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第一头牛

First Cow,初生之犊(台),深夜里的美味秘方(台)

主演:约翰·马加罗,奥赖恩·李,勒内·奥贝尔若努瓦,托比·琼斯,艾文·布莱纳,斯科特·谢帕德,加利·法梅尔,莉莉·格莱斯顿,阿莉雅·肖卡特,约翰·基廷,戴兰·史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19

《第一头牛》剧照

第一头牛 剧照 NO.1第一头牛 剧照 NO.2第一头牛 剧照 NO.3第一头牛 剧照 NO.4第一头牛 剧照 NO.5第一头牛 剧照 NO.6第一头牛 剧照 NO.13第一头牛 剧照 NO.14第一头牛 剧照 NO.15第一头牛 剧照 NO.16第一头牛 剧照 NO.17第一头牛 剧照 NO.18第一头牛 剧照 NO.19第一头牛 剧照 NO.20

《第一头牛》剧情介绍

第一头牛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故事改编自乔纳森·雷蒙德的小说《半条命》,雷蒙德和导演雷查德共同改编,设定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即1820s)的俄勒冈,一个西方厨子Cookie(约翰·马加罗饰演)来到荒蛮的西部碰运气,遇到了同样前来寻找机会的中国移民King Lu( 奥瑞恩·李饰演),两人一见如故,并借着一头奶牛合伙做起了生 意。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机组民王R“那个”所在的森林神探伽利略杂技小精灵禁地之青衣玉罗江湖往事这个男孩必须被释放换心嘉年华西方人海同游寄生异种魔弦传说告白实行委员会:从很久以前就喜欢你了我的波塞冬一夕一朝一饭不许抢劫战斗吧,娘子续写哈姆雷特某某妮波自由式神枪手狂怒沙暴保持沉默危机边缘第四季惊梦牙狼〈GARO〉-DIVINEFLAME-伸冤人3石油天王

《第一头牛》长篇影评

 1 ) 中国观众第一次观影体验

女性导演的温情,所以即使开头给你看到结局,到最后一幕也是温柔的画面。

不过作为一名中国观众,作为一个已经习惯在西方影视作品里面司空见惯的丑陋华人形象的观众。

当路金第一次开口说自己不是印第安人而是中国人的时候,就一直害怕他背叛,撒谎。

所以当路金提出去偷牛奶,却忽略了他只是为了满足库奇的一个小愿望。

当路金不断的坚持偷牛奶,让人觉得他太贪婪的时候,却忽略了他只是为了满足库奇开旅馆的愿望,丝毫不提自己梦想农场的事。

才想起片头的那句,鸟为巢,蛛为网,人为了友谊。

相比4比3的荧幕比例,更让我在意的是本片的夜戏非常的昏暗,昏暗到甚至看不清人脸的轮廓。

在崇尚高感,灯光照明技术尤其发达的美国电影,太不可思议了。

不过看到酒吧那场戏算是明白了,就两根蜡烛的时代,没必要营造出后橙前青的灯光(我自己也看腻了)。

所以在美洲大陆刚被开发的时代背景,这种环境反而凸现他的原始,让人把关注点放到人性上,4比3的比例恰巧也是同样的目的。

 2 ) 美味面包和第一头牛

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你能想象出《第一头牛》First Cow 这样名字的电影会是一部如此清新的一部电影吗?

完全出人意料。

故事设定在 19 世纪初期的美国西部,淘金者,移民,印第安人,机会主义,权贵和船长,和传统的西部片相比,这部里面有溪水,安静的河流,采蘑菇做面包等桥段,配乐也是类似于尤克里里的轻快音乐。

《巴斯特·斯克鲁格斯的歌谣》里也有一则淘金者的故事,Tom Waits 主演,也是柔中带刚。

《第一头牛》还要更温柔一些,连冲突也只是躲闪和不停地追赶。

故事最后的结尾让人动容,没有枪声,两个好友躺在矮树丛下,一个朋友安慰另外一个朋友,我们就快离开,开始新的生活。

《第一头牛》说了一段友情岁月的故事。

一位中国移民和一位西方厨子成为了朋友,两人通过一头奶牛做生意。

相遇的场景很滑稽,厨子小甜饼 Cookie 在野外觅食,中国人景禄 King Lu 衣不蔽体的出现在树丛中,小甜饼伸出了友好的手,第二天两人各奔东西,直到后来又再次在酒馆相遇。

机会主义的拓荒时代富含传奇和浪漫,也充满了冒险和牺牲。

在俄勒冈这片新的土地上,头戴高帽的首席代理商怀念伦敦的香甜面包,印第安人出售劳动力和本地大杏仁,移民们各司其职,海狸皮生意,以物易物,打扫小屋,上酒馆喝威士忌。

在互诉心事之后,小甜饼和景禄想一起做点什么,小甜饼是个厨师,而景禄是位头脑灵光的机会主义者,荒凉的俄勒冈多的是大杏仁和海狸皮,大家需要点柔软香甜的东西。

牛奶加蜂蜜,再加上小甜饼的手艺,两人很快就开始了稀缺的牛奶面包生意。

原材料牛奶是关键一步,整个俄勒冈只有一头奶牛,并且不属于小甜饼和景禄。

两人决定鼓起勇气,做第一头牛的生意。

在面包生意之前,小甜饼在树林里面采蘑菇,采野果,也是在这样的场景下,俩人第一次相遇。

小甜饼第一次去景禄的房子,开始帮忙打扫屋子,而景禄在屋外砍柴,小甜饼抓鱼的时候,景禄在旁边晒太阳午睡,小甜饼做饭烤面包,景禄洗完澡去喂鸡,画面和谐。

抓鱼回去的路上,两人会讨论信仰的问题,景禄说他在不同的地方会相信不同的东西,就像风化石头有不同的传说,有些人认为坐在风化石上会下雨,也有人说风化石是强大灵魂受到了诅咒被困在石头里。

景禄拥有淘金者精神,他想过运送海狸油到中国售卖,知道俄勒冈这片土地是新的机会。

小甜饼想开一家面包店,或者是一家旅馆,景禄迅速作出判断,在这里也可以开,如果做一些准备,以后可以去南方暖和一些的地方,比如说旧金山。

做香甜面包你还需要什么?

景禄会这样问小甜饼。

小甜饼细腻充满善意,所以他才跟景禄成为了朋友,他救了景禄。

也正因为如此,在决定做生意之前他会犹豫,景禄反问,那还有什么是值得做的吗?

