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知乎一个美食小片段,被惊艳到,然后搜饮食男女,结果好像看错片了????
好吧,主观上觉得角色都有点造作,故事线过于强扯.感情处理也生硬了些。
饮食男女,依靠茄子相认的男女?
😂😂😂不管怎么说,大妈跳舞部分还是很赞的,身材可真好啊。
然后霍思燕工作的样子也很有气质,张全,emmmm人设塑造的有点奇怪,然后沁阳好看。
看这部电影的时候,我其实是不知道我看了一部假的《饮食男女》的,只是依稀觉得,诶 和朋友说的大致剧情好像不太一样。
看完准备在豆瓣看看影评,一搜,最先出来的那部是李安导演的,才明白过来。
最想说的是,看到有好几个影评在吐槽导演给归亚蕾饰演的大妈的特写镜头,说到下垂的眼袋、脖颈横纹、松弛后背以及“导演有恶趣味”??
而我在看的全程,都是在佩服还有羡慕作为一个“老女人”的她,还有臭美的勇气,穿艳丽的衣服、化妆、跳舞💃不去在意别人的眼光。
就算在机场里,有人对她指指点点,就算她的侄子三番五次的劝她“多大年纪的人了”,把她带到一群广场舞大妈面前说“你就应该在这里跳舞。
” 我在想 为什么女人老了就不能爱美了,为什么只有光滑细腻的皮肤才是美?
“老”在心境,不在皮囊吧,希望自己在上了年纪的时候,也要有如此勇气做自己爱做的事情才好。
另外想说是老一辈演员曾江和归亚蕾的演技真的好,也为剧中他们二人饰演的角色的爱情掉了几颗眼泪。
结局真是温柔啊,两老过上了归园田居的平淡生活。
老太太褪去伪装的华丽外衣与浮躁,在爱的人面前变得温柔,得了健忘症的老爷爷唯一不忘的就是老太太,那一声“萍儿”唤得眼泪一下子就掉下来。
对于年轻一辈的两对,只是觉得“果然是电影”啊,现实中哪有这么简单呢?
第一次在豆瓣上写影评,虽然爱看电影也看过很多,但是发现好多剧情都记不清了。
不希望当时的感动和感触转头就忘。
写不了多全面多专业,只写写自己的有感而发,保持记录的好习惯✌2019年一定要过的清醒一点呀!
看完之后很久,我后悔了。
人生苦短,平静的时间是那么的少。
而我竟然花费了接近两小时看了一部烂片。
这是一件可悲的事情。
以后再不会了。
你的时间非常非常宝贵,要花在有价值的事情上。
仅以此为戒。
希望我可以从此真正学会怎么去珍惜时间。
希望国产电影可以少拍些烂片。
阿门。
以后看电影前先看下豆瓣评分,低于8分者除非简介就非常吸引我的电影,坚决不看。
懂得舍弃,才能获得更多。
说句真心话,李安的版本,虽然也长,但总能在某个镜头打动我。
而2012新版,真的就像王婆的裹脚布一样,又臭又长,除了镜头里的人工雕琢痕迹浓重的风景之外,我找不出影片里的一点点美感。
食色,性也。
饮食和男女这两个话题结合在一起,可供讨论和表达的事情很多。
可是我没看明白导演通过电影想要表达的内容。
难道是男女之间深刻隽永的感情就像素菜的味道一样,可以在风吹日晒的世界里,无防腐剂地保存四十年?
如果说男女之间的感情和食物的味道联系在一起,那我表示赞同。
并且我还同意情感是和记忆里的味道联系在一起。
我们的记忆是五彩斑斓的,其中味觉和视觉是辅助记忆的有效手段。
男女之间的感情可以和气味结合在一起,这也是香水这么畅销的原因吧。
片中父亲和大妈的感情就是通过食物的味道重新连结起来的。
然而,大女儿和小女儿的情感发展就不明朗了。
大女儿的男朋友总是忙到没时间接电话,这样不是两个人的感情交流就很困难了吗?
男友一副“我都这样了,你别哭了,我知道错了,但是不知道错在哪儿了的态度,你想要我怎么样呢”?
