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的残酷是任何文学和影视作品表达不出来的,后人只能根据前人的描述来揣测当时发生了什么,但这些苍白的描述又如何能代替哪些血里火里的经历。
有人说假,不真实,有人干脆说没发生,笑话,我敢说当时战场上发生的情景比电影里的更残酷,更血腥,甚至更加匪夷所思。
作为活在和平年代里的人用拍出这样一部作品来向哪些为了祖国(或者是身不由己)付出鲜血和生命的先辈们致敬,这是很有良心的,有人却丢掉了这些。
片子看完,回荡在我耳边的依然是那挺“幸运”的马克沁机枪的枪声,一共两段。
第一次响起不久就被德军的坦克打的戛然而止,第二次响起后,似乎就没有停下,枪声回荡在我的脑海里,这是一个国家,民族,乃至在战场上挣扎求生的卑微生命们发出的呐喊。
只要一个国家或者民族里有一个人愿意为自由,尊严而战,那么这枪声就永远不会停息。
抛开意识形态,以及那些政治什么的束缚,毛子们有一点是我赞赏的,那就是你动我一寸土地,我就弄死你的劲头。
没有这样的觉悟,怎么生存在这个残酷的世界上?愿我们的枪声响起,永不停息。
无意中发现的这部电影,看到这名字时还真没有什么感觉(后来才知道这本书在俄罗斯很有名的啊,我太孤陋寡闻了啊!
),刚开始看的时候还觉得前面的剧情有点冗长,磨蹭了半天才开打,但看到后面打坦克的剧情时才知道导演安排前面教怎么打坦克的深意,第一次在电影里看到这么详细的战前准备,搭建真阵地,前面修假阵地,各种各样的武器,虽然我都不怎么认识,但总是给人一种很厉害的感觉。
快40分钟了,终于开打了,德军开始炮火攻击了,假阵地起作用了,吸收掉的大部分火力,然后德军进攻,红军反击,德军撤退,原来是试探性进攻,主要作用是侦查火力点的,然后又开始空军轰炸,炮兵放炮,这一波红军惨了,损失挺大的,都只剩这部电影的主角28勇士了(大家的套路都很深啊,你骗我火力,我骗你位置的),然后德军正式进攻,坦克在前面开路,步兵在后面尾随,只见我28勇士依托有利阵地,顽强的阻击敌人,奈何敌人大强大,勇士们在枪林弹雨中相继牺牲,在弹药耗尽之后,都拿上武器准备和德军步兵拼刺刀了,就在我以为勇士们要在最后一波反冲锋中为国捐躯的时候,指导员藏在后面的重机枪把这群冲到了面前没有坦克掩护的德军步兵给全部突突了(看到这时感觉可爽了,姜果然还是老的辣啊),然后德军就停止了第二波进攻,撤退了,电影就在几位勇士的谈话中结束了。
真的是被这好无准备的好片给震惊到了,战争细节可以拍的这么细致,里面的武器装备都那么的真实,每个武器的效果都体现出来了,尤其是那把反坦克狙击枪,都把勇士们的风头抢走了,一枪出去,坦克履带断了,坦克停在那挨打,又一枪出去,又一辆坦克动不了了,驾驶员被迫出来,又被打,原来坦克也有这么惨的时候,可是红军这边都是神武了,德军那边第二波正式进攻的时候,火力怎么就这么差了啊,不是应该坦克强大火力向前推进,步兵在后面跟着补刀,清除剩余危险目标然后占领阵地的么,怎么光看到你们挨打啊,你们不英勇一点怎么能更体现出红军的28勇士的悲壮啊。
还有最后的结尾,我觉得仓促了点了,是否应该在多交代一下啊,这只是打退了德军的第二波进攻而已啦,难道德军就没有第三波进攻了么?
就撤退了啊?
这剩下的人,是撤退了吗?
还是增援部队来了啊?
