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复杂的电影 ,影片本身比较简单,但引发的思想和认识非常复杂。
道德规范和生理个性本能,社会学与生物学,个体差异和总体统一这些矛盾总是激烈冲突着的。
附印象最深的一段台词:为什么有些奶牛频繁性交,而其它的只是站在那里?
为什么有些人一个星期需要30次高潮,有些人却几乎不需要?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问题是,大多数人都想要一样。
他们发现简单忽略人类体质的基本差异来得更为容易。
他们如此渴望成为团体的一部分,以致于他们要背叛自己的本性。
如果让人愉快和强烈渴望的事被禁止,那就会让人困扰和着魔。
想想吧。
1948年1月5日,美国文化被彻底地改变,那一天金赛发表了《男性性行为》。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从那一天起美国人才开始谈论性。
这本书不仅成为货架上的畅销书和媒体的宠儿,也点燃了随后而来的60年代性革命的火炬。
当时,金赛被誉为“美国的弗洛伊德”,甚至一度和伽利略、达尔文这样的科学先驱齐名。
在这本书出现之前,只有少数的严肃学者触及这个主题,金赛惊讶于大众对于这一人类生活重要组成元素的无知和沉默,由于强烈的好奇心驱使和深层次的感情需要,金赛勇敢地揭开了人类性生活的隐秘面纱。
金赛的著作发表后,国民觉醒了。
然而直到现在,金赛提出的问题--我们为何特别是如何追求性行为,仍然与过去一样饱受争议、强制和压抑。
这也正是编导比尔康顿为何接受挑战,拍摄金赛这个备受争议的性学先驱。
“金赛改变了我们谈论和思考性的方式,但是作为一个男人他却几乎被遗忘了。
”康顿说:“在所有突破性的成就和争论背后,有一个最基本的思想可能被当时的人们忽略了。
穷20年搜集了一百多万只黄蜂,金赛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和其他相同。
他将这一独特的发现用来描述人类性行为,正是金赛第一次提出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正常’一词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只有‘普通’和‘罕见’才更贴切。
这一概念在今天看来仍很激进。
” LIAM NEOSON把这个有些古板甚至偏执的教授演的活灵活现,到底是有功底的英国演员。
KINSEY其实就是一个教授,作学问的人,只是对学问太执迷,甚至不惜创入这样一个禁区。
也许他的意义是为大众开启了一扇窗,但作为他本人却是抱着认真研究的目的,就向他收集成千上万只果蝇。
不要以为KINSEY是个感性的人,也不要对他有太多人文的期盼,那并不是他。
他对待这项工作的态度是矛盾的,一方面,作为生物教授他只是在做研究,要客观;而另一方面,他对人个体独特的科学尊重态度却又不可避免地在研究中让他成为一个真正的倾听者甚至参与者。
当助手有意无意地诱惑他,向他提问,吻他的时候,他也不能自已的有了回应。
之后,他竟然诚实地对妻子坦白,而3个人的微妙关系居然就这样继续。
直到他放任助手和太太MAKE UP的一场,英国式的幽默,我看的忍俊不禁。
常人不能理解的做法却恰恰是最真实的KINSEY,他自己的生活可以说是一团糟。
虽然是牧师的儿子,他从来不想给性一个世俗或者道德的解释,他只是一个观察记录者。
当他访问过的人,去过的城市在美国的地图上织出密密麻麻的一张网的时候,KINSEY所做的比他预想的已经多了很多。
他的研究在时代的背景下渐渐变成了一场战斗,他对待工作的态度可以让人发疯。
这个头发站立着,总是带着花格子领结的高大的教授在此时真的有了几分堂吉柯德的意味。
还好他还有开放而理智坚强的妻子,可以信赖的助手和学生。
KINSEY在《女性性行为》出版后四面楚歌,财政危机时去找富人借钱的一场让人动容。
那样倔强的一个人,之前口口声声说决不乞讨的高傲的人,在饭桌上终于还是无法忍受富人的顾左右而言他,直截了当的说我需要钱,我不知道我还有多少时间可是我要把这项工作继续下去。
有掉泪的冲动,记得KINSEY是在贫病交加中死去的,他的痛苦是怎样的难以想象。
