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很少意识到: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绝非你眼睛中看到的那么平静。
很多时候,你根本不知道有些危险曾经存在过。
更不知道到又是哪些人默默地将这些危险抚平。
揭露这些故事的电影有很多,但最近有部电影吊足了探长的胃口。
单凭动图就圈粉无数。
要知道这还只是幕后日常演练:
导演彼得·博格(Peter Berg),主演是马克·沃尔伯格(Mark Wahlberg)和被称为“印尼成龙”的打星伊科·乌艾斯(Iko Uwais)。
这三个人有人可能不认识,探长给你翻译下:三个人组队=年度必看。
打码的故事整幅海报是马赛克风格,意味很明显:《22英里》讲述的是一个被打码的故事。
故事中的人物从来不会进入公众视野,对于大众来说,他们是不存在的幽灵。
一键消失,《22英里》影片的故事非常简单,可以说简单粗暴(以下内容无剧透)。
它讲述的是一个秘密特工组织,护送一名嫌犯到22英里之外的机场的故事。
被护送的人,是伊科·乌艾斯饰演的李·诺尔(Li Noor)。
他手上掌握有关于放射性粉末的重要信息,而且他还带来影片最大的反转。
故事以男主詹姆斯·席尔瓦(James Silva,马克·沃尔伯格饰)接受审讯开始。
因为导演本来就计划拍成三部曲,这一部是男主对一个任务做的反思。
男主是被招募的天才异类。
他从小思维超常,但极度冷血,一心工作,还有暴力倾向,就是个有狂躁症的疯子。
一般人和他说几句话都要崩溃。
小姑娘都要被他说哭了
手腕上系皮筋打疼自己是心理学上的“厌恶疗法”用来惩罚自己的不当行为,男主一边惩罚自己一边继续他所在的组织叫“守望者(The Overwatch)”。
围剿暗杀、栽赃嫁祸,业务繁多,但从不留下任何痕迹。
编剧利·卡彭特(Lea Carpenter)表示:故事的素材来源于现实中的CIA特别行动小组。
据说这个小组(SOG)成立于冷战时期,由小布什在9·11事件后重建,每年投资数亿美元。
SOG就是守望者的原型。
高官启动守望者小组,组员以国际象棋棋子命名用电影里的话说,他们是政府解决问题的第三种手段。
第一种是外交,江湖人称耍嘴皮子。
第二种是军事,俗称干架。
第三种,被称为“秘密行动”(Black operation),既鬼知道是真是假。
每次执行任务前,守望者小组人员都要签署协议和美国政府撇清关系。
在表面和谐稳定的大的世界环境下,他们所参与的,是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现代战争。
这些战争就算发生在你身边,你也浑然不觉。
组员之一就是个小姑娘
路边普通饭店的店员是安全屋的联络人没人承认他们的存在,但他们却有着无限的资源权限。
用片中的话说:我们拥有的资源和能力,一般人无法理解。
有关资料被“清除”功能强大的无人机能够实时扫描出地面人员的信息。
甚至在1分钟内找到附近可以使用的车辆。
实时地面扫描
扫描到可以随时启动的车辆大部分情况下无人机都用来跟踪和分析。
但在特殊情况下,它可以实施不经军方授权的空中打击。
守望者小组外勤小队骁勇善战,内勤小组指挥在千里之外。
对Facebook、ins等等社交网站信息随时进行调取和监控。
这些无视常规法律和道德的骚操作不仅在国内有效,小组到了国外依旧无视他国法律。
总之,他们就是一支训练有素、不择手段的幽灵组织。
而执行完任务之后,他们又会做回和你我无异的普通人。
只是有时会太忙,没有时间打炮。
顶级的动作《22英里》不仅呈现了这个神秘组织的日常,而且它的动作戏拍出了《突袭》的感觉。
这也是导演彼得·博格和伊科·乌艾斯产生的最大化学反应。
《22英里》的动作戏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导演擅长的现代枪战。
一类是“印尼成龙”擅长的近身格斗术(CQC,Close Qaurters Combat)。
导演彼得·博格,56岁,近些年来凭借几部高口碑的现实题材影片被大家熟知。
他崇尚现实主义,几乎全程实拍,不使用绿幕,这让全片带有一种难得的真实感。
《孤独的生还者》,2013,豆瓣8.0,IMDb7.5《深海浩劫》,2016,豆瓣7.0,IMDb7.1《恐袭波士顿》,2016,豆瓣8.1,IMDb7.4
《孤独的生还者》《深海浩劫》《恐袭波士顿》影片中的爆炸场面都是真实爆破。
车旁边的特技演员还好吧?
