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睡沙发的人

睡沙发的人,Couch Boy

主演:刘霖,邱玲,袁忠远,董云飞,万文隽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17

《睡沙发的人》剧照

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2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3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4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5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6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3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4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5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6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7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8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19睡沙发的人 剧照 NO.20

《睡沙发的人》长篇影评

 1 ) “你都快二十岁了,你还不知道你以后能干嘛?”

其实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真的感觉自己的脸被打的啪啪响,00后,今年十九岁,等过完10年代的最后一个冬天,我即将要20岁。

我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后究竟能够干点啥。

电影的主角在舅公面前对母亲控诉:“我想学吉他,想学文科,可是你不让,你根本就没有问过我到底想干什么。

”他也能在小说里偷偷摸摸的来一次“光明正大”的出走,用着理科考出全校最低分的知识教着小学生写作文。

这一度使我觉得:这特么不就是我吗?

心里总有千万种想法,爸妈一句:你学这个以后能有啥用?立马把我打回原形,从小到大我我学习也好做事也好,总会被分为“有用”和“没用”,父母站在一个离我很远的地方对我指指点点,尽管我看不清,走的小心翼翼,这一路走来也依旧是一塌糊涂。

想过离开他们,当然,这种深夜的难过在第二天闹钟响起之后也就消失了。

我就这么走着,一路到了今天。

前面白雾茫茫,转身,已经看不到归途了。

 2 ) 人生走向何处?——观电影《睡沙发的人》有感

电影讲述的是一个高考落榜生和一个性格古怪老人之间的故事。

主人公粟一柯高考落榜后,一直游手好闲,不求上进。

母亲王宝琴对此极为不满。

王宝琴的舅舅张仁宇因性格古怪被房东赶了出来,王宝琴无奈将其收留,让他睡粟一柯的房间,而粟一柯就只好睡沙发。

粟一柯和舅公原本井水不犯河水。

直到有一天,母亲王宝琴去求舅公张仁宇,希望他能够点拨粟一柯。

舅公张仁宇从读书入手,一点一点地对粟一柯进行影响,最终让粟一柯重新找到努力的方向。

而张仁宇也因儿子抚养难问题,最终走进了养老院……故事很简单,但是给人留下很多思考:思考一,孩子的人生规划由谁来安排?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说到底还是由家长来安排,由家长进行干预指导。

电影中,王宝琴和张仁宇作为两个不同类型的父母代表,在对待粟一柯问题上,采取了不同的干预方法,收到了不同的效果。

原因就在于家长干预指导的过程中,要主动地让孩子参与进来,减少其逆反心理,增强其主动适应的能力和自觉。

思考二,给自己一个怎样的养老归宿?

这是一个养老依靠谁的问题。

靠天靠地靠子女。

都是行不通的。

老年人不能把自己的未来绑在子女身上。

思考三,给自己一个怎样的价值存在?

把自己活成什么样子,是由自己决定的。

有价值的人生,才是精彩的人生。

有思想、有追求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人生。

在这一点上,张仁宇老先生还是很有一套的,对读书的执着,也许就是他一生的追求。

 3 ) 阅读改构人生

原创: 言华 AVA笔记本 2018-10-07《睡沙发的人》的主人翁是高考落榜的粟一柯。

他一直游手好闲,母亲命令他在家复读。

他无心向学,但找工作时又挑三拣四。

他的舅公因为性格古怪而被房东赶了出来,无处落脚,母亲无奈将其收留。

如此一来,粟一柯便成了“睡沙发的人”。

这是一个小成本电影,一开始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生活中无数的平凡片段,无业游民+失学青年的生活可谓是“丧”无天日。

当脾气古怪的舅舅跟几箱书一起搬进粟一柯的家,他的生活乃至人生产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老学霸和小学渣的互动相当好看,一本本名著成为了他们沟通的桥梁。

第一本书出现时,电影的节奏以及粟一柯的生活都发生了有趣的转折。

“这书不是叫《棋王》吗?

怎么总是写吃的呀?

”“你都还没读完呢。

”于是粟一柯便去把书翻完。

他觉得这本书“挺有意思的”,接着便问“还有差不多的书吗?

”第二本出现的是《象棋的故事》,可粟一柯并不满意“其实也不一定要跟象棋有关。

”“你都还没读呢?

怎么就知道不好了?

”于是乎,一本接一本,粟一柯被舅公拉入了书海。

他甚至还开始教附近的孩子写作文。

可以说,书重塑了粟一柯的人生。

从某种角度来看,阅读时件奢侈的事情。

但我想再没有什么比剥夺一个人阅读的权利更令人抓狂的了——但凡领略过知识领略过书中世界的人,还能离开吗?

时至今日,阅读似乎成为了或缺生存技能的手段。

满目所见的都是“有用之书”,或是那些教导人如何“有用地”读书的书籍。

然而,阅读与写作的本意在哪里呢?

