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时看《夜奔》的时候虽然不喜欢留洋学生这样的设定,但最后还是成功地被堵得胸闷。
看《梅兰芳》的时候,只有前半部精彩,纸枷锁只是个硬生生套上去的概念。
《定军山》光是说中国电影百年献礼都够让人感动的了,但却无奈不曾寻回百年前的那份诚意和真正的感动。
《游园惊梦》毕竟是昆曲,较之京剧终究还是婉约了。
到现在都没有完完整整地看过一遍《霸王别姬》,总感觉不是时候。
角儿都是人,戏如人生也不是神志不清,猛打鸡血。
纵使人生如戏,也断不会如此腥风血雨,狗血涂地。
一直觉得梨园行里的人都是有风骨的。
武生不该是文戏全都不会的愣头青,纵是常人道戏子薄情,花旦也不该像是演粉儿戏的,不该像是怨妇恶妇。
票戏子的玩儿阴狠狡诈深井冰,哪还有一点洒脱?
一块匾一颗核桃,一段恩怨情仇,搞清楚是武生不是武侠。
只穿洋装也就罢了,因为是上海所以都得穿神马就是神马?
抽烟是要倒嗓子的啊师兄师弟们,穿回长衫归田园去吧!
于是传说中京剧的神韵在哪儿呢,我看不到啊。
嘿,西皮成了嬉皮,还是山寨版的呢
我是庚饭。
我是冷静饭。
不想看的现在就可以按叉叉退出了。
大武生是韩庚的第一部电影,被剽悍的粉丝保护的不容人置喙。
我是路人饭,冷眼看这一切。
可是我依旧推荐别人去看这部电影。
洪金宝的武设漂亮的没有话讲。
让我欣慰的是韩庚做到了干净利落。
高晓松的剧本有新意。
让我欣慰的是韩庚演绎到位了。
演出的都是各种明星。
让我欣慰的是韩庚用心拿捏过角色了。
单眼落泪的悲恸。
时而温和时而阴鸷的眼神。
阳光下的一个温暖而缓慢绽放的笑容。
关于这个电影的好坏都似乎与他无关。
韩庚做到了自己能做的最好。
我是豆瓣er。
我懂。
很多人怀着一种别扭的心情,越是疯狂的粉丝,越是先入为主的认为明星就一定是草包。
看见庚饭疯狂你们是不是就讨厌他了。
但我肯定韩庚是个例外。
电影在中国一直是鸡肋的位置。
总有人嘲笑国产片。
可是一部片子难以做到完美。
有时只是去看特效。
有时只是去看搞笑。
有时只是去看武打。
所以,只是去看一个潜力演员带给你的惊喜就够了。
等下一部。
等再下一部。
等你们说的那些不完美,他一步步来实现。
喜欢韩庚的原因千人千面。
但是“看一个草根是怎样努力走到今天,途中有你相助”的成就感,是不是可以说服你们。
给他一个机会。
只要你肯公平的去看待他。
他用不着粉丝宣传,自己就有能力说服你喜欢上他。
还在岁月里奔跑的痴心少年。
登上了流水般的大荧屏。
他是韩庚。
他是一个演员。
谢谢你能支持他,如果你去电影院看他的话。
首先必须要说的是,《大武生》是一个好故事,可以想象当初剧本大纲所呈现出来的惊艳风貌。
二是除了题材好,故事切入角度也非常好,每部分角色都表现出一股和时代相契合的精气神来,无论是师徒情、兄弟情还是爱情⋯⋯好吧,要说“但是”了——但是,高晓松老师即便初执大片导筒,也依然保持了不拘一格的个性,他选择了最稳妥的方式处理这人与人之间的微妙感情:稀里糊涂。
大致表述一下整部影片“稀里糊涂”的基调。
影片开头气场极强,孩子临刑前的一系列举动颇有《霸王别姬》风范,然后,孩子就进梨园学徒了,怎么逃离刑场的?
