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猎杀T34

T-34,T-34坦克,T-34:玩命坦克(台)

主演:亚历山大·佩特罗夫,文森兹·凯弗,伊琳娜·斯达申鲍姆,维克多·杜布朗拉沃夫,尤拉·鲍里索夫,西蒙·特列斯库诺夫,阿尔焦姆·贝斯特罗夫,约书亚·格罗斯

类型:电影地区:俄罗斯语言:俄语,德语年份:2019

《猎杀T34》剧照

猎杀T34 剧照 NO.1猎杀T34 剧照 NO.2猎杀T34 剧照 NO.3猎杀T34 剧照 NO.4猎杀T34 剧照 NO.5猎杀T34 剧照 NO.6猎杀T34 剧照 NO.13猎杀T34 剧照 NO.14猎杀T34 剧照 NO.15猎杀T34 剧照 NO.16猎杀T34 剧照 NO.17猎杀T34 剧照 NO.18猎杀T34 剧照 NO.19猎杀T34 剧照 NO.20

《猎杀T34》剧情介绍

猎杀T34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每一场战争都有一些传奇故事。根据二战真实事件改编。 莫斯科保卫战时,刚从坦克学校毕业的尼古拉被派往战场执行“自杀式”的任务,在以一敌六的情况下,他驾驶着传奇坦克T-34,奇迹般地击毁了德军耶格尔上校的小队,但自己却遭到俘虏。到了二战末期,耶格尔为了快速训练出德国希特勒青年团的坦克新兵,逼迫集中营里的尼古拉和另外几名苏联俘虏驾驶一辆翻新的T-34作为他们训练的活靶子。在其他人都在为赴死作心里准备时,尼古拉的脑子里却浮现出了一个惊人的计划——驾驶T-34在训练中逃离德国军营。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甜孙爷爷阴阳诀之祭情特厉屋喂!蜻蜓江湖学院第一季火线追凶之黑枪疑云碧血锦衣卫魔法少女伊莉雅第一季特典狂鼠奇迹少女致命弯道团圆饭之小小少年海岛七号西部之恋猎罪图鉴赎罪试婚99天来找我亲爱的独裁者好久没做危机之地他们/她们一吻倾城鬼平风的旅程焕羽舞台恋曲你的名字是玫瑰如梦蒲公英的灰尘

《猎杀T34》长篇影评

 1 ) 《T-34坦克》

这部影片讲的是二战期间的故事。

故事分为两个部分。

前一段是在1941年莫斯科保卫战时,苏联坦克兵少尉伊乌什金率一辆坦克歼灭了德军一个坦克连。

伊乌什金和他的乘员也受伤被俘,被关进了德国的战俘营。

这段故事其实是后面故事的铺垫。

后一段是在1944年,德军坦克兵上校耶格尔为了训练新补充的坦克部队,找了一辆损坏的苏军T-34坦克,并在战俘中挑选了伊乌什金和他的乘员修理并开启坦克,在训练场为德军坦克充当假想敌。

于是有了后面的扣人心弦的场景。

前些日子,曾经看过好莱坞的《狂怒》。

和这部《T-34坦克》有类似的地方。

同样是二战题材,同样是坦克的以少胜多,同样是面对凶残的纳粹毫无畏惧英勇抵抗的壮烈场面。

美国人崇尚的是勇于冒险的赌徒心态,而俄罗斯人则是历尽苦难的坚忍和不屈。

相比之下,《T-34坦克》拍的更生动更有味道。

更体现出了俄罗斯民族的精神。

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陀思妥耶夫斯基曾经这样解读俄罗斯民族:“真正伟大的民族永远也不屑于在人类当中扮演一个次要角色,甚至也不屑于扮演头等角色.而是一定要扮演那独一无二的首要角色。

”俄罗斯民族就是这样一个充满了悲情色彩的民族。

影片中我们看到了这样的场景。

伊乌什金在战俘营中曾经逃走七次,面对德国军官的枪口,拒不倒下。

在纳粹的酷刑中,仍然顽强的维护自己的尊严。

没有人能使他屈服。

德国在向苏联发动闪电战之前,正是风头最劲的时候,大半个欧洲已经沦为纳粹的铁蹄之下,英伦三岛也是岌岌可危。

苏德战争初期,苏军就损失了700万人。

按照希特勒的想法,苏联已是囊中之物。

他以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像踏进巴黎的凯旋门那样进入莫斯科的红场。

可是他恰恰没有想到的就是俄罗斯的民族精神。

也忘了当初拿破仑的失败。

俄罗斯人民可以默默的经受苦难,可以咬紧牙关承受失败,但绝不会向侵略者屈服。

这样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

笑到最后的总是俄罗斯。

影片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在脱离纳粹追捕的那个夜晚,伊乌什金和他的战友们在享受着短暂的宁静。