诚如电影中舅公说的那样,写作只是表达的需要。

阅读又何尝不是吸收的需要呢?

写作与阅读,就仿佛是一呼一吸。

电影中着墨最重的是小说《棋王》。

书中的王一生眼中只有吃和棋。

这两样,仿佛便是眼前的苟且和诗与远方。

他吃,也只是为了棋。

人的一生,有这种真实的追求,脚踏实地去做着,这其实才是生活的踏实。

世界是属于外面的,而我沉浸在只属于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之中,就像是,专注又不专注地沉浸在我的一呼一吸之中。

这个,才是呼吸的本意,才是写作与阅读的本意吧。

相关日志手账 | 我的2017电影笔记本推荐 | 当法国的孩子在学哲学——《雨果带你看世界》纪录 | 2018年,美国有七个成年人“穿越”回了高中时代纪录 | 盗火者——中国教育改革调查所思 | 为什么大家要怼 “感谢贫穷”

AVA笔记本

 4 ) 痛苦是创作的土壤——睡沙发的人

人类无知的边界是你对无知的毫无所知。

在一句很难理解的开头语中,我想展开我对于一个国内小众电影的热议。

它真的很平凡,生活琐事,带动着青春无病呻吟地无望,让我们想到了一个18岁,刚刚走入成人的那个每个人心中都曾经历的样子。

我们在18岁时,经历了幻想中的痛苦。

那么灿烂而无望,我们嘲笑自己长得丑陋,我们对社会畏惧,对自己的能力毫无信任。

我们在成人与未成人之间,带着自惭形秽的自我践踏,和对生活的无望,一日日毫无意义地度过。

正如电影中的主人公一样,如果没有书籍,也许我们会在那个阶段,找不到出口。

还记得,每个暑假,我都在各种书籍中度过,看得眼冒金星,甚至曾经在厕所差点晕倒。

对于现实生活的毫无兴趣,让书籍成为唯一可以避难的天堂。

还没醒来也许就听到了,妈妈打扫房间的声音,有时是爸爸特意为了叫我起床放的流行歌曲。

然后他们各干各的,各有各的乐趣,在家务和电视,或者不知名的沉思中度过了每个周末。

而被忽视,是惯常的,而到了18岁那年,我才习惯了那个忽视,觉得被忽视,让自己藏在角落,也许是个很好的事情。

在我37岁的一个晚上,回忆那个青春时,我还是心有余悸,那每个没有意义的下午,我在荒漠中孤寂地遨游。

还好一本本书籍,让我在空洞中找到了抓手。

不论是基督山伯爵还是简爱,亦或是白鲸,那冒险的或是青春的岁月,让世界在空洞中被扎开了一个缝隙,让我闻到了自由的味道。

这可能就是《睡沙发的人》想要表达的。

青春的痛苦,无意义,却又现实地如此坚固。

我很喜欢《睡沙发的人》的调子,连音乐都普通的无法评说,而就在那最后的一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那个优秀的字体映入眼帘时,我的心被触动了。

那是回忆交织着愧疚的心理活动。

每日的生活,如果有了表达的需要,才从无意义的黑洞中嗅到自由的味道。

在即将溺毙在黑暗中的我,像是被输了氧气,又拿起书本,拿起思想的表达利剑,重新活了过来。

 5 ) 晚安!

这部片子太好了。

以为打开豆瓣会有9分,结果才7.0+。

很治愈舒缓的一部电影,叙事自然铺展,演员演技也不尬。

看完很想从书架抽出一本书,认真读完。

看的过程中才知道原来细节描写这么重要,这是今年我第二次知道这个原理。

大三那年,上文学课,课间文学课老师问我最近有没有读什么书。

我说最近看的名著(也就是茶花女、简爱、了不起的盖茨比等文学类),感觉故事都是一个套路,就看不下去了。

当时看的是故事情节,关于细节的描写却忽略了。

而文学名著之所以源远流长,就是这些细节啊!

截止至今,记忆最新的名著就是高尔基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

小学受苏联文学影响很大,比如契诃夫,小学课文里也多是苏联小说,比如《凡卡》。

小时候读的书在脑子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以至于许多年后,在我读研二,一位老师上课说到一个小说,他却怎么也想不出名字,当时正在走神的我随口脱出小说名,老师说就是这个!

现在的微弱的写一两句的能力全来自小时候的积累,因为妈妈爱看书啊!