这样的感情趁早结束,对双方都好哦,两个人明摆着不适合嘛,谁都不了解谁,谁都给不了谁依靠。
小妹的感情就是更加糊涂和扯淡了,莫名其妙地分手,莫名其妙地复合,就像小妹脸上的浓妆莫名其妙变淡一样莫名其妙。
说到食物方面,除了炫人的刀工之外,没有太多的烹饪技巧。
而且食物和生活的联系仅仅表现在父亲教导女儿做事不要心急,要稳住慢慢来。
那些看不出是日式料理还是中国菜的素材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食欲,也没能对情节和故事有任何贡献。
就像大家所说,这片子就是杭州西溪+高级会所+网络游戏+奔驰汽车的广告宣传大片
在考试周看了这部电影,无意中打开电影频道,真的是出于对上一部饮食男女的崇拜才看的。
看的第一幕就是霍思燕和老戏骨,恩,我邪恶了,还以为。。。
他们。。
然后看到大妈的出场,阿全的感觉很好啊。
看到最后我居然哭了。。。
就是吃茄子的那一幕。
临睡前还在想剧情,虽然电影真的很不怎么样,但是它就是触到了我的泪点啦!
不过,不得不说,这电影真心奇怪,这个大妈(如果不是我还挺同情她的老年悲哀和她轻松的生活态度)实在是个奇葩放在这个剧情里特别别扭,最后吃茄子那一刻也很奇怪。
霍思燕和阿全的搭配也很奇怪,感觉不到他们俩的感情。
她妹妹小兰也很别扭,这样一个角色硬生生放在这里。
感觉最好的应该要属年轻版的萍儿和厨师,拍得还挺唯美的。
看完电影之后回想,怎么这部电影好多情节都是那么别扭呢!
不过,我觉得感觉挺好的,留白嘛。
让你自己琢磨吧。
最美不过老回忆,在光影交织之间。
老爷爷的最后印象只记得自己的“苹儿”,他们没有组建家庭,没有山盟海誓。
只保存着当时对对方最美好的印象。
时间一晃六十年,老爷爷彻底变成了老爷爷。
可是“苹儿”还是犹如那个十五岁的苹儿。
相思岁月催人老,她只有在不停的旋转中才可以追忆起当时自己的那份悸动,那种冲动是追着军车的不甘心,是哭倒在雨地中的绝望。
是时光间隔那么多年,一口茄羹就能唤起的回忆。
故事的最后,老爷爷找到了自己的苹儿。
小女儿卸下了防备的伪装,大女儿终于放慢脚步去追随自己的爱情。
剧中以素食为主线,以一些简单的食材来探寻做人的道理。
做人当如简单的素食,只保留最纯粹也最为朴实的部分。
影片开头会容易使人联想到“爆米花电影”般的烂片,但是仔细的揣摩。
每一个环节自是有其中的道理。
从绽放的莲花盅,再到堪比真材的素东坡。
每一样自是有其出现的原因,绽放的莲花盅象征了和谐与甜美的祥和,莲花放置于汤盅内,缓缓绽放,像极了当年老爷爷老奶奶的爱情。
而素东坡用料考究,在各种高汤的浸泡下,依然保留了属于豆腐的香醇。
最最精华的最后一道茄羹,是整部影片的高潮部分,它不仅唤起了老奶奶的回忆。
也让在场所有的见证者都感受到了原始纯粹的正能量。
到了末尾,可以看见本来造型摇滚的小兰卸下浓妆,与相恋的男友拥抱在一起。
老爷爷和打扮朴素的老奶奶在菜园踩摘,虽然,老爷爷忘记了自己的女儿。
但是,苹儿,成为了他永久的记忆。
也许我们的生活之中少了一些值得刻骨铭心的东西,但是不久之后我们会发现,原来可能只是一样简单的东西,都可以唤起自己最初的回忆。
浮华过去之后,保留在心中的还是最真实的自己。
所以,我懂得。
哪怕无法为你心爱的人素手做羹汤,无法为他插上钗头描眉上妆。
但是我们可以用自己最真实的心,去爱人,去被爱。
岁月长,衣衫凉。
但愿经年过后,你不会成为我的老回忆,而是我的枕边人。
2012年3月份,由电视剧导演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在内陆和台湾同时上映,借助李安的《饮食男女》的余热和提前预售,《饮食男女2》再次成为人们所热议的“事件”电影。