暮色笼罩的森林中,燃起了一丛篝火,火光映照着每个人坚毅的脸庞。

斯捷潘轻声哼起了俄罗斯的民歌。

悠悠的歌声,人们眼中涌出的泪水,仿佛让我们看到了遭受深重苦难的祖国,被异族蹂躏的土地,广袤的《草原》和雪中奔驰的《三套车》。

黎明时分,德军豹式坦克的轰鸣声震醒了他们,他们没有跑散,没有惊慌。

他们对于死亡已经不再有恐惧,他们的信念是不自由毋宁死。

面对强敌,明知道冲出包围圈的希望很小,他们仍然从容起身,跨上熟悉的“战马”,接受对方的挑战。

T-34坦克是苏联研制的中型坦克,1942年批量生产,是当时苏联的主战坦克。

它在防护系统、火炮系统和动力系统三项指标上,都强于德军的早期豹式坦克。

在苏联电影《解放》中,我们可以看到希特勒对于T-34的忌惮,以及在库尔斯克坦克大会战中,改进后的T-34/85发挥了它强大的威力。

直到现在,T-34还是被俄罗斯人民引为骄傲的一款坦克。

在去年的红场阅兵中还曾经现身。

在影片中,伊乌什金驾驶T-34这种威力强大的坦克,迎战的是新组建的党卫军坦克师。

加上1944年的德国已经是强弩之末,兵员紧缺,新手上阵。

所以虽然只有一辆T-34,却能屡屡挑战得胜也就不足为怪了。

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耶格尔的坦克被击毁后,他自己的性命也命悬一线的时候,他向伊乌什金伸出求援的手。

伊乌什金也很自然的抓住了他的手。

这或许是军人之间惺惺相惜的下意识的举动吧。

可是一瞬间,也许双方都意识到了,耶格尔并不是真正的德国国防军,而是纳粹的党卫军。

耶格尔也曾经为了逼伊乌什金就范,威胁要打死翻译安雅。

这种流氓般的举动不是一个真正的军人所为。

于是,握紧的双手分开了,耶格尔掉向桥下。

还有一些小细节。

德国加油站的管理员看到T-34开进来加油,赶快把桌上的纳粹小旗收了起来。

公交车站上,几个德国老大妈正在八卦谈笑,看到T-34开过,立马惊慌失措,其中一位甚至昏了过去。

伊乌什金的战友们在小镇上收集食物,还带上了一个工艺挂盘挂在坦克上。

坦克开到湖边,其中一人煞有介事的向伊乌什金请示去洗澡,于是四个人跳到湖中,水花四溅,尽情嬉戏。

在湖光山色中享受这短暂的自由。

这些细节颇能展现编导的功力。

影片的许多地方都采用了先进的特技。

如慢镜头的炮弹横飞,炮弹触地反弹射入坦克底盘等,都很出色。

不过这种特技运用太频繁,也令人生厌。

本人评分:7.0。

 2 ) 真·革命浪漫主义

看人家老毛子这抗德爽片拍的……油而不腻,看着舒服!

刚修好的T34配合天鹅湖的音乐来的那段坦克芭蕾,真·革命浪漫主义!

女主香肩半露卧床骗过闯进来的集中营军官,不仅颜值爆表,智商也在线啊!

T34冲破集中营后枪炮声骤停,舒缓的音乐起……配乐太美了,俄罗斯经济上衰落了,艺术和文化的积淀还在,这也是综合国力的一部分……坦克冲出集中营到德国小镇半日游,沿途的德国妇女以为苏军已经进村了吓得晕了过去……加油站看到苏军坦克赶快藏起了纳粹德国小旗子还给加满了油……街上的德军士兵直接就投降了……小镇居民突然如沦陷区一般掷果盈车,箪食壶浆迎苏军……真·革命浪漫主义!

男主尼古拉和女主安雅的湖边云雨,和《兵临城下》瓦西里与坦妮娅的坑道之欢有异曲同工之妙,真真的革命浪漫主义!

7.8分!

乌拉!

#电影猎杀t34#

 3 ) 猎杀T34影评

苏联和德国的坦克大战,开头男主就以一敌多,不慎被俘但是一直意志坚强不暴露姓名军衔,直到遇到老对手以当时陌生的女主姓名威胁,说出姓名军衔,但这时候一部分可能有同情女主性命和被枪指着倒数的可怜感,一部分是英雄救美情节,一部分是酝酿逃跑计划,猜测可能三部分都有; 德军想以被俘苏军坦克兵做练习,结果全军覆没,比第一次遭遇还惨,最后德军选择了体面的死亡; 过程中战术和苏军士兵的舍生取义都很好看,但似乎慢镜头太多了,显得战争片不那么刺激了; 女主很美,身材也好,在路边等坦克的时候尤其美,女主可能是觉得有种期待竟然能都得到满足的感觉; 影片还是蛮好看的,男主以一敌多,在敌营收获女主最终克服困难打败敌人两人团聚。

 4 ) 论会下动物棋的重要性!

