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样少女与失意大叔,枯槁生活与欲望波澜,安谧森林与重重杀机,幽僻小村与世界大战……这是电影新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所展现的图景。
这部电影是用少女鲜血浇灌而成的一部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
让人在回望之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反思人类之苦难与救赎。
故事发生于苏联卫国战争时期,在邻近车站的一个村庄中,所有年轻男人都在战争中身亡或上了前线。
守卫的车站的士兵,往往被村中的豪放女请去家中饮酒作乐。
这让统领这群士兵的准尉瓦斯科夫很抓狂,他几次三番写信给上校,要求派既不喝酒又不跟女人睡觉的士兵前来守卫车站。
结果,他等来了的是两个高射机枪班的女兵。
这些女兵个性鲜明,她们叽叽喳喳,让这个原本因战争创伤而死寂的村庄瞬间活了起来。
冷面刻板的中士基里亚诺娃、坚强沉静的下士丽达、热爱文学的索妮娅、淳朴莽撞的里莎……后来,热情美艳的热妮亚又加入其中。
作为女兵的直接上司,瓦斯科夫在姑娘们面前显得呆板而笨拙;而作为村子里唯一的年轻男人,他又不可避免地成为被谈论的焦点。
这样一种奇怪的格局,为影片平添了趣味。
瓦斯科夫终于为女兵准备好了浴室,满足了她们洗澡的要求。
为了保护女兵的隐私,他下令所有男人不能靠近浴室,说完之后才意识到,原来这个命令只是下给自己的。
这一幕妙趣横生,而接下来的镜头则香艳无比。
女兵们洗澡时全裸出境,饱满结实的身体充满了青春美。
这一幕绝无半点色情的意味,而是忠实于小说原著。
在导演列纳特·达夫列齐亚洛夫看来,这也是在展示女人的美丽与脆弱,与后来牺牲时的惨烈形成对比。
在电影中,几乎每个角色都背负着战争所带来的苦难。
作为男主角的瓦斯科夫,一反传统“高大英俊”的形象,而是卑微木讷。
他在战场上成了英雄,却因分离太久,回家时妻子与人私奔。
丽达的丈夫死于德国坦克的炮火中,幼小的儿子牵挂她的心。
热妮亚全家被德国人打死,他喜欢的英雄也早有家室。
索妮娅是莫斯科大学的大二学生,家乡沦陷,家人又都是犹太人……影片穿插讲述每个人的故事,每个角色都是时代的切片,展现出战争所造成全方位的破坏。
姑娘们终究是一群战士。
当德国人的飞机来村中扫射时,女兵迅速进入阵地,有人牺牲了,丽达则击落了敌机。
泪水与欢呼中,瓦斯科夫对她们刮目相看。
他们也真正开始了并肩战斗的日子。
在影片中,森林阻击战被着重处理。
丽达发现了两名德国空降兵,瓦斯科夫率5名女兵组成的小分队前去搜寻。
然而,当他们布好阵势准备擒获德军时,发现对方根本不是两个人,接下来也就成为一场敌我力量悬殊的阻击战。
瓦斯科夫率领女兵与德军斗智斗勇,艰难搏命。
为了迷惑敌人,热妮亚在十几米外德军的枪口之下,跳到湖中游泳,这一幕电影表现得极为精彩。
她那美丽而富有弹性的身体,平静地在水中游弋,高生呼喊着虚构出来的情人名字。
虽然故作轻松,但心中紧张到极致,她的手颤抖着,到水边几乎双腿都动不了。
所谓“从刀尖上跳舞”,还有比这更好的演绎吗?
这些可爱的少女,一个一个香消玉殒。
索妮娅,她还根本不懂得战斗,随身携带的《普希金文集》终于没能拯救她,她被匕首刺死。
热妮亚为掩护战友,引走敌人,藐视对方黑压压的枪口,至死眼睛都不眨一下。
丽达重伤之后,举枪自戕。
里莎则被沼泽吞没,死在了求援兵的半路上。
最后,瓦斯科夫凭着一口气,奇迹般地取得了胜利,那些女兵却永远地沉睡于森林之中。
影片中穿插着不少关于诗歌内容。
比如,索妮娅喜欢吟诵普希金和叶赛宁的诗。
在小站上,她和路过的士兵全然不顾催促的哨音,而在热烈地讨论着文学。
在沮丧和迷茫时,她给人们读:“我是荒原中的一个播种自由的人,/我出去得很早,在黎明的晨星之前;/我用清洁而无罪的手,/在被奴役的田畴上,/撒下了有生命的种子——”这不是标签,而是标明深厚的俄罗斯文化是抵抗外敌入侵的精神内核。
同时,诗歌也是让人从战火中获得慰藉与救赎的一条路径。
这部电影电影的另一个特色还在于一个“静”字。
电影处处显示了村子、小站和森林的静美。
而女兵的叽喳和偶尔的舞会,也是“鸟鸣山更幽”。
那缓缓的流水,清晨升起的雾霭,都是一种忧伤的背景。
生活如此安静,生命如此安宁,而为何要用战争来破坏她、戕害她、荼毒她?
