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gc-daniel-0318.spaces.live.com/blog/cns!B6826F6CF83C99E!2392.entry2007/10/14又看了一遍《西洋镜》总不如咱们的玩意正经,洋人的东西,花里胡哨的,浮的很咱们只要把这镜子一打开,就能看到外面的事了只要是玩意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啊,管它是谁的世风日下,咱们这点玩意早晚得毁在自家人手里人生啊,就是要忍耐来了就坏我们规矩挡什么,早晚都会来的bug:着火这一段在后来的百年纪念《定军山》里被放到了丰泰身上,而求情的谭大王的戏还在,但是在片里皇宫着火的时候大家都喊着火,其实不对,皇宫里着火要叫走水,为的是图个吉利,不能犯忌讳,反之发水倒是叫火住。
其实都有道理,着火以后要灭火,就要用水,所以叫走水,发水的时候火都被淹了,因此叫火住。
其实我怀疑,我们常说的失火,是不是也在讨吉利。
还有,这场戏里,小刘子被抬出去时,隐约之间我好象还看见后面有个没有躲出镜头的人1:43:00 | 添加评论 | 发送消息 | 固定链接 | 查看引用通告 (0) | 写入日志 | 视听
我很喜欢“一切都会过去,只有真理永存”这句405谋杀案里的台词,可刚想了想,真理是什么呢?
是不是因为我不知道它究竟是什么,才会把它理想化为最美好的东西呢?
也许应该去哲学里找答案,可书上的答案也是他人的解释,谁都没有一双未来的眼睛,因此都看不到事物朝何处去啊。
思维是超越金钱地位的,所以我看西洋镜,会觉得最了不起的不是慈禧,也不是谭鑫培,而是刘经纶开拓的思维与对新事物的接受度,他跳脱出了那个时代,所以他有些痛苦。
我们这个时代也存在许多的刘经纶,他们也是痛苦的,看片子时,我会觉得刘经纶是了不起的,可置身于自己的时代,我没有勇气去成为像他一样的人物,因此总是在思维即将跳脱时打止了。
印象里最让人思维往前一步的其实还是文学,电影在文学的面前都是逊色的,因为文字是宇宙间最能异想天开的手段,其实还有思想,但思想也要从文字里获取灵感才可以有延伸。
所以长久以来,看一些科幻小说时,更能让我开始思考关于未来的东西。
2000年上映的《西洋镜》是一部令人惊叹的电影。
只是现在,很难再看到这样一笔一划精雕细琢的国产电影了。
照相馆的小刘是个天生就爱折腾洋玩意儿的聪颖少年。
小小年纪就成了泰丰照相馆的掌机大师傅。
在那个时代,有这样天生好奇心的人不多。
正如小刘的同年对小刘说的“我们啊,生的低贱,死也死的低贱”。
就像那个时代的中国老百姓,劳劳碌碌的为了两个饱一个倒而过完一生一样。
然而,小刘并不是这样的人。
时代的机遇偶然降临在他的身上,而让他抓住这个机遇的,是他超出于常人的那份好奇心。
影片中,刘佩琦扮演的照相馆老板当初入赘女家才有了今天的照相馆和财富地位。
然而在女家抬不起头来的事实却伴随他从青年变成了中年。
而小刘呢,也几乎要走同一条路:被父亲命令娶寡妇为妻。
只因为寡妇有钱。
照相馆老板对他表示同情,但也告诉他这是一条人生捷径。
小刘和那时的百姓们有什么不同呢?
——因他是充满热情和对世界充满好奇的孩子。
他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将来迎娶谭小姐,以及把中国的大好山河和人民拍摄成电影给全世界的人看看。
——在那个年代,有几个中国人会知道全世界呢?