即便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也多少有些扯了,德国兵太降智了,老鼠被猫吃 猫被老虎吃 老虎被大象吃,大象被老鼠吃,同理可证 消灭大象的是老鼠,那么 为何非的用大象对阵大象呢?

带一队德国兵 当晚不就搞定了~尼玛 全是坦克,但是拍的还不错,值得四星希望我们也能有优秀的二战电影 !

 5 ) 速度激情传奇坦克——《猎杀T34》

今天聊聊俄罗斯电影《猎杀T34》。

片名T-34 (2019),别名T-34坦克 / T-34:玩命坦克(台)。

《猎杀T34》是一部俄罗斯出品的战争题材电影,影片以二战为背景,讲述打败纳粹德国的T-34坦克的传奇故事。

苏联产的T-34坦克是一种中型坦克,火力、防护力和机动性都很突出,广泛用于抵抗德军入侵,其倾斜装甲对后世坦克设计有着深远影响。

原帖被删,只能贴一下原文地址:https://mp.weixin.qq.com/s/BALEwH_Fgn2dNBrhh7IchQ

 6 ) 不喜欢看坦克激情互撸的观众不要勉强自己

一句话 “请不要讨论剧情,当成看车展就可以了。

”俄罗斯人太喜欢坦克了,拍了比全世界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的以坦克为主题的电影,我都已经记不住自己看过多少部了。

坦克之神开着金色的T34.jpg这类电影完全可以划分为一种单独的类型片——坦克片。

不客气地说,俄罗斯人的坦克片和小鲜肉粉丝向电影最大的区别是:小鲜肉们的电影至少还有配角,俄罗斯人的坦克电影的主角只有坦克,而且是镜头全程跟着坦克猛拍。

在一台T34-85面前,莫名其妙的配乐、莫名其妙的剧情、莫名其妙的苏军步兵和莫名其妙的床戏全都不重要了。

别讨论什么艺术造诣、美学修为、人文关怀,这电影给大家看的就是坦克哐哐互射、铛铛跳蛋、轰轰爆炸。

这是瞄着受众射过去的一发穿甲弹,喜欢的人会爱的要死,不喜欢的人会觉得无聊的要命。

所以如果您不喜欢坦克大战,那就干脆别看这部电影,相信我你看到的只会是槽点,感受到的只有煎熬。

另外,由于俄罗斯受限于本土较小的市场和较弱的出口能力,所以电影成本都被控制的很低。

不可能靠全CG制作或是像有钱的《狂怒》一样直接把那台世界上唯一能动弹的真·虎式开出来。

所以俄罗斯人很擅长花小钱拍大坦克,以前办法是做个德军坦克的铁壳子套在T34上。

从《28勇士》开始,俄罗斯人琢磨出了一个新绝活:没有真坦克,就拿做工考究的1/35 比例模型+沙盘布景+机械臂摄像,用类似特摄的方法拍摄坦克镜头,再用CG技术和真人部分结合到一起。

只用了500万美元的总成本拍出了不输真坦克实拍的效果,这些老毛子真的是什么办法都想出来了。

至于为什么我只给四星.........开头三十分钟里的德军坦克模型有点太不走心了,德军装甲连除BOSS外那几个坦克到底是1号2号3号4号还是38t我实在是认不出来,忍痛给四星。

 7 ) 猎杀T34

看完电影更理解了俄罗斯这个民族,他们有自己的精神气节,比起卑躬屈膝,他们更愿意去战斗,去捍卫自己的尊严。

还有他们很有大局观,尤其是军人,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护住其他人完成目标。

这个民族很文艺,多危急的情况下都要来两句,看得我着急。

最喜欢的是T34跳小天鹅那段,真的是又燃又好笑。

我挺喜欢毛子在坦克里唱的第一首歌,感受到了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亲人、对同胞的爱。

俄罗斯的审美真的可以,摄影、色调看得都很舒服,但是有些慢镜头我并不是很喜欢,为了加快节奏,增加紧张感,我还特意在战斗时刻加快了点倍速来看。

看完电影再次感叹下纳粹的可恶,纳粹不灭,天理不容,他们在搅动着世界的和平,有纳粹在,世界就难和平。

所以说和平并不是永久的,它只是掩盖在平静的表皮下,就像平静的火山,因此要保持警惕。

不要以为大家嘴里喊着和平,所有人都会乖乖听话,那太天真。

伊拉克、伊朗、叙利亚、阿富汗等国家都在战争中,他们想要战争吗?