第一次去挤牛奶,小甜饼会首先跟奶牛说 Hello,聊一会天,对奶牛失去牛丈夫和牛孩子表示抱歉,并且安慰奶牛,然后才开始慢慢挤牛奶。

小甜饼第一次见景禄的时候,开口第一句说的也是 Hello。

两位黄金搭档一起合伙搞事情,一个在树上放风,一个挤牛奶。

一个烤面包,一个挑担去售卖,随着排队购买的人越来越多,两人开始路边直接油炸制作,并且接到了来自首席代理商的订单。

这个订单就比较棘手了,除了制作上需要的额外精力和材料,下单的人也是奶牛的主人。

机会主义就是存在概率问题,如果失手和遇到麻烦也是自然而然的。

权贵们发现了后院有人,景禄和小甜饼一路逃跑、走散,景禄坐上独木舟沿河寻找小甜饼,小甜饼醒来之后走回了景禄的房子,两人拿着做面包存下的钱,一起赶路逃跑。

故事最后,两个朋友永远睡在了一起,而故事的发生和经过,可以有一百种答案,那些冒险者,机会主义者,不同程度上都在寻求自己的第一头牛。

(完)微信公众号 WeChat ID: Lamotta_yajie

我给你煮碗面吃

 3 ) 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第一头牛”们

第一台牛2021.01.10没有条理,仅记录,望以后的自己指正。

很多时候,历史洪流裹挟下的小人物,我们总在讨论各种仿佛(是的)负面的历史,比如资本主义,压榨的现代社会,西部拓荒,或者战争,而这样的历史即其他没有实在信息的架空也能重复发生(有信息的那部分也不是为了被探究,可以是俄勒冈州,也可以是黑塞的印度次大陆,塞利纳的欧洲战场,康拉德的刚果河……等等),我们理解贪婪,和,麻木,对,麻木,无所不在。

<第一头牛>,讨论的不是这面如电影中高高飘扬的R.W.P的旗帜(出现两次),是那头如牛一样被忽略的“人”,不能发声的牛,蜥蜴,海狸,这些小人物亦是,重要的个人情感表达几乎都来自行动,唯一被大声叫出正经名字的一次是法克特首领追捕他们的时候,人这一身份得到了认可,在其他人那里(首领,客人,邻居,帽子小哥等)着力很克制也扁平,在围绕Cookie和King两人以及之间的亲密关系上却着墨著深,也包括与牛,与森林,与小孩,与小婴儿,与其他动物。

镜头从开始河流表达时间流淌,透过低位镜头前影影绰绰干枯的草丛,一个女人不带惊讶地徒手扒开了骷髅头,在阳光里对着鸟叫抬头微笑,这样的开头很自然地就把人带进了它的叙事逻辑里,没有慌张害怕,亲近“自然”(非单一人力所能及的那部分)。

所以下一镜,故事的开头,仅低悬在森林上30cm的高度——电影关心的那个弱肉强食的丛林阶层。

遮挡的树枝,采蘑菇的手,破烂的护腕,开口的鞋子,毛茸茸的蘑菇,都是没有锐利边界的事物,互相交错或沟通,而在电影里每一个重要事物的遭遇和分离都被很认真的书写。

蘑菇被送入口中是第一次与Cookie的照面,他敏感孤独又温柔他所有性格特性都非常阴性化,在森林里被(可能是king发出的)声音吓跑,再到与king,与牛的遇见。

赤条条的king,与Cookie几乎相反的人,迅速果敢勇往直前,把金钱塞进树洞,把枪扔到小溪,游过去。

海狸胆小如cookie,在森林里被cookie翻身解救的蜥蜴,king被给予衣服食物,这样的类比如果恰当,两人回king家路上陷阱里(森林更高阶层的设置)捡到死去的小动物,叠在桌上的海狸与蜥蜴在两人对话镜头里出现暗示相依死亡的方式。

两人的交流方式含蓄又直接,特别是Cookie非常少的语言,“如果这都不算爱”(在这里友情),那种局促空间的尴尬king用劈柴去躲避,cookie用非常家常又非常规的扫地来掩饰,拉进一个镜头里,木和窗框形成家(末尾离开时这个角度再次出现),呵呵哒😉,回来又一个局促小空间里,to,to sth. 。

这样的感情幽微处,如果被引申为女性化,甚至就是女性,无论言说之人是男性或女性,受男权思想(男性和女性应该怎样怎样)的侵害大概比cookie被历史大背景迫害更严重,羞于表达情感当中的迷惘无措或脆弱这样弱向的情绪,或许,不如一头“本不该出现在这里”的牛?

然而,Cookie面对抓捕毫无慌张并顺其自然地被过渡到直面死亡的平静,用了一段很妙的超验体验,死亡也即如门口的狼群,用自己的“门”(King带来的家?

或此,旅店加甜品店的理想型已近完成,虽然他们一直在盼望远方)关上就安全了,这样的坦荡是否被人看到?

而他这样的生存逻辑,什么时候成了理所当然,已被导演带入某个不自知的坑。

牛被Cookie给了人一样的地位,非常Cookie。

在挤牛奶时镜头拉到牛的高度,以类似正反打的方式给镜头,用你的丈夫子女来称呼另两头牛,即使她没有语言,后来牛用行为表达了亲近,最后十分钟,与所有实物的分离,从圈养的牛开始,再到家,最后到king结束。

这点上,两人与法克特首领的对话形成蛮有意思的对照,这叫什么,三人对话正反打?

三人的情绪甚至king的紧张都变得有幽默感,虽然首领控场,考虑他的身高,对着首领是平视,cookie是从上往下,king近乎平略抬头。

道具和场景设置:1.鞋子,在穿上鞋子的一瞬,Cookie完成了进入人群社会的准备,而这双鞋子在河边的时候,出现过在King的脚上(?

)。

而King之前在家穿着手制鞋,另一种身份确认。

2.服饰:一行人去看奶牛,三个层次,首领,他们俩,印第安人。

3.帐篷或门帘形成的空间,与外界的隔觉,理解为外部?

