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懒惰的人,虽然很喜欢看电影,但是却很少写影评,可能因为我是个理科生的原因,理性思维比较强大,感性思维比较差的原因吧,理科生的文章很容易给人全是数据,干巴巴的感觉,我尽量不把影评写成论文.呵呵欧洲是电影的起源,欧洲导演注定了引导电影的潮流.我的印象里出名的女导演很少.这个女导演我也是第一次看她的片子.我很好奇是什么原因促使导演要拍这个片子.是这个不幸的女孩的经历打动了导演吗?还是别的原因呢?换成男导演会关注这个题材吗?整部片子虽然讲的是死亡,但是好像我没有感觉很悲伤,女主角的表演很平实,不做作,好像她和伊莎贝拉就是一个人.唯一让我鼻子发酸的镜头是她给自己的女儿录音的时候.很感人!!!!!!!!!!!!!!!!!!整个电影我最喜欢的一句话是伊莎贝拉和她母亲的对话,她说"没有人是正常的,每一个人都不正常".这句话真是说到我的心里了,真是说的太精辟了.为什么我们的压力那么大,生活的那么郁闷.可以说这个女孩的人生经历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为什么现代人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却越来越不高兴了.我看到她知道自己只有几个月生命之后的表现,我觉得她是后悔了.后悔不应该17岁就生孩子,不然自己现在应该就是大学生,而不是打扫大学的清洁工.但是这个后悔又不是那么强烈,我觉得这个每个人都会有的,不论是谁可能在临死的时候都在想,要是我当初怎么怎么样,现在就会怎么怎么样.说母爱是最伟大的,一点都不错,我觉得一个爸爸怎么也不会想起来给孩子录音这种事情,只有母亲才能做出这种事情.可是为什么女主角和母亲的关系不好呢,因为过早生孩子?亦或别的原因,女主角如果不死,她的孩子大了是不是也会像她一样?两个男的都很帅,尤其是那个第三者,很像意大利的盲人男高音安德烈-波切利,所以我喜欢他啊,看片子中暗示,我觉得他似乎是刚刚离婚,财产被前期都拉走了.让我很同情啊.爸爸的表演一般,倒是她的一对女儿很让人疼爱.这让我想起一个观点,就是倒霉的越倒霉,屋漏偏逢连夜雨.本身很穷了,却还要被病痛折磨.她为什么要找另一个男人呢?经过别人的提醒,我才知道理发店的女的和清洁工同事都在<低俗小说>里出现过,这点也比较让人感兴趣.不知道导演什么意思?最后这部影片要告诉我们什么呢,是珍惜生命把握现在,不要浪费现在的时光,好好活着吧.我觉得是这样
因为题目“没有我的日子”这几个字而看的电影。
因为自己和许多人一样,总会在某个不经意的时刻冒出类似的念头——“要是自己将不久于人世,会怎么样呢,自己爱的人和爱我的人会怎么样呢。。。
”纵使有千般无奈,思索的结果却还是有着万般不舍。
女主角Ann在日复一日平凡而又幸福的生活中,突然被宣布“死刑”将至,在只剩2个多月的日子里,她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在一个点什么没什么的咖啡馆里认真地为短暂的生命列下了几项看似简单的人生目标(对女儿每天表达爱意;老公找个新老婆;剪个新发型;去看看监狱里的老爸;与另一个男人ML。。。。
),并用卡带为自己身边的每个人录下自己的心里话以及最美好的祝福.只是她没想到这对爱她的人是多么的残忍,自己最爱的人消失后,陪伴的只有她的声音,这无疑加深并延续了失去最爱的人的巨大伤痛,甚至会将伴其一生。
电影的结尾没有像其他电影一样直接触及Ann的死亡,而是在她虚弱的声音中展现出遗愿中所有她希望的事:重新打扮的妈妈开始约会了,情人粉刷着自己的房子或者说他们曾经幽会的房子,老公和带着两个可爱的女儿以及他们都喜欢的隔壁阿姨准备驱车出游。。。