上大学后,远离了妈妈的影响,读的书越发少了。

是时候捡起来了,就现在。

 6 )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小成本电影的魅力。

我之所以会用1小时17分钟去看这部电影并不是因为它得奖或出类拔萃,而是因为我尊敬的老师是这部电影的制作者。

所以我这篇短影评也许会有偏颇,望其他看官切勿较真。

这几年来有一个趋势,就是小成本电影越来越收到瞩目。

《Lady Bird不得鸟小姐》《Boyhood少年时代》《Three Billboards outside Ebbing, Missouri 三块广告牌》《Manchester By The Sea 曼切斯特的海边》等等。

这几部电影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了提名和若干奖项。

理论上来说这几片其实并不讨巧,制作方并没有按照奥斯卡的评委的口味去创作的。

1.它们没有太多政治正确的因素。

(《为奴十二载》、《至暗时刻 》,《华盛顿邮报》)2.它们不塑造英雄式的人物。

(《逃离德黑兰》《模仿游戏》、《血战钢锯岭》,《万物理论》)3.不讨论刺激的伦理问题。

(《水形物语》、《月光男孩》《她》)所以小成本电影的魅力在于人物的刻画和贴近生活的真实。

(基于第二个因素我需要申明王家卫导演的作品不在我讨论范畴之内。

)这几部奥斯卡提名级别的小成本电影,把每一个平庸平凡的屌丝男、屌丝女、屌丝妈、屌丝警察、屌丝父亲内心最深处的焦躁表现了出来,并且诱导荧幕前的观众发出内心最迫切的无声呐喊。

好了,这是作品的目的。

《睡沙发的人》这点没有问题,也把男主角的青春期困惑表达了出来。

完成了这点,这个片子只能说勉强及格。

60分关键在如何表现青春期的情绪和蜕变,演员和编剧需要怎么做才能完美的呈现这种内敛的情绪。

电影艺术和小说最最忌讳的就是角色直接硬塞给你中心思想。

如果这很难理解,我举个例子。

这里点名批评某部以飙车为题材的第七部电影。

光头男主角反复重复了一句话: "你是我的家人。

(来表达这些飙车兄弟间的友情,同时也炒作一把那位逝去的演员)。

” 我个老天爷,这种直接和观众做露骨直白的概念传输等同于编剧的在告诉观众:我真没艺术天赋,你们将就着看吧。

简而言之,就是并没有“诱导”观众做出内心迫切的呼喊(即是共鸣)。

我们回头看看《睡沙发的人》是怎么做的。

1. intertextuality 中文叫互文性 。

书本和哲学贯穿了整部电影。

屌丝男主每一次的蜕变都是通过阅读新的文本获得新的灵感,在朋友的对话中抛出一句哲学名言来传达自己的心灵困窘和找寻解脱的方式。

这种表达形式不装逼也不突兀。

因为青春期的人做的最自然的事情就是把刚学的东西用上装逼。

2. 和家人的摩擦。

观众不难看出舅公在故事里是一个伯乐的角色。

看似木那的舅公,每一次都把屌丝男主的文章进行仔细的学究式的修改。

男主从一开始的别扭到后来主动“投稿”给舅公。

男主的青春期成长与转变也从这里得以体现。

3.加一些小细节,如男主不开锁了。

青春期要自由便离家出走了。

懂得表达真实的情感了(教导小朋友写真实的作文)。

这些都是一些编剧刻意安排的桥段来表达青春期的蜕变。

所以我再加20分,目前80分。

我总评85分,最后的5分是老梗的笑点不突兀,叙事节奏不拖拉(至少我没有快进),玛丽莲梦露(舅公的报复)画龙点睛。

剩下的15分扣在,某些群主演员说实话有些出戏。

剧情有点老套,看到一半基本上能猜到未来会怎么发展。

四舍五入 90分!

(开心)

 7 ) 《睡沙发的人》:从沙发觉醒的人

今天聊一聊一部可能没什么人看过的电影《睡沙发的人》。

疫情期间去不了电影院,囊中羞涩也买不齐各个平台的vip,在爱奇艺随便选了部免费的电影,没想到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

《睡沙发的人》是一部低成本家庭轻喜剧,成本由导演与编剧自掏腰包,甚至男主演刘霖也在知乎吐槽,整个剧组就住在男主戏里的家。

电影导演、编剧和演员都属于生面孔,就是这么一部电影,在豆瓣的评分却达到了7.8。

电影的主人公粟一柯,不学无术,高考以最低分落榜,没学历没工作。

他有着二十岁青年人的通病,浑浑噩噩,胆小怕事又喜欢胡思乱想。

电影一开始,粟一柯就因为帮朋友撬锁,被妈妈从公安局领回家。

故事的另一个主人公,是粟一柯的舅公,性格古怪固执。

楼道有人乱扔垃圾,舅公写了64张“乱扔弃物,为人唾弃”的纸贴满整栋楼,遭至邻居的不满,儿子又在国外,粟一柯的妈妈便将舅公领回了家。

一家三口三代人的故事便悄悄展开了。

舅公依旧是晨练、看报,看到楼道上的垃圾,下一秒就把它们扔到了垃圾桶,也因此遭到邻居投诉。

粟一柯依旧是不务正业,靠摇色子应付着妈妈留下的试卷,单词没看多久烦了,拿出自己的开锁工具,从妈妈房间翻出了自己的手机。

粟一柯的妈妈对肖一不学无术的样子束手无策,只好求助舅公,舅公非但不帮忙,还把矛头指向了妈妈。

舅公的话道出了当下很多家长和孩子沟通的通病,一柯妈妈管得太多,从未问过粟一柯的想法。

一柯妈妈问粟一柯:“你到底有什么想法?

