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建新在一部电影里总是能尽可能面面俱到地描写出那个时代的群体形象。
这部片子里着重突出的是中年危机,老夫老妻过了大半辈子,已经失去了热情与爱,结婚证成为了唯一能够证明婚姻关系的凭证,是维系夫妻情感的最后一根稻草们。
影片前半部分以寻找结婚证作为主线,几次打破第四面墙闪回刚领证时的快乐,别出心裁地把“婚姻是爱情的坟墓”描绘地淋漓尽致;同时女孩嘴上说无所谓父母离婚,我以为后面剧情真的会成功离异,各过各的开心日子,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女孩其实并不希望父母离婚——这反映出了不管是多么开放的年代,父母离异对孩子的打击都是很大的,借女孩之口,“如果你们现在这样,那你们当初为什么要结婚,要生我?
”这个新时代和旧时代思想交替下不同婚姻观冲撞出的问题,确实很值得深思。
影片中后段因为找不到当初办结婚证的地方,没法补办结婚证,导致离婚手续也办不了,这很明显是在调侃那个年代的政府部门,办事手续多步骤杂效率低。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点也非常有趣,比如精神病院里那几个患者的故事,尤其是借神经病之口,说出了“现在这个年代讲究送礼好办事”等等颇为真实的话,产生很大反差;去给医生送礼,医生老婆口头推辞不收,神经病说“你肯定是共产党员!
”这是真敢说!
通过这些精神病患者,可以看出那个光怪陆离的年代里不同年龄的人不同阶级的人的可笑可悲可叹可怜的故事,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活在故事里的人呢。
冯巩演戏确实出色,小演员也很自然,本片的故事虽然刚开始有些抽离现实,表现夸张,但越看越觉得真实;包括那几个精神病身上处处都有自己的影子。
一个字,实在是“高”!
青春期女孩拯救中年危机的父母婚姻的故事。
妈妈对婚姻不满,引发了她找不到结婚证的焦虑,以及强迫症一般的寻找。
这种强迫就是抗议。
但是一旦涉及证件,就涉及国家机关,然后又牵涉了人民公社、知青下乡的历史。
和《求求你表扬我》一样,历史的幽灵又飘了过来,无法摆脱(同样,精神病院就是存放这些幽灵的地方)。
这样婚姻似乎是历史的寓言:曾经能作证他们婚姻的权威已经消失;曾经的爸爸把妈妈当作全国粮票一样金贵,但粮票已经不在了;动画片里一张结婚证从乡下飘到城市的高楼,一切都变了。
无论从官方的认可,还是私下的感情,这段婚姻都是名不存实也亡。
因此在故事本身上看是中年危机,但作为寓言是历史剧变之后的断裂感。
曾经能维持婚姻和感情的土壤已经不在了,这段婚姻不是当下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
唯一的证据和纽带,就是女儿。
她是故事的主人公、是旁白、是对着镜头诉说(被采访mockumentary)的对象、也是拥有上帝视角的摄影机。
她属于当下,属于现在。
她用一己之力,弥合了历史的断裂,用强力把他们重新粘在一起,给他们维持婚姻的理由。
结婚证在一场婚姻里算什么呢?
婚姻里有太多的学问,现在很多人因为看多了失败案例或者不自信自己能把握住婚姻就选择不进入婚姻。
一切的开头在于申请劳保时需要结婚证。
这只是一件小事,回家带上就行。
谁知这结婚证就是找不着了。
找不着就补办呗,但女主人犟上了非要找着。
生活有这样的经历,一个你觉得一定在的东西要用的时候忽然找不着了,这个时候买个新的或者暂时不用都行,但你就是要找到。
越是找不到你会越烦躁就非要找到,最好笑的时候你把家里翻了个底朝天可能最后发现它在你手边眼底。
妈妈这样除了这种执念,或许还能中年女人的更年期有关。
那时的她们身体激素变化情绪会更不受控。
或者更深层的原因是不是因为她对这场婚姻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一张结婚证来保障。
但在观众看来好像是因为她对结婚证的疯魔执着反而导致婚姻破裂了。
家都快散了,结婚证已经不重要了。
偏偏这时候结婚证又出现了,它就在眼皮子底下的合照后。
可惜出现的时机不对,早点出现或许这场风波就散了。
现在丈夫的心已经在外边了,妻子也心灰意冷,结婚证只能用来离婚了。
所以孩子找到了也要藏起来。
原本婚姻散了就算了,孩子这个时候用自己威胁他们不准离婚。
这算是中国离婚的老套路了,多少人劝不离都是你想想孩子,可这样的婚姻维持下去有意思吗?