一切的一切似乎都实现了。
看完后自己心里好像什么东西被触动了,为什么人们总是等到知道自己将不久于这繁华人世时,才会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些什么,才真正知道原来许多事情做起来并不是那么难,才学会怎样原谅那些其实并不那么可恶的人。。。
想想每天都在思索该如何生活却不敢或者说懒于改变的人,似乎就应该像ANN一样彻底感受生命的脆弱与生活的馨香。
改一句阿信的歌“如果一个人将每天当成世界末日来生活”那该是怎样的热爱生命,他的生活该是有多充实啊。
简单来说,就是要活在当下。
那女人的生活不可能地被切成两半请在她神圣子宫外面,小心拉她的手在每一个出现的超市门口尽量和时间赛跑要完成的十件事,阳光下第一次做的水晶指甲她观察着它们,像是要筛洗自己的骨灰只是希望可以为女儿一直录下所有的生日歌等到她十八岁时那女人早已经死了监狱里的父亲耐心编织着所有的结尾爱,不是所有人所期望的那样你爱她了,像母亲习惯的烟和茶叶我一直以为自己会懂那女人的生活黑暗中睁大双眼,用来看清自己的酣睡虽然她确信不久就会听到另一个女人的钥匙或是这个午夜怎样无人而沉静那女人和男人在冰冷的水泥地板上做爱当她死去,他们也一同死去……
我只是不喜欢童话。
很感慨在被给予最后三个月生命的时候,我们没有看到嘶吼、挣扎、抱怨、愤怒和任何激烈的情绪。
我们只是看到了两行默默的泪水,和女主角由温柔包裹住的一种决定后的生命的韧性。
连冷静都可以是柔软的,这样特别的目光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拍得很美,喜欢那些近景和特写,喜欢被给予的那些近镜头,甚至有时候近得都让人有看不清楚的错觉,这样的方式是强制的,画面硬是给了观众以压迫的感觉。
这样的情节设置修补了观众对于23岁强迫死亡这个现实所带来的强烈的缺失感。
但是,作为观众的我真的很难接受。
我已经不明白为什么我开始用逻辑去思考了,我已经不明白为什么我不愿意去相信这一切发生的可能性。
我只能说,这个故事是一个绝对的空中楼阁,这一切的巧合都是因为一个从一开始就闭合好的故事结局。
这个故事应该叫做心想事成。。。。
我想说她找到一个男人并且让他爱上她,她找到一个女人成为自己再适合不过的替代者,这两段应该做奇幻处理。
我不排除它们真实发生的可能性,但是,我真的不能接受它们就这样巧合的以“事实”的面目发生的事实。
这是一个悲剧,但却又不是一个悲剧,它的虚构氛围让我有些无所适从。
我想说,生活本身要残忍得多。
希望本身只是一缕青烟,但的确能支持我们克制的冷静的看着生命结束。
故事讲得倒也流畅,音乐美,人物漂亮,画面质感和某些情节设置同《黑暗中的舞者》有相似之处。
但是,某些情节设置教人不解,比如她在夜晚工作时跑去洗手间呕吐之后,对同伴发表的那通议论,包含的内容信息很是丰富,每一个点都可以深入挖掘,但是议论结束时,一切又都烟消云散了,让人有点儿疑惑它摆在那处的意义和价值;又比如超市那段,说着说着全超市的人都舞蹈起来,觉得导演以这样的形式来描绘将死之人的内心活动有失妥当。
总体感觉,影片在整体氛围的构筑上有一定成就,但是中间还是掺杂有不少零碎的风格化的杂物在里边,影响了影片整体的表达。
在人物的刻画上都较为简单,没有让我看到任何一个角色的丰富和多层。
年龄渐长,唯一有长进的怕就是能够敏锐地捕捉那些刻意的煽情,或者说是对生活周遭日渐麻木也不一定。
只是,敏锐的心灵不会以年龄为刀刃,切割成泾渭分明的冰块。
生活本无趣,但也不是冰层,我们这一代人没有那么多苦难,自然也就没有那么多冰一样坚硬的沧桑写在心上。
