婻锁像是未开化的兽,原始而决绝。
一就是一,且只能是一,没有替代品。
不是a君没来,再拉来b君吃顿大餐点场电影就能弥补的事情。
她没有看过那些宠妃们机关算尽的电视剧,也没有读过那些教人迎男而上的书,没人告诉过她该怎么谈恋爱,但正因为此她的不懂弥足珍贵。
莫克喜欢她,她开心;莫克走了,她等;莫克再也没回来,她死了。
这难道不是爱情最本身的逻辑吗?
什么没有这个还有下个,什么应该坚强好好生活,什么值得不值得,当一个人身陷爱中你怎么能要求她做个理智冷静的正常人?
爱是不可取代的,除非你不够爱。
相比之下,只会以绝食饿肚子来表决心的莫克显得那样懦弱无力,当他站在楼顶声嘶力竭地想念南锁时,只会让人觉得可笑。
至于吗,你有爱得那么痛苦吗?
如果真有那么痛苦,有胳膊有腿你为什么不直接去找她?
人家偷渡的还不惜生命危险呢,更何况你只是坐坐火车从上海到云南那么近的距离。
他不配拥有婻锁。
这样的设置,倒是很像《巴尔扎克与小裁缝》和《橘子红了》。
一个城里的纨绔子弟遇到一个矇昧的乡下姑娘,手把手告诉她什么是文明什么是爱,摆出一副人生导师的姿态百般挑逗,等姑娘的自我意识觉醒轰烈烈地决定改变人生时,曾经的导师忽然望而却步一泻千里像是失忆。
最终,小裁缝独自离开,秀禾以死抵债,婻锁投入湖底。
镜头下西南小镇的风光无比旖旎,但终究留不住那颗想走的心,空洞的指向无望的情感。
是原始的力量太过干净纯粹而让人无法染指,还是它注定没有出路迟早逝去?
这是一首留恋过往的挽歌,像是活在三十年前的记忆中,美好却又不合时宜。
《飘落的羽毛》亮相蒙特利尔在第三十七届蒙特利尔电影节上中国电影《飘落的羽毛》成为最叫座的中国电影,不仅获得了包括蒙特利尔电影节导演处女作竞赛单元提名奖,而且得到了电影节主席赛吉·洛赛克亲自到场祝贺的待遇,这在中国电影史上较为少见。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电影行业和市场也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三大电影生产国和坐拥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总产量在2011年就达到791部。
虽然中国电影发展迅速,但是制作不精细,缺乏精雕细琢,硬伤颇多,没有精品,盲目模仿等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走向国际。
为此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塞吉·洛赛克曾经评价中国电影说“中国电影只有立足本土,讲好能体现自己文化的故事,才能在世界市场上取得更好的成绩” 。
电影《飘落的羽毛》取材于国际著名华裔画家莫克的一段亲身经历。
以云南少数民族边疆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悲惋的爱情故事。
导演王艺是拥有20年电影摄影经历的资深摄影师,精益求精,推陈出新是《飘落的羽毛》的摄影特点。
多年的摄影经验加上油画专业出身的背景使得王艺独创出油画式摄影效果。
为了追求高品质,导演王艺坚持使用最好的35mm胶片。
《飘落的羽毛》给观众呈现的是中国云南亚热带秀美的风光,少数民族文化贯穿于影片之中。
影片中来自城市的年轻画家和边陲傣族少女碰撞出爱情的火花,爱情与事业,责任与情感,物质与精神,困扰着一对初恋的情人。
《飘落的羽毛》展现出中国社会真实的社会风貌,细腻的刻画出主人公艰难抉择的心态。
通过电影演绎出一段伤感哀婉的悲欢离合,同时展现出中国云南少数民族风俗文化和当地的原始生态美景。
正是因为《飘落的羽毛》立足本土,展现中国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用中国文化征服世界,所以《飘落的羽毛》一经登陆蒙特利尔电影节就获得了观众的热烈好评。
蒙特利尔电影节组委会特地为《飘落的羽毛》加映2场,场场都爆满。
