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看的大卫•柯南伯格的第三部电影。
看他的《苍蝇》时,我还小,那时候就等着看最后那个超恶心的人形苍蝇出现。
当然,这种幼稚的让我惭愧的观念现在我也没彻底改掉。
前段时间看北野武《性爱狂想曲》的时候我又等着那样的一个苍蝇出现。
后来看了他的《裸体午餐》,这是根据垮掉的一代代表人物之一威廉•伯罗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
一直找不到这本小说,但我清楚的知道把那帮人的小说拍成电影真的需要功夫。
看这电影的时候晕头转向,倒是深深的记住了那台充满了性暗示的会说话的打字机。
但《暴力史》给我的感觉完全与他的前两部电影不同,这部电影没有用任何超现实的事物指桑骂槐,借助一个家庭分析了暴力的根源还有暴力的后果,而大多数商业暴力电影表现的是暴力的过程,这算是《暴力史》的过人之处。
影片的开头平静的如同文德斯的电影,也同样有公路,汽车,旅行……但随后一个看似旅行者的人到一个房间找水的过程像我们交待了刚才这里发生的凶杀。
柯南伯格没有直接去表现这些凶杀,直接表现显不出导演的水平。
找水人坦然的表情和随便的动作自然向我们暗示了杀人者是谁。
也许这样还不过瘾,一个小女孩出场,杀手把她一枪崩了。
然后是电影中作为主要矛盾载体的家庭的出现。
镜头接得也巧妙的让人叹服。
前一个镜头是杀手拿着枪射杀小女孩,接下来的镜头是另一个小女孩的喊叫,她做了个噩梦。
然后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都走出卧室看这个小女孩。
家庭成员和家庭关系是通过这样的方式介绍的,而在我们的国产电影中,介绍家庭一般都是通过低沉有磁性的画外音来表现。
没必要抱怨我们的电影赚不到高票房,这就是差距!
电影是用电影语言来表现的,电影语言是影像和动作,只有笨到实在没办法了才会用旁白。
之后是这个家庭的儿子杰克的一小段故事。
他打棒球赢了另一个学生。
那个学生找碴打架,杰克表现的很窝囊,说“使用暴力有点太残酷了”。
这一段为后来杰克的转变作了铺垫。
父亲和母亲之间的关系则通过一次性爱来表现。
他们开着车到了岳母家。
在车里汤姆竟然显得很拘谨,两人会意的相对微笑。
汤姆说,“我们去哪?
”妻子说,“我们年轻时不在一起,我要弥补回来。
”这句巧妙的台词蕴含着一段过去的故事。
到了岳母家之后,汤姆像一个初恋的大男孩一样手忙脚乱,紧张的收拾床,还犹豫之后还把灯关了,等待着妻子的出现。
这个场景设置充分表现了汤姆在这个时刻是一个忠诚的丈夫,有着孩子般的纯真和羞涩。
妻子的出场有些让人大吃一惊,Maria Bello扮演这个角色难度真够大的。
要演一个四五十岁的老女人装出十八岁的样子。
她穿着可能是她上初中时穿的衣服,还把裙子掀开,露出了性感的内裤。
之后的性爱动作像一部夸张活泼的S/M毛片,但是整个场景都设置的很美,充满了积极健康的人性之美。
当然,这里的性爱中暗示了暴力,也为电影中的第二次性爱做了伏笔。
但是好景不长,影片开头的两个杀人狂到了汤姆的小店寻衅,意图抢劫。
情急之下的汤姆奋起反抗摆平了两名歹徒。
这个动作的拍摄紧凑连贯,一气呵成。
一个杀人狂挨了汤姆的子弹后只剩下蠕动着的半边脸,对这个血腥的特写柯南伯格的解释是:“我只是想让暴力显得更为真实、野蛮和紧张而已。
”英勇的举动使汤姆一夜之间就成为了小城中众口相传、媒体追访的英雄人物,汤姆并不习惯聚光灯下的抛头露面,他渴望回到之前安静平和的生活。
