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苦路十四站

Kreuzweg,赴难之路(台),受难之路,十字车站,Stations of the Cross,少女的歧祷

主演:莱亚·凡·艾肯,弗朗西斯卡·薇兹,弗洛里安·斯泰特,露西·阿伦,安娜·布鲁格曼,Michael Kamp,Moritz Knapp,Birge Schade,斯文·泰迪肯,汉斯·齐施勒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语言:德语,法语,拉丁语年份:2014

《苦路十四站》剧照

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3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4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5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6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7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8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19苦路十四站 剧照 NO.20

《苦路十四站》剧情介绍

苦路十四站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自從開始上天主教慕道課以來,恪守教義的少女瑪麗亞便遠離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種種誘惑。長大之後,嚴厲的母親仍以絕對威權的方式,約束她的生活起居與交友狀況。虔誠的瑪麗亞不但努力達到要求,為了讓罹患自閉症的弟弟能開口說話,她暗自做了一個危險的決定。 《少女的歧禱》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應片中角色的極端行徑。全片十四則標題,借典自耶穌赴難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長鏡頭,築架出儀式般的嚴謹結構,再再讓人聯想起一九五○年羅塞里尼執導的《聖法蘭西斯之花》。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靜側寫瑪麗亞追求信仰而犧牲奉獻的心路歷程,實則以強烈批判性的諷喻口吻,探討極端的信仰狂熱如何成為威權高壓統治的變種,魄力驚人。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甜蜜的惊喜欢迎你到阿尔村死亡令我重生挥着翅膀的女孩金门新娘假如比尔街可以作证速度与激情:特别行动快乐的大脚2西游记续集七娃捉妖记独家童话惊吓24小时美丽至极3主顾大都会飞跃地心连体阴胶水抵挡计划逆转狂篮第一季死亡迷局我能预见成功率擅长逃跑的殿下笔仙怪谈生命之轮扑蝶正义者联盟无眠之境爆烈之城请叫我乌雅氏

《苦路十四站》长篇影评

 1 ) 与宗教相关,不感冒!

本片分成了14个小节,好像都是小故事拼凑的,但是看的人不寒而栗!

剧本编织确实扎实,情感张力随章节发展步步加强,最终小弟弟开口的瞬间真的令人内心一阵悲怆。

爱里参杂了欲望,变成了私欲,变成了罪。

导演对天主教原教义的批判,顽固保守却不肯与世代发展一同前进,不愿深入罪人之中,却不知自己也是罪人,变得狭隘保守,沦为真正地宗教禁锢,极强的讽刺性,压抑恐怖。!

 2 ) 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恩典

·玛丽亚因为成长的环境而成为极端天主教教会的一员·又因母亲的苛责,促进她渴望主的爱,因而成为虔诚的教徒·教会极端的思想加上她的虔诚,使抵挡撒旦的斗争,潜移默化地成为了她的思想枷锁(十字架)·令她承认自己正常的人性为罪,甚至那些未曾有过念头的、未曾明白的罪也被神父引导为“已犯”·带着层层的定罪回到温暖的现实中却不感到被安慰,反而觉得是撒旦的诡计令其痛苦,实际上是十字架的枷锁令她痛苦,因为那是反人性的·既然觉得自己罪孽深重,不如用最高层次的献祭来对付;既然灵粮才是最重要的,那何必追求五谷杂粮·圣餐是受主祝福的,怎么会害自己,然而就是因为圣餐换来了死亡·教会的思想不会说那是一场悲剧,而会是神的旨意,更何况玛丽亚一死就“换来”了弟弟开口说话,这不可能是悲剧,不可能是咒诅,而是神迹。

然而,哪怕是信仰坚定的母亲,哪怕是一直苛刻的母亲,最终也崩溃,显露出正常的母性,教条与其系统下自欺欺人的谎言无法洗净人性,因为人性不是因被古蛇引诱出来的罪,不是羞耻,而是神/道的恩典。

享受世间的美好,活得开心快乐才是最重要的。

 3 ) 信者得死

14岁的玛利亚,是一位问题少女,却更是在开放德国社会下极其少见的宗教问题少女。

她来自小镇上一个严格信仰天主教圣保罗圣会的家庭,她的世界极其简单,狂热追随上帝的母亲是不容置疑的权威家长,社区牧师是让她与上帝沟通的可信媒介,天生聋哑的弟弟是上帝摆在她面前的考验难题,除此之外的其他一切,包括情感和两性意识萌发的学校男生、流行电影、摇滚音乐和电视节目,全都是魔鬼撒旦的邪恶诱惑,必须坚决抵御。

