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看了,感觉自己这几年记忆力严重减退,看过一两年的片子会不记得,但是有一点印象,所以我看了一段记起来这是第二遍。
不过也挺好,证明找片子的口味没变。
看的时候很压抑,小心翼翼的看完,深怕某个细节出一点问题,就会让两个人深陷伤痛,就像另一对夫妇一样,那么多年了,最后还是没能捱过去。。。
短评里有一个“有钱人死了儿子,生活就没其他的了”。。
我从来不是圣母婊,但是这一句说的太偏激了,这几年宝贝回家之类的看的还少吗?
没钱或者家庭条件一般的家庭也有很多大人走遍中国找孩子的,哪个孩子不是父母的宝贝命根儿?
何况片子里的父母才刚失去儿子八个月。
就像女主的妈妈说的一样,这件事不会就这么过去,永远过不去,只是,会有变化的,或许是它的重量从某一刻起可以承受了,你不会喜欢它,但是这种感觉会一直跟随你,挥之不去。
其实,挺好。。
丧子的伤痛永远不会忘记,但是人还要继续往前走,只是这种伤痛需要时间去安抚,直到你觉得可以承受。
这时,心里永远留着这道深深地伤疤,但也还能好好生活了。
这种感觉虽然你不会喜欢,但其实,挺好。
兔子洞,中文名字听上去仿佛隐晦。
讲述的却是一个平行时空的世界。
蕴含了人们所有不舍的欲望。
我们渴望爱,所以惧怕失去。
当面对共同的痛苦,曾经相爱的人却变得面目模糊了。
当爱情掺杂了亲情,当彼此没有了空间,我们惧怕这样的距离,我们排斥所谓的救赎。
有些哀痛,只能独自吞咽。
即使是在爱情里。
影片表达的远远不止失去孩童的一个家庭的尴尬处境。
悲伤带来的是更多人性晦暗的凹处。
家庭,不会一直沉默于一团和气的表象之下。
当破裂的洞口出现,往日和气的桌布就显的那样捉襟见肘了。
我们在自己的世界里穿梭,即使是最爱的人也不会望见它的全部。
我们只在彼此想交换的片段相见。
生活终将继续,生命不会轻易自行停止。
我们需要彼此的点滴温暖来蘸伴人生。
我们交付出内心的柔软,将过往承担,让未来扑面。
不管我们曾在多少个平行空间无视而过。
请在这一秒钟紧握我指尖。
让这一世嗅到芳菲。
亲爱的,不止是亲爱的。
http://axinlove.com/2011/02/rabbit-hole/《Rabbit Hole[兔子洞]》by @xinl.ve 110226Movie Rating:7。
最近一部去电影院看的电影是《Cold Mountain[冷山]》,Nicole Kidman一个人的电影。
电影本身不错,一个坚韧的女人,验证着爱情的存在。
但电影的情况之于恋爱中的人暗示却不是那么好:两个人要分开那么久,久到可以是《不见不散》里葛优和徐帆在养老院里见面,也可能是《Juno》里面的永不相逢。
Sandra Bullock金酸梅奖获得不少,《The Blind Side》里的一个单纯好人就成就了小金人。
Nicele担当着票房毒药的称号,作品却未见得少。
《Rabbit Hole[兔子洞]》已经提名在手,纯数学分析,Nicole也有五分之一的机会。
之所以说是数学概率的分析,因为Nicole在本片里的黑暗情绪未得到展现,在人物的复杂程度上,她的角色明显弱于要从“白”变到“黑”的Natalie Portman。
患难见真情,验证人性的善恶,顺风顺水的舒适环境是不合适的。
面对无法解决的情感问题,夫妻二人寻找各自的“兔子洞”,方式是否符合道德崇高的要求,才得检验情感、爱情和自身的好坏。
中年丧子是人生的四大悲之一。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里已经广而告之,再好的人,再好的夫妻,面对着如此巨大的创伤,也难以再做完人。
Nicole饰演的妻子Recca,因为丧子而表现出了任性、敏感的负面情绪,这些都可以理解。
但她能非常平和地接受,并亲近那个造成车祸事故的年轻人,实在无法理解。
对于男孩,Nicole角色的正常情绪无论如何都应该先有迁怒,然后才自省,最后变得宽容。
而她过分关心对方的行径,并因为对方与异性参加舞会而哭泣,仿佛在暗示她对男孩有着男女之间的好感。
不伦的恋情,在原著的舞台剧中可能有明确的演绎逻辑,但在本片之中,既然已经涉及到一些禁忌,却未有充分合理的情节支撑,难以让观众认可这种情感。
Nicole角色希望获得情感安慰的合理性,不如Aaron Eckhart饰演的丈夫Howie试图出轨“正当”。