2015年新近上映的《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是新版。
相比于1972年的旧版《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新版进行了年轻化处理,还加入了3D效果,更符合了现代人的观影习惯。
影片的故事有着真实的背景。
在原著小说中,瓦西里耶夫是这样写的:“战士们回来了——用生命的代价——这并未夸大,亦非比喻,而是实情:1922、1923、1924、1925和1926年出生的小伙子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几;瓦西里耶夫出生的年份以及相近的年份活下来的只有百分之三。
换句话说,每一百个上前线的小伙子中只有三人生还。
战争中,有八十万妇女在武装部队中服役,她们几乎参加了所有的战斗,和男人一样,担任着各种危险的任务,狙击手、机枪手、侦察兵、坦克兵和飞行员。
其中有四十万人永远地躺在冰冷的土地中。
”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有足够的理由铭记那些战火与苦难。
那些小伙子和少女们血流如注、如光、如雨,在通往和平的荆棘之路的两旁,是他们用鲜血所浇灌出来的植物。
植物常绿,给世人永久之提醒,也是人类世世代代之忧伤。
一如热妮亚所唱的那首歌: 一条小路曲曲弯弯细又长, 一直通向迷雾的远方, 我要沿着这条细长的小路, 跟随我的爱人上战场。
……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说实话一开始给我略牛逼的感觉。
女兵在营地击落德军飞机后。
场景转换。
早晨务农的村庄,母亲哺乳的背影,德军袭来,坦克碾压。
先用母亲哺乳来表示平静,然后用德国战车拉动瞬间到达高潮。
从电影开始情绪曲线已完成一个高潮→低潮→高潮。
这一段过渡剧情没几个对白,交代情绪发展和人物关系只能通过画面和动作。
这里用了很多眼神带动镜头切换的技巧。
凭记忆力举一例,年轻士兵走上高台,开动机枪前,回头一望,镜头一切,怀抱婴儿的母亲逃跑中也回头一看,正是之前哺乳的女性,双方对视无言,无声无息就交代了人物关系和战争造成的家破人亡。
三星电影,俄语加一星。
其他的就不多说了,各位都能判断。
一半是为了苏联情怀,一半是为了熟悉的女演员去看了这个电影。
看《实习医生》的时候就很喜欢克里斯蒂娜·阿斯姆斯了,典型的金发碧眼斯拉夫小美女,那俏丽的小脸几乎是照着我的审美长出来的。
电影里的加莉亚和《实习医生》中的瓦利娅很像,都是天真善良的小女孩,关心同伴,心思单纯,羞怯柔弱,甚至加莉亚的妈妈还是个医生,让我稍微有一点点串戏。
加莉亚在队伍中并不出彩,丽莎聪明细心,热尼娅机智勇敢,丽塔干练无畏,索尼娅是外语人才,而加莉亚柔弱,胆怯,面对敌军吓得瑟瑟发抖,不敢扣下自己的扳机,在恐惧中失声喊着“妈妈”,仓惶逃跑,死在枪弹之下。
可是五个姑娘中,我最怜惜的就是加莉亚。
她是五个姑娘中个头最瘦小的,但是她光着一只脚趟过了两片冰冷的沼泽地,发着高烧坚持走到了阵地,她是最不适合上战场打仗的人,但是她已经尽力做到了很多人做不到的事。
我认为加莉亚是最能体现战争的残酷的角色。
战场不会在乎你适不适合战斗,你有没有能力和勇气,战争时,大部分人都像加莉亚那样被推上战场,去送死,然后死去,甚至没有一点功绩来装点自己的死亡,就这么像草芥一样死了。
英雄们的功绩和光环会美化流血牺牲,柔弱无力的“加莉亚”们才能让人意识到战争中草芥人命的残忍。
习惯了英勇善战,飞檐走壁的战士,有点不太习惯,还没开始战斗,就死的莫名其妙。
第一个死的是女学霸,天色暗了,书上的诗歌却仍旧是亮的。