读书人口中的天下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天下,并不是世界,更不是全世界。
雷门把电影放映带来了中国,却从此为小刘打开了一扇门。
雷门和小刘亦师亦友,让小刘打开了世界之门。
在当时的世界,唯有照相和电影能让一个人看到全世界。
这在当时,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壮举啊。
因为御前播放电影引发火灾(当时胶片很容易着火,这在《天堂电影院》里也有过类似的场景》雷门被驱逐了。
小刘则幸免一死。
然而开放的大门是关不上的。
这一场挫折、这一场意外并没有让小刘止步不前。
这一场火无法熄灭小刘心里的那一团火。
这就是一个人开眼看世界后所爆发出来的力量和为理想而执着的勇气之源。
影片巧妙的用小刘、雷门、谭培鑫老先生以及一众老戏骨把整个戏里的老北京、市井生活、人们的观念构建起来。
而电影的出现,让他们包括一种市井百姓改变。
而这就是电影带来的进步。
电影也是使整个人类社会文明开化的重要发明。
——对电影不屑一顾的照相馆老板最终和小刘从雇佣关系、朋友,变成了合伙人——代表守旧本分百姓的小刘父亲终于为小刘拍摄的电影而深感欣慰和自豪——谭培鑫老爷子关键时刻挺身而出为小刘求情,后来还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戏剧《定军山》——就连老佛爷,实际上都认知到在大清以外,是有科学技术的,在封闭愚昧的紫禁城也明白电影将改变世界,因此要珍惜人才。
——而小刘则收获了爱情,以及可以大踏步的奔向他的理想 在许多讲述民国、满清的电影中,我们可以看到的老百姓都是善良、贫穷、无助和愚昧的。
当然这不是全部。
而《西洋镜》这个电影却通过电影镜头记录下来的这些我们已经以刻板印象看待的老百姓,以及那些被电影带来快乐和民族自豪感的老百姓,一个个在特写镜头下似乎鲜活了起来、有力量而有趣,对美好生活充满了向往。
——这,就是进步的力量。
——这,就是开眼看世界的力量。
——永远不要怀疑这个民族和这些老百姓是是希望的。
哪怕他们身处于贫穷、蒙昧和水深火热。
因为真正时代的进步和洪流会让他们前进。
自1666年工业革命,到蒸汽机、轮船、火车、电报、电影、汽车的出现。
20世纪之交的全世界都因科技进步而欣欣向荣。
虽然我一直认为1666年的工业革命的成果和后续也直接或间接的导致了其后将近300年的世界动荡。
然而,经历过殖民/移民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人类也真正建立起人类社会的普遍文明。
人类文明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就是:科技以人为本。
是的,科技应当以人为本。
从17世纪的工业革命到20世界的科技大爆炸。
每一次科技的进步也许伴随着战争和生灵涂炭。
但更高的科技带来了更高的生产力。
也让人类的物质、精神生活更丰富。
甚至在21世纪的头10年,几乎全世界的人民都会相信:世界上的战火终会因人类文明而消弭。
终有一天,全世界不再有贫穷、不再有饥饿。
甚至20年前的《AI》(人工智能)就层一度发出疑问:AI是否会消灭人类?
是否会剥夺人类的工作机会?
直至引发动荡?
AI始终是掌握在资本手上。
这是普通人、普通人群体——底层的人们所无法对抗的。
一旦资本利用科技形成垄断,那么受伤的终归是普通人。
谭培鑫谭老板始终不认为电影会影响他的生意。
最后还亲身拍摄了电影。
这就像珍妮纺机的出现,令纺织品的生产力提升了数百倍。
虽然暂时打破了手工作坊的饭碗。
但更多的人获得了工作。
火车虽然取代了长途驿马车,但却极大的激发了长途出行和人类迁徙,因而令交通客运产生了更多的工作岗位。
汽车虽然取代了马车,却让那个时代尽可能多的人拥有了汽车。
让汽车行业容纳了大量的产业工人。
就连年轻的马车夫也可以轻而易举的转行为汽车司机。
网约车虽然对出租车形成了竞争。
但最终却形成了更多的劳动岗位。
所以说无人网约车取代有人网约车出租车是时代进步的人非蠢即坏。
AI是科技的一部分,难道不应该以人为本吗?
AI应该令危险工作不再导致人员伤亡。
让劳动者免于职业病、死亡和伤残。
AI抑或科技,不该是让人类失业而致贫的。
这就是最低限度的科技以人为本。
如今,某度(这个最不思进取、最不劳而获、三观不正的公司)搞了个无人网约车。
要知道,每一台网约车背后,都是一个骆驼祥子,每一个骆驼祥子的背后都是一个家庭。
也许除了萝卜快跑之外还有西瓜快跑,番茄快跑。
然而这些都是打着科技进步的幌子,争夺底层老百姓最后退路和就业机会,以科技知名行垄断之实的资本。
应当为文明的人类社会所唾弃、所制裁。
这绝不是进步。
此刻,科技正在助纣为虐,令时代倒退。
也许有人会说:那些低端行业只是为不思进取的人准备的。
这个观点也是非蠢即坏。
而文明开化就应该是:鳏寡孤独皆有所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
给弱势、贫穷、接受较少教育的人们一条活路。
若这些人没有活路,相信那些耍嘴皮子的也会被反噬的吧!