门框前已提及。

360度镜头已被别人反复提及,镜外的他们俩相当于外来者。

4.森林:从20分钟离开森林,到末20分钟回归森林。

先记这些。

 4 ) 这部有魔力的“新”电影,祭出年度最美结尾

晨间的郊外,一只黑狗在泥地上漫无目的地嗅探,相隔不远处的女人则捡拾摆弄着石子,画面恬静怡人。

没过多久,黑狗似乎嗅到了什么,不停地摇摆着尾巴。

跟在黑狗后面的女人发现情况后随即将黑狗轰到一旁,她拨开松软的泥土,发现早已化骨的头颅。

她继续小心翼翼刨土,直到两具完整的白骨映入眼帘。

这是当代最重要的女性导演之一凯莉·雷查德的新片《第一头牛》的开场段落。

这部年初入围柏林电影节主竞赛单元的美国另类西部片,向观众展示了19世纪初西进运动时期两位男性的特殊友谊和破碎的美国梦。

影片《第一头牛》改编自作家乔纳森·雷蒙德的小说原著《半条命》。

跟凯莉·雷查德此前的六部长片一样,该片在受众上仍旧局限于钟爱独立电影的那类影迷群体,同时也仍旧获得影评人和电影媒体一致的褒奖。

雷查德没有在具备权威影响力的影展上拿到过重要奖项,但这并不妨碍她在电影评论界的影响力与日俱增。

之所以如此,其中的原因我们可以回到她的创作中寻找。

紧接着《第一头牛》中两具白骨的亮相,下一个镜头将观众带回到了19世纪20年代,摄影机对准一个灰头土脸的年轻人的身体和面孔。

这个年轻人本名为Otis Figowitz,由于他负责为同行的人做厨,别人习惯性地戏称他为Cookie。

Cookie是美国西进运动中渴求获得财富机会的千万个迁徙者中并不算起眼的一员,并将注定淹没于历史长河中。

生于马里兰州的他命途多舛,父母相继离世导致他从小就过着一种居无定所的生活,没有任何事物是值得他去牵挂的。

某个晚上,Cookie在丛林深处发现了饥肠辘辘且一丝不挂的King Lu。

King Lu是来自中国的移民,他之所以会是这副狼狈的模样,是因为他正被俄罗斯人追杀。

善良的Cookie给King Lu送来了食物和遮身用的毯子,搞清楚King Lu的遭遇后,Cookie决定帮他一把。

这是Cookie和King Lu的第一次相遇,不久俩人便分开了。

经过长途跋涉,Cookie一行人终于到达了目的地,在这里他与其他人分道扬镳,或者更确切地讲,他被同行的人抛下了。

来到酒吧休憩的Cookie与King Lu再度遇到,俩人在King Lu的小木屋里交谈甚欢,一来二去彼此变得前所未有的亲近。

此地的首领Factor从远方订了两头成年奶牛和一头小牛,但运到这里的时候,只有成年母牛最终撑了下来,她便是该地区的第一头牛。

King Lu想靠油煎饼赚钱,但他需要这头母牛的奶来提升饼的风味,Cookie与King Lu商量后决定夜间去偷奶。

饼的反响超乎意料的好,以至于连续多天供不应求。

看着眼前巨大的商机,俩人有些忘乎所以,他们频繁地半夜去盗母牛的奶,以为能就此走向致富的道路,但不料秘密很快被暴露。

为躲避Factor手下的追杀,King Lu在逃亡中跳进河里,碍于胆量的Cookie躲进植被茂密的隐蔽处,俩人再度走散……

资本主义与一个国家的诞生显然,《第一头牛》是一部关于资本主义精神与美国拓荒史的电影,雷查德在接受相关的媒体采访时,毫不避讳地指出了影片与资本主义的直接联系。

不管是Factor所代表的一个地区的旧资本,还是King Lu和Cookie作为商贩的新资本力量,他们在象征意义上都是一个资本主义市场模型的一部分。

作为历史和文化建成并不久远的移民国家,美国的诞生包含某种与生俱来的暴力和疏离感,这在影片中那些保持沉默的印第安土著,尤其是印第安女性身上得以微妙的体现。

而作为中国来的移民,King Lu被俄罗斯人追杀这件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美国的移民政治的反映。

某种意义上,“美国梦”是西进运动中驱使着人们走向进一步屠杀印第安人的导火线。

但雷查德并没有试图就美洲大陆的移民与土著间反主为奴的殖民主义历史进行宏大的解构,她反而轻巧地将这个背景注入两个移民主人公的宿命之中,让他们以追逐“美国梦”的失败近距离破除“美国梦”的虚假。

女性视角下的男性与男性暧昧在雷查德的电影里,五大三粗的、硬汉化的男性形象是永恒缺席的,在雷查德对人物的审美取向里面,她更青睐于那些敏感的、看起来羸弱的或是不那么性感的男性形象。

这在雷查德此前以男性为关注核心的电影《昨日欢愉》,以及涉及了重要男性角色的《夜色行动》中已经展露无遗。

2006《昨日欢愉》

2013《夜色行动》从以上的角度来讲,雷查德电影里的男性实际上是一种刻板的男性气质在女性视角干预下的性别消失,因而男女两性的情绪的表达逻辑和气质的美感是非常接近的。

这就不难怪梅尔·梅洛的短篇小说《贝斯·戴维斯》中的男性主人公,为什么会摇身一变成为了凯莉·雷查德《某种女人》里的女性。

2016《某种女人》正如片头对威廉·布莱克《地狱箴言》中那句“鸟筑巢,蛛织网,人结友”的引用,影片《第一头牛》是一部讲述了“人结友”的电影,Cookie和King Lu的关系也的确属于男性正常的友谊范畴。

但将这种关系纯粹归于友谊,又毫无疑问是粗暴的。

雷查德并不反对观众对两位主人公任何具有合理性的遐想,哪怕认为他们是情人,在雷查德看来也是可行的。

何况人物的“暧昧”甚至并不表示人物之间必须具备某种已经确定的关系,“暧昧”体现在《第一头牛》中即是一种潜在的依赖感,一如电影开场的两具靠近而栖的白骨所给予观众的意境。

西部叙事与公路叙事在雷查德迄今为止的七部导演长片中,她都或多或少地接洽着两种固定主题的叙事,即西部叙事和公路叙事。

我们能毫不费力地便在雷查德任何一部电影里发现这两种叙事的存在。

凯莉·雷查德的西部叙事,是地理背景、历史构想和美学层面的一种综合。

《第一头牛》的“西部”是希望与死亡同在的俄勒冈,《米克的近路》的“西部”是危险的蛮荒之境,《温蒂和露茜》和《某种女人》的“西部”是无人注视的偏僻小镇,《昨日欢愉》中的“西部”则是一种远离现代的手段……西部,作为一种符号无时无刻地侵蚀人物,因而雷查德电影里的人大都带有西部人的特色,他们看起来疲惫、迷惘和无聊。

2010《米克的近路》

2008《温蒂和露茜》谈到雷查德的公路叙事,不得不重点提及雷查德电影中可能是最重要的主题:漂泊流浪(Drifting的表意更准确)。

从处女作《野草蔓生》到《第一头牛》,雷查德电影的主人公几乎都处在一种离家的状态,这种与上世纪嬉皮士运动一定程度上接轨的“在路上”精神,成为了人物自我实现的一种外化的形式。

凯莉·雷查德影片《第一头牛》贡献了今年新片中最美的结尾:拖着疲惫的身影逃命的Cookie和King Lu最终抵挡不住睡意,他们在丛林中相继闭上了双眼。

电影并没有将后续的情节告知观众,但作为观众的我们都知道,未来的两具白骨便是此刻陷入睡梦中的他们。

只不过我们仍旧会被雷查德的处理所打动,我们仍旧抱着这样的期待:希望他们睁开眼睛的时候,危险已经悄然离开。

作者| 多尼达克;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出处

 5 ) 《第一头牛》截图&amp;初涉Peter Hutton

Peter Hutton "Hutton's exquisite images, precise, observational style, and use of long takes and silence encourage the mind to roam. These ships come to seem like inspiriting physical measures of mankind's outsized capacity for hard work and boundless imagination, by which we overcome the isolation of the human condition." - Film Comment 彼得·赫顿(Peter Hutton,1944 年生,底特律)是电影中最热情、最富有诗意的城市和风景肖像画家之一。

作为一名前商船海员,他花了近 40 年的时间在世界各地航行,经常乘坐货船,对从长江到波兰工业城市罗兹以及从冰岛北部到孟加拉国海岸的一个船墓地。

这18部电影的全面回顾展示了一位艺术家致力于唤醒一种更加沉思和自发的观察和想象世界的方式。

无论是追忆一座城市的逝去,还是反思大自然的瞬息万变,Hutton 都在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雕刻;每部电影都在无声的遐想中展开,从固定位置拍摄的一系列扩展单镜头,让人回想起电影的起源以及绘画和静态摄影的传统。

展出的作品包括赫顿在 1970 年代开始的两个宏伟系列——一个是纽约的印象派速写本,另一个是对哈德逊河谷的探索,以托马斯科尔和 19 世纪的方式转录和提升景观发光主义画家。

“就像芭蕉的俳句,”学者汤姆·冈宁 (Tom Gunning) 观察到,“这些看似简单的电影提供了观看和塑造图像艺术的课程,让你想知道如何有人能同时制作出如此谦逊和如此惊人的东西。

” 引用:https://www.moma.org/calendar/film/600https://expcinema.org/site/en/wiki/artist/peter-hutton文章:Peter Hutton, Filmmaker With Austerely Romantic Worldview, Dies at 71

