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菲洛梅娜

Philomena,千里伴我寻(港),迟来的守护者(台),万里寻子,菲洛米娜,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主演:朱迪·丹奇,史蒂夫·库根,苏菲·肯尼迪·克拉克,梅尔·温宁汉姆,芭芭拉·杰夫德,鲁斯·麦克卡比,皮特·赫尔曼,肖恩·马洪,安娜·麦克西维尔·马丁,米歇尔·

类型:电影地区:英国,美国,法国语言:英语年份:2013

《菲洛梅娜》剧照

菲洛梅娜 剧照 NO.1菲洛梅娜 剧照 NO.2菲洛梅娜 剧照 NO.3菲洛梅娜 剧照 NO.4菲洛梅娜 剧照 NO.5菲洛梅娜 剧照 NO.6菲洛梅娜 剧照 NO.13菲洛梅娜 剧照 NO.14菲洛梅娜 剧照 NO.15菲洛梅娜 剧照 NO.16菲洛梅娜 剧照 NO.17菲洛梅娜 剧照 NO.18菲洛梅娜 剧照 NO.19菲洛梅娜 剧照 NO.20

《菲洛梅娜》剧情介绍

菲洛梅娜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1952年的爱尔兰,社会风气保守。少女菲洛米娜(朱迪·丹奇 Judi Dench 饰)因未婚怀孕,被家人送往修道院从事苦役,每天只有1小时与爱子安东尼相处。在安东尼3岁的时候,他被修女们强行抱走,送往美国寄养家庭。此后整整五十年菲洛米娜都沉浸在对爱子的思念中。她将故事告诉了一位记者马汀(史蒂夫·库根 Steve Coogan 饰),后者决定与她一同踏上寻子之旅。这对个性迥异、看似不可能成立的搭档,在希望与失落之间,展开的不只是慈母寻子的冒险,更是跨越友谊的见证。菲洛米娜慢慢了解到儿子不平凡的一生和鲜为人知的秘密,她这份迟来的爱能传递到失散多年的安东尼身上吗? 《菲洛梅娜》改编自 BBC记者马汀·斯克斯史密斯的纪实文学《菲洛梅娜遗失的孩子》,取材自真人真事。电影围绕一位母亲半个世纪后的跨海寻子,用喜剧的外观包装悲剧故事,让人在笑泪交织中收获感动,并且...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超萌英雄英雄联盟之千单之王南国有佳人无秩序青春画心之双生劫真情假爱假面骑士×假面骑士×假面骑士THEMOVIE超电王三部曲EPISODEYELLOWDiend篇爆笑虫子第一季夫妻财产爷儿俩被拒人生酒吧云雀行动传奇办公室第五季修女狩猎杀手德里女孩第三季核爆13秒第100个新娘雁回时魔幻时刻君非良人高材生游泳先生空镜子请回答,我们de小时光面目全飞龙门驿站之奇缘吸血鬼仆人今日宜加油

《菲洛梅娜》长篇影评

 1 ) I forgive you

这是一部关于执着与母爱的电影。

这是一部大爱的电影。

我在观影过程中一直在思考,宗教对于Phil到底意味着什么--为什么她不愿意放弃这个导致母子分离,造成一生遗憾的源头。

但是中途在Phil执意下车去教堂忏悔的时候,这个意义才显现出来。

尽管天主教给了她无尽的伤痛,但同时其有时她的救赎。

她并不是去请求别人的宽恕,她是在其中寻找自我救赎。

这就是为什么Phil在忏悔室里哭的原因。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点是Philomena在面对破坏母子团圆的修女时,她的一句:“I forgive you." 与她相比之下,修行一辈子的老修女容颜扭曲,仇恨着(嫉妒着)这些享受过鱼水之欢的“不良少女”。

Martin 问Phil:你为什么要宽恕她?

我是愤怒的,我不能够宽恕你(老修女)。

你为什么不生气?

你完全又理由生气!

就算你用拐棍敲打那个可怜的老修女,上帝也不会责怪你的!

