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只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
节奏慢,又太显得平淡,甚至看莉莉奶奶安安静静的吃完一碗面。
但又是很真实的生活。
当看到了荧幕上的那个老太太,让我想到了已经离开了的亲人们。
面对生死,内心豁达,过好每一天,就是最酷的老太太。
让我最感动的是,莉莉奶奶不让女儿照顾自己的理由。
都说母爱伟大,但又有几个能做到这么无私,甚至大多数人的思维还都是“养儿防老”。
其实家人之间不必说我爱你,但这句“我爱你”着实催泪。
一个失去了亲人的少年,参与了一段癌症晚期奶奶的人生。
一个应该会更懂得人生,更懂得珍惜,一个走得少了些许遗憾。
有评论说,《生生》是继《送你一朵小红花》后的又一部探讨生命和离别的影片,没看过《小红花》无从比较,但这种以平实的角度来展现离别态度的题材,我真的很喜欢,哭了全场,头疼缺氧,连带第二天双眼皮离家出走。
曾经读过一本书叫《最好的告别》,书里的很多内容已经不记得了,只是对临终关怀印象深刻,那时候边看书边想,如果自己到了人生的末尾,不得不跟世界告别的时候,希望以什么样的姿态过完最后的时光呢,是选择医院治疗,与病魔抗争下去,还是选择尽量减少痛苦地快活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呢?
至今我也想不明白,因为这个选择很难,只要世界上还有让自己眷恋的人或者事,就一定会想能不能继续活下去,是不是还有机会好起来……所以我很佩服莉莉奶奶的选择,很佩服她放弃治疗在生命的最后活的精彩的勇气。
作为独生子女,尤其是离家在外,看到这种故事的时候总会特别难过,我会想应该如何处理父母老去与自己生活的纠结问题,但从来都是无解,或许真的到了需要面对这个难题的时候,必定会做出当下最恰当的选择。
说回电影,最喜欢的情节的是奶奶在书店里等待会不会有人借走她放在书架上的漫画,她说店员早就知道了,这个世界上会有人一起帮你维系一些可爱的小心思和小愿望,这样的感觉真好。
面对生死,很多人都是歇斯底里的,是情感剧烈的,但在《生生》这部电影中,一切都显得平和而温情,仿佛离开人世只是一次普通的远行,离开的人交代好了一切准备好了放下,留下的人也不要让自己困在痛苦中,要珍惜眼前人,要继续发现幸福。
一部关于母亲与孩子之间最真实的情感羁绊的片子。
前半部分慢节奏,仿佛零零碎碎没有重点,但其实都是为了后面情感的溃堤做好了铺垫。
我是个泪点很高的人,但是片中后半段几度忍不住洒泪。
女主角老戏骨,各种处理都恰到好处,小男主角和两位女配也都很自然,整体氛围很舒服很自在很真实。
看完之后,忍不住给妈妈打了个电话,没什么要说的事,闲扯两句也很窝心。
感谢不散观影团的超前观影,给不散比心~
生活富裕了我们色彩,让我们领略着美好瞬间,我们的生命只有一次,但我们如能正确地运用它,一次足矣。
看过这部影片给我感受挺深,亲情,友情,爱情,都得以体现。
情感的主线我认为有三条,母亲对于儿子的无私付出,这即使爱情又是亲情,儿子对于哥哥的情感,体现了亲情,手足情,而老人和孩子,更多的是忘年交的友情。
故事的元素朴实,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会让人稍有潸然泪下,为人物角色而感动。
鲍起静作为老戏骨,实力担当,她的作品塑造了众多印象派角色,此次角色身患癌症,面对病魔,她笑然应对,可见对于这个角色的拿捏很到位!都说人生何其短暂,如流星之于夜空;生命何其卑微,如尘埃之于苍穹。
而我们又何其短视,如盲人之黑天摸象。
总以为今天很长,明天就是永远,对时间要珍爱,对生命要敬畏,我们才能找回本真的自己。
生生这个男孩和老人莉莉的感情线,会像是一场漂泊的漫旅,遇见了谁都是一个美丽的意外。
彼此间珍惜着每一个可以称做朋友的人,因为那是可以让漂泊的心驻足的地方。
整部影片,感情丰富,人物情感流露的表达很到位,不防去影院看看,最后愿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有不一样的精彩。