 6 ) 凯莉·雷查德的电影风格,《第一头牛》中真实生活空隙的延宕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微信号:toroscope)作者:鲜有废客一个白人厨子,一个中国商人,相逢于1820年代的美国小镇,因为一头奶牛,两人发家创业,摆起地摊,售卖糕点;但也因为这次铤而走险的商机,令他们走向不归路。

影片《第一头牛》用一则少见的西部故事,让我们看到了华人在美国电影中的另一面——既非满大人那样妖气横生,也不是华人劳工那种悲怆无声,而是用我们最熟悉的精明、不认命的形象出现。

《第一头牛》海报《第一头牛》不仅仅是今年所有影迷都翘首以盼已久的电影,它也有很大希望角逐明年奥斯卡。

我们可以看到,烂番茄新鲜度96%,美国知名评分网站metacritic开分89分,可以说是万无一失的“年度必看电影”了。

年初的柏林电影节,陀螺在现场看完《第一头牛》时,也惊喜地打出了四星半的超级高分。

不过,这部在今年柏林电影节上亮相,入围主竞赛角逐金熊奖的影片,最令人瞩目的并非其华人题材,而在于它是一部凯莉·雷查德执导的新片。

凯莉·雷查德一,新新现实主义?

女性导演?

对于内地电影观众来说,凯莉·雷查德并不是一个熟悉的名字。

她既不像派蒂·杰金斯那样,因为《神奇女侠》的超高票房和影响力而为人熟知,也不像凯瑟琳·毕格罗那般,凭借《拆弹部队》跻身奥斯卡最佳导演之列。

但是从美国艺术电影和女性导演的作者性来看,凯莉·雷查德绝对不容忽视, 甚至有些影迷将其封为当代“香特尔·阿克曼”。

香特尔·阿克曼出生于1964年的凯莉·雷查德,从小对摄影产生兴趣,在从波士顿艺术博物馆附设学院获取硕士学位之后,她便开始参与拍摄独立电影。

1994年的《野草蔓生》是雷查德的长片处女作,凭借这部电影,她立即成为影坛新星,入围了圣丹斯电影节三项独立精神奖和评审团大奖。

《野草蔓生》单从类型题材来看,《野草蔓生》并不新鲜。

它将新好莱坞电影时期的《雌雄大盗》重新搬上银幕,让一个无所事事的街头混混,和一个生活了然无趣的家庭主妇组成亡命鸳鸯。

《野草蔓生》但影片越是发展到后面,越是呈现出一种荒诞和解构意味。

男女主角本以为枪杀了一名黑人而驾车逃亡,实际上,这名黑人毫发无损。

当逃亡失去了意义,伴随逃亡旅程而滋生的快意浪漫,自然显出虚无。

用美国底层家庭中的庸碌无趣,套上公路类型片,加上大量的摇滚乐、爵士乐,以及闪回、序号篇章画面—— 雷查德给这桩无疾而终的逃亡之旅,盖上了一个重重的黑色邮戳,寄往无数内心空洞的中年人面前。

该片在艺术上取得成功之后,雷查德本打算继续拍摄电影,然而由于女性身份的限制,令她在筹资拍摄的过程中常常陷入绝望。

最终,只能用超八毫米摄影机拍摄短故事片和纪录片。

诞生于1999年的《颂歌》和2001年的《一年》皆是如此。

所以,在2006年拍摄《昨日欢愉》之前,雷查德一直处于理想和现实的撕裂—— 想要拍摄的题材与所筹集的资金之间无法缝合。

在此期间,她潜心于教学,成为巴德学院电影和电子艺术的常驻艺术家。

幸而她和托德·海因斯(《天鹅绒金矿》《卡罗尔》导演)是多年老友,才让她的导演生涯出现转机。

雷查德与托德·海因斯不过,这种转机并非主要因为海因斯在经济上的门路, 而是他的一位文艺圈朋友——乔纳森·雷蒙德成了凯莉·雷查德直至今日的灵感来源。

乔纳森·雷蒙德当时,雷查德苦于找不到合适的故事拍成电影,雷蒙德刚好有一部剧情简单的小说。

两人在海因斯的牵线搭桥下,由此开始了不分彼此的长久合作。

而这一小说便是《昨日欢愉》。

《昨日欢愉》如果说《野草蔓生》让雷查德的电影才华为影坛共见,那么《昨日欢愉》则开创了雷查德以长镜头为主、绝少对话的朴素写实风格。

这部电影的故事异常简单,一个妻子怀有身孕的事业男马克,和另一个过着嬉皮士生活的邋遢男库尔特,两人相约到山上泡个温泉叙叙旧。

《昨日欢愉》影片在两人静默开车和赏景,以及充满焦虑和怀旧的对话中,缓缓流淌。

雷查德对于布什政府的质疑,对于步入中年的美国底层男性的剖析,在此形成一条相互影响的螺旋体。

两年后,雷查德又将雷蒙德的短篇小说《火车合唱团》,改编为电影《温蒂和露茜》,获得了评论界的一致好评,由此掀起了关于美国“新新现实主义”流派的讨论。

《温蒂和露茜》《纽约时报》的首席电影评论家A·O·斯考特,曾在2009年3月撰文提出了“新新现实主义”这一流派, 并将雷查德的《温蒂和露茜》作为代表提出。

在观看这部电影时,让人第一时间想到的同类电影,除了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流派,便是达内兄弟的《罗塞塔》。

同样都是青涩毛躁的小姑娘,同样都是急需工作的社会底层,不同的是—— 《罗塞塔》讲述的是阶级困境中人物的下滑挣扎, 而《温蒂和露茜》展现的是下层群体因贫穷导致的匮乏感和无力感。

《罗塞塔》2010年的《米克的近路》,雷查德用特殊的女性视角,将一直令美国骄傲的西部片神话彻底颠覆。

让一群淘金者,听从一个印第安人的指挥找寻求生的水源,西部拓荒的伟大精神,在此成为一则吊诡的政治寓言。

《米克的近路》不少人将这则故事,解读为布什政府期间的伊拉克战争,美国国民是那群淘金者,而有着种族偏见的引路人米克隐喻了总统布什。

《米克的近路》2013年,讲述三名环保主义者为引起人们重视,炸毁大坝的《夜色行动》成为雷查德电影序列中口碑最差的一部。

虽然有杰西·艾森伯格的加持,但平淡无奇的剧情,以及缺乏信服力的人物行为逻辑,让整部电影流俗无趣。

《夜色行动》的滑铁卢好在2016年的《某种女人》重新回到熟悉的“凯莉·雷查德”风格。

虽然是三段式的女性小品,但每一个故事都在寻找女性日常生活中的坚韧和个性。

这部影片刚下映没多久,就被著名蓝光碟产商CC收录发行。

《某种女人》这么多年来,仅这六部长片,就令关注电影艺术最新潮流的评论者们为凯莉·雷查德探讨不断,她到底是一位新新现实主义的开创人?

还是执着强硬的女性导演作者?

