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进藏

进藏,Into Tibet

主演: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3

《进藏》剧照

《进藏》剧情介绍

进藏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人们为什么向往西藏?那里有什么?那里的人们过着怎样生活? 2013年8月,10个人,8台MINI,5条线,7万公里,从川藏线、青藏线、新藏线、滇藏线、喜马拉雅线,我们进藏去。酝酿几代人的西藏情结,超过半年的制作周期,五组人马历时1个月的现场拍摄,《城市微旅行》原班制作团队用最真诚的态度呈现最纯粹、最简单、你可能从未见过的西藏。 看得见银河的壮丽星空、将肉身奉献给鹰鹫的天葬仪式、整整7天用细沙修筑又在一瞬毁掉的密宗坛城制作……抛开那些熟知的西藏符号,我们记录更真实的自然、民俗和宗教,探寻这片神秘的土地中人们所未知的生活方式;同时,我们也关注扎根在这里的人:乡道边禁语30年的闭关僧人,孤独宁静的藏王墓守墓僧人,大山里生产欧洲奢侈品牌定制牦牛绒围巾的美藏混血,用最至诚的方式一路磕长头到拉萨的朝圣者…… 大美的风光,奇异的民俗,简单的生活,虔诚的信仰……或是...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水星领航员祝福军曹大电影5诞生!终极Keroro奇迹的时空岛是也!!反黑路人甲每天都在征服生活绿色香水KingoftheAvenue大宋少年志2永恒的心Bra太子利剑行动张大千敦煌传奇南少林之怒目金刚冰球少年打工吧!魔王大人第二季杀戮房间宝拉阴阳先生之阴阳中间站潘多拉:被操纵的乐园别当欧尼酱了!速度与激情苹果核战记2野蛮人衰小王子再见十八班狄仁杰之夺魂梦魇母亲本色宴会祖先开眼达尔文游戏大话西游:缘起

《进藏》长篇影评

 1 ) 说说我是怎么看的

知道这部片子首先是通过和菜头的一篇文章,当时看完文章并没有很在意,后来一天晚上发现<一个>里面的翻页广告也是这部纪录片的推广——《进藏》片子的名字已经已经说得很清楚了,这是一部记录进入西藏沿途所见的电影。

片子里5组人开着不同款的Mini分别从新藏线,青藏线,川藏线,滇藏线一路向西。

导演程工,《舌尖上的中国》的程工,摄影曹郁,《可可西里》的曹郁。

本片以大量的高速交叉剪接,人物面部的微距拍摄,绝美的星空延时摄影以及结尾处的直升机航给观影者视觉上的冲击和震撼确实达到了国产片全新的高度。

后期剪辑也是惜时如金,40T的素材最终浓缩到90分钟,除了人物的独白,单个镜头几乎不会停留超过5秒。

无论是煽情,启示,教诲还是精神引导都是点到为止而又隽永有余味。

片中有独守藏王墓40年的僧人,78岁高龄仍日月不辍的把经文刻进石头的老人,闭关30年除了念经不说一句话的兄弟俩,德格印经院虔诚的扫地僧,还有一路磕长头去往拉萨的信徒。

一路磕头的藏民们三步一拜,无论地面是铺满尖石还是充满泥泞都丝毫没有犹豫地扑下去,渴了就喝从山上流下来的溪水,他们说这样已经走了3一个月,接下来估计还有走6个月。

看完这些我一直在想,到底是什么让他们能有这样的力量和坚持,不过他们口中自有答案——为了修一个好的来世。

然后我又想,这是因为他们觉得今生不够好吗,这样充满热情和信心的一生还缺少些什么呢?

父母从小就教育我们,拥有足够的物质条件以后才有追求精神的基础,但对于这群藏民来说,似乎只需要后者就足够支撑起这一生。

生活在城市的我们物欲熏心,急功近利,见钱眼开,我们到底想要什么,我们也说不清楚,得到了这一个还会想要下一个,只有平衡点,却没有终点。

片中讲了一段关于天葬的故事,最后说了这样一句话:秃鹫把人带走了,至于去了哪,佛不知道,而逝者清清楚楚。

这听起来像是一个答案,但是却不符合我们的公式。

片中还向大家抛出了这样一个疑问,说为什么进藏一路上艰难困苦,山穷水恶,路途险阻却还有那么多没去过西藏和去过西藏人一而再再而三的想要进藏。

和菜头在文章里说你在五环路内、珠江边、东方明珠塔下找不到的东西,也绝对不会出现在珠穆朗玛。

这话说的急了,也差不了太多。

西藏不是灵丹妙药,西藏也仅仅是一碗鸡汤而已,我们的这份执着并不能净化我们心灵,洗涤我们的身体,正如同片尾的总结的一样,“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也唯有这份执着我们才能知道我们自己到底有多自由,是否真的有那么多阻挡,那么多牵绊,那么多放不下。

大概这才是旅行的意义。

最后说两句植入广告的问题。

植入广告碍你们什么事儿了?