本文试图从两者的对比和比较中,揭示在商业大潮和娱乐至上的消费文化背景下,当下中国人对于以“情”为核心的东方式价值观和天人合一,返璞归真的生态理念的回归。
一、家庭伦理剧的当代改写电影《饮食男女》是李安“家”三部曲中的其中一部,他以家庭为核心,讲述了大厨郎雄,在妻子去世后,独立承担起抚养三个女儿的责任,逐渐长大的三个女儿,性格迥异,从事着不同的工作,与老父亲郎雄之间也都有着各自不同的矛盾。
年华逝去的郎雄也越感力不从心,只能靠自己的厨艺,每周天晚上做一顿丰盛的晚餐来维系家庭的和睦。
电影反映了九十年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变迁,以及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的冲突、对立与和解,是一部典型的家庭伦理剧。
而曹瑞原执导的《饮食男女2》,则是围绕唐世杰一家人展开,讲述了老父亲唐世杰一段尘封五十多年的爱情故事,以及他的两个女儿,瓦尔和小兰的现代爱情故事,通过两代人的爱情故事和父女情深呈现了对家庭情感和美好爱情的回归,并将中华饮食中的素食文化穿插其中,传递出浓郁的人文哲思,可以说是时下流行的爱情片中的亚类型都市爱情剧。
从李安的《饮食男女》到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电影类型上的转变意味着爱情主题的生成和伦理观念的淡化,爱情成为了电影的重头戏。
影片的卖点不再是李安视域中微妙的家庭结构的变化,从解构到重组,而是当下社会所流行的以“情”为基础的感情消费。
在电影中,曹瑞原改变了以往美国式大片中爱情类型化的处理方式,而是将美式的浪漫揉入中国式的含蓄当中,结合中国饮食中的素食文化,成功的宣扬了情感上的素食主义。
唐世杰那段跨越五十多年,仍然刻骨铭心的初恋,以及两个女儿的现代爱情故事,都成为影片展现的重点,以素食文化隐喻情感上的专一,是中国电影所特有的文化特质,也使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放弃了李安式的挑逗味蕾的荤菜展示,而成为一道典型的中国素食文化的大餐。
在影片中,时间和年龄都不在是情感道路上的障碍,反而因为有了时间的沧桑味道,而历久弥香。
相隔五十多年,唐世杰在内心仍然保留着对小师妹白萍那份纯净的爱,在回忆的镜头中,明媚的光线中,小师妹白萍编着两个小辫子,穿着色彩艳丽的花格子上衣,在满眼黄色的油菜花地里,跑着、闹着。
她纯净笑容的特写镜头,让人仿佛又看到了《我的父亲母亲》中,章子怡穿着色彩鲜艳的棉衣冲着镜头微笑的青涩模样;《山楂树之恋》的大远景中,静初站在开满花儿的山楂树下,微笑着向老三招手。
电影的宣传语是“一生只有一次的爱”,所以在唐世杰的回忆式镜头中,爱情也不会褪色,它永远是那么明亮的色彩,温暖的阳光。
曹瑞原给了我们一个物质时代的爱情标本,在时下流行的物质、金钱至上的感情消费中,他以一种温情的方式触摸着我们内心深处的心灵净土。
现代社会中快节奏的生活,一切都在以时间计量,物质上的极大富足,使得工具理想主义盛行,感性的匮乏,精神世界中的情感缺失越来越成为当代人的一个文化症结,外表光鲜亮丽、令人眼花缭乱的都市消费文化背后也难掩人们内心的孤独和寂寞,《饮食男女2》正是迎合了中国人骨子里对于传统价值观中以“情”为核心的心理诉求。
无论是爱情还是亲情,情感仍是中国人价值观中的重心,在传统的儒家文化的氤氲下,朴实的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里,只要拥有了真挚的爱情,就有了美满婚姻的基础,只要拥有了个人幸福,就有了家庭和睦的前提。