但是,“I forgive you"一下子把Phil升高到了圣人的地位,这是耶稣,上帝才有的权力。

Phil宽恕的不仅仅是过去在修道院中奴役她,导致她终生不得与儿子相见的 “恶”人们,更是宽恕了她自己,找到了救赎之路。

 2 ) 菲洛梅娜

在电脑里放了有快一年因为断网才想起来看它。

本来觉得是个很慢节奏的片子,而事实上也确实是。

菲洛梅娜是一个失去了孩子的母亲,孩子也许是被迫从身边被带走的。

菲洛梅娜在孩子52岁的那一年,终于开始了漫漫的寻子之旅。

虽然还是没有见到孩子一面,但是通过认识孩子的各色人等了解到了孩子的生活,也许她也还是满足的。

其实修道院的做法也无可厚非,唯一的问题就是合同都是被迫签订的。

但是孩子既然已经送到了寄养家庭,还是不要再寻找了。

到此为止吧。

 3 ) 友谊的见证

很好看的一部电影。

整部片子我是哭着看完的,上1分钟揪心的抹着眼泪,下1分钟又被老太太都笑了。

电影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

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

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

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4 ) 50年的等待

忧郁状态的记者、保守但善良的奶奶一起踏上寻人的旅程。

在新闻界打滚多年,著名的记者却遭到现实打击,想不明白为什么失去了工作,所以对每个人都很愤怒,产生了忧郁的情绪。

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一个英格兰小镇的老奶奶,在她的身上,有一段伤心的往事。

50年前,那个保守的年代,她未婚先孕,然后被送去修道院生下孩子,一天只可以见孩子一个小时。

她们被教育,性是值得羞耻的事,尤其是婚前性事,旁边有个年长的修女,看到一对对被拆散的母子一面冷漠的表情,可以想象,这些长期禁欲的修女,内心是怎样的扭曲。

把这些孩子卖去遥远的美国,还面不改容地说这是上帝对这些不洁的女孩的惩罚。

这是怎样僵化的教条,才会令这些修女以上帝为名,去做这些人间悲剧呢?

古今中外,女孩守贞都是已经很严肃的事。

女孩不得诱惑男孩,就算是被迫,也是有罪的,这些道德的高墙高耸在年轻男女之间,阻挡他们最求最原始的快乐,就只是为了方便统治阶级维持社会的秩序。

影片里面,记者问:如果上帝觉得性是罪恶,那他为什么要创造性?

这个也是导演的疑问,在现在世界范围内,那种保守的禁欲已经渐渐瓦解,每个人都越来越开放和独立,自我意识增强,教会的教条已经跟不上时代的变化。

奶奶在性的罪恶感中保守秘密50年,但是她终于想通了,她对儿子的爱已经大于对那些修女的恨,她说:如果恨的话,我会过不下去的。

她令自己解脱了,所以别人看起来很大的事情也可以坦然接受,例如她儿子是同性恋,在她心中是不是同性恋根本不重要,就好像你喜欢和橙汁他喜欢柠檬汁一样自然。

她只关心他的身体健康与否,这好像是全世界的母亲对孩子的最基本的关注。

可惜万恶的修女(我跟记者一样愤怒,但其实她们也是无情的教条受害者)始终没有给她们母子最后见面的机会,但是奶奶还是宽恕了这一切,回归到平凡的生活当中,继续唠唠叨叨爱情小说中的情节。

宽恕。

影片除了说亲情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宽恕。

忧郁的记者,带这对事业的各种不满开始了旅程,希望这次报道可以令他的事业回升。

对比奶奶的轻松坦然,记者显然神经紧张,直到最后面对修女,还喊了一句:我很愤怒。

这也正是他的整部剧的心情写照。

对于事业不顺他很愤怒,对于奶奶的唠叨他很愤怒,对于修女的麻木不仁他还是很愤怒。

但是最后他看到一堆耶稣的小玩偶之后,他却平静下来(这个转变有点快,我不是很明白),买了之后送奶奶,大家都得到升华。。。

总的来说影片很流畅,后半部分泪点很给力,原来儿子一直在身边(万恶的修女啊),55555.

 5 ) 一个卓越的法律顾问却是被社会遗弃的人

这个故事好像在世界的各个角度都在上演,我想至少爱尔兰小老太太是幸运的,她虽然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但是她知道他后来是谁,走过了哪些人生路,路上遇到了哪些人,并且最最值得欣慰的是她儿子的人生是个可以百度百科的人。

如果跟着她,可能过得就是平淡的一声,因为她无法给儿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环境,可以还要收到社会的歧视。

所以她无法恨修女。

我想安东尼在爱尔兰的童年一定是幸福的,在美国的童年并非很幸福,所以他会不远万里寻母,哪怕知道母亲抛弃他,还是固执的葬在了爱尔兰。

很奇怪菲洛梅娜为什么知道玛丽的情况没有及时的告诉自己曾经的好姐妹,因为同命相连而感同身受。

这是我不太理解的地方。

菲洛梅娜并没有觉得爱上安东尼的爸爸而忏悔,并且也不后悔有了安东尼,她忏悔的是在那个社会大环境无法养育安东尼的愧疚,仅此而已。

这个护士把人性看得很明白,也很坦然。

 6 ) 尋親、救贖、寬恕

部落格:http://oscarkit316.blogspot.hk/2014/02/philomena.html《千里伴我尋》初看之下,以為又是老掉牙的尋親故事,打著真人真事改編的名號,並不是充分吸引觀眾入場的理由。

