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影《勇士》有感,写给参加鸟马的自己我知道, 我参加鸟马有一个原因,今年是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我要用奔跑致敬那些勇士们!
八十一年前,也曾有过这样一场奔跑,一天一夜,二百四十里,沿着大渡河,披荆斩棘,前有拦截,后又追击,枪林弹雨中,一刻也不停息,脚上穿的是草鞋,腹内吃的是生米,心中升腾的却是必胜的意志。
相比而言,今天的这场奔跑有多么的幸福,三个小时,二十一公里,沿着大马路,宽阔无比,周到的服务,丰富的补给,欢歌笑语中,走走也可以,脚上穿的运动鞋,腹内吃的高能量,心中充盈的该是无尽的感恩。
当年的勇士们奔跑着,留给我们一个崭新的中国;今天的我们奔跑着,为了更加美好的新生活。
如果你觉得苦,如果你觉得累,请跟我一起唱: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红军二百四;加油!
参加鸟马的自己!
加油!
参加鸟马的新时代的勇士们!
《勇士》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这一段故事,以飞夺泸定桥作为收尾。
影片取名《勇士》,那么,何为勇士?勇士也会愤怒,会悲伤,会绝望,但他的与众不同在于能保持理性,分析情况,用有限的条件,创造无限的可能。
战友牺牲?抹一抹眼泪接着前进。
桥板被拆?用铁锅做的盾牌开辟出路来。
一句”前进“的背后当然有恐惧,只是勇者知道害怕不会带来任何好处,敌人就在身后,前进才能迎来希望,这份坚韧正是勇者的美学。
胜利之后的从容淡定,总是令人向往,让人以为这就是勇士该有的模样,但胜利之前的血与泪才是成为勇士的必经之路。
震撼!最深刻的感受还是震撼!有血性,有党性,《勇士》,是一部很值得一看的电影。
首先,就取景来说,很美,有竹林有动物有生气,有石滩的气势磅礴,有大渡河的波浪滔天,从头到尾渗透着中式纪录片的大气与意境,人物的面部表情以及细节掌握得十分到位。
其次,电影情感丰沛而多样,使观众身临其境,无论是神枪手老余与女儿的亲情纠葛,还是红军哥哥与小女孩的战场兄妹情谊,亦或是团长与战士们之间的兄弟情义,都催人泪下,直击人灵魂的最深处。
然而最动我泪点的,还是中央军炮手田生才与红军青年王冬宇的故事,红军小弟为了向炮手学习如何打炮,在炮手行进途中想要放弃的时候,选择了背着炮手奔跑,只是为了学习打炮技能,然而,终是体力不支离开人世,这一打击,让炮手坚定了内心,为了红军奉献自己,最终完成红军小弟的心愿。
那一幕,看得我眼眶湿润,心中酸涩却不知如何言说。
最后,若是要说唯一有些不足的,就是某些镜头可能显得有点刻意了,导致情感的抒发略有些生硬,但总体是一部非常好的作品,值得群众多遍品尝欣赏。
两分给题材和历史,一分给造型和场景,一分仍然帅我一脸鼻血的聂远,扣一分因为战争的场景可不可以不要总是慢镜头刻画情感力求顾及每个人物啊,知不知道这叫因小失大啊?
老徐失足挂铁索上了,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团长那悲痛惨烈肌肉抽搐的面部特写并声嘶力竭地喊着老徐的名字,再下一个镜头就是政委同样地面部抽搐着喊着老徐的名字,再再下一个是老徐妹妹喊着老徐的名字,然后是跟老徐要好的甲乙丙丁戊狗亥猪…………喊着老徐的名字…………当大家看半个团的面部特写看的都以为老徐被挂了这么久肯定已经死了,镜头终于给老徐了,经过一番折腾老徐终于被救上来了,然后下一个镜头就是团长欣慰地笑了,再下一个镜头就是政委欣慰地笑了,再再下一个是老徐妹妹欣慰地笑了,然后是跟老徐要好的甲乙丙丁戊狗亥猪…………欣慰地笑了…………不仅笑了,所有的面部特写还都是慢镜头 虽然夸张了一丢丢,但大概的感觉就是这样。
港真这是在战场好吗?