终于,还是有一个明亮的结尾。
有感谢,有自然的和谐,有爱。
尽管KINSEY说那是他不能研究的事物,HOW CAN YOU MEASURE LOVE。
他还是用一生体会了这个问题,对人类的爱,原来是这样的朴素到让人不能理解。
KINSEY已经成了一个远去的背影,他的关怀今人仍然享用。
LET‘S TALK ABOUT SEX。
【关于影片】 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Gail Mutrux)一直希望将金赛的一生搬上大银幕,他找到了比尔•康顿来执掌本片。
康顿说:“虽然金赛已经几乎被遗忘了,但他改变了美国人的性思维。
他花20年时间收集了100多万只五倍子蜂,并发现它们当中没有一只与其它相同。
他用这一独特的发现来描述人类的性行为,第一次提出每个人的性行为都是独特的,所以用‘正常’和‘不正常’来形容性行为并不准确,只有‘普通’和‘罕见’才更加贴切。
这一观点在现在看来仍然是激进的。
” 康顿对金赛越是了解,就越意识到金赛对性的探索还存在着极端的个人因素。
“拍摄传记片通常都要面对一种潜在的缺陷,那就是情节遮盖了主题,”康顿说,“对个人奋斗和危机的强调往往会削弱人物的吸引力。
我之所以被金赛吸引,是因为他的私生活同科学研究的紧密联系。
”康顿曾经编导过1998年的《神与魔鬼》,他认为生活与工作中的金赛与《神与魔鬼》中的詹姆斯•威尔是一样的。
在有生之年,金赛极具争议,即便时至今日,这种争议依然存在。
康顿决定用金赛式的态度来讲述故事:完全的坦诚、求知和不带任何评判的倾向。
“我发现这部影片就像是性观念的试金石,”康顿说,“金赛是个很复杂的人,我认为呈现出他的全部很重要,以让观众形成自己的观点。
” 康顿用6个月时间潜心研究口述访谈、金赛自己的作品、现代的相关材料和四本传记,其中包括乔纳森•盖索尼•哈迪(Jonathan Gathorne Hardy)所著的《Sex The Measure of All Things:A Life of Alfred C.Kinsey》。
据康顿说,金赛生平的官方版本缺乏趣味,而在哈迪完成的传记中,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个人经历得以披露。
康顿还前往位于印第安纳的金赛学会,采访了很多熟悉金赛和与他共事过的人,其中有位叫克拉伦斯•特里普(Clarence Tripp)的学者,在《男性性行为》出版后为金赛工作,成为金赛研究报告的两位主要摄影师之一。
他是金赛的得力助手,后来成为著名作家。
从他的口中,康顿得知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影片中金赛的科研伙伴克莱德•马丁(Clyde Martin)和保罗•吉哈德(Paul Gebhard)至今依然健在,其中80多岁的吉哈德仍旧保持着年轻时的锋芒,是值得特别关注的人物。
康顿向老人询问了很多敏感问题,如在研究小组成员中开展的开放性行为是如何进行的,以及其他的相关细节。
虽然金赛的妻子克拉拉在1982年便去世了,但康顿有幸拜访了她的两个孙女。
康顿回忆说:“她们和克拉拉有很多相似之处,通过她们我得到了重要信息,克拉拉就活在她们讲述的故事中。
” 当康顿开始着手剧本时,他把搜集到的所有资料全都结合到一起。
最重要的是,康顿决定一改以往传记片多愁善感的惯例,转而打造更有活力的情节。
金赛曾经将揭示人们过去的性访谈形容为“棱镜”,康顿也力图以棱镜的方式打造本片,来反映出一个男人的方方面面和人类社会性态度的转变。
“对我来说,金赛最非凡的才能在于他能让访谈对象敞开心扉,讲述出生活中最隐私的一面,”康顿说,“所以我想以其人之道还制其人之身,用金赛的访谈技巧袒露他自己的人生。
” 当制片人盖尔•穆特鲁克斯看到康顿完成的剧本初稿时,非常惊讶他能将如此复杂的人生化作紧凑而有趣的故事。
穆特鲁克斯曾经参与《幕后谎言》和《忠奸人》的拍摄,所以深知将真实生活改编成电影的独特方法。
她说:“比尔的剧本用毫无偏见的方法来呈现一个深切影响美国文化的人,我很喜欢这样。
剧本的罕见和珍贵之处在于对金赛和他的作品没有任何评判,而只是呈现他的生活以及他周遭发生的事情,去让观众逐渐认识金赛和他对世界的影响。
”
为什么人类如此恐惧性这个字?