Howie与Gaby一起吸大麻,并能从对方身上获得安慰,减轻丧子之痛。
当双方都成为要失去爱人,变成同是沦落人的时候,彼此相惜而在一起也是能获得理解的。
想要从一个身份复杂的年轻男孩那里获得出口,这是本片中Nicole角色最大的阴暗面,但因为表现不够,所以无论是Nicole的最佳女主角提名还是本片都有问题。
Gaby由Sandra Oh饰演,非常眼熟的亚裔,在《Defendor》中饰演了一名精神病医生。
Rabbit.Hole.2010.DVDSCREENER.XviD-FRAGMENT
一部节奏轻缓的电影。
关于丧子之痛。
不知为何,最近总是看到这种探讨死亡的作品。
比如,刚读完的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也以未亡人的角度谈论着生死。
死亡过于沉重,我还难以理解。
我也希望永远不会体会到个中滋味。
对面瘫妮可,一直不抱任何好感,不过这部电影她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打了一个翻身仗。
嗯,其实这压根不是一篇影评。
那么下面进入正题,贴上整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段对白吧。
也就是在整理Danny遗物时母女在地下室里的对白——关于死亡的悲伤。
我想这段对白也可以普适到人生各种大大小小的悲伤中去吧。
个人听写,如有错误,请不吝指正。
=v=Becca: Did it ever go away?Mum: No,I don't think it does,not for me,it hasn't.It has been going on for 11 years.It changes though.Becca: How?Mum: I don't know.The weight of it,I guess.At some point,it becomes bearable.It turns into something that you can crawl out from under.And then you can carry it around like a brick in your pocket.And you even forget it for a while,but then you reach in for whatever reason,and then there it is.Oh,right,that.It could be awful.But not all the time.It's kind of not that you like it exactly,but it's what you've got instead of your son.So,you carry it around,and it doesn't go away which is...Becca: Which is what?Mum: Fine,actually.谁说不是呢,悲伤一开始总是会压得你透不过气,抽不得身。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进,慢慢的,悲伤就变成了可以放在兜里的一块砖。
很多时候,你已不再能感受到他的重量。
即使不经意的再次触碰到,即使你知道他从来不曾远离,你也可以坦然接受了。
毕竟,一切都过去了。
身陷痛苦绝望的人,怎样面对在他人身上发生的哪怕是最简单的幸福?
事故影响最深的就是三个人,贝卡、霍维和开车的男孩,除了这三个人,其他所有人,别管是朋友、姐妹,哪怕同样经历丧子之痛的母亲都是无法劝慰的。
丈夫霍维想要尝试恢复正常的生活,这样的速度对贝卡而言积极但残忍,她没有那么坚强,她跟不上。
于是她选择了开车的男孩,因为只有他还愿意跟她谈起关于儿子的事,哪怕只是描述事故的经过。
并面对她直接而真诚的表达歉疚,面对她的痛苦与眼泪。
我以为,除非是非常相爱的夫妻,否则很难能共同度过这件事,因为这样的事情对双方的伤害都太大了,大到你忍不住憎恨对方,但是由于爱,又无法责怪对方,情感的宣泄总得需要一个出口,只有真正相爱的夫妻,才愿意共同寻找那个出口。
这部电影的救赎,对于我而言,就是在储物间贝卡与母亲的对话:「贝卡:“会过去吗?