战场唉,哪有那么多时间啊老张死了我难过一会老王死了我难过一会老李死了我难过一会啊我中弹了我真难过弟兄们你们还要完成我们为完成的事业 我感受到了那些特写极力想煽情营造氛围,但因为对细节的极力描写失掉了对整个本应紧张急促的战争大场面的把握控制实在是得不偿失 真想带导演什么的去看《血战钢锯岭》里面对于战争场面的细节描写和整体把握。
但除了这点外,造型化妆还是很赞的,我能感受到对历史的尊重,不神话自己,不矮化敌人,不美化战争,这部片子基本做到,就这条足够秒杀不知多少的国产战争片了。
提前表明观点,14号首映,9.9的电影票,我觉得值,值它的票价,更值我的两个小时,至少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牺牲。
相较于前期上档的《湄公河行动》,《勇士》给我的感觉是更为真实的,因为比起“九人和一只狗歼灭泰国三个黑帮”我觉得“大渡河的枪林弹雨”可能更为真实一些。
《勇士》是典型的史诗篇电影,它的重点在于讲述一件事情,而非具体的人。
电影看完了有名有姓有脸的加起来不到10个,余振中,田生才,王冬宇,老廖,至始至终我都不知道聂远演的那个叫什么名字。
《勇士》的宣传口号是“纪念长征八十周年”,电影的背景也是长征之前的故事,虽然主题这么老套,但是不得不说,这一次的长征故事讲的是“年轻人”。
虽然他们只有加起来不到十分钟的镜头,但是生在五月的王冬宇,耿直男孩田生才,铁腿硬汉余振中,以及马路边拾妹妹的什么大强,这鲜活的血液,头一回成为了主旋律中的绝对力量。
《勇士》的进步不仅在于服装,妆效的毁容版神还原,更在于枪林弹雨中,伟大的先辈们终于献出了自己的生命,神枪手是有,但再也不是弹无虚发,铁步衫是有,但是至少可以在四五枪之后被打死。
勇士的意义在于生命的转瞬即逝——因为背田生才最后累死在路上的王冬宇,为了救人自己最后坠入大渡河的余振中,以及刚到泸定桥就累死了的年轻战士们,在路上因为日夜兼程赶路走死了小士兵,还有即将到达对岸却因为桥断不幸掉入大河的炮灰AB。
谁能阻止的了少年武士的赴死啊,既然选择了,就算拼死也要做到,这就是坚持。
《勇士》的主题曲由少年团体TFboys演唱,凭心而论,想法是好的,符合少年力的象征,也是对爱国情怀的弘扬,但是不得不说,效果却并不那么理想,至少歌词还可以更好。
电影的配乐值得一赞,尤其最后的部分真的很有带入感。
虽然相较于《湄公河》,《勇士》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但是电影中仍不乏理想镜头——能飞过河的子弹头,能一脚踢爆头的中国男足,等等。
历史可以艺术,但是太过于艺术的就不是历史了。
同样都是一场战争里的英雄主义,《勇敢的心》和《荷马史诗》更倾向于个人英雄色彩的渲染,扩大一个人的能力,而《勇士》就是集体英雄主义呈现,是一个叫做青年的群体,是一个叫做中国的民族,我想这也是中国梦民族梦在文化里的另一种体现。
电影看完了,看到那么低的评分不免有点心寒,忽然想起了另一个以“勇士”名命的影视作品——台湾,2009.《勇士们》,都是年轻的大国梦,强军梦,面对它们我们是否可以向哥哥告诉妹妹的那样——坚持,努力,拼搏,成长,奋斗。
看了豆瓣的5.3分,没有觉得意外,在我预料之中,充分说明了舆论宣传的重要性。
我相信给这部电影低分的人应该没几个看过这部电影,或是怀着某种目的打着瞌睡看了一遍,或是中共与尔等苦大仇深,再或是历史虚无主义者或并非军事爱好者。
你们既然愿意浪费时间看这部电影或是来这里写一番评论,那有些话我也不吐不快。
与多数电影爱好者不同,我对50年代至80年代初的国产电影非常感兴趣,表现同题材的作品有《万水千山1959》和《大渡河1980》(汉武大帝陈宝国主演,湄公河的公安部长,那时候还是个小白脸儿),我觉得《勇士》是迄今为止唯一一部超越同类题材老电影的新作品!
