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之前写的一片声音分析的作业,和大家一起探讨分享一下。
影片开头“未见其人先闻其声”,一段优美的钢琴音乐,此时音画同步,镜头聚焦在一台大型的三角钢琴的琴弦上。
产生一定的期待与悬疑效果。
与此同时的是主角的独白——内心独白。
可以发现在该影片中,内心独白多次出现。
它的作用不仅仅是交代事件的发生,在渲染一种悬疑的氛围,更多的是让观众得以通过第一视角去观察整个故事,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这段开头非常精妙,以倒叙的手法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吸引了观众的好奇。
而且讲整个故事中最重要的因素全都体现了——“钢琴”“盲人”“老人”“女人”。
深刻隽永。
戛然而止的画面,伴随一个类似于枪声或者是关门的声音,开始了正片。
此处的这一个声效也是在为后面做伏笔,也是很多人争论调音师究竟是否死亡的一个关键点。
紧接着一段,又是男主角的独白。
交代了故事的背景,前因后果,人物的过去。
——在他成为盲人调音师之前他是一个失败落魄的钢琴家。
而从01:19起,就出现了背景音乐。
这段bgm配合着男主角的喘气声,很好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渲染了一种紧张的氛围,体现了他的不安紧张。
场景切换到了咖啡馆。
男主与老板的对话,不仅起到了推动情节的作用。
可以发现,两人的对话是导演精心设计过的。
——“这社会不是偷窥癖,就是暴露狂”这样的话语,无不是在为之后的故事埋下伏笔。
通过两人的对话,我们可以得知调音师是装瞎的,而通过男主角的讲话,我们得以窥见一个更饱满的人物性格,甚至可以看见他的世界观——面对了失败后他濒临崩溃,选择通过欺骗来收割他人的同情,尤其是在他讲泰姬陵的故事时。
这些都在暗示着他后面的遭遇。
而当他摘下墨镜,露出隐形眼镜时,他表现出的那种骄傲自满,也使他的人设更丰富。
而在接下来他讲述扮演盲人的好处时,插入了几个他在做调音师时的镜头。
此时的音画不同步。
在前三个镜头里,始终用主角的旁白,而在最后一个场景中,出现了男主与另一个女生的对话。
通过这种方式,延伸拓展了剧情。
在对话的结尾,他要向老板表演如何通过扮演瞎子蒙骗他人时,导演将镜头切到了他行走在马路上的场景。
结账的对白配合他走往下一个顾客家里的场景,这是非常绝妙的剪辑方式。
不仅仅使情节更为紧凑,而且通过这种声画对立的方式,加强了影片的戏剧张力与感染力。
这种音画的冲突配上一段激昂起伏的bgm,也预示着高潮即将来临。
当男主角提出搀扶老奶奶过马路时,也暗示了此时的男主角已经对自己的演技洋洋得意,为接下来的情节埋下伏笔。
场景切换到了雇主家门口,这段男主的表现非常有意思,破绽百出,为之后的情节埋下伏笔,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在他与女主人对话时,他的语速很快,这体现了他的骄傲自满。
男主滑倒后,出现了悬疑紧张的背景音乐,渲染了气氛,使观众也和男主一样心情跌宕起伏,体现了此时主人公看到地上满是血后的惊恐但不得不强装镇静的心理。
主人公坐下后不小心碰到钢琴时发出了一串不和谐的音符也恰到好处地体现了他的慌乱恐惧。
当主人公在女人的注视下换衣服的时候,此时画面中只有大提琴的背景声,和主人公换衣服的声音。
平静下是波涛汹涌,这是女人与主人公之间的彼此试探,稍有不慎,主人公就要丧命于此。
背景音乐很好地渲染出了这种紧张可怕的气氛。