”母亲:“什么?
”贝卡:“这种痛苦。
”母亲:“不,我觉得不会。
至少对我而言不会....十一年了。
但它变了。
”贝卡 :“怎么变?
”母亲 :“我不知道......大概是它的重量,到了某个时候,就变得可以承受了。
它变得......你可以从它的重压下爬出来,随身带着,就像一块口袋里的砖块。
有时候,你甚至会忘了它的存在。
但你随时都可以找到它,它就在那儿。
哦对,就是这样...这感觉很糟,但不会老这样。
这是那种...当然你一定不会喜欢...但那就是代替你儿子的东西...所以你到哪都会带着它......而它也不会离开。
那其实......贝卡 :“其实怎样?
”母亲:“其实还不错”」
沉醉于爱情中的伴侣,往往有着共同的思想和情感,那会使我们体会到紧密相连的浪漫,促使两人感情升温并发展到一个稳定的状态。
但是如果有一天,生活中发生了一件悲伤的事情,而两人应对的方式大相径庭,你便觉得他好远,远得你无力去握住那双曾经相约到永远的手。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电影,名叫《兔子洞》。
由约翰·卡梅隆·米切尔执导,妮可·基德曼、艾伦·艾克哈特等参加演出,讲述了一对夫妇携手走出丧子阴影的故事。
蓓卡(妮可·基德曼饰)和霍伊(艾伦·艾克哈特饰)是一对快乐的夫妻,他们感情美满、家庭幸福、还有一个4岁的儿子丹尼(菲尼克斯·利斯特饰)。
但是这种美好的生活在8个月前戛然而止,一场车祸夺去了小丹尼的生命。
这对年轻夫妻的感情也随之陷入泥潭。
他们内心无疑都是痛苦且难以摆脱的,他们各自缅怀纪念孩子的方式却不一样,超出彼此的理解。
由此,他们越来越陌生,越来越遥远。
世界另一角落有个开心的自己 蓓卡是一位全职太太,她理智成熟,在表露情感方面比较倾向于克制。
儿子去世后,她的生活没有多少变化,还是沿袭着之前的习惯和步骤。
早上丈夫出门她打理花园,晚上丈夫回来她准备晚饭。
她也不相信上帝之类的言论,她对那些因失去孩子而参加团队互助的人很是厌烦,称他们为“信上帝的疯子”, 其中一对夫妇用“上帝想要另外一个天使”来安慰自己,其他的同病相怜者全都陷入悲痛之中,蓓卡控制不住,气愤地说:“他干嘛不自己创造另外一个天使,毕竟他是上帝啊。
”对于上帝,蓓卡不但不信,甚至颇感怨恨。
她深信如果上帝真的如大家所说的那样仁慈,他就不会残酷地夺走人的孩子,让人痛不欲生。
孩子已经离开他们,但生活还得继续。
为了重新开始新的生活,蓓卡将儿子在房子里生活过的痕迹默默地清理掉,还把那条让儿子遭遇车祸的狗送给母亲。
她还打算卖掉现在的房子,搬到别的地方生活。
她不想看到跟儿子有关的东西,因为这些东西会让她想到儿子,再一遍遍难受。
一天,蓓卡偶然碰见了开车撞到她儿子的男孩杰森。
在一种奇特却强烈情感的驱动下,她开车尾随杰森。
之后便在男孩每天乘坐公交的站台等他。
她到图书馆借杰森刚刚还回去的书看。
在一次被发现后,她邀杰森坐在公园长凳上静静地聊天,虽然有些奇怪,但她确实很享受。
如蓓卡设想的那样,杰森对自己儿子的事怀有深深的自责和愧疚。
杰森见到她的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他的真诚与手足无措让蓓卡也跟着动容, 她也有悲痛,但她更不想这件事让杰森一直生活在罪恶的忏悔中。
她耐心地听杰森诉说他的心里话,还用理解的眼神和动作安抚他。