这是非常用心的一部电影。
因为条件限制,很多普及型的文字材料和影视剧无法从技术层面交代清楚战斗的过程细节,所以很多人(包括我)认为革命剧中不少是出于政治宣传被夸大的东西,但是这部电影从各个角度对这场战斗进行了描述,是中国战争电影中难得的用心之作。
我没想建议右翼人士去看这部电影,我只是不希望持中间立场的电影爱好者被误导,尤其是军事、历史爱好者,对中国战争电影失望的观众应该去看看,因为这部电影已经完全颠覆了我对目前国产战争片的认识。
有人说飞夺泸定桥是虚构的所以电影只给了一星,导演只是把一个红军历史上的传说拍成了电影而已,就算事件本身是虚构,三国演义是不是虚构?
电影只是一种艺术形式,大家权当纪念一下当年为了新中国抛头颅洒热血的革命先烈不好么?
还有人居然上升到篡改历史的高度,难道胜利的不是我们,篡改了什么历史?
很认真的在电视上看了去年的影片《勇士》,影片再现了红四团战士一昼夜飞奔240里飞夺泸定桥的战斗传奇。
影片的问题主要还是塑造的人物太多,未突破集体群像模式,缺男一号,缺为男一号专设的戏码,飞奔240里绝对是传奇,但必须放到背景里,这个Deadline 很好,但电影故事必须找到一个典型人物,承担特别任务,克服有可看性有新意的阻拦完成大任务。
好的奔跑电影如《罗拉快跑》,Deadline 成为动力和悬念所在,梅尔·吉普森的《启示录》也是经典,压的喘不过气的追兵和致命威胁让影片血脉卉张张力十足。
两片的成功都是聚焦一个主角,两个小时才够!
主旋律电影必须改换话语。
《勇士》:我们都是超能力者!
同样是主旋律战争片,同样是从头到尾猛打一通,“主旋律御用导演”宁海强执导的《勇士》比之前香港导演彭发拍的那部《我的战争》靠谱多了!
剧情、角色、情绪、氛围等方面都更胜一筹,战争戏也不乏看点。
由于有一昼夜奔袭120公里“飞夺泸定桥”的战争史奇迹打底,影片主创干脆彻底放飞想象力,将战争戏的动作场面玩出不少花样,红军战士的体力和能力全面开挂,简直有如超级英雄,让人看完心里只有一个字——服!
“飞夺泸定桥”的故事几乎每个中国人都耳熟能详,这是红军长征途中的一场关键性战役,在前有阻截后有追兵的危急形势下,中央红军从大渡河东西两岸夹江而上,其中右岸的红四团官兵在天降大雨、山路崎岖陡峭的情况下跑步前进,一昼夜奔袭120公里,第2连连长廖大珠等22名突击队员冒着敌人的炮火、踩着铁链夺下桥头,最终与左岸部队一起占领了泸定桥,从而让中央红军转危为安,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由于“飞夺泸定桥”在我军战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影视作品呈现,今年又被冠以《勇士》之名再登大银幕,导演的创作思路也明显不再固守传统的主旋律套路,而是充分照顾到当下观众的审美喜好和娱乐需求,运用商业大片表现手法,将“飞夺泸定桥”这个传奇壮举以更为传奇、刺激、火爆的方式呈现出来,同时影片的精神内核和角色塑造依然保持了主旋律影片一贯的真善美和高大上。
总体来说,《勇士》这种“主旋律大片商业化”的手法,跟之前同类型的《我的战争》相比,明显更加成熟,主旋律与商业化的平衡把握得更好,因而也相对来说更加好看。
从《勇士》的方方面面都不难看出影片主创求新求变、制造看点所花费的心思。
就拿影片开头来说,在红军行军途中居然惊现国宝大熊猫的身影,不是说早就不允许训练熊猫拍戏了吗?