”粟一柯刚刚鼓起勇气说了个“我”字,又被妈妈打断了:“你看,他自己也不知道他要什么。

”这一场景,像极了很多中国家庭的现状,家长给孩子规划好路线,没有问过孩子的想法,孩子便敷衍了事应付。

直到这时,粟一柯才第一次真正和母亲进行沟通,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最终,粟一柯妈妈妥协,舅公为粟一柯争取到了一年的时间,学习也好,工作也好,去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舅公收下妈妈改过日期的过期铁观音,虽然口头上说着这孩子救不了了,又以自己的方式点拨着粟一柯。

舅公为粟一柯上的第一课,借着在灯光下看书有些眼花,让粟一柯读,两句话粟一柯就读错了两个字,也没有感情。

第二天清晨,粟一柯醒来,床头就便出现了一本泛黄的《棋王》和《现代汉语词典》。

粟一柯读着《棋王》的故事,慢慢融入了文学的世界,从《棋王》道茨威格的《象棋的故事》,再到《契诃夫小说选》,《月亮和六便士》。

从书单上也可以看出舅公对粟一柯的用心,文学总是能揭示人的内心和情感,粟一柯读着这些文字,仿佛就在读着自己的内心。

机缘巧合下,粟一柯开始指导隔壁的小朋友写作文,就像舅公点拨他一样,照本宣科,指导小朋友不会的字查字典,写作文要注意细节,当然也收取了一点辅导费。

一次,粟一柯看到舅公写东西,也产生了好奇,“你是要发表吗?

”舅公回答了一句:“表达需要。

”在舅公潜移默化的影响下,粟一柯也开始尝试自己的写作。

粟一柯在厕所写文写到腿发麻,舅公看见粟一柯写的字,真丑,还有多处错别字,用词不当,语法错误。

末了舅公又说了一句:“你要是认真写,还真没那么有趣。

”因为一句有趣,粟一柯有了继续写作的动力,将稿子将在舅公的书里,水壶旁,门缝里,舅公也一字一句地帮他改。

一天,小姨一家到粟一柯家中做客,一边炫耀着自己儿子出国的事,一边对着粟一柯冷嘲热讽。

粟一柯被逼着说出了想当作家,却被表弟冷嘲热讽。

舅公一言不发,回到房间拿出了一本杂志,对粟一柯说:“我不小心把你写的小说给投了,没想打杂志社真给发表了。

”饭后,舅公和粟一柯到公园散步,舅公见粟一柯对自己依旧逃避着自己的未来,为粟一柯上了最后一课。

无论在文学写作上,还是在一柯的人生规划上,悄悄引导着粟一柯的兴趣,却始终让粟一柯掌握着自己人生的主动权。

舅公给粟一柯和一柯妈妈上了一课,也给国内的父母上了一课,中国式家长争先恐后,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让孩子没了主见,没了自己对人生的掌控权。

当然,现实中,一个18岁高考落榜的少年很难凭借一个暑假便扭转18年来的教育问题,也很难碰到像舅公这样的人生导师。

电影也一反以往描述家庭矛盾的严肃风格,粟一柯的妈妈虽恨铁不成钢,却也没有逼迫着粟一柯要按着自己的规划走,偶尔说出的“你有过高潮吗?

”“又在飞机”也让人捧腹,也会因为生粟一柯和舅公的气,离家出走逛街,不给二人做饭。

借着电影,反观自身,家长可以去思考什么样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而年轻人在原生家庭论盛行的当下,想想这是不是自己逃避现实的借口。

当追求着自己心中的自由与梦想,是否能做到不逃避不退缩。

愿你我,都成为一个不只是“沉浸在幻想中,而不行动的人。

”哪怕现实中没有舅公的引导,也希望这部电影能给自己一点启示,这不也是电影的奇妙所在。

 8 ) 我就是粟一柯,但是是高考前的

我本是遇到舅公后的“粟一柯”,到如今不知为何成为了高考失利的粟一柯。

希望我能像粟一柯那样幸运!