与影片前半部分欢快明亮的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体现了主人公的心理变化——从骄傲自得到如今的紧张恐惧。
而当女主人将男主的墨镜摘下时,此时影片没有任何背景音乐,长达三秒的镜头没有任何其他的声音,始终在主人公的背面,聚焦在女人探究的脸上。
此时的静谧,完美地体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通过这三秒钟声音的突然消失,镜头的静止不动,使观众屏息,心也随着主人公起伏紧张祈祷,体现出此时两人间剑拔弩张的紧张气氛,是性命攸关的时刻。
此时的镜头切到了主人公沾满鲜血的双手上,伴随着几声刺耳的钢琴声和他安慰自己的内心独白,完美地呈现了他此刻的不安与恐惧。
随着女主人脚步声的靠近,她站到了调音师的声后。
三声“说点什么”的内心独白,将紧张的气氛推到了最高潮。
短时间的静谧将观众的心揪住,紧接着调音师就弹出了片头的那段乐曲——优美动人的钢琴曲舒缓了我们的神经,与开头相呼应。
将全片串联了起来。
电影又回到了开头的镜头,跳动的琴弦,舒缓的音乐,男人的独白。
镜头一点一点地向后推,推向了主人公背后站着的女人。
当镜头推到墙上的镜子里时——赤裸上身的男人,举着枪的女人,钢琴,这一切都被定格在了镜子里。
让观众从第三者的视角看清了这一切。
这段舒缓的钢琴音乐配上女人举着枪这一行为,两者的冲突相得益彰。
琴声也起到了欲扬先抑的作用。
然后画面就戛然而止了。
但钢琴声并没有停止,给人以十足的想象空间。
男人究竟死没死,谁也不知道。
看了很多对影片字斟句酌的评论后,我突然有了这种想法,也许导演拍的时候编剧写的时候都没有我们解读的时候想得多。
换个角度来想,如果我是导演,我为什么会安排这么拍?
感觉有点像构思一部小说,最初决定提笔去写或许只是因为突发奇想觉得这个构架很新颖,而并非意在表达什么深层次的含义。
回到这部短片,老人为什么死相如此平静?
因为片子采用倒序,前半段的基调也很平淡,这么做的目的就在于为后面的变故作反衬,让人觉得意想不到,这便是这部短篇最具创意的地方。
所以老人平静的死相放置在片头,才不会让人察觉他已是一具尸体。
为什么要安排邻居的出场?
其实用意也很简单,就是为了促成男主进入老女人的家中。
至于说邻居是因为在门眼后面窥探到了男主的乔装才露面,又说邻居知道对门老女人撒谎的,我个人觉得有点过度解读。
试想,如果邻居从对话中听出老女人在撒谎,她为何要开门露面,知道就知道了,她开门能怎样,反而不利于她把两人后面的对话听完,正是因为她的开门,才使得男主和老女人两人不得不进屋交谈。
如果邻居单纯只是喜欢偷窥,那就更没可能开门走出来了。
邻居不过是在听到外面门铃声不断对话不止的情况下才开门一探究竟,而邻居出场的时间也是为了促成男主被老女人领进家门而刻意为之的,如果邻居在老女人未开门前就出现,那么老女人便不会有开门这一出了。
我认为导演全部的安排都是为了促成最后男主进入老人家中目睹老人被杀的这一情景,并没有那么深度的诠释。
至于男主为何不逃跑,我看到的一篇影评讲得很好,就是因为性格所致,从男主比赛失败却依然选择扮盲人从事与钢琴相关的工作也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习惯趋于安稳趋于自己熟悉且相对有把握的事情的人,他性格中缺乏冒险的意识,所以即使在面对目睹了老人尸体的情况时,他还是在心情稍微平静后选择了更熟悉更能把握的继续伪装,谁知道一边自我安慰说修完琴就走一边突然想起了自己的记事簿,但已经为时已晚。
最后男主反复念叨琴不弹完自己不会被杀也不过是一种自我安慰,一种侥幸心理,那时他已经没得选择,只剩下继续演下去这一条路可走,所以他必须弹下去,与此同时又不能表现出自己的害怕,哪怕他已经意识到老女人可能是拿枪对着自己了,他还是心存侥幸如果自己演得好,也许能逃过一劫,所以他需要自我安慰以镇定自我,所以才会反复默念那句话。