非揪着这个不放?

有几个摆明了打广告的片子还能拍出这样的水平?

我并觉得片子中的广告拉低了整体的气质,而是一味拿这个说事儿的人反而暴露了自己的智商

 2 ) 《进藏》而不是《西藏》

这是我写的第一篇影评,因为是西藏,因为去过西藏,因为怀着对西藏的崇敬,因为仍向往西藏。

对于西藏,我想无需再过多解释,她的人文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她,也有太多关于西藏的片子,从各种角度展现西藏给人们带来的震撼,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文的。

每一年,每一天,都会有很多人利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通过不同的方式,怀着不同的心情与目的,经过不同长短的时间,进入西藏。

对于去西藏的人来说,想要的是到达西藏,还是到达西藏的这一路。

对于朝拜的人来说,想要的是来到佛祖面前,还是来到佛祖面前的过程。

为了要到达西藏,有的人徒步,有的人骑行,有的人自驾,有的人坐火车,有的人坐飞机,而困难程度递减。

为了来到佛祖面前,朝拜的人一路磕长头,用身体行走。

而这一部分是除了西藏本身之外的状态,是所谓“进”的部分。

《进藏》这部片子,我想是有值得赞扬的地方,整个团队背后的辛苦,五条线路的调度,拍摄过程的困难,画面的美感,西藏的真实状态。

这些是不能磨灭的。

但是,除了西藏本地的人文,其他的并没有感动到我。

看完之后,不是感到震撼,而是感觉缺失了很多东西。

即便是一部商业纪录片,即便是给MINI做宣传,这些我都不反感。

但是,路上的情况并没有体现,这十个人和拍摄团队在五条进藏路途中的状态是怎样的,遇到什么麻烦么,怎么解决的,怎么坚持的,心理变化是怎样,大家对这一路的思考,这些部分是缺失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是这个片子所要表达的,而不只是借用“西藏”,只表达“西藏”,因为片子叫《进藏》而不是《西藏》。

 3 ) 进藏:致敬信仰

 今天看了土豆网和MINI中国联合拍摄的纪录片《进藏》。

不愿去探究影片背后的品牌诉求和商业运作,单看影片里那些质朴的笑容、简单的愿景、挚诚的执着。

感动惨了,为那些可爱的人……      84分钟的片子里,我记住了他们。

     藏王墓守护僧人:敬美,守护藏王墓40年。

藏族习俗中,每月30天中有5个不同的吉祥日子,在这些日子里,他都要为佛和众生诵经、祈求。

他说,这个佛经对他是很重要的,为众生祈求来生的完美,脱离六道轮回的苦难,这些比他自己的生命都重要。

     阿日扎乡刻经人:布托,78岁,雕刻玛尼石一辈子,每天步行4个小时来返于玛尼石经城。

江东,玛尼石经城的守护者,与布托相伴石经城几十年。

(刻着六字真言的石头,叫做玛尼石。

六字真言,藏语or om mani padme hum,是简化版的生死轮回,是今生来世一切祈愿的浓缩。

)      洛须镇闭关僧人:俄日则旺和托勒,为了去世时可以看到崖壁上的佛祖,在布满诗经的石窟里30年没有出过门,避免与外界接触,并发誓禁言,除了诵经。

     天葬台守护者:仁增,18年前,因为没钱给妻子办葬礼成了他人生的遗憾。

看守天葬台,是为了自己和妻子都有一个好的来生。

他说:“除了希望有个好的来生外,没有任何可求的……否则来生去地域是很可怕的事。

会让人痛苦不堪,会千万次死,痛不欲生,会被千刀万剐。

”   (天葬,最能满足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需求。

高原上没有树木,无法为逝者置办棺木。

而草原又是藏民们饲养牛羊和赖以生存的地方,他们不忍破坏一方草地。

在《佛本生经》里,释迦牟尼舍身饲虎的故事,给了他们启示。

于是,把身体奉献给鹰鸠也就成了他们在世间最后的施舍。

)      德格印经院清洁工:宗布,没有家,住在印经院旁边废弃的公共厕所里,一人负责印经院里外所有的打扫工作。

33年专注的工作是他表示对佛虔诚的方式。

他认为,无论活着还是死去,自己的工作都非常有意义,因为活着的时候把印经院打扫干净,就会有好的来生。

他一心一意、认认真真地做好事,从来不做佛不高兴的事。

     朝圣者:牛麦旦珠,从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拍摄时已经出来3个多月,估计还有5个多月。