或许问题的答案并不是非黑即白。

雷查德的魅力,更多是一种站在左派立场,用女性视角重新审视现实和历史的丰盈和凝滞。

二,憨直的《第一头牛》了解了雷查德这位女性导演的一路历程,再来欣赏这部《第一头牛》,我们便不只是会将视线聚焦于那位远渡重洋的中国人身上。

这部影片同样改编自雷查德的老伙伴乔纳森·雷蒙德的小说,而且是他在2004年出版的第一部小说《半条命》,雷查德之所以当初没拍,在于这部小说的故事过于复杂,这对那时还处于资金短缺的她来说,自然难以驾驭。

即使是此次的《第一头牛》,也只是截取了原著小说中的一条线索而已。

在1820年的美国,俄勒冈州的一些小镇尚处于发展初期,印第安人、英国人和各国的淘金者群聚于此,都在为早期的财富积累冒险。

中国商人金路在机缘巧合下,被来自马里兰的厨子奥提斯救了一命。

为了报恩,金路邀请奥提斯和自己同住,一起寻找发财的机会。

没多久机会来了,小镇上的英国总领费克多花费重金,从欧洲买来一头优质奶牛,只为喝到纯真的奶茶。

而这头奶牛,成为这块土地上,迄今为止的第一头牛。

恰好奥提斯感叹自己制作的面包,如果能加入牛奶,一定美味无比。

为了满足好友的愿望,金路大胆提出,两人一起夜间偷偷挤牛奶。

在尝到奥提斯制作的牛奶蛋糕口味不凡后,金路心中涌现出一条商机: 到集市上贩卖蛋糕。

果不其然,蛋糕不但瞬间售空,而且有人愿意抬价购买。

这让一直渴望发财的金路尝到了甜头。

就这样,金路站在树上放哨,奥提斯在下面挤牛奶,两人合作,财富日益增多。

直到总领费克多也不惜屈身,来到奥提斯的小摊前品尝时,危机开始了。

费克多虽然没尝出蛋糕里添加了牛奶,但是却看重了奥提斯的厨艺,盛赞之下,想邀请他制作更高级的法国糕点,到自己的宅邸为其在人前添光。

奥提斯作为底层小民,当然不敢抗命。

可金路心有城府,知道偷牛奶的事情不久便会曝光。

在两人到总领家献上法国糕点之后,总领邀请他们一同观看那第一头牛。

而这头牛奶也像宠物一样,对总领这位正经主人冷淡疏远,反倒对天天夜里给他做“胸部按摩”的奥提斯亲昵有加, 这让总领身边的军士深感怀疑。

当天夜里,在两人再次偷奶时,意外发生了。

金路放哨时,踩断树枝,惊动了总领家的侍从。

奥提斯带着金路一路逃跑,顾不及倒翻的牛奶罐子。

总领看到有人偷牛奶,瞬间震怒。

他知道,整个镇上只有两人可能偷奶,那就是金路和奥提斯。

在电影一开始,便展现了一个现代人在河岸挖出两具白骨的桥段。

所以,看到金路和奥提斯被总领追捕,我们自然以为,电影最后会呈现两人遇害的情节。

可一如雷查德之前的其他电影,本片以受伤的奥提斯和疲惫的金路躺在地上休息而结束,他们两人究竟是否被杀,我们不得而知。

很多人将这部电影,看作美国资本主义早期财富积累的历史片,然而导演雷查德显然既不是一个历史爱好者,也非正襟危坐的政治批判者。

确实,不管是英国总领耗费巨资引入奶牛,还是普通平民衣衫褴褛、食不果腹的现状,都让本片带有浓重的批评立场。

但英国总领的“朱门酒肉臭”更多是以滑稽的丑态来亮相,而非残酷的病态来曝光。

《第一头牛》的光影魅力,在于它对真实生活空隙的延宕,对于憨态人物的沉迷,对于油画质感的涂抹,以及对财富匮乏的感叹。

在金路和奥提斯在小镇上再次相逢后,金路热情地邀请这位救命恩人到家中做客。

一路上,金路和奥提斯随意攀谈,到家中后,也如同许久未见的老友敬酒寒暄。

两人说到停歇处,并没有一丝尴尬,反而有着底层人家闲扯后的遐思,或者叹息处的呆滞。

显然,这是从《昨日欢愉》中延续而来的真实生活空隙。

雷查德从另一个角度看待两个男性之间的对话,她用女性敏感的情思,咂摸出男性对谈中必然的落空。

这种落空包含真诚,因为真诚注定不属于话痨絮语,而归于情感抽空的暂时延宕。

沿着这种场景中的延宕,我们便能感受到片中太多人物的憨态。

最明显的就是厨子奥提斯,他是一个买了新鞋,在引人注意之后都会扯下裤脚遮掩高靴的憨人。

憨到在为奶牛挤奶时,对它感谢不已; 憨到这辈子只想开个面包店,好好做个厨子; 憨到别人出去打架,让他帮忙看孩子,他也安分答应。

但憨人往往有赤心。

奥提斯会为了牛奶失去“丈夫”和“孩子”而动容,也会因为看到素昧谋面的可怜中国人,为他担着干系,救他一命。

以至于,夸奥提斯靴子的老人。

带孩子到酒吧的肥胖父亲。

都憨态可掬,底层味十足。

在《昨日欢愉》中的嬉皮士库尔特,或者《某种女人》中的牧马女,都有这一憨性基因。

这不禁让人想到梵高早期的素描画。

当他在荷兰朝着那些挖土豆、做农活的农夫农妇写生素描时, 荷兰农民的憨直木讷,在梵高憨勉愣头的笔触下,足以让人感动。

感动的不是憨性中的笨,而是憨态中的真。

在我看来,雷查德虽然在处女作《野草蔓生》中才情肆意,知道在哪处添段闪回,在哪处插入摇滚乐, 生猛灵动的劲儿,不下于丹尼·博伊尔在《猜火车》中对于声画的天才处理。

因此,完全可以将雷查德归为聪明灵巧的导演。

然而,她在电影中却喜欢刻画笨人物,也喜欢下笨功夫。

这种“笨”,也能在梵高的风景油画中找到对应。

换句话来说,这是一种滞重粘稠的触感。

在《温蒂和露茜》中, 让温蒂一次又一次拨打老警卫的手机,或者穿梭于人来人往的街道。

《温蒂和露茜》在《某种女人》中,让牧马女重复性地喂马草料, 或者在女律师的城市来回寻找。

《某种女人》没有配乐,没有戏剧冲突,而是用积累下来的焦虑、等待情绪重复性地出现在画面中。

这和同样以现实主义闻名的格斯·范·桑特不同,他要疏远和形式化得多; 也和英国的肯·洛奇和伊朗的阿斯哈·法哈蒂不同,这两个人有着张力十足的叙事冲突。

雷查德完全不在乎重复带来的臃肿,因为如同梵高的油画一样,看似粗犷而漫不经心的重复线条,形成的却是对于生活真实的内部描摹。

《第一头牛》中的滞重感,是未开发的幽密丛林,是泥淖污浊的集市地面,也是贫穷造成的平民衣着。

当贫穷成为常态,匮乏感便掩盖不住。

这种匮乏感,在雷查德上一部电影《某种女人》中最明显。

片中的四个女人像雷查德自己诠释的:她们都在寻找着什么。

劳拉·邓恩寻找爱情和事业;米歇尔·威廉姆斯寻找家庭和亲情;莉莉·格斯莱顿寻找归属和温暖;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寻找稳定和认同。

《某种女人》但是在《第一头牛》中,由财富引发的匮乏感,让下层的生命像是变成匍匐前进的蜗牛, 总在近乎停滞的前进中寻找方向感,以及迫切想知道找准方向之后何时才能到达。

对于这个残酷的问题,雷查德选择了一如既往的回答方式:让两个人就地躺在丛林中。

枪手是否会射死他们?