而且这份突如其来的注目,除了打破原本生活的平静之外,亦将汤姆全家一步步带入极度危险之中,神秘的疤脸男人卡尔突然登门造访,亲切地称汤姆为“乔伊”,宛如久违的老友,汤姆竭力躲避着卡尔,但卡尔对于汤姆却是紧追不舍。
原来,汤姆其实是一个有着暴力过去的男人,20年来他极力逃避、隐藏着可怕的过去,现在,一切都被打乱了。
影片安排了一个误会,汤姆在小店里看见了卡尔的车,然后飞奔回家。
虽然是虚惊一场,但也紧张的让人心跳。
通过这场虚惊,妻子和儿子都对汤姆产生了疑惑。
而妻子和女儿买鞋时,女儿的突然走失又把卡尔和这个家庭联系在了一起。
情节设置可以说不是一般的巧妙。
当然,卡尔并没有动汤姆的女儿,这有利于情节和人物内心的矛盾继续发展和交错下去。
在空间设置上,这里的镜头大都是纵深镜头,前景和后景都很丰富,都不仅仅是摆设。
但是卡尔却和汤姆妻子说了汤姆的暴力过去,她虽然口头上不服,但是心里却对丈夫的疑惑更深了。
汤姆的儿子杰克和女友在街上又遇到了打棒球时找碴的那个学生。
他刺激杰克“你爸爸会为你蒙羞的”。
杰克终于爆发了,把那个学生狠狠的揍了一顿。
这镜头拍的可谓大快人心,出色的剪辑使打斗场面更真实。
但是,儿子回家后受到了父亲的训斥。
“这个家庭不靠打人解决问题”。
儿子的一句反问“好吧,我们拿枪解决问题”使对话到了一个小高潮。
汤姆打了杰克,杰克跑了。
汤姆到妻子那里去找杰克。
镜头的衔接就是这么巧妙,妻子和汤姆之间的冲突又开始了。
妻子报了案,并告诉汤姆卡尔的话。
汤姆的表情极不自然,妻子柔和的腔调也时时在暗示着即将发生的一切。
疤脸人卡尔和另外两个黑社会分子出现在了汤姆家门口。
他们想带汤姆到费城,并却劫持了儿子杰克。
最后汤姆扔了猎枪答应了随他们去费城,换回了儿子。
在走向汽车的瞬间,汤姆凭着敏捷的身手干掉了疤脸人之外的黑社会分子,但是寡不敌众,他挨了疤脸人一枪。
正当疤脸人卡尔要杀汤姆之时,儿子在背后杀了卡尔。
病床上的汤姆和妻子又陷入了重重矛盾中。
汤姆说出了自己的转变是因为妻子,如果没有她,他一无所有。
养好伤后汤姆与儿子也产生了很大的分歧。
整个家庭都陷入了矛盾之中。
妻子趴在汤姆的肩头哭,又推开了汤姆跑上了楼梯。
汤姆追了过去,妻子骂他,打他。
他掐住了妻子的脖子,然后在楼梯上强行与她发生了性行为。
如果说影片中出现的第一次性爱是性中包涵着暴力,那么这一次性爱就是暴力中包涵着性。
性和暴力是人类本性的两大支柱。
如果没有性,人类不可能繁衍下去,如果没有暴力,我们的人猿祖先早饿死了。
但是暴力和性在现在所谓的文明社会中都变得暧昧了,导演在这里似乎试图从人类最根本的欲望来探讨暴力的本源。
汤姆在夜里接到了费城黑帮人物雷切打来的电话。
他向汤姆发出了最后通牒,“你来看我还是我去看你?
”汤姆去了费城,见到了黑帮。
但是情急之下他又干掉了两个喽罗。
最后把雷切也干掉了。
汤姆在河边脱去了血衣,跪倒在河边。
霍华德•肖曾的配乐简直和剧情天衣无缝,甚至让我忽视了还有音乐。
最后汤姆回到了家,其他的家庭成员正在吃饭,汤姆用胆怯或者悔恨的目光看着众人……电影到此嘎然而止。
暴力停止了,在这个时刻。
但是谁也不能保证在下一个时刻它不会再来。
其实通过一部电影想说明暴力是怎么回事有些奢侈,暴力有多种面孔。
在面临危机时,往往给你的选择只有两个,或者使用暴力,或者坐以待毙,别无他选。
那么这个时刻讨论暴力是否合理显得很无聊,电影没有给我们答案,也不可能给我们答案。
柯南伯格也仅仅是与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本来就不会有答案。
暴力的历史比人类的历史还要长一点,人类还未成为人类时暴力就已经出现了……2005-12-11本文版权属于魏晓波(沙漠鱼)个人所有,转载请声明!