尴尬和愧疚情绪渐渐消减后,杰森给蓓卡看了自己创作的一本漫画书。
在书里,他画了一个失去父亲的小男孩,为了寻找父亲,小男孩钻进了兔子洞,却看到了完全陌生的世上另一版本的父亲。
这个故事令人感动,也深深安抚到了痛失爱子的蓓卡。
她坚信现在同杰森一起坐在长凳上的只是悲伤版本的她,在世界的另一个角落,还会有开心版本的她,正陪着儿子。
忘掉伤痛就是对儿子的背叛 跟蓓卡的理性克制不同,霍伊对儿子的感情更加外露和依赖。
儿子的不幸离世,对他来说,是个真实存在的伤痛和打击。
要顺利度过这个时期,参加团体互助,或者找咨询师聊聊等都是非常有必要的。
在团队互助会上,他认真听着其他父母悲伤的发言,对他们的情感感同身受。
他觉得这些人都是值得尊重的,不应该打断或者嘲笑他们。
霍伊知道他们要让这件事情过去,但他不想“删掉”儿子的生活痕迹,仿佛那样做就是背叛,是冷血无情。
他要儿子的东西都完好摆放在原位置,包括那条狗。
另一边,他也想找到一条途径,恢复以前正常的生活。
他觉得生活会变得像现在糟糕,是因为他们没了孩子,如果再生一个,或许就能挽救眼前不如意的状况,对双方都好。
他还保留着去团队互助会的习惯,尽管只是一个人。
在那里,他和一个叫盖比的女人越走越近。
盖比和她丈夫凯文参加团体互助已经八年了。
最后凯文突然消失了,盖比便也开始随意地对待互助会,她还是会准时到,却在到了后待在车里吸大麻、对着发言的人痴痴地笑,还在中途撤下偷溜出去玩。
霍伊也跟着盖比做着这一切。
他好久没这么肆意放松过了,他喜欢和盖比这样,将所有烦心事都抛到脑后。
然而当他知道凯文是因实在忍受不了那种悲伤的日子,忍受不了两个人抑制不住摧毁彼此的举动才对盖比不告而别时,他好像也在其中看到了他和蓓卡两人的未来,他很害怕,他很爱蓓卡,不想最后丢了彼此。
可是如今他们的关系确实有朝那个方向发展的苗头,而他却只能看着它愈演愈烈。
对于杰森,霍伊还是抱着极大的怨恨,他做不到释怀,也不想原谅那个男孩。
还有那条儿子曾经很宠爱的狗,他是抱回来养了,却也在它扯着绳子快速跑的时候,不耐烦地冲它嚷嚷。
他想要找到能够对儿子的死承担责任的人或物,用憎恶来表达对儿子的忠诚及爱,但长久地恨一个人本身就是痛苦的负累,霍伊其实是借着这种方式来惩罚自己。
曾经那么好,如今都是错 由于上面所说的种种分歧,霍伊和蓓卡不止一次地发生激烈的争吵。
霍伊看不懂蓓卡,她为什么能做到那么冷静,每天都有不同的新鲜事可以做,还能跟撞到儿子的人聊天,儿子的离开对她的生活没有造成丝毫的影响。
蓓卡也看不懂霍伊,他为什么要那么情绪,儿子明明已经不在,却还想装成孩子还在那样,要去恨杰森,用这沉重得让人喘不过气的伤痛时刻绑住自己。
一对夫妻失去一个孩子的经历,会深刻影响到两人的感情和婚姻。
如果婚姻里面的双方都没有意识到,并且及时地做出调整,那可能就只有分开。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就有讲到一对夫妻,因为丈夫不小心犯下的一个疏忽,家里三个年幼孩子的生命就都没了。
经过这件事后,这对夫妻离了婚,没有关乎他们双方感情上一点点原因,就单单是没了孩子。
经常围在自己身边,你在他身上倾注无数关心和爱的孩子,骤然间就永远地离开了你,这对所有父母来说,都是一个巨大难以缓解的打击。
而在剧烈伤痛的打击下,往往也会让你整个人改变。