现代人翻出的两具白骨是不是他们?

他们是否实现梦想,一个开了旅店,一个开了面包店?

一切都付诸于继续无常且无尽的真实生活中。

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陀螺电影(微信号:toroscope)作者:鲜有废客

 7 ) 第一头牛

拖了很久总于看完了第一头牛。

整部影片的人物设置,情节走向都有些不同寻常的意味。

通过镜头多样的转换,表达了很多当时情景不同的含义。

两个主角性格完全不同,两个人在回到木屋时忙碌各自的事情有所体现;逃生时不同的方式有所体现;最终逃不了时也有所体现。

一个向往财富地位也愿意冒险,是当时大多数西部淘金者的缩影。

另一个则更偏向是感性群体的代表,有着自己的节奏与喜好,善良,友好。

两个人的性格迥异与互补让整个影片在情节推进上无比顺利。

看完了电影也有很多情节没有理解,看了看众多网友的分析解释才懂了一些。

下边几个让我印象深刻:人们排队买饼干时映射了那些在资本家眼里不足挂齿唾手可得,但对于广大平民来说却遥不可及的事物;被印第安人救下的男主醒了之后却找不到自己的救命恩人(映射19世纪的20年代的美国西部正处于西进运动的末期)(西进运动:美国东部居民向西部地区迁移的运动,大批印第安人遭到屠杀,幸存者被强行赶到西部更为荒凉的“保留地”。

);最后还有“俄国人的追杀,无处不在的意识形态输出”以及“中美友谊已经siwang” 整体看完以后信息量很大,这种寓意和结构的电影恐怕要看个三五遍才能有所理解。

 8 ) 雷查德的速度

去年在纽约电影节首映看完就深深着迷于雷查德的这部新作,昨天在VOD平台上线后立刻再看了一遍,依旧动人无比。

有剧透在凯莉·雷查德重返美国西进运动史的新作《第一头牛》中,资本主义与美国梦的萌芽在几块金黄色的奶油饼干中骤然升起,也快速地在树干的断裂和几声枪响之间消失殆尽。

影片自然也不完全聚焦于财富的到来,而是在两位男主角——来自马里兰州的厨子Cookie和来自中国的初代移民金路(King Lu)两人之间动人的友谊上展开。

大段的镜头注视着两人一起生活的图景:刚到金路的小木屋中,两人却像早已长居于此一般开始“过起日子”——在一个景深长镜中,我们看到厨子在屋内打扫除尘,中国人则在窗外有点蹩脚地劈柴。

一切都如此自然美好,正如影片的开场白中引用的威廉·布雷克的诗句:“鸟儿有巢,蜘蛛有网,人有友谊。

” 在不少影史上的伟大作品,比如埃里克·侯麦的《双姝奇缘》和《春天的故事》中,作者通过展现年轻女性的同居生活来表达了她们之间纯粹的友情,以及一种超越刻板家庭生活的可能性,在此雷查德则用她的男主角们表达了类似的美好情境。

雷查德凭借其独立作品,已经悄然成为当代最重要的美国导演之一,她的电影往往拥有着冥想式的缓慢节奏,以及她一直以来对其生活的土地——美国西北部各州(《某种女人》中的蒙大拿州,本片以及《昨日欢愉》中的俄勒冈州)的刻画,令她有别于绝大多数同代的独立作者;她镜头下些许灰蒙的风景,与那些平淡内敛的人物,又无法被归类在西部片这一古老的类型中。

虽说如此,在本片的部分段落中,即便她无暇于展示西部壮美风光,雷查德又展现了一种几乎是约翰·福特式的对运动与速度的控制。

这些段落不偏不倚地,正是两位主角在集市上贩卖他们摇钱树般的美食的戏码——似乎在雷查德看来,金钱的到来伴随一种其特有的速度。

取材“珍贵”的秘制糕点一经上市便被一抢而空,雷查德也自如地在此加快了节奏,整整四场集市的戏,包括中途在英伦首领的农场中偷偷挤奶的场景,在仅仅15分钟内便匆匆流过,这在雷查德的谱系中堪称极速(本片事实上是她从影以来篇幅最长的作品,观看时却完全感觉不到);运动也愈加戏剧化,体现在那些展现排队场景的横移镜头(资本带来的秩序,不禁让人想起现实中某些店铺的火爆场面),和霍克斯式的多人哄抢场面(贪婪与喜剧)之中。

“这样就能抬高价格,他们又不笨!

”雷查德的电影从未如此起伏与幽默,得益于《第一头牛》所展示的一种基于食物的政治,自然也是生存的政治:我们得了解腹中的食物是从何处而来。

而贵族则把这些当作理所当然,托比·琼斯饰演的高傲首领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眼皮底下被偷窃。

讽刺的是,就算如此他也是获益者——成功用Cookie制作的法式糕点嘲讽了自己的队长朋友,一句“来点奶油?

”就让对方蒙羞,后者大大咧咧地科普“文明之都”巴黎最新的时尚潮流。

观众或许会说主角两人的偷窃行为并不“道德”,但雷查德(与片中母牛)无需关心这种讨论,毕竟殖民行动的根基便是建立于剥削之上,面对这样的历史,作者仅仅只展示谁能“更好地”从中产出经济效益,更重要的,谁能更好地去理解,去产生联结。

很简单,即便面对自己高贵的“主人”,憨憨的母牛悄悄舔舐着这个盗贼的手。

语气温柔的Cookie(约翰·马加罗,在雷查德好友托德·海因斯的《卡罗尔》中,他扮演鲁妮·玛拉腼腆的摄影师朋友,可能是那部电影中唯一一个不“大男子主义”的男性角色)并不是一个典型的远征者形象,作为厨师跟随皮草猎人来到西部的他没有那么“男性化”,不好冲突的他甚至在全片中都没有持有过任何武器。

他能生存下来是因为他的厨艺——一种建立关系与爱的象征,而不是暴力。

他的生存哲学有一种坚定的朴实,如果想要过好日子,即便是在这凶险的密林之间,或许更重要的并不是在各种时候大打出手,而是在新朋友的家里把碎屑打理干净,再采几支野花用于装饰。

这是一种在荒蛮之地对于文明的幻想:美味的糕点来得快去得也快,Cookie和金路的财运也是来去匆匆,很快在一场意外中终结。

紧接着又是一长段一长段的慢影像,面对贵族枪手的追赶,金路毫不犹豫跳入河中,不好冒险的Cookie则在树林中躲藏,两位主人公的分离让影片也重返到更加紧绷与沉思的语气中——在远疆,生存之压力依旧是空气中唯一真实的存在,观众也看着愈加狭窄的环境将二人慢慢推向影片早早确立的结局,小屋内生活的宁静不再,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沉默——拖着疲惫的身躯地穿行在森林之中。

虽说两人都在逃亡途中得到原住民的协助,然而语言壁垒让两方人无法真正得到沟通。

金路或许能煞费苦心习得原住民的语言(没有字幕,观众被蒙在鼓里)——一个很好的细节(正如Cookie意外于其熟练的英语,告诉了我们这个角色的阅历,显然他经历了太多,毕竟豪宅中的贵族们根本不屑于去学习语言,只愿意通过翻译来达到交流的目的),但最终中国人得到的也是一些利益上的交换(这里观众没有字幕也能看懂),几粒纽扣来换取一次渡河的机会。