幕后特辑
谁都不服就服摄影师幕后特辑在片场导演一般总是喊“action”,而彼得·博格却总喊“Fire in the hole!
(卧倒!
)”
幕后花絮
《22英里》电影效果而有着多年实拍经验的导演不仅仅要求实景拍摄,还要求对各个场景进行数字和现场模拟实验,把握细节。
以达到银幕上最真实的效果,这在当今绿幕横行的时代下实属不易,更甩了某些抠图剧组N条街。
电脑和现场模拟
《22英里》电影中的效果就凭这认真的态度,片子的动作戏就肯定差不了。
伊科·乌艾斯(左)和导演彼得·博格(右)真男人,爆炸不回头公路汽车追逐戏也是全程实景拍摄,但演员不如阿汤哥那么全能怎么办?
老司机遥控!
片中用的是改装汽车,老司机坐在车顶完成一系列操作,演员只需在驾驶座做出相应动作。
动作片多是男性的天下,《22英里》中的女性一样亮眼。
拿起枪,帅气程度好不亚于马克·沃尔伯格。
《22英里》守望者小组重要成员由参加过奥运会的柔道运动员龙达·鲁西(Ronda Rousey曾出演《速度与激情7》)饰演。
她还是美国的MMA格斗明星。
《22英里》身手矫健的女演员只有一个怎么办?
训练。
从手上动作到脚上动作都要真实而准确。
现场动作指导
《22英里》片中有重要戏份的爱丽丝(Alice,由劳伦·科汉Lauren Cohan饰)经过训练,都已经可以和伊科·乌艾斯过上两招。
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动作明星伊科·乌艾斯承包了全片的近身肉搏。
他将《突袭》中充满戾气的格斗风格带了进来。
现场他不仅是演员,还是动作指导。
以至于有网友吐槽:还护送他个毛线,直接给他一把匕首,他自己就能杀到机场。
模拟演练
《22英里》其中医疗室的动作戏最为精彩,这场戏几乎是伊科·乌艾斯的个人秀场。
所有的动作都是实战为准,而非好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幕后
《22英里》每一场动作,都经过无数演练与磨合。
动作拳拳到肉,剪辑也快速犀利:
模拟演练
《22英里》现实版的冷战《22英里》虽然有着顶级的动作戏,但评分不高。
豆瓣只有6.8,IMDb仅6.1,探长都差点因为评分低而错过它。
究其原因,可能是大家对导演和两位男主组成的金三角期待太高,以及全片像是一部“超长预告”。
《22英里》没有拍出《谍影重重》一般的深度,但它也拍出了一定的现实意义。
它的结局并不是传统的正义战胜邪恶,全片更不是主旋律。
它所反映的,是和平年代下的暗流涌动。
特朗普和奥巴马出境片中的守望者小组每个人都杀人无数,他们不像杰森·伯恩一样拷问良知。
因为在国与国的层面,只有利益,无法评判对错。
但《22英里》还是提出了质疑:我们所说的国家和政府到底是谁?
CIA的特别小组有时能够解决问题,但有时也会成为报仇泄恨的工具。
因为说到底,组成国家和政府的还是人。
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有的即使和你称兄道弟,他也有可能随时在背后捅你。
所以整个世界的状态,就像你我的人际关系。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睦。
世界也就没有绝对的和平,只有相对的稳定。
博弈仍在继续,明天,谁会赢呢?
——————The End——————文/探长2018.11.3/青岛(微信关注公众号影探,后台回复22英里,一起来看好片儿)
对于这个片子,下一个定语:赤裸裸的特工动作片。
有多赤裸呢?