不想。

他们喊着和平,喊着停止战争,敌人有听到了吗?

有,但是枪口一直没有放下过。

 8 ) 电影背后的虚与实

常用笔名:元首卫队在欧生活8年,精通德语,爱好二战史及现代战争史,从2000年起,曾在“战争的艺术”、“德国军事中心”、sonicbbs等军史网站和《突击》、《战争史研究》等纸媒上发表多篇原创文章及翻译多部德语电影电视剧中文字幕如您对军史及军事题材影片感兴趣,请关注本人今日头条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

微信公众号:诸神的黄昏研究会(或可搜索“WarArtStudy”)或扫描下方公众号二维码:

未来将带来更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

未经允许,谢绝转载上周末俄罗斯战争大片《猎杀T-34》正式在国内院线上映,相信已经有不少军迷已经一睹为快了。

该片拍摄时间为两个月,取景于莫斯科大区及捷克共和国,耗资6亿卢布,于2019年元旦在俄罗斯国内首映,放映后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总票房达22亿卢布(约合3200万美元),成为俄国历史上票房第二高的影片,并在今年金鹰奖评选中斩获了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和最佳视觉效果三项大奖。

俄国版海报

日本版海报

中国版海报

本片中充满大量的电脑特技”子弹时间“镜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爽片

但既然背景设定在二战时期,那必然会与真实历史会有千丝万缕的关联,而作为纯商业片,也不可避免的会有演绎附会的桥段,作为本号的《电影与现实》系列,本文就将尝试考证片中与历史相符或相左的片段。

战斗篇电影第一次的战斗场面,历史背景应为1941年10月中下旬莫斯科攻防战期间的沃洛科拉姆斯克(Volokolamsk)之役。

该城位于莫斯科以西,在10月15日由德国中央集团军群第4装甲集群(Panzergruppe 4)第46军第2装甲师及第5军第35步兵师发起主攻,并以第46军第11装甲师由南侧包夹。

电影中德军三号坦克全部漆有第11装甲师的幽灵徽章,可知此战斗为南侧的攻势。

在真实历史中,1940年8月,第11装甲师由第11步枪兵旅(11. Schützen-Brigade,1939年12月组建)扩编而成。

第11步枪旅因为在法国战役中展现神出鬼没的迂回机动而获得「幽灵」(Gespenster)称号。

在扩编改名后,此称号也传承予第11装甲师,因此该师在昵称「咖啡豆」(Kaffebohne)的直竖一杠附加外圈制式师徽之外,也有知名的幽灵徽章。

但该部坦克上幽灵徽章漆于侧面及后方,正面仅有师徽。

这与电影所呈现的形式不同。

在1942年初之前,第11装甲师的坦克战术编号都为两位数(排/车),省略前缀(连);菱形符号为第15装甲团第1营标志。

然而由当时的历史照片可见10月下旬的沃洛科拉姆斯克只降了初雪,第11装甲师车辆仍维持既有铁灰单色涂装,并未施加冬季雪地迷彩;人员也无雪地迷彩装扮。

电影所呈现的与史实并不相符。

防守沃洛科拉姆斯克的苏联第16集团军步兵第316师与德军激战两周后因伤亡惨重而后撤,沃城也在10月27日陷落。

11月16日,该师设在沃城东南10公里村落杜博谢科沃(Dubosekovo)的防线遭德军第2装甲师突破,所属的步兵第1075团全灭。

第316师的败北令第16集团军的侧翼遭受威胁,时任集团军司令员的罗科索夫斯基中将也因此被迫要求大本营预备队调动西伯利亚步兵第78师的预备役到战场。

第78师的士兵在到达的三天后被迫撤退,但由于苏军的奋力抵抗和天气条件,德军的推进速度减慢,战局逐渐陷入僵持状态

德军在沃洛科拉姆斯克的作战势态图。

红色和蓝色箭头分别表示德军第2装甲师第1和第2战斗群的进展情况。

虚线表示大致的前线位置: 粉色——德军起始位置,紫色——11月16日战斗结束后,蓝色——11月17日战斗结束后。

但次日由新闻媒体宣传,却成为该团第2营第4连所余28名官兵奋战击毁18辆德军坦克,最后全数壮烈牺牲的英勇事迹。

同日步兵第316师亦因沃城之役阻击拖延德军攻势的卓越表现而授予近卫军称号,更名为近卫步兵第8师。

11月18日该师师长潘菲洛夫少将(Ivan Vasilyevich Panfilov)在位于杜博谢科沃东北15公里村落古谢涅沃(Gusenevo)的战地指挥所接受新闻记者采访时遭遇德军迫击炮攻击,因采访现场空旷无可掩蔽而为炮弹碎片击中阵亡。