平静小镇中一名标准老公老爸老板Tom Stall因勇斗歹徒被黑道纠缠,认定他就是十几年前血洗费城的传奇杀手。
Tom爸爸装傻否认先,被逼在家人面前出手后只好主动上门要个了断,浴血干掉大Boss,回家,面对不确定未来。
Cronenberg仍然阴冷隐忍,运镜那种残酷的真实感俯拾即是。
清晰可见的断裂鼻骨,受潮起皱的暗淡壁纸,开长途一整天的居家好男人下巴上新长出的胡碴子,中产阶级模范妈咪惊恐窥视黑社会老大被自己丈夫爆头时纱窗边嘤嘤乱飞的苍蝇...活色生香的时刻则全部与暴力有关,Stall Jr.终于出手教训挑衅不断的混混儿同学那幕酣畅淋漓,Viggo一对五干掉一屋子保镖和黑道大佬时影院里笑声大作,比起浑身淤青喘不过气的楼梯做爱场景来,第一场夫妻恩爱温情脉脉的变装床戏简直就是小儿科 -- 来,我给你看这热带鱼缸般的幸福,这疲软难堪的现实生活。
但,就算这样也无法掩盖,那令你害怕的,一直并永远在你的血液里 -- 那令你怕的始终都是你自己。
This history of violence,谁比谁清白?
暴力从不是个独立的存在,它代表了一种残忍的生命关系。
《暴力史》无关美学,它试图探讨的是暴力所带来的,人和人之间关系的改变。
暴力史绝不是个人史。
暴力带来的影响会施加于他周围的所有人,于是暴力在家庭中得到延续,在社会中得到延续。
最后,作为一种历史,伴随着人类的发展史而存在。
即便影片在一场雨过天晴般的家庭晚宴处戛然而止,夫妻的热泪貌似亲人温情的回归,暴力史仍在继续……以上是我在听力课上观看此片时记录下的零碎感想。
遗憾的是我的英语老师Mr. Lee即便是顶着众多女同学载道的怨声,仍然义无反顾地将XXX镜头快进而过,严重影响到了我们对剧情的完整理解,尚存的一点观影乐趣立马荡然无存……
去看DAVID CRONENBERG的这部以〈暴力史〉为名的电影,大致是因为记得早前一直欣赏的杰瑞米·艾恩斯演的他的两部片子《蝴蝶君》和〈孽扣〉,此片在巴黎上映的时候,这里的电影资料馆正好也在作CRONENBERG的回顾展,翻了目录才想起自己看过这个导演的其他几部片子,只是觉得他的电影暴力性太强,不太愿意记得细节,当时挑了几部看,其中还包括很早之前就看过的〈变蝇人〉,都是充满了探究自身身份问题或者是人物肉体与灵魂异化的电影。
《魔戒3:王者归来》里的Viggo Mortensen这次成为了〈暴力史〉的主角,特别留意了他到巴黎为本片作宣传时的报道,尤其记得他当时对此片里的一些情感关系所说的话"爱情关系中的一个关键要素,就是要尊重对方身上带着的病"。
因而前几日匆匆赶去看了电影,这个男人在〈暴力史〉中的表演果然让人刮目,完全跳脱之前的角色,将片中那个有着暴力过去,并且竭力自其中脱身出来的男主角演得十分出色,值得赞叹。
而电影中出现的两段不同情绪的性爱戏亦成为揭示现在的汤姆与曾经的乔伊关系的重要线索,尤其是第二段的近乎强暴的场面,男主人公回归到非常身体性的人,表面上是在用原始的情爱的记忆唤回妻子,或者是留住自己从当初习惯杀人技术的乔伊变成现在与世无争的汤姆的力量,究其深层意义其实是在揭示另一个重要课题:就是人性中无法扬弃的动物劣根性。
电影〈暴力史〉的导演CRONENBERG在解释这个片名时,亦特别说明影片所要探究的其实是整个美国,乃至是人类的犯罪历史、根源以及救赎的可能性,片名用"暴力历史"而非个人的"暴力故事",就是因为想到美国警察局登记罪犯时所用的术语,即某人有多长的"犯罪史"。
