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电影的题材非常得好,但是很多地方可以很深入的,拓展一下的。
但是没有展开浪费了这个题材。
剧情不够,深刻音乐过于煽情,很多地方都是靠音乐来推动剧情的发展。
演员的演技非常的到位,尤其是年轻的演员能够支撑起整个剧情,然后再优秀的老演员面前没有显得自己的演技很青涩非常优秀。
我希望这部剧情能够在写得好一点,编剧的功力太火候
整部电影画面特别美,是海边的曼彻斯特的色调,本片的交叉叙事我反而觉得有点地方没必要,有点多余。
男主依旧是丑帅丑帅的,特别吃镜头,每次给到脸的特写我都觉得他真的太有戏了。
我爱罗素克劳,即使他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叔叔了。
妮可基德曼美爆了。
一个同性恋矫正机构,那里的工作人员却母得令人发指。
戳爷在里面演了一个同在矫正机构的男孩,并且还献唱了本片的主题曲。
看着里面的tutor的嘴脸,真的跟邪教一样一样的。
有的小细节我真的没办法想通,比如,为什么第一次去报道要带着自己的日记去?
这种刻意安排的剧情我不可。
怎么就能轻而易举地接受therapy而不去上学?
怎么一家人就因为一通电话不讲一丝情理?
实在想不通。
和他在大学里的朋友逆着光背对着教堂跑步的场景太美了,以及他的朋友也太帅了吧,赶快重温比利林恩中场战事!
所以被rape了之后为什么反而被曝光的是男主?
他也并没有表现出他的同性倾向啊?
不懂为什么导演就认为观众可以接受这样的剧情发展。
节奏很奇怪,有的地方扣人心弦,有的地方又平淡无聊到想睡觉。
那个女医生真的是一个特别wise的角色,接着切到性向治疗所眼镜男与男主谈话的镜头,挺好。
我觉得用手伸出车窗和男主做出所谓gay行为来做比喻是有点奇怪的吧....是表达都越线了而不被家里人接受?
Dog和God反过来就是对方的拼写,然后呢?
没看懂这一段。
“多伪装就可以成真。
”太老套了,这剧情。
“Shame on you,and shame on me.” 卡梅伦自杀,真的没有悲伤...我没有办法感受到这个电影想表达的东西...很高兴看到这个男孩,与千千万万的男孩不同,并没有被这个世界抹去。
他爸爸四年之后成了那个矫正机构的管理者??
台词是这个意思吗??
Tutor眼镜男最后发现原来也是gay,男主和当年rape又inform他的那个人在一起了???
迷惑?
最后:剧情真的陈旧、浅显地受不了,真的很,无聊。
凭着还不错的内核、演员出色的表演、改编自导演的真实故事,给个三分,不会推荐不会二刷。
影片改编自杰拉德·康利同名自传,故事讲述阿肯色一个保守小镇的牧师之子因同性恋性取向而遭到家庭的排斥。
在阿肯色州一座封建保守的小城,浸信会牧师19岁的儿子向父母出柜。
男孩却被迫参加教会支持的同性恋矫正项目来“治愈”同性恋,否则将会付出失去亲人、朋友和宗教信仰的代价。
他起初参与了含有12个步骤的残酷治疗,但最终鼓起勇气逃跑,选择拥抱真正自我。
男孩的勇气,让他敢于出柜甚至敢于逃跑,实在让人敬佩。
少年时的我们总是一鼓作气去尝试某事,但只要一受挫就泄气,很难坚持自己的选择。
所以我佩服男孩的勇敢,即使在那样一个闭塞的小镇,在教会信仰大于人性的氛围下,他仍然选择了忠于自己。
性取向是生来就注定的,忠于自己的选择做自己才是真正的自由。
在如今的社会,同性恋是需要被正视的现象,撇开对同性恋者的狭隘的猜测,他们同样渴望爱情,就如同你我一样,所以也多给他们一点空间,希望很多年后同性恋者也能在阳光下无畏的生活。
最近几部由原著改编成的LGBTQ的电影里(包括CMBYN和LS),竟然是这一部的观影过程让我有看书时的感觉,关键还能把书里那凌乱的故事呈现在大荧幕前,衔接又是那么的自然,真是太难的了!