《西洋镜》早就看过,是冲着夏雨主演的噱头,当时虽然不是太喜欢,但也没有觉得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但在读过它的原剧本以及各方对它的评论之后才发觉原来好电影一定拥有一部好剧本,但好剧本不一定会催生出一部好电影。
导演导出的作品将编剧编出的剧本改动颇大这已经不是一个新的的问题,导演和编剧在一些想法上存在一些分歧是在所难免的,因此我这里并不是说导演不能改动剧本只一味听从剧本,但改编剧本一定要在掌握了编剧的思路以及大方面资料的前提下,否则剧本只会被改的面目全非,遭到人们的质疑。
《西洋镜》的导演胡安作为一位美籍华人,不可避免的对当时的历史文化背景不甚了解,但是本片要讨论的话题却又是中国第一部电影的诞生这一重大历史文化问题,因此导演的掌握功力自然也就不那么令人满意,可以说,导演当初买下这一剧本进行拍摄的想法就是不明智的,既浪费了一个好剧本又使得自己落入一个尴尬的境地。
在对剧本和影片的一番比较之后,我发现文学剧本中有很多有意思,有文化的内容被导演毫不犹豫的抛弃了,因此不可避免的存在着很多的硬伤和缺陷,这也是很多专业人士在看过影片后最不满的一点。
当然,《西洋镜》这部影片也并不是一无是处,因为影片的导演是一位美国导演,因此影片更多的接近于好莱坞模式,这不失为电影的一种交流与影响,正是这样的一种模式使得影片赢得到了足够多的市场炒作,但同时商业上的成功反而使得文化上的缺陷显得更加明显。
不得不承认的是,本片电影技术很到位是中国电影需要学习得地方,我国的电影业正处在一个过渡阶段,越来越多的所谓的大片应运而生,但这些大片却又都有着共同的问题,即技术上还没有达到大片应有的水平,但值得庆幸的是故事已经学得越来越会讲,因此如果技术能够更上一层楼的话中国电影的新时代必将到来。
再回到这部影片上来,本片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的,每一部影片都是建立在一个另一个冲突之上的,而这么一部讨论中西文化交流的影片文化冲突自然成为最主要的冲突,而本片的文化冲突的主题却空架在故事情节之上而不是从个人出发,这样就必须从大的方面把握,我们知道,大的方面自然没有小的,基础的方面好把握,因此影片就显得没有条理,其实本剧的剧本是整体的立意却是从个人出发,导演本来是想给予这么一个大的话题一个大的平台去展现,想不到大的方面是如此难以把握,导致反而没有剧本从人物出发给人一种现场感来的更加大气。
影片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适当的虚构是可以的,但本片作为一部带有纪实性质的影片导演违反历史真实与原著剧本大量虚构情节就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了。
上面我们也说过,我们的电影已经越来越会讲故事,但不得不承认的是我们的故事还是没有好莱坞讲得好,但是这部影片因为讲的是我国近代的故事,因此自然是了解历史的我们讲的更好,而导演在不了解历史的情况下不根据剧本就盲目的去揭示和解决矛盾必然导致矛盾过于简单粗糙和概念化,这样就大错特错了。
另外人物作为影片的主体是最需要好好整合与表达的,可以说一部影片的好坏几乎完全由人物塑造的好坏决定,原著剧本中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其实非常容易在影片中表现出,但令人失望的是事实上影片的人物性格却丝毫没有展现出,或者说表现的非常平淡,令人倍感惋惜。