而Cookie第二日在一位原住民老人的家中醒来,光线如梦一般,似乎和救下他一命的恩人之间,存在着无形的墙。

“敬…某物。

” 两人初识的那天,金路打趣地向Cookie祝酒到,这也是在说美洲这片机遇之地。

对他而言,永远有那么一个“某物”能够去追寻,“一切都是新的”,等待他的挖掘。

他是我们熟悉的,聪慧大胆的华人形象,但这种对未来的敏感似乎也如诅咒一般,在每一日买卖结束后,他便不由自主地去想自己与Cookie未来的事业图景,嘴里像念经一般自言自语,嘟囔着要南下去旧金山开一家什么样的旅馆,或是想着顾客会不会有一天会吃厌自己的招牌菜。

然而影片的神来之笔在于雷查德用了一个时空穿越式的结构,在开场早早确立下了主角二人宿命般的结局——肩并肩躺着,死去在俄勒冈州的森林中,直到其尸骨几百年后被路过的女孩与狗挖出。

但随着故事的进行,气氛不断地把我们推入到两人的世界时,我们很容易便淡忘了影片开场的这一陈设。

但故事却正是这样悄然结束:在逃亡中终于重逢的二人精疲力尽地开始了新的旅程,头部受了伤的Cookie先在一棵树旁躺了下来,本想着要替他看守的金路也抵不住疲倦,在他旁边躺下。

只有当影片在此戛然而止,木吉他演奏的主题曲随着黑屏响起,我们才猛然意识回来,“啊,我早已看过这个影像!

”至于第一头牛呢?

她被圈养起来,成了某种属于未来的模型——那个《公民凯恩》似的,被铁栅栏包围,写着“私人领地 严禁跨越”的影像,这不过在此,“第一头牛”的噱头并没有什么秘密。

她走不向未来,未来会走向她。

那满溢着奶香的饼干呢?

或许只是让这两个男人在生命尽头在这片土地上小赚一笔,体验了一把美国梦成真的幻妙速度,但更重要的,是这些食物自身的本真:或许是在荒芜之地吃到稀罕美味的狂喜,或许是“妈妈的味道”,或许是对伦敦午茶时间的怀旧,情感是纯粹的,甚至是弱不禁风的,因为它改变不了这片土地上的任何冲突,剥削与暴力还会继续。

但任何再微小的本真,作者都将它们抓住:在贵族家中,两位不知名字的原住民女性(其中自然有《某种女人》中的熟面孔莉莉·格莱斯顿)在男人(白人)们离开屋子后立刻坐到了一块,大笑着,我们听不懂她们的语言,但雷查德有心地给了几秒钟属于她们的时刻。

Cookie和金路最终得到的,也只能是彼此。

 9 ) 牛年最应景

首发于公号/头条: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以牛命名的电影《第一头牛》在今年春节观影十分应景,正值牛年,温和的叙事及柔和的影像,适合在假期结束前,在沙发上静下心来欣赏。

故事梗概故事发生在19世纪美国俄勒冈,人们在西部寻找发家的机会,这时一个厨师库奇,遇到了同样前来寻找机会的中国移民金路,两人一见如故,并借着一头奶牛合伙做起了蛋糕生意。

难得的缓慢恣意电影开篇是威廉·布莱克《地狱的箴言》中的句子:鸟有巢,蜘蛛有网,人有友谊。

简单几句,便道出影片囊括其中的元素,并奠基了影片的中心——人的友谊。

之后是一艘大船缓慢驶过的镜头,这个异常缓慢的镜头彷彿是导演悄悄设下的一个门槛,如果你能挺过这一分钟,那么就有办法看完全片并享受到影片独特的乐趣。

这是导演凯莉·雷查德作品的一个调性,聚焦于一个故事的小小切口,情节少有起伏,时间缓慢恣意地流淌。

例如本片,完全不见西部片的特点:牛仔英雄,苍茫荒原,劫匪枪战,淘金热等,只有极尽还原自然的原始森林,各色人种混杂的阴郁破败小镇,主角还是两个不起眼的"打工人"。

影片节奏慢而舒缓,却完全不觉得无聊和漫长,镜头里的自然风光让人卸下压力和紧张,洗去心中的浮躁,精神上趋于放空。

北美陶渊明其中描绘的场景,甚至与陶渊明诗中的田园有几分相似的气质,"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只是转换到了北美广袤的森林当中。

这一段远离手机和社交网络的观影时间,全然沉浸在影像的力量当中,非常放松和享受,因此说是难得的缓慢恣意。

铁汉柔情重新定义电影聚焦的两位主角都非典型,库奇不是追捕猎物的彪形大汉,而是一个内心柔软,喜爱烘焙的厨子,金路不是奸邪狡诈的中国商人,而是忠义朴实,颇有生意头脑的创业家。

两位男性主角之间没有贬低、矛盾和冲突,反而关系一派和谐,颠覆了传统上的人物塑造,突破了性别和种族常见的刻板印象,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性关怀和女性特质。

两个在底层生活的人,没有在世故中失掉原有的纯真,而是保持着难得的温柔和善良,还有点憨厚和天真。

即便环境肮脏险恶,也能有在破屋里插上鲜花的情趣;前脚被追缉,后脚还是可以做美美的发财梦。

平实的镜头记录下这些家常的活动内容:采果、缝纫、烘焙、劈柴、打扫卫生,生活的希望和勇气在残酷的现实中依旧换发生机,相互扶持的友谊给双方带来温暖与力量。

凯莉·雷查德将常见于女性之间的相处模式与活动内容注入到男性角色当中,我们发现它有所不同,却依然有趣且动人。

比如男人之间也可以讲冷笑话,不是为了显摆自己的幽默或者得到女士的青睐;两个男人可以你劈柴我打扫,而不是在男子气概上进行无谓的竞争。

在与MUBI的采访中,雷查德认为这部电影中既包含了资本主义的天真也讲述了兄弟情谊中的纯真。

因此电影重新定义了铁汉柔情,质朴的温柔本身也可以是一种男性特质,不需要由女性来引发,而是天然存在并应用于所有人的。

虽然这样的特质在粗野蛮荒的西部世界显得格格不入,甚至过于憨厚正直,容易落得被欺负的下场,但依靠两人的合作与小脑筋,库奇和金路还是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与谋生之路。

历史的自我重复

19世纪无疑是机遇与危机并存的时代,一些人通过殖民剥削、技术资源垄断获取大量财富的同时,另一些人在遭受剥削迫害,自然环境在被过度消耗。

如同影片中对第一头牛到来的评价,当人类获得了改变自然的能力,他开始试图扮演上帝的角色。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虽然电影还原的是19世纪,如今却也不差多少,换一个背景,同样的事情依旧在上演。

充满机遇的新旧交替的时代,像是互联网时代的影射,金路和库奇的创业妙想,呼应着当代创业者的热忱与抱负。

人人都感觉到生活的一种变化,却不一定能够把握住机会,成为崛起的少部分人。

只是在这个时代,人们对权力和资本的操纵都再熟悉不过的时候,即使对潜在的机会有敏锐的觉知,也难以怀有相信机遇的天真与说干就干的冲劲。

自以为的聪明迫害了梦想,使之变成愚蠢的妄想。

这就是为什么电影中的两人能引起人的共情和喜爱,因为人们婉惜的是自己曾经拥有的天真,曾经也面对希望感到心潮澎湃,出现在影片开头的两具白骨,似乎是对逝去的纯粹质朴的悼念。

这部电影本身就是一首温柔的诗,致友谊与天真。

看完对牛的美貌赞不绝口!