电影里很多人物的名字都与书里不同,估计是怕给原著党有所期待而影响观影过程吧。
受限于时长的缘故,LIA里面的人物没有深入的刻画,Sarah与Jared之间的关联也只是做到了蜻蜓点水,如果可以更多地讲述一下或许会更完美,即使如此,本片已经让我这个原著党非常满意了。
电影里可能为了戏剧冲突对书中的一个关键场景做了一些修订,让“事故”更加严重了,在观影的过程中也更加让我感到震撼。
全片故事并不复杂,倒叙插叙直叙都用到了,这算是还原了书中的结构,几天主线也非常清晰可见。
卢卡斯对男主的诠释我也很喜欢,不过叛逆感稍微有点不足吧,可能是铺垫不够的缘故,这也是归因于电影中去掉了书中最后的爆发所做的一些铺垫,包括期间有一次男主保存在自己手机里的在饭店厕所保护板涂鸦上发现的约炮电话号码,目的只是为了反抗而非约炮。
或许加进去会更加完美吧!
妮可的母亲演绎的真是没话说,每一幕的表演都有铺垫,哪怕一个眼神一次低头一次不经意的转身或流泪,都有起原有也都有后续故事,真是让人佩服。
罗素饰演的父亲和书中一样描述不算多,和男主的多场戏中只有最后一场最为精彩,精彩到全厅很多人哽咽甚至哭泣,我右边的大叔就哭得泣不成声,而我左边的女士也有哽咽,而我也是流泪留的眼酸不止。
我一直认为好的电影要和观众产生共鸣才算好,当然共鸣并不需要观众必须经历过主人公经历的事迹,只需要搭建一个桥梁或一个暗示让观众联想到自己某些经历从而为电影中的故事感同身受,那就足够了。
通过本片获得感触或启发当然不需要你也经历过性取向矫正,但是因为电影通过把焦点放在了男主个人经历以及男主与家人之间的关系走向,从而让观众可以更深切的感受到亲情在这里面的分量以及演化,因为是亲情,所以更容易有代入感,我想这也是很多人感动的缘故的!
总之,电影很棒,值得一看,多刷已在我的计划中。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思想观念的进步,以LGBT人群为题材的电影越来越多地被搬上了大银幕。
众所周知的是与LGBT人群离不开的“社会歧视”。
在有些人眼里,他们被视为疯子,他们的行为也被视作是在亵渎上帝。
近些年来的影片在真实的呈现这种社会现象的同时,也在深入地挖掘这种现象产生的最本质的原因。
那就是——无知。
最近美国又上映了一部新片,名字叫《被抹去的男孩》豆瓣评分7.4分,连续两周蝉联豆瓣电影口碑榜。
它的成绩证明了它的“不俗”。
杰瑞德是个“普通”的男孩子,有一个牧师老爸,还有个漂亮老妈以及可爱的女朋友。
这些元素合在一起构成了他“正常”的生活,但是在他的内心里藏着一个惊天大秘密,他的“不普通”之处——他是个同性恋。
曾经想要千方百计隐瞒的“秘密”终于有一天压垮了他,他不想再继续伪装下去了,向爸妈说出了他的性取向。
儿子的话犹如晴天霹雳般打在本来幸福无比的家庭里,身为牧师的爸爸更是无法接受这一事实。
在他的眼里上帝只赋予了人们一种权利,那就是男女的结合,而同性恋这种行为简直是奇耻大辱,十恶不赦。
他找来了牧师朋友为儿子祈祷,并把儿子送进了名为“爱的行动”的一家“矫正”机构。
在那里实行“监狱式”的管制,所有人的行为必须符合规章制度,如果有人违反纪律,就会得到惩罚。
杰瑞德在这看到了很多同他一样等待着“救赎”的人。
这里的一切陌生而又新奇,他开始尝试着去“改变”。
每天他们要做的事情就是在“管理人员”的带领下向上帝忏悔,进行品德检讨,说出自己的罪恶……可是所谓的“改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他还是会对同性着迷,会不自觉的观察他们。
他小心翼翼地“隐藏”和“压抑”着自己的本性,以为只有这样,一切就会重新走上正轨。
可是慢慢地杰瑞德发现了事情有哪里不对劲,在这个团体中,有人在恐惧,有人被同化,有人被否认,有人在演戏。
每一个人都像是行尸走肉一般,没有意志,没有尊严地活着。
所谓的“救赎计划”根本就是个骗人的幌子。
他意识到自己不能成为他们那样,他没有办法去改变自己,去强迫自己适应这个思想已经被扭曲的团体。
他开始想要逃离,于是他给父母打电话说出了自己的感受,结果只换来了他们的一句“你可以挺过去的”。
在这一刻杰瑞德像是一个被全世界抛弃的孩子,他只得听从父亲的意见,继续咬牙坚持。
品德检讨会上,维克托让他开诚布公地说出自己的“恶行”,并对着“空气”父亲发泄心中的怒气与怨恨。
这一举动惹恼了杰瑞德,虽然他对父亲的言行与举动不满,但是他并不恨他。
相反的是他爱他的父亲,因为有爱所以才更迷惑,更纠结。