前言:我写的影评不算好影评,我只是觉得每一个认真演戏、全力以赴的好演员都值得一篇好影评。
正文:《生生》吸引我的并非情节,它情节简单、低调简朴,看起来也很难拥有像商业电影那样的高票房,但《生生》却铺就了一方小型的专属舞台,令一名影后再一次得以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精湛绝伦的演技——也让我们有幸再一次,欣赏到金像奖影后鲍起静那炉火纯青、于无声处听惊雷的表演。
我最初认识鲍起静,是通过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这部电影令人赞叹,堪称俗世安魂曲。
每次我看过它,内心总感到平静又温暖。
《日与夜》成功之处,在于它没有任何的说教和煽情,而是把很多人生起落与五味杂陈,跟那些细碎真挚的生活日常细细密密缝合在了一起,整部电影自然、坦诚又满溢着生之热爱。
鲍起静在其中饰演在超市打零工的贵姐,她幼年失学,早早出来打工,用自己菲薄的工资供养了三个弟弟读书成人。
后来她失去了丈夫,只身抚养了儿子。
在贵姐身上,丝毫看不出对生活的抱怨和愤懑,她日日勤俭持家、烹饪着简单可口的饭菜,忙里忙外,以轻松无谓的心态,抵御了命运的无常起伏。
爱出爱返,贵姐帮助过的亲人和邻里,也在以不同的方式回馈着她的温情和照看。
在香港这个繁华大都市,有清贫家庭偏安一隅,中式传统深厚的人情交往在其中流转。
鲍起静的表演朴素真实,跟这个简单平凡却心志淡泊善良的女性完美贴合,这种充满生活气息和生活阅历的气质,令电影拥有了平凡而久远的滋味。
鲍起静可以演绎平凡女工,也可以演绎《月满轩尼诗》中泼辣艳丽、斤斤计较的老板娘,身为一个演员,她的演技和阅历随着时光的推移而日渐醇熟。
时间对于一个有悟性有觉察心的演员来说,真的是好事,让她真正能了解生活,观察到各种各样的人生,觉察人生本质上的滋味和道理,进而把握住和演绎好每一个角色。
她震撼到我的第二部电影,就是恐怖片《僵尸》。
鲍起静在其中饰演的梅姨,与自己的丈夫冬叔在廉租房相依为命。
但冬叔被坏人设计,失足跌落楼梯惨死。
梅姨无法接受丈夫死去,听从了术士阿九的蛊惑,将丈夫制成僵尸,以期待丈夫能起死回生。
在他们清贫孤独的老年生活中,彼此的爱成为了梅姨生活的支撑和慰藉。
丈夫猝逝,对于梅姨的打击可想而知。
在丈夫跌落楼梯、扭断脖子的那一刻,梅姨从沉睡中惊醒,她惊栗着直望向前方,预感大事不妙。
在制作丈夫成为僵尸的过程中,梅姨备受痛苦和煎熬,脸上的老年斑凸显,她对着僵死的丈夫哭诉自己的孤独和恐惧。
但丈夫没有复活,而是变成了坏人借尸还魂的工具,她含着热泪走向丈夫,与他同归于尽。
贫苦老人的孤寂和无助,底层生活的无望,痛苦和恐惧穿透了银幕。
梅姨是个善良的人,却连遭不幸。
在廉租房那栋贫苦而空寂的生活空间里,人和鬼都在拼命挣扎、强撑度日。
他们都是社会的弃子,亲情成为了他们活下去的唯一支撑。
《僵尸》在讲述一个僵尸复活、危害人间的恐怖故事的同时,直击人心深处,那黑色的脆弱和孤绝。
《生生》里的鲍起静,饰演了一个倔强的母亲莉莉奶奶。
她独立生活,虽然年逾花甲,但依然开着自己的出租车过活,直到癌症击倒了她。
在病倒进入病房抢救的那一刻,鲍起静奉献了炸裂级的表演:她拼命要自己坐起来,女儿忍不住发脾气,说她太自私。
她才说她不想让女儿受累,她好怕死。
鲍起静真实而生动地演绎了一个热爱生活独立女性,逐渐被衰老和绝症征服的残酷过程,她在面对死亡时复杂悲怆的状态。
就在疾病拉着她往末路上走时,她依然爱着自己的女儿、依然热爱着生活。
纵观鲍起静饰演过的角色,出彩的大都是市井里的平民女性。
有些故事甚至没有激烈的矛盾,仅仅只是平凡如水的生活,即便这样,鲍起静也能演绎出角色的魅力、诠释生活平淡中的真味,堪称平民影后。
有时我想,最精彩的戏剧,大概就是生活本身吧,最精彩的角色大概就是真我本色(原创影评,首发豆瓣,署名党阿飞)
风格像极了杨德昌的《一一》,很生活、很细腻、很真实。
不同于《一一》对生活本真的讨论,《生生》展开的是生命本真的探索,也就是影片开头女儿对妈妈在电话里所提出的更具象化的质问:复诊和跳舞,哪个更重要?
