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空白的13年

blank 13,爸不得你走(港),多桑不在家(台),空白十三年

主演:高桥一生,中川雅也,神野三铃,大西利空,松冈茉优,伊藤沙莉,村上淳,佐藤二朗,榊英雄,福士诚治,波冈一喜,蛭子能收,川濑阳太,金子统昭,斋藤工

类型:电影地区:日本语言:日语年份:2017

《空白的13年》剧照

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空白的13年 剧照 NO.2空白的13年 剧照 NO.3空白的13年 剧照 NO.4空白的13年 剧照 NO.5空白的13年 剧照 NO.6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3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4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5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6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7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8空白的13年 剧照 NO.19空白的13年 剧照 NO.20

《空白的13年》剧情介绍

《空白的13年》长篇影评

 1 ) 真的算是和解么?被如此对待的家人,真的要原谅他么?

前半篇的回忆,沉迷于赌博,忽略家人,借款被追债,离家出走13年,看的简直是让人心怀仇恨。

这样的人,即便病死,去不去看都无所谓了吧。

我不知道自己是一个淡漠到忽视的人,还是一个不肯轻易原谅的人。

后半篇的葬礼,通过朋友的回忆,让人了解发他明亮的一面,即使自己很落魄,也会尽力帮助他人。

有这么多各种各样的朋友,感觉也是一种幸福。

葬礼上,坐在前面的大儿子全程面脸,小儿子和他女朋友一脸莫名其妙的看着下面的搞怪。

那个拿着钳子要拔牙的人。

那个在那纠结拨几遍灰的人。

那两个催债的人,出现的时候小儿子是比较紧张的,以为他们要捣乱,不知道那两个人为什么拜了一拜就走了。

死者为大?

为什么要好好保存小儿子的作文?

明明以前是那么的不在乎,不在乎小儿子的感受,忽略小儿子作文得奖的欢喜,以及迫不及待想找父亲分享的心情。

为什么一个人可以忽略家人,离家13年,却又努力帮助外人?

明明家人也需要帮助呀?

作为一个旁观者,可以得到原谅。

而作为家人,真的能够和解么?

 2 ) 用13年救赎自己,用葬礼救赎家人

13年里,除了辛苦活着之外,母子三人应该最想亲口问一下父亲,这13年究竟你去哪了?

当初为何要一走了之?

一直带着这个问题看完整部剧,但到结尾也没有答案。

母子三人都没有机会亲口问这个问题,父亲也没有机会说一句“抱歉”。

是遗憾,背后是13年的怨恨。

恨的是为什么抛弃三人,留下母亲独自辛苦拉扯大2个孩子。

哥哥用工作忘记父亲,弟弟用棒球回忆父亲。

母亲白天送报纸,晚上陪酒,扮演父亲角色陪小儿子打棒球。

母子真的能做到原谅吗?

这不堪的童年经历和十三年怨恨,在一场葬礼上得到了解脱。

与其说,这13年父亲靠做好事救赎自己。

不如说是让家人释怀。

在自己人生最后一刻都抱着疑惑和怨恨的母子三人,在心灵上得到解脱,毕竟恨一个人13年,也是非常辛苦的一件事。

父亲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父亲。

做任何事情也偿还不了孩子缺失的童年轨迹和父爱。

原谅不原谅,根本不重要了。

镜头最后,不会抽烟的母亲拿着父亲13年前留下的半包烟,坐在阳台抽了起来。

那一刻,母亲是真的放下了吧。

 3 ) 13年的日光和流年

许多人欣赏结尾母亲抽烟的镜头,我却独独忘不了在医院天台上,父子二人相隔几米站立而谈的那一幕。

烈日阳光里,两人之间是13年前练习抛接球时相处的位置,却也恰恰凸显出了13年的时间跨度与距离,父子之间的情义幻化成13年的思念,在阳光的反衬下,更显得空旷空荡空白。

我极爱这个镜头,有种欲言又止且难以言喻的留白,像极了人与人之间深沉而隐忍的情感。

13年前的出走,13年后的再见,日光和流年就在两人身影之间被阳光赤裸裸地暴晒出来,亲情与血肉,近而不得,远而不及,兀自悠悠荡荡

 4 ) 我过完了开心的一生,你们呢?

