义尽的最好选择了。

不然怎么办?

你教会对宇宙的解释一天一个变,欧洲岂不是得杀成一片?

而教会的这种“顽固”本身也并不尖锐,除了布鲁诺确实是因为被判为信仰上的异端被烧死之外,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乃至牛顿等等科学家,他们都曾跟当时的教会过从甚密,接受其资助。

甚至哥白尼本身就是教士,而伽利略的两个女儿都是修女。

教皇的梵蒂冈天文台很长一段时间都是欧洲观测和共享天文数据最多的天文学家汇聚地。

像《地。

关于地球的运动》这部漫画中所描写的,教会普遍的、残酷的镇压持日心说论断的改革派的故事,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从没有发生过的。

这本漫画本身写的确实可歌可泣,但可惜是无的放矢,真实欧洲历史上,教会对科学的打击,从没有那么残酷过。

实际上,在整个“哥白尼革命”发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真正阻碍科学证伪、并完成更新迭代的东西,并不是宗教,而是威权。

威权为了统御并掌管它的社会,是永远在寻求说一不二,并且不允许质疑的。

因为一旦质疑存在,并且最终强迫威权更改了它的命令,那就会产生一种恐怖的示范效应,让更多的质疑争相出现,并最终导致威权的瓦解。

这也就是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所说的:“一个旧制度最危险的时刻,通常是在其开始改革之际”。

改革的本质,就是需要容纳外源性的声音,来改良旧有威权体制。

可是这种“容纳外源”的口子一旦开放,又会导致威权的逐步瓦解,最终无可避免的丧失在这个方向上的主导权。

而真实历史上欧洲接受日心说、并最终爆发科技革命的过程,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进入中世纪盛期之后,基督教会就开始主动接纳科学的冲击与变革,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学说融入,是科学与信仰达成联姻的第一次尝试,这次尝试并不成功,产生了排异,那么随之而来的,就是更加剧烈的科学革命。

以这个角度审视,欧洲近代科学的黎明,其实不出现在哥白尼提出日心说时。

而是出现在13世纪,基督教会试图将托勒密的地心说理论融入到其体系中时,因为从这个时候开始,宗教已经开始将定义宇宙的威权,向科学进行让渡了。

迄今为止仍在工作的,人类历史上最悠久的天文机构——梵蒂冈天文台而基督教会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配合、宽容其实大于了钳制与反抗——至少它的宽容度,要比同时代其他试图对知识进行垄断定义、甚至保密的威权体系要大得多。

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日心说和之后的科技革命,恰恰是在“严酷镇压”它的欧洲,而不是在其他地方诞生的。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svXlL0cJouUiF8E9cDopbA【转载】 个体的真知,无法启迪广袤的蒙昧 两千年前的日心说,为什么惨败给了地心论各位好,今天是农历初七,在家忙了一天庶务,傍晚在小区遛弯的时候,看到太阳西下,而一轮上弦月正高挂在中天。

我突然想起一件有趣的事,两千年前,有位聪明的哲人正是也看到了这一幕,就猜悟到了日心说的真谛。

这位哲人名叫阿里斯塔克,他生活在两千年前的古希腊,是他而不是我们所熟知的哥白尼最早提出了日心说的理论。

而且阿里斯塔克建立的宇宙模型已经非常接近我们今天所知道的真相了,地球每天在自己的轴上来自转,而每年沿圆周轨道绕日一周,由此产生了晨昏变化和四季寒暑。

而这么伟大的想法,最初的发轫只是一轮傍晚高挂在中天上的上弦月。

阿里斯塔克是怎么猜到的呢?

首先,他假设,月球的光亮是反射了太阳的光芒,因为太阳与地月的相对位置不同而产生了月相的变化——这在古希腊已经有很多哲人讨论过了,算是半个常识。

然后,阿利斯塔克提出第一个问题:上弦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此时以月球为顶点的“日月地夹角”应该是接近90度直角的,这样太阳照在月面上反射的光芒,在地球上看去才是“半个月亮”。

那么,阿利斯塔克继续追问,当太阳即将落山的时候,这颗上弦月刚好处在天穹高度最高的位置上,这又意味着什么呢?

意味着此时以地球为顶点“日地月夹角”刚好应该是极为接近90度直角的,因为只有如此,在太阳接近于地平线的时候,月球才会正好处于中天的位置上。

那么,我们来构建一个以太阳、地球、月球为顶点的三角形,你会发现,想要满足这个三角形中的两个角都接近于九十度,就必须画一个非常“尖锐”的三角形,地球与月球连线的那条边的边长,一定远远远远小于地球与太阳和月球与太阳的边长。

换句话说,至此,阿里斯塔克其实已经论证出了,日地之间的距离,应该远远大于地月距离的。

那么这个距离差距到底有多大呢?