让我一度的感觉到我是站在事件发生地现场观看一样的。
大量的爆破画面,血浆四溅。
我个人认为,这是我继《谍影重重》之后,看过得最好的特工片了。
里面的黑客技术让我觉得到了2018年了,能做到影片里呈现的东西,并不是电影特意虚构而成的。
片子里的故事特别的简单,美国的特别行动小组,在破获一个特工小组的时候,枪杀了一个十八岁的少年人。
而这个少年人却是俄罗斯军方当权者的孩子。
所以俄罗斯就找到印尼特工,在印尼的地盘上利用“脏弹”做诱饵。
将美国的特别行动小组及其背后的守望小队一网打尽。
印尼的特工的扮演者是:伊科·乌艾斯,人物印尼成龙。
他的打斗风格是不死不休。
我最先知道他是在印尼电影《突袭》,这部片子所有的打斗都是风格犀利。
拳拳到肉。
血腥无比。
在这部片子里他也沿续了这种风格。
有一个镜头是他拿着敌人的头在破碎的车窗玻璃上来回的切割着。
着实让人感到恐怖。
时间来到21世纪了,现在国与国的斗争,已经由大规模的飞机大炮转变为小队成员渗透在百姓的周围,实施着斩首行动。
也许在某个夜晚,你周边的房屋发生火灾。
所有的媒体都在报道因为煤气泄露引发的事故。
背后就是某次的暗杀行动的结果。
我们所看到的就是三者之中,媒体想让我们这些小老百姓看到的。
而使用的手段却有三种:第一种是外交,江湖人称耍嘴皮子。
第二种是军事,俗称拉着军队摆开架势的干架。
第三种,被称为“秘密行动”,既鬼知道是真是假。
就像守护小组的成员一样,这些人都其貌不扬。
你在机场看到的一个平凡的人也许就是这个小组里的人。
他们有着超高的技术。
行动小组与守望小组两者之间相隔着2000英里,也就是说两者相隔得3219公里。
如果行动小组在东北干活,守望小组得就得在青海做后备支持。
他们可以在一分钟之内找到可以使用的汽车。
可以在茫茫人海之中找到特定的人。
可以任意控制某一栋大楼的电力以及一个单独的摄像头。
国与国的斗争,无非就是谁手里能拿出来的资源多,谁就是胜利者。
在这场斗争中,俄罗斯拿出国家的身份来作战,而美国只是找行动小组来搞事情。
这让博弈的双方失去了平衡,虽然守望小组除了老大受伤逃出,行动小组也除了队长还能动弹。
但是,总得来说还是俄罗斯输了。
片子里的最后,是一个开放的结局。
网上给出的消息是会拍三部曲。
这是让我相当期待的片子。
我喜欢这样快节奏的剪辑。
没有任何的铺垫。
开门见山的将盛宴呈现在观众的面前。
虽然审讯行动小组组长的线会将让人有点看不懂。
在护送伊科·乌艾斯所扮演的“李”,他是一个三面间谍,一路上有印尼的特种兵的围追堵截。
有俄罗斯所利用的“脏弹”的威胁,还有美国线人身份。
但是他演出来的又是无奈的去做这件事情。
所以后面的续集让人期待,为什么会有发生这样的事情。
国家和政府是什么组成的?
终究还是人。
而每个人,每个国家都希望最大化自己的利益。
所以国与国之间,就像人与人,有的即使和你称兄道弟,他也有可能随时在背后捅你。
所以整个世界的状态,就像你我的人际关系。
没有永恒的和谐,只有相对的和睦。
世界也就没有绝对的和平,只有相对的稳定。
博弈仍在继续,明天,谁会赢呢?
苦的都是百姓而已。
就像在小组护送“李”,被逼迫到一栋破旧的居民楼内时,小朋友们看到一群持枪的武装人员,他们没有尖叫和恐惧,而是无比茫然,连躲一躲的欲望都没有。
在他们的家园上,战争和动乱早已见怪不怪。
看到小女孩静默又麻木的眼神,不禁一阵心酸。
弱国的人民一直是受欺负的对像。
最近,华为在受到西方国家的严重打压,以美国为首的国家使用一系列的肮脏的手段来迫使华为。
任正非正义言辞的说:“海外的边界不仅仅在当地,有时候可能就在中国。
我们不能牺牲国家利益去做交换企业利益的事情。
我们也要感知一些脉搏,不要挑战别国的制度自信。
”我只想说“加油,华为。
加油,中华人民共和国!
”
在爱奇艺上看完了《22英里》,不出意外地是删减版,随手又通过剧情短片大致补齐了整个故事脉络。
很显然,删减部分的内容除了一些按惯例必然挨刀的血腥镜头以外,更主要的是出于特定原因剪掉了俄罗斯势力的存在。
所以弹幕里面一片抱怨看不懂剧情的声音并不是不能理解。
但是随后习惯性地点开豆瓣,发现这片子居然得到了近7分的评分,确实有些诧异了。
难道是因为在家防疫的憋屈心态导致大家只要看着是个动作爽片就能满足了?