整部电影故事简洁,叙事手法流畅,其中的几段暴力场面处理手法快速而简洁,直接且犀利,最后一场戏停留在平静的家庭饭桌上,想要表达的情绪已经渐渐收敛,但是每个人都已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然后,所有的家中成员都坐在了一起,一起承认和面对最终共属一个特殊族类的彼此,虽然是一言不发,却已道尽了一切。
血债是汤姆的前史,这是汤姆暴力成瘾的原因,其实不该归咎于生理性的“瘾”,当仇家如冤魂般纠缠着汤姆,前史将汤姆拖拽进入不得不以暴制暴的情境,柯南伯格在这类情境中设置了许多威胁生命的紧急时刻(极端情况),这时,当暴力手段作为迅速处理问题的唯一解,这才造成了一种汤姆无法摆脱暴力的局面。
在父亲的社会关系网中,置身其间很难不受到污染,言传身教下,儿子也逐渐习得暴力。
在各式佐证观点的材料中,我不认为儿子用暴力解决校园霸凌问题这一行为,要因基因传递一说,向隐姓埋名的父亲追责,校园暴力冲突时有发生,也是各类型片的滥招,有时忍气吞声,有时以暴制暴,在冲突发生的现场,我认为方法的取舍是受到当下情绪推动的结果,看不出基因的影响。
然而,在目睹甚至亲身体验父亲的暴力示范后,儿子最终持枪杀了人,我认为直到这时才算完成了暴力实践课程,这是一种家庭教育模式,是儿子成长环境中的劣根,而非个人基因层面的复制。
阶梯性爱戏或许意在消除暴力与性爱在语言学分类意义上的界限,文化规制下暴力与性爱之间的隔阂很容易在各种情绪与冲动交织的混乱中被撞破,但只能说是或许,因为暴力与性爱的结合在类型片中不足为奇,我也不太愿意在一部叫做《暴力史》的电影必然会携带的重构暴力的语境中强加一种诠释,也就是说,我知道影片叫暴力史,但这不意味着我应该把一切影片中关于暴力元素的展现,都视为一种对“暴力论”的阐释,毕竟在异性亲密关系之间,从暴力过渡到性时所承受的潜在的伦理制约是最小的了,而影片也没有更多关于破除伦理方面的深入探讨。
样本量有限,只是发现05年的《暴力史》和06年的《局内人》都设定了一个隐藏了犯罪事实隐姓埋名多年的主角,不知道那时北美发生什么事,只是发现唯二看过的两部柯南伯格《变蝇人》和《暴力史》都有对记者职业和烂脸特写的执着,一部分关于作者的简单印象持续关注下
在大卫·柯南伯格的作品序列中,《暴力史》大约是最具好莱坞风格的电影了,其戏剧式的结构,其环环相扣的冲突,其守卫家庭的主人公,其元素明确的类型归属,都使得本片的观赏价值在柯南伯格的作品中要算是比较靠前的。
然而,它依然渗透着鲜明的柯南伯格个人风格,那就是犀利的主题旨归,开放式的不确定结尾。
其片名已然透露了影片的主题指向,那就是对暴力的探讨。
它表达的是在高度发达的西方文明社会中,暴力这颗社会的毒瘤依然如影随形。
人与人之间的恶意是催生暴力的温床。
男主作为一个温馨家庭中的温和父亲,他努力的想要做个循规蹈矩的守法公民,然而由于他前黑手党的经历,他努力维持的中产阶级生活不断面对挑战,岌岌可危。
过往的黑历史搅扰着现在的他难以和平度日。
至此,影片表达的另一个主题是:过去的历史塑造了你我,历史并不会随着时光而远去,它依然会暗搓搓地甚或明目张胆的影响一个人的命运。
它没有提供一个廉价的大团圆结局,开放式的结尾并没有给出明确的信息。
他的未来何去何从?