没看到交代;接着有同行来比武抢上级官老爷赠师父的匾,借口是“匾上也没写你的名字”,言下之意就是谁抢算谁的,拜托,这是匾啊——见过流氓的,没见过这么白痴的流氓(矛盾在于这个“恶人”在最后表现出非常令人尊敬的气节);再接下来,按规矩退出江湖的师父带师兄两去深山进修,若干年苦练出徒后师父告诉两人下山后要切记教诲“不能去找仇人复仇不能和同行女人苟且兄弟两人要永远在一起⋯⋯(大意)”随后点火自尽,兄弟俩泪流满面一个头磕在地上转身进城就找仇家PK去了⋯⋯ 片中真正的感情戏围绕着吴尊、韩庚和大S这三位明星产生——大S是仇家的女徒弟也算是遗孀,两个臭小子接下仇家产业后女人也跟着留下了,然后韩庚扮演的二奎稀里糊涂地就爱上大S扮演的木兰了,而木兰对二奎一直也是令人难以琢磨的稀里糊涂感情;吴尊饰演的大师兄开始貌似和木兰有点稀里糊涂的感情,但忽然半路不明不白地杀出个伊能静扮演的首长夫人和他稀里糊涂地搞在一起然后又稀里糊涂地把自己搞死了;接着二奎决定进京报家仇,归后危机之际木兰舍命相救,稀里糊涂中二奎忽然因为一起偷窥事件两人大打出手,这场先搏杀后亲热汁液淋漓的戏份道出了以往的无数稀里糊涂,同时也制造出更多稀里糊涂的感情,直接导致几乎感情破裂的师兄二人最终又产生稀里糊涂的感情,“大武生”险些变成“大腐生”⋯⋯ 期待《大武生》的影迷基本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冲着高晓松去的,从首映式当晚红地毯的京城众明星就能证明,郭德纲徐静蕾郑钧以及便衣潜入的王菲等,他们的年龄层可以代表一批观众;而另一部分,也是绝大部分的观众,很显然就是在红毯边上望着片中主角尖叫的粉丝们,他们大都较年轻,摆明了就是冲着帅哥美女来的。
面对这样的矛盾景象,高晓松选择了让所有高明的方式:我让你们笑。
上述的那些“稀里糊涂”加在一起,直接作用就是导致整个观影过程中观众们欢笑不断,年龄大点儿的在笑,年龄小点儿的也在笑,高晓松似乎真的拍了一部让大家心满意足的娱乐大片。
但话又说回来,这些“稀里糊涂”,这些笑声,到底是不是一贯以品味讲究著称的高晓松老师的本意?
这一点我们很难确定。
不过我们倒是可以联想一下这部电影的编剧是邹静之先生,以邹先生以往的作品风范及其对民国时代的了解,如今的《大武生》应该不是他所想呈现的风貌。
最后不能忘了对片中四位明星的表现做一句评价,这样说吧:在吴尊、韩庚和刘谦面前,大S演技好得就像一位伟大的表演艺术家。
《大武生》暗藏了“断臂”情节其实《大武生》里暗藏“断臂”情节,这说出去,别人会以为是笔者一厢情愿。
但是通过偶然手段,得到了《大武生》第一稿的剧本时,得知原本,高晓松是准备拍两个美男的“断臂”故事的,所以才找到花样美男韩庚和吴尊,两人都是属于美少年,而且不是那种硬汉式的美,都是属于细致的美。
但是广电总局认为这么好的题材,如果拍了“断臂”,就太浪费了,勒令高晓松更改。
但是高晓松不是简单的人物,暗藏了许多的“断臂”段落。
如果您还是觉得这是笔者意淫的话。
就看看一些原剧本的细节吧。
(1)众所周知,在影片《大武生》里面,余胜英余老板给二武生定了一个规矩:1、不能练天桥的把式;2、不能与花旦苟且;3、不到万不得已时不能与武生比武。
其实这三个规矩并不是真正的梨园行的规矩,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首先,不能练天桥的把式,片中根本没有天桥把式的元素,小孩自己射飞镖根本不能算得上天桥的把式,那为什么余胜英要定这个规矩呢?
其实导演删除了一场戏,在两个小孩两小无猜的童年的时候,他们俩在北京城里玩耍,看到别人在表演双簧,便彼此玩起了双簧,一个负责翻跟头,一个负责唱戏。
玩的不亦乐乎,而且彼此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情愫,感觉彼此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两人从小睡一张床。
还有许多暧昧情节然后两人互相产生好感。
而《大武生》中射飞镖的戏份其实是临时加上去的,所以才显得牵强。
对于第二的规矩,根本是胡编乱造的,为什么不让武生和花旦苟且,那是因为花旦的角色是后来硬加的。
这就说明了,为什么高晓松把大S花旦的角色设计的那么不堪了。
不仅和自己的师傅上演不伦之恋,而且又和自己的仇人,两个武生发生了感情,还有跟那个卢局长也纠缠不清。
高晓松本来就不喜欢这个角色,所以干脆就设计成了一个荡妇,但是为什么到最后,大S扮演的花旦又钟情于自己的师傅了呢?