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这是藏传佛教信仰者,最有挚诚的礼佛方式。

     无论是守墓、刻经、闭关、扫地、朝圣,他们都在用一种最简单又最艰难地方式,信仰着信仰,救赎着今生,祈盼着来世。

不是一个,而是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说出了希望用今生换来世的想法,并用了一辈子来兑现。

     他们的执着让人心生敬畏,却也无法认同。

为什么要为了未可知的来生,让今世的自己遭受如此多的苦难和考验?

哪来的毅力和信念,让他们甘愿被所谓的信仰而绑架终生?

     于是,反复地去看影片,试着去理解他们。

     对于苦难的笃信者,必定是已身处苦难之中的人。

对于他们的不认同也许并非完全是文化的差异,而是人生体验的本就不同。

自问,虽不至于在安逸中堕落,但也没有经历过生死的考验,没有经历过生存意义上的物质贫瘠和绝望。

但是,一辈子都依仗着大自然活着的他们,生存需求的底线完全取决于高原和草地的眷顾程度。

时刻面临着死亡危机,不是看轻了生死,而是惧怕了宿命的安排。

佛的存在,无形中成了他们慰藉人生的唯一出路。

用信仰忘却恐惧,用信念消磨思考,于是,当恐惧成了希望,一切都简单了。

     影片中,有句话说的很好:“走过了高山大川,就知道了天高地厚“。

也许,有一天,出走西藏,亲眼见过那些永远也翻不完的山脉和河流,永远也看不尽的草原和风沙,自己才有资格说上两句感受。

     而现在,谨向他们今生的真、善、美致敬,向他们对信仰的执着、自律和坚定表示敬畏!

  

 4 ) 何时进藏

首先,我觉得这个广告创意是很赞的,非常有诚意的。

很多人吐槽说MINI居然能进藏,但是,往往是坐在家里吐槽的人是无法想象他人的行动力所能及的地方。

特别是最后八辆车汇集驶向珠穆朗玛峰,荒凉的土地,弯弯曲曲的公路,整齐排列依次行驶的MINI,很好地体现了这个品牌的价值。

这样的创意,同时还需要足够的行动力和执行力,我觉得是诚意十足的。

虽然我还是不会想要买MINI COOPER。。

-我没有去过西藏,虽然总是会有人兴致勃勃的说我一定要去西藏,我始终没有这种想法。

川西倒是去过两次。

一次是去甘孜州的亚丁稻城。

跟旅行团,坐大客车。

每天都要坐到很晚,一遍一遍的绕山路,等到看见远远的山谷有灯光,便知道快到目的地了。

连续坐了两三天的车,到了稻城以后,也仅仅是花了一天的时间游玩,骑着马进山,虽然风景是怎样的,我已经忘记了,但是也觉得做这么久的车是值得的。

后来跟学校老师去过一次壤塘,因为是有项目,呆的要久一些。

壤塘的海拔应该不是特别高,因为山上有大片的松树,当然也有草原。

其实藏民跟我们也都一样,一样的喜怒哀乐,一样的兴趣爱好。

只是,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

在那里呆着,真正有与世隔绝的感觉。

一条街道,卖少量商品的店铺,也只有很少的行人。

不看电视,不玩游戏,大家聚在一起只是聊聊天。

生活就这样很自然地被简化了。

加之空气清晰,走出城便是一望无垠的草原,远方的山脉,天空变化的云,都看得真真切切。

所有的一切都变得很纯粹。

这样的地方,我觉得只要每天醒来有事可做,有食物吃,便觉得幸福,不需要再去找其他刺激来让你觉得幸福了。

这样的地方,大自然的威严随时能感受到,也让你相信这里或许真的有神明居住。

人的心也变得虔诚起来。

当你真正能感受到人世的变化无常,感受到自己的渺小时,很自然得会希望在宗教上寻求安全感,寻求安慰。

就像里面那位制香师,采草药的地方那么危险,是什么给予他勇气,让他坚持下来?

是因为他相信因为自己在做善事,所以会得到佛主的庇佑。

所以他坚定得说相信报应,一定会有报应。

认真辛苦制作的坛城,为什么完成之时便摧毁?