几乎是充满着愤怒看完的,但最后却一点也责怪不起来。

对同样有家有事的我而言,没办法去责怪任何人,我也同样有家室有孩子,也同样想过为何自己就要如此劳累;为什么我一定要赡养老人、为什么我一定要养育儿女,为什么我就不能去做我想做的事?

即使是“别人”看来相当不堪的任何事。

难道活着不是自己开心就好了吗?

我为什么要天天忍受着自己的不愉快,去强制做到社会认同的所谓好人?

好老公?

好儿子?

到最后的遗书上,到底有多少人可以写着“我这一生过得很快乐”?

确实,我一直在在意的别人要求你在意的东西,也一直在告别别人说你需要告别的东西,我们沉默的表现出社会需要我们表现出来的样子,哭泣也好,欢笑也罢,你总归不过是个道具。

你真的恨吗?

谁知道呢。

你真的想这么做吗?

谁理你呢?

所以到底要责怪谁呢?

那个抛妻弃子的父亲?

我愤怒的看了他一整部电影,到最后我发现我与他并无区别,如果有,那就是我连他都不如,我怕那些我并不认识的陌生人来责怪我罢了。

 5 ) ……

不太懂电影,只谈感受。

整部电影围绕的就是标题所讲的“空白的十三年”嘛!

导演也自觉的把影片一分为二;我很喜欢前半部分,氛围营造的很好,后一半也不错,灾难的是结尾,一一说。

开头起范很是唬住了我,还以为是一部严肃的讨论死亡之类的电影,正襟危坐没多久,第一段回忆插叙出现,交代给我们一个信息——“赌鬼父亲在儿子小时候对他漠不关心,儿子心有隔阂”,也解答了前面情节的一个疑问——“葬礼为何无人凭吊?”,很合理,之后没有废话,紧接着引出第二段回忆——“理所当然的,赌鬼一般都欠了一屁股债,不堪催债出逃了,留下俩儿寡母,步履维艰,日耕夜作,苦不堪言”,这里基本上就给“父亲”这个角色给定性了,就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渣赌鬼——这个设定很俗套,看你怎么讲吧!

人物介绍完了,接着就是事件起因了,倒叙回葬礼前几个月,又是一个硬设定——癌症,到这差不多就可以给这片子定性了——“烂俗的家庭剧”,结尾必然以一家和解大圆满来告终,那好吧,这么个渣男就看你怎么和解吧!

起初得知消息,一家人意见统一:“看都不愿看你一眼”,最后还是小儿子不忍,独自去医院看望,发现十三年来没变,还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于是一走了之,之后因女友劝解,俩人又去了一次,这次镜头没给“父亲”,而是通过台词交代——死期将至。

至此黑屏白字虽观影欲望已去一半,好歹没有不耐烦,带着看看的心态,继续看你有什么反转。

接着便是后半部分的“洗白”,这里为什么要打上引号呢?

因为我觉得这段靠嘴炮说出来的洗白难以令人信服,还似乎有点高级黑的感觉——用诙谐的方式展现了一下“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特别是那要拔牙的哥们,吼的那首歌,感觉就是“死了你也不能安息,该还的还是要还”。

从风格上居然联想到了“肿瘤君”最后的那个葬礼,不知道导演是刻意的,还是像“灾难艺术家”一样,拍砸了,却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然而这一段讽刺幽默的目的居然是洗白,还用另外一个葬礼的“代哭”来反衬,与开头互文? 简直强行到不顾逻辑的地步!

从普世价值观来讲,一个人为了躲避债务(这债务还不是因家庭开销所致)抛妻弃子,独自逃离,把债务丢给妻儿承担。

这就是人渣呀,社会败类吗,还有什么可洗白的,别说你是为了救济狐朋狗友,你就是为了拯救世界,妻儿要不要原谅你都有待商榷。

最后听完嘴炮,大儿子无语凝噎,小儿子感慨万千,妻儿也穿上丧服,看着那封无力的忏悔信,独自抽烟,貌似理解了“丈夫”的种种难处,“父亲”还是爱我的等等之类。

这简直了,如果写这剧的人认为“父亲”这个角色是可以被原谅的,但理由就是影片里呈现的这些,那就是作者价值观有问题!