抱着匾独自离开了呢?
因为她自己知道,二武生之间是相爱的。
自己是分不开的。
还有武生不能与花旦苟且,明显就是告诉你,武生可以和武生苟且~~(2)原剧本中两人的情愫是有很多细节可以表述的,在原始剧本中可以发现:小时候的一龙常常安慰二奎:咱们俩以后不管怎么样,一定不要分开,就算你要报仇,我也陪你一起。
像此种场景,原剧本比比皆是。
而师傅平时常常哼唱的曲目《郑风子矜》还有《楚宣王与安陵君》,里面其实就有不少是关于男同性恋间的情爱描写,这是高晓松高明的另外一点。
(3)待到二武生长大成人后,找岳江天报完了仇之后。
电影里面,他们俩看中了一套别墅,然后一龙就对二奎说:“以后咱们俩就住这里。
”其实原剧本里还有一句“永远不分开”,然后彼此互相注视,微笑。
在《大武生》电影里也不难看出,不管二奎看上了什么好玩的东西,一龙都大方的买下。
而二奎的神情和说话的方式都温文尔雅,像极了一个跟男朋友逛街的小女生。
而二奎也常常为了要照顾一龙的面子,为一龙解决一些琐事。
彼此常常去看电影,吃饭,都在一起。
虽说这兄弟二人这样很正常,但剧中二人一张一弛,互相逗趣的场景实在是有爱。
但是此场景又不能继续下去,会导致观众错觉。
只好让大S扮演的花旦席木兰来勾引一龙,但是勾引不成,因为一龙是喜欢二奎的。
这里就有观众要问了,那一龙不是还和一个冯师长的太太鬼混到一起吗?
对,这就是一个转折点,在舞厅,二奎一直在嗑瓜子,而一龙是和冯师长的老婆跳舞。
明显,如果二奎喜欢女人,他完全可以去搭讪,或者直接就有女人送上门来的。
但是他选择了一个人默默嗑瓜子,其中感觉,只有小女生可以体会的吧。
但是为什么一龙既然喜欢二奎还去和冯太太跳舞呢?
因为开始的时候,一龙和二奎不懂礼数得罪了卢局长,卢局长又知道席木兰一直在勾引两个武生,就很不开心想要弄二武生。
此时冯太太来告知一龙危险。
所以一龙不得不冒着二奎吃醋的风险来以美色勾引冯太太,希望可以假借她手摆平此事。
在舞厅跳完舞后,二奎醋意大发,要和一龙告别回去北平,此时感情很好的两兄弟怎么可能分开呢?
但是一龙却答应了,其实,一龙在保护二奎,他从冯太太口中得知卢局长对他们不利,所以就希望二奎可以暂时避避风头,而满身醋意的二奎却不知道,那是一龙的爱。
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其实如果想象二奎是个女性角色,很多事情的理解就是很容易的了。
(4)而当最后,一龙发现自己是最后一个王子的时候,心理防线马上崩溃了,既接受不了自己父辈杀了自己心爱的人一家,也接受不了二奎杀了自己全家。
剧本中,他们安静的对话,但是被删除了的一句话就是,二奎说:“我还是搬走吧,以后我们不能在一起了。
”后来在比武的前夕,一龙安静的想了一整晚,最后觉得还是爱大于恨,所以在被二奎打的时候尽量没有还手。
事实上,两位主演表现的非常好,从采访中也可以看的出来,其实他们看过原始剧本。
吴尊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采访的过程中说:“他一直在攻我,我一直没有还手,因为我是爱他、疼他的。
”而导演也是非常高明找到一个非常像模像样的韩庚来表现了内向的二奎。
二奎在比武前也说:“爹,娘,最后一个仇人找到了,没想到是我师兄。
他对我有恩,师父临终让我俩发誓一生友爱,我该怎么办?
”(5)故事的结尾,导演不得不不设计席木兰夺匾离去,不然二武生怎么在一起?