还是说难得看到一部反派获胜的影片,所以高看一眼?
当然,说这个片子不值这个分数,并不是因为删减的问题,毕竟这种删减不是导演决定的。
正如我使用的标题一样,我不看好这部作品,完全是因为全片充斥着不合理的剧情和错乱的剪辑,而这就完全是本片的编剧和导演该负起的责任了。
所谓剧情不合理,并不是说俄罗斯势力不能出阴招搞定老美,也不是说南亚小国公开与美国为敌很荒诞。
从冷战时期开始,苏联(俄国)人和美国人明里暗里的各种争斗就从没停过,出现什么样的结果也是不足为奇。
至于小国对抗美国嘛,本来就是虚构的国家,再说了只是追杀几个表面上已经是市井游民的美国人,那搞定之后随便按上个毒贩军火商非法持械、街头火拼之类的罪名也是很简单的事情,片中马克率领的守望者小队在行动前撇清与CIA的关系就是很好的证明,毕竟山姆大叔本事再大也没法解释为什么自家的孩子全副武装在别国的街头指东打西。
真正不合理的地方,在于影片中各种细节的漏洞。
1、片中是以马克的队伍搜寻丢失的核原料失败而引出了线人的存在,并提出了对这个线人的不信任。
问题是,偏偏这个线人又自己送上门,指点美国人再仔细查查搜到的油画,果然就找到了涂在画布上面、只用一层油画颜料做遮盖的核原料。
这个结果当然是证明了线人情报的可靠性,但同时也第一次将守望者小队的行动能力和智力水平推的向了深渊。
试想,要搜寻隐匿的被盗核材料,而且还是按照男主马克的说法来讲放射性极强的核材料,那就算行动小队的装备再不齐全,起码也要带几个盖戈计数器吧?
否则他们是打算要如何在一座房子中找到那一点点核材料呢?
难道指望冲进去的时候就看到核材料被包装整齐地放在显眼位置,写着欢迎来拿?
如果他们带了计数器,又怎么会没发现油画上核材料的存在,还需要线人上门指导?
就算涂在表面的油画颜料是含铅的,难不成这画布和画框都是密封铅盒?
2、以片中对守望者小队任务内容的设定,不难想象他们是需要完成各种任务的精英队伍,那他们的装备、战术水平和个人能力应该都是一流水平。
可是护送行动却从头到尾一团乱麻。
首先,小队出发前在大使馆内进行了装备整理,还特意用几个镜头交代了他们有多仔细,有枪支弹药,有通讯器材,有体征检测器,却偏偏没有防弹衣。
第二,小队成员带了手雷,却没有闪光震撼弹和烟雾弹。
不管是出于城市环境减少平民伤亡的考虑,还是基于护送任务中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闪光震撼弹和烟雾弹本应该是只嫌少不怕多的。
CIA是有多穷?
可是明明开场突击俄罗斯特工小屋的行动中就用了闪光震撼弹,也穿了防弹衣。
第三,小队使用两辆越野车组成护送车队,明知道外面有人在打算抢夺线人,却大大咧咧开着所有的车窗,生怕别人不知道线人在车上?
还是说舍不得空调消耗的那点汽油?
第四,远程监控人员已经通报有摩托车跟在车队后面,车里的人却既不采用加速变道等方式来确定摩托车是否就是冲着自己来的,也不采取戒备行动,连被人凑到近前放了炸弹都不知道,这样的队伍是如何在以前的行动中存活下来的,难道一直在打小学生?
第五,片中并没有出现女队员爱丽丝与其他人分享弹药的场景,何况中途在安全屋还补给过一次,居然在最后的楼房战之中莫名其妙的耗尽了弹药,尤其是手枪,一共就用了这一次,却连一个备用弹匣都没有,难道是原本打算去无限弹药的神剧结果走错片场了?
所以她一直背着的双肩包里到底有什么?
尤其是她破窗取玻璃当武器的桥段看似巧妙,实际相当无厘头,出发前带个匕首很难吗?
3、片中用来营造紧张气氛的最大限制条件就是所谓飞机只能在机场停留有限的十分钟时间,那请问,这机场是谁控制的,为什么这么着急?
片中完全没有讲清。
这并不是能归罪于删减的问题。
如果机场是反派势力控制的,估计一落地就被搞定了,还能容你停着等人?