加拿大华语电视台等当地媒体迅速报道,能够观看《飘落的羽毛》成为蒙特利尔电影节观众最期望的心愿。
就在《飘落的羽毛》剧组举行首映成功庆祝会之际,蒙特利尔电影节主席赛吉·洛赛克不顾87岁的高龄亲临《飘落的羽毛》庆祝会向导演和主演祝贺首映成功。
随着《飘落的羽毛》征服了蒙特利尔电影节的观众,导演王艺也完成了自己从摄影师到导演的华丽转身。
预计《飘落的羽毛》11月在国内公映,届时中国观众也可以一睹《飘落的羽毛》的色彩大餐,爱情悲欢。
著名诗人,中国文联出版社编辑室主任洪烛老师在参加《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后深有感触,写下了“《飘落的羽毛》:有时爱就是爱。
有时爱就是伤害”一文。
2013年11月20日,应邀在中国电影集团影院参加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首映式、媒体见面会。
活动组织者张弓惊是我90年代就相识的文学朋友,观看过影片之后,他问我是否觉得节奏有点慢?我说是有点慢,但在这快餐文化的时代,中国电影最缺乏也最需要的,可能就是这种慢。
文学、艺术,本该是一种慢,慢工出细活,并且在慢生活中才可能感受到其全部魅力。
可我们偏偏置身于这慢不下来、甚至还不断提速的时空,充斥眼球的海量信息让人心浮躁,恰恰渴求一点缓慢,其实是渴求缓慢才可能带来的宁静。
在电光火石、追风霹雳的电影市场,一片羽毛缓缓飘落,时起时伏,仿佛在跟加速度的世界拔河似的,这需要多大的劲儿啊,可它居然做到了。
至少,在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过程中,我觉得生活放慢了脚步,甚至倒退着缓慢行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
那是我多么熟悉的慢生活啊,却又显得多么陌生。
在后工业、信息化的现代社会,慢己成了奢侈品,我们奢望慢生活,又何尝不需要慢电影呢。
我突然想到的“慢电影”这个新概念,不正与近年来兴起的文艺片潮流合拍嘛。
与其说“兴起”,不如说“复兴”,因为电影本该是文艺的,只是在商业大片垄断市场的前些年,电影的文艺性已让位于商业性。
当商业大片充斥视野之后,让人觉得缺乏营养,呼唤返璞归真的文艺片已成必然。
比吸引眼球更难得的是感动心灵。
正如影评人木雕禅师所说:“如今越来越市场化的中国电影有个很突出的特点,就是越是小成本电影,越出现不乏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越是大投资大制作的大片,却越容易让人失望。
”王艺导演的《飘落的羽毛》,印证着我对“慢电影”的理想,不是空想,不只其片名隐喻着慢,其情节也是慢的,但这种慢却让人砰然心动。
《飘落的羽毛》以画家墨客为人物原型,改编自一段真实的情史。
美院毕业生去云南写生,与当地傣族姑娘婻锁结下一段情缘。
回城之前承诺,三个月之后就回来后娶亲。
她相信并接受了他的承诺,这种接受,本身就等于也作出了自己的承诺。
她痴痴地等待,这种等待,本身就在履行自己的承诺。
最先承诺的男方,却在和家人与社会进行数次抗争之后无奈屈服,出国深造,忍痛放弃这段有始无终的情,辜负了女方的期待……是啊,爱可能比不爱多一些痛苦,但不爱肯定比爱多一些苍白。
甚至错过的爱,也不是爱的过错。
羽毛的飘落,与那些重量级事物的坠落,风格上反差很大,简直不像是自由落体,更像是一段缠绵、一声叹息,润物细无声。
《飘落的羽毛》里的羽毛,特指蓝色孔雀翎,映照着傣族姑娘婻锁的性格,既温柔又坚强。
在彩云之南,在孔雀公主的故乡,婻锁和画家莫若从相识到相爱,乃至生死相许。
爱情的承诺,可以比羽毛还要空灵飘忽,也可以沉重如在心坎压上一块放不下的石头。
或者说可以轻如鸿毛,也可以重若泰山。
婻锁无疑是一位对爱认真、对爱的承诺也最当真的女人,把高温时说出而又必将冷却的绵绵情语,当成了自己血肉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以身相许,最终又以死相殉。