而另一部描写同样题材的影片《定军山》由于是了解我国历史的电影人主持拍摄的,所以《西洋镜》中的许多硬伤就不存在了,但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太过于主旋律约束了本片的艺术性,这点正是我国影片与外国影片相比缺失的东西,因此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真的是非常有必要的,还是那句老话,我国电影应该在与其他国家地区电影人交流的时候谨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发展我国的电影业,充实我们的电影文化,丰富我们的电影手段,只有这样我们的电影艺术才会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看完这部电影,我惊叹于它的如此丰富。
你能从中读出无数个作品存在来。
在我观看的时候,我感到我的面前呈现出一个无数层情感交叠的世界。
无数的眼界在其中奔走绽放,如同万花筒一般。
你可以从无数的视角去看待它,每一种感情都奔流着构成一个世界。
你可以从爱情的角度去看,也可以从父子的角度去看。
当父亲愤然离去之后,小刘摇摇欲坠地愣在原地,眼中充满迷茫与不安。
他无意识地坐下去,差点从板凳上摔倒,就像一堵塌倒的墙。
他的力量与勇气似乎没有了,他变得软弱与无助。
而一旁的雷门试图安慰他,不停地对他说:“没事,你可以住这。
”“你单身了,你又自由了。
”对他们来说,离开父母无非意味着没有地方住,没有舒适的生活条件提供。
他们无法理解对于中国人来说,父母意味着什么,孝意味着什么。
你也可以从国民的保守性与落后性的角度去看。
雷门最后被逐出那扇大清朝妄自尊大的朱漆金銮大门似乎象征着中国最终还是向新事物关闭了大门。
而在京剧大师谭老爷看到洋戏后的那个表情里,我们似乎看到了传统必将走向没落的命运。
谭老爷是京城最受欢迎的京剧宗师级人物,他对洋戏一直以来嗤之以鼻,就像京城里人们普遍的态度那样,认为它是魔光鬼影,是坏的,是败坏祖宗的东西。
而当他亲眼目睹了电影之后,我们看到了他微微低头的、若有所思的无奈表情。
后来他说:还有更大的事变要来。
他意识到新的东西正在涌来,传统的中国正有一场变革呼之欲出。
这似乎是一场新事物与旧事物的斗争,而新事物最终战胜了旧事物。
但在如今后殖民主义批评的思考里,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从西方引进的一切,真的就是“先进”的吗?
电影取代京剧,传统社会土崩瓦解,我们向西方学习近代文明,真的就是“对”的吗?
在这里,我们看到传统与现代原本不是如此地二元对立。
艺术本无传统与当代的矛盾,那只是一个时间性的规定。
只要是真正的艺术作品,人们就能自然的对其有所领会。
这就是为什么在看完电影后,所有人原先的偏见都一扫而光,人人都为电影而惊叹,人人都喜欢上了它,人人都迫不及待地去影戏馆看影戏,人人都接受了这个新生的事物。
但这并不表示京剧就“被征服了”,这不是什么战争。
京城的老百姓照样爱唱京剧爱听曲子,没事哼段小曲,来段相声。
它们甚至可以如此融合。
电影里有两个对此十分有意味的镜头,一个是小刘的电影里拍下了胖子瘦子的一段相声,播放的同时现场的胖子瘦子说起相声作配音,令人们忍俊不禁;另一个是中国的第一部电影拍摄了戏剧泰斗谭兴培的《定军山》。
如此这般,在艺术里本无对立,人们对充满生命力的东西自有领会。
当我看到人们对电影中闪现的自己表现出惊异的神情来时,当我看到他们惊叹于其中呈现的真实的生活画面时,当我看到他们第一次为电影里长城的美发出这样的惊呼时,我终于明白了Morrison曾说过的“电影是存在的意义所在。
”小刘说的很简单,每天的日子,过去了就过去了,但是用影戏机,就能留在里面。
在那之前,人们从未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日子,“看到”自己。
他们大喊:那是我!
