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莎妈妈
Ma' Rosa,罗刹妈妈(港),私法拘留(台),我的玫瑰,罗萨母亲,抢救萝莎妈妈
导演:布里兰特·曼多萨
主演:贾克琳·乔斯,胡里奥·迪亚兹,拜伦·盖斯勒,乔马利·安杰利斯,尼尔·瑞恩·塞斯,梅赛德丝·卡布莱,安迪·艾根曼,马克·安东尼·费尔南德斯,费利克斯·罗科
类型:电影地区:菲律宾语言:菲律宾语,他加禄语年份:2016
简介:罗莎妈妈有4个孩子。她在菲律宾首都马尼拉一处破旧的居民区经营者一家小杂货店。为了维持生计,罗莎和他的丈夫Nester开始倒卖麻醉针剂。一天,他们被警方逮捕。罗莎和她的孩子们愿意做任何事以从腐败的警察手中换取自由。详细 >
太难了,生活不易,支离破碎。
手持加上相对狭窄的空间加剧了影片的禁闭感,如一场明知道无休止却仍坚持前行的旅行,喘不过气
历史将证明,曼多萨是位伟大的导演。
菲律宾影展。连看两部曼多萨,虽然头昏脑胀,但非常触动,有很多对应的情节,比如抱着电视机,比如最后的晚餐画报,比如对话时的重复(诉求的困难通过无奈的情绪抹平),在人道的秩序被金钱的规则渗透时,筹钱反而成为重建情感/体恤的行动。在警局象征的强权场所,镜头反复走着从前门到后门的路,但配乐却泾渭分明地区分开肉食者与猎物,昏黄油腻的灯光下,一家人的衣服与面容渐渐融合在一起,而最具爆发力的场景无疑是罗莎两次望向路人家庭,透过她的泪眼,导演完成了对“穷而走险”的批判:天伦之乐,只在观看的他人身上圆满。
切开一角窥探菲律宾社会现实,除此之外并没有值得称赞的地方,无论是单薄的剧作,破碎的剪辑,都让人难以忍受。如果长镜头+关照社会现实就能打高分的话,那大家都去拍纪录片好了。
“警察毒品黑社会,穷街陋巷晃镜头”(戏仿自对艺术电影的调侃),一天一夜叙事也和罗马尼亚电影新浪潮差不离,第三世界国家世纪初那批青年导演的现实主义题材在空间呈现、主题表达、视听风格相似地过分。菲国这几年拿来放的片子总给人种看了不想去那旅游的感觉,这种形象输出策略也是奇特。
整个剧情简单,就发生在短短一晚上,警察的意外到来促成了这部电影,生活在底层的人应该是能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的,况且她还是卖毒品的,进了警局有些太被动了。开头就铺垫罗莎妈妈要硬币不要糖,结果出来又坐出租车,我迷惑了,出租车不愿意开到小巷子里也属正常现象。电影以罗莎妈妈为标题,我一直期待她有什么不一样的故事,结果什么都没有,就最后一段出警局长长的背影,当了手机之后吃串的眼泪,我完全认为这是一段没意思的长镜头。
B+:导演过于写实的风格,一方面带来强烈的观影冲击,但同时也使得观众丧失了继续深挖主题的可能,降低了剧本的厚度。菲律宾阿姨最后几分钟的表演可以用“爆裂”来形容,戛纳影后拿的实至名归。
在杜特尔特的禁毒风潮下,曼多萨反而将毒贩和警察的角色进行反转,导演的意图也立体了起来,不解决贫困就想根治毒品?不解决公权腐败就想根治毒品?潮湿混杂的黑夜,如食物链般勾结的人物,每个人都身处其中无法摆脱枷锁,难忘最后罗莎的眼泪,平凡的幸福仿佛触手可及,但竟又是如此之难
7/10
底层的世界展现的很好,立意也非常明确,但可惜的是作为一部以人名为片名的电影,完全体会不到人物,没有角色也就难以共情。另外全程手持临场感真的很好,但看完晕乎乎的。。。
7.0。曼多薩的手持更偏向脫去工業外衣的紀實本質。由此產生的暈眩感配合熱帶永遠潮濕的水氣和泥濘的街道,還原了《羅馬》和《寄生蟲》都難以比擬的真實可信程度。只是曼多薩在劇作上疏於安排節奏變化,使得觀看慾望極速遞減。
不错
看到这样凌厉的现实主义只有默默鼓掌的份。不解决XX就想禁毒?不解决XX就想反腐?
剧情很平淡 就是按照时间顺序发展父母因贩毒被捕 儿女在一夜之间 四处奔走用各种方式筹钱 以满足腐败警察的要价影片表现了毒品和底层人民的生活腐败和混乱的社会现状简单 却也犀利 不加一点粉饰/但是影片 还是没有什么特别吸引人的点吧
很有深意的片子
蔓延无边的黑夜,预排演加新闻纪录手法,事无巨细地描绘了一幅菲律宾下层生活风貌;在惶惑中任人摆布,在琐碎中持续绝望;但前后两部分影像风格有些分离,主视角切换也欠雕琢,大量的配乐侵蚀了真实
曼多萨对着《索尔之子》就是一句,我是你罗莎妈妈。
3.5开头挺好后来不知怎么就跑偏了
#资料馆# 手持摄影、画面黑暗,有点太无章法;不过对底层的刻画直击人心;这种无力、无奈令人窒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