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透着酸、甜、苦的好片子,那种淡淡的味道让心跟着一起颤动,喜欢虽然年老但依然美丽含羞的罗丝阿姨,喜欢最后她牵着自己的傻姐姐在公路上捡垃圾,那么现实的美好。
第一次看《焦糖》,是被它的名字和海报吸引。
一个身材妙曼的女子拉开百叶窗往外看,留下美丽的背影。
阳光从窗外射入,画面是温暖的焦糖色。
片子是有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担任导演和主演的讲述黎巴嫩日常生活的浪漫喜剧。
第一次看见纳迪·拉巴基,便感叹她的惊艳。
浓密的纯黑色长发,烟熏妆下的双眼炯炯有神。
大花吊带裙子与她的蜜色肌肤是如此相称。
看完电影后,我更感叹她的深刻与勇敢。
她的片子批判了黎巴嫩社会对女性的歧视,在阿拉伯语国家、伊斯兰教和天主教的国家引发争论。
第一次看的时候,我看不懂5个女人的抗争。
但我喜欢《焦糖》的画面与配乐。
整部电影的色彩基调是暖暖的焦糖色,每一个镜头都是一幅美丽的画。
电影的音乐很有黎巴嫩的特色。
另外,电影也展现了黎巴嫩任命的生活。
比如在结婚的时候唱一种很奇怪的歌。
半年后,我第二次看《焦糖》。
这一次,我被她们的抗争深深感动。
拉亚里(Layale)我深爱的美丽女子。
她与一位已婚男子相爱,每天都在等待。
等他来找她,等他离婚。
当她遇见他善良的妻子与可爱的女儿,她明白他无论都不会离婚。
妻子甜蜜地对她说“他就喜欢我现在的样子”。
拉亚里是勇敢的。
她爱着不属于自己的东西。
也许从一开始,她就知道没有未来。
义无反顾的爱,我一向很崇拜。
和很多家庭一样,拉亚里的父母希望自己女儿早日结婚,生儿育女。
父母的期望和他的若即若离,拉亚里应该撑得很辛苦吧。
后来,她放弃了他。
不是因为她懦弱,而是她懂得爱自己。
一个女人,要先学会爱自己,才能有资格相爱。
我很喜欢她对警察先生的回眸一笑。
如此美丽的女人,应该受到爱护。
那位英俊的警察,把爱藏在某个角落。
还好,最后他勇敢走进去了。
尼斯瑞(Nisrine) 她在男友家里扮演端庄的女孩,小心翼翼地维护自己的圣洁。
然而,她的王子不是她的第一个男人。
她害怕会因此失去他。
后来,她在姐妹的陪伴下做了修复手术。
与其说这是导演对于处女膜修复的赞同,不如说是女子对于处女的无奈。
为什么男人一定要要求自己的女人纯洁无瑕?
当一个女人决定奉献自己的时候,何曾不是希望与对方长相厮守?
只是故事出现了转折,以她们不希望的状态发生。
她们也很伤心的。
为了留住男人,她们选择了欺骗。
对于那些所谓传统的国家,我觉得可笑。
男人凭什么要求女人纯洁如玉?