仿佛一个新的发现。
他们第一次这样强烈地意识到存在。
马克思说,人在和自然物的遭遇中领会到存在物的存在,而艺术是人在自己创造的世界中欣赏自身。
这一刻,福光普照,黑暗中亮起来了,他们的存在散发着光芒。
在此前种种之后,我却宁愿从“朋友”的角度去看它。
这正是题名的由来。
因为我是如此偏爱电影结束前的那一幕:黑白斑驳的影像里两个脑袋从高高的长城城墙上向下望,从旧时光里张望来年。
这是两个曾生活在一起的梦想家。
虽没有裘马轻狂仗剑天涯,毕竟曾在大时代里哭笑,曾为梦想孤身一人。
也曾登长城,志高远;也曾伤别离,忆往昔。
梦想是年轻时多好的东西,希望是那时明亮的眼睛。
我喜欢看人们第一次面对电影时的惊慌。
他们尖叫着逃跑以为火车就要开过来,他们踉踉跄跄地躲闪以为人群正向他们走来,他们急切地挥舞抓挠以为帘子后面有隐藏的机密。
年轻人好奇地打量它,热切地研究它。
这让我觉得新的东西是如此的美好。
它充满了灿烂的希望,璀璨的梦想。
讲述了在二十世纪初,满清皇朝日渐势衰,中国传统文化在时代的交替中,承受着与自身迥然不同的西方文明冲击,《西洋镜》观后感。
聪明好学的刘京伦(由夏雨饰演的一个照相馆里面的摄影师)通过向法国友人雷门学习到西洋影戏的摄影和投放方法,在遇到诸多困难后都不放弃发展中国影戏,最后终于成功地将以国人为主角拍成的影片,带入老北京人们的生活中的故事。
整部电影有不少的情感戏。
亲情——影片中,刘京伦与父亲的对手戏并不多,但是每每出现都是亲情的交织。
父亲帮刘京伦定亲要娶江寡妇;刘京伦在皇宫事故后,想再次搞西洋影戏,想自造投影机,却缺钱买透镜,父亲卖掉自己的眼镜换来了一片透镜以帮助儿子实现梦想。
这种不求回报的血缘亲情,确实让人十分感动!
父亲帮儿子定亲,也就是传统所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体现出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是禁锢于封建落后中。
虽然这样,但从买眼镜换透镜中,我们还是能看到:亲情的伟大!
家国情——刘京伦和雷门在长城上的那一场戏,意味深长。
刘京伦告诉外国友人雷门,长城是中国第一个皇帝为了抵御外国人的入侵而修建的,观后感《《西洋镜》观后感》。
◆分享好文◆雷门问:“像我这样的外国人么?
”答曰:“没有你危险。
”雷门看着山间的夕阳说:“中国不再需要这座墙,需要的是像你(指刘京伦)这样的人把如此美丽的东西带到外国去。
” 中国从来不缺这样隔绝世事的墙,在把侵略者阻绝在外的同时,也把先进的事物以及思想挡在了外面。
进步的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打破我们心里的这座墙。
刘京伦此时的思想也代表着一部分国人的思想。
虽然清王朝开始衰落,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让许多百姓对外国人都选择用抵抗的态度,但是在西方文明的冲击和渗透之下,还是有一部分人对于外来的新东西抱着积极和乐观的态度去学习的。
爱情——影片中另一让人印象深刻的理当是刘京伦与谭小凌(京剧名伶谭贝勒的女儿)之间的爱情。
从相方相识到通过西洋影戏的互相接触,后刘京伦运用了雷门的求爱方法而得到谭小凌的芳心。
这个过程,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于爱情的观念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
整部电影,虽然是影片却反映出很多当时的历史 中国电影的萌芽——1905年,中国的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于北京丰泰照相馆诞生,而影片中的所指的丰泰照相馆正是拍摄《定军山》的那间照相馆。
据说影片中的刘京伦在现实生活中的原形正是丰泰照相馆的邓京明,而这部电影的拍摄是由丰泰照相馆的店主任庆泰买了一部西洋放映机后,又获得了拍摄中国人的电影的灵感,与刘京明合作,邀请京剧大师谭鑫培来拍摄《定军山》这部电影的。
与此同时,在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拍摄之前,人们心中的文化挣扎以及心理的准备,都表现出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但是影片有一点不好的是,影片中为了突出戏剧冲突,和制造电影高潮,把任老板描绘成一位对新生事物表现出抵触情绪的商人,而刘京伦成了充满创新思想的年轻人。
这里有点混淆了史实,容易出现误导观众的可能。
电影《西洋镜》在1999年上映,导演胡安拍摄这部影片是为了向中国电影自诞生至当时一百年致敬的。
从电影中,我们不难发现剧情中暗暗地为中国电影的发展埋下伏笔——与现场“搭棚”演戏来比,影视市场占据了大市场。
当笔者看完了这部影片,心里面当然是满满的欢喜。
最后的大团圆结局是每个观众都渴望的,即使这是最平常最没有悬念的结局形式。
从另一方面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很大部分真的应该归功于有“刘京伦”这样的不带偏见去认识新事物、敢于尝试、不畏艰难的人去尝“头啖汤”。
用鲁迅的话说,那就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有人说“电影改变了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我们同时也应该看到,透镜是双向的,它同时也在改变着世界审视中国的目光。
或许这也便是电影之于历史的作用之所在罢。
”是的,抛开固有的思想模式,用新的眼光、新的心态去看待新事物,也许得到将会是你意想不到的。
《西洋镜》讲述了电影在中国落脚扎根的故事。
电影取材于中国第一批电影人拍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的历史。
电影在1999年上映,算是对百年前《定军山》的致敬。
翻翻《定军山》电影的相关资料,似乎并没有发现有《西洋镜》的电影男一号——夏雨饰演的刘京伦这一号人物。
(力捧夏雨?
