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很难像你解释Noi the Albino是一部怎么样的电影,不过至少今晚是我第二次完完整整的看这个片,而且自从三年前第一次看开始我就是那么喜欢它,所以我还是稍微唠叨一下吧。
喜欢那种冷调的,负冲过的颜色,像照片的底片,隐藏的,温和的,冷调的室外的蓝,古老的屋内的黄绿。
slowblow的配音,酷似sigar ros和mum那种。
喜欢那个很瘦的男孩,光头,几乎看不见的淡眉毛。
放空的,羞涩的,无聊的,又有点张扬的。
锹开博物馆的大门跟女朋友约会,因为旷课被校长赶走,跟人打架永远输,偷了西装和汽车想跟女朋友一起消失,拿着气枪去抢劫银行却被银行的人赶出去,或者一整天待在自己的小地洞里,看祖母生日时候送的西洋镜,里面只有两张夏威夷的照片。
大概就是这么个故事吧,结束前他待在小地洞里看着那个西洋镜,他所有的亲人朋友女孩都在地上的雪崩中丧命。
我两次看下来都想不出有什么哲理,只是在这片被营造的淡蓝色伤感中流下了眼泪。
转载注明作者JEUCE,http://jeuceh.spaces.live.com/
在梦游般码了一大段字符然后关掉网页,无视提交之神圣,接着寻思方才所想再重复一遍叙述,是为无法思考一种表现。
也许是宅在家里的时间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值,也许是我那不爱搭理人的性格已经进化的趋于完美,也许是因为这几天气温一下降到了冰点……总之,因此变得混混噩噩。
杰克·迈克德维特写了这么个短篇小说叫《亨利·詹姆斯,这是为你而做的!
》,大致上内容如下:一个三流出版社的老板发现了一篇惊为天人堪比《战争与和平》的小说投稿,于是约了作者商谈合同与续作,不想“作者”爆料小说其实是他的电脑(AI)写的,只花了四天——对于托尔斯泰那六年简直就是个污辱;如果人类丧失讲故事的自尊心,那他们意淫出来的“文学”二字做何处理?
如果小说于机器量产,洛阳纸要贱到何种程度?
于是出版社老板很干脆,以亨利·詹姆斯之名,把“作者”连同他的电脑一起推到了车轮下辗了辗,另外还存私心把小说出版大赚了一笔,更促使世人扼腕痛惜了一番那早逝“作者”。
多则贱,所以有时候你根本就不知道自己在崇拜着什么?
有什么真的足够特别以致吸引你?
然后就思考不能,混混噩噩起来,一如Nói。
冰岛的处境跟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很像,呼之而来的冰雪,呼之而来的极夜,但显得更加绝缘,所以冰岛的《Noi The Albino》比挪威的《Reprise》更加冰凉一些。
事实上整个北欧的词汇都是给人这样的感觉,让人血液循环冻结,新陈代谢调低,懒洋洋停止严肃的思考,单纯的只留下关心关于这个人生本身打算做些什么——就是说,这种环境下盛产loser和visionary。
除了自我陶醉的那些瘾君子,剩下的人大多是loser和visionary的冰水混合物,只是有些人很不幸地loser的成份占优——某些人只是少了个“er”被“t”代替暂时迷失了而已,有些人则需要在后头再加上“est”的后缀,这大概是区别。
所幸不管走到哪一步都不是件易事。
对于我们的环境——现在的我们大概是很容易就能找到花天酒地,但是纯粹的冰天雪地却没有,冰岛——在她成为国家破产的借代之前,Dagur Kári,Sigur Rós,Reykjavik……都是些让人恍惚致幻的词儿,如此单纯环境,对于一直畸形生长在复杂夹缝中的我们来说,实则人生不幸之残酷存在。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shan chu