我感到悲哀。
尼斯瑞纳无力的抗争。
怎么样都好,婚礼上的她很美丽。
瑞玛(Rima)她常常带着耳机,没人走进她的世界。
她在美容院里,充当男生的角色,拉发电机,修热水器什么的。
当她走进美容院,一切都悄悄改变,在她们无声的眼神对视之间。
她第一次走进来,头发挽成优雅的髻;第二次,简单一束;第三次,黑亮的披肩长发,然后剪了个短发。
她在瑞玛的影响下,慢慢挣脱家庭的束缚。
关于同性恋,片子讲得很婉转,也很细腻。
也许女人间的爱就是这样。
詹美尔(Client Jamale)美容院的长期顾客。
她是一个悲哀的女人。
不断地美容不断地试镜,想留下或者展示美丽。
然而,她是一个被丈夫离弃的两个孩子的母亲。
某个程度上说,她是可敬的。
她没有被生活压倒。
哪怕每天要做家务,哪怕没有男人爱,她也要坚持自己的美丽。
她的抗争,让我觉得心痛同时敬佩。
罗丝(Rose)她的生活是很让我同情的。
她到美容院做了头发,化了妆,精心打扮。
她呆在房间里哭,卸掉妆容。
最后,她没有赴约。
男人最后也离开了,穿着她改的不合身的西装。
孤单的罗丝渴望一份爱。
然而,她有自己的责任:疯了的姐姐莉莉(Lily)。
人生中,除了爱情,我们还有很多要面对的。
很多时候,我们也是能牺牲爱情。
不是我们不敢追求幸福,而是无可奈何。
生活就像焦糖,有甜蜜也有苦涩。
以美容院为中心的5个女子在抗争,我们也在抗争。
生活有时候真得很无奈。
虽然我没有吃过焦糖,但我相信它的甜味多于它的苦涩。
如果用hard candy来形容未熟的叛逆少女 caramel 则是熟女的恰当符号 经过历炼的成熟身体 细心品味才能捕捉她的细腻 柔滑 醇美 同时也要包容她的小心隐藏的那一丁点儿苦涩 回味时尚有甘甜存于舌尖慵懒的色调 哀怨惆怅的低吟浅唱 都如美人儿Layale 那忧郁婉转的眼神和焦糖色的皮肤般美好 很美很细腻的一部电影 可能是因为题材的关系 手法很内敛甚至有些拘谨 节奏很慢 中间不得不停下来折腾点什么才能再次集中精神看下去 但总的来说是很值得推荐的片子 柔软的女性视角 男人们都成了配角 他们的出现仿佛也只是女人们的陪衬和道具 镜头下的女人都美丽善良 美人儿Layale 爱上了有妇之夫 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不是处女的事实而去做了处女膜修复 更年期的落魄女子无法面对自己逐渐老去的身体 用红颜倔强的维护着最后的尊严 女裁缝为了照顾自己神经质的老姐姐 主动放弃再次幸福的权利 同性恋的姑娘也只有在心爱的人来洗头之时 才能享受短暂的凝视与爱抚 他终于打起精神小心翼翼的走进她的理发店时 节奏突然就欢快起来了 悄悄注视着专注工作的他的天使 那么美好 两人都怦然心动 他的笨拙也变成了可爱 女人是一定要懂得爱他的人来疼的 爱你值得爱的人 他若不珍惜你 再美好的感觉 再美的女人 最终也会等成一支枯草 所有的惆怅美好都融化在结尾婚礼的笑容中 包括她们那些悉心维护的小秘密 如焦糖的甜美裹住了那不易察觉苦涩 有些人放弃了抗争的权利 有些人还在默默地战斗着我真高兴 除了自己 没有什么可以束缚我们追求幸福的权利 去追逐你想要的幸福吧 只要足够勇敢 一定可以找的到的
很久以前看的《焦糖》,当时一个很喜欢女性电影的朋友极力地推荐,因为很信任她的欣赏品位,所以就义无反顾的找来看了。
第一次看黎巴嫩导演拍摄的电影,影片中所展现的画面和以往的想象有些许的不同。
就像上半年的《追风筝的孩子》和《我在伊朗长大》等电影所反映的一样,我以为在战火频发的国度里,人们精神与心智也必定是不得放松的。
而身处巴以边界的黎巴嫩,也是深受战乱冲突影响的地区之一。
但是,电影的开篇却充满了美国式的味道,一个路边的美发店,几个明艳的年轻女郎,家长里短,絮絮碎语,都是看似闲散而明快的生活。
拉亚里是美发店的台柱,任何糟糕的发型都可以在她的手中化腐朽为神奇。
性格天真又自恃清高的她,却陷入了一场有夫之妇的不论之恋。
尼斯瑞是拉亚里的好友,相貌甜美的她,正要迎来婚礼。
但是,尼斯瑞已经不是处子之身,在宗教管家依旧严谨的国家,尼斯瑞也陷入了烦恼之中。
瑞玛是个极赋个性的女孩,独立、坚强、我行我素。
不过,她似乎拒绝了所有对她示好的男人们,而对偶尔途径小店的乌发美女关怀备至。
理发店的老主顾詹美尔是个无法面对衰老的女人,她不断地尝试各种新潮的发型,却永远也搭配不上她那张不再年轻的面孔。
理发店隔壁的女裁缝师罗丝终年照顾着神智错乱的疯姐姐,一直未嫁的她在晚年迎来了自己的爱情:一个愿意为她把已经剪好的裤子再剪一次的老绅士。
在她鼓起勇气去迎接幸福的时候,疯姐姐的纠缠最终牵拌了她的脚步,迟迟等不来她的老绅士穿着只及脚踝的裤子无奈离去。
就是这样简单还有些繁杂的剧情却让我觉得异常舒心。
婚外情,处女膜,性别,衰老,责任……女人们的苦恼让生活从暴乱的紧张中放松下来。
让我对黎巴嫩忽然萌生了一些好感。
这些动容在日常生活中的女人,这个国度看起来也从容了很多。
如果你问,那除此以为影片里还有更多么?