如果是自己人控制的,那你急个什么劲?
如果有什么不得了的原因导致确实只能停十分钟,那明明飞机是从另一个机场起飞过来的,拜托你晚十分钟出发或者在天上多兜十分钟再落地好吗?
更何况最后当男女主终于把人送到截停飞机以后,大家都很坦然地在跑道上呆着,给线人搜身,各自告别,再慢悠悠上了飞机,完全没有任何人来打扰阻挠好吗?
你们之前到底是为什么要着急赶时间啊请问?
4、影片开始的时候对男主的幼年经历做了简单介绍,又着力用了大段篇幅展现他暴躁不合群的性格,用意何在?
尤其是指挥中心向他通报说有摩托车在跟随车队的时候,他没有向手下做出任何战术指挥,反而是专注于跟线人打嘴炮。
护送车队遇袭,损失超过一半的队友,不得不去安全屋寻求补给和帮助,结果男主就一个人去和反派头子嘴炮了?
对方已经动手杀了你一半的人了,你是如何自信到认为自己这么走出去不会被打成马蜂窝的?
哦,导演告诉你的?
好吧,那起码你的暴脾气发挥点作用啊,这么好的机会,直接把反派头子崩了不行吗?
啊,又是导演拦着你的?
到头来什么都没做,反而安全屋被废了,又多损失一个队友,大哥,那个队友可是你现有兵力的三分之一啊!
那别去安全屋好不好,反正逃离安全屋的时候也没换车,不如节省下这点时间还少损失一个队友呢。
这所有的安排难道就是为了给前面所说的那些不合理之处找个替罪羊,告诉大家“看啊,就是因为有这么个中二的队长所以小队搞砸了”?
那请问这个中二的货色是如何做到队长位置的,所谓CIA精英都是上级闭着眼睛扔骰子挑选出来的吗?
5、片中交代了守望者小队执行任务的时候,指挥中心是最隐蔽的存在,以至于要和战斗队相隔2000英里之外。
所以俄罗斯大妈不惜做了这么大一个局,就为了用病毒软件找到指挥中心的位置。
那么问题来了,战斗民族是什么时候学会瞬移、传送门这些高级技能的?
前脚找到位置,后脚就已经杀到现场了?
男主那边为了赶一个22英里的飞机都费了那么大劲好吗!
真是可惜了指挥中心那个烟熏妆的妹子啊!
其实全片剧情不合理的地方还有很多,实在无力吐槽了,感觉这里编剧应该是主要责任。
但是导演也完全没有表现出想补救的样子,反而是加了一堆杂乱生硬的剪辑,顶着不妥协的帽子,护着没有料的底子,硬是把一部本可以很出彩的片子给毁了。
至于续集的问题,从影片最后的铺垫可以很明显看出导演是憋足了劲要继续搞事情的,实话说,我也有些期待,主要是想看看下一部是不是还能再乱一点。
一星给演员,一星给烟火师,就这么多了。
2020-3-5一男一女特工来到一栋住宅假装迷路问路 开门后往屋里扔催泪弹 屋内五人 实际上一间房屋内还有一人 第六人开枪 另外五人拿出藏在桌下的枪开枪 屋外有隐蔽的特工负责狙击 上空有无人机等负责热成像监视 特工拿到硬盘 但是硬盘里有密码需要时间破解吉米隶属于特别行动小组 性格比较暴躁 喜欢用手拉扯手腕的皮筋解压 行动小组工作时都是把各界总统玩偶摆上特别行动小组负责寻找铯 号称恐怖粉末 特工爱丽丝有内线是一名特警 亚洲男来到印度尼西亚美军大楼 拿着磁盘下跪被美军带走 亚洲男是爱丽丝的线人 亚洲男要求去美国 去了美国就告诉磁盘密码 印尼官员来杀亚洲男 亚洲男杀死二人 特别行动小组将亚洲男送往机场 路上车辆被摩托车杀手安置了炸弹 一女特工手握手雷与杀手同归于尽 吉米率领特工进入安全屋 安全屋设在面包店 男特工道格被炸伤掩护吉米等人离开 道格被印尼杀手爆头 在一栋楼里吉米与爱丽丝失散 吉米与亚洲男去救出爱丽丝 爱丽丝被杀手勒住脖子 亚洲男杀了杀手吉米和爱丽丝把亚洲男送到机场 飞机只能停留十分钟 飞机离开之际吉米驾车赶到 亚洲男上飞机说出密码 爱丽丝也上了飞机离开 亚洲男对吉米说问你母亲好 吉米觉得不对劲特别行动小组发现是特洛伊木马 室内小组成员被冲进来的杀手杀死 亚洲男就是个骗局 吉米被内部审问说会以牙还牙
又是一部美国大片,只是不同以往的个人英雄主义,不是正义战胜邪恶,这也许是很贴近现实的电影,阴谋味道很足,很烧脑。
对于电影的整体感觉,在保送警察李之前,有点蒙,不是很清楚在讲什么,大部分场景在执行任务、外交部、又办公室对话、侦察机内几个场景切换,看的都有点蒙,我想在电影院一定是看不下去的,也不愿意去看这样比较烧脑的电影,不过大部分好的电影也都这样较好不叫座;中间保送这一段枪战还是不错的哦,是美国大片的感觉;最后一段一直到小李子上飞机前都在想,这电影就这样结束了么?