潘菲洛夫少将在翌年追晋为苏联英雄;该师也以其为名。

不过全数追授苏联英雄头衔的「潘菲洛夫师的二十八近卫军」(Двадцать восемь гвардейцев дивизии Панфилова),却在1948年经苏联政府调查后证实为虚构故事。

事实上在当年杜博谢科沃的攻势中,德军并未蒙受重大损失;这28号称牺牲成仁的苏联军人中也有6名幸存,且皆隐姓埋名活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

2015年6月,俄罗斯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馆长谢尔盖·米罗年科(Sergei Mironenko)曾接受访问,公开表示潘菲洛夫28近卫军是不存在的神话故事。

他的言论遭到了俄罗斯文化部长佛拉迪米尔·梅丁斯基的强烈谴责。

但不久之后,社会政治史国家档案馆档案馆就在网上公布了1948年苏联军事检察官的调查结果,结论是《红星报》的记者捏造了这个故事的细节。

2016年3月16日,谢尔盖·米罗年科宣布因达到法定退休年龄(65岁)而请辞,同时否认是基于外界压力才请辞,其真正目的是为了“专注于科学上的工作”,并说:“如果这不是我的决定,你觉得我会吭声不出吗?

[…] 我离职一事根本没什么好担心的”。

同年10月,文化部长梅丁斯基为潘菲洛夫28近卫军辩护,表示:“即使这个故事从头到尾都是编造的;即便没有潘菲洛夫这个人物;就算整件事根本不存在也好,它仍是一个不容干犯的的神圣传说。

会这样做的人都是丑恶的人渣”片中出场的坦克根据车体正面的方形机枪射口以及驱动轮及车长顶塔形式,电影前端战斗中所呈现的德军三号坦克为1941年主要量产中的J型。

三号J型的前装甲提高到50mm,侧装甲提高到32mm,历史上大量出现在北非和东线战场,一共生产了2616辆,是三号坦克产量最大的型号。

基于巴巴罗萨遭遇苏联T-34中坦克、KV重坦克的实战经验,最初装备5 cm KwK 38 L/42坦克炮的三号坦克J型自1941年12月起换装长炮身5 cm KwK 39 L/60坦克炮,并逐步换装既有衍生型,并被赋予称号为L型。

电影中出现的长炮身三号坦克在沃洛科拉姆斯克之役的时间点尚未面世。

电影后段出现的豹式坦克则成为全片的最大亮点,亦是影史上少数以此德军主力坦克为主角的片段,片中所呈现的型号为1944年9月下旬之后生产的G型后期量产型。

生产过程中渐次附加的外观特征包括取消驾驶座前方观察孔以简化生产并增加装甲前沿的强度、车体上部侧面不再有段差特征、左侧发动机排气风扇增高以便于与发动机联动的战斗室增温系统(Kampfraumheizung)布局、避免窝弹直击车体前方顶部装甲的颔式炮盾、加装利于夜战的排气管灭焰器(Flammenvernichter)等。

电影中的豹式坦克拥有左侧发动机排气扇塔与颔式炮盾两项后期量产型特征,同时也涂有防磁涂装(Zimmerit)。

但装甲前沿上的驾驶员观察孔不应存在。

而1944年9月10日防磁涂装即已在全军废止;左侧发动机排气扇塔则自同年9月22日成为出厂标准配备。

排气扇塔与防磁涂装并存的例子极罕见,如下图中1944年9月23日在西线战场遭击毁的豹式坦克,推测为8月间防磁涂装未废止前用以测试排气扇塔的G型后期型预量产批。

不论如何,同年10月间开始配备的颔式炮盾就不应与防磁涂装并存。

此外,豹式坦克G型已取消驾驶座前方观察孔,自然不会如电影般遭主角的T-34瞄准此处而击穿。

这些都是电影考证上的瑕疵。

片中另一大吸睛细节为豹式坦克上的FG1253型“食雀鹰”式夜视设备(Fahrgerät 1253 “Sperber”),该设备包括一个200瓦的红外线头灯和一个红外接收器/瞄准器,能够“看到”并将红外波长转换为可见光。

但是目前有据可查的资料,唯一投入过实战的单位有第29装甲团第1连,据信其有10辆豹式搭载了FG1253设备,供车长及驾驶员使用。

车长可随时由普通潜望镜模式切换至夜视模式,驾驶员的左侧也有一具红外线瞄准器。

当车长打开红外滤光器时,他可以通过指挥官的聚光灯或sd.kfz 251上的“猫头鹰”投出的光线看到地面。

另外“明兴贝格”装甲师和和“克劳塞维茨”装甲师也曾装备过少量夜战豹。

而党卫军部队的豹式坦克在历史上则从未有过装备过红外线瞄具的可信记录。

片中的豹式坦克正面装甲前沿绘有党卫军第12“希特勒青年”装甲师(12. SS Panzer-Division "Hitlerjugend")师徽。

该师在1943年10月30日于比利时成立后持续部署于西线,参与1944年6月上旬起的诺曼底战役到次年1月下旬终止的“守望莱茵”作战(Unternehmen Wacht am Rhein),即突出部之役。