真挚的情感,素食的文化,纯真年代那份含蓄、内敛、不夸张、不张扬的纯净爱情,离我们好远,又离我们好近。
中国古人所讲的“孝”、“悌”之义,“从一而终”之情,在现在看来,依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意义。
二、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不同于李安的《饮食男女》的另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在都市爱情电影中洋溢着浓郁的东方诗意特征的人文关怀。
时下流行的都市爱情剧大都沉浸于都市景观的罗列展现或是趣味盎然的讲述三角式的无聊爱情游戏,很少有像导演曹瑞原那样固执的用大量的景色空镜头,来呈现大自然的神奇、神圣的客观审美性,并承担叙事上的功能。
在绿色诗意的桃花源般的景象中,用一个裹挟着亲情的爱情故事,来阐释中国人心中“家”的含义,传达的仍是以“情”为核心的东方价值观。
同时,通过充满灵性的生态景观的呈现,来反省现代社会中不合理的生活结构,其背后蕴含的是当下中国人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转换。
1、特有的东方式情感表达。
曹瑞原并没有像李安那样,通过对家庭和父权的解构和重组,来最终达成现代与传统、东方与西方文化上的和解,他用一种更温情,更现代的方式展现来唐瓦儿、小兰与生性固执又是家中唯一长者的父亲之间的隔阂和缺乏沟通,中景镜头中父女三人的相拥而泣,完成了家庭成员在情感上的和解。
在某种程度上,曹瑞原弱化了父女两代人之间的矛盾、对立和冲突,在东方式的人文情感关怀下,让我们看到了一个逐渐老去,记忆力下降,寡言少语,感情含蓄的典型的东方式父亲形象。
在电影中的主人公唐世杰的身上,体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情感表达方式,就像中国人内敛、含蓄、不张扬的性格。
父亲唐世杰,在电影中的形象是长者、父辈、家庭权利的核心也是传统的象征,他的一生都在做菜,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体悟就像他的刀法一样精准。
电影中的第一镜头是给他的,全景式的画面中,他在厨房内仔细的巡视,教导自己的徒弟,练习刀法就像做人一样,身段放软就不会伤害到自己。
喜好清净、纯粹的唐世杰,像中国的大多数父辈一样,对孩子的爱也并不表达在口头上,在电影中通过两次富于意味的家庭聚餐来展现。
第一次家庭聚餐,在明亮的色调里,前景是迟到的小女儿小兰偷偷溜进家里,景深处是父亲唐世杰端出了精致的素面,及其认真的在女儿的素面上浇上新鲜的麻汁酱。
虽然老父亲唐世杰的话语很少,但是我们却能感觉到父爱在镜像中的流淌。
第二次是父亲缺席的家庭聚餐,雨夜里一双沾满泥土的布鞋的特写镜头,把父亲由于年纪大了,记忆力下降,而被警察带回来的狼狈展现出来,近景式的脸部特写镜头中,父亲依然平静的品尝着瓦儿的白萝卜汤,只是淡淡的说一句“去把湿衣服换了,容易感冒”,然后转身走开了。
虽然只是一句平淡的似白开水一样的话,却将一个看着自己年华逝去,却无能为力,内心坚韧的父亲形象展现出来。
即使是对于自己内心深藏的那份纯纯的初恋,他也依然保持内心的平静,毫不张扬。
尽管在餐厅的外面,他一眼就认出了白萍,但却极力压抑着他那种尴尬与喜悦交织的不知所措的心情,就算在院落中与白萍的再次相遇,在重复的反打镜头和脸部特写中,他也只是微微一笑,然后轻轻的问一句,“萍儿,你怎么在这?