说到底,煽情是再也煽不红我们锐利的双眼了,只是,到底还是有些浓得化不开的硬块儿塞于心中,那究竟是什么,无解。
《没有我的日子(My Life Without Me)》讲述的是冰天雪地的北美,一个叫安的女孩的故事。
23岁,带着两个女儿,和丈夫生活在母亲家后院的房车里,丈夫是整天在外面奔波,安每晚去大学做清洁工。
安的父亲入狱10年,于是你能在安的眼神里看到23岁的年轻人没有的坚定。
安与丈夫在Nirvana最后的演唱会上相识,安知道,这个男人总是那个扔过T恤为她擦去眼泪的人,就像他们在Nirvana演唱会上相识时的情形。
影片开始,雨里安的独白就已经给后面的风云突变做了铺垫,在雨里安说:这是你。
双眼紧闭,站在雨中。
你从未想过你会这样做。
你从没有看到过自己这样。
我不知道如何描述。
就如同那些人,他们喜欢仰望明月或者整天凝视着波涛和日落。
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种人。
也可能你不知道。
无论如何,你有点喜欢,就让它这样。
在冷风中飞翔,感受着水气渗透你的衬衫,滑过你的皮肤。
大地的感觉,在你的足下缓缓舒张。
还有那些气息,那些细雨敲打着树叶的声音。
所有那些你从未在书中读到的东西,这就是你。
谁曾经猜测过,你。
果然,安收到了死亡通知,医生告诉她只有两个月的时间了。
安在一家咖啡馆写下了死前要做的N件事。
然后开始一件件去做,日子貌似如常,丈夫浑然不知。
她在死前想做的事情被手写在银幕上:1.每天对女儿们说若干遍我爱你;2.给唐(安的丈夫)找一个他喜欢的女孩;3.给女儿们18岁前的每个生日录好生日祝福;4.全家去海滨野餐;5.随心所欲地吸烟、喝酒;6.说我所想;7.和其他男人做爱,体验一下那是什么感觉;8.让某人爱上我;9.去监狱探望爸爸;10.美甲、做头发。
这10个临终心愿不免让人凄然,正如片中安的内心独白所交待的,童年父亲入狱,母亲从此仇视这个世界,17岁为人夫、为人母,失去了所有少女该有的梦想与快乐。
安和丈夫的日子过得不能说不安宁,只是这样的安宁对那么年轻漂亮的女孩来说,来得似乎早了些。
即便如此,上帝连这样的安宁也要夺走。
因缘际会,安这些愿望一一实现了。
爸爸在监狱里说,人总是不能按照所爱的人的方式去爱,安说她想摸摸父亲的脸,他们回忆起安小时候爸爸在家的快乐日子。
母亲孤身一人,生日之际,是一个酒保的生日礼物让她老泪纵横。
给女儿们的生日留言录好了,一小箱子磁带,安托付给医生嘱咐他每年孩子生日时寄出。
安遇到了一个男人,那个只了解她5%的男人义无反顾爱上了她。
甚至新来的女邻居与安的丈夫和女儿也是那么和谐……只是海滨之行成了她未遂的心愿。
安最后给丈夫留言说,她不想在最后的时刻让家人在医院里揪心奔忙,她想丈夫会理解她的决定和一片苦心的。
最后一段,安躺在床上,安的丈夫和应邀前来就餐的女邻居与两个孩子一起忙着做饭,安看到了自己死后他们的生活,她微笑着欣慰于这“没有我的日子”。
这是一部很淡的电影,画面却偶见突兀,一些大胆的构图勾勒出背后的惊心动魄。
安的表演十分贴切,眼神中流露的淡然的哀伤与嘴角的笑意与这个人物的性格浑然天成。
她几乎毫不费力地把各种细节于不经意间表现得淋漓尽致。
死亡,已经很久未在电影里如此直入心灵地体验死亡了。
安面对死亡的平静让人窒息,电影中穿插的音乐让人动容。
我们对生的贪恋何以应对猝不及防的死亡。
安在光怪陆离的街市行走,她忽然悟出,这琳琅满目、贵得这辈子也买不起的商品不过是让人们意识到自己离死亡很远的玩意。
可实际呢,安用她的最后经历告诉我们,它就在那里。
该怎样在平淡无奇的日子里珍念生的每一次际遇呢。
假若有一天死亡悄然来临,我们能否向安那样坚毅?
那些在内心拥塞的浓得化不开的硬块儿会不会瞬间融化呢?