我承认让我耐着性子看我这种“中二电影”的动力绝对不是主人公的各种没头脑不高兴耍性子闹别扭,而纯粹是对北极圈神秘国的猎奇。
就像老外更喜欢看老谋子的红高粱,对四娘的小时代兴味索然。
全篇的时间概念有些模糊,时而大白天干着夜生活,时而黑灯瞎火干着日常营生。
都说极夜月份中抑郁自杀人数激增,但没日没夜的大白天让人也很崩溃呀。
结局是本篇少有的亮点,一个调皮捣蛋的未成年躲到地下室吸烟却逃过了致命的雪崩。
那些兢兢业业生活的左邻右里却不幸罹难。
包括她的女友。
想当初如果答应那场虽然荒唐,但颇有番说走就走气概的旅行的话,或许命运将被重写。
当然在我看来,主人公想逃离的,并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家乡,而是各种禁锢他旺盛生命力的约束力,或来自家庭,或来自社会。
如今,他自由了,但,孑然一身。
孤独与逃离的东西,已然太多了点,这部产生于03年的片子收获这么大的反响,出我意料。
说到片名,飞越雪乡情纯粹扯淡,而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则贴切的不得了。
总有一些人选择逃离,作为其生活的关键词。
其实,逃离,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本性存在,只是浓度高低而已。
而逃离的根本,大多缘自孤独。
对于角色的塑造,成功的让人讨厌,拒绝一切不是本应的生活态度。
一开始 是按照法语的发音去念的他的名字发现很奇怪的一个大大的嘴型电影里才知道原来是“闹一”冰岛语真的很难说 感觉嘴型都是小小的好像冰岛人一样 无论如何不会生气不会慌张无论是Nói 的奶奶 还是被他用枪指着的银行女唯一慌张的是为Nói算命的那位先生,最后也不幸葬身雪崩其实看完后我就一直有些愣神我不明白为什么只有Nói 还活着?
那所谓的毁灭难道是针对其他那些安心过日子,且好像活得比Nói 有未来的多的人们?
当Nói想带着女孩走的时候,女孩愣在那里的困惑表情真的让人有种冲动,想抓着她的手喊,未来算什么?
没有未来又算什么?
夏威夷就是我们的未来!
穿越这片海洋就是我们的未来!
诺伊,一个所谓的坏孩子其实,也还是个孩子而已其实,也只是想逃离而已走不掉的时候就躲在一小块地毯下的地下室压抑到不行的时候拿着枪去抢钱 真的还只是个孩子即使蒙着面,还是被轻易认出,还被别人满脸不解地问着:“哦,诺伊,你这是在干什么?
”语气完全是对正在调皮的孩子的谴斥……脸上一瞬间的窘迫便完全暴露了自己的天真与孩子气,可还是那样的执拗,于是开枪壮胆,然后抢了钱,然后毫无顾虑的离开顺带又半偷半抢地弄了辆车去了服装店,穿上西装,看着镜子里自己很像大人的样子,对着镜子里的自己傻笑开车去找那个女孩,只想带着她一起离开却忘了女孩,也是为了逃离才到了这个村庄……于是,只好一个人开车离去刚刚启动已经是追来的警笛声逃……四面都是惨白惨白的雪雪无处可逃被追上拘留所再被父亲领回家再次躲到地下室不愿意出去一切在地下室里颠覆剧烈的震动一切就这样结束吧黑暗里的震动震动里的毁灭毁灭里的沉沦再次醒来电视新闻 雪崩很多人死了看着电视里顺序过去的一张张照片人 很多人奶奶爸爸女孩女孩的父亲便利店老板同学校长……都死了只剩下大片大片惨白惨白的雪……还有 因地下室墙角的庇护而幸存下来的自己“幸存”只能茫然地看着这一切只是看着还没有办法让大脑正常活动也就完全无法考虑能不能接受的问题空洞的眼睛看着不愿意看了把眼睛藏在“万花筒”里拇指拨动一侧的拨钮一幅幅图画在眼前移动最后定格在海滩热带的海滩金黄温暖的沙子高大笔直的椰子树一直伸到天边的蓝色的海定格 定格海浪开始翻滚一浪一浪打到金黄的沙岸永不停息……这样热烈温暖的图画怎样的冰冷都无法侵蚀……只是想要这样的温暖而已只是想逃离这里的冰冷而已只是不想做乖孩子而已只是急着长大而已……却要付出这样的代价么?