在二奎用力打碎了镜子之后,从镜子里面看到了一龙,然后他们紧紧相拥,相互抚摸对方的脸蛋,然后默默的流泪,因为他们怀念起一起快乐的日子。
还有故事的最后在公交车上那个段落,大家一定记忆犹新吧,非常有爱的对话,这个不用解释了。
不管你信也好不信也罢,《大武生》原本是准备出续集的,里面还有不少情愫。
但是由于刚刚拍摄完电影,导演就进去了。
不过据幕后人员说,原始剧本如果拍成电影,绝对更好看。
真不想多说了,看过如果还说好的我真觉得无语了。
剧本我觉得还行,就是导演太烂;演员除了大S和元彪那几个老演员都不错之外,其他的简直是......以前觉得拍好一部电影也没那么难嘛!
现在才意识到导演的重要性!
就那么好好的讲一个故事,真是不容易啊!
但我不得不吐槽的是:1、情节简直太跳跃了,感情发展毫无铺垫。
从头看到尾,我就不知道韩庚和大S是怎么就爱得那样死去活来了;吴尊和韩庚的性格前后变化就那么大!
2、不是说没有看过电影比较艺术化的处理,但这部片子看完让我觉得只有NC这两字可以概括!
其实剧本这样写没什么错,但只能说导演太不会讲这个故事了,或者演员不会驾驭这么些个内心那么丰富的角色。
---我一直没有关注过这部电影,导演就是唱歌的那个高晓松吗?
3、看完这部片子,我总觉得导演想要学习很多的电影风格,但最后是四不像。
可能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效果吧!
不会拍艺术片,那就好好拍一部偶像剧,泡沫剧也可以啊!4、关于吴尊和韩庚,表演我就不说了,气质我觉得和大武生这个角色完全不符合。
什么叫大武生?
看到最后没搞明白!
可能导演心中的大武生就是长得比较好看的男人吧!
看两个人那么潮的打扮,我不得不慨叹上海真是中国的时尚之都,那个时代戏子的打扮就已经有二十一世纪的风味了!
或者导演是想说吴尊和韩庚是从本世纪穿越回去的吧!
另外,按照导演的思维和拍摄风格,本片应该还有一条没有明说的暗线基情啊!
有木有,有木有!
导演真是煞费苦心,不过大家要仔细体会了,否则理解不了导演那么跳跃性的思维。
这是一次奇妙的观影体验。
当你坐在电影院里,听着周围发出的阵阵爆笑,你会恍惚以为你所在的应该是黄渤或者是周星驰所参演的电影场次;而当你听到周围的观众对这屏幕上两个将额头靠在一起的男人鼓掌喝彩的时候,你会恍惚以为你自己来到了酷儿影展or whatever。
但对不起,这里是《大武生》的放映场。
那个曾经看似牛逼的手绘分镜预告片,那个曾经号称超越《叶问》的“铜炉火锅”对打,都在影院这样欢乐和谐的氛围里化成了无限泡影,只余下一句句仰面问苍天的疑问:“说好的正剧呢呢呢呢呢呢。。。。?
”■ 明目张胆卖腐 好吧,其实本不该怀疑这是一部致力于卖腐的片子。
它的cast一出来,它的宣传一出来,明眼人都心中有数。
但看完片子,才不得不对于导演卖腐卖得如此明目张胆大张旗鼓深感佩服。
您还不如直接打着“同志片”的旗号出来得了,免得无辜的纯洁群众在影厅里被身旁腐女的桀桀怪笑吓倒。
什么?
您说这就是兄弟情谊?
坑爹吧,这样的叫兄弟情谊,那世上的兄弟都去搅基了。
现在,就让我们来好好得来数一数这两兄弟之间的基情时刻。
【一见倾心】什么叫一见倾心,什么叫一见钟情,什么叫看对眼?
追溯到关一龙和孟二奎的相遇,我们可以找到答案。
凭什么那么多人斩首,关一龙一眼就相中了孟二奎?
凭什么他两于茫茫人海当中瞬间看对眼?
甚至关一龙还央求他师父去救孟二奎于水火?
(而且孟二奎就站在那里待斩了,他师父区区一个唱戏唱得好的武生,何德何能轻松救下一个死刑犯?