后来母亲出现带着他离开了那个恐怖的地方,也开始尝试着去理解,去拥抱他。
卡梅伦的自杀让杰瑞德彻底地明白了原来并不是逃离了那个地方就是结束,因为还有着许多人像之前的他一样在那里受罪。
他写了很多关于这个经历的文章,集结成书后出版,让更多的人了解了“矫正疗法”的本质。
美其名曰是在“治愈”他们的“罪恶”,实则是在摧毁他们存在的意义。
以上帝的名义去否定与自己不同的存在,残忍的,野蛮的剥夺他们的权利与尊严。
“就算是存在裂缝,我们的价值也不会变”这是以维克托为首的人们宣扬的道理,但是他们的行为却与这些完全背道而驰。
“同性恋不是一种罪,它不需要饶恕,也不需要救赎,它需要的只是理解与包容”。
这部影片是根据作家加勒德.康利的原作改编,片中的事件描写的就是他的真实经历。
讽刺的是曾现实生活中经一味地追求矫正疗法,强调要信仰上帝的维克托原型人物其实也是个同性恋。
我想这部电影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的现实意义要远远超出影片本身的意义,加勒德的成功“逃离”是一个个例,而事实上还有许许多多的人陷入这个“矫正疗法”的漩涡无法自拔。
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十几岁的孩子,有些甚至都不懂得怎么去保护自己不受伤害。
如果这部影片能让更多人认识到这种矫正疗法的危害性,就已经成功了。
爱上帝,爱信仰,但更要学会爱自己。
看了预告,以为和《天佑鲍比》差不多。
好像两部电影都是真人事件改编,《天佑鲍比》感觉一直是一个让人很压抑的过程,直到Bobby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这部电影里面,前期很少有爆点,直到男主Jared在谈话治疗中爆发。
结局算是一个开放性的happy ending吧,因为在片尾彩蛋里,似乎真实世界里的Jared和父亲达成了和解,而他自己也在不断为LGBTQ+群体争夺权利。
影片的重点不在同性的情感,更多的是宗教和家庭的冲突,而这些冲突的起因,也是源于男主人公Jared意识到自己会不由自主地想男人。
他出生在了一个虔诚的宗教家庭里,父亲因为他的身份而希望Jared去进行谈话治疗(conversation therapy),企图改变儿子的性取向,让他变得“正常“。
从小受到宗教氛围的耳濡目染的Jared其实也是很纠结,一方面他的潜意识里知道自己是无法改变的,但是另一方面他又为自己对男人的情感而感到困惑和羞耻。
电影的结尾,父亲似乎始终没有因为谈话治疗的事情向Jared道歉。
在最后的一次父子对质中,父亲将自己祖传的钢笔送给了Jared,希望他继续从事写作,也送给了他一辆车。
结尾看似父子两没有和解,但是父亲的行为,也可以理解为:希望孩子自由且追求自己的目标,我不会再束缚你。
Jared也提出愿意等父亲完全理解自己的那一刻。
这个世界是没有绝对的对与错的,我们不能要求自己年迈的父母一时间去接受所有,去否定他们一直以来所信奉的东西,这样太残忍了。
当我们想说要不要和父母出柜的时候,我们考虑的不能只有自己,想的不能只是如果父母不接受我们,我们该怎么办,为什么我会有这样的父母等等。
我们同样也要考虑,这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给他们带来的冲击。
我们在他们面前永远是孩子,我们依赖和被宠溺惯了,总希望父母会顺着我们的意思妥协。
然而我们不曾为人父或人母,我们始终体会不到这里面的个中辛酸。
引用Queer Eye S6 《粉雄救兵(第六季)》里Karamo说过的一句话:When you decieded to come out, you are not just come out, you are inviting people to come in.可能原话有点点差别。
当你选择出柜的时候,你同也在邀请别人进入你的新生活,那么我想别人也有选择权要不要进入。
所以我们考虑的还是不能只是自己。
但其实,以我现在的理解来说,没有出柜或者不出柜(我在《爱你,西蒙》里的一个评论: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14114136/),我们不需要向别人宣告自己的身份,自己认清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成为什么样的人,过什么样的生活,it's your own choice.