反正最后他们说不离了,日子怎么过也是他们的事。
经典台词:“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
”在这里我要特别解释一下,这个荤段子是整部影片里最大的亮点了。
说这句话的人是个精神病病人,他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我要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冯巩所饰演的精神病专家医生试图用美色来医好他的病情,结果层层深入,病人意淫着脱光美女的衣服,再最后一层的时候,还是回到自己要做个弹弓打玻璃的执念上,治疗前功尽弃,却是让人俯首称笑。
关于导演:黄建新,中国第五代导演代表人之一。
导演、编剧与监制的影片无数,他的很多出名作品都是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较有名的是《红灯停绿灯行》、《站直啰别趴下》和《背靠背脸对脸》,被称为“都市百态三部曲”。
关于影片:影片改编自叶广岑的小说集《山鬼木客》中的《你找他苍茫大地无踪影》。
以结婚证的遗失为源头,展现了婚姻与家庭的复杂关系。
一张结婚证,真的那么重要非得搞得鸡犬不宁、妻离子散?
其实结婚证只是一个幌子而已,当女人对丈夫和家庭产生不安与怀疑的时候,哪怕是一根头发也能掀起如此的轩然。
对于很多人来说,爱情是甜蜜,而婚姻却是酸甜苦辣咸加柴米油盐,问题太多而常常容易引起震荡,关键是女人开始缺乏安全感,寻找存在感的一个过程。
想起了今天看《熟悉的味道》里冯小刚夫妇的那一集,冯小刚是这么评价徐帆的,他说他这一辈子做的最正确的决定就是娶徐帆做妻子,她通情达理、宠辱不惊。
然后看到他们两个的相处模式,彼此都是自信且平等地处理相互之间的关系。
我不知道作为真人秀的表演成分有多少,但是他们的这种夫妻关系应该会有感动到很多人吧,相互理解、齐头并进的伴侣关系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
网上有太多人抨击冯小刚抛弃发妻,徐帆小三上位,可是不得不承认他们的关系很是令人称羡。
再回顾影片中的婚姻关系,有太多的不平等,妻子下岗全职贤妻良母,没有生活圈子只有家庭和子女。
当一个人把所有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的时候,势必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当所施加的压力越来越大时,收到的反作用力也会增大。
夫妻相处之道是否就在此呢,复杂而难言的,就像影片结尾中说的那样,好像回到了曾经的样子。
可是所有人呈现出来的样子,就是他们想要给别人看的,至于事实怎样,也只有冷暖自知了。
毕竟男人只喜欢年轻漂亮,通情达理并宠辱不惊的女子,而女人想要的,仅仅只是理解和关心。
男人和女人,从一开始就注定了不同步,那么分分合合,就是常态。
从孩子的视角讲述一段我爱我家的朴素故事,以找结婚证作为大篇幅的主线任务,描述婚姻与孩子之间关系,谁说我不在乎,但孩子的在乎又意味着什么呢。
在生活中,家庭与亲情之间有着最深的羁绊,也可能有着最深的矛盾,爱,沟通,理解,都是相互的,伤害也是。
随着主线还有一堆支线和迷你线,复杂才是生活的常态。
家庭不独立于社会存在,随着办事的政府体制,单位,街道办等等社会体制和社会意识的存在,一种在特定社会时期的背景与孩子现代化的思想之间,精神病患者与正常人之间,用弹弓打你家玻璃的执念,治好病人再次复发的对比,还有那段红色舞蹈与迪厅的舞蹈对比,以及孩子拯救家庭的种种做法,那些可爱的陪伴着她的同学们……一个家庭的事岂是真的由一个家庭内几个成员就能真的说了算。
为了锻炼自己的生存能力,她勇敢;为了解决妈妈的焦虑和执念,她作假证;为了挽救这个家,她去广播上讲述自己的感受,她难过。
这关于孩子的视角,讲述简单的信念,同学可爱的友谊,都很美好。
谁说她不在乎,她的行为全是在乎,哪怕她是个孩子。
“知识分子脸皮薄”真的是吗?
