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一开始,便是一条向前延伸的铁路,铁轨和石子不断后退,像是过去的时光,一寸一寸。
然后镜头切到车厢内,依旧是老式的绿皮座椅,两个老人,一个闭眼沉睡,另一个起身向前,目光中带着寻找的味道,却茫茫然失了焦点。
音乐响起,是姑娘轻柔舒缓的唱音,遥远而穿心,很自然的将列车拉回了时光的最初点。
我想,大概又是一典型的台湾电影。
火车厢里的调子永远是安静闲散的,没有形色各异的乘客拥挤聒噪的混乱场面,没有食物从出包装袋到腐烂的过程散发出来的各种诡异气味,没有乘务员扯着万年不变的推销嗓子来来回回,只有阳光恰到好处地照进来,火车同铁轨摩擦发出的像极了时间流逝的咔嚓声,乘客不多,没有喧哗,各怀心事。
年少的借着火车想要逃离现实桎梏,意气风发对未来一无所知却有着执拗的信念。
年老的借着火车重返人生的道路,那么长,那么长的岁月在窗外呼啸而过,曾经年轻的脸带着纯真的笑容匆匆掠过,悻悻然想用力抓住想再看你一眼想再听你说一句当年的誓言,却最终都消失不见。
然后是闽南语,手风琴,民俗庙会,布袋戏等一系列鲜明的本土元素,加上三段故事不按时间分配的叙述,个中人物复杂交错的关系包括明显会让人费解的年龄bug问题,以及底层生活味道浓重却带着游离于现实之外的对几段零碎故事衔接之后极力表现的文化意味,再在镜头处理与音乐的衬托下,就已活脱脱与导演之前口碑较差的《刺青》分开了档次。
然而导演太狠,在我刚刚看完《candy rain》这种尚可娱乐的mv电影之后,就送上了整个寒意渗骨的夜晚。
拿同志说事的电影这几年如雨后春笋,质量参差不齐,即便鸡肋居多,骂名迭起,但也部分满足了直人们窥视同志生活的好奇心,哪怕多数时候电影实在背离生活。
就像断断续续看完《last friends》时我就可以想见直女们必定要爱上瑠可,原因很简单,因为直女们看到了每只牛看不见的瑠可,因为直女们不会是每只牛,而日剧的风格又通常善于捕获外貌协会者们的眼睛,自然就轻而易举了。
那么这部电影呢,直女们估计都会喜欢看第三段的竹篙,外型帅啊,年轻率真啊,最后说的那段“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也充满诱惑啊,比起第二段里感染了HIV的阿彦和阿兹海默病趋向的水莲,要贴近我们接触的生活的多。
所以说,即便是我想破了脑袋,再怎么努力去感同身受,仍是像片尾青春期的妹狗看见两个老人那样,隔了时间与年代背景的横沟,暗自揣测一番然后与之擦肩而过。
想必大多数观众亦是如此。
就算你是那种每每看电影都设身处地对剧中大小人物同情心膨胀的有爱观众,也消化不了其中的辛酸。
那么我这种看到老年阿彦的样儿都有些作呕的人无法完全理解人物极度耗尽的内心也就无可厚非了。
当然,电影向来有一个本事就是让你联想到现实。
特别是这种探讨特殊群体的题材。
不可否认,类似少年、成年、老年这三段的真实版本也确是隐蔽在流光溢彩的都市镜头下。
导演是六十年代末生人,不可避免地会将自身感受和成长背景扣入到电影中,除非她只是拍一部yy片。
所以即便电影与自身生活所处年代相差颇大,有些感受仍是相通的。
比如存在于部分同志身上的自我认同障碍,比如为他人眼里所谓正常生活的形式结婚,比如膝下无子而又丧失爱人的凄惨晚年。
这些种种,导演都硬生生地撑开你的眼睛让你看,很不幸地,我过分投入了,导致一段时间的绝望恶狠狠袭来,不为自己,不为剧中人物,为这现实的某种结局,为这打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是悲剧的电影所反映的某种社会结局。
实在沉重。
然而导演作为一个已经出柜并且生活还算好的电影人,并不是想通过drifting flowers来展现一下同志们悲伤的命运之流的。