这其实只是人类各种行为中的一种。
但是有很多人因为觉得自己不正常,就被迫背上道德枷锁,甚至一生压抑,甚至要放弃生命。
他收集了上百万蜜蜂,没有一只是相同的,所以他觉得人类的行为也是如此,是多样的,是绝对不同的,不能用一把道德尺子统一衡量,所以他不再用正常或者不正常来形容多样的性,而是使用普遍和罕有来形容。
当然,被强迫的关系绝对不包括在内。
他是一个太严谨太真实的研究者,真实到人们无法直视,只能转开目光用想象去污化他……其中一个非常有趣的片段是,人们因为猎奇去购买他的书,最后发现是一本认真的研究报告,又失望的放下。
金赛因为这种诽谤失去他的资金支持,举步维艰,人们在媒体上践踏他的名字,并且扭曲他的形象,使他的研究到今天还存有争议,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从他开始,我们发现正视这种多样性才能让人类社会更加健康和良性的发展……非常好的影片。
感谢金赛教授。
纯真而执着的Prof.King,以一己之力推动了性学体系的研究进展,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论证了人类性爱方式的多样性及性取向的多元化,对破除性的污名化贡献甚巨。
反观国内同行研究,性学领域专家潘绥铭等教授的研究及著作宛如昙花一现矣,逐渐淡出公众领域,性学的池塘泛起两朵浪花后重归于寂静无声。
相形之下,国内清一色的宣传和报导都着眼于如何最大程度利用好人口红利,经济人是人文科学领域研究的底色,学术共同体距离回归人的主体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最后引用很喜欢的两句台词共勉:
1 起初我不喜欢周杰伦的歌曲甚至不喜欢这个人,即使我压根儿就没好好地完整地听过几首他的歌,我认为他的人和歌得瑟比较脑残;到后来我睡觉前在耳机里面听东风破菊花台再到后来的青花瓷,听到方文山的词和他自己的那种独特的旋律,喔,原来是我们这个时代少有的好作品了。
2 我不喜欢那个到处做电视节目的余秋雨,我看过几本他的书,我觉得他作为他自己标榜的学者、“知识分子”,却写出让人味同嚼蜡的文字、在青歌赛上频频口误,应该是人品问题。
但是不可否认,从他的书畅销到在凤凰卫视的文化科普节目受喜爱来看,他的书和节目让更多的本来不爱读书青年对文化和文化鉴赏发生了兴趣。
所以,从这方面来讲,他是可爱的。
3 有的人非常憎恨“90后”,看到他们就想痛扁,恨不能来一场专门感染这些孩子的瘟疫。
在他们眼里,90后和非主流是划等号的,而后者是眼下人渣的代表。
4 喔,这个世界上没有危言耸听的“垮掉的一代”,90的孩子绝大部分都在像我们80后70后以前一样在专心上课在逃学在偷看小说在解数学物理题,在他们眼里,和我们一样那些非主流也是人渣。
而后的十几二十年间,这些人同样会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我们又何必杞人忧天。
5 我们这个社会经常会发生一些让我们这些脑子没有贵恙的人感觉很迷惑的事情,例如几十个清华北大博士联名声讨于丹、“文艺青年”掌掴阎崇年、让小学生站在马路边向机动车敬礼。。。
6 罗素曾说一切的无知都是令人遗憾的,可是这个世界上把无知当个性的人太多,导致我们身边不断上演着令人遗憾的事情;善于将一个人或一个群体一棍子打死是无知的人的共同特点,而那些无知而又巧于辩论的人,他们的共同点就是宁愿相信自己的嘴巴、也不愿相信自己的眼睛。
数理逻辑他们是不学的,划等号是他们的天赋。
7 遗憾的是,无知跟学历、职业、年龄、权利没有任何关系。
8 世界本不是完美的,有很多的不正直的事情不正直的人,灰色的事情灰色的人,如果眼中只有黑白,就会很苦恼。
如果你是一个无知却又标榜“正直”的人,那除了你自己痛苦以外,你很可能还会不断地将这种痛苦强加于你周围的人。
9 你要问他们为什么憎恨、为什么歧视,他们多半会停顿个2秒,然后坚定地回答你说“难道这需要理由吗?