影片开头是男孩小时候,看起来笑得很开心,很治愈。
但是到正片开始的时候,整个色调就冷了下来,而且特别压抑。
期间在对话中隐约听到了戳爷的歌(戳也在里面演一个配角,但是是一个很重要的配角。
我感觉在里面改造的人所形成的关系,有点类似于part of die Gesellschaft 能有人提示真的很不错了,不然靠自己探索挣扎真会付出极大的代价。
谁还不是该演好自己的角色呢?
感觉对其中的大部分人来说,只有屈服,等待出头之日,才有未来。
因为他们没有主角那么好的妈妈。
自杀的那个角色,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在那种压抑下,只有死亡才是解脱。
他选择帮助主角离开的时候,可能就已经决定了死亡,不然在那种环境下,主角离开了,他的日子一定会更加绝望的。
去他妈的,看得我又气又痛。
),觉得更心塞了。
最后男主父亲所给予他的尊重,其实就够了。
我觉得每个人对每件事可能是有不同看法的,但是不需要相互说服,只需要做到相互尊重就很好了。
而且会很和谐。
真诚的说明自己的想法也很重要的。
主角邀请父亲参加圣诞节也是全片的一个治愈的点。
这电影对我来说治愈和致郁并存。
一方面对主角的走向感到开心和舒心。
另一方面对于仍不得不接受性向改造的人,感到强烈的惋惜和难过。
电影并没有很强烈的展示出那个年代针对性向改造的可怕的一面,只是重点描绘出来里面在精神层面的suffer,而不太去详细描写他们身体上受到的伤害,比如电椅之类的,都是非常残暴的。
哎,但愿,但愿那样的日子已经过去了吧。
看了以后才觉得,有时候我现在能有的一些想法,关于自由关于彩虹,完全是因为我所处的大环境总的来说还是具有很大包容性和自由的。
不然,如果有一些不可抵抗的力量来彻底压抑和制伏我,我也可能会被迫接受一些明明很离谱的东西,并奉为真理。
or带着多重身份生活着。
本来伪装自己就是一件非常耗体力和痛苦的事情。
每次应付外界回来,我都得自己疗愈一段时间才可以恢复。
很难想象在那种情况下过日子。
天呐。
要命。
而且我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电影2018年才出。
我以为取向平等已经是一件完成时的故事。
但,可能大方向来说,还是需要更多的努力吧。
都《爱你,西蒙》了,我们还需要《被抹去的男孩》吗?