其实这个问题我曾不止一次地自问过,如果将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要不要耗尽家财去治病;如果不治病,自己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
在千百次的自我盘问后得出的结论,其实与电影里鲍起静饰演的奶奶并无二致。
莉莉奶奶,明知了自己的死期,却誓要“活过100天”;每天的时间不是学跳舞就是开出租车,还追了下潮流玩儿起了直播,甚至还把自己画的漫画塞到书架上偷偷躲在一旁看会不会有人来借阅。
相信在大多数人眼里,这些都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儿。
可正是奶奶这样洒脱地活着,她的故事才会出现在更多的漫画绘本里,才会有更多的人期待看到她是怎样在最后的日子里精彩地生活,才会在未来的日子里为那些绝症之人的生活助燃起新的勇气、希望和信心。
从电影本身来说,《生生》其实特别不像一部故事片,反而更贴近讲述故事的纪录影像,就像那时的《四个春天》。
不同的是,《四个春天》教会给观众的是接受故人的离去并把思念留在心底;而《生生》则是用自己南洋独有的温柔,教会观众把握时间、好好再见。
死亡不是生命的终点,遗忘才是。
《生生》便是对这句话最温柔也最完美的注解。
另外该说不说,鲍起静的表演依旧还是好到忍不住想再给她一座金像奖的小金人,因为在我看来奶奶这个角色表演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分寸感不能多也不能少:多一寸就会显得夸张矫情;少一分就会情感失真。
但鲍姐的表演是真诚的;是没有表演痕迹的;是细腻温润的,所以才会打动观众,就连癌症晚期病人的脸上没有病气这一瑕疵也可以忽略不计(或者看作是奶奶化了妆的乐观心态也未可知)。
影片在文本上虽有瑕疵,视听影像上也略显“毛糙”了些,但总的来说算是一部有诚意的作品。
通过一部作品透视另一种不一样的人生活法儿,总比单纯享受视听快感更有意义。
作为一个80后看完很有感触。
鲍起静饰演的开朗、豁达、幽默的母亲特别像自己的母亲。
50年代出生的那一辈父母即将迈入70岁了,他们就是自强自立的一辈,生怕给子女添麻烦。
子女有点小成就,他们嘴上不说,自豪都藏在心里。
片中的母亲想平常有趣地度过每一天,没有面对死亡的各种夸张的情绪,内心的恐惧随着病情的恶化不经意地流露。
通过直播和网友聊天,一天一天过得也挺开心,捡到只狗狗就是个伴儿,让小男孩录下给女儿的话,也不打电话耽误女儿工作,让女儿不要搬过来照顾她。
女儿担心焦虑母亲,母亲却归咎于自己自私,母女之间的矛盾都是因为双方的爱。
看完觉得作为女儿应该更加懂得换位思考。
影片叙述自然,细腻,母亲穿亮色衣服的设计细节令影片色调并不灰暗。
生生 (2017)6.92017 / 中国台湾 / 剧情 / 安邦 / 鲍起静 吴至璿
电影的首映时间放在清明假期就很应景…节奏很慢,但是每一幕都挺有回味感的,毫不觉得冗长。
鲍起静等一众演员的演技给力,很好地表现了故事情节,各种细节也很细腻真实,连肯德基的广告植入都显得自然亲切。
没什么地方玩但又不想回家的小朋友,确实是会在肯德基、麦当劳这种地方待着消磨时光,想到了我小时候也曾在这样的地方和同学一起放学后写作业,等家长来接。
又比如说奶奶吃饭时总是把肉剪成小块,最后泡点热水把饭菜泡烂,也很符合体力虚弱的老年人生活习惯。
我的婆婆吃饭时也喜欢用汤(或者没有汤就将就着用热水)把饭泡烂了吃,小孩子牙口不好,所以我小时候也喜欢跟婆婆一样吃这种泡饭。