她再也等不来心爱人的信。
但是他们应该可以在天堂相遇,再续前缘。
第二个死的是孤儿,她只是想妈妈,想回家。
战争面前,胆小懦弱,是人之常情。
没有人天生无坚不摧。
第三个死的是报信员,沼泽地里泥泞死拽着她,拼命的挣扎却越陷越深,最后什么都没有了。
第四个死的是队长,她饮弹自尽,是为了不拖累队友。
如果可以,她愿意一直保护自己的孩子。
第五个死的是美女,歌声婉转,回荡在树林里,选择牺牲自己,是一种决然。
她们都很年轻,炮火中的青春,是残酷的。
五朵金花,都在这场不期而遇的遭遇战中凋零,而在战斗背后,姑娘们不同的个性、命运,都有着泾渭分明的描绘。
羞怯的丽莎、内敛的丽达、机智的热妮娅、文弱的索妮娅、童真的嘉莉娅,她们的生命都在这一场短暂的遭遇战中迅速而热烈的绽放。
女兵们曾在镜头前大胆展现过她们的身体,不管这一幕在国内公映版中还会不会体现,这一场景都是对“战地玫瑰”们最真实的惊鸿一瞥。
俄国电影人的镜头里,战争中死亡的残酷从来挡不住青春身体中喷薄而出的浪漫,《第九连》里开赴阿富汗之前的士兵们与驻地的姑娘赤裸相见,《伊万的童年》里大尉与护士跨立在战壕上拥吻,苏俄的战争电影中,总是少不了这些让人过目难忘的浪漫光影。
姑娘们的身体属于她们自己,更属于她们所深爱的物事,也许这是女性的天性。
为迷惑敌军,热妮娅大胆的褪下军装,在河中嬉笑,一头秀发在阳光的映衬下闪现出耀眼的光芒,在那一刻,热妮娅的身体无疑包裹着某种圣洁的美丽气息。
看完新版后,一时兴起又找来看了1972年的老版。
对比之下感到:新版时尚得多,不过,老版的很多细节上处理得更好。
新版的瓦斯柯夫更帅,但人物的性格沉郁单调,不如老版的可爱。
老版的瓦斯柯夫性格丰富得多,第一眼看上去是一个很挫的老男人,古板、磨磨唧唧,动不动就“这不符合条令“,难怪被老婆甩了;但有爱心、有情有义,在最关键的时刻机敏、老练、勇敢,生死一刻抱着自己的两个女兵,“我现在不是什么准尉,姐妹们,我就像你们的亲兄弟”,完全成了一个暖男,人物立体而生动。
从节奏上来说,老版不急不缓、娓娓道来。
苏联时代的电影成就不容忽略,而所有的老电影里佳作所透露出来的气质和艺术气息是不朽的。
战争 女人 爱情 生命…俄国人沉重粗犷的叙事笔调把它们叠加在一起的时候,没有太多泪水,沉默至剧终。
还是说人物吧。
想先说加利娅这个所谓的“胆小鬼” 在她战栗地喊出妈妈导致暴露的时候 我恨不得用手紧紧捂住她的嘴巴。
转念一想 那恰恰是战争里最真实的惊呼,只有不敢端起枪的她 坦率地保留了作为孩子和女性的脆弱,其他人并非没有,只是懂得“这是战争,战争要的是存活”,痛苦地习得把脆弱和温情掩藏在戎装血渍之下的技能。
那些勇敢这样看来太残忍,反而这声怯弱的呼叫,温化人心。
然而勇敢并非不迷人,我很喜欢的角色是热尼亚,尤其是她端枪挺立在岩石上,而后在扫射中坠落。
有一束光从背后打在她身上,为这场死亡渲染了格外多的英雄主义气息。
这个瞬间忽然想起她在战争里打理长发的样子,想起她一句不羁的“那又怎样”,我觉得这是一个听从感觉的一意孤行的姑娘,她很清楚自己爱什么,然后不顾世俗目光去寻找自己的想要。
另外三个女性角色也同样各有亮点。
五个人的背景故事以插叙嵌入,让性格更有依托。
而勇敢也从来不仅仅是敢于牺牲,而是在必要的时候拼命活下去。
准尉这个唯一的主要男性角色包含了很多东西,我甚至一度以为他的结局就会是石凳上的那个颓唐身影,然而他在五个补充女兵源面前重现摆上严肃脸的时候,我由衷产生敬佩之情。
战争还很长。
生命也很长。
他将重新带领与保护这些眼前的“俄罗斯的母亲”。
影片里有一段反复出现的配乐感觉像喀秋莎的旋律,然而其实我听俄罗斯怀旧曲都是这种感觉。
和西伯利亚广袤的沼泽 森林无缝对接。
忽然想到了德军失败的原因里有一条是“俄国地大物博拥有战略纵深”,有点脱线…但也因为如此 苏德战场的广阔感让这其中的小小的人心与人性特别迷人吧。