我的回答可能会让你失望:不,没有了。
这就是焦糖的全部。
几个女人的日常生活,跨越20,40,60岁的女人们,面对困扰,追逐着幸福。
就像结尾处一曲让很多人魂牵梦绕的曲子“mirror”,《焦糖》是女人们自己照镜子。
也许男人们会从心底里排斥这样的女性电影,她们胸无大志,一生在感情中困惑。
但是,这不就是女人的本质么?
爱她就爱她的全部。
至少,最为女人,我觉得这部电影可爱至极。
看小国的电影就是如此,你得有耐心,得忍受它的絮絮絮叨叨,得忍受它的缓慢展示,得进入它特定的情境,得了解它文化的点滴。
剩下的,就是沉下心来,慢慢地体会,体会这种独特的生活,体会生活中的甜蜜与艰辛,还有阴霾和阳光。
《焦糖》是一部来自黎巴嫩的影片,故事就发生在黎巴嫩的首都贝鲁特。
不过,影片的贝鲁特没有战火,没有血腥,也没有宗教的冲突,只是暖暖的阳光下一群叽叽喳喳女人的故事。
故事也很寻常,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事情,可以发生在世界上任何角落。
影片中的每个女人都有自己的心事,而能让女人心里荡起涟漪的无非情。
故事不激烈,总是淡淡的,三个开美容院的年轻女人,其中一个即将结婚,却又担心丈夫发现她已不是处女;一个徘徊于别人的婚姻之外,不过她的身旁也有个暗恋着她的警察在徘徊;另一个则一身男性化的装扮,总有位美女来找她洗发。
还有一个常来的顾客,是个容颜老去的演员,总是去试镜。
还有两位邻居,也是两位年老的女人:孤独一生照顾着妈妈的裁缝罗丝和她那老年痴呆四处捡废纸絮絮叨叨的姐姐。
她们有苦恼,她们也有甜蜜,天底下的女人,都是一个样。
当然也有不一样的地方,这也是影片迷人之处。
因为这是在黎巴嫩,这是在贝鲁特,这是个古老的国家,这是个复杂的城市,这是一段战火停息难得阳光灿烂的时间,这是一群生活在贝鲁特的女人。
这些女人有着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信基督教马龙派的,也有穆斯林,他们共同生活在贝鲁特这个宗教之城,各种文化的杂陈,正是黎巴嫩最迷人之处,也是电影最迷人之处。
它展现的是与电视新闻或者报纸杂志完全不一样的黎巴嫩与贝鲁特,他们与我们一样,在阳光下生活着,恋爱着,享受着,也苦恼着。
这是一群与我们头脑中印象完全不同的黎巴嫩女人,没有头巾,也没有战火的影响,相当的现代。
究竟那一种黎巴嫩女人是真实的?
电影中还是媒体中?