其实不是很理解女主对她丈夫的感情。
她要在死前和丈夫之外的人做爱可以理解为补回戛然而止的青春。
但是另一方面又很爱很爱她丈夫。
这算怎么回事?
还是认为她不应该去招惹男二的,徒增一个人伤心。
(可是男二会不会宁愿伤心,也不愿错过这次相会啊?!
)不过如果真到了那一步,对他人的责任啊什么的也未必会考虑了,总想因为快死了而放纵一次……纠结中……还有,结局实在有点假,生活不是能按照规划好的道路发展下去的。
为什么一定要拍安的丈夫真的和另一个安在一块儿呢?
就让生活自然选择不好吗?
但愿医生与她们家保持联系,不要应搬家而无法寄到生日祝福。
人类除了生命力比别的动物略强一些意外,其他的都基本处于异常脆弱的状态,你比如这部片子里描述的那样。
人类之所以容易变得脆弱,大概因为思考和认知带来的情绪复杂化。
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有所感悟...所以最终总能联系到关于自己的生命或者痛苦或者遗憾或者总总林林的命运啊这三个字上面来。
其他的动物并不像(据我们人类所探知)并不像我们人类这样脆弱---用某个评论过
我以前看过动物世界这类节目中总有麋鹿或者斑马之类的被狮子捕捉的情景:动物尽自己做能逃逸,逃不掉的,就最后踢几脚,然后用水灵灵的大眼睛安逸地环视、最后一次环视这个并不美满的World,然后就Go了。
人类就不一样了。
不过这也不代表人类就高尚伟大很多---很显然能被关心到的也不过仅仅是自己群居过程中接触到的同类而已---比如父母亲啊,配偶啊等等。
人类怎可能脱离动物本性呢?
却只能装丫般略显临终前的“情系四方”而已!
很多人都以为人过世就代表一切的终结,我不这么认为。
如“村上春树”的看法---某种意义上你可以理解死亡是生命的另一种形态!
越是有影响力的人,往往他的‘整体存活时间’越是漫长---乃至不朽。
不朽了的生命最终演变成文化的一部分,被其他完全不相干的人类保留下来;反之、也只有做着利于超越‘自己能接触到的同类’范围的事业的人才会有机会被人们留存在记忆里长存乃至升程至文化的一部分。
这个世界叫做“world”就是告诉你“卧而得”的意思,呵呵。
倒下来了的时候,你才开始被重新分类,进六循环也好,被人们记住也好忘记也罢,基本上取决于你生前干了些什么事情,对谁干了...而已。
中国人比较早地竖立起来的善有善报的观念不谋而合地与佛教的理念重合并闪光。
而西方人比较关注所谓人文世界。
你可以看看这样的电影,借机会把最近的郁闷都哭出来,但不需要太过难受。
(其实你哭过了、也就很难真的难受起来了。
)毕竟,我们要过好自己的日子,这不过是部‘故事会’而已。
有一个被我称作师傅的佛学人士说过:人哭的时候不管因为什么,皆因联想到自己才会哭,因此人哭的时候其实都在哭自己。
与其哭,不如微笑。
然后从容地环顾四周,从容地安排着还能触及到的一切的,真实。
P.S.1,经常流眼泪已经被证明对健康有益处。
2,我对电影的看法:“一切皆可能”---你能看到的甚至想到的故事、肯定发生过不致一遍 ,因此你有理由对着不知名的方向,致敬。
问题是你永远做不到他们那样,既如此,看看就算了,表太难过以至于更糟糕。
那样的话,原创人员的激励你的目的就算泡汤了。
又是青春与死亡的碰撞。
十七岁生下第一个孩子,十九岁成为两个孩子的母亲,二十三岁准备离开这个世界……太多没有经历的事需在短暂的时间内完成,未来的一切都需要做好打算,并且永不可更改。
坚韧的小女子,据说演员是一个左翼分子,小小的坚毅,小小的调皮,小小的叛逆……片中的第二个“安”,也就是他们后来的护士邻居,我觉得很可爱。
生命周而复始,面对死亡谁又能真的准备好呢?