这种小众的电影真的是细节把握真的太好了,成本虽低但是能把现在社会存在的很多问题表现的淋漓尽致将年轻人的浮躁、不羁、放纵、懒惰、虚荣展现的太过真实。

看完这部电影真的能让我自己深刻的去思考一下如今我到底在追求的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我想成为什么样的自己。

 9 ) 那个自己

1 苟且和远方电影开篇没多久,看到粟一树躺在沙发上被单词的模样,就知道这部电影不会太差,因为他已经塑造了一种真实,不仅仅是生活,更是活生生的、曾经的那个我。

-北方、自由。

这也是很久以前我曾经向往过很久的东西。

不止一次在面对着白底黑字写满了题目的试卷、密密麻麻罗列着概念和公式的课本和教辅的时候,一次次拿起笔,写了一页又一页全是错误的答案,然后想,远方,想,自由。

想这个暗无天日而毫无意义的世界,想我不能这么活着,想我的天空我的梦想我的才华,我怎么能够困在这样毫无意义又渺小至极的琐碎里。

我的生活应该是有着阳光和沙发,有着书店和猫,有着咖啡和文字的,应该是那样温暖而美好的模样,可以在午后甜甜地睡去,也可以拖上一个行李箱,一往无前地说走就走。

可就像是电影里的舅公说的那样,这不过是不切实际的幻想。

这,不过是一种再普通不过的幼稚。

-不久前,一家人在吃饭,一群人谈论起正在吃饭的表弟的学习,分分激励他努力学习争取考上一个好的高中,表弟却说,“人生不只是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不能只知道学习。

”所有人都笑了,包括我。

和一桌子家长一起笑起来的时候,我知道,我不同了,我长大了。

我已经知道,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诗和远方,真正的生活,不是想当然地抛弃眼下的苟且去追求远方,而是苟且着攒足了资本,才有资格去追求什么梦想。

-很长一段时间,我自怨自艾过,后来也埋怨过身边的环境,埋怨过父母。

甚至某一刻,突发奇想地认为,是这个家庭拖累了我,若是我生在一个家境优渥的世家,父母都有着不凡的才华和野心,我一定不会是现在这样得过且过的模样,我想,我这般毫无作为,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的后果。

于是有了母亲一直耿耿于怀的一次争吵,那一次,我毫无来由地否认了她整个人生,只因为她说了一句,“我们对你并没有什么过高的期望,只希望你平平凡凡、健健康康地过一生,如果能够比我们过得更好一点,我们就更高兴了。

”就是这一句话,像一条致命的导火索,点燃了我积累许久的怒气,那一刻,我想到的是:啊,我终于找到了自己一直碌碌无为的原因,正是父母的不求进取,产生了这个更加毫无作为的我。

相当的一段时间内,我备受这个念头的折磨,我不停地去想,如果我生在的不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家庭,如果我从小就被灌输着进取和向上的理念、周围充满了更高层次的优秀的人才,我会怎样优秀,我的人生会怎样大放光彩。

而事实上,那不过是一种借口。

-小学的时候,我第一次骑自行车载人,在去城市广场的路上,路过一段因为修路而坑坑洼洼的柏油马路,没控制好车龙头,两个人双双倒地,朋友没事,我却摔得格外惨。

回家后和母亲讲这件事情,将所有过错都归结到了那条不平整的路上,母亲却说:“这只是客观因素,凡事都有主客观两方面,你有没有想过主观因素呢?

”这句话我一直铭记了很多年,因为那是我第一次听到“主观”和“客观”这两个词,当时母亲对这两个词的阐释让我糊涂了很多年。

后来越是清楚了主客观的意思,却越是铭记母亲说的那句话。

——每一件事情都有主客观两方面。

的确如此。

纵然所有的一切都有根源,我的“庸碌”必然脱不开家庭的影响,但是,又何尝没有我自己的因素呢。

换句话说,如果我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就是这样惫懒的性格,就算有着一个牛逼哄哄的家庭,就一定能够有所成就吗?

而就算是家庭不够显赫,难道就一定没有突破现状的可能了吗?

答案都是否定的,而事实上,不管是前者还是后者,世界上的例子都多得数不胜数。

我想自己真正的成长,应该就是开始在接受自己所有现状以及真正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未来的那一刻。

-到了三本的大学后,我很长一段时间相当抑郁,我是那样强烈地意识到,自己与周围的一切是那样的格格不入,我强烈否定着所有,也否定着自己。

我从来没有后悔过自己曾经的不用功读书,却不止一次地羡慕那些在考完高考后大哭或者大笑的人。

我羡慕的,是那种为了一件事情付出了全部心血与精力,然后最终获得结果的那种解脱和释然的感觉。

——从小到大,我从来没有试过,为了一件事情拼尽全力。

我很想试一试。

无关任何虚无缥缈的理由和未来,仅仅是好奇于那种全力以赴的感觉,仅仅是想要知道,如果真的拼尽全力,自己可以走得多远、爬的多高。

对于一个懒散惯了的人来说,这是一个注定充满了痛苦和折磨的开始。

而事实上,经过了开头的那些不适、经过了和早已被懒散里里外外浸泡得透彻的身体及心理艰苦卓绝的斗争后,带来的是一种无法代替的畅快淋漓。

那种几个小时几个小时集中注意力,那种时间不再是一不留神就整天整天毫无意义从指间流逝而是一秒钟一秒钟滴滴答答认认真真走过;那种一天过后腰酸背痛,却有着一整页密密麻麻笔记和努力的痕迹的体验:走出呆了一天的图书馆抬头看到夜晚的天幕夜晚的灯光的感觉,妙不可言。