呵···)电影以个人事业、爱情经历来讲述中国电影的起源,很有好莱坞式的英雄主义色彩,显得更有人性化,更贴近生活。
电影首先以资料片的形式表现了百年前老北京的生活百态,之后逐渐由模糊转为清晰,再变为彩色正式进入电影内容。
变幻似的蒙太奇手法将观众的思绪从现代带入清末,手法就当下特技横飞浮躁连篇的环境里显得落后,在电影制作当时已经相当巧妙。
初入的情节就显现了在清末时期海外新文明的进入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可以从把照相机当成“摄魂机”的民众和任老板责骂照相技师刘京伦摆弄唱片机的情节中反映。
当然后来任老板拒绝与电影商雷门的合作以及最后雷门被驱逐出境的情节,其实相对是当年清政府闭关锁国的缩影,从而表现了愚昧性。
作为一部历史题材的电影,这是十分有意义的。
话说作为喜剧电影,其中的很多情节处理得非常生动。
比如刘京伦初窥电影的惊讶和喜爱、后面制作小人像研究电影原理的欢喜感;比如北京百姓观看“影戏”被影像中驶来的火车吓退的情节,等等。
鄙人唯一感到有些缺陷的是电影的最后,它并没有详细介绍故事后来是如何成功拍摄了中国第一部电影。
记得刘京伦和任老板,当然还有伶界大王“谭贝勒”,之间是有些思想文化“冲突”的吧?
至于后来的老百姓在新片中看到了自己、熟人和中国的壮观山河而为之赞叹不已;刘京伦和谭小玲的爱情开花结果;只用文字交待的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都为电影的圆满结束画下了浓厚的一笔。
通篇来讲,电影讲述了中国电影诞生的历史,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对话诙谐幽默,故事引人入胜,让人笑中带感人。
电影用独特的视角反映了清末时期老北京的风土人情、世俗的平民生活以及中外文明的冲突与融合,用其中的矛盾来展现喜剧效果,让人捧腹欢笑之余又能意味深长地思考一番,在近代国产片中不失为一部佳作。
这部电影是少数的刻画晚清末年底层清朝人的生活,也揭露了很多引人深思的社会问题。
清朝曾自以为是全世界最鼎盛的王朝,没曾想自己其实已经落后世界一百年,当外国人来到中国,洋枪洋炮轰开了清朝的国门,彻底打击了清朝自以为是的自信心,展现新的技术,被自命不凡的清朝人认为是奇淫技巧,不肯面对落后的现实。
法无正邪,人有善恶,作恶的事外国的军队和政治家,然而技术只有先进和落后,没有善恶之分。
晚清的悲哀在于他曾经强盛,当这份强国的自信被彻底击溃时,绝大多数人是无法振作的,他们只能躲起来,逃避现实,说外面都是骗人的,以此来保护自己可怜的自尊。
告诉你 这片 是所有电影学院 电视学院 必须看的,中国电影怎么来的?
老北京最早是个什么样?
卢米埃尔兄弟那四部影片在哪能瞧就这了,而且编剧导演还要把这些个东西揉碎了,串成线了在加上故事了,还要让你知道电影最早的 诡盘、皮影这些理论高深的东西是怎么回事而且还要照顾大众口味,真的是“最强大脑”了,《定军山》我看了,有人说那个没有什么硬伤,兄弟,你考证过吗?
