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瓣上给紫蝴蝶的类型是:历史/战争。
“剧情”我真心觉得不能算是一种类型,换做“爱情/历史/战争”更贴切一点儿。
按照罗伯特麦基的类型片编剧理论,影片的激励事件发生在第一幕后段,即丁慧的哥哥被日本人杀死(因此她成为了抗日地下组织的成员),按照普罗普的三十一个故事成分,即是壁炉边缺少一位家庭成员(哥哥死了),从而开始了剧情的进展纠葛。
而标准三幕类型片的主情节的三个高潮分别在约30分钟,100分钟和120分钟。
在本片中即是:三年后火车站混战,丁慧失手杀死伊玲,伊玲男友司徒莫名卷入反日暗杀事件;谢明刺杀山本,抗日组织遭到伏击,包括谢明在内全军覆没;舞会上丁慧、伊丹英彦与司徒悲凉的大决战。
按照危机、高潮、结局来说,危机是舞场上伊丹和丁慧的一段对话,高潮是决战,在最后一段长闪回后,空袭南京上海是故事的结局。
回到最初谈到的类型问题上,作为历史/战争类型的电影,主要包含的四个价值是:好人(丁慧) 不好不坏的人(谢明)看似好人的坏人(叛徒)(司徒) 坏人(伊丹英彦) 这是相对于好人而言的几个不同程度的负面价值,其中包含负面之负面的价值是:作为叛徒的司徒,也是战争类型中最重要的对立价值。
全片中三次用短闪回描写伊玲和司徒的爱情,同时也出现了三次伊玲和司徒在家里听的那首歌,即是为了反复强调终极负面价值的来源,爱,以及爱人被杀产生的恨。
对丁慧的恨是因为误杀,而没有日本侵略就不会有这次误杀,对伊丹也包含了同样的恨意。
这是高潮的枪战的逻辑。
回到爱情的类型上,包含的价值主要是对于丁慧的感情:爱(伊丹英彦) 不爱不恨(缺)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恨(司徒)相对于上一组价值而言,事实上这组价值的正面其实是:恨(司徒),也就是写为:恨(司徒) 不恨不爱(缺)看似不爱的爱(谢明) 爱(伊丹英彦)这也可以解释为何片中每两个人之间都充斥着疏离感和不信任,甚至主要角色之外的山本和伊丹英彦之间的关系也是这样,而唯一一个纯粹包含爱的角色,即伊玲,在第一幕高潮的时候就已经死去了。
而作为负面之负面的看似不爱的爱(谢明),是这组价值中的终极负面价值,因此在最后高潮之后,导演安排了一个大段闪回,来交代谢明和丁慧之间的感情,这是非常重要的。
尽管高潮后有一大段闪回,但是因为在叙事上这一段也有很强的作用,并不能让观众就此回味影片沉重而高亢的高潮,因此最后影片多出一段上海南京的空袭,对于观众来说,没有新的信息加入,但那沉重的心情会继续延续下来,直到影片结束还回味不止。
除此之外,娄烨导演对于人物情绪的细腻把握也令人沉迷,三年后丁慧和伊丹英彦再见时,丁慧受命引诱伊丹。
两人分离后,伊丹躲在一旁查看有无跟踪,而丁慧义无反顾地转身返回奔向伊丹,虽然两人之间有诸多的猜疑,但是这份热烈的爱情是显而易见的。
但是这份禁忌之爱显然不可能有好的结局,这才造成了影片中无处不在的阴冷的气氛和距离感,这是娄烨的《色戒》,打上了导演强烈的个人烙印。
看完后一直时不时想起,阳光灿烂的时候,就想一头扎进这部电影里的蓝灰色调,下大雨风声呼呼作响的时候,也会突然想起里面两方打斗时的瓢泼大雨和伊丹辛夏走在暧昧迷离的雨后街道。
这也是我短时间内重看娄烨的电影次数最多的一部,但第一次看的时候,还差点看不下去,看完晕晕乎乎的想理顺情节,才发现从情节来说,是个简单的故事,只是到下一次看时,就已经彻底迷上了,翻来覆去的着迷几个场景。
搜了不少当时拍摄的新闻和幕后细节,加上些自己的感受,发到这里归总一下来“走”出这部电影吧。
1. 伊丹和辛夏重逢后约会,没有场景的展现,拍的是约会后的告别,辛夏什么都没说告别后,伊丹久久的看着她走开(这里背景中的伊丹是虚化的,真妙),但辛夏走着走着像狠了下心来冲回去找他,发现他时镜头是猛的一转从回头找寻的辛夏转向背靠在街边墙上打算抽烟的伊丹,伊丹惊讶地把口中的烟拿下,看着辛夏,又皱了皱眉。
这场戏我看的时候真像在寒冷中被披了件厚外套,太细腻了。
后来搜到新闻看到章子怡提到了这场戏,这种喜欢场景的巧合让一个影迷太心醉啦。
资料链接:http://ent.163.com/edit/021113/021113_141132.html
资料链接:同上2.重看电影时注意到两人第一次告别的时候,虚化的背景就交代了他们之间的隔阂。
伊丹离开
辛夏目送伊丹离开后3.伊丹的白色西装外套在东北的时候就是起球的,后来回到上海最初还是穿的那件,甚至在背后都破了个小小的洞,头发也还是没怎么打理的样子,但交接完工作正式成为负责人之后就再也不见那件衣服了,从此都是笔挺的西装和一丝不苟的头发。
4.我特别喜欢这部电影里的声音。
街道人群中闹哄哄的背景声,鞋子踏在阁楼地板上清脆又沉重的步调,两人在黑暗中沉默然后远处传来的类似戏曲的婉转,在大雨中的《得不到的爱情》,伊丹带点口音的中文喊那声“辛夏”,还有那首日语歌,像是遥远处的远方人在心疼地和你说现在将会发生的故事(这首歌在伊丹东北离别收拾行李时就出现了),但最爱的,还是沉默,最奇怪的就在这里了,为什么他们沉默,我还是感觉到他们在说话?