导演安排这样一句台词,也只是为了制造最后的开放式结局,我个人就是这么看的。
胡说八道一通终于完成了个人豆瓣史上第一篇电影观后感。
看的时候片长时间显示的是13分多,所以我一直等待着最后的爆点,结果影片在10分多钟的时候“啪”的一声嘎然而止。
一头雾水,不过在看的过程中发现很多不合理的地方。
比如:一个真正的盲人也可以分辨出血和油漆的味道和手感;即使是全身沾满了油漆也不至于把全身衣服都脱光,包括里面的衬衣。
男猪都知道自己穿帮了,为什么还要继续装B。
这些不合理也是男主角必死的理由。
装逼太久,必然成逼。
死的活该。
========================================================因为是微电影,所以引线很短,爆点还要强劲。
我喜欢里面的两刀。
一:参赛时满头大汗手指颤颤巍巍的即将按下琴键。
直接切到萎靡地躺在琴键枕头上。
二:付账时假装盲人戏耍服务生。
切到走出餐馆加画外音。
当时看他走出来,还纳闷怎么耍呢?
妙啊~=======================================================“我”从一场准备了15年的比赛失利后就一蹶不振。
在人生中遇到的第一个挫折面前就缴械了。
后来甚至都不敢重操旧业了。
我的一切都“萎”了。
“我”很爱吃糖,怪癖多的人说明意志力弱。
“我”懦弱,安于现状,享受自己营造的某种可以享受特权的假象里不愿出来。
“我”很得意能装盲人骗同情,骗优待,骗隐私,骗钱……“我”甚至开始炫耀我的演技--提醒那位女士该过马路了。
“我”不是个好演员,“我”甚至在大厅广众之下查看自己的日程表。
“我”只是想用这种伪装,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
“我”其实是个大LOSER,所以“我”在面对人生的第二个重大挑战的时候选择坐以待毙,因为“我”没有勇气去把握机会,“我”装逼装惯了。
“我”宁愿自欺欺人的去说服自己,事情正在按自己预期的那样去发展。
那其实是扯淡。
很多人问我是不是受虐狂,为什么不离开身边的人。
我是个受虐狂,我沉浸在自己给自己做的笼子里不愿出来。
我渴望成为优秀的人,所以纵容身边人的暴虐。
我很喜欢这部片子,因为我不想跟男主角有相同的结局。
其实我有一个打死也没跟任何人说过的理由使我无论怎样都不能离开她,所以我必须把她顺利的交接到另一个人手里。
没错,我曾经怀疑过的就是事实。
“82972,该吃药了。
”“啪”=======================================================谢谢观赏,字幕上
=========== 一个比正文还长的引子 =============有一个古老的《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是这么说的:青蛙跳进热水里会立即跳出来,可是青蛙在冷水里慢慢加热,等到意识到水温太高的时候已经没能力跳出来了。
这个实验及其结论事实上被重复推翻-再推翻过多次,目前看到比较可靠的资料显示,当升温过程【足够慢】,最终青蛙会丧失及时反映的能力而失去逃脱的机会。
这个实验最初是用于研究生物神经对外界刺激的应激反应,但其间的禅意也值得把玩。
=========== 一个问题 =============短片结局,很多人在纠结调音师死不死,但让我唏嘘的是——这位中二青年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的生死决定权拱手让出的?