誠言,該片的賣點,無論是主題、演員、導演,都是難以在香港市場作促銷,四項奧斯卡金像獎提名也只是聊勝於無。

但若然如此而未有提起興趣,恐怕與電影失諸交臂,實是憾事。

皆因《千里伴我尋》是一部上乘的佳作,導演的掌控、演員精湛而合拍的演繹、涵蓋面廣泛而值得深思的主題、鬆弛有序的節奏,都令這個「人情」故事充滿感染力,觀眾的心情亦徐徐地七上八下。

故事由宗教而起,愛爾蘭人篤信的天主教,深信婚前性行為是十惡不赦的罪,成為未婚媽媽更是罪大惡極。

雖不知男性一方有沒有得到原諒,但可憐的 Philomena (Judi Dench 茱迪丹芝飾) 要「一生」受罰贖罪。

年少無知的 Philomena (年輕版由 Sophie Kennedy Clark 飾演),對性行為毫無認知,但因一次偷嘗禁果而懷孕。

家庭拋棄了她,修道院以神之名,判決她應有的懲罰。

在無麻醉劑之下分娩,生死由天,若神要呼召你,你不得不去。

捱過這一關,Philomena 要答謝修道院的收留,要日夜做苦工,每天與孩子相處的時間只有一小時。

結果是孩子被人家領養,Philomena 與孩子一別就是五十年了。

不需怪我劇透,基本上述只是前設,但已令人義憤填膺。

天主教的形象在《千里伴我尋》中,無疑是差劣的,惹人唾罵的。

Philomena 有沒有怪罪天主?

沒有,年紀老邁的她依然虔誠,她只有怪罪自己,對自己的罪孽深重深信不移。

但這個埋藏五十年的祕密,敵不過對兒子的思念。

透過女兒穿針引線,認識了因政治醜聞而失業的前記者 Martin Sixsmith (Steve Coogan 史提夫高根飾)。

Martin 原本對這些(套用回他的親身說法),給缺乏主見及無知的人的「人情」故事 ("Human-interested story for weak-minded, ignorant people") 毫無興趣,但因生計需要,故以協助 Philomena 尋子的故事來作報道。

現實中的 Martin 就是根據資料而於09年出版 "The Lost Child of Philomena Lee" 一書,而《千里伴我尋》就是以該書為藍本改篇。

演員史提夫高根身兼編劇,與 Jeff Pope 合編的劇本獲得威尼斯影展最佳劇本獎,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當然少不得。

劇情巧妙地在喜劇與戲劇性之間取得一個絕佳平衡,喜劇主要聚焦於兩位性格各異的主角的互動及對白。

茱迪丹芝是公認的好戲之人,由古裝扮相的伊利沙伯女王 (Shakespeare in Love/寫我深情,1998 ) 到鐵金剛的型格上司M (Skyfall/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2012),不同類型的角色手到拿來。

這次的 Philomena 屬傻里傻氣的天真角色 (Martin 形容她為 "A life time of romance novels, the Reader's Digest and the Daily Mail can do to the human brain"),但就是這些小情小趣,Philomena 才會這麼迷人可愛。

更令人欣賞之處,是茱迪丹芝為角色注入的堅忍。

Philomena 對信仰始終如一的信心,不是愚信,而是經過內心掙扎取捨後的堅持。

她最後選擇原諒,捨棄憎恨,以此吿誡內心充滿不滿及仇恨的 Martin,不要受情緒所蒙蔽。

Martin 則展現了現代人的憤世嫉俗,說話充滿嘲諷,自稱無神論者,與 Philomena 一起產生出奇的化學反應。

可以把《千里伴我尋》看作一部公路電影,主角們持相反而衝突的價值觀,在經歷旅途上的人和事,差異漸漸磨合,理解及體諒油然而生。

期間反思的是宗教的存在,若只單純認為電影批評某部分天主教的迂腐,未免只拈到皮毛。

宗教成為道德的枷鎖,宗教的規條是上帝定立的,還是人類?

到最後執行審判的,施行懲罰的,又是否只是一廂情願的信徒?