即便它没有给同志们指明一条如何通向完美生活的铁路,但至少借几个人物之口大声喊出了“女生当然可以爱女生”的观点。
辛酸调儿弥漫整部影片但还是在片末给出了希望,加上国语使用渐渐取代地方语言、新兴歌舞团取代传统布袋戏等等的寓意也让人看到了社会变化的大步子,同志这个弱势群体逐渐被大众所理解和接受大抵就是影片要表达的列车尽头的那片光明。
仍然是乐观的吧。
从开头到结尾,电影就像在列车里颠簸行进着,我们透过屏幕看到镜头里的晃动,但是大概,晃动的并不只是车窗外模糊飞速的景色。
还有整个人生。
还是太年轻。
第一次看这部片子的时候还沉浸在前任女友去结婚生子一个人打算孤独终老的心灰意冷里,而第二次看,是跟你一起。
内心诸多感概,爱让人变得勇敢,自信,坚韧。
昨晚上看钱多来的日志,念给她听:不管天塌地陷还是你爹妈我爹妈不愿意还是你丢工作或者我失业还是生病还是中大奖还是捡到钱还是将来你我各自功成名就或默默无闻还是一方发达一方依旧闲散还是你又骗了我我又过分欺负你还是不小心出轨了还是我做糊了菜你忘记烧早晨我要喝的温开水还是彼此有些倦怠还是任何事情将你我伤的鲜血淋漓奄奄一息,只要活着,我们会一直在一起。
“我,我是她先生。
” 多年后那个男人瘦得好像他被榨干了爱情的心,千里迢迢回故里只拖着一只空姐出更的小行李箱。
他的五官凄苦。
两道修得过细的眉,媚也媚不起来,眉峰尖利只伤自己的福分。
如果我是他男人,我亦不爱他。
看新欢那饱满得随时要外溢的青春,唯独爱情永远不老。
那个男人一辈子为爱而生,临死了却只有一个女人在身边。
女人也老了,忘了他是她“先生”,只记得“永远在一起”的爱人。
女人把他打扮成一个女人,他仅剩的自尊也可以视而不见了。
他一心只想反正他要死了。
爬出电视机的贞子,有没有比这更可怕?
我甚至都担心起饰演这个男人的演员来。
所幸这不是电影的结尾,电影的结尾讲的是过去,爱情还在年轻人的憧憬之中,不可能不美好。
而在人生的结尾,美好的爱情成为了那个女人一生的慰藉,还有那个男人求生的愿望。
曾经感到过一丝沉闷,为什么同志片总是爱情片。
同志的生活里难道就没有别的部分。
可是回头想来爱情不就是这样的东西,倘若它不霸占你的生活,那还算什么爱情。
爱情它不管你已经年老色衰依稀也不可辨当年的倜傥风流。
《漂浪青春》是一部女同性恋电影,朋友推荐我看的,叫我看完谈谈感受,几天前写完文字,没有发出来。
电影是3段穿梭时空的故事,我个人认为 影片的基调 是悲伤的,片名,结合片子,认为应该是 漂零流浪的青春凋落看过之后,突然觉得其实是国家的法制不健全,才导致影片人物的悲惨结局。
我希望大家都应该先看这个片子再读我写的字,3个段落中,应该是后2个更彰显片子的意义,特别是中间(老年阶段),全部看下来,人一生,很快年华老去,青春枯萎,漂零流浪。
影片中有幽默好笑的地方,但更多的是让年轻的同志朋友们立志,不管你是小拉拉,还是小gay男,不要哀叹,要积极想办法,不要自私,要更多(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精神,争取同志群体的合法权利,你可能有很多精力用不完,那没为什么不投入进来,献身于(现身于)同志群体公益事业呢?
现在大家都还年轻,不能疯够,玩够就算了事,只要你想做,是有途径的, 通过各种方式,一点一滴做。
第一个情节:老年的les水莲和gay阿彦在城市公园的座椅上休息,两位中老年人静静地坐着休闲看风景,路过的3个打篮球的少年看到阿彦穿着女装,以变态为借口开始殴打阿彦,在公园玩耍的人们看着阿彦被殴打,居然不管,不但不帮忙,反而露出鄙视的表情,走了,同性恋该死,打死了,连白眼都不看一眼,这还有天理吗?
简直是世态炎凉。
这和《遭人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松子被几个小孩子用石头打破头,死在干枯的河边。
很相似。
难道同性恋就该被歧视和殴打吗?
被殴打了该怎么办?