=========== ”只要我还在弹琴……“ =============躲在伪装里,希望一切会好起来,直到最终,一再重复对自己说:”只要我还在弹琴,就不会有事……“——似乎由此就掌握了一丝主动。
=========== 一个答案 =============因为这是他的舒适区。
他选择继续留在自己舒适的伪装里,由此避免了作为一个正常人会有的激烈反抗和争斗。
习惯了在舒适区里,也曾为此洋洋得意,不经意间,路越走越窄,选择越来越少,直到最后,直到最后,已经没有选择。
这就是特码的魂淡的人生,给自己编织的茧。
在一切还没有来不及之前,请直面悲惨的现实。
图片来源于网络请打回去
为什么会看这部短片的起因已经忘记,努力回想也找不到头绪,可能是看到了某人的看过,也可能看到了某个豆列,但也许是阴差阳错而去youku找了这部片。
也许是除夕之夜烟火声太过响亮,开头没有进入剧情,看过第二遍之后发现开头实在非常棒。
提醒各位还没看过亦或是没有很了解剧情的朋友,开头可以反复斟酌玩味几遍。
这部短片首尾呼应,中间刻意平铺,但有饶有趣味,张弛有度。
在看到这个剧名的时候,我想很多人都不会想到这是一部悬疑片。
之前的情节缓缓展开,讲了一个叫阿德里安是得钢琴家,为了准备伯恩斯坦钢琴比赛失败的故事,之后闷闷不乐而去做了调音师,为了赚取更多的收入而假扮盲人,利用人们的同情心赚取更多的费用。
然而直到去为一位新顾客调琴因为一个友邻的留言让我重新修改了写作思路,不去详写整个剧情发展,但还是想说说调音师的结局。
众所周知,整部短片是一个倒叙结构,开头即结尾。
个人认为调音师是死了,因为开头调音师不得已的弹琴画面切到在剧院坐在钢琴前的画面,它的切换声音明显感觉有些异样,仔细倾听可以感觉到是钉子枪发射的声音。
我想调音师 L’Accordeur 想告诉我们的是: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
虽然该片只有13分钟,但是精巧的创意、巧思和情节设置,让人有回味的兴致,正是现在的国片所缺少的。
故事一开头,诡异的氛围,暗沉的色调,赤裸着上半身的男人身后模糊的剪影,一切都预示着这个男人可能处于危险之中。
我的猜测是这个男人因为陷入什么秘密之中,所以正在被威胁。
黑帮?
职业杀手?
还是政客??
可惜我只猜中了一半。
只是一个老妇人。
根本就没有杀他的预谋,也没有任何高明的武器。
相信大多数看了一遍并开始回顾这个戛然而止的故事的人都有以下思考过程:1. 最后怎么样?
他死了吗?
于是翻看最开头,直到L'Accordeur这个字幕出现时令人猝不及防的那一声“咔”。
2. 搞什么!
这不是个五大三粗四肢健全的汉子么?
又没真瞎,对方不过是个大婶,手头一开始连武器都没有,后来也拿的不知道是个什么玩意儿反正不是什么高级装备,完全没有理由这样坐以待毙啊!
3. 大婶去拿衣服的时候干嘛不干脆跑掉?
可是,当我们回过头来骂着这货是多么愚蠢,觉得这部电影多么没有逻辑可言的时候,有多少人在与主人公一同看到那具沙发上的尸体然后侥幸的觉得老妇人似乎并没有察觉到男主不是瞎子的时候,跟我一样,想着应该怎么装才能更像一点?
只要镇定的调好音就好了,如同过去每一次的伪装一样。
女主人会以为我是瞎子,然后带着他们对残疾人的同情和怜悯让我离开。
但是,这次遇到的是杀人啊,即便真的是瞎子也可能已经知道了秘密,即便是哑巴也能把秘密传出去,唯有死人才不会说话。
于是,大婶想:完了,他瞎不瞎?
希望他瞎希望他瞎,他是残疾人他是残疾人没有反抗能力没有反抗能力…………“咔”男主想:完了,她会不会杀我?
我是瞎子我是瞎子,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我看不见也不会反抗不要杀我…………“咔”这就是故事的结局。
主人公满脑子都想着要怎样撒谎才能逃生,却忘了目的是逃生而不是撒谎。
你撒过谎么?
当我们全心全意去编织自己精致的谎言,有多少时候连我们自己也信以为真?