電影後段稍為牽涉同性戀,但著墨不多,屬戲劇性質處理,並與宗教沒有直接關連,是避重就輕,畢竟《千里伴我尋》的內容已經相當豐富。

史提芬費雅斯把結局處理得有點過急,偏向平實,但一氣呵成,餘溫尤在,留待觀眾慢慢回味這「人情」味濃郁的英國小品。

 7 ) 母爱

《黑镜》《福尔摩斯》这一类英剧是13年英国的影视业巅峰,从这些让人拍案叫绝的影视作品中得知,英国人在处理细节上真是非常非常强大。

简单点说就是【以小见大】吧,用很多看似无聊无意义的小事堆积拼凑情节,最后在此上深化主题。

这是个很聪明的做法,直接来高潮的话,让人会有喘不过气的时刻,而点点滴滴累积下来的,才会发现那个无意中渗透的情感比什么都来得强烈。

英国人有自己一套幽默系统,有自己专属的叙述手法,有自己极具特色的感人方式。

像《菲洛梅娜》里,那个喋喋不休的老太太,说一大堆仅限于自己结界里才发挥魔法而且好像没想过要别人懂的话——话唠片吧,整个电影都差不多是她单口相声——不厌其烦地跟那个餐厅印度员工说话,不厌其烦地把书里的故事细节给男主讲,还有得知飞机上的饮料不用钱又转过头调皮地要了一杯……这些你说不出有什么意义的小细节,都在显示着这个老女人的可爱纯真,慢慢地深化了角色的丰满度。

没办法嘛,自小在修道院长大的,没什么见识,没什么学识,就那么糊里糊涂虚度了那青春,如今遇到了和学识渊博的男主能踏上那他想都不曾敢想的旅途,她觉得人生真的快要圆满了。

这电影我觉得很大一个亮点是,在对错、正邪上,似乎那界限很模糊很模糊。

是不是菲洛梅娜在修道院的时光太过强大以至于她已经在憎恨这个情绪上退化了呢?

最可怜的事是,得知是修道院的人使他们两母女错过了相遇的时候,她心里甚至掀不起波澜。

我们相信上帝吗?

如果真的有上帝,为什么还要这样深爱对方的母亲和他儿子如此惨淡愁离呢?

如果真的有上帝,何必如此要导演着一出出让人难过心酸的闹剧呢?

不是说不相信上帝,只是上帝没让我们觉得他真的存在过。

那么深爱儿子的妈妈,在得知男主和儿子说过话之后握过手哪怕只是相互说了句“Hi”之后也能立马神色飞扬笑得眼眶都湿了,我并没有觉得很滑稽,反倒觉得很心酸。

她在和修道院交涉得知实情之后,她没有大吵大闹,只是在墓碑上放了个小上帝默默流着眼泪。

哟吼,看到这里真心觉得好难过好难过,也觉得好讽刺,哎,爱那么伟大,何必让自己那么卑微?

五十年真的很长很长,五十年可以改变一个国家的兴衰,五十年可以化解一个民族的仇恨,然而五十年也没办法冲淡一个母亲对自己儿子的爱,五百年也不行。

 8 ) 「Quotes」

「Its funny isn't it? All the pieces of paper designed to help you find him have been destroyed, but guess what, the one piece of paper designed to stop you finding him has been lovingly preserved. God and his infinite wisdom decided to spare that from the flames.」「Just cuz you're in first class it doesn't make you a first class person.」「You should be nice to people on the way up cuz you might meet them again on the way down.」「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started, and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 T. S. Eliot」「The Lord Jesus Christ will be my judge - not the likes of you.↓Really? Because I think if Jesus was here right now he'd tip you out of that fucking wheelchair - and you wouldn't get up and walk.」「Philomena: Sister Hildegarde, I want you to know that I fogive you.」「Martin Sixsmith: Well... I couldn't forgive you.」

 9 ) 為她我在Hammersmith想到自己

就像是看生活,俗套,笑中帶淚。

傍晚的倫敦氣溫驟降至零下一度,諾大的電影院空空蕩蕩,情緒低落本無心看電影。

結果因為電影太好看而幾度落淚,似乎忘卻傷心之事。

散場的時候,兩頰早已變得乾而冰涼。

雖然眼淺,已許久沒如此。

不知道是因為Judi Dench演得太到位,還是因為故事太煽情,抑或是當下自己的太需要眼淚,總之我就側著腦袋這麼在黑暗中看著忽明忽暗的螢幕,知道淚在流,嗓子並不酸啞。

信仰宗教並非這部電影的主題,但卻是貫穿整個故事的線索。

同時,私以為劇本將宗教放到了一個恰如其分的討論位置,感覺很微妙。

它批判宗教的統治和壓抑,它控制你的思想壓迫你的行為,你恨它,但你離不開它,你需要它的控制來尋找自我的慰藉,需要透過它來看到對生活的信任和原諒。

你並不愛它,甚至你認為它並不可信任,但你離不開它。

它不是作為是非對錯的一方而絕對存在,它是矛盾對立面里你所看到的一點平衡。

對宗教的信仰讓Philomena对自己年轻的性爱感到罪恶,她觉得在年少懵懂的时候和心仪的男孩发生性关系是羞耻的,以致于到后来她所忍耐的苦都被当成是惩罚和自我赎罪。