不甘心的阿利斯塔克开始测量。

古希腊的天文观测和测量手段其实非常粗糙。

更不要说其实从地球上去观测,月球的晨昏线其实是一条模糊的地带而不是明晰的边界。

但阿里斯塔克还是最终测得,日地距离应为月地距离的18-20倍(实际为约400倍),由此他又根据近大远小的法则,计算出太阳的半径应该为地球的7倍(实际为约100倍)。

所以阿里斯塔克惊呼,宇宙中最大的天体,显然不是地球,而是太阳!

而阿里斯塔克又继续思考,认为这样一个比地球大的多的天体,在如此遥远的距离上反而围绕着比它小的多的地球去转动,这是不美的、也是不符合逻辑的。

如果我们认为比地球更小的月球应该围绕地球运转。

那么地球围绕比它大的多的太阳运转,才是更可能的情况。

阿里斯塔克的这番推论,真的是非常精妙,与埃拉托色尼利用日影超前的算出了地球大小一样,阿里斯塔克仅仅利用古希腊发达的三角数学和逻辑演绎,就比哥白尼早1600多年推测出了日心说的宇宙模型。

真的是让人不得不感叹古希腊文明的奇妙与伟大。

可是我们要说,如此伟大而超前、疑似穿越者提出的日心说,却最终被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所击败了。

甚至阿里斯塔克这个人本身,也跟古希腊大多数哲学家一样,没有留下传世的著作。

以上阿里斯塔克所有的推论,都转述于阿基米德所撰写的另一篇数学论文《数砂论》当中。

而《数砂论》也是在本尘封一千多年后,才在1544年被翻译为拉丁文在欧洲出版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一年刚好是哥白尼出版他的《天球运行论》并去世的第二年。

所以两位相隔千年的日心论者,非常遗憾的只差了一年就失之交臂。

哥白尼的求索过程,应该是没有受到阿里斯塔克的启发和影响的。

可是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阿里斯塔克如此精妙的日心说会被今天看来十分荒谬的地心说所击败呢?

回答是,因为个体的真知,无法对广袤的蒙昧完成启蒙。

或者说,一个突发奇想的论点,无法和一套成体系的认知作战。

阿里斯塔克的对手是亚里士多德,我们今天谈起亚里士多德,觉得这人就是一个在近代科学革命中脸被打肿了的存在,从“两个铁球同时落地”、到人到底有多少颗牙、再到地心说还是日心说。

亚里士多德的所有论断似乎都是错误的。

可是正如我之前文章所为您解析的一样,亚里士多德其实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他最伟大的发明,不是地心说、重物落地、或者人体解剖,而是创造了一整套思维范式。

这个“亚里士多德范式”包括但不限于著名的亚里士多德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

最为人熟悉的典型“亚里士多德三段论”比如:大前提:凡人都会死。

小前提:苏格拉底是人。

结论:苏格拉底会死。

逻辑学上的归纳、演绎法直到亚里士多德提出他的这套三段论之后才算是真正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我们用这套三段论用这套三段论去批判阿里斯塔克的日心说理论,你会发现他的推理虽然高妙,但却是不严谨的——即便能论证出日地距离比月地距离远得多,太阳比地球大得多,又能如何呢?

以“月球比地球小,月球绕着地球转”推论出“地球比太阳小得多,所以地球绕着太阳转”这个结论,这是个类比推理,而类比推理在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中是最不严谨、应当被抛弃的。

这就像你不能通过把祖国比作父母、然后由人都爱自己的父母,类推出人必须爱自己的君主和祖国一样(虽然这种类推,在同时代中国的儒家思想中被反复应用)。

你也不能类推地球比太阳小,就一定要让地球像月球一样围绕比它更大的物体运动。

这是不严谨的。

类比推理是垃圾。

相反,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反而(在当时的体系下)比日心说推论起来似乎严谨的多。

首先亚里士多德通过观察、归纳,推论出所有蕴含“土”这种元素的物质,都有“向下”运动的“自性”,随后他又论证说,这个“向下”运动的本质就是想要运动到宇宙中心,而地球作为一个由土元素组成的大球,如果它是运动的,那么它就应该最终运动到宇宙的中心,并静止在那里。