她是那段夭折的爱的殉葬品吗?不,那绚丽如蓝色孔雀翎的爱也是她的殉葬品。
凤凰可以浴火重生,同样美艳的孔雀却无法复活,生命是一次性的,爱也是一次性的,只有读者和观众对爱情故事的感动是没完没了的,可以不断重复,周而复始。
我是和诗人中岛、安琪坐在同一排观看电影《飘落的羽毛》。
安琪感叹:“羽毛一定会飘落,对男人来说,事业远远在爱情之上,莫若放弃婻锁是必然的。
羽毛一定会飘落,对女人来说,爱情远远在事业之上,婻锁放弃生命似乎也是必然的。
我之所以用似乎是想表达我作为女人的一重遗憾,我希望,为了爱情放弃生命的女人越少越好。
爱情,并非只能捆绑在一个人身上。
”爱是什么?有时候,爱就是爱。
有时候,爱就是伤害。
《飘落的羽毛》好像在强调爱的承诺,其实在表现爱的伤害。
一种残酷的美,一种美的残酷。
只要爱情还会带来伤害,爱与被爱就同样悲哀。
平等的爱是不可多得的楷模,但大多数爱情都是有差距的。
有着迟早、轻重、缓急的区别。
于是有了少年维特的烦恼,有了安娜·卡列尼娜之死,也有堂·吉诃德式的荒诞。
两者相较,我同情付出爱的人,或比对方多付出的人。
他们注定是弱者,在爱的天平上。
他们首先饮下毒酒,他们焦灼地呼唤着对方,如同寻求解药。
不如此无法使痛苦演变为幸福。
对方的态度决定着幸抑或不幸,以及他们合盘托出的感情的终极价值。
因为主动与被动的缘故,因为快一拍或慢半拍的缘故,可以说一开始就导致了双方心理地位的尊卑高下。
哦,被爱的一方应该仁慈一点。
只是,爱情是与仁慈无关的事件。
在某些时候,它甚至是残忍的,如同战争!婻锁是爱的失败者吗?至少,不能算胜利者吧。
她的失落难道只因为付出得更早、付出得更多、付出得更持久,到了不能自拔的程度?男人与女人,是永远的陌生人。
陌生能带来神秘想象,是无法抵御的诱惑。
但同样的,爱情也是这个世界上公认的易碎品。
尤其是在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能够古典而无私,真正地爱一个人,简直太奢侈了。
婻锁生活在民风纯朴的云南乡村,田园诗一样的环境,为这份古典式爱情的滋生提供了土壤。
古典式爱情是什么样的?看一看汉乐府里的《上邪》就知道了:“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
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对时空的超越、对永恒的追求,是爱情最伟大之处。
还有《诗经》里的《关雎》《蒹葭》之类,虽然时空相隔遥远,却彼此呼应。
或者听一听天籁般的仓央嘉措情歌:“在那东山上面,升起皎洁月亮。
玛吉阿米的面庞,浮现在我心上。
”这就是那个尘缘未了,只好以不了了之的情圣:心乱如麻,眼前的月光与耳畔的歌声也如乱麻。
我们看见了他的无辜,他的无奈,他的无助,却怎么也帮不上忙。
什么是情?情就是剪不断理还乱。
什么是情人?情人的心里注定有更多的疙瘩,既美好又纠结。
《飘落的羽毛》就顺藤摸瓜展现了爱的纠结,到了最后,是如何系成了一个怎么也解不开的死疙瘩。
爱情电影《飘落的羽毛》,还使我想到:不仅电影应该是一种慢,爱情也应该是一种慢。
古典式爱情尤其如此。
现代城市生活很难延续古典式爱情,因为古典式爱情是务虚的,而务实的新人类早就学会遇到麻烦就一刀两断,已不屑于结绳记事般沉浸于无用的回忆了。
这,也正是《飘落的羽毛》里的画家无法超越世俗以身践约的原因。
他是负情了。
他的负情与姑娘的多情,形成了巨大的落差。
人类能够产生爱情,也就同时能制造赝品。
爱情作为艺术中的艺术,无法摆脱这一悲哀的命运。
对永恒的爱期盼与否,可以说是鉴别爱情真伪的唯一法则。
只有承诺,可以满足这种期盼。
也恰恰是承诺,最容易落空,最容易使这种期盼失望乃至绝望。
爱情的悲剧,几乎都意味着追求永恒的失败。
《飘落的羽毛》则是悲剧中的悲剧:一方已失信了,另一方仍在坚守承诺。