一眼看去,就像是所有的道路都成了铺垫,而一盏盏路边的灯光,都是星辰。

有一种充实的东西酝酿在胸腔里,你仿佛可以看见,自己面前的路,不再是漆黑一片,你不再是一个被这个世界抛弃的人;恰恰相反,好像哪里都是光,而你的未来,还很长很长,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2 你永远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前一天专业考试,最右边的一排坐了好几个上一届的重修生。

考试刚开始,余光里同一排坐着的那个学长频频地看向我的方向,尤其是我一翻动试卷他就会立刻朝我的方向看过来。

我甚至不需要转头验证,就知道他在干什么。

因为曾经的我,也这样干过。

考试前,在安排出来的考场座位表中,拼命寻找和自己同一个考场的同班同学,开玩笑又带着恳求的语气拜托对方考试的时候照顾一下自己,给自己看一下。

然后在考试的时候,对着一道道题目无从下手,一大堆公式不知道该用哪一个,一大堆数据算了又算却始终得不出一个能够稍微让自己信服一些的结果。

在别人的都奋笔疾书的时候我却到处张望着,指望着那个同班同考场的同学,也盼望着自己能够被上天垂怜一不小心看到一个周围同学的答案;真正瞄到了哪个人的答案,和自己的校对后,又是百般纠结,不知道应该相信自己还是相信对方,生怕抄到了一个比自己还差劲的,阴沟里翻船。

那种卑微、那种心虚、那种紧张、那种焦虑,仿佛还历历在目,我甚至有那么一瞬间,觉得旁边坐着的,不是那个学长,而是两年前的自己。

一直没有等到我做选择题的学长拿出了手机,在桌子底下上网搜索。

我看着他神经质地时不时抬头前后观察巡考老师,看着他每次收起手机的时候手都在紧张地无意识抖动。

谁都知道作弊被抓是一件多么严重的事情,偷看或许还能够含糊其辞,若是用手机被抓,那就是铁板钉钉的处分了,但是他还是这么做了。

明明是和我无关的事情,却让我莫名觉得无比悲哀。

计算题做到一半,余光里有刺眼的东西闪亮,我侧过头去,就看到那个学长大腿间一片刺目的反光,他缩了缩手,反光消隐了大半,我恍然大悟:他在用手机的时候太过紧张,一不小心打开了手机的手电筒功能。

学长手动了动,手机被他的大腿遮住,我看着他腿间地面一片明亮的反光,有心想要提醒,他却根本没有心思和精力在意我的注视,慌慌张张地往后望了一眼,然后张开双腿遮挡,手机放在两腿之间,开始继续搜索,直到他将手机重新放回了兜里,都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手机的手电筒功能打开着。

我在看到他的裤兜没有透光后,下意识地松了口气。

做完计算题,回到前面做选择题。

我故意把一个个字母都画得极大,果不其然瞥到余光里,我写一题,那个学长也跟着写一题。

等到我把选择判断做完,老师也晃悠开了,那个学长再次拿起了手机。

我注意到他的手电筒已经关了。

——如果你也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你一定会知道那一刻自己有多难受。

从小到大,我在老师口中听到过最赞同的一句话,就是“没有人会喜欢考砸”,这个世界上只有想要更好的人,不会有期盼着更差的人。

对于成绩、对于学习也是一样。

哪怕是再不爱读书的人,哪怕是再麻木的差生,也不会愿意看到自己做不出的题目、自己低分的试卷。

那一刻知道自己不足、知道自己不够好的自己,是难受的,是沮丧的,没有一个人会例外。

——我看到的,是那个学长忙着偷看答案、忙着注意老师、忙着作弊,但是我毫不怀疑,整场考试中,一定有某一个时刻,这个学长像曾经在考场上这样做过的我一样,被一阵突如其来的极度失落击中,那一刻,你觉得自己是这个世界上最没用的人,你觉得,全世界都在看不起你,包括你自己。

——这样的时刻一定一定不只一个,一开始,你会奋起,会有那么一段时间的坚定决心想要改过自新,但是这只是三分钟的热度,很快,你就会重新被压垮,因为中途冒出来的你,对大堆大堆的知识,根本一头雾水、无从下手。

-电影中有一个片段,是男主和表哥(?