这是法制社会,依法治国,国家应该颁布《同性恋人群保护法》,以及《同性恋反歧视法》。
同性恋人群是少数人口,弱势群体,遭到殴打,应该有法可依。
不仅是法律问题,还是一个道德问题,社会问题,国家政府,学校,从小就要教育学生,把《同性恋人群保护法》,以及《同性恋反歧视法》写进国家宪法和各级学校的校规和学生手册。
良心何存,看谁不顺眼就打人,社会不乱套了吗?
第2个情节:老年的les水莲,失去了同志伴侣阿海,一个人得了痴呆症,老年的gay阿彦,染上艾滋,遭到同志伴侣阿翰的遗弃,两人都没有子女,晚景凄凉。
看到这里,同志群体都在想,我老了怎么办?
于是,哀叹,悲惨等等情绪都来了,这不是个人遭遇的问题,国家和政府应该颁布政策。
有了《同性恋婚姻法》的出台,我们就应该看不到 年轻时代的一对gay情侣和les情侣假结婚的场面。
老年的gay阿彦被遗弃后也可以得到一般法律夫妇的赔偿安置费,老年的les水莲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慰问金。
最重要的是同志群体的养老问题,目前,在中国大陆,农村的异性恋夫妇只生育一个孩子的,国家会对异性恋夫妇(年满退休年龄)每个月发放照顾金,一个中国影迷问刘晓庆,“你是和林青霞同时代的人,她们都相夫教子,你为什么到了这个年龄没有孩子,遗憾吗?
刘晓庆说自己曾经在法国住过几年,一度喜欢小孩子,法国一家杂志的总编辑说,中国有这么多人口了,你为什么还要生,刘晓庆说,我要一个属于自己的孩子,总编辑反问刘晓庆(什么是自己的孩子),于是,这个法国人就和刘晓庆一起讨论孩子的问题,刘晓庆说自己没有生小孩一部分原因是想给中国人口减压。
以此可推,同性恋夫妇没有后代,国家可否进行照顾呢?
我认为是有必要的。
为什么要照顾同性恋夫妇?
因为同志群体为人类人口压力做了贡献,中国是人口大国,人口过多,很多问题都出现。
第一个是医疗,教育,社会治安,就业,衣食住行,消耗大量的物质资料。
地球母亲承受不了无限制的人口增长。
交通堵车,私家车太多,汽车尾气,在一个密闭的房间吸二手烟都很痛苦,何况成千上万的车辆的废气,对地球环境的伤害无穷大。
长此以往,整个人类的生存质量大大下降,我们看不见蓝蓝的天。
中国大陆应该有公益事业型的同性恋组织和团体,政府出一部分资金,组织和团体筹集资金,企业捐助资金,建立同性恋养老院,同性恋自己也有积蓄,这样就是多重保险。
《同性恋反歧视法》《同性恋人群保护法》《同性恋婚姻法》这些还没有诞生的法律,全社会的人都是受益者,不仅仅是同志群体 ,大家中学应该学过《生物》,应该知道(生态平衡)的科学道理。
地球需要同性恋。
台語歌是一個深沉的砝碼 壓在年代的秤盤上香香花香還是那花香 花早已更迭無數遍如果真的有那一列通向遠方的鐵皮車你是否依然義無反顧一躍而上 即使知道以後的 每一站 都不會是你的站她說 你說以後我們會變成什麽樣子以後的她 究竟變成了什麽樣子 讓你沉默到死寂我跟你說這叫Reality 生活和文藝從來都是兩碼事所以舞廳裡的賣藝者唱著台語歌而不是小清新他們看著藍色大門看著盛夏光年 就以為漂浪的青春不過是小感傷的劇情 外加小矯情的臺詞你是預見過真相的 如今這些我們逃避著的結局毫無保留的時候你再一次擴大了腳下的荒蕪 漂泊流浪 從來都不是孤獨的終結者 而是孤獨的承載者而青春 便是老死的胚芽誰知道呢也許她還能遇到她 在廟會結束的時候尋得她給她一個深深擁抱你站在世界人流最繁之地卻最終一個人緩緩地蹲下去沒有人牽著你的手去一個未來的車站細細說 如果我們湮沒于人群 那是我們活得不夠豐盛可惜的是 無論我們再怎麼填補 都無法超越最短的那塊板以後二字 依然那麼刺眼奢華*******************************************周美玲這一回讓我刮目相看比刺青不知好十萬八千里雲和月除了時間順序上有點BUG 但當故事總是可以忽略的
铁轨,笔直,似我们青春里的义无反顾。
气味,花的香味,情人的香味,指引我们不远万里来来到她身边。
是默契,更是恩赐。
年迈的水莲茫然无措的找寻着什么,是旧日的情感和光辉,那飘飘摇摇的青春年华。