如果蓓卡和霍伊的孩子还在,霍伊应该会觉得蓓卡是一个成熟能干的妻子,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能照顾妥当,对教育孩子也有自己的一套方法。
而蓓卡,她也会觉得霍伊是一个爱孩子、顾家的好父亲,他情感细腻,经常会向她表达爱意。
他和孩子也很亲密,两人就像朋友一样相处。
但这些原本的优点,在他们的孩子离开以后,就全都不一样了。
蓓卡的理智成熟,在这个时候的霍伊眼里成了冷酷无情。
霍伊的温柔细腻,在这个时候的蓓卡眼里成了软弱消沉。
同时,也因为各自应对、表达悲伤的方式不同,出现很多冲突和争吵。
你责怪我好不哀伤残忍地想要抹掉孩子,我也责怪你将我们的生活推向痛苦折磨。
美国著名诗人弗罗斯特在他的一首名为《家丧》的诗里就很清晰地呈现了这点,诗的背景是在一座小农庄的栏杆楼梯上,由失去孩子的农夫和太太相互对话组成。
诗的开头如下: 他由楼梯下看到她,在他看到她之前。
她欲下楼,回身凝眸,惊魂不定。
农夫走进问:“你看到什么?
从上面那里?
——我想知道。
” 妻子拒绝回答,但她很确定他绝对看不到她所见。
因此她让丈夫走上楼梯。
他走到楼梯窗前,发现了她一直在看的东西。
那是他们孩子的坟场。
我们从来没有注意到这些。
但我明白:不是这些石头,而是孩子的坟丘——“不,不,不,不,”她喊道。
农妇下了楼梯,瞪了他一眼,向前门走去。
他感到迷惑,问道:“难道连自己孩子的死都不能提吗?
” “你不能!
”她说,“而且任何人都不能。
” 农夫想要融入她的忧伤,说了下面的话: 但我觉得你有点过分。
究竟你为什么会觉得丧失头一个孩子如此伤心。
你以为他的记忆可以满足—— 他太太不理睬他,任由他哀叹,后来回嘴说他不会说话,没有心肝。
她从窗户上看到他轻松地挖儿子的坟,挖掘完之后,她记得: 你竟坐在那里,鞋上沾着尘土,宝宝新坟的土大谈日常琐事。
你把圆锹靠在墙上,放在门口,因为我看到了。
做妻子的一再强调她绝不会用这样的方式面对自己的哀痛,也不会轻易就把伤痛忘掉。
做丈夫的安慰道,他知道她发泄过会觉得好过一点,他建议该是忘却哀伤的时刻:“你的心已经摆脱它了,为什么又再度揽它入怀?
” 面对伤痛,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方式,也有不同的时长。
但愿在你完成你的哀悼,我结束我的哀伤时,我们还能回到那所装满我们爱的房子,将你我都有的伤痛装进口袋,牵起对方的手一起走。
欢迎关注我的大鱼号:17号电影微信公众号:number17movie
作品看了,绝对佳作!
三大前哨全部提名,很多人说妮可的Oscar提名稳了,可是真的稳了吗?
像我这种满脑子只有妮可的人,越来越觉得现在的局势对于妮可没有任何益处!
小前哨的各大影评人提名人在三大前哨出来前,迫不及待加上妮可的名字,可是三大前哨宣布完毕后,再也见不到妮可的提名了,这是为什么?
我认为,大部分都在对兔子洞的票房持观望态度,并且这票房直接影响到评委是否真认为妮可已经come back了,你说你是以前是票房巨星,得到oscar后成了毒药,那这次要回归,是否连票房也要一起翻身呢?
这是必然的!
所以在越来越接近上映的日子里,影评人的票不给妮可了,上映周末票房出来后,更加是不给妮可了,这样下去,再过一个月的oscar提名名单上还有妮可的名字吗?
我心里是一百万个是啊!!!