在我看来,这简直就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年轻的灵魂和肉体,两情相悦的欢愉,根本无需为性爱感到羞耻。

但也正是这种思想上的约束,让她隐忍地度过了漫长的煎熬而没有崩溃,没有反击,没有毁灭。

这不是容易的事,假如是我,绝对做不到一声不吭几十年。

但同时,Philomena却不否认性带给她的愉悦,她站在辽阔的草地上和Martin Sixsmith对话,眼神从容而坚定地回忆起那个男孩给他的,腾空似的性爱。

这是大概是因为,她还有对自我欲望的更高信仰,一切本性的自然的信仰。

也许很多人会认为Philomena对信仰的改变在她到美国教堂里向神父告解的时候,她有千言万语本要对她的上帝说,神父就在她的面前,在遮挡板的背后,她却什么也说不出来,终于哭起来。

离开教堂的时候也没有沾圣水。

这次的哭和刚知道儿子已经去世的哭不太一样,后者躲在酒店的阳台被自己形容为小女孩的哭,是伤心的,是失望的,是觉得无力,而前者是在她的信仰面前,上帝的化身躲在她的对面,她哭,因为无奈,因为气愤,因为自己。

但在我看来她并没有改变信仰,早在她被困在教堂里当女奴的时候她就知道此类宗教信仰的面目,再清楚不过。

但她知道,这也正是她得以平静,不愿意像Martin那样费尽力气记恨,得以对生活保持信心的方法。

也是后来她能够对Sister Hildegarde说"I forgive you”的原因,这确实很难,难在你让自己归顺于自己怀疑的信仰,难在让自己的内心从劫难里寻得平静,难在原谅修女就像是原谅宗教对自己的伤害。

Philomena知道自己需要这样一个信仰才能继续平和地生活下去,她不能像Martin那样什么都不相信,只认准自己看到的和自己证实到的。

这不是对错的问题,不同的人有选择面对生活和面对自己的方式,所谓的真相,即使看在眼里,也可以留在心里。

尋找尋找是所有故事的起因,Philomena要尋找失散的兒子,Anthony要尋找他不願提起的蘇格蘭,Martin要尋找精彩的故事,有錢的夫婦要尋找可以收養的小孩。

都是尋找,不同的是,有的人尋找的是曾經屬於自己,後來丟失了的東西,有的人尋找一些本不屬於自己,卻可占為己有的東西。

然後幾乎所有故事的盡頭,我們都知道,那些本來就擁有的東西,失去了基本都是無法尋找回來,除了更深刻的回憶和懷念。

而那些不曾擁有的東西,往往就這麼被尋找到了,也許會傷害到一些人。

但是,對於我們曾經擁有過的東西,因為我們確信它們的存在,所以會更無所畏懼,不惜一切。

這就是為甚麼在Martin敲不開Pete門的時候,Philomena必須要去,她不遠萬里,她緘默隱忍,她每日每夜都在想念曾經觸手可及的笑臉。

因為,那本就是她的,那本應該是她的。

我看著她看Anthony的錄像,幸福并難過地笑著,說不出緣由地就淚流滿面。

就像是看著一個我們愛不到的人,看著他或者她敘述著幸福和興奮,覺得自己難過可還是替他高興。

無論是不是曾經屬於自己的東西,人世間有這麼多的不可得,也許更多的時候,我們該學會let it go,學會平和。

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無論是Anthony還是Philomena,他們都算是幸運的。

Anthony在有生之年沒能找到母親,可是他找到了他的愛人,找到了他的事業,這些也許不一定會找到的東西。

Philomena找到了Martin,有人願意聽她的故事,有人願意幫她尋找,找到了本應屬於她的舊回憶。

希望就像是信仰一樣,它是很可怕的東西,讓妳變得堅強無比,卻又矗立於崩塌的懸崖邊緣。

可是你需要它,它不是使你變得平和,而是不讓你過度心灰意冷。

我知道,我也在尋找,我也在等待。

同性實話說沒想到這部電影里會安置這樣的元素,難道是腐國民風所至?

討論同性戀的手法其實很高明,點到即止的點,很到位。

首先是Philomena對Anthony的性向坦然接受,毫無抵觸。

對於一個尋找幾十年不見的兒子的母親來說,兒子喜歡男人喜歡女人,這重要嗎?