她是宗教课堂上钻研最深的学霸,是渴望让上帝尽快显影的忠实信徒,是决定以纯洁肉身和灵魂深入天堂的殉道者。

面临即将到来的教会坚振圣事,她确实开始这么实践了,不仅只是听从牧师去弃绝一切文明诱惑,更决意以远离世俗食物的隐秘行为,作为牺牲和奉献之虔诚态度,以此换回弟弟的语言能力,并得道升天。

为表现这么一个极端的当代圣母玛利亚,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做出了绝妙的极简处理,以14个超长镜头搭建了14幕戏剧舞台,并以诸如“耶稣第一次陨落”、“耶稣背负十字架”等宗教标题,将电影故事分割成14座意涵丰富的“十字车站”。

固定机位下,出色的演员们在一场场冷色调的舞台上,上演一幕幕让人发笑又揪心的悲喜剧。

发笑,源于这些既陌生又真实存在的角色,作为时代的异数,他们正儿八经的言语和行为,都如同把圣经人物丢到夜店后形成的荒谬效果;揪心,源于少女玛利亚走向殉道的脑残行为,这个时代不再需要愚圣,更何况是这种被愚昧社区和死板家庭毒害出来的牺牲者。

这种极具高度浓缩性的艺术手法,不免让影迷想到罗西里尼1950年的名作《圣弗朗西斯之花》,也是以11个片段去展现圣芳济会的布道历史。

不过,与大师60多年前从二战废墟中树立某种精神气质不同,新时代下的迪特里赫,秉持的观点是明确对原教旨主义的批判。

其实,在当下德国社会,无论是马丁-路德改革后的新教,还是天主教,都早已流失了大量信徒,严格奉行原教旨主义的天主教徒更是少之又少,但只要存在就会有着容易被猎奇的冲突性故事。

玛利亚在学校图书馆认识了男生克里斯蒂安,男孩邀请女孩去他们教会唱诗,“除了巴赫,还有灵魂乐和福音”,可在玛利亚那位铁板着脸的妈妈看来,新教教徒们的巴赫只是借口,以爵士乐为载体的福音是撒旦撒播的节奏。

更大的冲突,非常现实的进入了社会公共空间,比如校园。

体育课上,老师为同学跑圈配上了洛克赛特节奏强劲的名曲《The look》。

对原教旨天主教徒如玛利亚来说,这无疑是撒旦的声音,她坚决拒绝跑步。

老师不得不停下音乐,并教育开始以下流玩笑进行对抗的男生,“大家不都认可包容吗?

”“老师,为一个圣母的个人信仰,牺牲大家的利益,这是哪门子的包容?

”因绝食而奄奄一息的少女躺在病床上,牧师送进嘴角的最后一片圣餐彻底要了她的命。

圣母最终如愿以偿的荣主蒙恩了。

聋哑弟弟却奇迹般的发出声音:“玛利亚去哪了?

”一次向伯格曼宗教奇迹《处女泉》的诚恳致敬?

最后的第十四座车站“耶稣躺在墓穴中”,镜头终于从孤寂的十字架坟冢前摇起,越升越高,以上天的视野俯瞰田野和社区,似乎在说,这些“十字车站”不会只是属于玛利亚一人的悲喜剧。

 4 ) 苦路无尽头

场景单调,镜头一动不动,只有对白没有配乐,而且还是听不懂的德语。

让看惯了好莱坞式商业片的我纳闷,“这样的电影怎么评分还那么高?

”第一节还没看完就想关掉播放器,只是想着好不容易在射手关闭了还找到字幕,出于对射手的致敬也应该看完吧。

看完后发现整片的叙事结构还是挺严谨的,人物刻画也很细腻,十四个片段跟耶稣受难时经历的十四个过程相对应,虽然对应的关系并不是那么明显。

但也可以看出一个大概:耶稣为了赎世人的罪而牺牲了自己,玛利亚则为了赎弟弟的罪将自己祭献给上帝。

该片的宗教批判意味不言而喻,以近乎夸张的手法表现了传统宗教(教义规范)对人性的压抑,以及那些教义自身的不合理之处。。。

最后玛利亚的事迹或许可以被作为一个“奇迹”宣传,像她妈妈说的要不停向人宣讲,直到教会将其封圣为止...爸爸却站到窗前一言不发,妈妈最终也放声痛哭,没有什么能弥补失去女孩的伤痛。

看本片很开心的一点是,里面有一句话刚好纠正了我对Son of God(2014)字幕的翻译,“耶稣以彼得为基石建立了自己的教会。

”最后不免要吐槽一下,难道德国人都不看ACIM吗,都2014年了怎么还拍出这种主题的电影。

人家不早说了,罪不存在。

如果罪是真的,那么苦路就不是十四站,而是没有尽头的无限循环了...