还是战争开始反攻了啊,都不给交代下,就来了勇士们的纪念雕像就结束了,片头也是,讲了半天战士们的准备,都不介绍下这是打的哪,是什么战役,守住这个阵地的具体意义,或许导演觉得这本书是家喻户晓的了,大家都知道是怎么会事,可我这种第一次看的人还真的不 知道啊,要不是领导给他们说后面就是莫斯科了,我还真不知道他们打的是莫斯科保卫战。
片子快完的时候,我看了下还有将近20分钟,我还在想难道还有一波进攻,大家都壮烈牺牲了,结果就完了,近20分钟的片尾字幕,我还在想有这么多工作人员需要写上去么,上网看了下资料后才知道原来这是部众筹拍的电影,后面的字幕都是众筹人员的名单,哦,原来这么厉害,用这么少的资金拍出了这么好的片子,而且是那么的用心,给好评。
《潘菲洛夫28勇士》,2016年俄罗斯战争电影。
故事讲述1941年莫斯科战役时。
莫斯科郊外的潘菲洛夫步兵师的一个连,在被德军炮火杀伤后,仅剩28名士兵顽强抵抗德军坦克师进攻的英勇故事。
故事的开头稍显冗长,战术布置、模拟打坦克、挖战壕、战争动员等待花了将近1个小时时间,德军第一次进攻时,第4连非常漂亮地就击退了德军进攻,而德军第二次的精准炮火准备,把第4连的战斗力严重削弱,导致第4连仅剩28人,这才引出了28勇士这个概念。
而这时电影已经过去了1个小时多了,而整部电影也就2个半小时时间。
影片后半部分是比较精彩的,虽然德军稍显得弱智了些,有些神剧的味道。
但是苏军的战术配合,包括侧面的火炮阵地,侧翼的反坦克枪,有人负责对付坦克有人负责杀伤步兵,放过坦克过壕沟,然后杀伤步兵的策略,显示了这不是一部简单无脑的神剧战争片。
最后28勇士仅有数人存活下来。
总体最后一个小时的战争场面,值得说这是一部合格的战争片。
电影背景是德国入侵苏联,德军推进到莫斯科近郊,苏军准备阻止的战斗。
苏军战斗前的准备是很充分的,针对德国空军及坦克的优势,战斗前教员画草图讲解坦克构造,并做了坦克模型,让战士拉着坦克模型前进,战士在坦克前进时,躲在战壕里,等坦克过去后,用燃烧瓶进行攻击,战前的实际训练,保证了后续战斗中重创德军坦克。
开赴战场前,战斗动员讲话,营长讲话水平很高,不懂俄语,看了翻译的字幕,也足以令人感动,虽然只是平实的语言,但的确鼓舞了战士的士气。
"亲爱的同志们,红军战士们,你们让我钦佩!
在反法西斯战斗中,你们表现出非凡的勇气。
侵略者闯进了的祖国,不惜一切代价要战领莫斯科,占领我们祖国的心脏。
这里,是我们的,不是他们的。
我们的嘴唇都咬出血来。
我不信德国军队的神话。
在这里,他们的侵略会阻止。
因为你们驻守在这里,在抗击他们的侵略。
敌人会在这里看到,他们闪电战的破产。
因为我们的愤怒,凝聚了强大的力量。
我们是正义的,我们有不可战胜的精神。
献身的时候到了,为俄罗斯人的家园。
我们知道怎么去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知道我们将如何为她奋斗。
我们无法逃避。
克服恐惧吧,红军战士们,拿出勇气来。
敌人向着莫斯科推进,他们妄想占领全球。
海陆空全出动了。
但是不会踏过此地一步。
因为这里是我们的。
兄弟们,历史将会写下,我们英勇光辉的一页。
伟大的俄罗斯,我们已经无处退缩,莫斯科就在我们身后!