兄弟 你了解过吗?
中国第一部电影我们连拷贝都没有留下来,当时的乙酸基胶片只要一个火星就全部点着。
所以现在片子谁都没有看过。
历史方面——我们来看编剧 黄丹 简历 :一级编剧,电影导演,制片人 。
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主任,副教授,重庆大学美视电影学院客座教授,广电总局电影剧本规划策划中心文学顾问,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戏剧、影视、广播类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特邀专家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文学创作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影文学学会理事,青年电影制片厂艺委会委员。
不想仔细看的我告诉你一句话——哥们是行内人,中外影视史的玩意他玩的比你清楚。
最早中国电影史料少的简直可怜,最后怎么办?
只能加上合理想象啊。
有人说为什么要加上个姑娘?
为什么嘛要有爱情?
电影没有女人你看吗?
再说当时市井出现的moden玩意,绕着这个的人也是思想开化的人。
还有的人不大会懂得这些,问 为什么伙计一晚上就把电影怎么回事搞清楚了?
那个是展现了他思维过程,没人告诉你他是一个晚上搞清楚的,皮影本来就是中国的,诡盘呢,1832年面世的,中国电影诞生是1905,中间有近100年了,而且这个东西也不是很复杂,当时历史条件下传到中国也不是不可能,所以,编剧导演这里搞清楚是有合理想象的依据的。
另外这片子,台词打磨的十分细致,有着老北京的味道,同时还照顾了其他大众的口味,而另外一个现代《定军山》,剧情很大程度上市一部劣质电视剧,里面镜头说故事的很少,表意的很少,我这几句话,是给专业人看的,你要是看不懂,我点一句给你,夏雨回到了丰泰照相馆,瘸了,站在一个遮光布后面,低着头,布的另一边,老板任庆泰(字景丰)的儿子正在玩空竹。
为什么要隔着布?
这其实是说伙计没脸见人。
为什么要玩空竹?
这个给你们自己去想吧。
还有中西方文明的矛盾有始到终,具体的就不细说了
Shadow magic 具有魔力的光影。
在20世纪初,在老佛爷掌权的大清朝,在闭关锁国的大门被洋人一脚踹开后,一种神秘的匣子出现在了中国,起初人们认为那是种摄人魂魄的邪恶之物,后来人们慢慢接受它,那个木匣子把我们的面孔印在了画片上,比画得还真。
于是北京城阔绰的老爷奶奶们都想给自己留个影儿,照相一时成为了时髦稀罕的新玩意儿。
西洋的各种新奇物件儿也开始流行起来,紧随照相之后的便是影戏了。
片中夏雨扮演的刘京伦是个爱琢磨新鲜玩意儿的照相馆掌机,他乐于接受新鲜事物,在遇见了洋人雷门后他对那种会动的照片着了迷,他完全被那种能动的光影迷住了。
在那之后他主动要求为雷门工作,和雷门一起向人们宣传影戏。
在帷幕上看到雷门和他妻子亲吻的画面后他也想把北京人自己个儿的生活拍下来,让以后的人们看到当时的生活,跟着那时的人一起乐,一起琢磨。
那是中国第一个关于电影的梦想,拍下老李和他的骆驼,拍下小杏和她的相好,拍下我们自己的日子,拍下长城,拍下日出,拍下咱们的大好河山……当小刘透过窗看着街上的形形色色给自己心爱的姑娘描述自己的梦时,我似乎看到了无数电影人的梦想,那闪着光的梦想。
而当人们抱着怀疑态度去看影戏时,当帷幕上出现那些活动的景象,从所有人睁得大大的眼眸中小刘知道他们也像他一样着魔了,那是光影的魔力。
它向人们展现了大洋彼岸的生活,它为那些始终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
因为在给老佛爷放影戏时意外失火,雷门被逐出境,小刘受伤经求情免于惩罚,小刘又重新回到照相馆工作,可是他的眼睛里不再有光芒。
知道一天他收到了雷门寄来的包裹,那些他和雷门一起拍摄的“本土风情”胶片。
于是他又有了热情,他想把那些景象放给京城的百姓看,而一向反对他弄影戏的父亲也为了他拿自己的眼镜换了一个镜头。