他能否被他的中产阶级的家庭成员所重新接纳?
他是否要重蹈过往刀口舔血的黑手党生涯?
一切都是未知数。
从类型上说,它是黑帮片和剧情片的混搭框架。
它既有细腻的家庭和工作的场景展示,又有血花四溅的黑手党火拼。
特别是那种突如其来的暴力场景,将人性深处的凶恶的一面展示在毫无心理预备的观众面前,既有出于商业考量的目的,又能够起到传达主题的作用。
故事很简单,是中国武侠里常用的路数,隐姓埋名的高手无意间露出真功夫招来仇家追杀,又引起江湖上的一场腥风血雨。
不过这部风格阴沉诡异,整片运用冰冷阴暗的色调,打斗镜头干净利落且暴力血腥。
而且人物不像中国侠客或是西部牛仔那样慷慨豪迈,男主角在家是温情丈夫,在外变成冷血杀手,在普通人和大魔头之间转换,他的所作所为并不是为了伸张什么正义,从他身上也找不到令人起敬的品质,那面无表情的冷静也让人觉得难以亲近。
但是影片的主题是什么呢?
是告诉人们不管何努力掩饰,终究无法摆脱自己的过去?
还是为了揭示人性中暴力的天性?
古龙说,有人就有江湖,你如何退出法?
只要你有过那么一段暴力的历史,无论是在自己还是对方心中,就都是永远抹之不去、且时而隐隐作痛的痕迹了。
David Cronenberg。
这名字你熟悉吗?
不熟悉?
那么
什么?
也都没有看过?
那么下面的文字你也可以跳过了。
因为这导演的最新作品没有前面提及的两部电影好看。
但是万万没有想到大家好评如潮的片子<暴力史A history of Violence>对我看来只不过是B片。
曾经给我带来欢乐的导演这次给了我一记重重的耳光。
他要用暴力解决我。
其实片子也不是一无是处,比如说开头就让我感到压迫感。
虽然我明明知道那穿白色T-shirt的blondie一定会杀掉那小女孩,但是当他一只手示意对方不要出声而另外一只手已经从背后掏出枪来的时候,我不禁倒抽了一口凉气。
接下来的内容就是老套的剧情了。
主角有着不可告人的秘密,一路隐瞒下来最后忍无可忍就大打出手,最后连自己的亲哥哥都一枪毙命。
大团圆的结局更是让人昏昏欲睡。
暴力不能解决一切,但是能够解决你,我的导演。
我不会在那般企盼的等着你的新作
《暴力史》很好看,因为viggo去看的,看完后我知道他为何如此偏爱这部了。
这是将电影整体性优先于演员魅力秀的作品,形式上如此优美峻洁,一个成熟短篇就是这样。
四个人,三种关系,夫妻母女父子,以玛莎从噩梦中惊醒-父亲安慰开始,到父亲从噩梦中归来-玛莎安慰结束,皮咬着肉,肉咬着骨,呼吸间又自有疏密,但哪怕最锋利的刀刃也不能再去试图拆解加减。
电影主题非常简单,性与暴力,容易滑向符号展示或精神分析的类型。
世上数不尽的陈词滥调都取自这里。
电影全然避开坦途,视爽点而不顾,开场两个变态杀人就闲置音效,只借杀手的眼睛淡漠瞥过尸体,一个平平静静的早晨,就此奠定基调。
这样的处理贯穿全片,打斗群戏也只用极少的声音,表情总是先台词一步明示即将到来的危险,几乎抛弃了拳拳到肉的听觉感受,所以凡有动静都是足够惊骇人的,比如比拳头更硬的枪。
这在暴力超发的电影世界里,对观众来说是麻木感的矫正,重新唤起了对暴力的恐怖。
意图很明显,不是拍暴力美学,就是拍暴力。
viggo的两段床戏没怎么脱,但是拍出了非常真实的私密感……全然是普通人摸索着展示风情的笨拙,令我有一种“靠尺度也太大了吧”的惊喜。
不像有些同样扮演隐退高手的人设,非要在任何场合都显摆“一切尽在掌握”的熟练。
包括结尾的羞愧也是一样的,普通人擅长的唯有沉默。
这是真实。
只会杀人的人,不暴露学步的蹒跚,重生也就毫无份量了。
最喜欢儿子被劫持时那场戏,妻子冲向黑帮,男主用身体抵住她,一再保证会救回儿子,恳求妻子回家。
一个人的前世与今生静止地对峙在景框里,中间是viggo在徒劳地阻挡即将崩塌的洪流。
这简洁奔腾的美!