在对方已不需要其坚守、诺言已找不到地方兑现的时候,这种海枯石烂的承诺已非对别人的,而是对自己的。
自我的承诺是缺席的承诺,类似于单相思,不,甚至更揪心:被对方拒领的承诺更像是自我欺骗。
当连自己都骗不了的时候,要么是彻底清醒,要么是垮掉。
傣族姑娘婻锁就这样走向毁灭,自沉于家乡的湖泊。
在所有的爱情中,恐怕生死恋最让人触目惊心,那意味着当事人已把爱看得高于生命。
高处不胜寒啊。
相信爱还是不相信爱,比爱还是不爱更难决断。
我们在爱的能力爱的勇气方面大大退化了,并不只是时代倒退了,而是新的诱惑新的信仰出现了:是相信爱还是相信金钱?是相信感觉还是相信物质?是相信浪漫还是相信现实?这都是问题。
相信一端则意味着对另一端的不相信?依赖一端则意味着在另一端失去依赖?没完没了的选择题,把我们给弄懵了。
弄得我们最后什么都不敢相信了。
弄得我们对任何人都不相信了。
我们怀疑爱的神圣,因为根本就不相信爱神会显灵。
我们彻底成了爱的无神论者。
也就成了爱无能患者。
这时再欣赏《飘落的羽毛》这一类爱情电影:原来人还可以这样活着这样爱着,一边爱着一边活着,不这样爱一场真像是白活了?同时,也不得不承认自己只能作为观众而存在。
我们已演不了那种轰轰烈烈了。
郑晓东、刘筱筱主演的电影《飘落的羽毛》放映之后,是媒体见面会。
扮演婻锁的女一号刘筱筱,手持一根蓝色孔雀翎毛,微笑着出现在舞台上,半开玩笑地替剧中人道白:“我又复活了。
”那一瞬间,就像看见婻锁从香销玉殒的湖底又回到岸上,让人吃惊的程度,不亚于看见安娜·卡列尼娜从铁轨上重新站了起来。
为爱所伤的人死了,爱却是不死的。
人类对爱的幻想和期待,生生不息。
走出影院,迎面就是灯火通明的北京大街。
这处地名叫小西天,我的思绪却还停留在电影里的云南。
为了渲泄电影《飘落的羽毛》带给我的百感交集,我信口吟出了一首诗。
作为画外音的画外音。
但愿它能配得上这部诗意电影。
飘落的羽毛,因为变得沉重才飘落,还是因为飘落而变得沉重?
故事起源于云南西部地区靠近中缅边界一个风光旖旎的边陲小镇,默默无闻的年轻画家墨客,被当地美丽的自然景色与淳朴的原始民风吸引,来到这里写生。
而美丽善良的傣家少女婻锁,则被墨客身上风雅别致的独特魅力所吸引,两人之间慢慢产生了一缕情丝,于是一段绝美的爱情就此展开。
如果故事源于此也结于此,也许所谓的“绝美之恋”就无从谈起,但就像所有令人嘘唏的爱情,都有一个不太完美的结局一样,随后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画家墨客承诺后的离别,和他的一去不回,也看到了少女婻锁寄情于离去后的恋人,和她在希望破灭后的殒命。
与当下大多数时尚爱情类电影相比,《飘落的羽毛》少了一种新鲜华丽的浮躁气息,却多了一股渗透人心的涓涓暖流。
油画专业出身的导演王艺,此前从事了20多年的影视剧摄影工作,这部电影作为他的导演处女作,自然不惜将一身技艺全部付之于中,所以影片本身也犹如一幅七彩云南的水墨写真,每个镜头每个画面都十分美轮美奂。
当然最终流经我们心中的那股暖流,除了影片如油画般鲜活的色彩质感带来的视觉冲击,更多的则是汇聚了影片所讲述的故事和片中那些人物的波折命运。
首先是男主角墨客,在来到这个犹如世外桃源般存在的小镇之前,他只是一名默默无闻的小画家。
然而,不知是当地色彩斑斓的自然风貌给了他创作的源泉,还是当他遇到傣家少女婻锁爱意萌发后的灵光乍现,他在这片拾获了爱情与灵感的福地顺利的完成了他的画作。
当他带着完成的作品回到城市后,他的生命也开始出现转折,他的作品被国际认可,并最终成为国际知名的色彩主义抽象派大师。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墨客摒弃承诺没再回到云南小镇的行为也许无法原谅,但我想当他在爱情与事业、亲人的压力与对恋人的承诺之间徘徊的时候,他的内心也一定做过一番长久的争斗,从片中他与舅舅争吵、对抗绝食等情节中可以看到这一点。