这个推论过程虽然在现代科学范式的当中看来是胡扯,但你不得不承认,它在逻辑上反而是严谨并且自洽的,至少比阿里斯塔克天马行空的发想要严谨并自洽很多。

于是最终古典世界的知识精英,选择接受了错误,但严谨、自洽的亚里士多德地心说。

却抛弃了巧妙、但不严谨、不成体系的阿里斯塔克日心说。

不要以为希腊-罗马古典知识精英们傻,换你,你可能也真么做。

这就好比你今天走在大街上,突然被一个人拉住,他试图通过种种论证说服你,永动机是可行的,甚至还给你现场表演了一个永动机。

你可能一时真的被他的推理忽悠并说服了,一时找不出他推理中的漏洞。

但如果你受过系统的科学教育,你真的会信了他的说法,甚至掏钱买下这个永动机么?

不,你不会。

为什么呢?

因为科学的本质不是一个又一个单独知识的集成,而是一整套体系。

人们信奉科学,所信的也不是单独的知识,而是这个体系。

而“第一类(第二类)永动机无法制成”,这个知识本身深植于整个现代科学体系当中的,正如“地心说”理论也深植于亚里士多德提出的体系当中。

所以你想要推翻它,所依靠的也不可能是个体的知识,而必须是一套新的整体的理论系统,甚至是一场科学范式的革命。

这里推荐大家若有兴趣读一下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在《科学革命的结构》,这本书比较说理,不是很好读,但你读懂它能获得的启发却很大。

简单地说,库恩指出,哥白尼日心说在近代科学革命中最终之所以能战胜亚里士多德地心说,最终依靠的其实也不是具体知识的论证,而是用新的体系替代了旧的体系,甚至是掀起了一场“范式革命”,用“哥白尼-伽利略范式”替代了“亚里士多德-托勒密范式”——用今天的话说,哥白尼和伽利略“重新定义了科学家”,在那个时代之后,自然哲学家的思考宇宙思维工具与亚里士多德时代又不一样了——正如亚里士多德之前,哲人们只能如阿里斯塔克一样“不够严谨”的灵光乍现一样。

击败体系的只有体系,击败范式的只能是范式,这是日心说与地心说之争中一个至关重要的真相。

但文章写到这里,我不由得生出另一种感叹:阿里斯塔克虽然失败了,但他的日心说依然能在阿基米德的《数砂论》当中被提及,阿基米德本人对阿里斯塔克的观点持非常开放的态度,没说它一定错或者一定对。

此后的千余年中,虽然“亚里士多德范式”相继被古典世界和中世纪欧洲教会奉为经典。

但是,由于罗马皇权和天主教权都是一种相对权利,这个范式并不能做到严格排他。

无论《天球运行论》还是《数砂论》都可以在当时的欧洲出版,并被公开讨论。

这就导致了“反亚里士多德范式”虽然非主流而幼弱,刚开始完全没有与“亚里士多德范式”有一战之力,但却可以生长、继承、并被讨论,最终引发科学的“范式革命”。

反观同时代的古代中国,为什么类似的革新没有在古代中国出现呢?

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就是我们对主流范式的维护与推崇,搞的太好,敲得太死了。

“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孔子如亚里士多德一样,是为古典中国订立思维范式、教导人们如何思维的人,但在皇权的钦定下,后世的知识分子都只能沿着孔子的思维范式去思考,无论心学还是理学,都是“为圣人立言”,而没有“反范式”的空间。

这其最终导致明清时代出现了文化和科技上的停滞,乃至僵死。

个体的真知,无法对广袤的蒙昧完成启蒙。

一个哲人推理出日心说,无法点亮整个古典时代,但对这种“反范式”真知的宽容,却是人类认知不断前进的最终原因所在。

全文完 原文:https://mp.weixin.qq.com/s/Bk_1MNP6oLzntzKi9JSqqA

 8 ) 为宗教改革正名

就是说,为什么要在这个保守主义甚嚣尘上卷土重来的时代继续提宗教改革的大背景和科学革命的小背景呢?

要以这种题材创作动漫呢?

动漫有一万种方式创作,为什么一定要选择宗教改革,科学革命,启蒙理性这个敏感又无处不在的话题呢?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选择这个凶险又再正常不过的话题是为了什么呢?

你要看时代背景啊,今天是什么时代?

是不是启蒙理性在全球范围内主导几百年后短暂遭遇严重挫折,保守主义在全球范围内甚嚣尘上卷土重来?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弄明白这个事,我们今天生活在哪个时代?

18世纪,中世纪,火刑架,宗教审判,狩猎女巫?