时间如同弯曲的光线,相互交错缠绕,剥开那晦涩凹凸的外壳,你是否看见人世间最美得爱情发芽,是,我看得见。
灯光迷幻的茶室,从盲女咽喉里摇曳出来的声线,如细沙般温柔。
年轻的女乐师指尖弹奏出的红色音符缓缓去包裹。
她们的柔和是从声音开始的,然后是命运。
如同所有的三角关系,除了竹篙与盲女的惺惺相惜,距离之外还有于盲女相依为命的年幼妹狗。
或许是因为从小缺少一个健全的依靠,当竹篙出现并扮演一个愿意保护她们的角色时,妹狗也那么轻易而自然的爱上了她。
这样的错误的开始不遗余力剪开了妹狗与盲女的相依为命,妹狗最后被一对富有的夫妇收养。
在成长过程中妹狗追求班上一个像竹篙的女生遭拒,也收到过帅气男生的情书,最终妹狗也只是在火车上将其撕碎。
那些过往撕裂不了,火车前行,而她依然活在过去。
庆幸的是,在妹狗十八岁时终于与盲女相聚。
此时的竹篙显得愈加成熟,她依然用生命在做盲女的眼睛。
我不知道她的手指是为何而断落,但是,她们连同她们的爱情还存活在这个世界上,这就够了。
第二节讲述了水莲和男同性恋阿彦迫于世俗的压力假结婚之后发生的故事,水莲的爱人早逝,阿彦感染艾滋拒绝治疗与男友感情急速减温最后分开。
这两个孤单的人在老年后相遇在一起,水莲过于思念以前的情人而固执地将阿彦认为自己的情人并要求他穿女装,以免让别人发现她们的关系。
直到老年水莲依然小心翼翼地隐藏自己同志的身份这实在让人心酸,而阿彦穿着女装在公园被戏弄的一幕更是让人感觉到同志不被社会认可的悲哀。
第三节讲的是竹篙过去的生活,一个穿喜爱男装的女生渐渐发现自己胸部增大而感到苦恼万分,于是选择束胸。
在不确定自己性别和女生是否能喜欢女生的困惑中企图从身体上探索到自己的秘密,在与布袋戏班舞娘水莲发生关系后寻找到了答案。
她踏上了离开家乡的火车,去更远的地方寻找她想要的。
青春散尽,我们并非颗粒无收。
从《刺青》到《飘浪青春》,周美玲导演的造诣又进了一大步,视野更加广阔,也更具有现实性。
前者是个故事,后者是故事,但却是让人感觉真实的故事。
她的彩虹六步曲还未完,很期待后面的作品。
《飘浪青春》是众多国产同性题材电影中比较独特的一部。
电影中第一个独特的气息是闽南语和传统戏曲,丝毫不突兀,充满了柔情。
另一个独特不是指风格,他的风格和其他小清新台湾电影相差不大,柔和昏暗的光,湿润的气息以及干净的面孔;也不是指和电影带来的观感,压抑和舒畅交错进行。
而是它的情节设定。
在《漂浪青春》中,主角们第一次不再对自己的身份和感情质疑,也不再为别人的歧视而感到羞耻。
他们坦然甚至坚定地选择了自己的爱人,超越了性别的隔阂。
在那个年代,就已经进行了一场神奇的“形婚”,在婚礼中,青春显得格外年轻,和无力。
电影讲述了三个人的人生,并和观众所期待的那样,将所有角色联系起来。
每一次火车经过隧道,就是一个故事的开始,和另一个故事的结束。
从盲女的歌声,到手风琴抑扬顿挫的奏鸣,到无声的风声。
这部电影中,是没有绝望的。
看不见的箐箐和妹妹相依为命,那个有着深红色传统家具的家,每每镜头扫到那两个木质沙发座椅,总让我想起幼年时期。
在小学生妹狗眼里,姐姐抢夺了她的爱人。
在竹篙抱起她涂抹掉粉笔写就的名字的时候,她伏在竹篙身上,从竹篙衬衣口袋中掏出她抽的香烟,她知道这个人变成想要依靠的人。
她不是一个女孩,而是一个女人。
为了爱情,不惜伤害自己的亲姐姐。
最终她仍然没有放弃,在成年之后推开那扇保护了她十多年的家门,听到那个熟悉的声音,她依然心生悸动:我一直在等你们。
倒不如说,我一直在等你,竹篙。
哪怕我们不能在一起,哪怕你爱的是我的姐姐。
我等你。
妹狗坐在火车上,看见了已经身患老年痴呆症的美莲和身患艾滋病的阿彦。
那场红艳艳的婚礼上,箐箐和竹篙唱着歌。
两个人的婚礼其实是四个人的。
美莲的父亲应该很早就知道女儿的心,只是他不能理解,他默许了这场婚礼,在多年以后,婚礼的新郎和新娘真的携手度过余生。
但那并不是爱情,只是相依为命。
他们爱情的终结不管出于什么理由,都是同样的结果。
看到这里不免心生质疑:难道同性之间的爱情都要用这种方式结束么?