冬日的下午总是那么的寒冷,一个人无事窝在被窝里面看完了这部电影。
没有太大的感情起伏,却能从这平平淡淡中感受到安对于这个生活的不舍。
片头的开始,一场雨,一个人,一段独白。
试图想要说明,这就是你,不管你现在做什么,想什么,不用遗憾。
我们不知道生命什么时候是个尽头,有时候总是能看到听到身边的人走了,而感叹,这么年轻就不在了。
当Ann得知自己得了肿瘤的时候,没有选择治疗,没有选择告诉家人,她自己一个人默默承担着,她希望她可以在她余下的生活中去做一些她想做还没有做的事情。
故事的情节总是那么的凑巧,当Ann在咖啡馆写下她最后两个月想要做的事情的时候,Lee又凑巧对她一见钟情。
我心中一直有个画面,就是当Ann 和Lee 第二次在洗衣店相遇的时候,Lee看着Ann睡着的那个画面,似乎他应该是看了很久。
他恐怕也没有想过自己今后可以和这个女孩有一场让他难以忘怀的感情。
我不知道Ann在对于Lee 的刻意靠近的最初是因为什么原因而去接近,仅仅是自己希望在死亡之前与另外一个人有情感火花还是冥冥之中也对这个巧遇的男人有这样一份情愫。
但在故事的结局,他们都相互的爱上了对方。
不知道Ann在听到Lee最后的那番深情告白的时候内心是否也在遗憾自己将不久于世。
失去一个爱的人并不遗憾,遗憾的是自己最后没有时间去给那个爱的人幸福。
感受最深的便是她与父亲那段对话,you love someone but you can't make them happyjust like you love them but you can't love them the way they wanna be你爱某人但是你不能使他们快乐如果你爱他们但你却不能用他们的方式来爱他们。
我们还能年轻多久还能挥霍我们的青春多久。
一直都希望可以在生活中出现一个能接受我爱撒娇爱霸道占有欲极强的人。
但是,人总归是自由,最后还是不希望自己被束缚。
发现自己最终用错了方式去爱一个人。
故事的结局应该算是好的把。
Ann的离去就如她所预想的那样,她帮助她的丈夫找到了一个可以陪伴她的人,她的母亲也不再孤僻,而Lee也重新对于他那个空空的房子粉刷并买上了家居。
似乎一切都是美好的,但是却没有了Ann。
不知道这是好的坏的,是不是人最终都会习惯没有另外一个人的日子。
多多少少也终究只是时间问题。
也许把,总该给心里留一个梦,一个不会让生活黑暗,外来渺茫的梦。
纪伯伦的诗中,有一首是这样写的:婴儿并不比垂暮老者更远离死亡,同样,也并不更接近生命。
我想他的这句话并不仅是对暮年之人或将死之人说的。
相反,他的话值得各个生命周期中的人思考。
我曾经看过一本有关死亡恐惧的书,其中提到不同的人面对死亡有不同的反应:有人绝望,让死亡提前;有人不承认,躲进被子里;有人沉浸于懊悔遗憾,而不是弥补;有的人却在得知死亡的临近之时,重新活过来,有生以来头一次抓住生命的意义。
那本书的作者说,他曾经和许多癌症晚期病人谈话,有些病人告诉他,当他被告知晚期癌症之后,忽然感到自己从来没有真正“活"过。
在死亡的黑色前提下,生命首次被理解,被感悟,被赋予含义。
生与死是一对矛盾,彼此依靠,两极相容。
生命的过程也是死亡的过程,死亡的过程也是生命的过程。
如果否认死亡,生命将无法被定义,也无法被感知。
在忽视死亡的前提下理解生命,就好比放弃冷让人理解热,放弃好让人理解坏,放弃远让人理解近。
反之,若以死亡为背影审视,人也许更能够看透什么是生命。
我曾经看过一部讲述一位肌肉萎缩患者的纪录片。
肌肉萎缩症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疾病。
患者全身肌肉将会进行性的,不可逆转的萎缩,坏死。
史蒂芬霍金罹患的就是这种疾病。
这部纪录片的主角,一个32岁的白人男性,身高却不比一个8,9岁的男孩高。
他有一个大的与身体不成比例的头,四肢如骨架。
虽然他现在还可以活动他的面部肌肉和手指,在可见的未来他可能将会面对全身瘫痪的命运。