有多少暗示已经深入了骨髓??
一个人到底是骗自己容易,还是骗别人?
于是,当钢琴成了主人公最后一根稻草,他虽不是瞎子,却早已忘记了用健康人的眼睛来看这个世界了。
接下来该怎么办?
我也不知道可是,只要我一直弹下去,她就不会杀死我吧…………
调音师是一个在双重的边缘身份当中获得存在感的人。
他梦想的存在方式是一个能在舞台上驰骋的演奏家,但是这种成就感却很难获得。
在失败的折磨之下,他终于找到了自己能获得存在感的方式。
作为盲人,他能成功地有一份调音师的职业,这是获得存在感的一重理由。
而作为调音师,他能演奏那么好的钢琴曲,这是获得存在感的第二重理由。
他能够受人欢迎,乃在于人们对于他的信任和依赖。
人们会对于一个盲人有更多的同情,同时又认为盲人具有更强的感知能力,会是一个耐心的听者。
于是很多人把自己的隐私告诉他。
当他弹奏音乐的时候,听者会受到感动。
他们需要通过音乐得到倾诉。
人们在一个盲人面前会比较少地顾及戒律,这样会获得一种轻松感。
这些都是与比赛时众目睽睽之下的舞台和正襟危坐的考官形成鲜明对比的因素——一个是轻松的,抛开很多面具的个体面对个体的小环境;另一个是大众的,规范森严的,社会环境。
而艺术真正发挥其价值的地方,在于那个体之间的小环境当中,而不是规范林立的社会大环境。
人们需要借助音乐来倾诉自己,乃在于每个人根深蒂固的孤独感。
而造成孤独感的原因,在于社会格局割断了人与人之间的真正的交流。
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偷窥癖和暴露狂,依然在于每个人的寂寞。
杀人的老太太并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杀人犯。
因为调音师很清楚,即使她开枪,也一定是在他弹完了曲子之后。
而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杀人犯不会这样等待,她一定会抓住最佳机会除掉目击者,以杀人灭口。
要知道,这样的等待,会给自己造成危险:一个身强力壮的男人要想制服一个老太太,并不是很难的事情。
在此意义上,调音师与老太太之间就已经不再是目击者与杀人犯之间你死我活的关系,而是相互之间有一种微妙的信任。
这种信任的平衡究竟能维持多久,取决于曲子弹的整个过程两个人的内心变化,而变化的原因在于音乐而不在于杀人的事态。
如果老太太被音乐感动,她可能会放手。
但这样的放手会不会引祸上身?
那就看她在音乐当中是否能读到什么了。
而在我看来,这种信任感还是可能建立起来的,原因在于调音师演奏了他有史以来最好的一次音乐。
他不但在大赛之后不能演奏一首完整的曲子的阴影之下走出来,而且还在极度紧张的重压之下成功演奏了一只完整的曲子。
这对于调音师来说,是一次壮举。
调音师也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目击者,因为作为一个目击者,并不是想着怎样赶快脱身,而是“为了身后的人”而演奏,这是多么奇怪的一种心思。
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完完全全成了演奏者与欣赏者之间的对话关系,有什么能比这样的音乐对话更加微妙的呢?
杀人与否并不重要,导演并没有想把电影搞成一个悬疑片,而是关注对于艺术的接受和解读方式。
究竟有没有被杀,并不重要,法国人不是美国人.