没一点意思,感觉除了医院那场打戏,枪战这个电影也没什么了,男一的戏就是各种乱喷,也就男二的打戏更加吸引人。
直到最后才导演才将整个电影全面展现出来,男一在片头的行动杀了一个人,那个人是俄国情报机构老大,女将军的独生子 ,于是一个母亲开始了为他的儿子报仇,而我们的小李子不仅仅是美方线人,他实际上是俄罗斯的间谍。
在想突入俄间谍集结地之战为什么不能做到围而歼之或者直接炸了该楼?
美行动小组在成功突袭该楼后虽得到了部分铯,但不知晓其他铯的所在。
俄也不是吃素的,一报还一报,派印尼间谍假欲逃往美国寻求保护,令行动小组参与护送任务。
该间谍先是打败了印尼人对他的刺杀围堵,其次又协手救助美女特工,最后劫持了军机,助俄一举歼灭了美小组指挥部。
在复杂的国际安全形势下,美即便不遗余力的维护安全,但也开始捉襟见肘,甚至损兵折将,惨淡收场。
尽管如此,美面对强大的对手和挑战,仍然要继续努力坚守和推进神圣的维稳战线。
一切都為了反轉。
反轉成功了。
say hello to your Mother.這句話一出,就知道有戲了!
小烏依然強悍,體檢那場苦肉計的打鬥,頗有《突襲》的感覺。
馬克試圖塑造一個精神世界高度緊張的橡皮筋男孩,結果卻失敗了。
整體節奏好,沒廢話。
結局的破解密碼是俄語的聖誕快樂,與開頭呼應,好。
破解后屏幕上出現被殺的18歲俄國小男孩的臉,也不錯。
我没当过兵没当过警察也未接受过专业训练。
但如果我带队攻入敌人巢穴,制服敌人后,要么当场处决,要么反铐手铐或绑扎带。
可匪夷所思的是,这队号称无番号无编制大杀四方的顶尖战术小组,却没带手铐和扎带,留给敌人反击之机,置自己人于极度危险之中。
这种违背常理的傻屌电影我是绝对看不下去的。
马克·沃尔伯格我也不买账!
2018年最后一个月了,小影越发珍惜给大家推片的机会。
毕竟额度有限,多推好片才是正事。
而今天的这部,三位主创的名字,就是三个金字招牌。
彼得·博格、马克·沃尔伯格、伊科·乌艾斯。
一个是崇尚实拍的现实主义导演,一个是炽手可热的好莱坞巨星,一个是被称为“印尼成龙”的当红打星。
共同演绎这部荷尔蒙爆棚的R级爽片,拳拳到肉的格斗打戏,真·硬核枪战。
高速的剪辑节奏,让人肾上腺素狂飙,简直一帧都不想错过!