1945年2月方划归南方集团军群开赴匈牙利对抗东线苏军,参加了德军于3月在巴拉顿湖区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最后一次战略反击“春醒“作战。

电影后段掳获复原的T-34-85预计以苏军战俘驾驶,作为德军坦克射击训练活靶。

此处战俘营为代号SIII号集中营(Außenlager S III)的奥尔德鲁夫集中营(Zwangsarbeitslager Ohrdruf),位于德国中部莱比锡西南方约145公里。

该地自1941年底即开始收容苏军战俘,但至1944年秋才由党卫队接手管理。

1945年4月2日因盟军逼近,关押犯人由党卫队队员驱赶前往西南方51公里处的布痕瓦尔德集中营(Buchenwald),过程造成逾千名营囚死亡;据记录希特勒青年团成员也参与了此次死亡行军。

希特勒青年团源自1922年创设的纳粹党青年联盟(Jugendbund der NSDAP),1926年7月更名。

该组织虽有例行军事训练,其巡逻勤务队(HJ Streifendienst)也作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兵员培训单位,但本身并非军事部队,也不归党卫军管辖。

真实历史上党卫军第12装甲师不曾部署于奥尔德鲁夫地区,也没有参与过此集中营的相关事件。

因此电影后段的坦克追逐情节全属虚构。

以历史背景而言,电影后段的事件理应发生在1944年10月至12月初之间,即自豹式坦克G型后期量产型开始生产配发部队至守望莱茵作战展开前。

场景地面并无积雪,与奥尔德鲁夫地区在1、2月间才会降雪的状况相符。

此时在诺曼底战役期间损失惨重的党卫军第12装甲师已后撤至德国西部卢森堡边境的艾费尔(Eifel)山区,再转移至汉诺威西北50公里的宁布尔格(Nienburg/Weser)整补,两地分别距奥尔德鲁夫380公里与260公里之遥。

该师在同年12月13日再次部署于比利时边境的艾费尔山区,准备参与守望莱茵作战。

党卫军第12装甲师在成军时以党卫军第1“阿道夫·希特勒警卫旗队”装甲师(Leibstandarte SS Adolf Hitler)调来的资深军士官为骨干,因此诸多战术细节也一并承袭。

例如坦克炮塔战术编号中的末码不从1开始,而沿用警卫旗队师自组建伊始就采取的以5起始的流水号;且此编码方式至德军战败皆未曾改变。

希特勒青年师所属第12装甲团第1营的通信官(Nachrichtenoffizier)罗尔夫·尧赫,摄于1944年6月9日

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3连的326号车,该车车长弗雷德里希·埃斯曼在之前的战斗被炮弹打成了两截,照片拍摄时他的遗骸刚被清理干净。

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4连的438号车,摄于1944年6月23日

因此电影中所见的111号车、112号车并非该师的编码方式。

且迷彩也并非当时德军装甲车辆惯用的样式。

人物篇德军主角克劳斯·耶格尔(Klaus Jäger)在1941年10月为国防军第11装甲师上尉,1944年10月为党卫军第12装甲师的党卫军旗队长,即上校军衔,这张例子在德军中并不多见。

但从其人物外型上来看,接近于历史上该师的党卫军第12装甲团第一任团长马克斯·温舍

但马克斯·温舍从参军伊始便一直在党卫队,并没有陆军服役经历,且其早在1944年8月20日的法莱斯包围圈中便被英军俘虏。

剧中还登场了一位大人物,德国装甲兵总监古德里安,但存在感相当之弱。

古德里安和耶格尔也一同出现在了最后演习场一幕中,但再次当了一回摆设

而真实历史上,古德里安确实在1944年2月7日亲临比利时的贝韦卢训练场(Truppenübungsplatz Beverloo),视察正在训练中的希特勒青年师

上图中正在豹式指挥塔上发号施令的正是党卫军第12装甲团团长马克斯·温舍,站在坦克前背对镜头从左往右的分别是:时任德军西线装甲集群司令(berbefehlshaber Panzergruppe West)的里奥·盖尔·冯·施韦彭堡装甲兵上将(Leo Freiherr Geyr von Schweppenburg )、古德里安、党卫军第1装甲军参谋长党卫队上级指挥弗利茨·克雷默( Fritz Kraemer )和希特勒青年师师长党卫队上级指挥弗利茨·维特(Fritz Witt )