坛城是佛住的地方,制作坛城的大师笑着说,真正的智者是可以在里面看见佛的。

我猜他是没有见过了。

佛真的在坛城里吗?

佛是存在人的心中的。

制作坛城是一个修炼的过程,用虔诚、专注、智慧去修行,去开悟,以期望在完成之时佛会出现。

里面那个带着孙子进藏的爷爷奶奶,而且从北京一路开到新疆,再走新藏线,我真是太佩服太喜欢了。

真的很牛,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自己生命的广度。

真的太爷们了!

为什么我不想去西藏。

因为我隐隐约约有些明白西藏的那种生活,但是又觉得真正离我太远了。

或者说我没有勇气,去接受生命给我的这样一个命题。

但是,我仍然把西藏放在心里,也许有一天,在死之前,我通透了,我看明白了,我可以放下了一切,我来到西藏,与天地为伴,就这样,很幸福。

 5 ) 简单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但是简单地印佛经 是简单地为了来生能幸福简单地不作恶 是简单地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 是简单地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 云 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再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上面是片尾旁白的摘抄,关于简单、佛与生活的。

配合片中常出现的背景音乐——吉田潔的《いのちの祭》,看、写、品,慢慢的感觉很是惬意。

纪录片,贵在真实,看看不同人的生活、听听对人生以及一些事的看法,在当下竟然也能感受到难得的慢。

片里印象深的场景是精心制作了很久的坛城,短短时间内被毁掉。

有人说是对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有人说“世间繁华,不过是一掬细沙”;有人说是在告诫世人“辛苦地拿起、轻松地放下”。

我的想法倒是很简单。

坛城的毁灭是开始,之前精心建立坛城都是开始前的准备阶段。

坛城再美,也是一堆细砂,终究随风入溪,沉淀水底。

<图片1>

坛城的毁灭

 6 ) 《进藏》观后

从开始看纪录片《进藏》,两年在西宁的生活学习的回忆画面便一幅幅闪现脑中。

在西宁呆着的时候,想回内地,向往江南。

现在回来了,却深知这两年在青藏高原的经历会是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之一。

看过那里的蓝天和黄土,才知道天高地厚。

青海最难忘的画面是蓝天。

虽然没有去过海拔更高的地区,西宁的蓝天已经够我享受了。

记得去年秋天站在坎布拉的观景台,湛蓝的天空下,湖水安静地像一面镜子映照着阳光,远处白云漂浮,山顶积雪皑皑,水面云影天光,恍若仙境,顿觉干净,明亮,圣洁。

如此天空之下阳光所照之处必伴随着暗影,正是明暗相随,构成大千世界。

片子里青藏高原的天空美轮美奂。

在这天空下,人们简单地磕着长头,简单地守护者吐蕃皇陵,简单地打水礼佛,简单地维护着经石城,简单地打扫着寺院,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在他们的信仰中,如此受苦和坚持才能死后不入地狱,才能亲人少受苦。

片子里记录了美好信仰中的西藏,但也许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西藏。

因为这里还有喝了酒随便闹事,三两句说不到一起就挥刀子捅人的藏人存在,还有游客只看了一眼便强卖讹钱的藏人存在。

这些人也许信佛,也许不信,只是他们内心泛起无明业火来佛祖也会给忘了。

片子以藏人对佛的坚固信仰为主旋律无可厚非,毕竟很多人对西藏就是如此理解。

一段说走就走去找寻信仰找寻自我的西藏之旅是多么时尚,可看不清现实,谈多信仰也只是提高逼格而已。

在现代人逃离都市的潮流中,西藏和其信仰变成了时尚话题被消费。

为什么去西藏,去西藏干什么,我们不需要想,因为旅游网站、时尚杂志和旅行达人已经给你了有逼格的答案。

我也想不来肯定说服自己的答案,所以也就暂时接受达人们的宣言。

可什么是信仰,如何去接触理解信仰,没人告诉我,我也不信谁能一两下说明白。

所以,是不是可以换个角度去关注西藏,关注那里的贫穷,关注那里上不起学的孩子,关注那里没有书籍没有桌椅的学校,而不是浮于虚空地谈论信仰。

跟去过西藏支教过的同学相比,仍有去了西藏会很酷的感觉的自己在这里悲天悯人是那么的作。

可片子里西藏的贫穷是那么的真切,想到朋友圈里有分享是号召大家把不需要的书寄给一个非常缺书的藏区学校,图片里展现着孩子求知若渴的眼神,忽然就觉得泛泛而谈什么旅途人生意义信仰是一件多么无知无良的行为。