)凭爱啊。
此时容我唱一句:“只是因为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再也未能忘记你容颜”。
【再见患难】这俩小崽子陪他们师父经历了从事业巅峰到身败名裂的戏剧性转变,一起在山中度过了刻苦练功的悠长岁月,其间一起面对面罚站、一起并肩看星星看月亮的次数数不胜数,更不用提天天抵足而眠了,堪称培养起了青梅竹马式的最牢固感情。
【家长之命】或许你会注意到,这俩小崽子长大下山的时候,他们的师父嘱咐了他们三项不许。
一不许练下三滥的功夫,比如飞刀;二不许和武生比武;三不许和花旦苟且。
而且从影片最后来看,还有一项嘱咐是“俩兄弟要好好在一起”。
稍微琢磨一下,“不许和花旦苟且”,恩,没说不许和武生苟且。
然后,俩兄弟还要好好地在一起,师父您老人家存得是什么居心啊!
【渣攻成长史】下山之后,我们这两位帅哥就即将从两小无猜时代慢慢进入相爱相杀虐恋情深时代。
孟二奎从一个天真善良的忠犬演变成了一个是非不分的渣攻,着实令人想打。
一开始是“什么都听师哥的”,再后来是被某个甩饼脸女人勾了过去,然后与师哥关一龙上演相爱相杀的戏码,当他们扭打着从二楼跌下来,关一龙为了保孟二奎周全而自愿单腿致残的时候,我相信整个影厅的姑娘们心都化了。
但渣攻孟二奎居然还落井下石用根破木棒子击打他师哥的脑袋!
当鲜血顺着关一龙的额头流下来,当他瞪着一双深情的双眼凝视孟二奎的时候,周围的姑娘们已经骂孟二奎这个渣攻骂出声。
【女人的自动退出】都是因为席木兰这个女人的设计,原本相亲相爱的两兄弟才一次次上演虐恋情深。
但这个女人复完仇之后,拍拍屁股潇洒走人,还赠语:“你们好好地在一起吧”。
简直就是这两兄弟情感之路的通关BOSS,打败她之后,王子和王子就可以幸福快乐的生活在一起了。
【宿命的重逢】我颤抖地忍不住要用这个小标题。
失踪了那么久的师哥,偏偏在师弟最脆弱的时候就出现了。
他俩眼含热泪,互相抚摸对方的面庞,执手相看泪眼凝噎。
最后,两颗迷路的头终于靠在了一起。
此时此刻,电影院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人们纷纷抹泪,多么不容易的一对啊,还好有情人终成眷属了!!!
看着这两兄弟这样一路走来,您还敢说他们之间不是爱么?!
如果这都不算爱?!
■ 莫名其妙搞笑早就料到本片会是一部腐剧,但还真没料到会是一部爆笑腐剧。
除了设计的笑点确实起到了逗乐的作用,全片还充斥着许多莫名其妙的笑点,惹得全场观众连连爆笑。
说实话,韩庚的脸第一次特写出来的时候,整个厅就爆笑了;吴尊的声音一出来的时候,整个厅就爆笑了;刘谦那句“我是您的忠实票友”一出口,整个厅也爆笑了;韩庚那句撒娇的“师哥”一出来,整个厅更是爆笑了。
可能是因为韩庚吴尊的演技太稚嫩,导致了严重的出戏感。
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觉得是在认真投身一个故事,而是看着他们熟悉的两个演员在一板一眼地念台词。
有种莫名其妙的喜剧效果。
所以说,《大武生》是部很神奇的电影。
它绝对说不上是一部好片,但如果当做搞笑片来看,它某种程度上算是。。。
值回票价?
如果当做腐片来看,它更是。。。
名副其实?
-PS:大家不要纠结攻受问题了。。。
这个只是个人喜好
美女有约没办法才去的,观影当中数次让我想自插双目而死,完全是舍命陪美人啊!!!
我觉得就冲这个她都应该对我以身相许吧??
精舞门和这部片子比起来简直像教父一样经典。。
兴许高晓松这个时候能躲在监牢里是件好事儿。
想他一派才子做派,心高气傲,没准真真接受不了一众魑魅魍魉对《大武生》的恶言相向。
在这个全民皆腐的年代里,一对儿武生唱主角的影片想不被人说腐都难。
所以,尽管高晓松素来青睐小鸟依人型佳丽,但也难逃腐众因这部电影开始追溯探他的断背史,八卦他的性取向。
这该让一位一心将电影视为“世上最有魅力的事儿”,将《大武生》比作生身骨肉的新锐导演情何以堪?