5.娄烨镜头下的演员都非常有魅力。
饰演伊丹的仲村亨,我第一次看时竟没有意识到开头出现的他和后来是同一个人,开头是小心翼翼,单纯拘谨的谨慎,后来已然变成是复杂深邃的警惕。
看完《紫蝴蝶》后我又去翻看了他的其他作品,就算是差不多同时期拍的《黑革》,饰演的人物也有类似的难以作出选择的处境,深情和心狠并行,都没觉得他有在《紫蝴蝶》那般迷人。
饰演辛夏的章子怡更不用说, 开头脸上一直是无表情,但总能感受到她沉默下的纠结和压抑,适时的释放是在面对离别时的哭泣(也是压抑的)。
在东北的时候
上海重逢后差不多同一视角的眼神变化还有一些新闻截图,电影拍摄真是个美妙的创作过程,还有娄烨拍电影的态度真是始终如一。
资料来源:https://yule.sohu.com/43/82/article211348243.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movie/china_film/2003-07-28/2582.shtml
资料来源:http://www.cctv.com/news/entertainment/20020821/47.html我想看电影是要和自身状态连结在一起的事情,就像人们常说的同一本书不同的年龄看会有不同的感受,如此特殊的一年,把娄烨的几部电影补齐,又接连重看了几部,对我来说,观影体验有时是享受、沉迷,陶醉,但更多的是陪伴和自省。
他电影里的氛围总是能够环绕在我身边,甚至于在看完之后, 还会让我时不时想起,不过一直以来,电影对我来说还是一个直观感受,所以我也总是看完写写短评就罢了,但电影比起文学小说来有意思的一处,就是个综合艺术, 是team work, 融合了许多人共同的努力,娄烨电影的魅力,是再加上了导演个人强烈的风格,他的才华,也让更多有才华的其他领域的人和他合作,这也是开始对他的电影细节和幕后感兴趣的原因之一。
类似题材的由巩俐主演《兰心大剧院》已经拍完了,很期待会是什么样子的,当年《紫蝴蝶》是在03年上映,《兰心》会在今年上映吗?
导演想说,丁慧和伊丹真爱,但各自为了自己的国家而成为敌人,但是,看完全片,没感觉他们有真爱的感情,也没感觉为自己国家民族他们有多么正气,没这两种感觉,整个故事无论情节和逻辑都显得凌乱。
他俩的爱情无法让人感动、因此他们为了自己的国家所作出的牺牲也没值得敬佩。
片名也有点莫名其妙,联想到娄烨的其他一些影片,大概这是他的风格。
谢明和丁慧在影片即将结束时那段床戏、让人无法接受。
最后大段纪录片镜头,配上姚莉的那首歌、不理解导演想要表达的意思,是叹息丁慧和伊丹的爱情吗?