对于我这么个没去过西藏向往着西藏的人,关于西藏,就让它旅游的归旅游,信仰的归信,逼格什么的在高原蓝天下就是浮云。

妄谈信仰那是不知天高地厚。

相信片子里的一句话,行善即信佛。

 7 ) 我看到了我想看到的

一些人,简单到如此强大,强大到如此震撼,强大到用一声去表达自己的虔诚。

他们说的最多的是,为了有个好的来世。

以前从未想过用纪录片或书去了解西藏,因为人人都有自己心里的一个西藏。

我想用自己的视野和心去领会她。

或许是因为我即将要踏上这个神秘的领土,突然觉得对她一无所知,感谢这片子的出现。

让我看到或许我一辈子都无法接触的东西,比如坛城,比如一辈子禁言,只念诵经文才开口的兄弟,守护藏王陵墓的人,仅凭记忆画满整座寺的达娃顿珠。

 8 ) 进藏

一、外公的进藏我是听西藏的故事长大的。

1959年,解放军平定了那群喇嘛1959年,国家开始大规模援藏1959年,内地到处都在饿死人1959年,外公21岁,为了不被饿死,报名援藏。

第一次进藏的路,整整用去大半个月。

从成都出发,一群青年挤在搭着帆布车篷的解放大卡车斗里,唱着歌颂千里之外那个所谓伟大领袖的革命歌曲一路抵达西宁,经青藏线从格尔木过唐古拉山口进藏;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即使7月也有可能大雪封山,冬季的高原寒风凛冽,一车人唯一能做的只能是挤在一起用身体取暖。

车行不动的时候就地宿营,用去了顶的空汽油筒生一堆火取暖,等血液流回早已冻僵的耳朵,外公说不少冻疯了的青年搓耳朵,一搓就没了……那是属于外公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凭着一身力气在拉萨石油公司推汽油筒,借着政治合格在林芝易贡的自治区党校当了一份差,1963年外公把外婆迎进了藏,1965年妈妈出生,全家又回到了拉萨;直到80年代初举家迁回内地,外公和外婆把汗水与热血都献给了这片格桑花开的地方!

二、所谓选择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西藏选择了佛教?

为什么藏人选择了磕长头?

即使信息早已爆炸式增长,藏人却还在一遍遍诵读千百年传下的经文。

或许,那层层叠叠的大山之后的大山就是答案,在这荒芜与贫瘠的高原,只有去虔诚的信仰佛教的教义才能将人对物质的需求与欲望降到最低,同时还能让人在这片荒凉的土地上保持着希望,有希望,人就会快乐,就能活下去!

纪录片中那个磕长头的汉子,他的大笑,他的高呼,改变了我对藏人磕长头想当然的看法,原来支撑苦行的人的内心不止是对信仰的敬畏,还有简单而纯粹的快乐!

高原的贫瘠承载不了人类物欲的原罪,而佛教将这份原罪参破,并许以往生的希望。

这大概就是为什么虽是穷山,虽是恶水,却不出刁民。

信仰的力量让这片土地的承载能力与人类的物欲达成平衡,让人能在这片土地上甘于平和的活下去。

虽然,某种程度上这种平衡也是对生产力的制约,但却最大程度上规避了人与人之间相互争夺,整个社会体系崩溃的风险。

由此引申,把一切现代文明硬塞给藏人都是对这种平衡的打破,触碰到信仰的根基却又无法在物质和精神上给予满足,冲突便成为必然,我想你知道我说的是哪些事。

信仰决定着人的行为方式,关于苦行,在这连氧气都缺乏的高原之上,唯一用之不尽的,恐怕也只有漫长的时光,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土地,不存在‘赶时间’的概念,选择最慢的方式前往心中的圣地,即使也是最难的苦行,也能在漫长的时光中达成所愿!

三、众生相爷孙:关于影片中出现的众生相,首先说,全片给爷孙三人的篇幅太多了,没办法,因为要考虑赞助商,但是老两口在生日时的热泪与爷爷向孙子诉说过往艰苦的岁月时,情绪的释放就像山谷倾泻而来的风,真挚而强烈。

藏香制作者与经院扫灰人:制作藏香的采药人与住在改造的公厕里的经院扫灰人是同一种信念的两种表达,当扫灰人被问及是否做过佛不高兴的事时,他连连回答没有,一定没有;而藏香制作者则连连的强调自己一定会有报应,一定会有的,即使他在采药时从不挖尽,他也坚持认为自己向上天索取了太多;他们坦诚的面对自己所行过的善与恶。

闭关禁语苦行三十年的两兄弟:如果你曾坚持每天在网上签到一次,你应该能明白这是多么的不容易。

人相信了来生与往世,强大如时间也仿佛失去了力量,不止是三十年如一日,而是三十年如每分每秒!