Philomena曾對Martin說,她害怕找到自己的兒子發現他過得不好,萬一他是流浪漢,萬一他參加了戰爭殘廢了,萬一他很胖,當然最後一個有開玩笑的成份,這一切都是為了表明,性取向這件事情,真的是在人很閒很閒的時候才應該拿起來考慮的事情。

還有在政府的身份偽裝,在被認為最尊重自由的美國,同性戀身份不方便Anthony參加政治活動,所以需要一個女陪伴,並且從她口中說出Anthony是一個非常有個人魅力的人。

這表示社會對於同性戀的看法,根據環境立場的不同而改變,這是好事,說明了改善的空間。

還有Anthony和Pete的同居生活,包括他死後Pete的新生活,同性戀間的無套性行為,HIV傳播等等。

仔細想想,若是Anthony作為異性戀並且有小孩的話,也許故事的基調就不能像現在這樣帶著點宿命的悲傷意味。

寬恕要寬恕,首先要有恨。

Philomena說,她原諒Sister。

可是Martin說,他不會原諒她。

因為他們的信仰不一樣嗎?

我覺得不是的。

是因為,受害者對傷害本身的在意大於對復仇的在意,而旁觀者往往只能觀望受害者的痛苦,認為復仇是唯一的緩解方式。

仇恨,是要消耗力氣的,和愛一樣。

Philomena當然恨,她不但恨Sister,她還恨整個信仰。

但是她不能帶著這樣的仇恨活下去,消化她所遭受的傷痛已經要求耗費很多的能量,加上仇恨只會讓自己變得更脆弱,更敏感,更筋疲力盡。

正如她輕而易舉地就接受了Anthony喜歡男人這個事實,當然這次并不是輕而易舉,但她知道,她需要寬恕,以此為內心騰出更多的位置來裝載更多更重要的東西。

Martin一路下來陪著Philomena,從為了挖掘賣得出去的故事,一直到開始幫她尋找,替她難過。

他恨,他恨他的工作,恨他的編輯,恨自己做的一切,恨愚昧的宗教,恨修女對Philomena所做的一切。

但一路下來,就像是坐在機場的接送車後座上一樣,看著Philomena細數著自己的歡喜和悲傷,瑣碎的生活細節淹沒了碩大的愛和恨。

他寬恕了他的恨。

電影演完的時候,我長長地舒了口氣,發現附近幾對年老的白人夫婦靜靜地坐著,沒有要離場的意思。

和友人在結冰的氣溫裡走到附近的日本料理店吃晚飯,並沒有過多地討論電影情節,其實也沒有什麼交談。

走在街上,我又突然想起來自己心情低落的緣由,但我覺得不去訴說,就這麼靜靜地忍耐著,難過了便哭,開心了便笑。

因為,這就是生活。

老套的,並且笑中帶淚。

寫在以後的所有前:“從今天開始我要督促自己寫影評樂評了,寫心事隨想已無法溫暖人心,閒來愛看些電影聽些音樂,都是大俗之事。

與人分享,也算作是為自己的情緒找到一個出口。

 10 ) 菲洛梅娜

失意的英国驻美著名前记者马丁,和一位爱尔兰老太菲洛梅娜一起,寻找她失散五十年的儿子。

在这寻亲路程中,两人无论是身份地位文化学识还是价值观念都存在巨大差距,在马丁的衬托下,菲洛梅娜的性格特点随之凸显,同时顺理展开文化宗教个人身份地位等诸多内容的探讨,是一部很充实饱满的电影。

文化差异刚开始时也许是身处熟悉的环境和沉浸在对儿子回忆中的缘故,菲洛梅娜不大爱说话,穿插的影像和时时刻刻的画外音让人感受到这位母亲对儿子的思念如此之深。

当开始寻亲旅程,来到陌生地方的新鲜劲儿让她活泼起来,这位老太太各种可爱有趣的一面也就逐渐显露出来。

尽管她不了解美国文化,最初还听不懂马丁的笑话。

文化程度也不高(联想到她年级轻轻就生下孩子并且在修道院干活可以想象她没读多少书),在听到马丁谈到horse-trading(政治价码)时抓住的关键词只有horse。

她甚至显得没“常识”,在冷漠已成为习惯的华盛顿,她对“过分”人友善热情:跑去和烙饼的墨西哥服务员攀谈,责备马丁对服务员太过冷淡。

但这种热情友善这也是她的可爱之处。

直白率真,一点也不傻,既能毫不难为情的和自己年纪小的马丁分享自己做爱的感受(老太真可爱!