改编自同名小说的《被抹去的男孩》取材于Garrard Conley的个人真实经历。
他生长于美国阿肯色州的信教中产家庭 ,19岁时向父母出柜后被安排去了一个同志矫正机构。
但正是这段黑暗经历让他接受自我并找到自己声音,通过分享自己的经历曝光了藏在暗处的矫正机构内部的种种荒谬恶迹。
平心而论,对同志矫正这个沉重的话题而言,《被抹去的男孩》是一部打安全牌的电影,是一次中规中矩的改编。
电影似乎试图把重心放在描绘一个同志矫正机构的内部运作,同时也想探讨一个家庭在这样的风波里如何达成和解,以及一个男孩在这样的经历里如何更强大地成长。
拥有过多想涉及的元素反而让电影没有一个较硬的情感冲击核心,显得有点支离破碎。
电影有不错的表演,有惹人喜爱的男主(❤ Lucas Hedges ❤),主要角色(Nicole Kidman 扮演的母亲)也有动人的闪光时刻,但反复闪回的叙事结构使故事整体缺乏感情上的延续性。
导演在QA环节说到,电影使用插叙的很大原因之一是为了尊重原著的结构 。
但这样的反复闪回却牺牲了配角的立体感,没有留足够空间让主角和其他角色建立起关系。
矫正机构里的其他成员,包括Xavier Dolan和Troye Sivan的角色,都显得很平面化,观众很难理解他们是谁,他们的背后有什么故事。
不管是不是LGBTQ群体的一员,个体成长觉醒所需要经历的东西大致相差无几 自我接受,家庭认可,社会包容。
只是对比起大众而言,LGBTQ群体在那过程里免不了多一番挣扎。
美国几代人的同志权利运动,从Stonewall riots, 到Harvey Milk,终于两年前在Obama政府这里合法了同志婚姻。
印象上美国是意识形态超前的自由国家,实际上她却被宗教和资本牢牢拴住。
第一宗教上,对小个体而言,如果生在一个宗教意识很传统的家庭里,如故事男主Garrard一般,意识到自己喜欢同性时首先很可能感到的是自我抗拒和恐惧。
毕竟最亲近的人一直宣扬同志即是罪恶。
这种不被至亲所接受的撕裂感,在LGBQ群体里应该不是少数;放在大环境而言,这个国家原本建立在传教的基础上所以信教的群体众多(并不是所有信教的人都反对同志,这是可观的进步)。
政府做出对同志群体有利的任何决策之前,都会考虑会不会触痛广大信教的人群的神经。
反之亦然,如果政府打压某个对LGBTQ群体有利的法案,是不是无形中就得到了保守教友的支持。
第二再说资本,Trump政府想禁止变性群体参军,打着的旗号就是为大家省钱。
因为Trump嫌弃他/她们在军队里的医疗费用昂高,而Trump政府非常替大家心疼这点税钱 尽管他神奇地嚷着要花几十个亿去修墙。
但有资本的人就有底气去支持某个对自己有利的法案,毕竟通过了的话,自己花点那点小钱很可能会多倍返回。
美国副总统Pence和这部电影有更深的渊源,除开公开反对同志婚姻之外,他还是同志矫正机构的支持者。
有公开记录显示他认为“政府的资金应该用在那些想改变自己性倾向的人的身上” 。
个人、家庭、社会,三个元素对LGTBQ群体的影响相互依存。
从小往大看,即便自我接受没有任何困难,性向/性别意识觉醒之后,你还会担心会不会被家人朋友接受, 是不是正在被社会所边缘化。
而一个家庭成员对同志群体的态度,除开宗教的影响,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所处的社会阶层和环境。
如果《爱你,西蒙》里家庭在美国中部某个很保守的小镇里,那他和男孩在摩天轮上亲吻收到的那些掌声又有多少可信度呢?
从大往小看,从政府的态度里可看到个体的命运。
几代人为同志权利争取之后,电影里我们在主流院线里看到了出柜时被鼓励的《爱你,西蒙》,现实中看到了东西海岸每年同志游行时的欢乐盛象。
这似乎给大家造成了一种同志群体在美国被接受被庆祝的假象,因为在 2018年,美国依旧有超过70%的州存在对青少年进行同志转疗的机构并且它们不是违法的。
有这样的支持同志治疗机构的副总统存在,有这样的机构在运作,就有金钱流转,就有少年在暗处受折磨甚至死亡。
这还是发生在有不少同志运动、同性恋可以作为公开话题来探讨的美国。
世界很多社会里的同志远没有那么这个故事的男孩那么幸运。
他们离《爱你,西蒙》很远很远,更接近的是《断背山》,是《受害者》,是白纸一张,或者黑暗一片。
所以这样看似不够甜不够现代的酷儿电影,被拍出来到底有意义吗?