《22英里》
继《孤独的幸存者》《深海浩劫》和《恐袭波士顿》之后,这已经是彼得·博格和马克·沃尔伯格第四次合作了。
一直以来,在好基友彼得·博格的镜头下,马克·沃尔伯格始终都是一个超级英雄。
辗转于各种水深火热的罪案现场,干着拯救苍生的工作。
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
在电影中,他饰演的詹姆斯是一名CIA特工,领导一支精锐队伍。
不过,他们只负责给美国干脏活。
什么最肮脏,最上不了台面,他们就干什么。
换句话说,这群人就是处理脏活的黑手套。
为了暗示当今的世界格局以及背后的肮脏交易,在影片开头,导演还专门腾出一些篇幅说明,特朗普等美国总统的外交成果,远没有看上去那么干净。
而这就是本片的大背景,台面上大家一团和气,台面下却明争暗斗。
国与国之间的博弈,才刚刚开始。
本片属于以小见大,只涉及了三个国家之间的利益。
美国、俄罗斯、虚构的东南亚国家印加多尔。
电影一开始,詹姆斯接到一个紧急任务,说俄罗斯丢了一批核武器原料,足够制造6颗炸弹。
如果这6颗炸弹落入恐怖分子的手中,美国最有可能首当其冲。
精锐小队的任务就是,找到这6颗炸弹,并一一销毁。
而找到炸弹的关键,是一个叫做李的印加多尔人。
作为美国的线人,李交换情报的前提条件只有一个:精锐小队帮他逃到美国,他就把加密的硬盘交给美国。
美方答应了李,派精锐小队护送李前往22英里外的机场。
一路上,詹姆斯和队友过关斩将。
干掉了所有挡路的印加多尔人,躲过了俄罗斯政府的重重埋伏,终于把重点保护对象送上飞机。
结果,当飞机起飞那一刻才发现,他们早已落入另一个国家设下的陷阱。
一位有权有势的俄罗斯女大佬一声令下,监控室的队友全被击毙。
整支精锐队伍,除了詹姆斯一人,全军覆没。
原来,在肮脏的国家交易面前,英雄主义也会显得单薄无力。
说到底,詹姆斯带领的脏活小队也不过是棋盘上的棋子罢了,根本无法真正扭转局势。
想必大家也看出来了,影片并非典型的好莱坞主旋律套路。
在以往的印象中,美利坚从来都是“国家队出征,寸草不生”。
然而,这一次,CIA却败得让人瞠目结舌。
除了没有走好莱坞的老路,电影里真枪实战的动作场面也是一大看点。
了解导演彼得·博格的人可能知道,这是一个喜欢“真实感”的导演。
拒绝绿幕,全程实拍,哪怕是劲爆又危险的爆破戏。
为了精确把控细节,对各个场景进行数字和现场模拟实验。
正是因为导演的这份较真劲儿,才会有片中爆破、枪战、追逐、搏击等精彩刺激场面。
而印尼当红小生伊科·乌艾斯的加盟,更是为电影增添了一份原始的生猛。
看乌艾斯赤膊上阵,以一敌十,简直不要太过瘾!
在密闭空间中,借用各种工具,把对手打得落花流水。
一整套印尼风格的打戏下来,血腥之余,带着让人震颤的威慑力。
值得一提的是,导演彼得·博格毫不掩饰对印尼动作片《突袭》系列的喜爱。
所以,他不仅特意找来《突袭》的动作指导团队,还直接把伊科·乌艾斯请了过来。
于是,才有了这部美式枪战混合印尼格斗的美版《突袭》。
(导演彼得·博格和伊科·乌艾斯在片场)但在小影看来,本片的意义远远大于《突袭》。
严格意义上来讲,这是一部“新冷战”类型的政治动作电影。
导演埋下的政治隐喻无处不在,对自己国家的讽刺也是丝毫不手下留情。
在精锐小队的行动中,我们能看到,美国这群CIA特工肆意在他国领土上,执行各种“颠覆他国政权”的事情:践踏小国主权,玩无人机,入侵交通信号系统。
监控系统,利用远程开启“电子锁”汽车的功能,为特工找下一辆车。
明着是护送线人回国,暗着还要跟另一个超级大国俄罗斯较劲儿。
为此,导演设计了两条线:明线是破解那6颗炸弹的位置;暗线是解决掉整个入侵美国军事情报网络的俄罗斯黑客间谍小组。
而暗线才是电影的核心,两大国拿一个东南亚小国当炮灰,在别人的领土上开辟战场,干着肮脏且不地道的勾当,搞得乌烟瘴气。
这其中导演安排一个非常戳人的细节。
在精锐小队护送线人去机场的路上,他们被逼到一栋破旧的居民楼上。
一个小女孩看到一群持枪的武装人员,不是尖叫和恐惧,而是无比茫然,连躲一躲的欲望都没有。
由此可见,在他们的家园上,战争和动乱早已见怪不怪。
看到小女孩静默又麻木的眼神,不禁一阵心酸。
电影一开篇,CIA的精锐小队袭击了俄罗斯特工潜伏在美国的基地。
他们一举干掉了6个俄罗斯特工,最小的年仅18。
正是这个18岁少年,触犯了俄罗斯的底线,谁让美方动了他们军事大佬的儿子。
于是,俄罗斯情报机构买通了印加多尔政府,让它们暗中倒戈俄罗斯。
两方私下合作,一同对付美方。
而连接起三方的关键人物,正是本片的重点保护对象李。
谁都没想到,一个三面间谍,会让战无不胜的精锐小队损失掺重。
在影片最后,队长詹姆斯一脸颓败地坐在审讯室,被迫叙述整个任务的经过,一遍又一遍。
他的队友,并肩作战的战友们,刚刚才在一场见不得光的任务中全员殉职。
而他却必须保持头脑清醒,冷静地叙述他们死去的经过。
他不禁怀疑起来,他为之效忠的国家和政府究竟为何物?