记者难为情死了哈哈哈),也一针见血戳出马丁“讨厌和我这老太婆说话”。

无比开明,听到儿子是gay竟然没反应,还一脸镇定询问其“是不是双性恋,能不能生孩子”;极度热爱浪漫言情小说,总和马丁大谈特谈小说的情节......面对这样一位可爱有趣的老太太,观影路上尽是未知和惊喜。

宗教差异除开上面这些,还有最重要的,也是一直或明或暗贯穿其中的,关于宗教的探讨。

菲洛梅娜对上帝无比虔诚。

最明显的就是,当她的孩子被夺走时,她相信上帝,当她得知自己与孩子至死不能相见的直接元凶竟是与上帝密切相关的修女时,她依然相信上帝,这不就是最大的虔诚了吗。

上帝虐我千百遍,我待上帝如初恋。

同时寻亲过程中处处有细节,不赘述。

她的信仰已经是深入到骨子里的,成为坚定的信念和生活方式。

若要对本片的宗教问题进行探讨,就不能不把重点放在与希尔德嘉德修女见面的那一段。

面对希尔德嘉德修女时,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一个愤怒无比,说“我会不原谅你”,一个在沉默了一会儿,在人们看不见的背地里无数次挣扎之后终于能缓慢又平静的说出:“我原谅你”。

看似轻巧的一句话背后,是无数看不见的挣扎反思。

马丁毕竟不是信教人士,没有经历过菲洛梅娜那种对上帝忏悔并且不断面对内心挣扎,最终说服自己原谅犯错方的经验,因此他的反应自然而然是“什么?

就这么完了?

”马丁其实代表了大多数不信上帝的人发出的疑问,人们乐于看到犯下的错误和罪行的人,最终付出代价得到报应,就如同马丁反应的,至少也要:“说对不起,道歉,不许再掩盖真相,出去清理干净墓前的杂草......”这是人之常情,基本的道德规则,但一般适用于没有被别的信仰规则约束的人们,在影片中,奉上帝/基督的教义为最高指令的希尔德嘉德修女,会认为不信上帝的马丁没有资格教她怎么做“主耶稣基督会审判我,不是你”。

其实,菲洛梅娜才是那个最有资格说些什么做些什么的人,她作为当事人,又与希尔德嘉德修女同是接受上帝教诲,可以说她俩是同类人。

如果说修女是直接元凶,那么菲则是直接受害者。

然而面对直接的元凶修女,她选择说出原谅的话。

这原谅把她一下子拔高到圣人地位。

有些人可能觉得菲洛梅娜傻,这么多年的痛苦一句话就带过,甚至有人觉得她不过是被宗教洗脑,内心可能依然不服,等等,诸如此类。

菲洛梅娜究竟是不是出于个人意愿发自内心原谅了修女呢?

是的。

她看到替自己发怒鸣不平的马丁,在说“不希望像你这样记恨...不希望成为你这样...这一定很累吧”这些话时,甚至有一丝细微怜悯无奈的表情闪过,即她是发自内心觉得马丁的发怒没有必要,或者说这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也正是因为这个表情,我想,能断定,菲洛梅娜是真心实意的原谅了修女。

冤冤相报何时了,但复仇又是人的本性甚至本能。

然而复仇过后呢?

同时影片采取了一种巧妙而隐晦的对比方式,希尔德嘉德修女在面对马丁的质问时,摄像机对马丁和希尔德嘉德修女都是采取平拍方式,采用的是平等的视角,而在菲洛梅娜对修女说“我原谅你”时,菲洛梅娜采取仰拍视角,而修女采取俯拍视角。

这让后者没什么表情的脸在俯视的视角下也显得弱小,仿佛修女瑟缩挣扎的内心。

面对马丁的指责,她无愧于心,但面对菲洛梅娜,她不能如前者般理直气壮。

那么,修女们是不是需要承担这其中主要的责任(或者说罪)?

如果说修女阻止未婚妈妈和孩子们见面是因为妈妈们犯下了“罪”,那难道修女们就可以把孩子卖掉,甚至阻止多年以后母亲和孩子寻找彼此?

这所谓的罪究竟还要赎到什么时候?

几十年的时光难道还不够?

还需要做什么赎罪?

这个“罪”究竟又是怎样定义的呢?

追随僵化的原教旨上帝,就真的对吗?

修道院有意把这些记载孩子们下落的文件烧掉,誓死捍卫母亲孩子相认的可能性,是为了让她们继续赎罪?

这难道不是为了赎罪制造出来的新的罪吗?

这些修女算不算上帝教义的木偶?

只是忠诚执行,无自主意志?

如果这个想法成立,那么修女也不过是无关紧要的棋子,那么真正应责备的,是上帝,是制定解释教义的人?

还是......?

这里不去探讨究竟是宗教的哪个环节出了错导致罪的产生,如果从菲洛梅娜个人角度出发,木已成舟。

而她面对眼前这个环境,还是一如既往信仰上帝,可以说(在排除被宗教绑架情感的情况下),是一个大智若愚的人。

至于她究竟是因信仰变得高尚,还是她天性如此,孰因孰果,说不清(后来看到豆友夏虫语冰的答案觉得很中肯,用文字说出了我的感受,因此还是偏向认为菲天性如此纯粹)。

宗教的东西因为太过虚无缥缈而且个人体验性强且不可替代,很难说清楚。

所以到最后,可能还是回归个人,你看到什么,体验到什么,愿意相信什么。

那些以宗教为名犯下的罪还少吗?