今天,全人类都在看着我们。
我们站在这里,因为保卫着祖国和人民。
我们将无愧于这个荣誉。
"战斗前的阵地准备,炮兵,重机枪,反坦克手、步兵的配置,战壕、防炮洞、假阵地。
战斗中的火力位置转移,战斗中的互相配合,体现了军人的专业素质。
面对强大的德军,顽强奋战,最大程度的保护自己,但也不畏牺牲,达到了战斗的目的。
一部非常专业的军事电影,值得回味。
本片讲述了二战中的一个著名故事。
1941年德军集结了最精良部队对莫斯科发动了号称“台风”的强大攻势,目标是在冬季来临前攻下这座城市。
苏军“潘菲洛夫步兵师”的28名士兵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阻挡了这支野心勃勃的侵略之军,以整个连队只幸存5人的巨大代价阻止了德军的进攻,保卫了莫斯科。
鬼鬼祟祟地行军和跌倒。
那大家都为什么突突突呢?
为了祖国。
哪个祖国?
“为了俄罗斯”,“为了哈萨克斯坦”,那为什么不为乌克兰呢?
电影里乌语台词比俄语的都多呢。
成王败寇,拍的还是挺不错的,至于真假已经没有必要去研究了。
以我血肉之躯,挡你钢铁洪流。
俄国人的战争片就像俄国一般冷冽。
下午用电视果看网盘的资源。
本来中途想撒尿的,但是憋着了,所以我可以说无尿点,但不是全程。
前面的铺垫还行,看的字幕翻译得怪怪的。
从士兵的台词讲七武士的故事开始暗示后面的剧情,然后是连长会议时的气氛的铺垫,这些都做得中规中矩。
交战场面拍得也很不错,虽然不是资深军迷,知识战雷菜鸟玩家,只认出了有3号坦克,连自己开过的4号坦克都没认出来,所以没法完全享受毛子们在服化道上的用心,后面看了这篇文章才大呼厉害:[[http://blog.sina.com.cn/s/blog_3e489c710102xxot.html|军迷的教科书——《潘菲洛夫28勇士》中的武器装备与战术]]。
总体来说,这部片子能给四星吧,顶破天。
之前在B站看过战斗片段,那会儿被弹幕吹的,现在都不敢给三星,但是始终觉得味道不够,劲儿不足。
可能是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突出的故事或者人物,节奏把控及格但是还是稍微查了点点。
所以真的适合当教科书电影来看。
然而之后看了关于整个故事的起底,发现这个故事就是虚构的,整个人都不好了,我还想着以后去阿拉木图旅游的时候去瞻仰一下呢。
这几天被老毛子种蛊了…看完了此片后顿觉比长津湖好看800倍,开画的前三十分钟,从白雪皑皑的宁静村庄,战士们的打闹,各种话痨,村里老人默默的凝视,深夜作战会议中连营长们各个纠成倒八字的浓眉,缭绕的烟雾和低沉却斩钉截铁的嗓音,旁敲侧击地渲染足足为此后的大战作实了铺垫,而我知道开头越轻松过程就会有多虐。
德军的第一次出现是在工程兵的指引下,坦克群熄火,大部队安营扎寨。
拂晓,在德军侦察机引导下,第一轮炮火精准地覆盖了俄军精心伪装的假炮兵阵地,随后由四辆轻型坦克带领冲锋,德军发动了第一次小规模的试探进攻,红军显然做了精心的布防,在重火力(后方榴弹炮以及侧翼反坦克炮)的支持下,红军步兵轻松配合击毁先导的四辆坦克并清除了周围的德军散兵,己方仅6人受伤无一阵亡,当德军撤退时,我观影的心情稍微明快一些,而后,经过校正俄军阵地坐标,成吨的炮弹准确地倾泻在俄军的战壕以及炮兵阵地上,真的是生死由命,连建制直接被减员到28名战士的排建制,炮声刚停,对面又轰隆开来了9辆坦克以及至少一个连步坦协同的步兵,在后面的阵地战中