大脑休克不想再想不能再想只想这样而已看着浪花那样热烈地打在温暖的海滩上永不停息……
每个人都有逃离现状的梦想,男孩怀揣着两张热带照片,蜷缩在冰冷的地下室,当他鼓起勇气,为了自己,为了女孩,但突然间一切都离他而去,留下他一个人,照片中海浪涌来,他拥有的是自由还是孤独。。。
第十八观影日黑眼圈为我们带来冰岛影片《飞越雪乡情》,很显然这又是一个被糟糕的片名翻译耽误的好片子,不说《航向热带岛屿的冰山》这个翻译,甚至《白化病的诺伊》都比这个什么情要好。
影片整体色调被笼罩在一层淡淡的荧光绿之中,有一种病态的宁静感。
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暖意洋洋,两种温度,一种感觉,让人难以忍受的安静,乏味,沉闷。
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高纬度地区人自杀率很高的原因吧,啥都不缺就是闷的心慌。
要不北欧极端金属音乐这么发达呢,各种自杀黑,抑郁黑,氛围黑,厄运黑,动不动还都是双人甚至单人乐队,整点儿交响黑和旋死都算阳光明媚的了。
影片故事非常简单就是17岁的诺伊的无聊生活以及他的一段小小的爱情。
每个人的青春都各不相同,但其实又有着极其的相似,好的青春片就是能通过描写不同人的差异性的青春岁月来引起观众对青春的相同的共鸣。
总而言之这是一个情绪片,观感好坏取决于观众能否对这种生活有共鸣。
片中的诺伊不能算严格意义的坏孩子,只是有点儿“葛”的怪孩子,他的小女朋友也是。
片中有几处的安排很有意思,诺伊奶奶开枪叫他起床,生日礼物是个小“拉洋片”机,做肠子的血撒了诺伊爸爸奶奶一身,以及我认为为本片增色不少的,在几十分钟沉闷平静之后的,非常有力量的,最后的,雪崩。
平常多见的安排是平静生活下的细微的潜藏的危机最后引发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这个该换到了平静生活之上,极具宿命感的,轰然而下。
是啊,在我们平静的生活之上,是否存在那么一场,貌似有些征兆,但确又突如其来的,轰然而下呢。
2004年的回忆,莫名的在今天想发上来---冰岛的小城看起来总是美丽清静 早上一开门noi发现门前的雪比自己还高 索性回去继续睡觉 为了叫noi起床 祖母拿着猎枪朝着窗外开枪 noi才被震起了床 开始了他一天的生活 noi吃早餐的时候 另一个人物出现了 那是生活一团糟的开出租车的父亲 他来接noi上学 老师对noi说你应该去上夜校 noi看着忙碌的同学问老师说看起来大家都很忙 "对,正在数学考试" 借了纸和铅笔的noi只写了一个名字就交了卷 老师说,你写了名字,起码还有0.5分 看到这里我已经笑得很开心了 noi是一个聪明的孩子 他可以撬开杂货店的老虎机调成3个一样的花色关上机子等待崩出的硬币 再买上一瓶啤酒喝 没有事情的时候他就去找书店老板玩猜球的游戏 赢几本色情杂志翻翻 有一天杂货店来了一个新店员 是一个漂亮的女孩 noi被吸引住了 在书店的时候noi向老板打听起了那个女孩 老板说你敢找她我就拧断你的脖子 他是我女儿 学校最后想挽救noi 请一个城里的精神病医生和noi聊聊 而聪明的noi在聊天的时候随手拿起桌上的魔方 几分钟后就全部拼好 医生捉摸这个孩子不平凡 其实我忽略了一个重点 noi喜欢呆在家里的地下室里 打开伴有音乐的昏黄吊灯 沉浸在自己的天地里 noi和杂货店女孩晚上跑到了博物馆 这时的杂货店女孩的另一个名字是noi's 女友 他们玩着一幅地图 每一个小灯代表世界上一个地方 第一个亮的是北京,第二个是夏威夷 noi让同学拿一个录音机放到他学校的桌子上把讲课内容录下来 作为他逃课的借口 当然,老师被激怒了 noi终于被开除了 而此时的老爸也在家里朝着钢琴发脾气 在noi告诉他自己被开除之前 老爸说 noi,不要学我放弃一切.... 