刚刚看完朋友推荐的这部短片,果然十分精彩。
浏览豆瓣上的影评,大多数都在讨论逻辑和推理方面的问题,个人认为短片的寓意才是灵魂所在——即审查者,表演者和窥视者之间的关系。
审查者从影片一开始,我们就十分清晰的感觉到了两个“审查者”的存在:男主人(这时我们还不知道他已死)和女主人(没有面孔,站在男主角身后)。
主人公明确的告知我们,男主人并非真正的审查者,背后的人才是。
紧接着,时间轴滚动到最初,主人公被置于一个音乐厅中,成为彻彻底底被审查的目标。
他想要赢得演奏比赛,可是他失败了,这个场景中“审查者”没有出现,可是我们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
另一名审查者就是那位女邻居,也正是因为她的审查行为(打开门观看)使得女主人由一名“审查者”转变成了一名“表演者”。
表演者主人公是一名“表演者”,无论是作为一名演奏家,还是假扮成盲人,都没有脱离“表演”的本质。
作为一名“表演者”,绝对的准则就是必须将表演进行下去,无论这是否出于你的本意,否则“审查者”将会摧毁你的生活。
在片中,这一准则表现为:1、主人公因为紧张等个人因素没有完成演奏,他作为一名演奏家的梦想就被彻底毁灭。
2、从主人公和老板的对话中可以得知,如果主人公假扮盲人的事情败露,他的生活将再次被摧毁。
3、已经成为了“表演者”的女主人必须继续扮演“杀人犯”的角色,杀死主人公,否则她将面临牢狱之灾。
窥视者严格来说,“窥视者”应该属于“表演者”的范畴,因为二者都面临着“审查者”的审查。
主人公通过假扮盲人,非常巧妙的成为了一名“窥视者”,进而可以观察到所有“表演者”面具下的生活: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女人为美丽所付出的努力,一个衣着得体的上班族穿底裤的样子,一个女孩脱离衣物束缚的舞姿,以及服务员卑鄙的欺骗行为……主人公说他需要这些,正是源于他在“审查者”面前表演失败后,内心的挫败感。
他想知道,是不是所有人都像表面上那样,时时刻刻表演得如此得体。
当他发现每一个人都有着如他一般真实但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他坦然了,也因此而深陷其中。
“窥视者”在很多影片中都出现过,也被报以各种不同的视角。
基耶斯洛夫斯基在《爱情短片》中描绘的“窥视者”形象,脱离了对于肉欲和猎奇的渴望,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探索。
本片的主人公,不能说没有猎奇的心态,但也绝不仅仅是为了猎奇,他也在试图探索自己和他人精神的世界。
于是,在这一过程中,他发现了人性美好的一面,当然,也有恶的一面……关于三者的关系主人公作为一名“表演者”,因为表演的失败,被“审查者”剥夺了做一名演奏家的资格。
他感到挫败,于是化身成为“窥视者”,发现所有的“表演者”身上都有不符合“审查者”要求的一面,也是所有的“表演者”极力想掩饰的一面。
主人公意识到自己所谓的“失败”,在每个人的身上都有可能发生,除非他们压抑真实的自我,继续表演下去……马路边,主人公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那就是忘记了自己“盲人”的身份,要扶身旁的老人过马路。
从老人的表情中就能看出,他的这一中断“表演”的行为,决定了他之后悲剧的命运……影片的高潮段落,主人公来到一扇门前,先是装作盲人敲门,发现无人应答后,再次中断了“表演”(他拿出了记事本)。
女主人开门后表现得有些慌张,这也激发了主人公的好奇心,这时,邻居打开了房门观察他们,这样一个“审查者”的动作,使女主人立刻意识到自己“表演者”的身份,于是虽不情愿,她只能继续扮演“杀人者”的角色,并将一切隐藏下去。
关于女主人如何识破主人公的身份,以及相关的推理,其他网友已经描述的很到位,不再赘述。
这里只说一点:为什么杀人的凶器是一只钉枪?
为什么女主人会如此慌张,编造一个很容易被识破的谎言?
为什么血迹会洒落一地以至于需要用油漆来掩盖?
我认为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这是一起意外事故,而非谋杀。
杀死丈夫的行为本身,就是作为一名妻子“表演者”不可饶恕的中断“表演”的行为。
夫妻之间发生过什么,事情的真相是什么,这些都不重要了,在你我的眼里,女主人已经成为了一个冷血的杀人犯,我们此时也成为了一个“审查者”,审查着女主人的罪行。
而女主人显然意识到了自己的这种处境,于是她只能将主人公杀死,来继续自己的表演……而主人公反复在心里默念的那一句“我弹琴的时候她不能杀我!