”不论是亲情还是爱情,父辈们的情感总是饱含深意,令人隽永,虽然没有年轻人的情感来的热烈张扬,也不像外国人那样总是把“我爱你”挂在嘴边,但却像老酒,留在舌尖上味道是值得回味的,而这就是独特的中国式的情感表达。
2、社会文化生态理念的微妙转换。
李安的《饮食男女》中,虽然也是讲中国的饮食文化,但都是以肉食为主,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荤菜,在影片中,每一次的家庭聚餐,郎雄都会亲自下厨,做一桌的鸡鸭鱼肉来联络与女儿们的感情。
在一道道美味菜肴的特写镜头中,展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讲究。
而曹瑞原的《饮食男女2》,中则到处洋溢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禅”文化的理念,也就是与荤菜相对应的中国人的素食文化传统。
像影片中的“莲花忠”、“素菜综合卷”、“花生豆腐”,均取自自然食材,通过精细的加工,而成为一道道色香味俱全的菜肴。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素”常与“禅”相关联,在几千年的文化传承中,它已经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精髓的一部分,就像唐世杰所说的“只有心中有禅,才能做出好菜”。
它既是中国古人追求恬淡、喜好清净、安贫乐道的生活方式的象征也是中国人含蓄,内敛,追求天人和谐统一的性格写照。
海德格尔所谓的人与自然的相处,是诗意的最高境界。
电影中大量出现的景色空镜头,无论是杭州西溪湿地的优美环境,还是素食餐厅里充满禅意的文化氛围,无疑都构成了对当下物质生活的反讽,同时也传达出当下中国人对健康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蕴含着人们亲近自然,返璞归真的审美诉求。
时尚不再是购买名牌的包包,享受高级会所里的水疗,而是一种健康、向上的绿色生活方式。
如影片中对于购买餐厅的暴发户式的人物的嘲讽,既揭示出当下社会存在的一种世俗风气,又是对返璞归真的生活方式的极大赞扬,同时传达出时下中国人社会文化心态的微妙转化。
导演曹瑞原试图用唯美的镜像语言告诉那些沉浸于都市文明里无法自拔的人们,人类的根基是扎根于大地和自然,只有尊重自然,对自然怀有仁爱的精神,才能敬畏自然,敬畏生命。
就像方东美所说的“自然”是“天地相交,万物生长的温床”;是“宇宙生命大化流行的境域”;是“含蕴着理性的神奇与热情交织而成的创造力”;是“人的生命与宇宙生命的混溶圆通”;是“生命的讴歌”与“神圣的、幸福的境遇”①。
结语:显然,曹瑞原执导的这部新版的《饮食男女2:好远又好近》,无论是电影类型的的转变,影像风格的时尚化,叙事的通俗易懂,还是生态理念的植入,都更加契合时代的特色,更富于当代都市社会的生活气息。
多变的镜头,灵活的机位,多角度的明星脸部特写,杂糅着时下流行的时尚元素,把表面华丽的都市生活展现的更加精致、温情和充满中产阶级的小资情调。
饮食虽然代表着传统的文化观念和生活秩序,在都市新的消费文化语境下,也具有了新的文化内涵;男女是维系家庭的重要纽带,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对接中长大的年轻一代人,也形成了他们特有的对文化的读解方式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
文化语境虽然发生了巨大的变迁,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中国人文化里的传统意识和中国人性格里的含蓄、内敛诗意的东方化情怀。
注释:
袅袅晨雾中的水中木台,山涧绿荫里的素食餐厅,白冷利落的瓷盘,承以素食,简而不简单。
蓝绿色彩和静谧的布景是整个电影的基调,纯粹而干净。