说上面这些,只是有些为《大武生》扼腕,为高晓松打抱不平。
尽管电影还未正式上映,但在这样一个一小撮人习惯性为国产影片盖戳,大部分人又喜欢追着前者的屁股堆儿人云亦云的大环境下,笔者不得不为《大武生》的前途担忧。
当一部分人为《大武生》盖上“烂片”这个戳的时候,必然会将更大部分的人阻在电影院门外,最终让票房一败涂地,从而彻底抹杀这部“烂片”的存在价值,以及对中国电影行业的积极意义。
笔者没必要昧着良心非要认为《大武生》是惊世骇俗之作,这部电影被称为烂片并不为过,但难能可贵的是这部烂片难得有章法。
转行做导演的高晓松,在经历了《我心飞翔》的大晒才华,那时花开》的无耻炫技之后,终于放下矫情和清高,踏踏实实接受了电影的游戏规则,一招一式按部就班的制作(没错,是制作不是创作)出了第三部作品《大武生》。
影片一开始,任谁都可以嗅出高晓松这回的野心。
哇呀呀,大幕启,既有家仇又有族恨更有旧时代梨园华丽展现负责满足观众的猎奇心理,清新至极的武生范儿打斗负责满足观众的眼球,再加上“双生一花旦”的角色设置难免发生的三角关系,会让人误以为这是一部誓与《霸王别姬》比肩的里程碑式大片。
但随着剧情展开,观众就会很快发现被华丽的开篇蒙骗,故事急转直下落入了连环复仇的俗套之中,更何况无论是复仇的桥段,还是解扣的套路,都降格为三流电视剧的水准。
最后,影片草草收场,留下一句“一龙还能唱,二奎还能打,他们还能带徒弟”,自以为是的open ending,真是惹人牙根发痒。
要说这部电影不烂,可以有千百个理由;要说这部电影烂,理由只要一个就足够了,那就是导演只是迷恋上了一种说故事的模式,对于讲故事最该需要的倾诉欲望,从《大武生》里一点儿也没看出来。
无论给电影附加上多少商业期盼,说到底一部电影最根本的属性还是艺术层面的,所以一个缺失倾诉欲望的导演,只能按照工业流程去制作一部电影,而不是创作。
而没有创作支撑的影片,说到底是没有灵魂的,这就好比你学的会“唱念做打”也未必唱得出打动人心的好戏是同样的道理。
这就难怪为什么《大武生》花了足够多的钱,一招一式跟着美国人学制作,到头来却无法虏获观众心得最根本原因。
于是乎,高晓松抱定美好的愿望,也开了个好头,却最终搞出了一部惹人嫌弃的作品。
导演如此,也就无怪乎其他人无力回天了:邹静之的编剧技巧没有发挥空间;也不能怪罪洪金宝大哥更像是接了个行活,随便将《叶问2》中的桌上对垒复制为《大武生》最重头的打斗场面;更不能指望吴尊、韩庚、刘谦三个电影圈的菜鸟,外加一个花瓶大S,能把影片撑起来。
《大武生》之烂似乎已经不可阻挡,但是这部影片提供的行业范本,以及对行业的积极意义却是不能抹杀的。
一个导演不自命不凡甘愿俯身向好莱坞讨教(当然这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钱来决定的),也心甘情愿从市场角度出发把作品包装成“粉丝电影”,这就是最好的样本。
中国电影市场的崛起需要更多这样的导演,把驾驭大电影的骄傲和指导文艺小品的天分留给导演中的少数派,更多的导演应该向技术派和市场派低头,才能让整个产业充满活力。
一个被许多电影人排斥的搞音乐的高晓松能做到的,其实很多电影人并没有做到。
如果《大武生》能让更多导演惊醒,这就是高晓松跨界转行带来的最大意义。
听说,《大武生》宣发到翻天覆地之时,高晓松正深居牢狱研读《大英百科全书》。
这倒真不失为一件妙事,因为已经掌握了技巧和市场规则的高晓松厚积薄发,若为下一部影片注入灵魂,那到时候谁也拦不住高晓松被圈内人毕恭毕敬尊称为“高导”了
在影片结尾处出现了一行字幕:“从此以后梨园行再也没有过比武。
”其实我相信在此之前也没有这种无聊的比武的,可能编剧自己最后想起来都觉得不好意思了,于是就加了这么一句。
陈凯歌的《梅兰芳》中也有小梅兰芳和十三燕斗戏的情节,但那里拼的是上座,靠的是唱戏的本事,这我信服。
但在《大武生》里,武生比武比的不是戏里的玩意儿,而是比打架,把你打趴下了我就是泰斗你就是不入流,这太可笑了,如果派两个武林高手下山,是不是能把全梨园行武生的枪都给撅了呢?