如果是、那我想说,很牵强。
章子怡,刘烨,冯远征,在这里表现都不怎么样,还是仲村好一点。
娄烨编导的《紫蝴蝶》,绚丽而缠绵,作为10年精心准备的“东方传奇",它将世纪末对上海的想像与改写推到了新的境界。
然而,在这种想像与改写中也包含了诸种关系与难题一一关于历史与历史阐释,自我与他者的定位,以及在这种二元身份定位过程中体现在主体身上的认识论局限与困境都似乎暗示了民族文化与世界文明可能遭遇到的种种问题。
当相对弱势的地区、国家文化遭遇一个强大的他者时,难道只能服从于“看与被看”的权力关系,乐此不疲地制造一个个“东方奇观”吗?如同“五四”ー样,为了与西方想像中值得唾弃的过去完全决裂,坚定的西化论者宣称,上海将追随以理性和秩序为特点的现代世界,努力做到脱胎换骨,即使不能够进人第一世界,也会是一个与第三世界完全不同的“美丽新世界"。
那么他们首先需要做的就是压抑历史创伤,重新发现大上海的情欲与风情,抹平作为“异物”与“他者”的特殊秉性,将自己置身于普遍主义的话语之中(有趣的是,从西方立场来看,东方则永远是充满特殊性的“异物”)。
《紫蝴蝶》对上海的想像与重构,正是基于这两个方面,从截然相反的两个方向开始(摩登的上海与革命的上海),最后达到了殊途同归的现实效果——对置身于商品世界的当代中国城市的救赎,代表着对历史创伤创造性转化的召唤。
一方面上海铭记住了侵略者的种种暴行:满目的疮痍、废墟、战火与游行抗议的人群。
而另一方面则是,由有轨电车与总机电话网络构成的现代空间。
更为重要的是,两个空间擦肩而过,却不是同等对话,电车中的白领女士对游行人群的冷漠,及满心期待着和他的情人的相见,无不暗示了情欲对历史的吞噬与改写,这就是《紫蝴蝶》的基调。
上海的情欲像一棵含苞欲放的鲜花,等待着来人的发现与采摘。
关键的第二步则是在上海身上应用带有全球化普遍主义意味的自我拯救策略。
作为招蜂引蝶的花朵,上海成为了不同于中国的“异地”,在这里突破了单纯的危机二元论调(革命与存亡),而成为来自世界各地的职业革命者、阴谋家、爱国者、叛徒、白领丽人和妓女们的冒险乐园。
上海显然已经突破了战争中国的缩影地位,它的历史经验被重新灌制包装,然后运往全球,成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全球危机的缩影。
而中国人民与他们的敌人日本侵略者也自然而然地融入了整个世界通行的正邪善恶的角色扮演游戏中,日本特务头目与他所藏身的那个阴暗小屋不正是与纽约、伦敦、莫斯科的野心家的秘密基地一样吗?总有一个妄图破坏世界的阴谋家在国际都市、世界中心的阴暗角落窥视着我们的世界,而正义的使者则必须一举击破这个毫无疑问将严重危及世界的巨大阴谋。
当导演理直气壮地向世界宣布我们和你们一样时,殊不知这种将自身融入普遍主义的努力,却恰恰暴露了特殊主义的本质,东方变得更加怪诞,这里不仅有黄土地、中国功夫与京剧,这里还有西方人熟悉的世界危机和英雄主义,有爱恨情仇,甚至还有美女革命家,这不啻于给了西方观众又一个惊喜,似乎印证了他们对东方根深蒂固的认识一奇异、混乱,充满非理性的力量,但能够也正在被西方改造,走向文明。
旅美学者徐贲曾经引用莫定比的说法:“西方殖民者使得 第三世界人民在理解自己身份的时候,根本无法构建所需要的思想世界。
这些思想世界早已由西方人按他们头脑中的第三世界社会文化的样式构建好了。
"从《紫蝴蝶》的上海影像中看到,这种看似普遍主义的文化构建,恰恰透露出了它被规定的特殊主义的地位,是在“看”的期待中生成的“被看”的形象。
不论它的创造者怎样以美学抑或市场卖点为理由来解释自己的初衷,但隐藏在这个简单托辞之后的却是一种以西方为本位的出发点,以东方他者作为最后指归的意识形态,在东方主体身上并没有产生出强烈的排斥的倾向。
这不正印证了“(这种)以客观普遍的知识话语面目出现的西方意识形态能 不断产生和再产生与之相适应的殖民主体”这个认识吗?关于上海的身份想像,正是聚焦在在第三世界历史资源的再认识与再阐释上,聚焦在第三世界主体自身的身份定位和反思等一系列关键问题之上。
如果说第五代导演对中国的想像含有迎合全球化的最初努力一一以“特殊”来获取“普遍”的认同一西洋镜下中国的形象。
那么以《紫蝴蝶》为例的新的“中国”故事,则越来越失去了这些独特价值,而融人到国际标准化、工业化的美学口味 之中一一以情欲作为普遍价值与历史尺度。
在《紫蝴蝶》中被想像的上海,首先 暴露出的问题就是:上海到底是“我们”的还是“他们”的? 对这个问题的困惑也 正体现了后殖民问题在当代新的变化,即由萨义德西方对“东方”和“东方人”的 建构,到斯皮瓦克“属下真能为自己说话吗”的反问与尴尬。
1931在上海电影院看完电影,没带雨伞一起拉着冲出电影院的小情侣真甜啊,尤其是在这山雨欲来的背景下。
结果司徒对象被打死,自己被刑讯,侥幸逃于一死,这也太惨了,可是剧中也说了,这样的倒霉蛋太多了,只能说是覆巢之下焉有完卵吧。
为了活命成了奸细。
队长使用美人计,用自己的爱人钓前夫哥,日本翻译,试图杀死山本。
结果被司徒识破。
于是成了“他可以利用我,你也可以利用我,看谁快,看谁运气好”。
于是温存成了假象,遮盖住了枪口。
就在今晚,动手!