古德里安和克雷默

和电影中作陪的最高级别军官只是耶格尔不同,真实历史上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长舍普·迪特里希也出现在了训练场给古德里安进行讲解,图中站在古德里安左侧的是希特勒青年师下属党卫军第26装甲掷弹兵团第1营营长党卫队突击大队长伯恩哈特· 克劳泽(Bernhard Krause)

迪特里希和古德里安炮塔吊篮 本片中大量呈现了苏德两军坦克车体内部的场景,令观众的临场感大大增强

这里介绍一下德式坦克的炮塔吊篮,此设施可提供坦克炮塔内的乘员(通常是车长、射手与装填手,但T-34/76车长兼射手)一个能够随炮塔转动的底板。

德军在四号坦克与之后的各型坦克都装备炮塔吊篮;三坦克车则在1941年5月之后生产的H型才成为出厂标准配备,并同时为既存的E、F、G型加装。

苏联在二战中的各式坦克则皆无炮塔吊篮。

炮塔吊篮能够增加坦克接敌时的射速,并为炮塔内乘员提供较为安全的操作环境。

即使没有炮塔吊篮,炮塔内乘员仍然有焊在炮塔内壁上的小椅凳可坐,因此也能随着炮塔转动。

但实战中,装填手必须站在底盘的固定底板上,在狭窄的炮塔内抱着数公斤的炮弹随炮塔转动而迈步移动,以便掌握炮膛方向装填炮弹;同时又得在选弹搬运的过程中时时注意,以免被旋转中的坦克炮结构或发射后的退膛作动击伤。

此外,如T-34/76这类没有炮塔吊篮的坦克,通常内部空间都很狭小,炮弹主要存贮于底盘上的弹箱中,而闭合的弹箱盖就充作底板。

装填手要打开弹箱搬弹上弹,还要记得再盖起来,不然就得小心不被开启的弹箱绊倒。

而T-34/76令人瞩目的电动炮塔旋回系统可以达到每秒37度的旋回速率,因此炮塔旋转一周只需10秒。

高速突然的选择(炮手控制)加上恶劣的操作环境,装填手的压力可想而知,射速也因而无法提升。

实战中T-34/76每分钟约可射击3-5发炮弹,但德军三号四号坦克的射速却可达每分钟10发以上。

炮塔吊篮则可避免这些装填手的梦魇,且可以将预选弹种堆置在随炮塔转动的底板上,大幅增加接战初期的射速。

 9 ) T-34

已经看过好几遍了,但只有两个字——过瘾!

第一遍看会觉得有些夸张,但是仔细推敲后,其实细节上处理的非常合理。

从『村庄阻击战』早期型号T-34/76和Ⅲ坦克对决,到逃出集中营后『城镇夜战』里后期型号T-34/85对决豹式坦克,加上豹式坦克的坦克成员基本都是党卫军第12师的新手,基本一对一实力相当,没有实力碾压的情况,所以非常有看点。

两个主人公人物形象塑造得十分立体,最后的对决颇有骑士精神风范。

另外,细节上处理的让人非常舒服:除了以上敌我坦克型号的演变,各型坦克的坦克瞄准镜的标尺划分也大有门道;德国坦克上国防军第11师和武装党卫军第12师师徽;先进而又罕见的豹式坦克夜视仪套件——FG1253型“食雀鹰”式夜视设备(Fahrgerät 1253 “Sperber”);各式苏德步兵与装甲装备都符合当年的历史情况。

本片的特效也是一个亮点,和《战争雷霆》同源,这点和紧张有代入感的BGM一起,构成了“看得过瘾”的必要条件。

(以下附几张构图特别完美的图)可能当时没有人会想到,在几年后的朝鲜6.25战争里,这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里立下汗马功劳的装甲车辆,会再次在人民军的手里重新大放异彩,创造三天攻入汉城,最终南下到洛东江的“闪电攻势”神话……

Ⅲ号坦克瞄准镜的视角

T-34/76瞄准镜的视角

T-34/76在炮火中跃进

坚毅的回眸

T-34/76与Ⅲ号坦克对决

战俘坦克车组

T-34/85行驶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森林里

篝火旁的主人公和他背后的战车

写给母亲的信件

几年后,150辆T-34/85再次创造“神话”

 10 ) 军盲拍的抗德神剧

对付一辆只有炮弹没有机枪的坦克,德国人竟然不知道用步兵?

一发铁拳就能解决的问题竟然要派一群坦克,指挥官是白痴吗?

靶场里面的一群步兵也都是白痴,只会对着坦克开枪,不知道靠近了炸发动机炸履带吗?

T34出靶场后德国人派了卡车延公路追,竟然没追上。

德国人的卡车得跑得多慢啊?