无论是死亡将你我分开,还是疾病将你我分开,或者是“不爱了”将你我分开,最后都是孤独来陪伴。
难免心生凄凉,但看到美莲心心念念喊着阿海的名字,又想到,是依靠这样的想念才支撑下去的吧。
如果我的生命也终结,那就没有人能够想念你了。
故事中所有的人寻找的是在漂泊中的归属感。
故事中也反映了庞大的情感缺失。
比如妹狗和箐箐的父母从未出现,比如竹篙的父亲从未露面。
而他们现存的亲人也丝毫不能对他们的情感做出保护。
可是这种缺失却并没有带来他们追求归属的迷茫。
相反,他们坚定地决定,自己要牵起谁的手。
甚至连妹狗这样一个孩子都做出了选择(选择了寄养家庭)。
我并不知道,影片的名字有何深意,现在突然明白,青春的另一个定义,就是在漂泊中做出选择。
轨道的尽头,是竹篙背着手风琴,背对着我们,陷入一片黑暗。
少年时代的竹篙最好看,笑起来浑身上下都透出光来。
哪怕负得一身不可名状的少年愁,也像那像台风天,呼啦啦一阵就过去了。
冲凉时她脱下上衣,屏幕前的人也跟着呼吸不均起来。
但镜头反而就在此时低眉敛目,终究只照见腰部那一寸哑光的微黑肌肤。
后来她总算提起胆来试穿妈妈买的蕾丝胸罩,镜中赫然照出的一蓬粉茸茸的少女乳,像春天里的蒲公英,呵口大点儿的气,就漂散了。
她登时不愿与自己相认了,孩子气的哇哇大叫起来,这么大,好恶。
连水莲都笑她,女孩竹篙,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女孩竹篙。
水莲不像竹篙,她戴假发,化浓妆,挺着那对熟透的热带水果在舞台上辣舞,沉甸甸的香砸向台下青衫少年。
这对丰乳像深壑,埋得进爱人的头,也藏得下女孩儿家宝贝的小零碎(她不知道,这个习惯将伴她终老)。
从娇俏小绿,再到潋滟水莲,周美玲似乎要蓄意打破大众眼中关于女同志的想象——那些个生硬、尴尬的条条框框(短发?
平胸?
没男人爱?