 5 ) 蒙难之路,荒诞之陲

文/刘小黛公众号:抛开书本《苦路十四站》精心构建了一位年轻而虔诚的天主教信徒角色——德国少女玛利亚,当她遭遇霸道的母亲,教条的神父和神迹的上帝,家庭和学校两个社会中身份的撕扯,让她筋疲力尽,压抑禁欲的小女孩最终只得为荒诞和罪恶作出让路。

玛利亚成长于一个严格的天主教家庭,母亲是一位霸道冷酷的专制者。

这位面色苍白身形纤弱的姑娘和大多数离经叛道的孩子不同,只是循规蹈矩地遵守着教义。

玛利亚接受的世界观极其简朴,侍奉上帝遏制欲望。

她觉得死亡是上帝的旨意,她生活里的一切几乎都是罪恶,都是来自撒旦的诱惑。

在四处漫溢的诱惑面前,玛利亚单纯虔诚,如同圣人一般,以纯洁不受玷污的肉体殉道换取上帝奇迹的显灵,以让弟弟能够开口说话。

影片形式感十足,严谨而又内敛,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镜头语言也相当清心寡欲。

全片共十四个章节,分别以耶稣受难一路的过程来命名,串联起少女玛利亚生活中的十四个片段。

电影的标题直接取材于此,“苦路十四站”的膜拜也对应着少女十四岁的年纪。

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独立的长镜头,章节与章节之间的叙事线又推进得非常快速,这也这让整部电影的叙事节奏十分紧凑。

编剧精妙地设计了一场文字游戏,将历史传统和当代议题巧妙地玩转于股掌之间,最佳编剧银熊奖的授予名副其实。

这部电影相对宗教传统而言显得特立独行,它见证了一个严谨刻板的德国家庭教义以外的典型特征,甚至稍带伊斯兰教的信念烙印。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的前作多以轻喜剧为主,尽管他对玛利亚的悲剧和信仰抱有坚定的否定和讽刺态度,但是影片也不是断然只有沉重压抑,在质问声中,导演加入了不少幽默元素,只是这更显出极端宗教态度的幼稚可笑。

节食殉道心意已决的少女最终被病榻上的一块圣餐饼呛住了喉咙窒息而死,她的旁边是惊惶失措的母亲和神父。

这一场死亡发生得如此反讽,以至于观众用笑声伴随着她走完了最后历程,当代玛利亚的蒙难之路看起来也好似一场荒谬的闹剧。

导演迪特里赫.布鲁格曼将自己怀疑主义的精神一贯到底,用非正常故事的手法拍出了严丝合缝的道义。

纵观整部影片,会让人联想到莱妮•里芬斯塔尔的《意志的胜利》,讲述德国民族信仰狂欢的纪录电影。

个人的信仰对比集体的信仰,宗教的意义被放大甚至变得更为极端。

电影兴许在德国以外的国家未必能掀起如此狂澜,但是撒旦精神始终忠守每个人内心。

人都不愿只用一种思维方式或者信仰活着终老,也不愿废掉数年时间达到别人轻而易举的成就,这就是生活的样子。

人生其实有很多不同,现在终将过去,改变习惯思维打破固守信条,让自己看到不同于过去的经历,这或许就是电影带给我们的沉思与启示。

发表于《电影世界》2015年,禁止转载。

 6 ) 個人电影清单#91.《苦路十四站》

個人評分:★★★★这是部沉默得让人有点压抑的宗教题材电影。

它是仅仅对天主教的高级黑还是对整个宗教系统的一次严肃拷问?