过生日的时候,祖母送了他一个西洋镜 里面有胖胖的酋长 和夏威夷的海滩... 我们可爱的noi想要带着女友逃跑 他偷了辆车,拿着猎枪去抢劫银行,被熟人当成开玩笑 最后取了账户里面所有的钱买了帅气的西装 去接她的女友 女友没有和他走 而他也没能走,而是被警察抓了起来 祖母找了算命的来算noi的前途 算卦先生惴惴不安的说除了毁灭什么都看不出来 老爸为他在墓地找了份工作 他和墓地的管理者为挖的坑的深度讨价还价 毁灭还是来了 雪崩过后 困在地下室的noi被救援人员救了出来 在临时帐篷里面noi一边吃着面条一边看着新闻 "在这次雪崩中共有10人丧生,他们是..." noi突然呆住了 电视中她的祖母,父亲,女友,书店老板,算命先生,朋友,校长一一闪过 看到这里,女友紧紧握住我的手 我想不仅是因为生命的易逝更因为noi未来的孤独 在废墟中 noi找到了地下室的入口 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小天地 西洋镜中的夏威夷 海水慢慢涌上来...
实在不知道有什么好看的,描写青少年?异国环境又没有共鸣感.
人生是一次特别冰冷寂寞的旅行
标准北欧片,冷幽默与淡哀伤。
最后整个世界只有了寂寞,而少年在孤独的享受着
在废墟中,noi找到了地下室的入口,又回到了他自己的小天地,西洋镜中的夏威夷,海水慢慢涌上来...
喜欢冰岛和泛蓝的白色。每个人都会有电影中人物一样的痛苦和孤单吧。
即使面临毁灭,还是梦想着前往世界的另一端。
和导演的《一片好心》《处子之山》一样,“冰天雪地”里有一个孤独温暖的男主角。雪崩之下,秘密的小小地下室让他幸存,可是电视新闻长长的遇难者名单里,几乎每一个他都认识。冰岛的墓坑太硬,夏威夷的海风太远,看完只想钻进被窝暖暖的睡一觉。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不服从制度,不受制于标准,真正的自由是没有任何累赘和附加。依然是北欧的冷峻色彩,却有少年的热烈企图。由冰岛航向夏威夷,极冷到极热的航程只是一段幻想,但终点不是目的。现实和梦想,冷到深处而不绝望。
冰岛
7分 译名怎么译出来的……
冰雪的世界带来视觉的冲击
没有什么比得上一个17岁的失望。
想说点啥但满脑子就是一句 IT'S SO COLD IN ALASKA
说好的一起逃离这个地方呢!
蓝绿色调,看完觉得这辈子不想去冰岛,更不想埋在那里,太孤寂冷清了。
我看的译作逃离冰岛 好像更贴切一点 冰天雪地挖墓穴也是很寂寞 生活在别处啊
诺伊的成长离不开呵护他的奶奶,鼓励他的父亲和给予他勇气的女友,这一切由于一场雪崩而改变,诺伊接下来的路怎么走?因为《一片好心》知道这个导演,再知道这部电影,和另一部冰岛电影《Jar City》一样,冷得够味。
十七岁的虚无,以及遥远得必须通过毁灭才能抵达的梦
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