整个《大武生》的恩怨就建立在这个儿戏一般的设定上,这让我对整部影片的感觉都很荒诞,难以入戏。
即使达不到《霸王别姬》和《梅兰芳》那种对京剧艺术本身的尊崇,也不带为了胡编剧情而把老祖宗的这些玩意儿这么糟蹋的。
这种霸王硬上弓式的恩怨故事,导致全片的节奏都很奇怪,情绪转折也很突兀,看得人很不舒服。
同时被糟蹋的还有洪金宝,其实电影里基本上所有的打戏我都觉得很多余,因为这里没有什么是必须通过打架来解决的事情,于是洪金宝的动作设计也都是毫无亮点的行活。
武打这个东西必须附着在强有力的戏剧冲突之上才能显示出冲击力来,可惜《大武生》根本就没有提供这样的情绪铺垫。
可以说京剧和武打在这里都是打酱油的,而且这个酱油根本没有入味,地位很尴尬。
其实比调料不入味更严重的问题在于主料的搭配不当。
我不知道高晓松到底是出于什么趣味搭配出这么个阵容来,其实用吴尊和韩庚没有错,走粉丝路线也不是不可以,这两个人中只能留一个,因为这两个人的外形、戏路和偶像风格太接近,导致两个人物的辨识度都不高。
按正常的创作思路,这里肯定要搭配一个演技能压得住,而且有差异性的演员的。
平心而论,初上银幕的韩庚比吴尊表现要更好一些,吴尊的表情和pose都很做作,而更失败的是刘谦。
我不知道刘谦有没有演技,但至少在《大武生》里他所呈现出来的完全不是人物的状态,我总觉得他的下一句台词可能会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了”,他的本色离上海滩警察局长这个角色很远,表演又很随心,让我很出戏。
这三个男主演的搭配让这部影片阴气很重,而且有种男色过剩的油腻感。
其实《关云长》的失败已经说明玩腐那一套现在已经吃不开了,大家能拿这当个噱头来调侃,但没多少人愿意为这个噱头买单的。
俗话说,没有糟糕的演员,只有糟糕的导演。
高晓松作为一个导演,有他可取的地方,《大武生》在视听品质方面还不错,但我觉得至少他对演员的引导和调度是相当无力的。
他以前的长片所用的演员,如《那时花开》中的周迅和夏雨、《我心飞翔》中的陈道明等,都是对角色有自我诠释能力的演员,而当起用吴尊、韩庚这样的靠脸蛋吃饭的粉丝系同学时,他调教演员的短板就显露出来了,奉劝他以后还是不要再拍粉丝电影了。
看《大武生》就如同是吃了一碗酱油拌饭,被扑鼻的被调和过的酱香味所掩盖的,只是乏味松软的白米饭,无营养,无回味。
【新京报】
对于昨晚无聊的电影观感,我本来不愿意发表什么评论的,但是今日在《看天下》这个本杂志上看到商业宣传稿后,有一些愤怒。
那篇文章这么写到“其实,剧组当时在选角色的时,就确定‘这是一部给年轻人看的戏’” ,还有“有业内人士质疑,片中京剧花车上街巡游,摩登的法式浴缸,以及周围的道具装饰太具现代感,会令观众的代入感和共鸣度下降。
不过对于也爱吃着爆米花享受西式大片的年轻人来说,又有多少人会注意这些呢”......等等一些对该片的溢美之词和狡辩之语。
《大武生》这个部片子在作为商业片上的宣传无疑是成功,各种话题在电影开机之初就能“hold”住大家的眼球。
可是作为一部电影,它似乎定位的不是很清晰。
美女帅哥,国粹、特效、爱恨纠葛,虽然俗套,但是也可以俗套的很好看,但是肿么在这部片子里就是那么的不对味呢?