”。
10 如果这些无知、标榜“正直”而又巧舌如簧的人成为了“不沉默的大多数”,那我们只能生活在谎言、伪善和充满偏见与歧视的世界中。
11 喔,很多人歧视跟他们不一样的人,认为凡是自己无法接受的就是变态,就应该打入十八层地狱再踏上一只脚。
可是金赛博士告诉我们,请不要用“正常”或“不正常”来形容别人,因为我们跟他们的区别只有“多数”与“少数”之分,包容是理解的前提。
12 周围是喧闹的,你唯有让自己的心安静下来,才能了解事情的真相——至少也是接近真相。
否则,你只能一辈子生活在谎言和伪善的世界中。
麦克,我跟你说过肯尼亚的马比尔区的事吗?
他们是一个古老的东非部落。
他们相信树是不完美的男人,永远在哀叹他们的牢狱生活,树根永远把他们锁在同一个地方,可是我从没看到过一棵不满足的树。
看这棵树,它的根紧紧地抓着大地,我相信它真的很爱大地。
最后金赛在探讨爱的话题后,对自己一生的爱人如是说。
任何先锋级的人物都是命运多舛的,金赛怕是其中相当幸运的一位了。
金赛对梦想追求的决心,热情,有原始的性格驱动,还有那种可以建立先驱意识的领袖般成就感吧。
当然不可忽略的还有少年时期的家庭矛盾,和主动走进他的世界并固步相随的情感伴侣。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金赛性学报告》的名气要远大于金赛本人,甚至大于这本书本身。
例如我很早就听说过这本书,但是在看《Kinsey》这部电影之前,我对斯人斯书毫无了解。
所以这部电影对我有传授知识的作用。
《Kinsey》是那种很传统的传记电影,没有太多的技巧,没有太多的发挥,就是讲述金赛这个人的经历。
然而金赛这个人本身就有巨大的意义,所以只要把他的经历讲出来,电影就已经很好看了。
金赛生活的时代,美国在性的问题上依然非常的保守。
例如金赛的妻子虽然自称是(事实上也是)自由主义者,然而在和金赛结婚前,两人始终没有性关系,这在当时非常普遍。
而金赛的问题要更复杂一些。
他的父亲是偏执的清教徒,视性为邪恶,厌恶一切革新,认为这些变化都在把人们带人邪恶。
金赛很早就叛逆了自己的家庭,离家求学,成了生物学家。
生物学向来是与教会最不融洽的学科。
与父亲在精神上的决裂使金赛走向了另一端,他思想开放激进,毫无教授的架子。
可是他的妻子第一次拒绝他求婚的理由却是,金赛受他父亲影响太深。
金赛的生物学主攻方向是研究一种不能飞的蜂。
他收集了百万只蜂标本,比较异同,进而归纳得出自己的结论。
电影花了很多的笔墨来描述金赛的早期生活,因为清教徒的家庭和生物学家的工作正是使金赛走上后来道路的主要原因。
金赛新婚时,和夫人在性问题方面遇到了麻烦,请教专家以后才得以解决。
然后他发现,在当时保守的环境中,很多人都有这些方面的问题。
于是他在大学内开设课程帮助学生。
然而金赛很快就意识到,大多数问题都没有答案,因为根本没有人研究这些问题,甚至都没有人谈起这些问题。
关于科学主义者,有种定义是,用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来研究其它领域,例如社会学、哲学等等。