所以鹿死谁手呢。
路上司徒试图击杀翻译,未遂。
队长带队试图伏击山本,被反伏击。
于是在舞厅翻译向丁慧揭底,不想被阴魂不散的司徒双双击杀。
所以为啥丁慧中枪还能全身而退。
所以为啥丁慧可以让翻译跳完舞之后神不知鬼不觉地流血。
所以山本死了没。
所以安排丁慧和队长的宿怨有啥意图,一年前就觉得在一起不妥,结局还是要一起战斗。
可能在当时举国沦陷的背景下一起战斗也挺合理,但还是不明白为啥要设置宿怨。
可能是说国难当前情情爱爱算个啥。
丁慧逃出舞厅之后对继续战斗的抵触好真实,谁不想活下去呢?
可是敌人又靠谁去抵抗呢?
看完最让人唏嘘的是司徒,其他人无论是敌是友,至少有个指望支撑着活下去。
他却只能靠若有若无的复仇决心和无休无止的绝望。
可能大时代逆转下没有小人物苟活的余地。
除了贾樟柯,娄烨是我喜欢的另外一位中国电影导演。
他的《苏州河》使我在2001年沉浸在一种迷乱而忧伤的氛围中无法自拔。
而《紫蝴蝶》给我的,是另一种与命运的强大偶然性有关的思考。
将此旧文发到这里,与大家共勉!
片名:《紫蝴蝶》出品:中国编导:娄烨主演:刘烨 章子怡 冯远征 中村亨语义:命运的必然与偶然《紫蝴蝶》是我看到的第二部娄烨电影,相比于三年前的《苏洲河》,我觉得娄烨在命运探讨的角度上由必然转向了偶然。
如果说《苏洲河》中人物的命运是在一场刻意策划的绑架阴谋中走向了必然的毁灭,那么《紫蝴蝶》中导致人物走向毁灭的却是一次致命的偶然。
由必然而走向必然的毁灭可以被原谅和接受,充其量让观者的泪水在黑暗中顺着皮肤慢慢滑落。
但由偶然而致命的毁灭却令人无法接受,惊愕的观者在黑暗中呆呆静坐良久,听着片尾的音乐,怀疑迷样的命运。
娄烨电影的语义通常是含混的,一如命运能够让人隐约感到但又无法说清楚。
关于命运娄烨用镜头为我提供了一个具象,那使我猛然认识到生命原来如此:雨中湿润而迷茫的城市,一只紫蝴蝶被伊玲美丽的双手装进了玻璃瓶。
蝴蝶在瓶中扑闪翅膀,用它鼓起的复眼看瓶外朦胧的世界。
它与世界之间隔着沾满水滴的玻璃,它其实看不清楚。
它用翅膀拍打空气以此证明自己的存在,但这改变不了瓶外的世界。
它只能慢慢地安静下来,慢慢地走向永久的睡眠。
气氛:那座城市为什么总在下雨娄烨是营造城市气氛的高手,三年前他已经用《苏洲河》证明了自己在这方面的能力。
但那部片子所讲述的时间离我们的生活很近,这使得对城市的描述相对要容易。
但《紫蝴蝶》不同,它讲述的是七十多年前的往事。
呈现那个时代的上海不但需要胆量,更需要文化的底蕴。
我对社会人文很无知,对旧上海人的衣食住行也知之甚少,但我觉得娄烨这次对旧上海的还原还是成功的。
片子中,那座印象深处纸醉金迷的城市一直在下雨。
这使得它在我的眼前蜕掉了脂粉而变得朦胧而清丽。
片子中的人物的衣着和举止即使放到七十年后的现在也不会过时。
据说娄烨查阅了大量的旧上海小说来确定人物的衣着。
我相信他这方面的努力没有白费。
如果没有雨这个城市会是什么样子?