用不着去质疑这么做的必要性与意义,他们的苦行本身即是一件令人震撼的事情。

天葬台的守护人:影片解释了原始而血腥的天葬其实是一种妥协,对没有树木制作棺材板的妥协,对不忍破坏草地的妥协,对贫瘠高原的妥协,同时亦满足穷苦的人对灵魂回到天上的期望。

守护人每天对仪式所需器物一丝不苟的擦拭,以及仪式进行时的仪式感,都表达着对逝者的尊重,以身饲鹫也并非对尸体一种亵渎;镜头里始终扑腾却不见尸体的鹰鹫翅膀,是对这样一个血腥仪式最好的呈现。

美国回来的姑娘:在我看来,这位有着一半藏族与一半美国血统的姑娘,她在影片中代表的,是一条出路,在全球化的冲击下,某一个民族保持完全的传统与精神上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而这位会说藏语与英语的姑娘像是一道西藏与世界互相融合的桥梁,她的意义不止是建立一个牦牛绒围巾作坊,将传统的藏族工艺带到远方。

四、一些细节1、不要过于在意MINI生硬的出现在这部名为《进藏》的纪录片中,相反,MINI能从自己品牌文化出发赞助这样一部制作水准的纪录片,是应该表扬的。

2、纪录片《轮回》开篇便是僧人们制作坛城,《进藏》在呈现制作坛城的方式上与《轮回》是相近的,虽然对比之下能感受到在节奏与画面上仍与国际顶级纪录片有一定差距,但这依旧足以代表国内纪录片制作水准的进步与导演的诚意。

3、我很喜欢听制作藏香的汉子说话,有点生硬却咬字清晰的汉语,满是质朴与真诚。

4、即使你如我一般是彻底的无神论者,也无需追问不断不断重复的刻下六字真言的意义,除非,你还有别的方式,在一无所有的高原,挨过漫长的时光。

5、最后,我在想那些视进藏为最高挑战的人们,想给自己一些困难与挑战,以使自己跳出庸碌的生活,但又不想让风险超出可控的范围,心里明白进藏要不了命,更明白真正要命的又不敢尝试;于是只好在湖边、庙宇、尼玛堆旁,宣称自己得到救赎并感知到神灵!

仿佛真的死过一次一样……-2017年11月8日更新一下这是四年前写的,现在看来很生涩。

我现在就开MINI,也打算找机会开着小破车进藏。

短评里说MINI是骄奢二奶车的那个,呵呵...

 9 ) 信仰,不用活在当下

基督教,或是佛教,总是那些信仰他们的人感动我们,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坚持信仰,那种他们口中无比美好的信仰。

看了《进藏》纪律片,“信仰决定了人们的行为方式”。

有人对西藏是记忆与体验,一次次向往,从13,44到66岁,只为了接受最苦难的环境成为更好的今生。

更多的藏民是身在其中,只对于求得更好的来生。

这就是信仰的区别,是求更好的今生,还是来生。

对于信教者,自己的生死都不重要;只为了崖壁上的佛像,坚持禁语;只做好事,只维持最低的生活需求,;甚至“用最慢的方式走向心中的圣地,德格到拉萨1460公里,大约八月,一路磕长头,三步一等身,用躯体丈量着土地,藏传信仰者最为至诚的礼佛方式”。

他们有笑容,为了自己和家人在阴间2少一些苦难,所有人好的来世,“因为想好可以承受所有人的苦难在自己的身上,所以就不会觉得路有多远,有多苦,有多累,有多饿”天哪,这不就是所有神的大爱吗。

释迦摩尼告诫我们“要去领悟受苦的道理,因为苦难无处不在。

生老病死,都是苦难。

生命的道路上每日都充斥着不幸与苦难,苦难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这些真的无所谓真假,无所谓信不信,事实就是这样,有这么一群人,做着如此伟大而骇人的事。

“报应是一定会有的,不是有可能有有可能没有,是一定会有的”现实告诉我们真的不用追求当下吗,如果每一生都在为下次准备,那什么时候真正的活过呢。

我听到,看到的都是“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凭什么追求,凭什么只有自己,凭什么喊苦,凭什么享受”那些有心的僧人制作的坛座或是壁画是我做不到的,那种神圣的心情让他们手下的一切更伟大。