)。
她们也可以很女人,生鲜热辣,情欲勃发。
在小绿的故事里,性向的启蒙还得溯源至一段童年往事。
而水莲干脆连理由都不再需要,只凭一份浑然天成,一腔原始激情,以有限的肉身,探索无限的女性爱欲疆界。
所以也是水莲,再回首已是百年身。
但,谁知道呢,于她未必不是另一种形式的地老天荒。
青春再多一次,也且痛快失足一场,“以爱欲兴亡为己任,置个人死生于度外。
” 一部《刺青》骂声四起,我却爱它台味十足和俊俏小梁——那是西门町味道的艳异视觉系。
《漂浪青春》更是将本岛情怀做足,台妹,酒馆,布袋戏,手风琴……菁菁的台语歌更是轻远悠长,配合延伸的铁轨和晃晃荡荡的老式车厢,将时光的影子无限拉长如同一场乡愁。
菁菁又盲又弱,拖得整个第一段都走起了老套文艺戏路,但那隽秀五官分明是又一个小梁,周导演的口味呼之欲出。
审美是一条细且亮的光之线,后面可能牵连着一小团八卦阴影。
除去乐师爱歌女,第一段里,还是邪气兮兮的小女孩妹狗比较令人玩味。
被竹篙高高抱起来时,妹狗偷偷用手轻触她的胸,隔着薄薄衬衫。
接着她满意并且幸福的笑了,邪恶的小种子,恣肆的小种子。
后来呢,后来么,管它会开出什么花。
时间的汤汤大流里两岸茫茫,就这样漂浪而下吧。
看这部电影,开始因为它是台湾的电影,它是周美玲的电影-尽管我不喜欢她的刺青,它依旧是同志的边缘电影-在电影中你找不到正常的伦理。。。。
总之 它给讲述了那么贴切的故事: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而三生万物,就是这三段看似无关而又息息相关的叙事,就象电影黄瓜那样,平凡的展现了他们之间的故事:1 狗妹狗妹是电影中年纪最小的,她的懵懂的青春似乎就是自己一味的追逐,她喜欢上了竹篙,很显然竹篙也是女人,狗妹和自己瞎眼的姐姐菁菁相依为命,她在上学,而瞎眼的姐姐白天在给别人按摩,而晚上却要在一家小饭店里面唱歌,她们的生活看似艰难但看上去很快乐,但竹篙的出现打破了她和姐姐的和谐感情,因为竹篙喜欢着自己的姐姐菁菁,菁菁是个漂亮的女子,她有着优美的嗓音,但她深爱着自己的妹妹。
竹篙和菁菁一起在饭店工作,竹篙的个子很高,会和菁菁一起唱动人的歌曲,当第一次竹篙要求带菁菁走路时,菁菁和竹篙都略显羞涩,那是因为竹篙喜欢着菁菁,也许就是竹篙的出现,导致了狗妹的喜欢女人的情节,但狗妹似乎就是敢于表现自己的青春,她可以对她喜欢的女生表白,喜欢就是喜欢,还要分什么男女,她可以把暧昧的男生的情书撕掉,但她对竹篙,却是个被动的小孩子,她离开了姐姐,她埋怨姐姐,她甚至讨厌姐姐,但最后,她还是长大了,她接受了姐姐和竹篙。。。。。。
2 水莲水莲的故事是这3段故事中最压抑的,水莲的婚礼是在竹篙和菁菁的歌声中开始的,这段叙事,就象大象一样,摄象机引出水莲,然后跟进,水莲是和阿彦结的婚,很显然,这是一段形式的婚姻,因为她爱着阿海,而阿彦是个同性恋,依旧是火车,依旧是那个隧道,把阿彦带回了水莲的身边,而此时的阿彦已经不是以前的阿彦,而此水莲也非彼水莲,此时的水莲似乎已经是天命之年,而且神经恍惚,显然的病态,阿彦已经得了爱滋病,并且被自己的男友遗忘,所以他想到了水莲,那个和他有着婚姻关系的女人,水莲依旧活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她哪阿彦当自己的姐妹,自己的爱人阿海,于是又有了电影中的第2段寻找,水莲为了不让阿彦离开而藏了他的行李,因为她害怕孤独,于是阿彦自己离开,依旧是他的男友赤裸裸的背叛,他又回到了水莲的身边,而此时的水莲已经离开去找阿彦,紧张的阿彦又出去找水莲,显然阿彦必须要离开,而这次离开的,却是他们2人,在这部分最让人难受的镜头出现了,水莲的父亲已经不在,而她依旧期盼着父亲来看她,因为她是父亲的独女,她依旧把最重要的东西藏在自己的胸前,有阿海的照片,自己的身份证,和几百元钱。。。。。
水莲把阿彦化成女人的样子,头发背过去,穿着红色的裙子,和她坐在一起,他们被人唾弃,阿彦被人打,水莲喊救命,看到的人都纷纷离去,依旧是火车,带走了阿彦和水莲,但却和狗妹在火车上相遇,尽管他们彼此没有对白,但他们都是同病相怜。