(上次看战争是德剧《我们的父辈 》依然苏德战争)最后来一段歌词吧 --“天空依然阴霾依然有鸽子在飞翔,谁来证明那些没有墓碑的爱情和生命,雪依然在下那村庄依然安详,年轻的人们消逝在白桦林”
第一次接触前苏联的影片,看完确是如此的震撼。
这部影片,在反战题材中,是我目前为止看到的最好的。
几乎没有什么特技,也没有很冲击视觉的战争场面,没有错综复杂跌宕起伏的情节,也没有刻意渲染句句斟酌的台词。
有的只是一个很小的环境,一面山,一个湖,以及六个人。
然而就是这样简单的布置,却不由的让我的心灵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惟其简约,所以深刻。
这就是电影的力量,这就是电影的魔力。
一部影片但若靠特技取胜,那是愉悦和讨好观众的视觉感官;而一部影片若以跌宕起伏的情节制胜,那也只能相当于一部小说。
而在这部电影里,让我真正的体验到了纯粹的电影的力量。
这群姑娘,从体格和技能上来讲,并不是一群真正意义上的兵,甚至于有些娇嫩,她们是抱着理想主义或者是激情拿起了武器,因为她们身后是伟大祖国的神圣领土。
她们有义务不让侵略者的铁蹄对自己的家园加以践踏和侵犯。
从片中可以看到,她们顽皮,打闹,与需要高度投入和职业化的军人似乎相去甚远。
该片从一开场,就通过穿插进来的彩色片段剪辑把镜头拉回到了那些夜不能寐的姑娘的从前。
这只是一群普通的姑娘,是战争让她们扛起枪。
她们思念家乡,思念自己在战争中死去的亲人。
而就是这些普通人拿起枪支,深刻的渲染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情。
战争之所以罪恶,是因为它把每一寸土地变成了战场,它把每一个本来该正常生活的人打入了炮火堆。
我们只有从理想和信念的层面,方能理解这是一群阻挡法西斯入侵的女兵。
在这种氛围下,只要扛起枪的人都是战士,脚下踩着的都是一寸寸的热土,注定只能向前,不能退后。
而也就是这样的无畏精神,才使得苏联在二战中得以扭转战局。
我们总能在片中或多或少的感觉到一丝类似中国革命教育片里的红色味道,但是它远比中国的红色题材要鲜活和真实的多。
无论从电影本身还是从主体来讲,这都是一部很成功的影片。
而那群可爱的苏联姑娘们,在黎明的曙光即将照亮天空和大地的时候,用自己的生命交响了战争下的礼赞之歌。
微信搜索关注ijuntang个人订阅号阅读更多。
对这电影的名字还停留在小时候记忆中,刚一看到以为没有关系的另外一部新片。
后来才发现还是翻拍的。
小时候印象最深刻的是电视里不停的在放这部电影。
主题曲是不是莫斯科郊外的晚上?
已经模糊了。
原谅我小时候看的时候根本没有看明白是什么意思,只记住了残酷的各种死亡,那几个美好的女子,生命就如烟花一样消散了。
耐心的看完这部新片,就像重温了一遍儿时记忆,虽然坐在电视机前和大人们一起在看,但是只是在看热闹——打仗!打仗!打仗! 还有记忆中最惊恐的死亡,一个女兵,淹没在沼泽中,画面深深刻在我童年的脑海。
再次看到这个镜头,忽然没有的感觉,是长大了,麻木了吧。
全新翻拍经典,不知道为什么已经少了震撼,只是在回忆,比照着原片,还有回忆时候的心情。
仿佛还是在看怀旧片一样啊。
如果同龄人,可以试试看。
少女之鲜血,史诗之静美!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破坏给人看——金黄色的头发,一双双美丽的蓝色眼睛,永远的殒落在这片白桦林中……这部用少女的鲜血浇铸而成的史诗,它以一种让最美丽的生命破碎的形式,来展现战争的残酷,让人在回望时感慨生命之轻盈与沉重。
五月的晨曦,男人高喊着胜利,女人哭泣着说着和平……整个影片贯穿着战斗民族的浪漫诗意!