这个电影温和中隐忍着凌厉,它看起来是在叙述一件往事,有似乎在嘲讽什么俗世,通过电影中的几条关系主线,纠缠错落地展开:两个女儿和父亲的关系;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父亲和平儿之间的关系。
二女儿和父亲之间的矛盾在一场晚餐中传递:二女儿无肉不欢,对于父亲在晚餐上吃素食一事表示敷衍,但是他们更深层次的矛盾却隐藏在这微波底下。
她永远挂着妖润的嘟嘟红唇,瞄着浓黑的朋克眼线,眼里是欲望和自我,追求新潮和刺激,这和持守素食餐厅几十年,一个瓦罐珍藏了几十年,为的是此生有幸能等到年轻时失散恋人的父亲,格格不入。
两对年轻情侣之间的关系,与父亲和年轻恋人平儿之间的关系,又是一对明艳动人的矛盾。
年轻的情侣们,虽然看似在爱着,但是他们似乎对于感情也是一知半解。
瓦儿在电影中是一个清澈美好的角色,她的物质条件很好,也不乏优秀男性追求,性格外柔内刚,知书达理。
但是她却依然守着一个看起来普通而笨拙的男朋友,凡事力求体贴和周到,但这样,久了自然委屈而疲惫。
瓦儿和张全的矛盾在一开始就隐隐约约了,在奔驰跑车上,两个人都在各自打电话,瓦儿的车,也是瓦儿开的车(为什么不是男朋友开车),她听不见电话对方讲什么,微笑着看了张全好几眼,但是张没有感受到,但是瓦儿后来也没有计较,挂了电话以后,反而关心他是不是又被老板催稿了,他只是说是,却没有问瓦儿的事情。
后来好几次打电话给张全,他都没有听见,大雨天是贝总送她回的家。
这样矛盾酝酿着,后来又隐忍的爆发,本来看起来就像是寻常的不欢而散的收场了,但是电影的柳暗花明的妙笔却在结尾,正是因为二者的矛盾,才引出了本电影真正的主线——那些素食,那些素食餐厅,包括那个瓦儿的名字,其实都是为了他们的再度相逢做伏笔的,父亲等了几十年,终于等到了平儿。
在那一刻,父亲深埋在心里几十年的故事终于又错漏的轻叹声,两个女儿听到也湿润了眼睛。
电影里没有说女儿心里是怎么想的,但是她们想必是有所反思,与自己的爱情做对比。
似乎年轻人的爱情就和这个时代的颜色节奏一样,鲜艳而迅猛,却像鸡尾酒里的颜色一冲就淡了,为什么那一代人的爱情,可以那么长那么长呢?
电影片尾关于两对情侣和好的片段很短,却像是一个个点睛之笔(但是我觉得电影的点睛处有很多),就像是一幅水彩画,刚开始是湿画,自然要大篇幅的铺墨,渲染,随后墨慢慢收干,最后有那么几处干笔,不沾水,但只要几笔就够,就足以呼之欲出。
电影的美,还美在多处隐喻。
首先是大女儿的名字瓦儿,与片尾的瓦罐遥相呼应,而平儿说的,“到了台湾,这瓦罐没想到成了老古董了,如果现在卖,也许能卖很多钱”,瓦儿隐喻父亲一生的深情,而瓦罐代表的老古董似乎又是叹息,又是嘲弄,又是敬畏这老古董般的爱情。
而素食餐厅一开始就上场的“莲花盅”,似乎也在隐喻着父亲那如莲花般纯净而坚守的心。
他也许当初只是为了坚守爱情,但是到了后来,难说了,他坚守素食,并且他知道,心中没有一点禅意的人,是品不了素食的。
所以电影里也看到,大多数光顾店面,还亲手要求他做莲花盅的,大多是和他一样年过花甲的老人,年轻人也许没耐心细细地品味其中的禅意和心境。
1. 杭州西溪湿地的景色很美2. 影片中的素食看起来非常有食欲3. 影片的配乐单独去听很好听4. 归亚蕾和曾江两位老戏骨的演技很赞5. 三个客串配角(张孝全,李沁,杨洋)足够帅,足够美集合了这么多美的元素的电影怎么就突然没味道了?
一部以饮食为主线的电影没了味道还怎能称作好电影?
1. 素食只是看上去样子很美,却完全看不出味道同样美。
片中人们品尝精致菜品的时候没有享受的表情,也没有对味道的称赞,反倒有很多嫌弃。
比如曾江的小女儿不喜欢吃爸爸做的菜,开始的时候有客人觉得味道变(差)了。
味道不美的菜,样子再好看,不如去赏花。
这是以饮食为主题的电影的致命伤。
2. 霍思燕和蓝正龙的感情线太弱,弱到可以删去,可如果删去了,归亚蕾和曾江还怎样相遇?
剧本的这条线很烂,也是影片的致命伤。
3. 景色虽美,有些镜头纯属多余,比如归亚蕾和外国舞伴坐在船上亮相的镜头。
归亚蕾的舞蹈虽美,会所找个外国舞伴正常,可多了好几对盛装的专业伴舞太牵强,有时间和伴舞排练么?