然而当他在临出国前托舅舅把三万元现金寄给婻锁,意图希望能够用金钱抚平他内心愧疚的时候,他的灵魂也在那一刻随之飘走了。
所以当影片结尾处,事业有成家庭圆满的他意外的收到那个包裹,看到从里面飘落的那支孔雀翎羽毛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被撕碎了,也许直到那一刻他才发现,他的灵魂早已被自己丢弃到了当年的边陲小镇,再也找不回来了。
相较于墨客日后的飞黄腾达与功成名就,婻锁的命运及其最后的结局,则令人嘘唏不已。
天性淳朴敦厚的婻锁,从小出生在偏远落后的边陲小镇,虽然她没有读过书,但却有一个想到外面的世界看一看的心愿,也许正是基于此,从上海这座大城市来的画家墨客,很快便俘获了她情窦初开的心。
而一个悲剧的诞生,往往源于一个极小的念头。
在得知墨客要回上海并无法挽留的时候,她依然将所有的希望与情思寄托到了这个从远方而来的画家身上,所以当她日思夜盼,最终等来的只是一纸汇款单的时候,她的心便死了。
对于活在爱情与希望中的婻锁而言,这二者的同时破灭,也基本宣告了她生命的终结。
我想那个夜晚,当她伴着月光走向那片深蓝色的湖泊时,她一定在心里向他的爱人问了一个问题——你知道我在等你吗?
是的,我日思夜想的爱人,你知道其实我一直在远方等待着你的归来吗?
《飘落的羽毛》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
我许久没有带家人一起看电影了,11月23号我们一家三口有幸在公映前在音乐厅细细品味了这部作品。
88分钟的影片让我似乎又走回了青春时代。
爱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含蓄、那么的深刻......影片一开始,那美丽的南国风景便把我深深地吸引到片中,从云南边陲小镇到古老的缅甸万塔之邦蒲甘再到大上海黄浦江畔,是景色将美丽的故事展现在受众的眼前;从采药姑娘的放声情歌到河边的泼水祝福再到湖边美好的憧憬,是善良唤起了人们爱的本原;从楠锁的含蓄的微笑到湖边二人世界的情感释放再到公路旁迎送班车目光的轻松和凝重,是纯真打动了心的围墙。
用一坛坛清澈的泉水去泡一包包姑娘亲手采摘的鲜茶,茶的芳香,水的甘甜,酒不醉人茶醉人!
影片的一个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伪装自己,它将这个与生俱来就很真的爱去掉复杂的故事情节,去掉华丽的语言,去掉大牌明星的组合,展现给受众的是真真切切的爱。
对于每一位受众来说,无论这个爱是凄迷的,还是轰轰烈烈的,还是荡气回肠的,还是死去活来的……只要是“真”爱,这就是吸引人之处。
城市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去享受原原本本的生活呢?
我觉得不妨带着自己的爱人走进《飘落的羽毛》,其感受,谁看谁知道!
(郭清茶,宝鸡)
《飘落的羽毛》是一部很唯美的影片。
我许久没有带家人一起看电影了,11月23号我们一家三口有幸在公映前细细的品味了这部作品。
88分钟的影片让我似乎又走回了青春时代。
爱是那么的纯真、那么的含蓄、那么的深刻......影片一开始,那美丽的南国风景便把我深深地吸引到片中,从云南边陲小镇到古老的缅甸万塔之邦蒲甘再到大上海黄浦江畔,是景色将美丽的故事展现在受众的眼前;从采药姑娘的放声情歌到河边的泼水祝福再到湖边美好的憧憬,是善良唤起了人们爱的本原;从楠锁的含蓄的微笑到湖边二人世界的情感释放再到公路旁迎送班车目光的轻松和凝重,是纯真打动了心的围墙。
用一坛坛清澈的泉水去泡一包包姑娘亲手采摘的鲜茶,茶的芳香,水的甘甜,酒不醉人茶醉人!
城市化的推进,使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
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去享受原原本本的生活呢?
我觉得不妨带着自己的爱人走进《飘落的羽毛》,其感受,谁看谁知道!