面子与里子,亲情与个人欲望,无所谓真假,无所谓对错。
结尾那张最终找到的结婚证挂在墙上,他们真的回得去吗?
可不回去又能怎么样呢,这才是生活吧,每个家庭的故事都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楚的,如果只说一件,便是这个家只要还是家,不管变了什么,生活总能继续,也只能继续,只是谁该在乎呢?
一全片就是围绕那一纸证书而发生的一系列事件。
虽然那纸证书代表了婚姻,然而婚姻真是因为在乎那张纸吗?
更多的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二这个月,倪周的矛盾终于以对外宣布结婚而结束,二十年爱情长跑的结局就是那代表圆满的一张纸。
不过就我看来,有没有纸对他们两的生活无多大影响,在乎这张纸的更多的是他们之外的人。
事情到此并没完,只要他们还在这江湖,不管他们有没有纸,故事都会发生。
江湖并不是娱乐圈,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三同事甲,电话中:X姐,离了就离了呗,离了后自由多了。
你看你,累了叫秘书按摩按摩,挺舒服的。
我啊,和我老婆离婚协议都签了,就差去办手续了。
是啊是啊,就是对小孩影响太大了,要不我早离了。
同事乙,工作闲聊中:吵架很正常啊,夫妻两总会磕磕碰碰的,不闹点什么是不可能的。
我和我老公不也经常闹闹吗。
甲啊,就是那脾气,有时候就为了那口气。
其实过一阵子就好了。
啊,闹到要离婚?
那不好,对小孩不好。
同事丙,喝酒发牢骚中:唉,不容易啊。
这么多年了,还是没共同语言啊。
你看,给她买了新手机也不要。
要她去挑?
她都不肯跟我一起去逛街。
昨天回去晚了点又做了厅长。
不说了不说了,喝酒喝酒。
同学丁,与甲丙等喝酒吹牛牢骚打趣后:XX啊,凡事不要太认真了,讲原则是好事,但不要老讲原则。
日子不会一直顺利,这就是生活。
四生活中很多东西说穿了就是一张纸,大家在乎的就是那张纸的象征意义。
究其原因却是那张纸背后的故事。
片中李小萌说:拜托了,大家都不容易,给个面子行不行。
这,就是生活。
2023年12月18日20:16:30(一)父亲医生,母亲也有教师工作,这样的家庭算是上个世纪人人羡慕的中产家庭了。
即便到现在也是足矣羡煞旁人。
独生子女的生活更是非常的优渥,将来留学或是读研的也大概都是这一批人。
(二)二十多年前人家的这晚饭六个菜,真是厉害啊。
冰箱、微波炉,到现在都没有完全普及呢。
来了个客人,做了9个菜,真是厉害!
(三)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1997年中国全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627元,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8830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092元。
我听老一辈人讲,以前一个月也就赚几百块钱。
上个世纪一个小孩子能拿出来两百块钱也算是一件了不得的事情了。
(四)精神病是一种真实存在的疾病,是需要治疗的(五)突然发现《谁说我不在乎》主角李小萌饰演的少女和我的一个高中同学长相颇为相似。
(六)总结:是一步节奏非常不错的好电影,可以说是比较立体的展现了上世纪末中产阶级的所面临的现状。
当满足了日常的物质所需之后,又会感觉精神层面缺少某些东西,然后整个人就陷入永无止境的烦恼之中。
(七)自苏联解体之后,中国的生产力日益提升,物质生活可以说是前所未有的变好,但人们却并没有因此而感到幸福满足,反而陷入了精神匮乏的荒原,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缺少很多东西,都陷入了无止境的欲望追求之中。
(八)启示:1物质满足了就要有精神追求。
2不要太过贪婪,放平心态才是最好的。
1.找结婚证2.补结婚证3.闹离婚,无证否4.找到证,再藏好5.离家出走炸弹6.生活最终痊愈经典重现:“你想干什么?
”“我想把她上衣脱了。
”“后来呢?
”“我脱她的鞋,脱她的袜子。
”“再后来?
”“我脱她的裤子。
”“后来呢?