导演的态度似乎也并未明确,但它毫无疑问地是对宗教狂热主义分子的一次强烈讽刺。

当然,基督教下设有天主、东正、新教三个分支,其中有信仰但并不极端的教徒大有人在,因此相信本片初衷并非想一口气否认所有宗教有关的事情。

基督教其实是个庞大而复杂的宗教系统,之前有篇文章很通俗生动地给我扫了下盲,等等贴在评论里。

然而假如将一种思想、一个宗教的教条当作了克制自己人生的唯一标准,那么事情往往会走向不可收拾的悲剧方向,最后连自己想悲伤的时候都尝试着找理由自欺欺人克制人类最基本的情感。

这也是为什么我特别想狠狠地抽女主角她妈几巴掌的缘由。

全片没有片头、尾主题曲以及配乐,十四个长镜头全为定焦,其中也仅有三次镜头移动。

也只有这种极具逼格而冷峻(当然也有观众看不习惯会觉得沉闷、昏昏欲睡)的表达手法才能将电影的主题一幕幕地叩着你心扉地呈现。

个人觉得,正如电影里面的人物所说,我们生活的尘世充满如此多的险恶,那我还是宁可将自我作为自己的唯一信仰,而并非任何其他什么主义或者宗教——谁能保证上帝或者耶稣就不是另一个「撒旦」化身所讹传给世人的一个假象而已?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是个无信仰或者自由信仰者,但其实从出生那一刻,我们就都将自己的认知作为了自己整个人生的唯一信仰。

 7 ) 受难之路

每当好片撞期,就无比遗憾自己没有分身,一直到中午,选择恐惧症还在纠结,到底是德国影展的《受难之路》(又名《少女的祈祷》),还是胶片放映的韩国惊悚片《蔷花红莲》呢?

后者是我一直想看而不敢看的韩国特色的惊悚片,好容易赶上了大屏幕放映,还是胶片版,多么难得;而前者虽然也是好片子,但是宗教题材一直让我觉得很有点艰涩,怕不能够理解其中的深意。

但是影片的介绍中那个柏林电影节的最佳剧本奖打动了我,好剧本是多么难得一见。

所以最终还是选择了它。

而且看完电影之后,你会发现,百老汇对于这次影片的介绍是成功的,简明扼要而又直接攫中要害。

实话说,我就是被那最后一句“魄力惊人”所打动,想要一睹其真容,到底是怎样的魄力,又是如何惊人。

事实证明,我的选择还算正确,没想到导演用这样的剧本,向我们展示了宗教、信仰和家庭、教育等各方面问题,一个十四岁少女短暂的一生。

虔诚地相信上帝,暗暗下定决心重走耶稣受难之路,想要把自己牺牲给上帝,她的家庭,她所在的教会,她所信赖的神父,她周围的这些宗教狂热分子,表面上异常和蔼,却一直在诱导着少女,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他们导致了她的死亡也并不为过。

我心知,在这里讨论信仰的我是太肤浅了,但是至少每个人都有信仰的自由,退一万步说,信仰应该有着美好的正能量生活不是吗?

而不是让一个年仅十四岁的少女虔诚地想要牺牲自己,成为祭品去挽救他人。

《少女的祈祷》以工整完美的形式,呼应片中角色的极端行径。

全片十四则标题,借典自耶稣赴难的章回短篇;十四段长镜头,筑架出仪式般的严谨结构,让人联想起一九五○年罗塞里尼执导的《圣弗朗西斯之花》。

不同的是,本片看似冷静侧写玛丽亚追求信仰而牺牲奉献的心路历程,实则以强烈批判性的讽喻口吻,探讨极端的信仰狂热如何成为威权高压统治的变种,魄力惊人。

十四个长镜头,十四则标题,冷静地侧写了少女玛利亚短暂的一生。

自从开始上天主教募道课以来,恪守教义的少女玛丽亚便远离了流行文化,抵抗撒旦化身的种种诱惑。

她出生在一个虔诚的教徒家庭,长大之后,严厉的母亲仍以绝对威权的方式,约束她的生活起居与交友状况。

虔诚的玛丽亚不但努力达到要求,为了让罹患自闭症的弟弟能开口说话,她暗自做了一个危险的决定。

所以在影片的开篇,我们就看到玛利亚虔诚地询问神父牺牲的含义以及探讨如何去实现,她完美的诠释让神父说出,连我也不能解释的更准确了这样的溢美之词。

但是一个才不过14岁的少女,你要她如何去理解艰涩的教义,她只能通过一些表面的解释和自己的理解,去虔诚地但在我们局外人看来是笨拙的甚至是可笑的去践行着自己的决定。

少女玛利亚过着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

在学校里,她是个平凡的14岁少女,和同学有着同样的爱好和憧憬,但是每当回到家和家人在一起时,她必须遵守”教皇皮乌斯十二世派”(Society of St. Pius XII)的严格教义。