我觉得娄烨的聪明就体现在他巧妙地运用了上海雨季这一道具。
雨,营造了一个城市和一个时代的气氛。
午夜,风雨飘摇。
窗帘在雷鸣电闪中随风起舞。
老式唱机被一只美丽的手摇响,周璇婉转而哀怨的歌声就在雨夜中寂寞地漫延开来。
俊朗的司徒与美丽的伊玲在午夜的阳台上伴风雨而静静起舞,画面充满了无限的浪漫与凄美。
这是1937年夜上海某扇窗户里发生的情景。
当时日本人的军队已经逼向了上海,反日的浪潮此起彼伏,大风雨就在他们身后铺天盖地席卷一切,但单纯而唯美的他们却浑然不觉。
娄烨用镜头把司徒与伊玲推向我眼前,我暮然发觉,三十年代的上海人原来是这样的。
雨水迷蒙,雨水湿润,雨水使世界看得干净。
娄烨用雨水呈现了一座七十年前的城市以及生活于其中的人。
细节:致命的偶然娄烨的细节是残酷而致命的,同时也是细微到难以察觉必须用心去体验的。
《紫蝴蝶》中人物的命运其实就建立在车站接头出错那个细节上。
那真是个细节,娄烨让镜头一闪而过(就象事实本身,真感谢他没有用慢镜和特写),待到车站里响起了剧烈的枪声,我都不知道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就象身陷事中的司徒,他同样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我是用影碟机的1/8慢放看了3遍才明白那个致命的偶然的。
上帝保佑,千万别让这样的偶然发生在我身上。
所以下次下火车的时候,我一定会检查自己的衣服,看是否有什么小册子装进了我的口袋。
希望大家也这样。
否则我们就极有可能成为不幸的司徒,在偶然中走向万劫之境。
演员:冷漠、迷茫疯狂以及单纯的被毁灭娄烨的演员阵容很豪华。
刘烨,章子怡如日中天不用说了。
冯远征、中村亨也都是真正的实力派。
我喜欢看辛夏穿着无袖旗袍在雨中走过时脸上那种既迷茫又疯狂的表情。
也喜欢谢鸣戴着鸭舌帽叼着香烟怀揣手枪如幽灵般出现时的那种冷漠与决绝。
与此相对应的是单纯的被毁灭,伊玲不用说了,她来不及丢掉一丝一毫的单纯与善良就倒在了辛夏愤怒的枪口下,。
而司徒与伊丹却由善良和单纯走向了冷漠和疯狂。
片子中的两个镜头令我难忘。
高大而健壮的伊丹打着黑伞跟踪昔日情人辛夏。
他迈着豹子一样沉稳而迅捷的脚步转过街角,黑伞遮蔽他半个僵硬的长脸,但他冷漠而锐利的眼神却在雨水中锋芒四射。
他对手下的特务说:“跟住那个女人。
”躲在在另一个角落的司徒看见了这一切。
他在雨水中瞪着眼张大嘴的样子使我弄不明白他是因为寒冷还是因为愤怒。
瘦弱的司徒顺着街道冒雨向我走来。
他略略向左歪着脑袋,抱着肩膀,抖抖缩缩地走向了伊丹所在的咖啡店。
水珠一滴一滴地从他耳垂上滑落。
他猛然掏出手枪射向橱窗里正在和侍女调情的伊丹。
司徒后来在舞厅里射杀伊丹时的样子使我突然明白:人在毁灭前大概都是很疯狂的。
如果不疯狂,他又哪里有勇气走向毁灭。
暴力与性暴力与性都是很坚硬的题材。
而娄烨大概更适合表现“柔软”的东西。
所以我觉得他对暴力和性的表现实在一般。
《紫蝴蝶》中有大量用枪的镜头。
导演对镜头的处理确实很干净利索。
但论对暴力的冷漠程度这些镜头比不上北野武,论暴力的华美这些镜头又不如吴宇森。
性镜头就更难看了。
冯远征在章子怡身上拱了那么几下就完成了一次做爱。
没一点意思。
不知道导演在下部电影中能否有所改进。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种的那片地,吃的那口饭。
非要吃别人的,肯定不好消化。
龙城杨于2003年9月3日我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u/1053721995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光临
紫蝴蝶,看完了。
故事挺狗血的。
当然是有影像叙事的能力,但剪辑太快了,观众可能反应不过来啊,就没有兰心那么顺。
而且用一个很简单的美学风格包装一个狗血的故事,就会让我出戏,为什么兰心故事也狗血但我看的时候就不觉得,因为兰心的美学非常华丽。
刘烨这表演我操了…………怎么后面还来了个前半段的混剪呢…都是话剧式表演,那个日本人演的还行,有点易先生的味。
不过这角色比易先生塑造的反面多了。
这片的表演简直太灾难了,酒馆里被打死的日本女,那白眼我的天啊…这个结局还行,我以为会想色戒一样一黑到底,没想到山本还是死了。
全片最喜欢的镜头就是日本男告诉章子怡那些人都死后,他走到吧台拿烟的镜头,那里还没拿出烟前,他头上有青筋,你就感觉这人好像不对劲,难道被下毒了?