还是启蒙理性,启蒙运动,宗教改革,宗教革命,商业,科技,社会,哲学等革命胜利后的现代世界?

要回答那个问题必须回答好我们生活在哪个时代这个问题,立场决定了站位。

宗教时代有其可取之处,也许启蒙理性还在初创,但已经硕果累累。

尽管启蒙理性遇到艰难,但启蒙理性配当宗教理性的嫡长子,宗教理性无论如何已经过时,已经退场了。

就是说,地球和土星不会逆行,宗教改革启蒙理性科学革命必须要继续进行下去,无论阻力有多大。

我们走过了神权时代,我们完成了宗教改革和政教分离。

我们的爷爷辈生活在宗教时代,我们的父辈却是由宗教理性抚养长大的启蒙理性人,我们作为两者的融合产物必须走好启蒙理性与宗教理性并重但分离各司其职的路,我相信路一定会继续走下去的。

就是说,其实启蒙理性和宗教理性追求的都是理性,它们本不互相冲突,宗教改革的意义也在于此,将宗教理性从其不擅长的世俗位置剥离出去,填补上出于宗教理性又技术化的启蒙理性,完成政教分离。

我相信多少年后这两种理性会最终完成融合。

“一切短暂者,不过一比喻;不甚完美者,在此成大戏;不可描述者,在此化行动;永恒之女性,引导我等之上升。

”——《浮士德》

 9 ) P9

我知道,作为教会的信徒,不该轻率地使用这样的形容,但除此之外,我也找不到其他的形容了。

文字,简直就像是神迹……文字真的非常强大,它可以跨越时间和空间,你会为两百年前的记录而流泪,也会为千年前的故事而欢笑,你能相信吗?

我们的人生,被死死地囚禁在这个时代,但是,只有在阅读文字的时候,能够感觉到过去的伟人们在向我亲口讲述,在这个瞬间,我感觉我挣脱了这个时代。

思想化为文字留在这个世界,可能会在遥远的将来去推动另一个人,这简直就像是…神迹啊。

 10 ) 必须再次、多次重推的佳作!

- 🪐必须再次、多次重推的佳作!

虽然我是一个动画党,虽然动画才看到第14集,虽然被漫画党诟病过,但着眼于当下,我还是必须要大大褒赏这部作品。

OP与ED都非常优秀,契合作品主旨。

BGM无功无过,映衬于剧情,可以给到我这个乐迷相较于图案与文字更多的体验与遐想。

经历过深刻的哲学学习与思辨(此处区别于学院派哲学史,我的哲学观是应用于当下生活,而非仅拘泥于研究先辈观点),作品目前给到的是一种反现代圈养、反资本异化的个人价值主张,是当今难能可贵的一种独特性的伸张,也是一剂解救当下社会困境的良药(可惜“药效甚微”,在主流价值观的异化与信息爆炸的掩盖下,我持悲观态度,这剂良药无法惠民)。

但是,火苗再小,也应该被反复点燃。

我希望更多的人能看到、能看见这部作品,为已往麻木奔赴的那颗灵魂进行一次电击,为了理想主义与浪漫情怀再次摇旗呐喊!

《地:关于地球的运动》短评

私の番なのか?

4分钟前
  • SonicSonic.
  • 还行

第三章开始持续下滑

5分钟前
  • TonQuiXote
  • 还行

看了两集弃了…画风不对胃口

6分钟前
  • 病丹
  • 还行

不知道在燃什么

9分钟前
  • AntonioChai
  • 还行

为了剧情额外加一星

10分钟前
  • 澄澄
  • 还行

支持

13分钟前
  • 绯村剑心
  • 还行

历史回看我们只会统称15世纪的人,就像反派一直没从别人口中听到头目的名字是女儿,众人只称呼为头目。看剧情感觉最后那本书还是没出版吧?

15分钟前
  • 卡仕达
  • 还行

和漫画观感差不多,作者不好好打磨故事把自己的观点一股脑灌输给观众附带一点煽动人心的金句和标题也依然有人买单。第五话黑漆麻乌但是忽然进行一些闪光弹一样的转场意味不明。一代男主不懂圆滑变通不转专业非要年少为了真理牺牲进行宏大叙事给人观感很差,二代也是莫名其妙就被引到了箱子那,而且箱子有结界不会被教会发现只会被主角团发现真是很神奇呢!至于断桥部分,我真的会哑然失笑……漫画党日常哭喊动画制作太烂请大家去看漫画,然而作品的内容和内核是没有太大变化的,何况漫画画工同样让人不敢恭维,在偷工减料的简笔画里插入大量的文字对白把页面填得满满当当。如果你觉得动画不好看就千万别被漫画党的虚假安利欺骗了,一坨包装得很漂亮的()没必要吃两次。运动时看了7-8看得我眉头狂皱