必须承认的是,与《苍蝇》中几近恶心的画面,《录像带谋杀案》中诡谲的情节,以及《冲撞》中对非常态的性的表现相比,《暴力史》差点儿让人以为不是Cronenberg的作品。
他不仅将那个神一般的中土之王化作一尽显老态的中年男人,还用类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俗套故事制成个大大的圈套,不怀好意地笑着看你自己跳进去。
暴力是个泛泛的概念,并不是它本身的含义有多抽象,而是它早已融合进极其广大的人类生存范围中,以至你无法觉察到其存在。
美国人开到伊拉克去的坦克,人与人之间的拳打脚踢,乃至藏身于语言之中的暴力,都是极表象化的;隐藏着的,更像是一种解决问题看似可能的途径,等待你选择:你本人欺侮了怎么办?
你遇到不公怎么办?
你的生存权利受到侵害怎么办?
……即使你不选取暴力,只要它在你脑中浮现过,便始终有可能成为外在的表现。
Cronenberg便在片中探讨了暴力产生的原因。
不少人认为“A History of Violence”这个名字取得太大,其实Cronenberg既然在这个普通家庭中讲述暴力的产生,便使得其具有了普遍性。
Cronenberg借用片中各色人等(都不算太大的人物)为暴力展开了一幅全景图:两个劫匪对财物的疯狂追逐,不择手段;汤姆出于自卫将两个劫匪击毙;校园小霸王青春期荷尔蒙过剩,见不得比自己厉害点儿的人物;儿子终于不堪受辱,现出另外一面;黑帮人马对汤姆展开的报复;汤姆为了保护家人又唤醒早已压下去的本性;埃迪发现真相无法承受开始对汤姆恶语相向;汤姆找不到诉求对象死死将埃迪压在楼梯上,下一个场景Cronenberg极不厚道地现出埃迪裸露背部的红色4淤痕……令人惊异的是,每一处暴力都是由于其它暴力产生。
暴力产生的根源竟然是它本身,它像那个鸡生蛋蛋生鸡的恶性逻辑一般停不下来。
似乎为了从更深处挖掘暴力的潜在性,Cronenberg又制造了不少隐喻。
小女儿梦中的魔鬼,以及店员口中女朋友梦中的攻击行为,颇有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影子。
暴力是潜伏在人的大脑中的,而且是容易被唤醒的。
另一个更具隐喻性质的情节支线,儿子第二次受到挑衅时表现得与第一次截然不同,如野兽般暴戾,分明是父亲当年状况的真实再现。
从儿子身上看到的是老子,暴力便是可遗传、可继承的,一代人的暴力被唤醒,又顺着血脉传递给下一代人。
暴力莫非是人类又一大笔遗产?