”也正是寄希望于自己这种继续“表演”的行为能够得到“审查者”的宽恕……其实我们每一个人都是“表演者”,为了“审查者”所制定的规则和要求,不停的表演着。
回到片头,主人公面对着的“审查者”——男主人其实已死,这正像是我们周围那些评判我们的人——父母,老师,领导,他们并非自发的行使“审查”的权力,而是处于那个位置身不由己。
真正的“审查者”是那些在我们身后,看不见的东西,就像父母口中那个“别人家的孩子一样”,他们虽然虚无缥缈,却不知不觉控制了我们的思想,使我们也变成了一个“审查者”,不断评判着其他人“表演”得是否得体,一旦发现不符合规则的东西,就马上摧毁它……
片子是倒序的形式,这点是肯定的~1.关于开始的那一声首先男主角是从后台推门走入演奏大厅的,那声应该是关门的声音。
但是对于一部电影而言,同时也是一种暗喻,要开始讲述一切了。
2.老板的话老板对男主角的话,其实是一种讽刺和告诫。
他把糖当饭吃,肆无忌惮地装盲行骗,全然没觉得有什么不对之处,还很得意。
老板问男主角为什么调音的生意翻倍了,有人特地要找盲人调音师。
男主角的理解是:一方面别人认为因为看不见,所以听觉会更敏锐,调音的技术会很高;另一方面,人们会没有任何的戒心,如老人家会对陌生人讲自己的故事,女生穿着内衣跳舞;以及出于对弱势者的同情,给的小费也多。
在此时两人见面之前,男主角已经成功装了一个月的盲人调音师了,但是没有被任何人发现过,但是老板很担心他这样下去一定会有恶果的。
这种忠告并没有并男主角接纳,铺垫了后面发生的悲剧。
3.关于那通特地要找盲人调音师的电话个人推测是预约调琴音的电话是老公打的,电话号码应该是老婆找的,而且是老婆让老公打的,其实这是一起有预谋的杀夫案。
所以男主角上门的时候,当老婆的回答说我老公不在家,男主角觉得正不重要,只要家里有人就好。
4.邻居和门锁邻居的开门,导致了老婆只能放男主角进屋,否则预约了调音,但是因为丈夫不在家而拒绝是说不过去的,从而就失去了让男主角当时间证人的意义。
他们在开门前的对话,邻居应该也有隔着门听见的。
开门是拧两圈,但是关门是拧三圈,明显是把门上锁了,老婆的计划被打乱了,遂杀心起。
但当时她还没对男主角起疑。
5.地上的那一滩东西老公中钉时原先是倒在地上的,之后是被老婆扶到沙发上的,目的是为了清理地板上的血迹。
根据对老公的特写,明显能看到右边的太阳穴中了两枚枪钉,血从伤处一直流,右手的衬衫袖子都是。
绝对不是油漆,油漆味和一大滩鲜血的味道很容易分辨,男主角倒下后起身就开始惊慌了,刻意在掩饰。
他曾经参加比赛时的胆小和紧张在一个月的装忙过程中被磨平了。
6.夫妇的衣着老婆和老公都是身着正装,老公的领带西裤,老婆的套装、发型和胸针。
都是要出门的打扮。
7.老婆发现男主角的破绽男主角摔在血滩中是一个意外,老婆慌忙用家里在装修,地上是油漆这样的谎来匆忙搪塞。
男主角没有生疑,甚至按照老婆的话开始脱衣服,让老婆开始质疑他是否在装。
当老婆说他眼镜上有沾到漆的时候,其实是一种试探。
眼镜是老婆动手摘的,坐上琴凳也是被老婆用力按下去的。
同之前在门外的快言快语表现相比,男主角现在的表现明显是在装淡定。
8.一个考核个人道德的结局我个人认为,多行不义必自毙,男主角一定是死了。
杀一个和杀两个没区别了,而且男主角装盲人,只会增加老婆的厌恶感和不信任感。
即使活下来也会遭警方的审讯调查,到时候装盲人的事实真相大白,遭世人唾弃。
认为他活下来的人的想法是美好的,但是对于该片的教育意义就不大了。
该片更像是一篇寓言故事。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9.一个bug老婆让男主角进门后锁门的一刹那,,那把钉枪还是放在门口台子上的。
之后老婆拿着男主角的脏衣服进了钢琴正前方的房间。
到男主角开始弹琴的时候,特写老婆走进的步伐和鞋子,她是从男主角身后的房间里走出来的,也就是她刚走进去的那个房间。
那她是怎么拿到那把放在门口的钉枪的呢?