广袤森林无言的苍茫,雾霭沉沉,笼罩着静谧的树丛和沼泽,营造出近乎神圣的氛围,却残酷的把五个如此美好的生命一个个撕碎给我们看,手法的让人心痛的窒息。
原著中的五个女主角,有的魅力逼人,有的相貌平平,她们个性迥异,有血有肉,真实活脱得像身边的每一个姑娘。
可惜,战争无情地葬送了她们的爱情和梦想,让这鲜花般的生命一个个消逝在白桦林,让悲可以如此美丽。
“这里没有妈妈,只有战争,谁能挺过战争时就有妈妈。
”——瓦斯科夫准尉,硬汉的外表,柔软的内心。
面对着这些年轻的姑娘在自己面前一个个倒下,需要多大的心里支撑?
是他的指挥失误亦或是战争的无情?
总之,最后活下去的人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来面对内心的煎熬和求赎心里……最后,个人认为这是史上最悲美的战争片!
相信我,俄国的战争电影永远是最过瘾的,厚重、壮烈、有范儿,外加是这个名著改编作,所以甚至是性感而文艺的。就喜欢这种不如烟的往事描绘,比爱情更金贵的牺牲与勇气,女汉子们还个个美艳如花。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
中规中矩吧。
作为7/80年代的人,谁没有听过看过这部经典永恒的前苏联电影呢?即使是被当年保守的剪刀手咔嚓过了,也是那么的热情浪漫,又凄美动人。翻拍卖的是情怀,最缺是也是情怀
这领队是头猪吗?但凡有半点我们游击战的经验也不至于牺牲了五个女红军。战斗场面真心一般,每个人的背景烘托也非常一般,没有任何触动
论如何合理的手撕鬼子
腾讯视频
最大的问题是篇幅不够,导致开头光是为了介绍人物就占了近三分之一时长,能理解这是为了迅速塑造主要角色形象,但是这种时不时穿插回忆来介绍角色的拍法太生硬了,不适合电影,如果是在小说里读到可能会显得自然些;任务开始后节奏就非常紧凑,马上就能调动观众情绪,尽管女战士们有些还很稚嫩,但是如果没有战争的话,这些天真也是她们年纪该有的吧,为她们的牺牲而难过。PS:看的版本是我2015.9.11下载的,应该是b站冰火淼焱大神压制的资源,时长111分钟,应该是无删减的,但是豆瓣信息显示是120分钟,查了imdb,imdb显示有2小时55分钟版本和111分钟版本,而俄文wiki的资料为电影时长111分钟,剪成电视剧的版本为3个多小时,所以豆瓣上标注的时长应该是错误的?
节奏提上来了 但 哎 有些东西变了就没有灵魂了
“正当梨花开遍了天涯 河上飘着柔漫的轻纱 喀秋莎站在竣峭的岸上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片子拍得很美 也挺感人的 找不到老版只能看这部 知道这部还是因为朴树的那首《白桦林》 总能把他俩联想到一起
好莱坞式大片,节奏好,俄罗斯女兵漂亮
太普通了
苏式主旋律电影,这个记忆很深,小说仍印象深刻,女战士们都很美,俄式战争片无疑都很壮烈,但这里把德军朔造的太蠢!
大片,不错,女兵漂亮,但与1972年那一版仍有一定的差.洗澡,被删,廣店总菊,没见过你这样的,耍流氓,竟然还是在大庭广众,众目睽睽之下!
苏联体制好啊,脸和身材好的女人才允许参军,爽
还真就是部主旋律爱国主义教育电影,战争片经典的点面结合、以弱胜强桥段,精彩都在预告片里了。裸戏全部被生硬地剪掉,总局这是明目张胆地耍流氓啊...
俄罗斯的电影较之好莱坞去商业化,表现上更为厚重、沉稳。如此美好的生命被战争撕裂不仅让人大伤情怀。
感觉远远没有电视剧版好看,更像是歌舞剧,俄罗斯电影的通病,可怕的慢镜头,各种回想,叙事不紧凑。
节奏居然还可以。喀秋莎一出比起教育更像外宣。杨威利一来肯定问那国家真的比生命重要吗,答案也很明显。两个裸露镜头,一个是女澡堂,女兵们讨论家庭和孩子,一个是假装伐木人,脱衣服下水转移敌人注意力,哪儿跟哪儿啊?拍特么牛郎织女呢?他把胆怯紧张掉链子这些帽子安在女人身上(1男主n女主的结构中男的一点错没犯,只有女战士多争取了一秒让他换弹夹的情节)比起“我们需要懦弱或恶毒的非圣女/妓女形象”更像一种迎合传统的污名化或者就是纯虐女,还有脸讨论身体政治?讨论了什么,我没有家人和爱人了所以我的身体没有用了,我找个地方求死,但也要光荣?然后再次新的五个女人?我觉得很恐怖。
看来毛子抿拄化还是比伟国略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