按照这个定义,金赛无疑是个科学主义者。
当他发现这些问题还没有答案时,他就开始试图自己找出答案。
他的方法完全来自他早期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方面要简化问题。
过于复杂的问题根本无法研究,传统与道德就是这样,你根本无法在这些方面得到任何准确的答案,所以他绕开道德问题,只研究最基本的事实。
另一方面,象研究蜂类标本一样,他收集大量的标本,采集数据,归纳出结论。
作为一个生物学家,他严格制定实验规则,尽可能地减少对观察对象的干扰,尽可能地获取准确的数据。
然后他归纳出无可置疑的结论,人类的性行为有多种多样的形态,没有一种标准的自然的形态。
而社会的力量使人们把这个问题变成隐秘,并竭力寻求和他人的一致。
例如,金赛的调查表明,绝大部分人都处于同性恋和异性恋之间,完全的同性恋和异性恋是很少的。
我以前阅读方舟子的生物学方面的科普读物时就感到,尽管生物学试图避开道德的范畴,然而生物学的结论却常常对道德观造成强烈的冲击。
金赛的研究是生物学的方式,他也有意避开道德,只谈事实。
然而道德问题却不可避免的出现在他的面前。
一方面社会对他的研究形成巨大的压力,他的学说被种种地误读。
另一方面他自己内心的传统道德也在质问性行为的底线在哪里。
很明显,金赛在内外都陷入了学术与道德的双重危机之中。
他试图象个生物学家一样避开社会道德问题,然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又让他不能对现实中的盲目保守视而不见,可是他的结论又在挑战他自己心中的道德底线。
最后金赛在事业与内心两方面都精疲力竭。
可喜的是,人们终于开始谈论性,性学研究正式开始,人们也开始思考性与道德的问题。
谈到金赛,无疑让我想起现在的李银河老师。
当然,他们之间的区别是非常大的。
金赛试图把研究放在生物学的领域内,只是不可避免地接触到社会问题。
而李银河却完全是个社会学者。
金赛试图说明的是性有很多方式,并没有一种标准模式。
李银河试图说明的是采用何种方式的性是个人的自由,是人权的一部分。
这两个人最相像的地方是,他们都被广泛的误读,然后遭到道德层面的谩骂侮辱。
时到今日,金赛依然在被某些人仇视,甚至是造谣中伤。
我猜想对李银河的误读也会延续很长时间。
前些时间我读Asimov的科幻小说《曙光中的机器人》,同是起源于地球的三个世界在漫长的独立发展后,对性的观念完全不同,而三个世界上的人,无伦是更保守地还是更开放,无一例外地把其它两种性模式当作异端,并加以道德上地批评。
我当时想,这似乎证明,不同观念间的互相歧视在性方面尤为根深蒂固。
后来再一想,这一定是Asimov观察到了这种现象,所以在自己的小说中写了这样的三个世界,倒不能作为证据。
IMDB得分7.4(10286人投票),我打7分。
里尔克在《给年轻人的信》中有一句话很适合概括这部电影:“性是很艰难的”中国有张竞生,美国有金赛,两人同冒大不敬之罪名去研究性学,揭开无数人好奇、惶恐、渴望的深潭,对这深潭的无知往往会化成这一句最简单的疑问:“我是否正常?