也许都是真实的,只是事情的一体两面。
有战争,也有宗教,但更多的是日常的生活。
毕竟平静的生活才是人们所向往的啊。
遍地的阳光,还有阳光下寻常的生活,古老的街道上,不同的宗教背景下,人们和谐相处,安静地爱着烦恼着,我爱这样的黎巴嫩,也爱这样的贝鲁特。
《焦糖》是我在天涯影视评论捡到的电影。
某天看到一个帖子,楼主在晒自己的私家珍藏,口味大抵跟我相近,其中《焦糖》我没看过,话说天涯不比文青聚居地豆瓣,能找到小众文艺片的几率还真不高,赶紧找来,直到昨晚才有时间欣赏。
《焦糖》片如其名,看完之后就像喝了一杯焦糖玛奇朵,甜蜜中略带苦涩。
影片围绕贝鲁特的一家美容美发店展开故事,讲述了五个女人各自不同的人生,时而甜蜜时而忧伤。
我对于贝鲁特的印象,多半来自于小时候看的《新闻联播》,什么暗杀啊,汽车炸弹爆炸啊,好像多发生在那里,在我心目中,那个遥远的地方仿佛是世界恐怖主义的发源地,老百姓多半民不聊生。
看过影片之后我才幡然悔悟,《新闻联播》给我幼小的心灵留下了多么巨大的阴影。
本片的导演、编剧以及主演都由纳迪·拉巴基(Nadine Labaki)担任,这个美女的美貌跟她的电影一样让人惊艳。
她用女人特有的细腻让整个电影始终笼罩在一种甜蜜温馨又带着淡淡忧伤的氛围中,连光影都是焦糖一样的蜜色,配乐也非常具有异域风情,非常好听,让人有种微醺的感觉。
一个美貌却最终输掉爱情的小三儿,一个要去做处女膜修复手术的新娘,一个被符号化了的女同性恋,一个进入绝经期却还要假装年轻的群众演员,一个为了照顾自己疯子姐姐而放弃爱情的老裁缝。
在贝鲁特这样一个保守的宗教气氛浓厚的国家,导演用看似轻描淡写的巧妙方式触及了有悖于传统价值观的很多话题,比如传统的婚姻、女性贞操以及同性恋。
看完这部电影,我不由得想到了张信哲的那首《白月光》。
白月光心里某个地方那么亮却那么冰凉每个人都有一段悲伤想隐藏却欲盖弥彰
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何以为家》在中国大陆的热映,让很多中国影迷开始注意到来自黎巴嫩的女导演纳迪·拉巴基。
在国际影坛,纳迪·拉巴基早已经是有一定份量的电影人。
她可以说是戛纳电影节的“亲女儿”,第一部长片《焦糖》(2007)便入围“导演双周”单元,2011年,她的《吾等何处去》又入围了“一种关注”单元,2018年,《何以为家》不仅入围了主竞赛单元,还一举拿下了评审团奖。
十余年间,纳迪·拉巴基已经在戛纳电影节这个当代艺术电影的殿堂完成了“三级跳”,成就斐然。
纳迪·拉巴基除了是一名导演,也是一位出色的演员,她出演了她导演的大部分作品的,有时候还是“女一号”。
《焦糖》便是纳迪·拉巴基自编自导自演的作品,讲述了贝鲁特的五个女人的故事。
《焦糖》是一部群戏之作,五位女主角的戏份相差不大,但纳迪·拉巴基仍然算得上是“女一号”。
贝鲁特是黎巴嫩的首都,是中东-西亚地区最西化的城市,有“小巴黎”之称。
黎巴嫩历史上曾先后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罗马、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统治,一战后成为法国殖民地,1943年获得独立。
正是在如此复杂的历史处境下,黎巴嫩成为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交汇之地。
在黎巴嫩,基督教人口曾一度占据优势,但五次中东战争使得大量的穆斯林难民涌入黎巴嫩,从九十年代起,伊斯兰人口逐渐占据了优势。
也许是受基督教文明的影响,相对于中东-西亚的其他伊斯兰国家,黎巴嫩算得上是比较“开化”的伊斯兰国家。
贝鲁特作为黎巴嫩首都,自然也成为了中东-西亚最“开化”的首都之一。
那么,生活在贝鲁特的女人们,在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里,她们能够享受到多大程度的“开化”呢?