然后一点一点亲手破坏,击碎。

刻六字真经,制藏香,打扫寺庙,一生做那么一件事就很好了,这也是理想也是追求,对他们而言理由更充分,更有动力,更虔诚,更坚持。

夜深了,返璞归真后西藏只剩朝圣者的虔诚叩拜。

无论是为了更好的今生或是来世,终点总是珠穆朗玛蜂,“神居住的地方,万字符,世界的中心”。

“你我都不是佛,喜怒哀乐,贪得无厌,吃喝嫖赌,执迷不悟。

佛法是佛用的,佛法不适用你我的生活。

但是简单的印佛经,是为了简单的来生能幸福;简单的不作恶,是简单的敬畏必然而来因果报应;简单地忍受整年磕长头般苦难,是简单的认定能让亲人少些苦难。

这样简单下去,再简单下去脑子没弯儿了,手脚有劲儿了,山顶慢慢低于脚面了,未来就在眼前了,你我竟然像山云湖水和星空一样,一直在老去,一直在变化,一直没问题,再简单下去,在这样下去,你我都是佛了”——《进藏》

 10 ) 进藏

1923年3月,当被《纽约时报》记者问及攀登珠穆朗玛峰的意义的时候,英国教师、著名登山家乔治. 马洛里回答:“因为山在那里。

”(Because it’s there.)一年后的6月8日或9日,还差10天就要庆祝自己38岁生日的马洛里,同他的攀登搭档安德鲁. 欧文向着世界之巅发起了冲锋。

留守大本营的同伴从望远镜筒里依稀瞥到他们翻越“第一阶梯”的身影,随后山神合拢云雾的面纱,接纳了他们。

从此两人不复出现在世人的视野里;近30年后,新西兰人埃德蒙. 希拉里和夏尔巴人向导丹增. 诺盖成为了世界上首度登顶珠峰并成功返回的两人;20世纪的最后一年,当珠峰南坡路线变得犹如天朝高速公路一般拥堵时,马洛里的遗体终于在珠穆朗玛北坡被发现:他倒在了距离这个星球最高点687米的地方,孤独了75年。

75年前他是否成功登顶,永远不会有人知道。

欧文至今下落不明;他们都留在了那里,但是他们未曾被人忘记,就像海明威笔下那只长眠于乞力马扎罗山顶上骄傲的豹子。

我们都是。

所以别问我为什么要去。

去了,你才会知道;去了,你就会知道。

西藏离天最近的地方,聚焦了所有人的目光。

高原酷烈的自然条件、广阔旖旎的壮烈风光、加上独特的宗教、别样的文化和生活方式,在我们这群沥青丛林的住客眼中时刻散发出别样的诱惑。

故事中的10个人,或是追寻着青春的印记,或是朝着梦中的圣地,或是为了摆脱人海的喧嚣,抱着不同的目的,跳上8台小车,分5路朝着西方那片佛国奔去。

玛尼堆,印经院,磕长头的信徒……越往西,藏地的神秘越发浓烈,都市的喧哗越发的缥缈。

工作是为了生活,可是生活不是为了工作,只有走在进藏的路上,沐浴着无遮无挡的阳光、呼吸着清冽的空气的时候,备受都市的刻板作息、拥堵、限号、雾霾……所有这一切现代文明带给我们的馈赠拖累的人们才能真正体会到什么是放松和解脱。

夜里,尤其在夜里,这个世界仅仅闪烁在大灯普照的方寸范围之内,周遭的黑暗仿佛吞天噬地无穷无尽。

此时唯有你所驾驭的这部机器才是你唯一依仗的伴侣,轰鸣的马达才是平复心率的伴奏,飞转的四轮才是自己双脚的延伸。

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和机械工业高度发达带来的成果,轻易把自己的足迹远播到自己的父辈们不曾想象过的地方,渴望去见识那些梦里的人和事,去印证或是修饰着自己对于未知的想象,去……生活在别处。

而关闭发动机打开车门,离开这部机器步入外界凛冽的黑夜,你的身家、地位、容颜……一切让你在文明社会中安身立命的本钱,在这平均海拔超过4000m的荒原之上不名一文。

一次小小的事故,一次意想不到的抛锚,一场夜里的风雪,甚至一场可轻可重的高反、一个不合时宜的瞌睡,都能让你永远留在这里。

只有当一切的外在都被剥离,人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就在不远的过去自己的先人们面对自然伟力的无力和苦逼,反过来感恩那台忠诚而沉默的钢铁伙伴,还有那个一开始还吵着嚷着想要逃离的俗世凡尘。

阵阵人骨号在告诉人们,外人眼中最为神秘甚至恐怖的天葬开始了。

伴随着吉田洁《祭》中的配乐,肉体在兀鹫的饕餮中消亡,灵魂乘着猛禽的翅膀飞升天堂。

一同解脱的,是逝者的理想、生者的希望,如同风中飘散的风马,魂兮梦兮,回归天地。

这不正像坛城(Mandala)一般么?