3 竹篙竹篙的这段故事是发生在狗妹的故事之前,竹篙的出场依旧是火车,载着她的青春,竹篙的故事带着些世俗的观念,因为她比起其他的人她是幸福些的,她有关心她的妈妈,可是她不喜欢她的性别,于是她选择了极端的阿彦,竹篙的哥哥是个世俗的人,他认为只有男孩子才能继承家业,才能让香火继续,竹篙和阿彦只能是朋友,竹篙喜欢女人,而阿彦喜欢男人,竹篙遇到了水莲,她和水莲,也不可能,水莲的父亲只有她这一个女儿,而竹篙是最终要离开的,也许我们只能祝福竹篙,祝福所有敢于自己挥洒自己青春的人。
4 火车 隧道影片的一开始就是火车,火车带走了很多人,但它也回带来很多人,也会把离开的人再带回来,火车进入隧道,黑黑的隧道哪管是短短的时间,但它依然会挡住一段时间的光明,也许这就是青春的一瞬间,我们抓住的是什么,也许就象水莲那样,或者狗妹,甚至竹篙,她们都想得到自己的感情,尽管会遍体鳞伤,但他们至少追求过自己的青春。。。。。。。。
看完之后意犹未尽…还想更多的知道他们的故事,他们的迷茫、快乐、阻碍、伤心、平淡。
有时候觉得演技这个东西不用特意说,因为可以一口气看完,并且没有任何违和感,他们就是他们已然是最好的证明。
初始好奇,后来被影响到,好像也感受到盲人姐姐的无助与脆弱,想陪伴妹妹但有心无力;也理解妹妹真的是年纪太小还是一个需要被爱但也会忽视爱人的阶段;感受到了人到暮年伶仃生活的寂寥,"反正也活够了""我还能去哪儿呢"(说真的,是有一刻看到了老年的自己😢)最后两位老人坐在长椅的画面给了我些许安慰,总能找到活下去的意义。
年轻的时候漂亮洒脱,也不知道以后会怎么样,不如先放下对未来的忧虑,就好好享受体会当下的活力吧,这一次也仅有一次的人生。
ps:竹嵩真的好帅,死神少女里就很喜欢😍这里也很喜欢最后在车厢遇见成年的妹狗,这个时间线有点搞不清…中间撑死也就过了12年吧不过这都不是问题啦还是值得一看的!
是个问题...既然选择,就需承受
我喜欢女生,可是我不喜欢自己的样子。可我也不希望自己是男生。我只是个喜欢女生又不喜欢自己身体的女生罢了。
女生可以爱女生哦?当然啦 我这样的女生就爱你这样的女生! 现实残酷 但是你们没有错
以前看过 记不得啦
少年的妹狗在火车上遇到老年的阿彦和水莲 这是bug吧 他俩明明跟竹蒿同龄 她回家看见的姐姐和竹篙是中年人。高中的时候最喜欢第一段 十年后的现在 最喜欢第二段 得了艾滋病的阿彦回去找老年痴呆的水莲 被水莲误认为自己去世的爱人 阿彦最后把吊着名牌的手链送给水莲时 老去的她在阳光下端详那条七彩的珠帘 以为只是阿海送给自己的一个礼物 笑的一如年轻时一般美好 她跟竹篙在一起的那个清晨 说 要找一个爱自己的人 虽然阿海去世了 可相伴到老 笑颜如初 她大约达成心愿了 爱情 真的是很美很美的。20210711
個人不是很喜歡
我想要独立生活,以后找一个我爱的女生。。。。
一般吧,觉得剧情挺囧的。
还行
又是一部爱的三段式,只不过这部是关于女人的,关于女女的,关于同志的,而且还互相牵连纠缠。。。爱就爱啊,有什么不可以的呢?片子有着台湾那种特有的细腻, 看着很舒服。。。
趁生命还未逝去,用心抓紧去爱,不管你爱上了谁。这就是导演要传达的也确实是影片所展现的和诠释的。这片成本应该不高,即使不卖座,也不会亏到哪里吧,演员劳务费需要放在预算内吗,我怀疑。
最喜欢第二段,同志凄凉的晚年生活和快乐的少年时光的心酸对比,最真实也最温暖~~~
有些爱情就像青春一样,短暂,绚烂,无奈。不是说电影里的,只是一些感触。很喜欢很多台湾的青春文艺同志片的这种调调,在阳光下绽放,在时光中老去。音乐很好听。
不喜欢周美玲的les片
看第二段的时候好心酸,几欲不忍……
以现在的状态去回看12年前 确实人物都太平面太刻板了 放在当时来讲 却是了不起的想法
竹篙让我想起了ZZ。
平平无奇
好无聊🆘
对GAY片没啥感觉,爱没有对与错,这无关性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