《焦糖》给出了一个比较生动、具体的答案。
《焦糖》的故事主要发生在贝鲁特的一家美容院。
这家美容院的顾客基本上都是女性,因此,这里算是女人们的一个比较私密的空间。
在美容院工作的有三个姑娘,拉亚里(纳迪·拉巴基 饰)、尼斯瑞和瑞玛。
詹美尔是一位徐娘半老又不服老的前演员,是美容店的常客。
美容店隔壁的裁缝罗丝和美容店的姑娘们相熟,也时常帮她们一点忙。
相信很多国人对中东-西亚伊斯兰国家的女性的印象是,她们大多缺乏基本的“自由”,出门要带面纱,好一点的戴“希杰布”(能露出正脸),比较严格的戴“尼卡布”(只露眼睛,甚至可能眼睛都不露),她们很少外出工作,主要从事家务。
但在黎巴嫩,女性一般是可以“抛头露面”的,比较传统的穆斯林妇女也就戴“希杰布”。
《焦糖》中的五位女性,尼斯瑞应该是穆斯林,因为她出嫁前,她的母亲是戴着“希杰布”跟她“谈心”的。
其他四位女性的宗教属性,恕我眼拙,我未能清楚辨别。
影片中有一场戏是天主教的宗教游行曾到达美容院,可以肯定,美容院里应该是有基督徒的。
贝鲁特虽然比较“开化”,但从五位女性的遭遇看,她们的生活也处处受到伊斯兰文化的影响。
影片中,拉亚里爱上了一位有妇之夫——她幻想着对方会为了她抛弃原来的家庭。
这让她在家庭生活中显得非常被动与难堪——她的家人不时“催婚”,让她有苦难言。
她想与心爱的他共度生日,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地方。
原来,在贝鲁特,单身女性要到正规的酒店开房是很困难的。
她不得不冒充已婚妇女去开房,却被要求提供已婚证明。
不得已之下,她只能到一家不正规的酒店开了房(色情酒店之类)。
房间很脏,她只好自己搞清洁。
她还费尽心思布置了“甜蜜现场”,结果,心爱的他并没有出现。
其实,这位有妇之夫自始至终都没有在影片中“出现”,这样的“安排”进一步强化了拉亚里的爱情的虚幻性。
不过,现实中,一位爱慕她的舍不得给她开罚单的交警一直默默地守护着她。
爱情幻灭之后,拉亚里终于注意到了现实中的他。
尼斯瑞婚礼在即,却陷入了深深的忧思——她不是处女。
作为穆斯林女性,婚前性行为是“有罪的”,更何况,和尼斯瑞发生关系的那个他并不是她的未婚夫。
贝鲁特的“开化”在于,这里有可以修复处女膜的医生。
在现代文明中,“处女膜”只是中世纪的“魔咒”,但这个“魔咒”在穆斯林女性身上,依然是挥之不去的。
最“开化”的贝鲁特,也解不开这道远古的“魔咒”。
瑞玛从出场开始,就是一名“女汉子”。
是的,她是一名同性恋。
在伊斯兰世界,同性恋同样是“有罪的”,所以,瑞玛不敢面对自己的真实的性取向。
直到“她”出现了,还主动“诱惑”了她。
在影片中,我们没有看到她和“她”在一起,但“相知”后,她和“她”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美满的笑容。
毕竟,这里是中东-西亚,这里是黎巴嫩,这里是贝鲁特,能够如此含蓄表现同性恋,已经非常“大胆”。
詹美尔可能是《焦糖》中最“自由”的女性。
她已婚,她有孩子,有闲。
她去试镜,试图重拾演员事业,不过是她的一种“休闲娱乐”方式。
但她也有烦恼,那就是,她不年轻了,她甚至都不来“那个”了。
在试镜等候室,在婚礼上,她假装来“那个”了,看似可笑,但珍惜并热爱青春,就是女性的一种“自由”吧。
等了几十年,罗丝终于等到了她的“白马王子”。
可是,她有一个患了老年痴呆症的姐姐莉莉,如果她就此追寻她的幸福,莉莉将无人照顾——她也不忍带着这个“累赘”走进“白马王子”的生活。
在罗丝身上,是沉重的责任,也是一种相对保守的价值观。
而这种价值观,也或多或少来自于她所处的国度与社会吧。
生活在中东“小巴黎”贝鲁特的女人们,她们似乎比中东-西亚其他伊斯兰国家的女性要“自由”,但她们在爱情、婚姻、性取向、年龄等问题上,仍然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
“焦糖”的苦涩、粘稠、柔韧都附着在她们的身上。
我欣赏的是题目焦糖以及寓意的涵盖与涉及,之外呢,五个人中最大的亮点是罗斯和莉莉姐妹俩,其余四个则有点模式化的扩充,同性恋、婚外恋、婚前行行为、年龄恐惧症等皆无任何新意,好在对于新人导演而言,节奏的控制上能够保持相当的水准与温暖氛围的营造还是不错。
而于表演上,作为导演的主演虽然美女一个,但也是其中表演痕迹最为做作的一个。
充满女性情感的一部电影。
浓烈的色彩 充满异国风情的女子 柔美的旋律 丰富细腻的感情。
看完之后很有冲动去买一大堆手镯套在手上。
很想穿碎花拖地的吊带长裙+大耳环。
很想留长头发,然后散散地披在脖子上随便打个麻花辫。
很想涂深色的眼影、画分明的眼线。
女人就要活得像个女人,对吧?