图片源于网路,侵删文章首发于头条/公号:鲜鱼的日常实验室

 10 ) 另类拓荒生活

导演雷查德是一名女性,擅长从女性视角观察世界,然而本片是一部奇特的影片,讲是美国西部拓荒淘金发展的年代,却是从两名男人的日常细微生活入手,大量讲述两人一起生活的起居饮食,开拓生活的方法也不是跨马横枪,或者拼死淘金,而是做蛋糕。

这是一部特色的西部片,但影片的基调有点类似日式风格,有是枝裕和导演的腔调,缓慢,琐碎,展示生活的细节。

本片的摄影也具特色,画幅几乎成正方形,有怀旧风格,色调有油画般的暗色,剪辑了大量丛林中的细节。

但很少的长焦的宽视野,辽阔的长镜头,更多的中近镜描述细腻之处,甚至人物经常会顶在画幅的上端,给人以局促压抑感,体现了拓荒生活的艰辛。

推荐指数75/100,可以一看。

《第一头牛》短评

猎人争相追逐的海狸毛皮,早已是巴黎退潮的时尚。穷人赖以为生的奶牛乳汁,不过是贵族红茶的点缀。窃取土地的殖民者追捕偷奶的窃贼,失却文明的原住民好奇远处的文明。海狸数量锐减,奶牛即将成群,历史洪流到来之前,糕点的秘方被埋入地下。气味被奶牛记得,白骨被家犬寻得,只剩后世猜测他们的秘闻。

4分钟前
  • 西楼尘
  • 还行

在这荒蛮之地,两个来自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男人,互相扶持,一起经营起自己的甜品店。影片重点讲述两个男人的友谊,发生各种欢乐而温情的小故事。然而结局却令人唏嘘

6分钟前
  • 艮艮
  • 推荐

没意思的反西部片的西部片

9分钟前
  • 南瑾
  • 很差

为什么那么认真写给《第一头牛》的评论不见了?因为我提到了“政治经济学”批评?批评您美国也不行哟?

13分钟前
  • 🌠每30天一片云
  • 还行

个人也觉得这部影片并不适合拿来做严肃的解读,主要是置于影片的开头,后面带有温柔的浪漫的叙述更像是一把打开梦的钥匙,它并不是一个真实历史而是虚构的,是女孩的想象,是她所对这两具尸骨一种朴素而又带有温暖的诗意想象。从镜头上来说,女孩发现尸骨时并不惊讶的反应表情中可以感知,这是她的臆想,而另一方面,影片开篇一直都是以固定镜头作为一种客观性的看,而当切入进历史后,镜头随即变为了跟随人物移动带有主观性镜头,客观性去看女孩,转变为进入女孩主观性的臆想里,不同视觉呈现方式,由作为客体的被看再到主体性的去看之间的转换,也是在表达进入梦或想象的开始。

15分钟前
  • Parallax...
  • 推荐

Le cinéma atypique de Reichardt refuse toute facilité scénaristique et dramatisation pour laisser le vide s&amp;#39;imprégner dans chaque plan dans la durée. Pourtant rien n&amp;#39;est laissé au hasard, le paysage et l&amp;#39;homme ne font qu&amp;#39;un dans ce film à la picturalité inouïe, une harmonie accentuée par la quiétude de sa mise en scène précise. Le surcadrage et le raccord participent pleinement aussi à cette ambiance moite et luxuriante , tandis que la trame centrale ne constitue qu&amp;#39;un vertèbre artificiel 3.5

16分钟前
  • KUMA
  • 还行

笔触温柔,津津有味

18分钟前
  • lv0401
  • 推荐

4.5;仿佛是《昨日欢愉》的另类变奏与延宕回声,再次被凯莉·雷查德式的自然主义所打动。在被“封闭”的树林空间内始终有望向外部的目光(对应门窗框分割出的构图与视线),始终有资本力量的流入而影响改变着人物的命运,「第一头牛」成为窥见拓荒期经济结构和人员分布的支点——从两位男主具有商业意识的先期“开发”,到最终会被“主人”配对、被豢养。残酷西进历程以萍水相逢的惺惺相惜来呈现微末历史一角,不无温暖和幽默,荡漾着细碎的、浅浅的温柔,像踏过落叶地的窸窣,像火苗卷过树枝的哔啵,像水流曼过船桨的欸乃(日常拍得太好看了!),他们在广阔天地相逢并不曾互弃,在贪婪蛮荒之地寻求到互依,他们以血肉之驱与大地拥抱,呼应开头真是百感交集。

20分钟前
  • 欢乐分裂
  • 推荐

失眠患者的福音。

22分钟前
  • 万点万点
  • 很差

最好看的地方是俩人做点心卖点心,但是节奏真的是太慢了,很多镜头无意义到让人崩溃

23分钟前
  • 富员外
  • 较差

4.5 一位老外拍的另一种西部片,竟然满满高山流水的灵性的韵致,配以浅酌低吟的袅袅炊烟般的配乐,太适合大银幕的动人格调,我有瓶酒你愿意帮我喝掉吗?风能进雨能进的穷人的小木屋,你一来就有一束野花,女导演笔下的友谊真是太有灵气,做完蛋糕不是“喂快来吃”而是放在窗格上你一回屋就能看到品尝,两颗少小离家、流浪漂泊的心,却在他乡觅得真心的知音;剧本也是严密优秀,本来觉得片名莫名,其实是整部片的悬念和推动力;结尾未明言,但回环到片头,不禁生出浓浓的海枯石烂、恒久绵长的隽永感 #SFM

26分钟前
  • 甘草披萨
  • 推荐

7.2/10 薅资本主义羊毛,窃官僚主义牛奶

28分钟前
  • E
  • 还行

好基友一辈子一起走(大雾

29分钟前
  • 中二九
  • 还行

enjoy the show.

30分钟前
  • 沙老怪
  • 推荐

自然影像的新鲜生命力不逊于两位主角,或者说,当河流上的独木舟变作货轮,二人间的友情历经沧海桑田,亦化作了静谧而深邃的环境的一部分,雷查德将影像变作草木,深深扎根于主流叙事的边角,等候朴实诚恳的灵魂前来发现、欣赏。

33分钟前
  • 文森特九六
  • 还行

通篇低能自然主义,回溯全无预警,完全是开局一张图,故事全靠编,友邻关于美国小商品贩的概括太准确了,其实义乌小商品市场如果有魄力和耐心,完全可以找凯莉导演来拍一部宣传片。

35分钟前
  • 给艾德林的诗
  • 很差

真的是“反西部”

40分钟前
  • Rose_水口
  • 较差

酥脆香甜

42分钟前
  • 彩戏师wala
  • 还行

3.5 一对中西难兄难弟合伙儿薅地主家羊毛致富的故事! 前半程情节推进非常之慢了,整部电影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森林之中,仿佛感受不到时间的流速,当然这也是导演有意为之,非常考验耐心的电影,结尾还是有被伤感到!

45分钟前
  • 大胡子先生
  • 还行

在电影院看的。都是人的错,都是月亮惹的祸,牛什么都没有做错。

48分钟前
  • 张翔森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