可是,却又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首先,题材。
兔子洞讲述了中产阶级夫妇丧子的故事,很平凡的故事,主要是从内心挖掘主人公的遭遇变故后i的感情生活,说实话这样的题材真是一抓一大把啊,要不是妮可基德曼的出演,我是不会看这样的作品的。
(不加不减)其次,妮可。
正是因为有妮可,所以观剧的重点放在了演员的演技上,里面的所有的人的表演都没让人失望。
妮可的表演绝对值得赞赏,这么多年,妮可的演技其实一直没有问题,但是flop这么久的问题就在于剧本,这次的剧本好了,妮可的演技在导演不惜一切手段下展现了360度面部表情和内心情感,妮可每一个微小的面部表情,都被导演抓住了,我们看到了一个有神韵的角色,一个活生生的角色,一个悲伤到无以复加的角色!
这是真正让观众看出妮可演技的角色,这一点就比较讨巧了,因为这次的演技非常直观!
(妮可是不是心想,我以前演的也不差,只不过是观众看不到内心去,算了,这次演的直观点,你们的智商不够欣赏我的内涵。。。
)(妮可的表演为其加分)再次,搭档。
没有一个是有号召力的,但是哪一个都是实力派演技高手,这让我看到了妮可作为制片人的眼光,她不喜欢能够以一敌百的偶像明星,只需要适合这个角色,愿意为角色付出的演员。
韦斯特确实是老戏骨,观看的时候,确实有感觉到韦斯特在角色把握上巧妙,那双满是戏的眼睛,一看就知道要表达什么。
在与妮可对戏的时候,也是让人对那表演大家赞赏,一个过来的母亲,在女儿面前那种关爱,训斥,提点,难怪有人说和妮可对戏时,压盖了妮可的锋芒,我觉得,戏就应该这么演,韦斯特的角色要能压住妮可角色的锋芒,毕竟是当你妈的,老子还是要比你强的!
搭档绝对是给兔子洞加分。
再再次,地位。
毕竟没有生长在美国,不知道妮可地位有多高,可是我觉得,妮可始终是受欢迎的,今天看了2010年好莱坞最伟大的影星,妮可当选其中,这不难看出,业内人士对妮可的高度认同。
在gossip网站上,也总能看到妮可的新闻点击靠前,虽不乏贬低,但是关注度是要认可的。
国际上来说更加如此了,说道妮可基德曼,谁不说是大名鼎鼎啊,一个女人靠着自己的美丽、头脑走上了属于自己的星光大道,在好莱坞这种级别的人还是屈指可数的。
所以在兔子洞刚刚出来的时候,媒体就预测了,妮可能够成为今年oscar的竞争者之一!
因为她是妮可,只要妮可能够奉献一部让人们觉得优秀的作品,你就必须考虑她!
没错,因为妮可的名字始终是一个很深刻的定义。
(这项必须加分)最后,票房。
对于妮可来说,目前最需要克服的就是观众对于妮可票房号召力的期待后的失望。
观众对妮可的期待太高,但是去看你可的戏的人不多,这种现象非常奇怪。
大部分的都认为妮可如果没有高票房,就是毒药了,其实,好莱坞还有更多没人鸟的演员,可是妮可是妮可,国际巨星啊,曾经的好莱坞最红的女明星啊,如今的票房如此惨淡,对得住这些期待的人么?
所以不管你出的什么片子,我最看重的除了演技就是 你的票房,这是商业好莱坞最需要的!
可是妮可给不了,她的长相没那么讨喜,选择的剧本更没那么大众,偶尔的商业片,更是在剧本惨不忍睹的情况下拖累的票房一落千丈。
(这个对于提名绝对是减分的)所以说,在前四项加分的情况下,最后一项减分。
虽说只有一项减分,但是这个分值到底有多大呢???
大部分人对妮可的票房号召力期望太高,一个百来万惨不忍睹的数字是绝对无法容忍的,这样,票房一差劲,满脑子的郁闷就发泄在妮可身上!
就算前面再好,也一盆水灭的干干净净!
作为粉丝,现在只能祈求,学院的可人儿不要太介意票房的高低,这部这样题材的电影,首先档期上就不可能取得好成绩,你说,谁大过年的跑去看死了儿子的电影啊,纯粹找抽不是希望广大会员能够释怀,妮可演得好就给点肯定把!