整体看下来,观感不错的就是反转之前所营造的氛围:一个落魄男人的葬礼上,无人凭吊;仅有的几人,还都是猴子请来的逗逼!

 6 ) 深刻

开始也不理解为什么爸爸会走,看下来应该是为了不影响妻儿后面的生活,追债的人不再上门,只是太过懦弱,也许当下没有其他选择,却错过了孩子们的13年也许中途有过悔恨有过想回家,不存在原谅与否,可能原谅不了,伤害了家人是真,孩子爱着爸爸也是真,这种片子是永远听不到当事人的对话的,为什么要走,妻子有多少话想说……第一次哭是两个孩子送报纸那,接替妈妈,一下长大,妈妈的温柔与爱,后面是爸爸写给妻子的信吗?

多想知道他会对妻子孩子自白什么

 7 ) 到底什么才是父爱?

是常伴孩子身边还是父亲为家庭牺牲没有解释出走却一生挂记家庭的无声情感?

只到两个儿子在葬礼上从来自空白的13年期间众多素未相识的父亲生前好友的表达中才感受到这一切,这关于「沉默父爱」的一切细节。

影片的结构也很有意思,在播到1/2的时候才出片头,这也是故事的主人公父亲松本的人生两个部分:活着的前半生&葬礼的分界线。

上半部分铺垫家庭关系交待父亲离家的原因,同时埋下了两个儿子对家庭的不满,对躲债离家父亲的不解和憎恶。

哥哥对母亲身兼数职疲于生计对他关心不足,他还要照顾弟弟的日常而是深感不满,弟弟对父亲沉浸于麻将娱乐没有仔细看他的获奖作文而不满,母亲忙碌着养大两个孩子似乎没时间不满。

下半部分是父亲的葬礼,来参加葬礼的人形形色色,但每个人最后跟父亲松本表达的感受都是感恩和赞许,希望他成佛。

两个儿子在旁听时,被他们传递出来的情感一点一点的瓦解掉对父亲的憎恶和愤怒,竟然是从第三人的视角中看到这空白的13年间父亲的模样,一点一点的改变着积攒多年的来对父亲的刻板印象和偏见,但同时讽刺的是当逐渐释怀和理解时却是在父亲的葬礼上他人已不在世,就像是父亲想弥补儿子们他缺席这13年的陪伴时已是为时已晚。

最终双方都只能通过这场葬礼上别人的描述让父子关系在沉默中得以重塑,而影片的最后是始终未出席葬礼的母亲点燃那根父亲当年以买烟为由逃离出家门的烟为结束,这何尝不是另一种和解和延续呢。

影片的高潮同时也是影片结束的那一刻,让人刚刚入戏情绪到位想要了解父亲松本生前更多时就结束,这就像父子间、夫妻间迟到的和解,再也没有结果,却让他们一直体会着过程。

 8 ) 我已经死了,剩下的留给你们吧

越长大越发现复杂,他是一个好朋友吗,是一个好爸爸吗,是一个好丈夫吗,如果为了朋友牺牲了家人,他还是一个好人吗?

世界很复杂,我们怎么选呢?

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世界在选择之中。

P.S.想象着自己葬礼上,大家对我的追忆,我会是怎样?

我在意吗?

来自 2019.1.13今天突然又想起这个电影,是因为听说我的一个叔叔因为癌症去世了,我和我妈电话,又聊到了死亡的话题。

聊到我死的时候希望搞个这个的葬礼。

我妈也很坦然,说可以她死的时候先这么搞一个。

但其实我能看出我妈其实还是害怕死的。

这个话题自然又和我的婚姻大事结合在一起,她说她现在还有我们,可以陪她聊天,她不至于孤独,我说,我本来就不孤独,不需要别人排解所谓的“孤独”她退而说,有个孩子,至少你死的时候有人陪,不至于你孤身一人,死在家里,臭了都没人知道我笑她,没人知道又怎么样,你自己都已经死了,你介意是香着的死还是臭的死吗发现我越来越“百毒不侵”了,很多事情看得越来越淡然。

所以回到当时我看这个电影时的一些疑问上他是不是一个好人?