文/公元187490年代各式各样的流行歌曲开始轮番红遍大江南北那阵,一个叫李春波的歌手曾经唱过名为《小芳》的歌曲。
这首歌很得父辈们的喜欢,原因我想无外乎是说到了过去知青们上山下乡所发生的非典型故事:来自大城市、有文化的男青年,遇上了偏僻村庄里含苞待放的女孩子,注定短暂的风花雪月和那些“我会回来找你的”轻薄承诺,成为了一代人的伤痕。
虽然李春波的歌曲唱得还是很轻松,但是这苦情的故事若放在现实生活里,则代表着一个女孩的一生都被摧毁了,那要远比音乐里的世界残酷得多。
也正因为如此,看到《飘落的羽毛》,让我禁不住回想起了《小芳》。
电影的故事与《小芳》有些类似,只不过把故事背景放到了90年代,知识青年也变成了主动去乡村里画画写生,寻找灵感的年轻画家。
而电影的开场,是一幅名画的拍卖现场。
已经养尊处优的中年画家莫克高价卖出了自己的作品《飘落的羽毛》,大家好奇这画作的灵感究竟来源为哪,随着故事的慢慢发展,时光倒流,回到了上世纪90年代的云南边陲小镇勐缅。
20年前,著名画家还不够著名,只是一个初出茅庐,无人问津的年轻人,爱画画的文艺小伙。
他来到勐缅的小乡村里写生,热情的当地人招待了他吃住,而他则和民宿老板娘的侄女婻锁爱到了一起。
跟所有我们能够想象到的故事一样,这段感情注定是没有结果的。
莫克走了,婻锁痴痴地等着她,最终以殉情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莫克的,也只是无尽的悔恨。
《飘落的羽毛》里,莫克很想把婻锁带出这座村庄,让这位美丽的姑娘见识到外面的世界。
他无数次对婻锁许下誓言,要把她带走,甚至于自己临走时,也对她说自己先去上海一步,安顿好了再来接她。
村庄里所有人都不相信莫克的话,婻锁却坚信不疑。
闭塞的村庄里人们的淳朴,与外界喧闹的世俗精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莫克真的把婻锁带走了,我相信,外面那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也最终将会改变婻锁。
莫克就是这样被上海所改变,他抵抗不了成名的诱惑,抵抗不了权贵富豪的女儿对自己的痴心以及背后的利益,纵使他万般想回到云南接走婻锁,最终仍旧被自己的前途和拜金的现实社会所同化,只是给婻锁寄了几万块钱,作为对自己失约的补偿。
用金钱来换取纯洁的爱情,从拿到汇款单的那一刻起,婻锁的心就已经彻底死去了。
她根本不需要这么多的钱,也根本不需要金钱来玷污自己的感情,所以她最终只能走向那曾经证明自己感情的湖泊,变成一缕羽毛,飘落不知何处。
讽刺的是,二十年后已经功成名就的莫克,依然用买卖的方式,去纪念自己曾经的感情。
他在金钱的世界里已经被玩弄了20年,自己也心安理得的接受了这种玩弄。
只是当他再把这笔钱给勐缅的时候,那个曾经纯洁的勐缅也已经变了,改革开放,修桥铺路,他们需要这笔钱。
于是婻锁的感情,成为了若干年后勐缅发展的代价。
荒唐,却又无奈,这就是现实。
谢谢你给我的爱,今生今世我不忘怀;谢谢你给我的温柔,伴我度过那个年代……李春波的这种中年暴发户式的虚伪怀缅,和《飘落的羽毛》里莫克的做法何其类似。
他们都伤害了一个女人的一生,但却把这种对别人的痛苦看成抚慰自己青春心灵的安慰剂。
很想替全天下所有跟婻锁一样的人不值。
只是,那又能如何呢?