其次,片子确实不错,演的也非常入流,证明了妮可基德曼仍旧是响当当的演技派高手,值得嘉奖啊!
最后,看在妮可flop这么多年的份上,并且始终坚韧不拔的节拍各类电影的份上,给受怨多时的妮可粉丝一点安慰吧!
整个影片里女主角哭的最惨的一幕不在丈夫怀里,不在母亲身边,不在妹妹肩膀,甚至不在自己家里而在陌生社区,看着幼子车祸肇事者参加高中毕业晚会虽然她努力表示不想让这个未成年人有心理负担每次他道歉,她仿佛更觉得愧疚只是看到自己的家庭支离破碎后,对方依然继续生活,继续笑,继续快乐,继续探索世界的各种表情而她,以及她的家人,仿佛只能定格在悲伤中儿子车祸去世后她和丈夫豪伊参加互助小组,听其他的父母倾诉对自己孩子的怀念,如何安抚自己的情绪,如何准备接下来的生活有一次她实在听不下去,中途断然离场,后来豪伊在餐厅对她说“那是属于那对父母的时间,我们要尊重。
”其实,何止她,很多人都对别人的故事没兴趣,只顾着自己说对别人的话题丧失兴趣,是开始自我中心的第一要素但真正轮到她聊自己,她却是几近沉默的但凡能够拿出来聊的伤,还是可以疗的伤正如那些说出口的委屈,其实都不算真正的委屈一般
生活中的意外遭遇也许就是这样,谁都没有错,贝卡和她丈夫没错,撞死他们孩子的肇事者没错,就连那条导致孩子车祸的狗都一样没错。
可生活就此变了个样,充满了矛盾,渐渐地不可调和,甚至难有性生活。
诚实是相互的,理解是相互的,宽慰也是相互的,但一切看似都无效,失去的再也回不来,最终谁也安慰不了谁,幸福难以复原。
这是贝卡和丈夫失去儿子八个月中的生活状态。
但奇妙的是,夫妻俩为了摆脱痛苦所做的努力,以及选择的方式。
起初是摆脱房子、狗、儿子玩过的玩具这些象征物,试图把记忆切割开来,但这也许是最愚蠢的方法。
此后夫妻二人又尝试摆脱彼此,贝卡找到了当初那个肇事男孩,丈夫找到互助社一位有着相似遭遇的亚裔女士,还抽起了大麻。
可他们究竟想从外部得到什么呢?
难道贝卡仅仅是想从肇事男孩口中不止一次听到道歉的声音?
抑或从他那儿获得更多有关平行宇宙的知识,以供她幻想,当下的自己仅仅是众多宇宙中众多自己的一个悲剧版本?
而丈夫难道是想从婚外得到一段新的恋情?
其实都不是,这些也远远不够,最终他们发现,在丧子之痛面前,几乎没有什么力量能够慰藉心灵,揣着象征物而活,如同守着兔子洞,毫无希望。
总有一句潜台词萦绕耳边:“我们已经失去了孩子,难道还要失去彼此吗?