除非他们家还有另外一把。
这是一部至少要看三遍的优质短片。
一遍浏览大概一遍回味全局一遍深思咀嚼。
看过的悬疑类电影其实不多,但自认为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故事结构,短小精悍的调音师绝对算得上上乘之作。
浓缩的13分钟可以说尽显世间百态。
泰姬陵的故事也在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人生有很多种可能,失败的钢琴家说不定是成功的调音师;表面微笑的服务员或许疲于应付内心肮脏无比;带着面具的人类在毫无威胁的弱者面前可以百分信任卸下防备;我们做着各种掩耳盗铃的举动却自认为高明。。。
影片的开头就在设局,双眼无神的老者,穿着裤衩的弹琴者,只留出轮廓的暗中人,由琴声串连在一起,茫然不知其所以然。
琴声忽然戛然而止,终结声不知是枪声还是关门声。
这是最妙的地方,因为结局不重要。
重要的是你的判断。
附带提示说,不要太入戏,诱惑越多越要勇于反省自我,知道适可而止,如果你觉得自己永远正确,枪声可能就在下一秒响;还有人说这是告诉我们任何事情一开头了,就必须得继续,即便是不喜欢也要装下去,这才有全身而退的机会。
百家之词,没有对错,全盘取决你看它的角度。
干嘛不直接就把老太太掀翻,演戏上瘾。
我是文盲,我看不懂!
2012.5.24
每一秒都利用到极致的微电影,紧凑而富有张力。设计巧妙,适量的留白发散想想,十分!
结构和创意都十分精彩的短片。这位得意洋洋的“假仙儿”,罪不至死,但又“死得其所”。骗子们、影帝们显然都不知道“悖出必然悖进”的道理:你给世界输出什么,就是给自己赚取什么。天道轮回,报应不爽,说白点儿: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6
创意一流
其实我真心认为男主角实在可以在那个女人检查他衣服的时候进行殊死搏斗,但是遗憾他入戏太深,并且深信自己的演技可以获得奥斯卡。如果搏斗还有胜算,命保下来了,但是将要面对的就是良心的不安,是以前那些顾客的谴责,会被质疑道德底线,会惹上官司,会被开除。所以有时要装就得一直装到死。
我怎么看了个开头就知道是结局了呢。。。
why这么高分。。。
这不是我想看的。。。
装出事了吧,哈哈
就是反感任何被炒作的厉害的东西。
每一个骗子,都才华横溢……
啥玩意啊,吹的神乎其神!无聊透顶的短片
精彩就在最后2分钟。
装成盲人去调音是多么的“聪明”。可去了杀人屋之后,一年轻男子面对一老太太,竟然不敢反抗,而且在老太太离开房间那会,竟然不知道逃跑。营造了半天惊悚气氛,就是为了把观众当白痴吗?
男主角入戏太深,自己把自己骗了
在别人劝说下从一星变为两星
太惊艳了!!!短短13分钟能把故事讲成这样实在是不容易……又看了一遍,听到那“嘭”的一声,心凉了……完全可以借用构架来改编成一部长篇,处理的好依旧可以成为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