世间纷扰,如梦似幻;诸色斑斓,刹那芳华。

彼岸回首,一掬细沙。

我特别欣赏片中藏香师仁清德哲的一句话,“报应是一定会有的”。

心中有敬畏,行事才不会没底限。

你要说宗教是自我催眠么?

那就算是好了。

信仰本是道德的来处。

人,相较于动物,最为高大上的地方在于对基本生理需求之外欲望的追逐。

这种对打破规则后恣意释放的渴望,驱使着我们在童年向往着齐天大圣,长大后又时常去做一些自己都不能解释的事情、爱上一些看似不靠谱的人、到那些做梦都没想去的地方。

走过这一切之后,心灵和躯壳才会回到出发的地方。

某些东西,正是在这种追逐中定格,让时光的流沙无力遮挡,永恒闪耀着梦想的光芒。

好了,现在我们怀揣着梦想,也有了MINI。

那,为什么不呢?

《进藏》短评

老觉得这个所谓的纪录片像是一部电影,还是逗逼的!

10分钟前
  • 浩子菌
  • 还行

有人匆匆走过,有人跪拜长头,有人净心做坛,有人敷衍成片~报应一定在——此世为娑婆,应物不迷、法轮常转、好好生活!

15分钟前
  • 禾一
  • 推荐

信仰始终让人震撼,简单是福,是佛~

16分钟前
  • nadi leaf
  • 力荐

这个混乱程度,简直像金主的命题作文

19分钟前
  • momo
  • 较差

槽点太满了。。。能进看过的最烂名单了,嗯,我得弄个豆列,mark我心目中一分都不值的电影

21分钟前
  • 金魚
  • 很差

信仰决定行为方式

26分钟前
  • doreenstar
  • 推荐

知道结果和未知结果的人生一样充满恐惧,但对于每个人来言,重要的是过程。。很好看,只是太短了。人生亦如此。

28分钟前
  • 阢陧
  • 力荐

“一生当中有许多苦难,它存在于生老病死中,也存在于违反我们意识的许多事物之中,存在于我们没有满足的欲望之中。” — Sakyamuni

33分钟前
  • 欲圣
  • 推荐

我挺喜欢这车的。

34分钟前
  • 上王
  • 还行

还是散了点

35分钟前
  • kulilin
  • 还行

广告植入的太可恨

39分钟前
  • 地卫十
  • 还行

拍得很棒。。就是有点矫情

42分钟前
  • 好明媚好忧伤
  • 力荐

MINI广告片,还带了导演个人家庭的私货

43分钟前
  • 淡淡245
  • 还行

作为一个坚定的无神论者,一直无法认同所谓的“西藏情节”。为片中最后一句话多加一星

44分钟前
  • 戈文
  • 还行

为什么《进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47分钟前
  • 湛湛
  • 还行

西藏果然是个装b的好地方啊

51分钟前
  • Unfade
  • 很差

整個80多分鐘的過程,數次忍不住落淚,這是心底的共鳴──進藏。越過那麼多的苦難,翻過重重的大山,來,這是家的路。進藏,這是我一生,做過最堅定的事

52分钟前
  • Animus
  • 推荐

说实话很不喜欢。首先没有捏在一股的核心骨架,整个电影不像个电影,画面没有魅力没有震撼,音乐毫无章法乱跳乱铺,整体没有结构没有节奏没有任何秩序,剪辑有技巧但电影没核心也白搭,人物没有刻画没有成长,旁白无代入感搞不清想说什么……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很差!无论从哪方面都很差! 

56分钟前
  • 我叫杜大力
  • 很差

虽然广告植入明显(情理之中),但还是被感动了一番。你带着什么眼光去看,便收获了什么。

59分钟前
  • 摩麻吉羯
  • 推荐

还行吧!为什么藏族人求来生?不求西方极乐?

1小时前
  • wjule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