说实话,我并不太乐意花钱到在电影院看这部戏的,但电影的第一幕那个小胖子用嗓子先声夺人的那一幕,我有些放下了成见。
但是我还是十分的警惕的看着荧幕,生怕有什么“雷”下来我躲不开。
到最后我还是躲不开,当女主设计并爱上男主,男主都死光残光的时候,当韩庚哑了,吴尊基情无限的抱着韩庚的时候,而当吴尊搂着韩庚的时候说,“只有这点我们做到了.......你怎么不点头啊.......难道.....你...”我感觉五雷轰顶,甚至认为李安曾经来客串。
绝对不是宣传稿说的那样“赶上了‘莎士比亚’这种经典,演出来也是别有味道"。
或许这是“一部有娱乐精神的青春偶像片”,但一定不是“故事讲得极其成功的商业片”。
至少我是没有明白为什么电影最后的走向会这样。
我相信也有很多童鞋不明白,场中不断哄笑声,俨然是证明,特别是在大S和韩庚突然的感情高潮,和最后有些狼狈的结尾时,我后面的一对女生笑的最为大声,还有我顶着粉丝称号的小猪同学也不得不笑了。
到最后,我来说个大方面的,近几年来中国电影鲜少有好的作品诞生了,本来中国电影星光溢目的戛纳电影节上也,,,,,,我认为这是不单是新生代演员和导演青黄不接的原因,更是中国电影人在这个时期追求最大化利益的躁动的心在作祟,拍出了各种大制作的烂片。
那篇文章中还有这么一段话“据说有很多当时没有投资该片的投资方,在看完电影后咬牙切齿地表示,要是当时启用陈宝国、孙红雷等老戏骨出演,可能会成为又一部经典大片”,如果《X国》是一部经典的话,那无疑是再创高峰啦。
诚然,我不是科班出身,要我拍我也未必能拍好,但是我至少在看了不少TVB电视剧和不少美国大片后,我还愿意静下心来看一些看似沉闷而精彩无比的书,还愿意在看到IPAD各种好之后,一直压抑自己的购买欲,当然我还是哈那些新技术的,而且现在我还在吵着要新手机,对买个新nano跃跃欲试。
以上,完了,不是影评哦,亲!!!
刘谦nnd
其实我觉得这部片子本可以挺好的,可是由于后期剪辑和制作,搞得特别粗糙...看了影评,发现一个惊天大秘密,大S背后原来纹的是俏江南啊!!!
前半段还行,最后太扯淡了
挺好看的,
披着京剧外衣的武打片,不过一串挂珠就把二奎忽悠了,也真够2的
剧情还是有些亮点的,洪金宝的武术指导也很到位,比今年的关云长、战国之类要好很多。如果一开始就带着看烂片的心态去看的话还是会有意外的惊喜。最终1龙和2奎还是走到了一起啊~!
刘谦这哪是客串啊,怎么也是男2号了吧。服装,画面,武打都不错,把韩庚换了就好了
哈哈哈。不解释了。
一部个人趣味浓厚的奇情小说,还行,没那么烂吧。
这片子看前半段以为就韩庚是有条理的,结果复仇那段把我看得一愣一愣。没有师兄当年就他,他都死了好吧,还报什么仇。韩庚和吴尊,我总觉得这2人的暧昧兄弟情是导演故意的,这其实蛮下三滥的。这结局,怎么都好啊,哑了一刚!我是冲着大S看的,不喜欢她京剧扮相,民国扮相是好看的。韩庚+,伊能静-。
关一龙还能唱,孟二奎还能舞。
各种狗血剧情!
抵制五毛 人人有责
首映的时候去看的,很紧张,但是看了之后却觉得意外的好,喜欢孟二奎这个角色,仇恨,恩情,爱情,好多东西纠结起来,却又不显得累赘,而且韩庚也把握的很好,最喜欢看他的眼睛,眼睛里很有戏,因为喜欢电影所以给四星,又因为喜欢韩庚,所以五星。
特別想對俺過去罵過的《三槍》、《無極》、《異度公寓》等片的創作者們真誠道歉。過去俺太沒見識,恨不得罵死你們而后快。直到看了《大武生》,俺才終於知道,和高曉松比,你們都不是傻逼,你們是多麼的才華橫溢、冰雪聰明、學富五車、深刻、幽默、敏感、文藝、知性、理性、完美。你們的電影都是經典。
人生成长的路上,或许朋友亦是敌人,但不要忘了,他还是朋友
我的国里只有仇恨吗
竟然还不错,都是高晓送酒驾断送了这个片子啊
大S服装秀
好基啊好台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