其实长大后是吃不惯这种味道了,这个细节让我觉得导演编剧们想得真周到。
讲得好的故事,大概就是这样勾起观众的认同感,不知不觉中观众就被带入到情节中。
电影开头是奶奶去世后的情景,镜头目送着那辆黄色的出租车被拖走,搬家前的有中介过来,自然话题谈到了去世的奶奶,后面开始打出电影标题,“生生”,开始从头叙述。
先揭晓死亡的结局,再看到奶奶乐观精彩的生活;先看到屋子最终破败荒凉的样子,再看到曾经温馨满满的家庭布置,于是看到有趣搞笑之处,也伴着些许苍凉的感觉。
想看这部剧源于我的观念和奶奶相同,如果死亡预计将近而无法避免,即使再先进的医疗技术也无法延长多少寿命时,不如回家过得自在一点,有尊严地死去。
虽然肺癌晚期的奶奶在家也会有呕吐、咯血、疼痛,但是止痛等姑息治疗使得这个过程并不比在医院更痛苦。
而且如果长期拖着子女、伴侣来把屎把尿地照顾自己,被病痛折磨得丧失了为人的尊严,即使面对的是亲人也会很有愧疚和耻辱感。
我爸妈有时也会开玩笑说“有命吃饭,没命滚蛋”(往往发生在劝我爸不要喝酒的时候),然后就另外一个人开玩笑地反驳“真到没命的时候你就想活,不想滚蛋了”。
我一直觉得活到一定岁数,就会看开点、对世间的牵挂少了,当死亡来召唤的时候就更容易接受这个必将到来的结局,不做不必要的治疗(当然如果预后好的病还是应该积极治疗的)。
所谓“喜丧”,我觉得是生前有质量地活着,对家庭、对社会有所助益,病痛来临时也不要“久病床前”考验“孝子”,只是临终时有机会和自己在乎的都见上一面,让子女也完成尽孝的心愿,就够了。
有活到如此岁数的境遇和勇气,死亡似乎也可以是“喜”,而不那么悲。
但是莉莉奶奶在病床上和女儿表露自己内心想法的那场戏,她也抱着女儿哭“我好怕”,梦到“我已经死了”,让我觉得原来她也不是那么勇敢的。
自己的心意并不是完全由自己掌控啊,虽然希望能精彩地活过一百天,但是想到死亡可以来得那么突然,完全没有预料,自己对此毫无控制和抵抗能力,还是会很恐怖吧。
心里决定的应然,和实然还是有差异的,让我体会到死前真实的想法。
希望死前,能得到在意的人的理解、支持,让我有勇气面对。
还有奶奶向女儿表达一直没机会表达的歉疚:没有让女儿学喜欢的专业,而是逼她学管理。
女儿也选择和解:学管理正好遇到***(大学时的恋人)。
奶奶迫不及待追问“他现在呢?
”,女儿淡淡说句“小孩都上国小了”。
和奶奶对女儿的期盼相映:希望女儿能通过婚姻和另一个人相互扶持地生活,生不生小孩倒是另一种经历(不是必须要选择生育)。
由电影想到令年轻人头疼的“催婚”,也是父母的美好期盼啊,希望有一天自己不在了,还有一个人在意、照顾自己的子女。
我觉得这类电影评分应该更高一点,电影用很平淡的故事和镜头去讲一生的意义。
失去哥哥的弟弟没有妈妈的陪伴,不知道人生的意义,不知道什么是死亡;跟女儿不是很亲密的癌症妈妈,没想到结尾才表明并非亲母女。
两个年龄差那么大的人,相互陪伴,一起寻找人生的意义,通过生生的关心帮助,阿姨更加了解到活着的意义。
面对死亡,最伤心的人就是身边的亲人。
看着身边的人离去,总是会有磨灭不掉的人伤痛。
如何面对伤口,或者说如何能 让自己伤得轻一点?
爱之深,痛之切。
鲍起静演得太好了,这位老奶奶让人心疼,让人落泪,让人唏嘘,让人感动。
在平凡的世界中,做一个平凡的人,总是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给人带来什么发人深省的意义。
也许我们不能预计未来,但是可以珍惜当下,好好陪家人,精彩地过好每一天!