玛利亚对于自己所做的一切甚至脑子中出现的每一个念头,都不能向上帝隐瞒。

她的内心因此充满了恐惧。

玛利亚的母亲对她严格管教,然而她的父亲却总是沉默和退缩的。

在玛利亚的身边聚集了很多矛盾,老师和医生们不断地争吵。

玛利亚试图让每个人都满意,然而事情却无法向着她期望的方向发展。

在寒冷的冬天,她脱去自己的外衣,冻到面青唇白,但却口硬说自己很暖和,是因为刚刚在募道课上大家彼此讨论过于关注自己穿什么衣服这样的享受也是不对的。

在学校里,她是个普通的沉默的少女,但是在家里却遵循着严格的天主教教义,因此在同学的眼中,她成为一个奇怪的人,在体育课上,她拒绝跟着教师缩放的动感的音乐进行锻炼,只因为这音乐是恶魔的诱因,也因此她被同学嘲笑和羞辱。

十四岁是正值青春萌动,对异性有好感的懵懂时期,少男少女不自觉地被彼此吸引,但是又不断纠结于自己的为危险决定,在对神父的忏悔中,她如实说中自己心中所想,神父的回应含蓄而又强硬。

因此她的内心更为纠结。

所以作为观众的我们,开始时还会因为玛利亚本初地想要去使每个人都满意的行为发笑,随着剧情的伸展,我们的心情却益发沉重起来,再也笑不出来。

影片一直很冷静地刻画着每一段路程,但是又客观地展现着每个细节。

不多赘述,截取几个让我印象特别深刻的。

玛利亚想去参加同学教会的唱诗班,却担心母亲的责难而撒了谎,在和神父忏悔后,她认为自己应该向母亲坦白之前的谎言,却遭致母亲暴风骤雨般的责难,而胆小的父亲只能沉默以对。

玛利亚因为寒冷被冻感冒又迟迟不吃药,因为一心想成为祭品而逐步放弃了食物,这两点在前面的章节里都有很草蛇灰线的伏笔,比如玛利亚一脸虔诚地问神父疾病对于孩子意味着什么,又开始探讨牺牲。

在她漓江里取得那一刻,居然还想着要吃一顿圣餐,而她那久不进食的肠胃早已不能接受任何硬的食物,所以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我们有理由相信,玛利亚其实是被圣餐噎死的。

讽刺的是在玛利亚离去的那一刻,她罹患自闭症的弟弟竟然开口说话了,这真是个无法拒绝的神迹,所以她的母亲认为自己不应该悲伤,自己的女儿毫无罪过,一定是上了天堂,她们应该欣喜而不是悲伤,她不仅和卖棺木的商人辩论这一点,还要求自己的怯懦的丈夫对她表示赞同,只是这一次,那个软弱的父亲什么话也没说,站起身走到了窗户的另一边,只留下这个宣讲神迹呈现的亢奋的女人,商人也缓慢地起身,无言地离开了,最后这个虔诚的天主教徒,这个强硬的母亲终于嚎哭失声。

学校中唯一对玛利亚表现过好感的男孩来到了玛利亚的墓穴旁边,男孩向冰冷的墓穴中投进一枝洁白的玫瑰花,停留了片刻,默默地离开了。

每个长镜头都在最高潮处曳然而止。

黑暗笼罩一切,就像撒旦降临。

在今次的德国影展上,影片主演弗洛里安•斯泰特也来到了中国,在介绍这部影片时,弗洛里安•斯泰特说:“这个故事就是在讲一个青春期的小女孩要重走耶稣受难之路,她希望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找到自己的人生目标。

她的这一选择也引发了家里的一系列故事。

影片有比较沉重的家庭教育主题,希望我们都能够从孩子的角度考虑问题,并且给予他们最宽容的生活环境。

”《受难之路》曾在今年柏林电影节荣获编剧银熊奖,影片通过14岁少女重走耶稣受难之路对宗教狂热进行了反思,弗洛里安•斯泰特在片中出演的神父一直在引导这名少女,用他的话来说,这个角色表面上一团和蔼掩盖了内心的邪恶,就如同《无耻混蛋》中的克里斯托弗•瓦尔茨一样会微笑地喝着你端过来的牛奶,问“你把犹太人藏到哪儿去了”。