,导演详细地描绘了红军战士利用地利,使用有限的反坦克器械,手榴弹和燃烧瓶,采用灵活多样的三人小组战术创造的近战奇迹,一个个鲜活的战士个体,蓝眼睛,黑眼睛,高鼻梁,塌鼻梁,没有国产抗日剧的神话,也没有好莱坞大片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主角光环,俄罗斯人,哈萨克斯坦人,乌克兰人在阿拉木图的某个不知名村庄前,为了保卫莫斯科而拼尽最后一颗子弹,在他们身前,倒下了至少100多具德国人的尸体还有十四辆废铜烂铁。
傲慢的德国人付出了不可承受的巨大代价并不得不实行了战略迂回,战争场景里的最后一个画面中,最后幸存的六名战士肩并肩地站在硝烟和夕阳里,残阳似血,逆光中他们仿佛幻化成不可摧毁的钢铁城墙…
影片最后一个镜头是转到了战后竖立在战场原址的六尊巨大的战士雕像,汉白玉象征着来之不易的和平,冲锋枪和坚毅的眼神则道尽了红军将士的坚韧,勇敢和毫无畏惧。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
事先声明,没看过字幕版,听不懂俄语,靠着野生字幕君的帮助猜测对话的意思。
但实际上毛子压根没打算给你拍太多的人文戏。
影片一上来就是炮兵中尉教步兵排怎么反坦克,外加步兵团长(我猜的职务,但是看这光头如果加上希特勒的小胡子明明就是潘菲罗夫本人嘛)硬着心肠布置战斗任务。
毛子的观点就是不管会不会死,为了祖国都要去死。
反正都是死那还是赶快磨磨枪多拉几个垫背。
随后就是夜晚出发进入阵地。
毛子的美学这一刻表露无遗,天边的晚霞衬托年轻战士必然无果的爱情,清冷的月光反应出普通战士的心境。
甚至行军途中点烟没点着的插曲都隐现出年轻人的乐观。
当然影片的大头还是作战画面。
从简单挖战壕到布置火炮阵地,从通信兵架线到制作假阵地,这部片子每一个细节都和去年爱沙尼亚的小众电影《1944》一样,看得出是一部用心拍的电影。
而一部用心拍的电影,一部体现编剧导演用心的电影,哪怕它可能有这种那种缺陷,对于普通观众来说就足够了。
反正对我这个不太懂电影艺术的普通人来说,看到毛子没弹药拿着斧头刺刀准备拼命的时候是揪心,突然M1910横扫德国兵的时候我激动地简直要跳起来!
这就是毛子,不怂任何敌人的毛子!
对于任何侵略者毛子只有一种回应:干!
俄罗斯电影,根据苏联家喻户晓的战斗故事改编。
看名字,应该和中国的《狼牙山五壮士》差不多。
看完《血战钢锯岭》,这部小成本的二战片场面自然比不上,但也有它动人之处。
比起一贯战场上众人大呼小叫粗口横飞的美国片,这部电影的所有军人看起来都异常的冷静。
有烟就抽两口,有宗教信仰的就默默祷告,其余的在静静的等候命运的降临。
没有太多豪言壮语,没有临终托孤托亲或者想念妻儿这种惯用的套路,也不说一些冷笑话或者荤段子。
决战前寒冷的月夜下的一番演讲,听得非常的悲凉。
看完整部电影,也没有哪个英雄人物特别的耀眼。
除了最后那个长得有点像卷福的指导员开了一分钟挂。
俄军也好德军也好,大多数人都是中弹即死,许多人临死都保持战斗的姿势。
一个战士不动了,另一个就拿起他的枪顶上,连确认生死的镜头和话语都没有,写实的风格突显了战争的冷血和无情。
这是一部英雄电影,但更像是一部整体的众生像,继承我们熟悉的苏联集体主义意识流的传统。
裹尸马革就是军人的宿命,他们代表了誓死守卫最后一道防线的精神。
“俄罗斯虽然大,但已无路可退,后面就是莫斯科”。
老毛子电影的配乐相当强大,最后十分钟的战斗BGM值得再三回味,剧终的交响乐配合坚毅决绝的众人雕塑像,雄浑震撼,大气悲壮。