我觉得是有的。
就像妮可基德曼在采访里说的,“去表达一个信息,去传出一个声音,哪怕能救一个人那也足够”。
这样一个中小成本电影里,有她来扮演这么一个坚决捍卫自己孩子性向的母亲角色,或许电影受众会更大一点,或许电影会成为其他父母在经历孩子出柜时的一个向导,一个参照。
帮组个别家庭少一些挣扎,这也是意义一种。
所以从Troye Sivan到Xavier Dolan,出柜的歌手导演愿意来客串一个个小角色,看中的也许是电影背后的社会意义。
故事里有自我接受,有家庭和解。
但是社会权益呢?
为什么同志矫正机构在Garrard故事完结十几年之后依旧还顽强存在着?
权利是一个需要不断争取的东西,今天可以合法结婚(并不是说结婚是每个同志想要的平权证明),但明天也许结婚证书就失去法律效应。
听起来是有点夸张,但当你隔三差五看到Trump政府上台后对LGTBQ群体的一系列打压措施,作为群体的一员,你很难不去想象,会不会有一天这个群体忽然就被《使女的故事》了。
讲述的是曾经使用“谈话”的“治疗方法”来“治疗”同性恋的一步同志电影 但是谈话却为了 同性恋承认自己是错误的 行为是污秽的 因为上帝留给人们最幸运东西就生命的传承 达尔文进化论的 生存和繁衍中涉及到了繁衍问题 如果 同性在一起 那么就无法进行生命的传承和延续 即违法了上帝的旨意 这是不对的 我们必须承认自己的错误 从而获取上帝的原谅 再次成为上帝的恩赐和祝福 但是 很显然这是与科学背道而驰的 同性恋在医学的检验上的健康情况与异性恋者会说现时期被公认为“正常人”的人类是一样的 没有任何的医学上的 生物上的证据证明 同性恋是不正常的的 所以曾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牧师或者说人类对自己的同伴都进行了残忍的惩罚 折磨 但是 这是错误的认知和行为 伤了多少人的人 抹杀了多少鲜血的生命 多少对未来了憧憬和期待的生命啊 在这个痛苦的过程中 不被理解不被支持 有一些甚至不堪重负 选择了与这个世界诀别 以勇敢的姿态告诉人们 对 我就是这样 就算是死亡 我也要做我自己 我不承认我想你们说的那样 我要勇敢的做我自己 有些却在“改变”中 以背叛自我的方式 将自我抹杀 成为了正常人 没人想知道这是否是他们的感受 只是一味的的 对这才是正常啊 社会的规则 准则就是这样子的 最后也有一些人 突破了观念 做那个我们内心中认定的自己 影片的最后 主人公的妈妈勇敢的站在主人公这一边 支持他的想法 最后主人公逃离了“谈话疗法” 也正预示着 社会对于同性恋的看法越来越能够接受 并逐渐得到认可 即使是违背了社会的观念 但是那又怎那样 只是因为时间的问题 做我们自己吧 勇敢的做自己!
对于本片的主旨“拒绝妥协、拒绝演戏,勇敢地活出自己”我表示充分尊重,男主开始为了迎合父母也试图改变自己,去某组织接受“洗脑”,但是受“压迫”越深,反抗就越强烈,而男主的父亲是一名牧师,男主出柜的压力要超乎他人。
但是在重压之下,男主冲出了束缚,选择坦然,并且先后获得了母亲和父亲的支持,结局很圆满。
可是对于本电影,我也有两点不认同的地方。
一是男主和泽维尔的关系花的时间太少(给某组织授课的篇幅太多),进展太快,参加个画展不仅发现彼此都是同性恋,而且几乎就一见钟情了。
简单聊几句,泽维尔就提出“留下来陪我”,然后两个人就同睡一张床。
这没有感情积淀的相遇,让人觉得随性有余,而理智不足。
二是把手伸出车窗的比喻不恰当,这个在影片首尾呼应的片段,可以理解为摆脱父母的管教,也可以进一步放大说是挣脱世俗的条条框框。
管教有方法和力度的问题,世俗有偏见的问题,但是开车的时候不要把手伸出窗外可以质疑甚至反抗么?
虽然这样发生意外是小概率的事件,但是为了感受风的呼啸在耳边、风的阻力在指尖而二十多年执意而为,是不是有点为了找刺激而不顾危险的意味呢?