)在饭桌上的争执,从学习扯到所谓的才华最后以舅公拿着刊登着男主小说的杂志出现而完美落幕——事实上,就像现实,就像是男主一开始对邻居家小朋友说自己在看书时,小朋友反问的那一句“你也会看书吗”和小朋友对此的解释:“我妈妈说,如果我不看书就会变成你这样,上不了大学”一样,戳心窝子的话永远在不经意间从天而降,而往往这个时刻,没有什么舅公、没有什么超人来拯救你于水火之中,只有你自己,站在原地,承受着整场暴击,而你无力反驳。

因为你就是那个loser。

在我看来,电影做的最用心的地方就在这几个小小的细节上,每一个经历过的人都曾经有过无数个这样的瞬间,但是这样的瞬间在你尚且“沉睡”之时,哪怕将你的一张脸戳得稀巴烂也无济于事。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你永远叫不醒一个沉睡的人。

一个没有打算改变自己的人,就算不断受到周围的刺激,就算羞耻,他也只会生气地咬咬牙,然后继续堕落。

知耻而后勇?

不存在的。

3 人生是自己的人生电影开头,男主的母亲一个劲地逼他去复读,男主的舅公劝男主的母亲别再浪费时间,趁早放弃这个毫无指望的想法。

——后来我每一次和母亲说起曾经高中时期的颓废和惫懒,每一次,我都会说她那时候管我、逼我是在浪费时间,如果那时候她没有逼得那么紧,我可以有更多的自由,不仅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走得更远一些,而且可能我会更早明白一些事情,说不定所有的结局都会不一样。

而每一次,母亲的答案也都是一样:没办法,这就是为人父母,我也知道逼你没有用,除了让我们两个人都更加不开心以外,不会有任何实际的效果,但是我做不到不管你,如果重来一次,我还是会那样逼你、管你,哪怕不仅没有用还会使事情朝着事与愿违的方向发展。

电影中的男主妈妈,最终选择放弃了管束男主,任他自生自灭。

现实中的我,最终脱离了父母和家乡,到了一所三本的高校里念书。

我们都是这样,曾经以为,那个小小的屋子,是世界上最痛苦、最坚固的牢笼,我们都曾经幻想着离开,幻想着去一个陌生的地方一展拳脚。

可是就像电影中舅公问男主的,真正的自由究竟是什么呢?

——很多时候,那不过是一种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和那个一无是处的自己的逃避。

让我最猝不及防的,是离开家后,浓烈到无法遏制的想家。

没有想象中的解脱,没有想象中的畅快,恰恰相反,只有完全未知的恐惧和迷茫。

——我终于到了无边无际的海洋,却忘了在出发前先想一想自己会不会游泳。

我像一个溺水的人一般,曾经的什么牢笼不知何时成了生活中的救命稻草。

我抓住每一个机会想尽办法回家,每一天给父母打好几个电话,一听到听筒里传出来母亲的声音,就会泣不成声。

我终于明白,自己从前所有的任性,所有的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其实一直以来,不过是一个建立在岛屿上的乌托邦,而那座坚实的岛屿地基,就是我的家,我的父母。

是他们的存在,给了我一直以来任性妄为的底气。

而离开了这些的我,什么都不是。

——也直到真正失去了这些曾经浑然不知的依仗,我才彻彻底底、完完全全地明白了一件其实自己一直都知道的事情: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

-有人说,考研和高考相比,最大的难点在于高考是一条直通通的道路,你没有选择,而周围的一切都在逼着你往同一个方向走,你要做的,只是听从这些周围的声音,顺着他们的指引往前走,就够了;但是考研并不是,考研只是你人生中的一个选项,一个你随时可以反悔的选项,没有人告诉你该怎么往前走,该往哪里走,一切都只能够由你自己决定,而稍一个不慎,或许你踏入的,就是万丈深渊,这,才是考研最可怕的地方。

高中和大学最大的区别,也正是如此。

我第一次发现,其实所谓的辽阔并不是一件好事,恰恰相反,那是一种折磨,因为你的面前时时刻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选项,却没有任何的提示;你不知道哪一个方向上有着地雷,哪一个方向上有着甜美的果实,你不知道哪一条路可以一往无前而哪一条路会让你伤痕累累,最可怕的是,这是你自己的人生,而你,只有这一次机会。

从小到大,无数次听过这样的话:读书是为你自己读的、这是你自己的人生。

——《后会无期》中有一句话风靡一时:听过很多道理,但还是过不好这一生。

——其实所有的道理我们都懂,所有的理论早已不止一次地在耳边千锤百炼,但是,往往我们却要等到四处撞得头破血流后,回过头来,才会愿意承认,是的,曾经那个自己不屑一顾的道理,就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最精炼的准则。

