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etflix. 没想到这么喜欢,但是我确实挺喜欢。无数的人物特写镜头,还有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慢一拍”,用表情和对话还有大量的观众感受来渲染剧中人物的情绪,加上好看的构图,美丽的景色,空间设计,配色,和几个冷不丁的哭笑不得,公鸡,杏子果皮amardeen,叙利亚香料Sumac,琴,切尔西足球之梦,"I Used to" ..鲜少几个觉得可以拍十个小时那种的耐看型电影。推荐
之前看过一段video essay,讲两位安德森的相似性,这部电影视觉上就是两人的最小公倍数。Andersson(人物机械的动作表情,室内景深调度)和Anderson(大头贴式特写,横摇和中线对称构图)的融合,加上Channel4式剧情里的odd people。所有的似曾相识在结尾消解,画幅骤变让人一下子起鸡皮疙瘩,打光像梦一样温暖。由笑到哭的情绪变化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一次观影体验。/还有比两个黑人难民在苏格兰争辩老友记双R恋“We were on a break”更怪异的事吗?
人物状态和诙谐风格还不错
冷峻又充满热情
构图与色彩太美,苔原景色的又一分支。难民自强的一面
断不了的过去,看不清的未来,超市里不可以讲种族歧视的话,岛上刮起阴冷的风,尸体掩埋在皑皑白雪下,叙利亚传来的琴声,那不是圣战的战歌
就那么几个场景
年度惊喜!剧本、摄影、表演都很棒。从一个相对轻松的视角讲一个沉重的题材。前半段喜剧部分很精彩,后半段的悲情也很动人。剧本前后呼应的细节很多,完成度非常高。摄影太加分了,构图很美。最后,这个阿富汗Freddie Mercury实在太好笑了!!
男主与哥哥交谈后,重新弹起了乌德琴,在琴声中解开了心结,达到了和解,漆树粉这个细节也蛮戳人的,虽然同为难民,但也会尽量给予温暖,另外画面是真的美
乌德琴再也不是原来的声音,但你还是得弹,就像在苏格兰的你再也不是原来的Omar,但你还是得凑合地活下去。难民生活众生相,或被遣返,或孤独死去,或乐观等待,或放弃自我,但他们都是Freddie jurnior,冷风吹过时都只能无奈受着 /3.5
3.5 这不到两小时的时间难熬吗?他们等的时间更长更难熬(不是欢迎难民的意思,希望谁引起的后果谁来负责
好看,尤其是摄影大多以对称构图作为视觉呈现,画框比例同时以演出作为分界,从前大多数的4:3到结尾的宽荧幕,可以理解为是人物内心由闭塞到释怀的象征(个人感觉4:3的比例使用对称构图更好看且更精致一些),到结局男主还是一直走在路上,一直处于边缘状态
音乐难民,卡通化Wes Anderson式的人物。
Netflix. 没想到这么喜欢,但是我确实挺喜欢。无数的人物特写镜头,还有角色与角色之间的“慢一拍”,用表情和对话还有大量的观众感受来渲染剧中人物的情绪,加上好看的构图,美丽的景色,空间设计,配色,和几个冷不丁的哭笑不得,公鸡,杏子果皮amardeen,叙利亚香料Sumac,琴,切尔西足球之梦,"I Used to" ..鲜少几个觉得可以拍十个小时那种的耐看型电影。推荐
3星半,译为边缘不如待定,运镜用光构图极美。
又是这种惺惺作态的新人新作。
感觉难民题材已经多到很难突围的感觉,但不是说这个题材就不再有内容或重要。这一部从“状态”出发,利用环境和风景制造出各种人在边缘的感受,延伸出的心情和感触也毫不逊色。
用极端形式化的镜头语言讲述了一个有些悲情气息的现实主义的故事,还蛮有趣的。摄影极美。讲课的几场戏尤为出彩,剧本很工整,前面的情节都在后面扣上了,只是后面变成宽银幕有点难受了。但总体来说可看性很高。
之前看过一段video essay,讲两位安德森的相似性,这部电影视觉上就是两人的最小公倍数。Andersson(人物机械的动作表情,室内景深调度)和Anderson(大头贴式特写,横摇和中线对称构图)的融合,加上Channel4式剧情里的odd people。所有的似曾相识在结尾消解,画幅骤变让人一下子起鸡皮疙瘩,打光像梦一样温暖。由笑到哭的情绪变化是今年最令人难忘的一次观影体验。/还有比两个黑人难民在苏格兰争辩老友记双R恋“We were on a break”更怪异的事吗?
回不去的故乡,无处可去的放逐之地,所有都弥漫着十足匠气
这种题材容易处在边缘状态,拍的好是人文,拍不好是消费
看25分钟看不下去了,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