人本身就没有好人坏人这么绝对,Who cares?交给时间吧世界很复杂,我们要怎样选择呢?

我无法回答这个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决策模型以及不同的决策情境但我希望的自己的决策模型是“善、真、美”首先自己的决策是善的,考虑别人的然后希望是真的,忠于自己内心的最后是个奢侈的期望:我希望它是美的如果你是爸爸你后悔吗?

无所谓后不后悔吧,做了决策就无法后悔如果没有那次逃离,爸爸不会遇到后面那边朋友那些爱他的朋友,这是祸福相依吗心中无悔,才能更真实的继续活下去如果你是妈妈你会选择原谅吗?

原不原谅对爸爸已经没有意义了只对妈妈有意义P.S.这个让我想到看的《面纱》中凯蒂在老公临死前一直追问一个原谅老公说“死的那个是狗”一个是“犯错”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死一个是“被伤害”的人面临内心煎熬:要不要原谅,一个是“犯错”的人想要寻求被原谅如果每个人重新看待“犯错”和“伤害”“原谅”和“被原谅”还重要吗当然我的这种想法可能会陷入一种虚无、犬儒要随时警醒自己,真善美三字还是要时刻谨记的

 9 ) 你永远不知道眼前的人是一个怎样的人

电影从火葬开始,也在火葬结束。

有时候需要一个仪式,去和过去的牵挂也好,不愉快也好做个告别。

我觉得挺好的,但我选择不原谅。

有点没看懂,但最大的冲击是人不仅不是扁平的,反而立体到让人感受到有些无力。

从某些方面说,你永远不会真正了解一个人,你不可能看到所有发生的事,而任何一个他人的表述和转达,不能否认都是经过他人自我筛选加工后的产物。

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黑或白么?

大概灰色才是最终的归属吧。

看完以后会有一点点小压抑,不仅仅由于葬礼的基调,还是自身对传统认知的怀疑。

影片侧重二儿子和父亲之间的交流以及情感上纠结和牵绊,但影片对于二儿子和妻子以及二儿子对于自己孩子的态度展现太少,原以为还想描述扭曲的家庭、父子关系会对二儿子的夫妻、亲子关系带来一定的影响,但或许这不是讲故事的人想讲的,但作为观众还是感到有点遗憾。

 10 ) 过眼云烟13年

之前在日本玩的时候还真买过一包Hi-Lite抽,当时只是单纯的被它蓝色的软包吸引,价格也比较便宜,抽起来却格外冲。

片子从对“火葬”这个词儿进行名词解释开始、配着火化炉的画面,气氛一下子严肃起来,不容分说地把观众的情绪一把拉进电影里:人类是唯一对同类进行火化的动物(当然其他动物不会用火)。

父亲的丧礼同另一位松田的同地举行,前来吊唁的宾客纷纷走错,以致主家不得不尴尬的问:您是来参加哪位松田的葬礼……最终丧礼宾客只来了稀稀拉拉几个,而且个个都是奇异分子。

然而这几个奇葩却都是父亲真正的朋友(隔壁排场阔气的丧礼上却只有职业哭丧人玩儿命号丧),借钱、供宿、邓丽君的偿还、魔术,还有作文,13年的空白就这么被七拼八凑的补了起来。

作为工桑的导演处女作,片子既有日本片子一贯的内敛克制点到即止的手法又有“不忍心责怪”的关怀与理解的氛围,严格控制对白、用动作形体与画面来推进情节或表达感情,不同时间不同场合的切换也比较自然,很让人惊喜。

70分钟不脱不紧从容流畅,甚至还留有余味。

当然不能不提高桥桑在葬礼上的种种眼神,这双大眼睛真是有戏。

父亲到底是烂赌逃债抛弃妻子的恶棍,还是这帮朋友嘴里口口声声的好人?