但是,他还活着。
这个片子讲述的是他到美国寻找曾经在他只有1岁的时候预言他,作为一个典型肌肉萎缩患者,活不过6岁的医生。
最后他找到了。
但是最打动我的,还是他特有的,发音奇怪的一次独白。
他说:“死亡是我的老朋友了,我们一起相伴了32年。
很多次,他让我跟他走,我拒绝了,所以我还在这里。
我知道,总有一天我会跟他走。
但是最关键的是,我现在还在这里。
”死亡不单单是他的老朋友,死亡是每个人的老朋友。
死亡就像生命的反物质。
在生命被创造的同时,死亡也被创造。
当生命与死亡相遇,物质与反物质相撞湮灭,转化为纯能量。
但是,绝大数健康年轻的灵魂并不察觉死亡,并不思考死亡,也更不会说出“死亡是我的老朋友”这种话,虽然事实就是这样——死亡并不离任何人比他更远。
忽视死亡的好处是可以阳光的肤浅的活着。
坏处是,缺失了矛盾的另一端,生命的本质与深度将无法被理解。
那位32岁的罹患肌肉萎缩症的人他有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在他消瘦残缺的身体里装着一颗哲学家的心灵---幻灭,理想,虚无,爱,痛苦,悲伤,但是坚强。
这些看起来孩子气十足的元素可能每本煽情小说电影里都有不少,但是我知道,越降到底层的东西,会越来越简单,而不是越复杂。
只有经过亲身的理解,这些符号才会回归原本的意义,降到地面,不再飘在天上,仅仅是一个符号。
回归主题,我认为这部电影是一部讲述生命的电影,我没有感到死亡排山倒海的倾轧过来,我看到的是生命,以黑色的死亡作为背景,绚烂的绽放。
苦难触发思考,愚蠢使人安逸。
最后,我希望每个人都可以在安逸之年思考死亡,因为,就像纪伯伦说的,死亡并不离你更远。
更新:在斯坦福大学2005学年的毕业典礼上,乔布斯讲述了一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如果你把每一天都当做最后一天来活,总有一天你肯定是对的。
你瞧,他说对了。
my life without me is still going on
在临终前的事无巨细反映了人类对于自身认识的荒谬——担心全世界失去自己而无法运行是多么愚蠢,21世纪初的鸡汤电影如今不忍卒读,却又无法否定他们的真诚,如同白痴一般的赤子之心。
又一個臨終的故事
她不是一個自私的人,臨終前所有的夢想大都關乎身邊所眷戀的人,正如她說過的:死亡,我从不害怕;我真正害怕的是,没有我的日子,你该怎么办。
My life without me. 英文名字更入我心。
可能是因为年轻 不能透彻理解主角在最后几个月和其他男人做爱的心愿 但是这部电影确是给了我绝症患者隐瞒病痛笑看人生最好理由的一部——我不愿意我的家人对我的记忆只有病房 我不愿意让我的丈夫承受着不能承担的压力 ..昏黄又诗意 全程充斥着笑容的90分钟 实在令人无法抗拒...
真恶心。
喜欢Sarah Polley和Mark Ruffalo在一起的段落
还有三个月的生命,她列了想做的事:每天对孩子说若干遍我爱你,给丈夫找一个孩子喜欢的女孩,为孩子到18岁前的每个生日录好生日祝福,说我所想,让某人爱上我……她没有接受治疗,抓住最后时刻,也是不想看着家人揪心劳累。看到满目的商品,这时候会觉得,只是一些让人以为自己离死亡很远的玩意吧
轻轻的,我走了
竟然在开车的时候听中文听力练习… 女主自我感动的片子,不是很能欣赏得来…
Sarah Polley是现在最好的年轻女演员。
安静的坚韧的
美丽的小插曲。
忧伤的基调,没有激烈的起伏,平淡到不知道是不是结束了。看过Dancer in the dark的人别对这部电影抱太大期望,当然这部没有后者好。
似曾相识的一个故事,但很遗憾没有打动我。
清澈 平靜 安心
2021.05.08 前半段摄影很美 。但叙事平白,无感。
死人不会有遗憾。我还是对它期待有点高了
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