浮躁的自己已难以沉浸这种温情慢慢
210330@中影嘉华 母女戏不错,母子戏略生硬
剧情编排得有些矫情和粗糙,一般吧!
一部平庸的文艺电影,观影差点睡着。整部影片的剧情逻辑生硬硬砌,背景交代不清楚,一味煽情却无法共情。采用双线叙事,却两头不到岸,主角生生这条线,没有交代哥哥的死亡,父亲缺席也是略去,导致观众情感没有共鸣,无法产生共情。鲍起静扮演的莉莉和生生的自来熟也是莫名其妙,在忘年交过程中,莉莉委托帮忙录给女儿的内心话既不符合人物逻辑又不符合常理,一个自立自强的老奶奶居然委托一个陌生小孩帮忙录内心话,自己架起手机就可以录、影片也可以设置定期上传或者放在家里显眼地方;在陌生初识的小朋友面前袒露心声,不符合常情。鲍起静莉莉这条线由起初表达的积极乐观面对人生,到后半段讲述不想女儿遭遇在身边送其离开的痛苦,讲的是逃避,和“生生”这个主题有所偏离;电影名为生生(男主名字),影片篇幅却围绕鲍起静展开。整片充满这般混沌
最痛苦的就是生生了,小小年级经历了两个人的死亡。。他也是幸福的吧,小小年级对死亡就有了很深的理解。
不成熟,剪辑混乱,能看到很多电影的影子,但看不到作者表达。
面对生死之个巨大的话题,人显得格外的渺小,坦然离去,归于平静莫过于是最美好的结局。
三星的电影。但我还是觉得应该给四星,给的是题材,是主题,是生死,是母亲,是鲍起静。
鮑起靜小姐在香江首映後大駕親臨映後談, 在很親切地回答了影迷問題後, 又大合照, 榮幸的我和影后距離只有 0.0004公里......影片不知是否有真人改編, 幽默感人, 各演○演出太自然.....鮑姐也說要被比下去.....
我现在哭着打五星
给生生上的死亡教育,鲍起静老师真是厉害。
2021年11月28日观看。我感觉情绪渲染的有点不太到位,有点散。
情感表达还可以,至少我还是看到抹眼泪了。叙事手法略显欠缺。结尾看到鱼灯亮起,看到生生与老奶奶打羽毛球,心里一念,就是不管怎样都得努力的好好活着哈。谢幕时看到雷光夏的配乐,还蛮亲切。
莉莉奶奶在片中唯一软弱的一刻,就是抱着女儿说“我好怕,我也很怕”。有些人不敢死害怕死,可能也是太心疼留下来的人,就想狗狗不想让主人看到自己的死亡。
题材和演员比镜头的叙事有滋味,故事本身讲的不好,但死亡课题是很容易就多感的,没有近距离感受过死亡这件事本身的人大概很难理解,但于我,已经算是可以感受到的一些分寸了,可以看看,但不必夸赞。
怀着看剧情片的期待观影,但发现到最后片中也没有交代为什么哥哥的手机里会关注莉莉奶奶的直播,两位主人公的联系线索似乎显得有些牵强。故事并无太大亮点,但看到身患癌症的奶奶还是会禁不住泪目。
@中影嘉华影城
破防了,哭成狗
很喜欢这种慢慢悠悠平平淡淡的生活化电影,很真实,也很现实。让人心里平静却又增加更多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如果你的生命只剩下三个月,你会做什么?不敢去细想的假设,说不害怕死亡是假的,生而为人没有遗憾是不真实的。因为人生充满了遗憾,所以死亡才显得恐怖。很久没有看到一部电影能够让我热泪盈眶了,莉莉奶奶在摔下病床后哽咽的那一句“我好害怕”令人动容。即便是努力生活,独立到临终都不愿麻烦自己女儿的老奶奶也会在病痛折磨身体时害怕死亡。其实我们并非害怕离开,而是担心在离开之前没有好好告别啊。“有些什么东西 是丢了以后 你会觉得遗憾的,那才是你应该觉得是重要的东西。”——《生生》
生生想说 我很想念你,我不会忘记你莉莉奶奶想说 我很需要你,我很害怕一个人我想说我很爱你 不要害怕 我会一直陪着你生命之不能承受之重 学着面对 学着接受 学着放下或以沉默 以泪水 以思念请一定要告诉她(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