 8 ) 信仰的力量

本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一个德国天主教家庭的故事。

女主人公玛利亚在极度严格的家庭宗教生活中,努力的以自己虔诚的信念试图接近上帝,并坚信以自己的献祭能够让自闭症的弟弟开口说话。

全片借耶稣赴难的经过,以十四个篇章构成了整个故事,并在第64届柏林电影节上获得了银熊奖(最佳剧本)以及金熊奖的提名。

玛利亚在从小一个非常虔诚又排斥感极浓的天主教家庭长大,母亲的执念使得玛利亚在接受母亲的宗教教育的同时也倍感痛苦。

玛利亚虔诚地跪倒在主的面前,对于上帝的信仰,她从不怀疑。

这么强大的力量使她对母亲的对于其它同宗它教信徒的负面看法也无法反驳,只能被动的接受。

甚至在体育课上放的音乐都被玛利亚认为是撒旦的音乐而排斥,这也使她遭到周边同学的讥笑。

因为自己所相信的而被她人排斥成为了她生命的常态。

她的信仰给她内心带来的矛盾来自于自身的天性。

正值青春的美丽女孩在图书馆认识了一个同宗它教的男生。

然而这份来之不易的关系的开始也是玛利亚内心矛盾的起点。

她甚至用谎言这样违反自己信仰的方式来躲避自己母亲的询问。

文艺复兴时人们开始认识到人性的可贵,开始正视它,直面它,即使里面充满了原始的欲望,宗教的压迫与禁锢开始松动,思想的嘉年华便开始启程。

显然玛利亚的母亲从来都站在这场运动的对立面,一个执着的旧教徒,对玛利亚任何放纵的思维都严加管束,生怕些许的自由会让玛利亚堕入地狱的深渊。

在人性与信仰之间挣扎的玛利亚备受折磨,她最终选择了信仰,在自己也不了解自己的想法的混乱状态中拒绝了男生的邀请。

年少时的忧郁都是纯洁的,都是遵从被教导的良善之举的,都是顺从自己内心情感的波动的,都是不经过理性思考或是不计得失的。

这是一种多么接近于宗教的情绪。

如果在这个内心还未完全独立的年龄让宗教思想占据了自己所有的思维过程,虔诚的纯净之心便油然而生。

但这又是个危险的年龄:拼尽全力,不计后果,无所顾忌是这个年龄段的特征。

玛利亚一心想治愈弟弟的失语症是出于本心对家人的关爱,而母亲给她灌输的信仰让单纯的她找到了付诸实践的方法。

而当这个敏感的少女地觉得自己渐渐失去了母爱时,便更加无所顾忌地用自己的生命证明自己对上帝的虔诚,从而不仅能治愈救弟弟的疾病,还能获得母亲的认可和爱护。

玛利亚的本心与母亲灌输给她的想法就像硬币的两边,你会发现玛利亚的本心在自我矛盾时也从未失去(无论是帮助弟弟、获得母爱或是接受那个男生的邀请),但硬币的反面实在太过沉重,正反既是一体便备受负累,在一条艰难的路上独自前行。

玛利亚虽然没有放弃前行,但母亲的想法让玛利亚的道路走得极度艰难,甚至扭曲。

唯一让玛利亚能够得到内心上安抚的是寄宿在她家的一个法国留学生。

玛利亚总是羡慕她成熟稳重,其实这也是她内心中自己理想的形象。

年少时的单纯总是向往长大,因为长大了就没有了现在的烦恼。

在玛利亚的心中,如果成为了那个姐姐,似乎一切的痛苦就会烟消云散了。

但其实,信仰对人的影响,其久远及深刻,难以估量,苦楚又岂会消失。

我想很多观影者会认为这是一部抨击极端宗教分子的电影。

我不以为然。

片尾玛利亚的弟弟开口说玛利亚去哪了。

这让人瞠目的“奇迹”,是不是上帝来过了的证明?

无论如何,我们似乎隐约地感到了玛利亚的信仰得到了回报和认可。

这当然不是导演对原教徒做法的认可,而是对信念的认可,这股力量可以超越极限,打破常识,被现在的世人冠以“奇迹”之名。

玛利亚循着自己想帮助弟弟的本心,一路艰行,终于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相反,母亲最后的哭泣,则是她潜意识里对自己所信的奇迹之说的质疑,也是痛失爱女后的悔恨。

题外话。

什么是正真的信仰呢?

它是好是坏呢?

什么样信仰能给人带来幸福呢?