影戏在京城重现,人们趋之若鹜。
人们看到了自己出现在帷幕上,那是我们自己的生活,说相声的,演杂耍的,北京城的故事,那些看影戏的人们无一不深深沉醉其中。
在看这部电影的同时,我想许多人都会想到另一部讲述电影故事的经典之作《天堂电影院》,在影片最后主人公放出那些所有被剪掉的接吻镜头的时候让多少人感动落泪。
那些被记录下来的影像是有种怎样的魅力让人们为它伤心,为它落泪,为它着迷。
其实真正让我们无法自拔的不是胶片本身,而是那些胶片上记录的人生,那里面有我们的酸甜苦辣,有我们的泪水与欢笑,有我们致仁致孝的大义,也有我们卑躬屈膝的媚态,它记录着我们的五味人生也承载着我们的憧憬与梦想。
当那些韶华时光随时间流逝,我们至少可以借助胶片去回想当年。
在本片的结尾小刘与谭小玲在放映室边放影戏边接吻的镜头也给人很深的印象,在那个时期,那个男女授受不亲的时代,他们的行为也是一种超越。
紧缩的国门已被打开,开化的思想,新鲜的事物都奔涌而来,看过影戏的半百老人都承认山外有山,天外有天,小刘说“只要是玩意儿地道,咱看了就长见识,管他是谁的”。
一种新的思想开始进入到国人的头脑中,也预示着一种新的事物必将出现。
這是一部隊中國電影發展史的美好回憶。我們感謝第一個把電影帶到中國來的人,感謝第一個放映電影的中國人。
还行吧,可以从两个角度看。电影的致敬,以及借电影表达文化的输入。画面刻意做旧这点很用心。不过整体没啥意思。
不管是西洋镜还是东洋镜,只要能让你现出原形,就是照妖镜。
美版蓝光~电影传入中国的趣事,故事挺有意思,布景和场景的还原很有老北京内味儿,还有在故宫和长城取景...邢宇飞好看
小刘第一次看到影戏的场景很触动 另外最后父亲用眼镜换了镜头然后去戏院看不清戏居然被hui解释称castration of power…..天 学海无涯
“别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大概率是真疯,小概率是传奇。
更像一部青春爱情剧,夏雨演技不错。
《西洋镜》也可以算作一部致敬的电影,尤其是看到那个经典的《火车进站》,观众都被吓到,以为火车要撞到他们——和《雨果》里观众的反应很一致。穿西式服装的洋人,和留长辫的中国人,在同一个镜头前有同样的表现。但是转而想起影片中,中国人戴着有色眼镜看洋人,似乎看怪兽一般。但是他们忘记本质上,他们都是一样的人,在火车驶来时都害怕被撞到。所以我认为,胡安在影片中叙述“中西结合”友谊受到的误解,其实更是以此为小的基点,力图展现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碰撞时必然要先受到情感上排斥。但是文化的碰撞一定会走向文化的融合,然后在互相成就的基础上以一种更崭新的姿态向前迈进——就像中国人接受并爱上了电影这个“舶来品”,最终诞生出中国自己的电影。
不错的影片,还能顺道复习下中国电影史,彻底颠覆了我对任庆泰,刘京伦,谭鑫培的概念。故事改编得挺有意思,女主角超赞,不知道现在混得咋样了。
中国电影献礼篇,新生事物的发展终究有个艰苦的过程,也是人生的一次赌博。这个时代的新生事物是什么?
致敬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史
比中国电影史好看多了
那个被西方新事物冲击着的可爱的古老中国…
看演员阵容就知道不可能是烂片。事实也的确如此。一部致敬意义远大于剧情意义的电影,感谢一百年前的那些人,让电影扛起了更多人的梦想。
清朝版《天堂电影院》
影片算是达到目的了,可惜还是做作得不行... 3星推荐吧...
火车迎面驶来,观众们吓得四散窜逃。已经记不得自己第一次看动态影像的感受了。
这个片子最令我难忘的是夏雨摇着西洋镜时,和姑娘的一吻,看这个电影,我总想起Happy Arabia的旋律---S.E.N.S
以前看过,没啥太多深刻的印象。
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不过此片噱头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