又不是拍舞蹈MV。
4. 配乐虽然美,有时候却和画面明显不搭。
悠扬的小提琴,温暖的大提琴,配上年轻白萍品尝士哲烧的菜的场景,或者萍儿在油菜花中奔跑的镜头比较合适。
然而,用于年轻白苹和年轻士哲分离的场面明显不合适。
比如从1:32:42到1:33:15的音乐,更适合烘托“重逢”时候那种感慨万千的情绪,而不是分离,再比如1:33:44开始的那句小提琴欢快而跳跃的声音,怎能搭配二人分别时候那种撕心裂肺的感情!?
于是:两位老戏骨的演技被糟蹋了健康而美味的素食被糟蹋了优美的配乐被糟蹋了张孝全被糟蹋了李安拍的经典《饮食男女》也和一部剧本很弱,剪辑很差的片子同名了。
给影片2颗星,完全给那些美丽的部分(假如烂的地方不扣分)
看完這個片子之後我才真正理解東施效顰的可怕。
光看名字就知道和李安的飲食男女有分不開的關係,衛視電影台還要很邪惡地將兩部片子連起來放,高下立見。
首先有幾個不合理的點,一是老的那一對國共戰爭失散的時候已經十幾歲了,算起來怎麼著也快八十了啊,還這麼能折騰?
另外就是八十年代開的素菜館是能有甚麼生意,我實在很懷疑。
歸大媽的湖南話又出來了,兩部戲的十三點性格她倒是維持得很好。
重遇初戀的戲碼我實在無力吐槽。
藍正龍和霍思燕怎麼看怎麼怪,就像台灣普通話和內地普通話放在一起一樣。
小女兒那段更加不知所謂。
會所和餐廳出現的太多了,不如直接打正旗號做廣告吧,像非誠勿擾那樣毫不掩飾。
整部片子充滿一種浮躁的氣息,無論用多精緻複雜的說菜都無法彌補。
就跟內地的氣氛一樣,很難沈澱出台灣那種小清新的文藝片。
大概還要十年吧。
最後,又看到彭秀慧出來打醬油了。
一边敲字一边播完,看在曾江面上,多打一星。要不是我有强迫症,压根都不会播完它。
这根本就是一广告片吧,那两家什么什么店赞助了多少钱啊?!
导演: 曹瑞原主演: 霍思燕 / 蓝正龙 / 归亚蕾 / 张孝全 / 曾江 / 蒋梦婕想拍的很感人,可是怎么看都不感人!
叙事节奏有问题。前面太拖拉,后面情节没有完全展开就匆匆结束。
我说那蒋梦婕干嘛要搞那么厚的粉?
看到老人回忆 忍不住落泪 和饮食没多大关系
片名就不该叫饮食男女。
误打误撞看来这部电影,再看下面的简介觉得完全是两个故事,电影还是太松散啊,不过里面拍摄地好漂亮,世外桃源,素食餐厅的理念也很好。
好矫情
比起经典,自然是没的比,但也有看点。归亚蕾演技真是夺目!
还可以。其实,做菜和爱情的共同点就是感觉最重要。
到底想要講什麼啊?!
前面真的完完全全觉得又是一部为了看而看的片子……不过呢,老爷子老太太确实演的不错啊,几句湖南话也让我眼前一亮……不过可惜剧情实在是太弱了……两个小两口纯属是瞎闹,唯一值得一提的是霍思燕最后在台北见面那一幕:“还好,没别人”,很有感……尼玛那小兰居然是蒋梦婕!!!~~~……另外,终于
场景都很美,适合拍成照片~
真心相爱的人无法被分开的。看悲伤的电影会哭,看开心的结局还是会哭。几十年以后,当我们再见,你是不是还能认出我?
男主角的眼镜蛮赞的
归亚蕾第一次出场的时候,还以为是蔡明(话说这疯疯癫癫的角色好适合她)
到结尾处还是有些感人的
感觉是归亚蕾和曾江一个30后和一个40后的电影~电影很脱节。很拖沓。归亚蕾的长沙口音看的我好想笑~也是属于最后一点两点在最后勉勉强强可以让它加一星的电影,美男,美景,美服和美乐还是有的看的。。
我不能说它和大众的胃口,但是在我的世界里,它就是细腻到不能再细腻的滋味,深入骨髓。既然一言难尽,又何须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