所以影片能奉献这个“惊喜”实在是令观众喜出望外,而且在巧妙的剪辑之下,熊猫还能奉献出“精彩演技”哦!
从偶遇红军的好奇到红军喂它吃竹子的乖巧,熊猫每一个动作和表情都是那么可爱。
随后突然降临的战争戏,熊猫的表情动作也能完美配合氛围,枪声响起,熊猫被吓得一激灵;爆炸四起,熊猫也在爆炸中翻滚。
最终跟我军战士一样转危为安,望着红军离去的样子仿佛有不舍之情,真是让人感觉没看够呢!
影片开头有熊猫作为“客串嘉宾”出场,极大地提升了观众的观影兴致,随后接二连三的战争戏,主要靠“火爆”与“开挂”二字持续吸引观众。
开头的强渡安顺场与结尾的强攻卢沟桥,形成一头一尾两场战争大戏,场面壮观、火爆异常。
尤其是影片为了突出火爆感,明显减少了对步枪射击的呈现,主要展现敌我双方轻重机枪火力全开、冲锋枪疯狂扫射,还有迫击炮的连续轰击的场面,营造“枪林弹雨”激烈感来突出影片火爆战争片的气势。
在“飞夺泸定桥”一路上发生的一系列小规模战斗,影片则采取了类似“闯关游戏”的表现手法,敌军采用一个又一个战法来袭扰和堵截我军,而我军则见招拆招一一应对,千方百计完成“闯关任务”。
在此过程中,我军和敌军的能力都进行了适当的浪漫化夸张,来强化对决的精彩激烈,我军战士更是有如变身超级英雄一般全程开挂、无所不能,比如说我军战士为了端掉敌方炮兵阵地,突然开启跑酷技能,高来高去,有如猿猴一般灵巧地从一棵树到另一棵树攀援腾跃,翻过岩石峭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有如神兵天降一般将敌军的炮兵缴械。
后来遭遇敌军伏击时,红军战士也能突然变身“人猿泰山”,抓着树藤荡着秋千从空中向下面的敌军扫射、扔手榴弹,你说霸气不霸气?
最后我军战士爬铁索过泸定桥也是全程开挂,拿着金属锅盆就像拿着美国队长盾牌一样能挡子弹,中弹掉下桥面被战友拉住、战友使劲一甩还能“飞”回桥面,功夫不是一般地好!
片中的红四团团长更是神奇,大腿中弹腐烂,在120公里强行军的前一天就已经走不动了,后来强行军开始却仿佛问题不大了,好多没病没伤的战士跑到最后有不少都累死在路边,而这位腿上负伤的红四团团长跑到终点依然有余力精神抖擞地指挥夺桥战斗,这也是超能力者啊!