是爱,还是恨,以及是否可以原谅,这看似随处可见的家族的风景,其实从来都没那么简单,就像母亲着了丧服却缺席葬礼,点上留了13年的Hi-Lite,吐一口烟、哼起了歌。

《空白的13年》短评

意外地好。用人极准,金子统昭的音乐好,用得精确更好,笹川美和是神来之笔。细微情绪传递地非常舒服,作为强迫症观众看得舒服的舒服。演员真的太好。作为新人导演小成本处女作能够用到这种水准的人恐怕真的都是靠好人缘请来的帮衬。按照隔壁某伪纪录片的标准,汇集了莉莉神野村上的本片该目指戛纳啊。

6分钟前
  • 深津奈留
  • 推荐

喜欢这个故事,也喜欢它的节奏,摄影和色彩,更喜欢速写的那13年中任劳任怨的母亲。大多数人生都平平淡淡,留有遗憾,有一两件事能被他人记住已经不枉此生了吧。

9分钟前
  • Mr.GOOD
  • 推荐

偶有亮点,比如37分钟片头之后的一段诡异配乐

11分钟前
  • 倔强的小哈
  • 较差

2.5。

13分钟前
  • 泽帆
  • 还行

前半段固定机位大量中景日常感和快节奏剪辑令人惊喜,中间开始来回穿插回忆片段一脸懵逼,后半段的漫才现场败光了前半段的好感。压榨家人钱收买路人缘的“好人”逻辑也是狗屁不通。反复出现的香烟其实并没发挥太大作用,内容空,细节少,也就是个30分钟命题作文式鸡汤短片的体量。

14分钟前
  • 小J²
  • 还行

工桑的处女作,小制作来说还不错。

17分钟前
  • 阿默沫
  • 还行

看着看着就忘了我也是和爸爸难以和解的人呐。感谢工桑的片尾演职员表字幕设计,感谢笹川美和的片尾曲,以及感谢五棵松耀莱10厅迟迟不亮的灯,你们赋予了我最佳的片尾体验。 #BJIFF2018

20分钟前
  • 绿衣去2010
  • 力荐

有时间看这个不如重刷大鱼

21分钟前
  • ursob
  • 较差

毫无疑问是个不合格的父亲,但对于即将为人父的儿子来说,选择认识父亲的另一面,接纳他的存在依然是有必要的

26分钟前
  • 一只熊猫
  • 较差

葬礼简直像一场多人漫才。感觉更像是篇挺有味道的短篇小说,作为电影有点单薄了。

30分钟前
  • 啊!德里切利
  • 还行

片尾字幕才发现是斋藤工执导,镜头传递画外之音等细节处理得小心翼翼,对此小赞赏一番。故事很温情走心,被嫌弃的父亲的葬礼上来了很多奇奇怪怪的陌生人,通过他们的答谢语,补完了父亲离开13年的生活态度空白,感情细腻。

33分钟前
  • 榜上有名猫
  • 推荐

结尾一幕真是惊艳

36分钟前
  • 蓬蓬
  • 还行

感情越是复杂到不能简单的去用片面的语言去表达。

39分钟前
  • 沸沸
  • 推荐

还不错,前两处配乐很好让人很焦虑,他们仨坐在那儿听人讲话也很焦虑。克制也真实(((我觉着有朝一日我要是参加我爸葬礼就是这个状态 松冈茉优这里面绝了

43分钟前
  • Persona
  • 推荐

一位赌徒父亲缺席的13年和他的葬礼,就算他对外是个好人也无法掩盖他是个无可救药的丈夫和父亲的事实,太心疼母亲了,尤其看到被车撞了还爬起来去干活,就根本无法原谅。工桑的导演处女作,演员都很不错,剧情太平淡了一些。

45分钟前
  • 五月微蓝
  • 还行

你任性地消失了十三年,旁人眼中你是大好人大善人,但在儿子们和妻子心中呢?这种鸡汤片毒……

48分钟前
  • mimi
  • 还行

第一次在大银幕上看到松冈茉优,激动万分,mayu出演必有孩子的定律继续有效。大影迷工桑监督处女作习作气息明显,但制作考究,选角满分,情绪节制,卡司彰显强大的社交网络,前途可期。

53分钟前
  • 到里斯本看海
  • 推荐

轻飘飘的片子 太单薄了

55分钟前
  • Seuysiro
  • 较差

小而美的代表,15分钟短片甚至一则广告片的篇幅绝对可以承载。感动之余,喜欢的还有一些黑色幽默的段落。

59分钟前
  • 考玛
  • 还行

是一个简单套路有点做作的故事,可导演的衣服很好看

1小时前
  • 祎佐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