呵呵呵。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
恋爱也是。
黎巴嫩,多奇特的地方。
这里的女子有着拉丁女子妖娆、身体很熟,就像那里的天气,永远都蒙着一股热浪,躁动,混乱。
而这里却又是一个那么严苛冰冷的地方,美女的女子们要受到道德、政治的多方挤压。
和有妇之夫订房却没法订;为了纯洁的王子要去修处女膜;同性之爱,也是如此的暧昧、克制,如同手在发丝间的游移--是我们这个民族的人,能体会到的细腻的情感,美好的YY.我学会了他们婚礼中的“啦啦啦” 很有意思 一种高亢欢悦的声音 来自舌头和上颚的碰撞
很喜欢这样的故事,即使有点不如意,还是有希望。看的是法语发音,中文字幕,所以直到“献给贝鲁特”,才知道是黎巴嫩的电影。于是上网搜了一下,原来黎巴嫩是盛产美女的中东国家啊,所以片中的女人们打扮如实,开标致,最重要的是,女人的外貌和情商水平都很高,真赏心悦目!
似懂非懂。看似甜腻背后却隐藏着苦涩。
导演也是女主之一~~~以女性视角下的人文关怀,并不尖锐但充满绵绵的力量~~~让人笑着流泪,温暖而忧伤~~~~~
美丽的悲伤的金色阳光的 女人的 电影
讲几个女人的故事 没啥兴趣
没想到主演导演是同一个人,没想到焦糖还有这样的功效。没想到其实全天下的女子都对爱情怀有同一样的惶惑。
看了才发现竟然是迦百农的导演自导自演,第一次看黎巴嫩爱情喜剧,女性群像,同时也表现了黎巴嫩风土民情,整个调色都是焦糖色~原来焦糖还有和蜜蜡一样的功能~!
黎巴嫩版范冰冰
讲述女人自己的故事。。。
2008-12-27
每个人都有自己小小的幸福——有些是改变,有些是不变。
女性电影也不一定要这么软吧。
又陪老婆看了一部女性电影,黎巴嫩风情,电影还真如片名那样一股淡淡焦糖味道
焦糖的甜蜜是治愈这群女人的最好良药。在酒店里擦的锃亮的厕所、洗头时时进时退的眼神交替、假装自己还有经血,触动人的都是一些细枝末节的片段。几段感情都不算主流恋爱,加上一点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隐秘,颇有意思。整体故事节奏太慢,前半小时没看出个所以然。影像很美,色调温暖,一如焦糖。
甜到忧伤。
一个关于愿望、希望、渴望和寂寞的故事,不过,如果可以有一个肩膀可以靠着哭泣是比任何现有的食物安慰更适合疗伤的。我们的生命就如焦糖一般,苦涩里头渗透着甜蜜。
阿莫多瓦?西班牙?伊朗?黎巴嫩!
2011.6.28 心碎了,日子总要过下去,虽然那份忧伤被轻易的、用自己的小心思盖去了。阿拉伯的女人真美。
原来糖稀可以当蜜蜡使~
一帮有闲女性的无聊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