前面之所以说《勇士》比《我的战争》拍得更好,主要是因为本片在剧情、角色、情感方面比前者有更为丰富细腻的表现,这就是内地导演比香港导演更懂得如何拍好主旋律优势所在。
许多战争片虽然都能展现火爆的战争场面,但对总体战局的介绍和呈现往往不足,导致观众看完除了留下火爆印象之外,对整个战争到底是怎么回事依然很模糊。
《勇士》则利用大量直观明了的手法让观众对于“飞夺泸定桥”的全过程有更为清晰的认识,除了敌军指挥室里巨大的立体沙盘展现了泸定桥周边的地形以及重重关卡之外,影片还一再结合电脑特效,将红军左右两岸进击的行军路线展现得清清楚楚。
在角色和情感方面,除了主旋律影片对于我军指战员一贯的不怕苦不怕死、亲民善良的常规塑造之外,还十分注重用亲情和友情来打动观众,比如说片中一位红军战士对一个女流浪儿的悉心照顾,寄托了他对失散妹妹的亲情。
而另一位红军战士身上总是带着在中央苏区失散的女儿的照片,加入飞夺泸定桥的敢死队时,还不忘嘱咐战友万一自己牺牲、要替他寻找和照顾女儿。
片中国民党炮兵俘虏的这个角色,也细腻展现了他从抗拒到融入我军的过程,而感化他的关键点正是我军战士为革命为理想的无私忘我的精神,通过对他的悉心求教甚至牺牲自我,给了他强烈的人性震撼。
这些人性化表达也让影片少了一些主旋律的说教色彩,多了一些感人的真挚情感,因而也更容易让观众接受与感动。
(文/列文)
这部电影说实话有很多地方比较狗血,但我看到很多人觉得一昼夜行军240里不可能,并以此为依据来批判这部电影就是无知了,甚至还有人说什么要停下来吃饭等等,难道不知道那个年代强行军的时候吃饭都是跑着吃的么,共产党的部队不止一次上演了大规模穿插作战的战例,不要用自己的无知枉下判断。
每小时五公里其实对于走路来说也并不是一个很快的速度,
前言这部电影又是本人在百无聊赖中找出来的。
当时是5月份左右,我代表母校参加一个红色知识的演讲会,演讲前做了一系列“准备事项”,其中这部《勇士》便是本人班主任推荐来的,不过因为种种原因我看到了一半没有看完就匆匆赶往讲台。
面对聚光灯的团团相拥,不禁脑子里响起不知那首红色歌曲就这样当众唱了起来。
于是那次演讲就成为了我第一次即兴演讲,而且成绩更是一般。
虽是作为学校的代表却完全没有太多的惋惜与伤心。
于是我就冠冕堂皇的用“努力过就不怕失败”这种语言搪塞自己。
也搪塞把众望托付给我的老师们。
现在想想,自己可能已经是个勇士了。
即使死了,被砍了头,或者在还没死的时候突然被四分五裂,又或许精神支柱被人狠狠蹂躏也没什么大不了。
正文后来又不知怎么的,或许是想起来又可能是脑袋坏掉,我今天把它重新补完。
然后我就深刻的意识到自己当时早应该看完这部电影再去参加演讲。
因为实在太燃了!虽说近些年本人了解各种红色电影被喷被喊打的事实,这部电影的确也只是其中的一位。
但是这比起《血战湘江》来说的确是个好兆头,至少红色主旋律电影找到了它们自己独特的渲染方式与风格。
即使这条探索之路才刚刚开始。
燃,作为《勇士》的核心,以衬托燃点的煽情与支线绝对是必不可少的。
要不然可能就跟什么《古田会议》《遵义会议》这种莫名其妙的东西处境一样了。
什么东西都想讲,而且都想讲透讲清楚,但是场面尬的要死,甚至令人看不下去。
更莫过于《遵义会议》还分成五个部分来拍,简直让人蒙蔽,而且拍摄手法还很不好,战争戏还简陋至极。
《勇士》的目标与剧情很简单也很纯粹,就是飞夺泸定桥事件的始末。
整件事情围绕一个点展开,最后也可以收的住,的确可以说是“还能看得下去”,一根直弦直上高峰然后掐住。
而且外搭上带感的BGM和较为写实的灰色调电影风格加上慢动作,燃是必然的事。
当然支线剧情不算好也不算是差。
比如剧中红军“哥哥”与“干妹妹”大渡河之间的发展还算是正常,但是那位四川国军的几进几出和红军小炮手莫名其妙死亡之间的剧情反而有点感觉是为死而死,为煽情而煽情。
这样的设定可能会让人诟病,不过这也正常。
在当时那个年代,觉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东西,为了突出四川军兄弟的觉悟特别写死小红军,也其实没什么大的问题。
就是不知道历史上有没有这样的真实事件,(我在王树增先生所著《长征》中翻了好几遍也没有这样的事,可能是没有详细记载)也不知道那些所谓“文艺青年”们会怎么样在网络上大声嗤之以鼻。
这部电影出发点也挺好,先点一个赞,而且重点强调了人物的精神力量,情节也算不错。
不过接下来我要说的,则是整部电影最为“有取笑观众智商嫌疑的场景”。
请问:红军勇士们飞夺泸定桥时真他妈拿锅挡子弹上去拼命吗?