”“脱她的。。。
裤衩!
”“后来呢?
”“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我做个弹弓子,打你们家玻璃。
”
看完这片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很像“搏击俱乐部”,虽然情节十万八千里,但是有些地方他们给人的那种怪异的感觉都是一致的。
路边要钱的中学女孩,要猴皮筋打你们家玻璃的弹弓男,拿菜刀跳红色娘子军的舞蹈女,怕自己画的鸡蛋被压碎的小吕丽萍,电视里抚摸窗帘的手,由跳楼突然变到在火车里的小女孩,明知道冯巩听不懂还要用广东话絮絮叨叨的小安……一串串莫名其妙的东西让我感觉导演是个疯子,对了里面的冯巩不就是精神病大夫么……可是回过头来一想,有谁又不是疯子呢?
谁没做过那些荒诞甚至自己都不甚理解的事情呢?
不觉得那些冠冕堂皇的人好像穿着皇帝的新衣么?
这部电影的题材本身不新鲜,但是被这一连串疯疯癫癫的小故事穿起来倒是变得有些意思,让我感受到了生活的另一面。
里面的两位演员傅彪和牛振华都已故去,在此对两位逝者也表示缅怀
不知道为啥突然在睡前想到搜出这么一部电影看……却发现绝不虚度光阴。
这是一部国内难得一见的优秀的剧情片,绝对的喜剧(最经典的当属王劲松那段“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语言和表演令人拍案叫绝),却透着那么些黑色幽默。
冯巩对于这一类的角色确实很擅长;喜欢听吕丽萍在片中略带沙哑的口白;罗湘晋很漂亮,粤语说得很好听;李小萌也蛮可爱……又是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却蕴涵着很多道理。
建议和我一样间歇性缺乏安全感的mm观看此片:“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一地鸡毛的中产七年之痒,或许已经痒痒的没感觉了,只能找点事儿激活一下,一切都是点到为止,女学生亦或是蓝色小药丸,电影在大连取景,多次出现中山广场
成长的烦恼 做父母的都看一下,演的还不错
里面有王志文
没太懂主旨,只是更加恐婚恐育了,有了孩子想离都离不了,活不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总记得小时候看的不少作文会鼓吹自己调和爸妈矛盾让他们不离婚,也总记得高考过后会有高考生父母离婚的新闻。
家庭内部纠纷。
很久之前看了一遍又一遍的电影。那张被藏起来的结婚证。却还是不自觉流泪,把中国式婚姻复原的太精准。
... ...
何必那
很不中意蔣雯麗
哎呀,当年我还挺喜欢那小女孩来着……
印象最深的当然是王劲松(气壳)110秒的段子实在让人拍案叫绝。结尾李小萌跑去了西安,黄建新真是有幽默感,李小萌用离家出走逼冯巩吕丽萍复合:“你们还离吗?”“不离了。”而在64年前,在同一个地方张学良和杨虎城兵谏光着屁股的蒋介石:“你还内战吗?”“不战了。”于是国共第二次合作实现。
中年婚姻危机。吕丽萍饰演的中年妇女执着地寻找结婚证,以寻得虚妄的安全感。而冯巩饰演的中年医生对病人耐心细致,对自己的老婆和婚姻却采取了敷衍逃避的态度。“第三者”小安逢到关键时刻便讲粤语,构成沟通的天然障碍。精神病院里不少搞笑的名场面,“我抽出她裤衩里的猴皮筋儿做个弹弓打你家玻璃”。全明星阵容,王志文送蓝色药丸,冯小刚卖假证,江珊办离婚,牛振华演精神病患者
我一直喜欢冯小刚电影的感觉,很中国~很无所谓~很不在乎~~其实又很深刻~~~当然,最深刻的就是那个 我做一个弹弓砸你家玻璃
还好吧~有些地方蛮好笑的哈!但是觉得没啥很吸引人的地儿==
做根猴皮筋,砸电影院的玻璃
好看,小时候看的,那时候真觉得好看
到底得靠什么维系婚姻?结婚证?情感?还是孩子?感觉黄建新进入婚姻情感题材,没有之前那么有趣了
剧情非常简单俗气,但是又想往下看,这可能就是这样经典电影的魅力所在
喜欢里面的动画片比真人演的好看
新颖,结尾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