可是Cronenberg一开始就没打算给暴力一个解决的答案。
就像片尾围坐着吃早饭的一家人,小女儿仍然对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儿子虽然对父亲有所憎恶却终究把麦片递给了他;埃迪对汤姆的存在及其敏感,她的整个身体都在诉说内心的失衡,可她与他的相视,又强饰出镇定与漠然,始终是茫然不知所措的。
这基本便是凡人遭遇暴力的三种常态,没有一种状态能与暴力均衡对等。
看完片子我正纳闷Cronenberg干嘛突然变规矩了,第二天就出了这么个事。
某人把我的CD机砸坏了,却摆出一副决不赔偿的姿态,我头脑中浮现的第一个念头是去把他的什么东西也砸了,接下来很快想到《暴力史》,似乎Cronenberg在空中不怀好意地笑着观看一场新的暴力行为的诞生。
我想,他在片子里讲的都是对的,但他知道我们仍然对暴力无能为力。
这时你已经跳进了Cronenberg的套子,陷在暴力的沼泽里,越是挣扎就越往下陷,没办法出来了。
这一次,Cronenberg变温和了,他搬了面镜子在你面前,让你看见自己的窘态。
节奏好慢。。。主人公的儿子看起来既像托雷斯又像《社交网络》里男猪
我抽屉里有个电影集合的碟,里面就有这片儿,不过我现在是在网上看的。我觉得这部电影充其量不过是电影集合碟里其中一部的那种水平,单拿出来看,也没什么大不了的那种,实在用不着因为导演的大名而过分拔高。另外其实我觉得《武侠》更好看。。
以暴制暴
暴力的循环怪圈,暴力场面的倒是cult的很果断,有点因为滥殇而力度过猛,反思的回响不足。
3星半,《暴力史》开篇长镜头冷峻而强有力但在后面却没能保持。影片在探讨暴力产生的原因外还探讨了社会的不宽容性,以暴力来反对暴力,正应了那句老话“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相比柯南伯格往常的极端现代主义的邪典影像,《暴》克制得甚至有点伊斯特伍德。然而却因过于强调学院派四段式而缺乏创新
7/10。柯南伯格的好莱坞作品恢复了对身体暴力的展现,在餐馆打斗戏的一段快速剪辑中,汤姆通过潜在性的身体暴力灵活地击杀暴徒,并以劫匪脑浆爆裂的特写收场,这预示着汤姆用理性强制压抑的野蛮本性暴露了,他的黑手党身份也对美国梦式的平静家庭生活构成威胁,以乔伊的二重身(暴力怪兽)回归家庭,最典型的就是汤姆那遭遇校园霸凌的儒弱儿子,继承了父亲的本性以暴力回应同学的挑衅,并开枪打死了要带走父亲的黑帮成员。回到妻子身上,虽然她自愿穿着性感撩人的啦啦队短裙,来诱惑她作为美国英雄的丈夫,但汤姆的黑暗身份揭示出来后,父权也能以强迫的方式在楼梯上和妻子完成性行为,这说明贤妻良母的身份是父权意志的改造对象,结尾胜利稳定秩序的汤姆将枪扔进湖面,重新被一同共进晚餐的家庭接纳,暗暗讽刺了美国梦的理想是建立在父辈的暴力掠夺上。
还是那句话 出来混 早晚要还的。。。
残酷的暴力与冷静的叙事沉着的交织在整部影片当中,主演维果·莫特森和导演大卫·柯南伯格的完美合作更让整部影片充满恰到好处张力。
潛藏于深心的暴力。
不太完整,流于表面,3星不能更多了
4.5
很难理解导演为什么要用100分钟去讲这样一个故事。
可能是我太肤浅。。。。不暴力啊不暴力啊。。
暴力是一种天性,一种激情。于平静处暗流涌动
显像是表现暴力之史(a history of violence),隐像是表现史之暴力(violent history),时间(运动的历史)如此暴力,以至于未来能藉此将过去的自己抹杀,每一次Tom拳脚相加杀人如麻,都像是在把从曾经被他亲手沉入井底如今又慢慢爬上来的Joey一次次往下踹,而当面对家人的质询,他双目凝神不发一言的神情在特写镜头下变得愈加讳莫如深,我们不得不同他的家人一样发出这样可怖的疑问:我们面对的这个人究竟是Tom还是Joey?
节奏不错
美式中国侠客片……
原版武侠
三星半,暴力的层层升级,处境艰难的主角,暴力对于家庭和人际关系的影响,都有详实而逼真的描述,暴力场面也干脆利落,只是很多本应着力渲染的细节浮光掠影带过,力度不够
恐怖之处:作为观众你感觉最爽的一定是那几个暴力场面;你一定会同意暴力是解决片中问题的最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