然后这时候他把烟拿出来,烟上带着血,而火柴盒也因为沾了血而划不着,没有对白,这就是影像叙事。
拉枪栓为啥要拿后期音效配?
而且这音效好烂啊。
剧本虽然有点狗血,但也还行,主要是表演灾难。
而且娄烨此时美学还没成型,不过本片的胶片质感还是很漂亮的。
放娄烨序列里应该算比较低的。
这片配乐还行,不过娄烨的电影配乐一向高水准。
最后这段闪回,他也没有一开始就直接说是闪回,也没有就不说了,而是最后给了李冰冰一个镜头,通过这个角色作为时间点的标志,明确了这是闪回,走了一个宿命感的范。
4.5分。
有亮点,但它的缺点我都不太能接受,理解为什么评分低了。
与色戒差距有点大。
很闷,天一直是闷闷的雨,每一场戏的背景只能用雨刚停、雨落、暴雨来区分;人一直在闷闷地吸烟,每一个角色在窗边,在餐桌,在生死之际都在吞吐。
所有故事,都发生在这烟和雨的背后。
开头的布景和群演都让我感到浓浓横店风,实在是别扭了好一会儿才进入电影。
章的人物,情感,甚至三段床戏都可以类比王佳芝。
第一段后入,隐藏着自己的表情,不敢回头对视,第二段不知道是不是因为看的剪刀手版,只有章和火华分别在窗口抽烟,桌上并排摆着两碗面,第三段传教士中途停下,炮友和战友的关系交错,从不解为什么要把关系复杂化到不解为什么要战斗。
关于革命。
章用爱情质疑革命,而火华这个角色本身就让所谓革命的划分变得无意义。
他本来是个劳苦大众,经历了认错和失去女友后,被章认为是需要可怜需要团结的对象,被革命领导者认为是遍地都是的可怜虫,被反革命日军领导者认为是无辜的。
于是他自杀之际转念,决定站起来,用手里的枪武装自己,为女友,为自己的遭遇而反抗,他成为了一名革命者。
后面,他为了逃脱束缚反杀了革命队伍里的成员,叛逃在外,最后还对没有敌意的女性革命工作者主动开枪,这些举动,他必须被定性成反革命分子。
但同时,他在酒馆枪击反革命日军首领,并在舞池成功将其击毙,完全是一位反反革命者的行为,既然死了,就可以称为革命先烈了。
那么如果按照全世界活人只有革命者、反革命分子、人民群众来划分的话,他拿起了枪,肯定不能算群众了,那就是在革命者和反革命者之间变化。
一般来说,革命和反革命身份的转变往往是因为叛变/起义,但火华全程一个人单干,而且在以革命者身份枪杀反革命日本特务的下一秒也枪击了革命工作者,这就不能用一秒钟的叛变来定义这种行为了。
由此例可以证明,革命和反革命不是帽子,更不是政治武器,用是否革命或是否反革命来定义人,是不可行的。
这电影真的是太冷门了 各大平台相关的内容都比较少 本身背景是战争年代再加上电影里没几句台词然后也有很多长镜头所以看的时候感觉特别压抑有种喘不上气来的感觉好几次都按下了暂停键在看的时候心里就不停的感叹章子怡简直是为镜头而生的电影脸牛b的骨相和面部平整度怎么拍怎么美最喜欢的戏是刘烨和李冰冰雨夜跳舞(非常的甜蜜浪漫)最震撼的戏是1.章子怡目睹哥哥被炸死(看的我头皮发麻)2.刘烨举枪想自尽的长镜头(让我想跟着他一起哭)最喜欢最震撼的戏是李冰冰在火车站被误杀(意外总是在平静中发生)最震惊的戏是仲村亨和章子怡跳舞时告诉她山本和司徒都死了我们可以一起去日本了(没想到编剧会把这个日本人写的这么深情)导演总是让意外在平静中发生给人一种能在现实生活中上演的真实感我看电影的时候很容易代入进去不同于现在一些主旋律聚焦大人物的故事这部电影将镜头对准了混乱年代下的小人物视角别致娄烨的风格太独特了 看完总是会细细琢磨一下上次看《风雨云》最后火烧连阿云的戏真是头皮发麻 这次看《紫蝴蝶》也有一样的体验整体看完觉得有我认为好和不好的地方但毋庸置疑这是一部值得看的好片
我喜欢电影开头的“无声静默”。
好一个“一切尽在不言中”,省略了拖冗的台词,似乎回到了无声电影的时代《紫蝴蝶》是我看过的,最具浪漫主义——血色浪漫——气息的电影。
故事线索较多,而叙述有条不紊。
辛夏爱上了日本人伊丹,而辛夏的哥哥那个时代先锋新青年,他和他的同伴为追求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而战斗,而被偏激龌龊的日本侵略分子杀死,辛夏目睹了一切。
从此辛夏加入了一个抗日秘密组织。
刘烨演的司徒和李冰冰演的玲是小资一族。
他们看电影,在夜深人静的街道上散步,在雨夜里拥吻。
司徒出差,玲和所有女人一样陷入思念。
此时紫蝴蝶第一次出境。
司徒回来玲去火车站接他。
辛夏所在的秘密组织把司徒当做叛徒。
就因为司徒的不谨慎(其实也没有办法谨慎),把包拿错了,一丁点的阴差阳错就颠覆了自己和玲的命运。
这是否是蝴蝶效应?