拥有信仰不代表从此不需要理性思考,恰恰相反。

宗教这致幻剂般的效果导致它犯的罪更多更深,甚至也更复杂。

在最基本道德观念相差不大的前提下,价值信仰的差异并无对错之分,然而宗教危害在于,一旦有权,就可以借宗教的名义,做伤害的事。

这是一部煽情但也足够特别的电影。

他足够“立体”,不同人站在不同角度不同立场都可以有完全不同的看法。

《菲洛梅娜》短评

人物情感伴随着抽丝剥茧的剧情展开层层深入,这种情绪的渲染是真实、立体的,不是廉价的感动。但我不喜欢老人和记者的互动部分,过于粗暴刻意的对比。

5分钟前
  • 卡列寧吃着🥐
  • 还行

“我们所有探索之旅的尽头,就是回到最初的起点”,从剧本结构到时空轮回,都实现了这个理念,人物情感和性格也以此为基准得到循环上升,这就是合格/优秀类型片的标杆;相隔半个世纪的思念和寻觅,这就是血浓于水,太催泪;朱迪·丹奇每根皱纹里都藏着神采。

6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反宗教片。

7分钟前
  • 闪电杰克
  • 较差

无法理解这种感情 剧情太朴实与平淡了

9分钟前
  • 豆友2096346
  • 较差

对于那些胡乱打星的人,这么个烂故事你们打四星半,我也原谅你们了!

10分钟前
  • 弃风
  • 较差

相当喜欢的英国电影,温情感人,笑着笑着流出了眼泪 (q&a环节时Steve Coogan说预想到“philomena 宽恕那些修女”这个情节观众是感情上是不能接受的,于是他的角色特意加了一句“i wont forgive you”的台词,太贴心了<33333)

13分钟前
  • Sammy
  • 力荐

什么是宽恕 为什么宽恕 因为一开始心里就没有恨

16分钟前
  • 珍波耶
  • 还行

和佩恩的《内布拉斯加》相似,一部关于父亲,一部关于母亲,但佩恩的立足点在于包容,本片则在于宽恕。朱迪丹奇与史蒂夫库根一热一冷,煽情幽默手到擒来。回到原点的环形结构象征着人物的受难与修行,比起丑陋的权威,菲洛梅娜才是真正有资格说出“原谅”一词的圣者。往事随风,人间善恶,留后人评说。

18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力荐

原谅是最伟大的。最喜欢在酒店里吃早餐的场景。

23分钟前
  • 伏特+
  • 还行

整個故事看得心不在焉,可見看電影的時機很重要

24分钟前
  • Yee
  • 还行

改编自真人真事一行字,给这个令人不快的故事更添忧伤。朱迪丹奇的演绎让主人公显得特别讨喜,但主人公对自己的遭遇,和对修道院的恶行所报以的态度令人难以认同,因此即便影片处理得云淡风轻,也还是通过记者一角,为部分仍会感到愤怒的观众留下了宣泄情绪的出口

29分钟前
  • 海贼拉面
  • 还行

你们TMD就是一群bitch!

33分钟前
  • 李格弟
  • 还行

平淡~

36分钟前
  • 曼城十号梅西
  • 还行

温情寻子路上的不解,冷漠,欢笑,友情,互助,罪恶。信仰带给她的除了宽恕罪恶还有无情的伤害。英美文化差异、菲洛梅娜与马丁之间的微妙关系也是本片一大亮点,朱迪丹奇和史蒂夫奎跟两位非常圆满的演绎了片中角色,加分

40分钟前
  • 云图
  • 推荐

这个评分水分太大了

41分钟前
  • _27149_
  • 很差

真是拍的相当之无聊…居然这么多提名和获奖,也是醉了。

45分钟前
  • 周腾他妈
  • 较差

亲情的羁绊永远不会消失,世俗的残酷无奈还能怎么办

49分钟前
  • YOU
  • 推荐

表演很好,故事缺少实质的内容。

53分钟前
  • 季轩
  • 还行

【B】非常暖心的小品电影,配乐太美了,菲诺梅娜这个絮叨的小老太太被塑造的非常丰满,朱迪丹奇收放自如的演技真挚感人,不足的话觉得故事欠缺一些力道,太偏重煽情,在颁奖季一直陪跑真是太可惜了。

56分钟前
  • 掉线
  • 推荐

不知道原著如何,本剧没看出老太太的独特之处,除了刻意表现的客观和宽容。名字起的有点大,盖不住人物。

59分钟前
  • 老顾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