县城里的宪兵看见两手空空穿着囚衣的俄国兵竟然没有反抗直接缴枪了,真服了这编剧。

《猎杀T34》短评

大概跟近几年新沙俄面临的国际形势有关,影片虽然依旧没什么红色气质,但歌颂卫国战争英雄的主题呈现得不错,提及斯大林、苏联、红军、同志、红星、国际歌等元素时也基本正面。另,国语配音质量不错,但把特三四念成踢三四太盎撒。

7分钟前
  • 本味何知
  • 力荐

t34单骑闯关再闯关,儿子看得很带劲。

12分钟前
  • 林中行人
  • 还行

4星全给道具,战斗细节禁不起推敲,看看就得了,现在坦克战电影,从《狂怒》到《T-34》,全都拍成了高达打架。

13分钟前
  • Matrix
  • 推荐

其实看到危难逃跑时刻还要打炮就知道这片不用在乎什么剧情了,坦克战看得爽就行了。

17分钟前
  • 亚连06
  • 较差

6,纯爽片,各种坦克作战的技巧展示(用烟、用干草垛、用石板路的反弹力),最后来个大桥坦克对决,简直把西部片挪到坦克大战上面了,这个就太离谱了,子弹时间的滥用也挺出戏的,整体能看就是不能太当真

22分钟前
  • мая
  • 还行

哪怕你知道这不可能发生,但它就是浪漫得恰到好处。

25分钟前
  • Joshz
  • 推荐

俄式热血,有点太过理想化,如果有个悲剧结尾就更好了

26分钟前
  • 山城影院清洁工
  • 还行

一部俄罗斯的类型片竟然能做到如此出色着实让我惊艳。完全超越了去年的《决战慕尼黑》,其中一个又一个阻力,一个有一个惊喜,远远超出了我的预期。可贵的是这部民族电影消解了民族主义,以人性为主要考量标准,食物,爱情和欲望在战争面前都变得那么美好可爱。当然正反派的和解堪称最后的惊喜,把类型片和主旋律电影拍出如此高度,更值得国产电影多学习。

27分钟前
  • 武侠小王子
  • 力荐

疯狂滥用“炮弹时间”+这种反派临终搞得也太帅了吧

30分钟前
  • Devlali Number
  • 还行

看这个电影使我想到我读研期间的一位兰州理工大学的博士舍友,他很喜欢玩坦克世界。后来他又回到了兰州理工大学,成为了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大学老师。另外我还想,少去的那几分钟是不是男女主角的激情戏?

31分钟前
  • 多艰
  • 较差

燃!爽!!猛!!!炸!!!!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满是机油的重工业气息,故事是扯了点,重头戏的坦克对轰拍的不错加回不少分。不过滥用慢镜其实削弱了些观感,直接留给轰指挥部和最后对射其实就可以了。当然,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主旋律电影,不可能做到100%写实,说抗德神剧我觉得还算不上(没给你拍成多角恋已经很仁慈了,滑稽.jpg)。手松可以打到4星,日后找老版再对比。PS:车长跟翻译居然戏里戏外皆CP,我🍋🍋🍋了。

36分钟前
  • Bryan·Mai
  • 推荐

故事有抗日神剧味儿,但服化道还比较到位,特别是坦克。几次坦克拼刺刀都很有紧张感,桥上对决更是玩出了西门吹雪VS叶孤城的气质。在战争片的质感上,国内还有的学呢。

41分钟前
  • CyberKnight电子骑士
  • 推荐

开头有趣,后面是无穷无尽的套路

43分钟前
  • 较差

6分。真的很一般,也别说抗日神剧了,其实自己拍的都是神剧,俄罗斯的抗德神剧。影评: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356023/

46分钟前
  • Leapone
  • 还行

说服力实在不太可信,可是确实很热血

51分钟前
  • 支离疏
  • 还行

【坦克爽片】战斗场面奇观化、风格化,火爆有余但非常夸张,文戏昏昏欲睡,作为氛围衬托的环境十分写意浪漫化,和咱们一个人干掉一个团的剧情没有本质差别。

52分钟前
  • 电池
  • 较差

特效看着太出戏。给外语配毫无感情的俄语声音是俄国电影特色吗?

56分钟前
  • 不可能不确定
  • 较差

还是有点抗德神剧即视感,不过看坦克对打还是挺爽。德国军官的制服真是帅气啊,爱情戏份实在有点莫名其妙……

58分钟前
  • Hi Friday
  • 还行

[C+]

1小时前
  • 俺的老师
  • 还行

3.0|做作和耍帅无处不在,过多的无意义慢镜头,只会皱眉表达痛苦的演员,毫无空间感的导演,看得人昏昏欲睡,故事也是一眼望到了头,有没有抓住我的点,我为什么不看自己国家的主旋律片,过来看你们一帮男演员耍帅。不好意思,咱们的主旋律片无论从文本,还是镜头,还是艺术造诣,完爆老毛子这部。

1小时前
  • 麦麦脆汁鸡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