玲在混乱中被辛夏射杀。
晃动的镜头,混乱的现场,惊恐的尖叫,仿佛昭示着所有人的命运都被那场战争左右着。
玲死了,司徒被屈打成招,司徒翔想一死了之。
可是他要报仇,他潜伏下来伺机而动。
辛夏的组织为了执行任务让她和已经成为日本驻上海的特务头目伊丹旧情复萌。
最终秘密组织大部分成员被杀,司徒和伊丹双双毙命。
本片在谍战剧情上没有什么有新意的地方。
我想说的是结尾。
伊丹一开始就知道辛夏的身份。
他爱辛夏。
但其背后狭隘而偏激的民族的野蛮侵略,又让其不可能与辛夏结合。
他们各自背负的命运,在这肮脏的世界舞台上扮演的角色让他们不得不枪指对方。
辛夏和谢明的关系最后被揭示。
所有人都被这场战争魇住了。
但导演并没有表露出任何态度。
而是从更为高远的人文角度去思考这场战争。
这种思考又没有脱离地面,出现道貌岸然的超脱。
最后的台词,辛夏问:“我们为什么要战斗?
”导演没有直接给出答案而是一段无声的黑白胶片来回答。
奇怪,娄烨的审美真奇特,就是爱拍憋死都不说话的苦逼脸吗,这就是文艺喽?!东北场景中的煤烟和李冰冰还能看下去,想要表达一种家国流亡,命运无测就换掉国际章吧,不是旗袍穿上就能变张曼玉,辫子扎起来就化身巩俐的。
娄烨的摄影风格永远那么销魂~~~
捕捉到了刘烨的气质巅峰!作品看完只能说后半段更好 但章子怡的特写半好半坏吧 并没有全片都在最佳状态
被低估了。战争对娄烨来说,仍是废墟命运的外化,是心理投射。这一次他的个人主义表述最坚决。形式层面很惊喜,闪回跳接插叙把时间变成了一张网, ,而且无法纲举目张,滞重。为首尾长镜头调度喝彩,三分钟历史影像是致敬《广岛之恋》?
娄烨总是太着重于镜头,太着重于结构,故事讲成什么样,似乎跟他没关系一样。不管喜不喜欢章子怡,她的演技真的没得说
4.5。多年后重拾年轻时弃看的娄公子旧作,竟远远超出意料,属娄公子第一流的作品。抛弃市场期望的他终于回归自己最钟意的电影,最少的台词、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美轮美奂的画面、绝顶巧思的摄影、虚实之间的光影的魔幻以及当然永远含情脉脉的旧上海。他的视角同王家卫的组合起来就是那个丰富的已然逝去的传奇上海。btw,章小姐是华语性张力数一数二的女演员,参考后来有巩俐的兰心依然是不够的。刘烨竟有演技,没看过这片大概都不会觉得。
感觉挺无聊的,两个多小时的电影,半天也不说一句话。导演似乎想要以一种很拽的方式来表达,但在我看来效果并不好。也许是我不懂艺术,但这里是我写影评的地方,反正我就是说不好。两颗星中有一颗星是给我们家子怡的~~
罐子里的蝴蝶想飞却飞不远,有一些看不见的东西禁锢渴望飞翔的本能。大雨中的恋人想走却走不掉,有一些说不出的仇恨困住向往安稳的心灵。国仇家恨,儿女情长,总有一个理由让你选择战斗。彼此利用,互相试探,总有一个瞬间让你痛不欲生。乱世中求生存已是如此艰难,那些轻飘飘的爱,又怎能够活的下来。最不喜欢的一部娄烨。不仅没有旁白,甚至台词都省略了,足见野心之大,但实际体验非常拉胯:不仅镜头很晃,人物的情绪和立场也晃来晃去的,视听门槛很高,娄烨大概是想通过克制的人物白描让观众自己去揣摩角色的内心变化,但是收效甚微,太高估观众的想象力了。电影有事件,但没有叙事,全部都是靠演员的情绪撑着,是国产抗战题材中少见的弱化立场强调个人情感的片。雨伞设定有趣,那些战斗着的麻木的灵魂都没有打伞,脆弱的摇摆的灵魂则需要伞的庇护。