19分钟前
  • PrayerX
  • 较差

两年前看漫画只是觉得无聊,现在回想起来这漫画一个女的都没有啊,厌女程度这方面真是高度还原时代背景

20分钟前
  • mono
  • 很差

架构出色,制作贫穷难掩原作光芒。

24分钟前
  • 瓜咕叽
  • 推荐

这个作品有趣的地方是各个阶段的主角几乎没有明确的关联,也就是用了一种接近于巧合的方式讲述了科学进步的必然性。但是相应的,我不确定是否是改编的问题,每个主角的刻画都不够饱满,但是几乎每个主角都走上了义无反顾赴死的结局。其实可以给每个主角多设计点饱满的人物弧光,让他们的死更动人。或者设计几个苟且偷生的主角,让角色更加生动。现在看起来就是不咸不淡的剧情流水账,动人的只是故事命题本身而已。

26分钟前
  • nanananali
  • 很差

百闻不如一见的神作,作画好像低于预期,一集信息量不算多,适合慢慢品味,速水奖的嗓音太有特色了,又是一个搞研究的大佬角色,五星观望

27分钟前
  • hidalgo
  • 力荐

在描绘科学革命时部分采用了辉格史观的叙事框架(如真理终将胜利的主线),但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了对辉格叙事的反思与突破:1. 拒绝简化对立:教会内部存在支持科学探索的人物,科学家的动机也包含个人野心与偶然性。2. 强调思想传承的脆弱性:知识保存依赖无数无名个体的牺牲,而非单一线索的必然性。3. 批判绝对真理观:暗示“地动说”本身也会被修正,科学是持续质疑的过程,而非静态的胜利终点。因此,它更接近后辉格史学的立场——承认进步的存在,但拒绝将其简化为目的论叙事,转而关注历史中多元、偶然与人性化的面向。对辉格史观的矛盾态度或许反映了当代对科学史的重新审视:既需要英雄叙事吸引读者,又试图还原历史的复杂本质。这种平衡使其成为理解科学史观演变的有趣案例。

32分钟前
  • 艾萨克阿西莫夫
  • 力荐

E03:火化拉法尔那几张震撼人心的大跨页被做成这么个德行:十字架残骸及其后面的壮丽景色不是应该在一个画面里吗?朝阳的意义不言自明,为什么调色调得像死气沉沉的夕阳?这么重要的场景为何不加以强调、为何不保证画面的精细度、信息密度?对这番的期待值可以正式降为零了。E05:我现在看这番的目的一为温习原作剧情,二为欣赏牛尾配乐。

35分钟前
  • 667
  • 还行

鱼丰的原作漫画主要是对白文戏出彩,改编难度确实比较大,但是搞出来的动画演出贫瘠无趣到极致,只是按部就班完成工作,毫无动画人的专业素养,放眼近十年也是少有的失败,真是浪费如此有魅力的漫画

38分钟前
  • madaoooo
  • 较差

很无聊很闷,背景明明都画的很精美,人物却有一种简笔画贴上去的感觉,跟背景完全不在一个画面,男主更是切个镜头就换张脸,画的太崩太崩了剧情像流水帐大纲一样,一群人站桩聊天巴拉巴拉一集就结束了,很多地方你都知道这里要燃起来,然后他就用一连串面如死灰的男主跟格格不入的便宜画风给你逗笑了,说实话要是翻拍成欧美剧搞不好效果会好很多

42分钟前
  • 雨林
  • 还行

真的看不下去

45分钟前
  • Hurricane
  • 很差

3.5吧,当初staff公布后心凉了半截,正式开播后几乎彻底死心,不过公正点来说,25集下来其实还算一部不错的作品。部分集数的演出可圈可点,这片子的制作水平放到一般的改编作品是够用了,可惜它的原作是地动

50分钟前
  • 小轨
  • 还行

原本以为是日常番 没想到是史诗剧(当然还有待定论),但我喜欢这种史诗感,现在我们所熟知的科学理论是很多人用生命和时间换来的,身处当时的“异教徒”一定很无力吧。画风我是不喜欢了,但故事是喜欢的。

52分钟前
  • 鴉青。
  • 还行

鱼鱼得正 速水奖老师致力于在各个平行宇宙念经(哈哈哈你礼貌咩😂后补漫画

54分钟前
  • 林有夏
  • 力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