这个比喻反而有负面的效果。
本是Garrard自己很私人的心路历程和认知改变,但是导演在自己的努力下变成了一个可以折射时事议题的群像片和更多探讨同志与宗教家庭关系的剧情片。除了他,作为过客的Henry、Cameron、Xavier...每个人在这段充满痛苦与寻找出路的自我认知路程上,有着自己的遭遇和结局(可爱的男孩儿们都可以出“外传”电影)。前半段致郁压抑,后半段明媚温和,观众的心情就像片中的Jared一样从渴望救赎到骄傲到去改变别人。我很惊讶Joel竟然给Nicole和Crowe都留出了Oscar Moment,以及结尾Victor Sykes的交代笑die。
我期待了整整一年又三个月啊!无法接受!这个正逢时运的题材、这个灿若星河的卡司、戳爷这堆量身定制的歌、还是自带震慑力的真实改编,这些哪个不是做佛跳墙的材料啊,结果生生煮成一锅咸菜粥!我也是服了。文本太差太差了,所有情感被冲得支离破碎毫无张力,最大价值可能是了解一下杨永信的治疗套路。啊,这个电影,它本可以很好的,它本可以影响很多人的。我真实心梗。
直白展示创伤性经历不见得是进入这一题材的最好方式,但是无处不在的恐同气息还有那扭转机构的压迫感早就盖过了性取向与宗教、家庭取舍的讨论。几处对苦难的浪漫化感到不适。
节奏剪辑一塌糊涂,看困了。。很好的一个话题,被拍成这样,本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电影让大众了解更多。失望,太失望
不争气的素素!!!!
心硬化患者如我也不禁流下了滚烫的泪珠 希望所有LGBTQ的小朋友都能有勇气对抗不美丽的世界
电影主要聚焦在宗教,LGBTQ没有深入探讨,矫正治疗中心借由宗教去改变一些无法改性向之人,甚至强迫洗脑,像个邪教!而男主从始至终都很坚定自己认可自己,但却得不到父亲的认同,确实挺无助的!(戳爷客串演的不错)———————————【2023.12.22 ◉‿◉】
放手去做自己
可能是期待太高了,有点失望,但是片子也不至于烂,只能说平庸了点。故事没有聚焦矫正中心,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同性恋男孩和他的浸会教家庭之间的对抗上,因为没把重点放在矫正性取向上,男孩对于自己的性取向一直很认同,很坚定,所以这个故事也没有多少矫正带来的痛苦,也没有多少戏剧冲突,当矫正中心的矛盾终于被激化了,男孩就被他的守护神带出了困境。导演把男主角这样的男孩,当成LGBTQ群体的榜样拍了,他除了性取向不符合宗教的教规,在其他方面完全就是上帝最完美的子民,他正直善良诚实坚定,他不撒谎不屈服恰恰也是上帝不允许他那么做。片子讲性取向矫正治疗的新闻,这种好莱坞主流电影的社会意义远比电影本身的艺术价值重要的多,或许它可以给那些正在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扰的青少年一些希望。同性恋不是病,性取向也无法被矫正。
除了闪亮的卡司阵容,一无是处。
VIFF#20 卢卡斯小便完没洗手扣一星!(jk)不过说实在地看完cameron post之后来看这片真的无感。想起一个月前vqff的艺术总监说不应该是白直男来拍boy erased还挺有道理。搞笑的是一个月后白直男就站在同一个台上介绍片子。
有点太沉重了,喜欢和脚爱闻组cp。
所以每个从中西部小镇来到三藩的同志们都有一段心碎的往事嘛,此片教育意义非凡,全场中老年观众都看得非常感同身受,抽泣声不断
Lucas Hedges’ grand failure.
寝室强奸太短。
同性和宗教的矛盾所在,用这样的个案来表现难度太大。故事本身松散不说,人物个性也过于脸谱化。几位主演的演绎不错,但是到最后还是显得单薄且缺乏说服力。
Nicole在TIFF首映时说,“我当时很想成为这部电影的一员,因为这部电影可能会拯救很多人的生活。”
中国家庭的家人可是不会去救孩子的,“杨永信”们 也不会给孩子机会打电话的🤢那个时候早就被电晕了 不然被药迷晕了……
with Tinghao
后半段太平淡了,改造所的另外那几个孩子似乎没什么作用,也没交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