子弹的威力,尤其是对岸马克沁重机枪的子弹,不说1颗能抵得上2颗汉阳造步枪子弹的破坏力,至少穿破个钢板打破个砂锅总是可以的吧,可你真的非要拿过来打铁锅而且还打不穿,子弹还弹飞了。
你这是碰上不可一世的主角光环然后怂球了?
你他妈是机枪子弹,再怎么说也是能杀伤人的东西,对岸守桥国军命中率极低先不讲,凭啥别人用你的时候你他妈搞得好像比燧发枪的子弹还鸡肋?
看这种东西不明摆着骗取观众的智商吗?
这难道符合事实吗?
不符合!
那为什么导演要拍这段?
很明显。
因为他们是勇士啊,理所应当!
看到影评的这个位置,可能各位在脑子里就已经可以浮现出:导演组为了做这一段并且想凸显英雄气概和革命精神不惜牺牲真实度和透支观众智商时,他们的脑子和表情是否想的很灿烂或者显得很开心?
历史上从未有过这一段莫名其妙的垃圾剧情,以前没有过,现在也不应该有。
可问题是,每次都会有这样类似的垃圾东西,试问在这种电影环境下我们可以看出什么东西来?
我们又能反思些什么?
想明白了,或许这个答案就是中国红色电影如此不招人待见的原因。
再简单吐个槽。
燃,但是燃过头了,就会落成如此下场。
真正的勇士们成功了,但是《勇士》失败了,败的很他妈彻底,甚至把一些本来就存在的问题无限放大成为典型。
不过,有这样的尝试,的确可以说导演组们是这一电影类型的勇士们。
不断尝试拍好的红色电影,虽失败不知多少回,在黑暗中摸爬滚打,但是总有一两部可以拿得出手,甚至可以奉为佳作。
这样积极探索的电影人,才是真正的勇士。
这种勇气直到今天才被其他电影人一点一点发扬光大起来。
可以说,能把这些看得下来的人,也算是勇士吧。
觉醒轵作于2019-8-6 中国厦门.
政治宣传片,打得确实惨烈,但是历史就是很残酷,抗日归抗日,剿匪归剿匪,人都是自私的
没热评说的那么差
挺好
这样的演演电视就算了,还拍成电影了,完全没有必要!
豆瓣上有很多有思想的影评人,也有很多见不得中国好的家伙(具体是什么性质就不猜测了)。只要是主旋律电影都被压低分数,哪怕演过主旋律的演员(例如吴京)都要被压低。这个片子公正来讲六七分是没问题的,我还在到处找片源想给小孩看看,因为准备带小孩去大渡河,提前准备一些相关知识。可惜爱奇艺腾讯之类的都没有。
五星反击装逼狗
看完热血的多背了几个list单词
真觉得是国内战争片中良心之作,从道具服装外景完爆各类同类型电影,人物形象丰满,电影还原了史实,不能因为个人政治倾向就否认电影其本身,再说每一个人的理想与信念都值得尊重,特别是将个人信仰与民族未来相结合时,是不是更应该报以尊敬呢?
有些历史永不该被遗忘 向红军致敬
除了几位主要角色的武功太高有点出戏,还是值得一看的。
一条破船能耐过航空母舰,个个都是神枪手
强行大渡河 巧夺泸定桥
手撕鬼子电影版
没看过,先打个五星平衡一下
飞夺泸定桥
其中有关于红军和国军不同的一段表述
比一些人心心念念的美国英雄真实的多 最真实的年代 最真实的战斗 用五星来平衡一下一星的白痴 你们小时代给一星爵迹给一星 这片子还给一星 你们的评判标准还真是清新脱俗啊
无论片子质量如何(事实上对比同类题材已有新意和进步),刻意打一星绝对是对红军精神的侮辱,生于安乐的喷子们永远都和主旋律不“共”戴天
非常主旋律
技法上还是不错的,剧情bug太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