参展加拿大蒙特利尔电影节的影片《飘落的羽毛》于当地时间8月27日在蒙特利尔L17-Cinema Cineplex Odeon Quartier Latin举行首映,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与赞扬,演出结束,观众久久不肯离去。
在随后剧组吃饭时,仍有许多观众前来祝贺。
加拿大华语电视台、中国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世界电影之旅栏目还对影片首映做了专访。
该片在蒙特利尔电影节刮起了一阵中国热的旋风。
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是加拿大三大电影节之一,北美唯一被国际电影制片人联合会承认的竞赛性电影节,也是中国电影重要的海外展示场所。
《飘落的羽毛》计划在本次电影节中放映三场,消息一经放出便受到了很多观众的热烈响应,首映当天的现场盛况和受热捧程度更是超出了所有人的意料。
影片男主角郑晓东接受采访时表示:“本来心情很忐忑,因为是自费观影又是文化背景差异很大的中国片担心观众会很少,没想到第一天放映就全场爆满,这是对我们团队莫大的肯定”。
电影结束音乐响起时,全场观众向影片和主创团队报以持久掌声。
电影《飘落的羽毛》以著名华裔画家、国际著名的色彩主义大师墨客先生年轻时在云南采风期间亲身经历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改编。
该片在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展映时,现场观众对其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并向在场的片方代表提出了很多问题,其中包括对于景色优美的拍摄场地特别感兴趣,并询问拍摄地的城市打算去观光游玩。
虽然语言和文化背景不同,但是能让观众领悟和感受到影片的真谛和精髓,就是对《飘落的羽毛》最好的褒奖。
《飘落的羽毛》:那一年,我们纯真的爱情也被承诺背叛中岛电影《阿甘正传》的开场就有一片白色的羽毛,在绿色的旷野和湛蓝的天空之间不停地飘起飘落,那浪漫的感觉由心而生,就像爱情,慢慢的你会不由自主地把青春放在上面,把爱放在上面,把生命放在上面---这片羽毛承载着我们青春岁月的激动,为爱披荆斩棘、勇往直前,甚至付出年轻的生命。
可能《阿甘正传》与《飘落的羽毛》没有任何的关联,不过当我们把同样浪漫的人生故事放到一起,这羽毛在我们眼前的样子,不得不让我们回忆自己在纯真年代的纯真岁月,这羽毛就是我们爱情生命的“牵引”与承诺。
生活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中国人似乎都有这样的生活与情感认同,那就是单一的生活和纯真的爱情,从来都充满了阿甘一样的快乐与执着。
阿甘是单纯浪漫的,因其而获得了精彩的未来,《飘落的羽毛》中的美丽女孩婻锁(刘筱筱饰)更是纯真无暇,但却从单纯浪漫的精彩爱情上跌落,她被爱和承诺欺骗,因而通过她纯洁的生命完成了一段热烈的凄美的爱情悲剧。
那个成为国际大腕,著名画家的墨客(郑晓东饰)虽然他为爱而曾经到“死”,却为事业和新的爱而“复活”,他的承诺让纯真而浪漫的爱在艰难抉择的心理历程被改变,两个人的命运也因此被相隔在了黄泉路和人间路。
《飘落的羽毛》以著名画家墨客为原型,讲述了他到云南边陲采风与傣族女孩相遇后的一段纯真年代的纯真初恋。
他们的爱情似乎与《廊桥遗梦》中的罗伯特•金凯与弗朗西丝卡有着“同命相连”却有着各自的爱情命运。
电影在自然与爱情的色彩表达上体现出该电影导演的艺术境界,画中的色彩,自然的色彩,人情的色彩--,在美中开始,在美中终结。
无论是自然之美还是人文之美,更确切到了自身的美,这样美的线条相互链接相互交错,与事件的结合,达到了极致的完美的统一。
电影让一切的美表达着鲜活的艺术生命的魅力,这样天然的美的生命,似乎把一段爱情放到里边就此更激动人心、感人肺腑,然而,这美中的承诺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美就此打住还是继续延伸?
羽毛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飘动的梦想。
羽毛是我们滑翔在自己梦中的航船。
电影《飘落的羽毛》似乎在用这样的单纯而浪漫的悲剧爱情故事告诉我们,单纯的爱情如果被承诺,更容被爱所伤害,这样的悲剧的结局虽然给艺术升华了,而我们的内心却总有一种酸楚在缠绕,在哭泣,在天问:苍天啊!
电影中那个人见人爱的女孩子就这样成为爱情承诺的牺牲品,那个承诺没有人相信,但她的爱请永远永远被感动,那个承诺没有错误,那个承诺的人也没有错误,是谁让这纯洁的爱化幻成为一片洁白而无暇的羽毛,不想哭的人也忍不住泪水满面。
把爱情升华到这样的份上了,电影一定好看,但谁会愿意让这干净漂亮的女孩子在人间消失?
但是,如果不这样,您会来看电影吗?
残酷的美为什么可以打动我们?
那撕心裂肺的等待,是不是也是我们曾经等待很久的爱情脚步?