信仰或是信念是一种执念,是一种无需证明,无条件信服的终极理念和奋斗目标。

让一种观点成为学说本已不易,让其成为一个人的终身信仰几乎难于登天。

信仰凌驾理性,能让人疯狂,能让人超越,能让人觉得不可战胜,虽千万人吾往矣。

然若信仰与人本心背道而驰,便痛苦万分,虽获力,终是自毁,万不可行。

唯与天心本性合一的信仰方能长久坚定,与日俱增,牢不可摧,以致一生无悔。

辟如宗教信仰便是极好的信仰,人文信仰也是难得的善道,它们都能在某个关键时刻予以指引,赋予力量,给予关怀,远离颠倒梦想、是非苦痛。

故而吾以为,信仰远比简单的原则、底线、准则要强大的多,然需每日蓄养,更需持之以恒,终能成就。。。

 9 ) stations of cross 非宗教性的感想

数次在第一个镜头睡去-_-||然后就豁然开朗引人入胜了。

因为从第二个镜头开始,玛利亚的冬游瞬间让我联想起我妈。

僵硬的单向度的不容反驳的控制,更可怕的是,还有爱。

这种爱,令我毛骨悚然。

当她妈接她放学,在车里摸她的脸蛋时,我感到恐惧和恶心。

在十四幅阴沉空旷的画卷中,玛利亚一步步走上十字架,出于极端的不宽容的信仰,在恐惧与骄傲中献祭了自我。

可问题是这种强迫意味的献祭,上帝会接受吗?

仅仅出于个人意愿,希望弟弟的病痊愈,就可以以献祭的名义自杀吗(我不是基督徒,只是有些不解)?

结局不太懂,吐出圣餐是不是暗示上帝的拒绝,那弟弟为什么能开口说话了呢?

另外,弟弟说的是,‘玛利亚,玛利亚去哪了’,我感觉好神奇,这个孩子能看见人的灵魂。

他一定是看到了玛利亚的灵魂离开了身体。

但是‘去哪了’是不是暗示玛利亚的‘献祭’没有将她引入天堂,就像上一幕,她对法国女孩诉说的自己的担心那样。

这里没有明确的答案。

固定的长镜头真是太有诗意了。

除去第一幕那个刻板呆滞的小房间,之后的镜头都很有空间感和张力,狭小的空间里营造出空旷辽远的意境。

喜欢这种淡淡的疏离的意味,就像《超脱》,色调与画面质感令人舒心。

 10 ) 所以宗教只是对人类无知的辩解

最后一幕女主下葬,画外音是机器的轰鸣声,和现实中葬礼的宁静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仔细想一想,可能还是德国人工费太贵,不如用机器来的划算。

经历过多次宗教战争,大部分欧洲人早已从原教旨主义中脱离出来,再加上科学发展带来的哲学巨大繁荣,思维的多元化早已成为一种主流,片中女主那样的家庭,在现实中实在是凤毛麟角。

但是虽然纯粹的天主教成为了异类,纯粹的宗教在一些人看来仍然是人类追寻的终极目标,比如Al Qaeda或是ISIS。

纯粹带来狂热,狂热必然盲目,盲目导致灾难。

Nazismus如此,Maxismus如此,Islamismus也是如此。

片中的女主因为吃了固体圣餐而死去,稍后一幕中女主的母亲却对宗教的正确性慷慨陈词,和第四幕中学校里的Toleranz再次形成反差,男主的父亲起身而去,留下宗教正确的母亲嚎啕大哭,或许在这一刻,信仰开始崩塌,神迹堕落为巧合。

宗教的教义中,往往都写着宽厚体谅,但“纯粹”的教众似乎从来没有习得这一点,这不得不算是对宗教最完美的嘲讽。

虽然说信仰唯物主义会让人对自然失去敬畏,但总还是要好过只会敬畏而不会改变世界的信仰的。

就这样吧。

《苦路十四站》短评

好多长镜头,第一幕就长达十五分钟。喜欢不来这一类

4分钟前
  • 贝洛奥里藏特
  • 还行

一把看不见的利刃

7分钟前
  • 面酱
  • 推荐

我这辈子都没看过这么压抑的片子,Facebook都有了在发达国家竟然还有如此吃人的野蛮的凶残的愚昧的宗教以及和女主共享一种妈更是让我时刻都要被逼疯抓狂昨日重现地在床上滚来滚去,我想立刻跑到球场上坐在月光下脱掉衣服让自己呼吸一下,想跑进电影里给女主她妈一耳光,想在女主妈妈在饭桌上责骂她的时候把碟子打烂,想把她的车玻璃砸碎,想在她挑选棺材还那么重视贞洁无罪说“玛利亚这辈子最大的梦想就是弟弟能说话”时给她一耳光,也给这个宗教一耳光啊!!!看的时候我感觉身边的沉默一直在嘶吼尖叫。里面的每个人都需要doi,先到舞池里随着摇滚乐散下头发和男男女女跳贴身舞然后再去厕所里干它十个小时才能卸下这些十字架。我受不了,我想那些不属于皇室却被装进皇室里的女人们每一天也都是这样的