剧情有那么些《色戒》的意思,但显然没那么严谨和深刻,过度太快,剧情单薄、转折急促,但带有娄烨典型烙印的氛围营造和镜头运用值得玩味,特别是那一抹一直如影随形般忧郁苦闷深沉的蓝,奠定了整个片子的基调,很有意境和美感,最后才姗姗来迟的高潮在娄烨的作品里着实有点不科学,刘烨真心让人出戏。
这片问题不少,叙事没有焦点,表演缺乏调和,同样大特写不断,眼神戏比起色戒就显得无的放矢,但全片的影像魅力,无论如何都无法视之平庸,灰蒙幽蓝的胶片,在一些场景简直像蓝色调的黑白片,反复无常的雨,完全超越了色戒里创造撑伞机会的情调工具,上升为人物存在状态的投射,看看刘烨痛哭时的泥水聚下,决定时坚毅的侧脸,或者从景深处走来,耳垂上两滴水如耳环般发亮,这等影像,无论叫它新感觉主义或是心理写实主义,都有溢出文本的形式快感,我称之“感光”本身的快意,作为风格(也可以说是主题的)标志,摄影机晃动着,不是“再现”,而是不断卷入现场,就像人不断卷入历史现场,只有彼此可依托,只有依托的瞬间是做人,这种亲密是那么真实,又那么脆弱(点题的他们利用我你也可以),两者相辅相成。可能只有娄烨能拍出主题下的“幽暗国度”。
很难不爱娄烨的电影里那种诗意的疯狂。不论背景是什么,主题怎么也逃不过小人物的爱恨情仇。又不同于贾樟柯等第六代导演一直在为小人物寻找一种普世价值,娄烨电影在追求的更是一种于独立微小个体的关怀。章子怡很有镜头感,但始终缺了点娄烨电影的气质。开头火车过站和片尾的床戏美到催人泪下。
意识流抗日片。第六代中,还是比较能接受王小帅。
乱。乱世,乱局,情迷意乱。手持的晕和画面的乱达成了最好的贴合,焦点的游弋是在熙攘中缺乏看清的能力,也是抗拒看清,因为我们并不真的想知道子弹由谁射出,又击中了谁。和色戒比,这个故事好在双方心知肚明;和兰心比,这个故事好在它并非一个女人的独角戏。爱恨有来有往,每个人的枪都对准目标,这才乱得起来。故事是个好故事,可惜此时的娄烨还没有兰心时的成熟,或者说去追求必要的稳定和秩序的意愿,于是车站和舞厅两场戏才惊人的好,其他时候又时常很差。本来以为是丘比特连线情侣档大杀四方然后荣归东京的故事,结果情侣档是情侣档,不是人狼恋(中日恋),还是有些失望的。
😭😭😭😭擦在这玛了几百字点击发送后再打开才发现短评不能写这么多字😭😭😭😭😭😭😭😭好桑心全!部!都!没!有!了!😭😭😭😭😭😭😭😭😭😭不会再爱了😭😭😭😭😭😭😭😭
没有下次了 娄导(仲村亨叔叔还是现在有味道 中文台词努力了
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料是有的,B也是要装!闷骚中带着犀利!!!PS:周旋 《我得不到你的爱情》
想了想,及格确实给不到,尤其对比后来的色戒,故事也交代不清,线索又乱,每个人蜻蜓点水,也不知道刘烨为什么放了章子怡,也没看出特务为什么爱章子怡,更没看出章子怡最后怎么就坚定刺杀了。调色最蓝的紫蝴蝶,故事和镜头最差劲的娄烨,最能剧透的简介。
这是在大幕上看的第一部娄烨的电影。
搞半天还是抗战啊,我以为会是个凄美浪漫的跨国爱情故事呢。一星给演技很好的全体演员,一星给年代感。故事太烂,就隔着一玻璃,司徒竟然没有死?还混进了舞场?伊丹讲的多好,你的任务完成了,我的任务也完成了,我们走吧。另外,章子怡演各种少女都是一个套路,麻烦以后别演了 仲村亨好有男人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