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形同盟
Die Unsichtbaren,无形之人,隐形的人,The Invisibles,The Resistance
导演:克劳斯·拉夫勒
主演:露比·欧·菲,爱丽丝·德维尔,马克斯·毛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年份:2017
简介:1943年2月,德国纳粹政府宣布首都柏林已经“清除了犹太人”。此时此刻,有7000名犹太人成功转入地下生活。最终有近1700名犹太人在战时柏林的恐怖氛围中活了下来。《隐形同盟》讲述了四位至今仍健在的历史见证者的这段经历。他们的真实人生故事给了本片创作灵感,影片结合了戏剧形式的影像再现和对这些幸存者的精彩采访。详细 >
频繁插入真实人物访谈真是个馊主意,不停地让人出戏
一般
俄罗斯士兵进攻柏林,“柏林不会有一个犹太人”政策实施后犹太人幸存的概率太低,犹太裔士兵多少心里惦记着复仇,杀一个纳粹是一个,逮住两个衣着整齐的幸存者、担心他们是撒谎的纳粹,士兵想到一个办法,叫他们背“犹太教祷词”,背完后三个人抱头痛哭,犹太教的文化认同让他们彼此辨识。好比是寒冬的废墟中几根抖嗦的枯草,种子埋在地下、来年必又复生,而我们知道草种是人性尚未泯灭的雅利安人保留下的。柏林的二战博物馆中记录了所有“海伦妮”一样的庇护者,他们知道这个国家需要被拯救,对于个体而言,拯救个体的人是拯救人性,拯救人性便是拯救国家的一种表达。雅利安人曾因希特勒而蒙羞,但该有的正确认知是:并不是所有雅利安人都是坏人。不相信意识形态的灌输、明辨是非、援助“具体的人”才是一种区别于纳粹政权价值的正确逻辑,跟种族无关。
It's really a documentary. 7,000 Jews went into hiding during the Nazi period and only 1,500 survived.
访谈片段+剧情表演,在真实与虚构中穿梭交织,还原成历史真相,在无边的黑暗中总有人性的光辉试图照亮一隅之地。
纪录片形式讲的好 值得一看 中心思想:活下去
"I thought I was the only one."第二次看这种半纪录片,第一次是《Orange Sunshine》。这种形式拿捏不好好容易出戏。
人类社会可能就像陀螺,一些人拼命晃桌子,以为这样能让它转得更快;一些人悄悄微调着重心,让它能更平稳。在微妙的平衡中,总不至于轰然倒塌。
每次看较为优秀的类传记类影片,都有一种又拿电影做偷懒的表达的感觉,可这种工业品的美感一览无余,眼泪也就不亏了,流就是了。
喜欢这种电影、真实采访、历史影像资料交织的方式,更有代入感和真实感。切入点很小又很巧妙,不见一滴血,却从这些躲在柏林的犹太人战战兢兢的状态中,感受到了那种白色恐怖、无处可逃、命如草芥的氛围。那一次次急切的敲门声,仿佛是死神在召唤。影片更多关注的是二战中德国人善良的那部分,能看到人性的光辉,“拯救一人就是拯救了世界”。但是影片弊端也很明显,是人物形象不够立体,缺乏弧光,戏剧冲突不够,看完没有特别印象深刻的人物,只有对战争和种族冲突背景下众生浮世绘的悲悯。
半纪录片半剧情片有点割裂
半纪录片的形式,谁拯救了一个人,他就拯救了一个世界。
在纪实片和故事片穿插是个好创意,但你几十秒就来回穿好几次,这很容易让观众出戏,并且带来观看疲劳感诶
纪录片式的电影(不知道影院有人在看这部电影时候笑是什么心态?
真实存在的四位犹太老人讲述在大屠杀中隐蔽在柏林城中成功活下来的故事。
电影演绎的口述历史
胜在故事本身。
纪录片采访与故事片演绎双线并置的形式非常聪明,极大地提高了电影戏剧化后的可信度与观众的代入感,使之富有情感冲击力。
社会与法的那种法制节目短剧一样,但更多的是温情是希望
人如浮萍,命如草芥,这就是战争吧。办假证的结局一出来大家都笑了,虽然知道是幸存者,还是提着心看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