10分钟前
  • 鳄梨是一种蔬菜
  • 力荐

4+ 小方推荐。Frugal & minimal 十四长镜头瘦而张力充沛,形神合一之妙,观于应景苦月。绝非单一反讽,非笃信过者未能领略封闭宗教自身困境。三次跌倒对应三次生之欲,原教旨家庭少女太难。Carrie选择反杀,Maria选择自焚,都是一样的无路可走。开口奇迹之暧昧,代价领略。

14分钟前
  • mecca
  • 推荐

这片比恐怖片更恐怖

17分钟前
  • kitty62888
  • 还行

8.4 宗教原教旨主义对信徒的误导与缺乏关爱的家庭环境造成的悲剧,在处理这个题材时,影片使用耶稣受难的故事章节来组织结构,让影片的主旨更加明确,即对宗教原教旨主义的批判与嘲讽,同时固定机位长镜头设计也一直让其中的人物困在景框之中,由此产生了具有强烈的压抑感的戏剧张力。

18分钟前
  • JoshuaLi
  • 力荐

好。压。抑。这片主题难到不是“父母皆祸害”么关天主教神马事儿阿!吐槽两点:1)一个号称正统的FSSP教区会认为巴赫的音乐同额咏一样是正经无害的圣乐,噗~ 2)听告解的神父真的是非常耐心细致堪称神职典范;最后额外说这种杵那不动的长镜头真的很考验演员的演技,虽然并没觉得视觉美学上多么好。。

23分钟前
  • 缈沨
  • 推荐

母权的极度扩张及宗教的束缚。但在宗教中,女孩找到了逃离母亲控制的另一种方式,乃至精神的升华。女孩以自身纯洁羔羊的献祭换来人子的重生,在精神世界中,她已经成功逃离了极度母权的控制,得到了超脱。疑惑和悲伤留给了男孩,重叠的树木和阴云后是一片赤白的天堂。

28分钟前
  • cllee&Kalinda
  • 力荐

垃圾片。

33分钟前
  • 小虎牙
  • 很差

耶穌死了,改變了世界。女孩死了,於事無補。

36分钟前
  • 朦嚓嚓
  • 还行

原来去教堂告解也能了解到躯体结合呀,这跟撒旦音乐引发的不贞思想有什么区别?略显荒诞的故事,极度克制的角度。在女孩晕倒以前,电影的主观意识完全局限于平常琐事的捕捉上,这反而潜在地把控了观者的联想方向,随着叙事推进再将戏剧矛盾逐一迸发,讽刺效果水到渠成。

40分钟前
  • Ocap
  • 推荐

总以为利用生命来讽刺宗教 没劲矫情 与其讽刺不如像《天堂:信仰》那样展示一个虔诚教徒的日常来的更有说服力 最后凄凉的镜头还是没有如母亲所期待的那样封圣 献祭自己是你的意愿 上帝是否感知却无从知晓

43分钟前
  • NickyROி
  • 还行

信仰都不是纯粹的,纯粹的都像极邪教。归根结底,这个世界还是被多数人的声音定义着。

47分钟前
  • løsehuin
  • 力荐

Lacrimosa dies illa,感觉后三十分钟比较好看。基督的路哪有这么好走?尤其是何必逼着子女一起去走?

51分钟前
  • 上海贝多芬
  • 还行

十幾個固定的中鏡頭,近乎沒有背景樂,各種畫面及對白語氣上的小細節被無限放大,頗有張力的電影。導演說,固定鏡頭觀眾被逼集中故事的發展,相對電影人也被逼集中創作,剪接師的權力被削弱。我忘了問導演「Do you believe in God?」

52分钟前
  • chy
  • 还行

黑得漂亮!

55分钟前
  • 石墙
  • 推荐

强烈地批判性

58分钟前
  • 爱吃烤鸭
  • 还行

想看想九年了

1小时前
  • 👴🏻
  • 还行

看得人太憋氣,達到效果了

1小时前
  • 西瓜籽丢了
  • 还行

唉。。。

1小时前
  • 仰望天堂的孩子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