《飘落的羽毛》是根据国际色彩主义大师墨客的亲身经历所改编的,讲述上个世纪90年代发生在云南的一段凄美爱情故事。
影片主要取景拍摄于被世人称为“云之南”的神秘的中国西南边陲和古老的缅甸万塔之邦——蒲甘。
油画专业出身的导演王艺更是用独特的手法将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和云南的原生态美景结合在一起,无论是故事情节还是拍摄手法还是片中云南蒲甘的神秘景色都值得一探究竟。
影片于2013年11月29日在中国公映。
本片入围2013年蒙特利尔电影节首部长片国际竞赛单元,还入围2014年马德里国际电影节最佳外语片。
郑晓东饰演的男主角莫克是一位刚从美术学院毕业的新晋画家,为了寻求画画新的源泉灵感有新一层的突破来到了美丽的云南蒲甘,因缘巧合入住了女主角刘筱筱饰演的云南女子楠锁。
入住后,两人一起下地劳作,镇上赶集,渐渐的互生好感,渐生情愫慢慢地越走越近。
楠锁有个哥哥叫艾依,可是他对楠锁却不是一般的情感,他试图阻止楠锁和莫克,却适得其反。
就在楠锁和莫克两人感情渐深的时候,莫克打算带楠锁离开云南,楠锁却因姑妈病重不得已留在云南。
都以为这会是圆满结局收场,不料返回上海的莫克发生情变,为了金钱和地位抛弃楠锁与另一女子在一起,除了寄了三万块给楠锁就再无联系。
剩下楠锁一人在云南苦苦守望,甚是伤感。
一段感情就此夭折,就像飘落的羽毛,轻轻荡荡,脆弱无依,结束得悄无声息......影片非常细腻地展现了片中各人物复杂缠绕的心理,同时将云南当地的风景人情淳朴再现在幕前,这可能也是该影片能入围蒙特利尔和马德里国际电影节的原因之一。
神秘迷人的滇缅风情,傣家竹楼塔楼,树林间湖泊镜面的交相辉映,每一帧画面都如梦如幻,让你不自觉深陷其中。
在繁忙的都市生活中,影院琳琅满目的3D大片里,若能静静的观赏这一部《飘落的羽毛》也是另一翻感受。
你是否也会惋惜男女主角这一段纯净可歌的爱情,是否也向往蒲甘这一世外桃源般的美景........
为了云南傣族风光多给一星,看在是免费观影的面子上再多给一星。情节实在是无力吐槽!
文青负心,妹子痴心
挖槽好评!妹子不错爱情也不错
预告片很精彩
妹子真好骗,看的想去云南艳遇,片子还算可以吧,虽然不是大制作,但至少是看得出诚意的好故事
风景美不胜收,故事中规中矩,这样的爱情故事并不少见。女子痴心,男子负心,一场美丽的邂逅,一次有始无终的姻缘。退一万步想,即便男主带了女主去上海,久而久之,他也会发现两者完全没有共同语言。只有在美丽的西双版纳,这样的爱情才会滋生。纯朴的如一张白纸的美丽女子才让他如此动心。
据说现场一女孩看完后抱着妈妈大哭,说 她恨墨客,可能这部电影勾起了她内心的伤疤,估计这部电影能触动很多人情感的神经。
风景很美,不错的电影。
据说是国际级别的制作人加盟,国际顶级音乐人配乐, 看了之后确实是啊, 画面和配乐绝对超出其他很多电影一大截。
远方的客人留不住
风景非常非常美,令人震撼。演员表演非常感人,特别是刘筱筱扮演的女主角,一个美丽纯真的傣族少女,令人心疼。这部电影我看得流泪了。
真么好看的图片,电影一定不错
这个不至于
不错的电影,现场爆满,这部电影绝对超出你的期待!
大家都喜欢看大片,看商业片,觉得有大明星、大导演的电影才好看。 但这样往往会错过很多很棒的电影,我认为真正棒的电影是能震撼人们内心的电影,而不是哗众取宠,这部电影很真实的写出了许多人内心的矛盾,爱情、事业 孰重孰轻,相信每个人内心都有自己的一个答案,虽然导演选择了一个不完美的结
很赞的片子,背景音乐真的太美了,网上没找到。
总体来说还是不错的...王导加油!
临沧勐缅。
其实故事挺感人的,可惜无大牌也不是什么大制作,宣传也见得有点少,来顶个吧,风景音乐故事都是一流水准,希望能成黑马
感人的爱情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