”电影在情绪累加上步步为营,让我在观片时走了一个十分完美的黄金三角,影片四分之三处被戳中泪点到达情感高潮和宣泄,剧作的核也是耐人寻味的:性无知带来的伤害、性与道德的关系、性与爱情的关系。
性是艰难的,因为它让人困惑,我们身体渴望的与我们成为的,往往会格格不入。
这让我们怀疑自己。
在性的场景里,两个人脱下衣服,只有真实的肉体的接触和身体最深处的渴望。
脱下了衣服也就脱下了身份,也许性才是能认清自己真正渴求的唯一出路,在剥离了我们为融入社会而穿上的所有装饰之后,我们赤诚相对,短暂的空白将我们的欲望无限放大,那是最纯粹的欲望,前提是与自尊或虚荣无关,此刻快乐与否,你可以欺骗对方,却欺骗不了自己,但无论快乐与否,当你明白你终究要回到那个需要认同和掩饰的人群中时,你都极有可能在这种穿梭转换的过程中,被性深深地割伤。
如同爱与恨、自尊与虚荣一样,保护与阉割也可能是同一个词。
所以性与道德总是格格不入的,快乐与冒险总是紧紧相连的。
我们披挂上各种角色,以发型、妆容、手里的包包、车、房子、工作、爱好给自己插上各类标签。
我们把自己归入这一类、并为那一族,寻找自己的群体、门户。
在我们因融入群体而感到安全、不再寂寞的时候,性总是像一把尖锐的刀子,冷不防地刺破你苦苦经营的一切,它让你快乐、或让你痛苦、更多的是让你不安。
因为它以一个真实的声音说着你害怕听到的话,你害怕失去你在群体中所获得的一切的质量。
性 是很艰难的。
观罢Kinsey这部影片,又一个划线问题在我的心头成形:学术与道德的分界,及作为其核心表现的学术研究与道德担当的分界,又应该划在哪里?
从本片营造的氛围出发,最初,童年金赛对千姿百态的自然界萌生浓厚兴趣,促使他少年时违抗父命,坚持己见,进入大学学习生物学。
而作为家庭成长背景,他的父亲,一位保守的卫理会信徒,秉持顽固教条的旧道德,痛斥现代文明使人在情爱关系上的不断堕落,在他心中播下了对性最早的认知。
完成学业后,十几年的时间里,金赛一直研究一种一般人根本没兴趣,连听都没听过的瘿蜂。
使他转而关注与研究性,一方面出于亲身经历,他与夫人的新婚生活遇到障碍,而在那个年代,这种问题还相当敏感,被视作禁忌,另一方面,则是当他注意到遇到类似问题的人不在少数,而人们对这些问题非常无知,比无知更可怕的还有歪曲,不理会生理的客观事实,仍着重于从宗教训示来指导和处置现实问题。
金赛那专注严谨的学者作风爆发了,一旦开始一项工作,他便以超乎常人的精气神投入到研究中去。
因为这回所研究的不再是瘿蜂,而是活生生的人,形形色色的人类性行为,他那有板有眼的学术腔调在下里巴人的场所搭讪时未免太过滑稽。
然而,总有陌生人愿意配合,愿意把自己的创痛讲述,愿意让其他人不用再受他们受过的痛苦。
当时的性学研究尚处于一片荒蛮待垦,而这一领域一贯是深受道德制约的,谈论或研究,即使只是对客观现实的陈述,都被视为可耻下流,最好遮遮掩掩。
金赛不仅身体力行用学术撕去委婉的遮羞布,而且发动大规模的调查收集事实证据以弄清真实情况。
当他在这种思路的指导下,在学术的热忱与执著中越走越远时,他并未生活在真空之中。
他与家人、同事、赞助人,周围世界的微妙龃龉发生了。
当一名学者从事学术日久,就如同一个人在某一文化环境中生活日久一般,会培养出强大的学科无意识,同时也无意识地掌握了实质非常丰富复杂的常人方法。
饭桌上,一家人吃饭时的家常谈话,想象一下这样的对话发生在1940年代,实在多么惊世骇俗。
当他的儿子布鲁斯听不下去父亲理直气壮而正常人都应该分清场合的关于性事之高谈阔论时,不禁使人联想到世代更替,此情此景与当年金赛和父亲的争执异曲同工——老一辈都坚信自己是对的。
秉承对学术的忠诚,对自己理论的忠诚,金赛逾越了道德底线,与助手发生了同性关系。
这无疑对妻子造成极大的伤害。
金赛夫妇是学术上的同路人,多少年在学术探索中风雨同舟,而金赛遵从自己性向的坦诚在学术逻辑上说得通,在伦理和感情标尺下,确实是严重的出轨行为,即便在夫人面前,也不适合用道理辩白。
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在学术精神与道德操守之间划线呢?