直到真正离开了家,离开了那所避风港,我才真正明白这个道理。

我第一次,如此切实地体会到,这个人生,是我自己的,而我漫漫人生路上的每一天、每一小时,每一个动作、每一个选择,其实都是一个岔口,我每一个刹那的抉择,都是一个连成最终那条线上至关重要的一个点;是它们,一个个累积或说累乘,构成了我如今的一切,构成了如今这个存在着的我。

所有其他,都不过是自我逃避的借口。

 10 ) 有意思的地方

1.白雪的笔,很不错哟,同款笔芯❤

2.安利的书棋王、象棋的故事、契诃夫小说选、月亮和六便士、罗亭、包法利夫人、白痴、罪与罚……

3.我以为我的理想是成为一个自由的人,过上自由的生活。

其实本质是一个办事拖拉、胆小怯弱、还喜欢胡思乱想的人。

为什么人们总是喜欢人沉浸在不切实际的幻想之中?

因为现实中有太多的痛苦和麻烦。

很多人不是想着去解决问题,而是选择了逃避。

逃避最简单那些成天只知道抱怨,没有实际行动的人,其实是最没用的。

《睡沙发的人》短评

8/10,谢谢所有主创人选!真是太惊艳了,你们都没有任何名气却又如此出色!喜欢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就不会很差,编剧冷静,导演成熟,演员精彩。唯一就是略显单薄如果能再丰满一点就完美了,估计也是没有什么资金缘故。

7分钟前
  • 索博斯基
  • 推荐

导演能力朴实无华,虽然仍属于学生阶段(甚至90年代电视电影),但剧作上各种幽默巧思,人物性格塑造扎实,有“细节”有生活。隔代人的“代沟”通过文学化解,长辈为年轻人指明道路。更看好编剧的能力。

12分钟前
  • 大奇特(Grinch)
  • 还行

我校制片专业大三小组作业水平。

16分钟前
  • 奶盐小锅巴
  • 很差

废柴少年,暴躁中年,怪异老年,人设和风格都有点日式。非常有意思的家庭小品

20分钟前
  • 贫血战士
  • 还行

不觉得是电影,像看别人的生活

24分钟前
  • 鹿有森林鲸有
  • 还行

可以看出成本极低,故事不算特别精彩,但挺有意思的。一棵树从一个处处被打击的生活,在舅公出现之后慢慢开始燃起了对文学的向往。可惜的就是很多地方都是戛然而止,比如教小孩写作文,还有最后的结尾,收得有点太急了。3.5星

27分钟前
  • 声嘶力竭
  • 推荐

不太适合我…感觉80分钟看了一篇小学生作文…平淡的感觉可能会让人觉得日系吧 但是日系电影比这个要细腻的多… 用一句电影台词来说 就是“细节”。

29分钟前
  • 猪脚
  • 较差

有一股“新概念作文”的小清新气。难得是调子好,不苦,不煽情,编导演看起来都蛮放松的。不该只有六分。鼓励

30分钟前
  • 比多
  • 推荐

并没有想太多,而且还有幽默感

35分钟前
  • 沸沸
  • 还行

脸谱化的人物。莫名的情节和细节。

39分钟前
  • 熊阿猫猫猫猫
  • 还行

文学的道路上需要个引路人啊

43分钟前
  • 波塔斯基
  • 还行

很一般

45分钟前
  • 扣揍君-
  • 较差

3.5

50分钟前
  • 鬼腳七
  • 还行

没想到这么喜欢这部小品

51分钟前
  • Colman
  • 力荐

很值得现在的年轻人看看啊,特别轻松却又解惑的小故事。

52分钟前
  • null
  • 推荐

拍的很“稳”,几乎没有什么运动镜头。剧情和格局都过于老套,近乎于书单推荐。直接读书就是了啊,干嘛还要看你电影啊。ps:老爷子好像刘桦啊。5.1

54分钟前
  • K
  • 较差

简单流畅完成度好

56分钟前
  • 王小溪
  • 还行

如此低的成本,居然还可以

1小时前
  • LAVIE
  • 推荐

还是挺惊喜的一部小品电影,很接地气的感觉,轻幽默的同时也有反映出现在很多家庭教育的最大弊端,只知道让孩子读书考大学,而却忽视或否定了孩子的兴趣,也从来不多过问孩子喜欢什么。读书不一定是唯一出路,但不读书也很难有出路,这就是现在的社会,不乏“躺沙发的人”,却乏“舅父”这样影响着他们的人。粟一柯与舅父没有过多的语言交流,大部分都是靠文字“沟通”,舅父性格也挺有趣,粟一柯会了他的绝版书籍,他毁了粟一柯的海报,“痛苦是创作的土壤”,选择逃避,只知道抱怨却没有实际行动的人,才是最没用的

1小时前
  • 驹光过隙
  • 推荐

能真诚地说出你比我聪明的人也是聪明人

1小时前
  • 冰镇葡萄汁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