”他们必须面对现实,哪怕周遭的现实试图在他们眼前规避痛点,营造祥和,他们也必须创造条件去面对,让伤口血淋淋暴露在外,这样才能真正愈合。
影片给人心辟出广阔的原野,以使太阳能毫无遮挡地从地平线上不容置疑地升起,影片还为生活提供了更多可能的解决方案,告诉人们,一切有效的治愈过程也许都是简单直接甚至粗暴的,只有逃避是死路,但寻找它的路径却也是无比曲折漫长的,所需要的耐心,有时恰恰又像极了守兔子洞。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这是一部给我惊喜的电影,也是对妮可最满意的作品。
之前看了故事简介并没有抱以很大的期望但看完以后却从心底被震撼。
这次妮可选剧本选得很好。
很适合她。
妮可不适合演剧情太波折的电影,她适合这种看似平淡但张力暗涌的角色,妮可擅长的其实是内心戏,用眼角眉梢诠释角色的性格。
总觉得,这一部作品高于了获得奥斯卡的《时时刻刻》(其实一直觉得这部不是很优秀),甚至接近了《不惜一切》,这一部一直被我视为她的巅峰作品。
所以,妮可如果凭借《兔子洞》获得金球奖、奥斯卡最佳女主角,都不会是意料之外。
再来说说电影。
印象最深的几个桥段:一、女主和母亲的争执。
那种无法控制的敏感、偏激,一直故作正常的她失去儿子的痛,终于在母亲不停提及自己逝去的儿子时爆发。
那种逞强,不需要安慰,不需要施舍。
二、插叙那段眼睁睁看着儿子出车祸的慢镜头特写。
有了孩子以后的妮可似乎更能体会母亲的角色,那张惊恐、痛心的特写,让人撕心裂肺。
三、和男主各自经历一段艰难的心理蜕变以后,试着回到原来的生活。
在PARTY散去后2人呆滞地坐着,紧握着双手。
导演这一安排无疑是意味深长,我个人愿意将它理解为夫妻两刚开始选择面对时的那份无所适从。
其实,简单说来,这是一个失去爱子后的一对父母的故事。
一对悲痛、极端,甚至可以说有轻微心理扭曲的夫妻。
但它传达出来的信念却是:有些坎,我们只能选择面对。
走过来,那些痛就会躲在心底,它一直都在,也许有时候会不小心触碰到,但也许某一天会突然发现,不再为它的存在而悲伤。
它成为了一种经历,一种象征,就像刺青。
痛,明亮,厚重。
好了,漫无边际罗嗦一大堆。
最后祝愿妮可凭借《兔子洞》拿下金球奖,拿下所有风向标,直杀奥斯卡!
丧子之痛 平行空间
平行宇宙的意思是 当我痛苦的时候 在某处也许有一个其他版本的我正在享受生活
三星半。题材属于真实地沉痛型,基调拖沓萎靡,片中除了怀孕的妹妹,人人都有打不开的心结,但是不得不面对生活再继续。这种氛围带给人胃绞痛、肠炎一般的扭曲感。妮可和艾伦演绎的夫妻,细腻情真得令人头皮发麻。青少年的线索和妮可的画是压抑片中仅有的换气口。开得很漂亮,但仍旧难以弥补绞痛创伤。
我把这种片叫做“演员很想翻身片”,完全就是妮可基德曼为了扫去过往几年的晦气而拍的,一切都是淡出鸟来,也不会给人的情绪带来任何细微的波动。不得不说化淡妆的基德曼看起来顺眼了不是一星半点,演戏神马的虽然讨厌的影子还在不过比以前是好了太多。但是还是2星,嘿嘿嘿嘿。
看的出来竭力在打破舞台剧改编的种种桎梏,但仍然没有作用。
有时我们不需要安慰,不需要同情,需要的只是时间来学会接受生活里的种种悲伤
像是一部女导演作品,非常细腻
会有一个快乐的我,在另外的世界,快乐地活着。
妮可的脸上终于有表情了
我觉得妮可是戏霸
茶几片...
整体不错 妮可很美 苦闷延绵 却无高潮
没啥意思。擦
不是拍生活悲剧的都可以用细腻来冠称
片子挺压抑的,不过很感人。
放手吧姐……
无数个平行宇宙中,有无数个你存在着。有的快乐,有些悲伤,各自生活。当你失去了最重要的东西,成为了那个不快乐的版本时,想想别的宇宙,有一个快乐的你,在那里依然纯真,幸福,一无所缺。
妮可的表演很棒,艾伦也是。我觉得结尾应该收得再平淡一点。
越来越感觉美国人太脆弱太敏感了,不至于小孩死了这么久还是像刚死一样,然后大家还在互相责怪折磨,多年都不做爱,没什么意思,比较做作
能够承受失去孩子的父母是勇敢的。。。不能因为失去挚爱而失去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