金赛如出于做一个合格的父亲一个合格的丈夫的考量,最好在某些事情上聪明地言行不一;然而说一套做一套,实在有悖于他那种人的治学精神。
也许在真正以学术为业的人眼里,前者才是统摄一切的法则,两者根本不存在划清界线的必要。
在很长的年代中,科学被认为能破除蒙昧,对人类生存有益。
金赛通过统计事实,的确破除了许多蒙昧大众的迷信,但同时也抖出不少令人咋舌的异端邪说。
当访谈接触到乱伦、恋童、虐待等情况时,坐下来仍旧保持学术的冷静,甚或以学术逻辑判定这些现实,肯定某些有违人伦之事,按照学术常规不泄露任何私人信息,不去举报某些人,未免令人矛盾。
学者理应比普通大众身具更高的道德关怀,但突破某些界线,却使学者滑向败坏道德的领衔位置。
当然,正常与不正常的界线不断变幻,伦理道德自身也变动不居,千言万语也难以厘清。
社会科学不同于我们可以借之以类比的医学、生理学、解剖学或是健康营养学,这是一门研究者无法完全置身事外的学科,研究者自身也构成其研究对象的一部分,且不论此反身性在具体情况中的巨细如何。
其他的专业和学科当然也有职业道德,但不像社会和人文领域的千丝万缕,处理研究者与研究对象的关系本身就构成一门学问。
学术追求与现世生活应当处在怎样一种关系之中才是好的,也许只有实践,无法评判,总之值得思索。
到底想说啥囧
满惊悚的。但是还蛮特别的- -
除非你不想研究人,否则这事离不开感情这一不可控因素。
无论在哪个时代,敢讨论性的都是勇士
2023-006 特意歧视了一下亚州侍者们,有必要吗?
社会学课一节课就看它了- -。
金赛教授以赤子之心看待性,可是性并不只是单纯的生理行为,性牵扯着关系,而关系是个很复杂的事情。
我们的性
介于中国的性教育做得太差,应该所有青春期的孩子都看看这电影。
将sax带向文明,将生理引向正常,将人体需求科学普及。鞠躬尽瘁。虽然没有以往人物传记的高度,甚至被随意扣上色情的不洁目的,但电影本身刻画出的金赛教授,为那些在床前床后迷茫焦虑、质疑自己怀疑精神状态的人群,努力铺出一条见得光明的道路。
可以更深刻。
希望李女士可以做kinsey當年的貢獻。
以为是性启蒙,但结果是包裹着性教学外衣的洗脑片, 让人不要婚前性行为,让人赶紧结婚,不结婚就不能性行为,严重误导婚前性行为是必要的,婚前不试,婚后再试发现不和谐再离婚代价就太大了
把一生都奉献给了自己的信仰,不顾家人朋友,伟大的人。
金赛教授的著作提及并不多,但他本人(连同周围一群人)的生活经历真是太精彩了以致我数度怀疑这真的是传记片吗?!其实电影可以更好地描绘一下科学研究和生活感情的冲突,不过看到亵渎叔的PS叔如此令人瞠目的大胆出演!我还能有啥要求呢!
它肯定很爱大地
揭露本质永远是需要勇气的事情,过程艰辛痛苦。而Kinsey的研究领域是如此隐私,如此本质的客观,私理解为性格的形成,也包括了痛苦的根源。一度看得很痛苦,我时常逃避被提问,更不用说涉及这样晦涩深刻的话题。科学与道德的尖锐矛盾。虽然有提及homo,但缓解不了严肃的氛围。吃不消那么多阴暗面!
金赛这么好的题材,拍的属实不咋地!!太乱糟糟了ps.所以说不要妄想用科学去测量爱~~
大叔总演变态
如此有科学客观性的电影居然也会被剪,只能说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未敢正视这个事实。作为一部传记来说已经很不错了至少没有放弃,不过和霍金的比起来还是稍显逊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