它是有心跳,还是有手脚?
都没有,它不过会为人支起暂时的庇护所。
与此同时,它也会为了层层利益,出卖自己的国土和子民。
哪怕背后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哪怕世界充斥着战乱与鲜血。
要知道,我们生活的世界,绝非没有看上去平静。
博弈还在继续,明天还没到来。
谁输,谁赢,一切都是未知数。
想看?
关注微信公众号:深夜影荐,回复片名有惊喜喔
记得以前马克是哑巴啊,怎么变成话痨了?
豆瓣写个影评居然不能少于40是个字,以下是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字数补丁
快速剪辑手持用得没头没脑的,马克沃伯没喜剧天分显得男主比较烦人
210606UC1:34:19。故事还行,毁在晃镜头
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9767892/
不敢相信是彼得博格拍的...
蛮惊喜的呀,美国人不懂动作片呀
还不错啦,很硬朗,算行货,还是过瘾,三星半;这两年看多了连姆·尼森、丹泽尔·华盛顿、基努·里维斯、杰森·斯坦森一直扮无敌英雄、超级杀手,砍来杀去,是该看看马叔的表演了,印尼特工对垒美国特工,结果俄罗斯特工得利,故事也讲圆了,还留下了悬念。
来个人将男主的嘴巴缝起来,叽叽歪歪烦死了。
没报太高的期望去看的电影,剧终居然还觉得这钱花得挺值得的。
7分。有Iko Uwais在,还搞什么护送啊,给把小刀都显多余了~~结果一路送人头。干脏活就要有干脏活的觉悟,被人干掉也没什么好叽叽歪歪的。全程动作戏份拍得还不错,枪战打得过瘾,让我想起前段《惊天救援》的设计。2018年时候俄罗斯还是反派大头目,今年再来估计就轮到天朝了~~~
皮德博格是爱上沃尔伯格了吗,每部电影都让沃尔伯格主演
彼得·伯格和马克合作的几部都是半部铺垫,中间开始才是重重高潮。剧情不想多说,剪辑和对白就和马克·沃尔伯格角色的那张破嘴一样聒噪不堪。动作方面已经足够展示慢镜头,手持镜头和快速剪切对同类功夫片拍摄的巨大破坏力,伊科·乌艾斯的打斗让美国佬一搅和观赏度直线下降。而彼得本人绝对是突袭系列的爱好者,不仅拉来主演而且后半程又设计了走廊动作戏,连场景都还原了。
加上结局可以给4星
是怪飞行模式还是怪剧情太蠢? 不下去.. 2019/01/11 2nd 原来怪飞行模式..
针对对方的陷阱,为续集铺垫作用太大
注重动作,轻于剧情
打的真爽!请了《突袭》主演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走同样的路子,反正挺成功。没想到最后获胜的一方竟然是…
护送个鸡毛,给乌艾斯把匕首,让他自己去机场就好了。依然用快速凌厉的剪辑制造紧迫感,乌艾斯变解开手铐解救美国人,最后反转都在预料之中。一切尽在套路,皆为续集服务。
未删减版,打斗还行,节奏有点小问题,
SAD和FSB對陣踢到鐵板,彼得伯格拍出了自有風格的新冷戰電影,不免讓人想起阿耶舊作。
作为一部动作片剧情拖沓废话太多,想表达的又不止动作却也没能表现出来,结尾的反转让片子看上去更加奇怪,烂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