因为是先看了《28勇士》,再看眼下热映的《八佰》,所以很自然的这两部战争片形成了比较。
前者只用了200万美元,后者花了5亿多人民币,据统计“用了300颗照明弹,共烧掉300多公斤烟油和近5吨的旧报纸,设置了相当于10部大战争剧总和的5万个地面子弹点。
”当然这不是最重要的,钱多,钱少,都能拍出好电影。
但是一部电影看过之后在脑海中能停留多久却是重要的。
28勇士是在6月份时看的,那几个士兵的样子到现在还活灵活现,他们讲的俏皮话你还想得起来。
《八佰》是前天看的,所谓的群像到今天却几乎是一片漫漶。
今天电影频道首播,又看了一遍。
坦率地说,我比在两个月前更加佩服安德烈·谢罗帕这位菜鸟导演了,他因为从童年时喜欢28勇士这个故事,长大后花了7年筹钱,拍成了电影,这部处女作的完成度之高令人惊讶。
管虎导演也是很早被八百壮士的故事感动,花了10年拍成电影(又经历了一年多的审片挫折)。
两位导演的不忘初心自然都是令人敬佩的。
战争固然惨烈且可恶,可是拍摄战争电影的目的是什么?
这个问题虽然有大的不言自明的统一答案,具体到每一部,却又应该是千差万别。
《28勇士》可能会被类型片、商业片导演视为某些不懂规矩(比如轴线规则),但它有一个最重要的优点——编剧、导演和制片人自始至终贯彻完成了一个清晰的理念,那就是:战争不仅是铭记痛苦和悲伤,更要铭记战斗英雄和胜利!
这在影片一开头其实用字幕标出了。
因而英雄是什么样的,就变得比历史本身更重要,什么样的英雄更能激励今天极易陷入怠惰的我们,也更为重要。
在德军的印象中,28勇士所在的第316师是怎样的呢?
德军第4装甲集群司令埃里希·赫普纳大将(Erich Hoepner)在给中央集团军群司令费多尔·冯·博克元帅(Fedor von Bock)的一份电报中说:“这个师是由野蛮人组成的,它的士兵们不按照任何规则进行战斗,他们极为狂热,从不投降,不畏死亡。
”那么如何展现让德军记忆深刻的坚韧顽强的俄军士兵?
影片开始时的气氛是居然是轻松的,除了军官们沉着的脸,士兵们说着笑话分析德军坦克的弱点,锯木头做木头坦克,夜行军讲故事,收集铁丝网,假装用裹脚布投降,用步枪打飞机。
等到40分钟后炮声一响,你就知道这群民族、宗教信仰并不统一的俄罗斯士兵在瞬间同仇敌忾,凝结成一股强大的力量。
他们在第一轮的战斗中以防守为主,躲炮弹,猫在掩体里,还有功夫嘲笑德军的炮击是交响乐、指挥糟糕等。
他们聊着家乡、土地、祖国、死亡等疑惑重重的大话题,却不影响装弹夹、做鸡尾酒瓶炸弹的军事动作,更不影响后面坦克逼上来时的奋力还击。
两人一组的反坦克枪士兵阵亡了,旁边的士兵拿起武器说了句“这玩意怎么用啊?
”接着就射杀成功,为自己的无师自通有些得意。
编导这种幽默地自嘲和处理死亡的态度,可能正是这些士兵让德军害怕的原因,而这样的勇士也足以让他们的后人敬佩。
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电影如何实现逻辑自洽?
非战争场面也是重要的。
第一个镜头是被白雪覆盖的树林、房屋、小河的夜晚,远处有一条黑森林,天边有隐隐的霞光(字幕标示1941年11月14日),第二个镜头是教堂和农舍。
然后是凌晨动员,黎明出发,夜行军,炮击的阵地,一个士兵还傻呆呆地看着炮击后的土地,担心不能种庄稼了。
全片空镜很少,全景不多,但营造的俄罗斯广袤、美丽的大地意象已经成为28勇士们努力捍卫的家与国。
那些打在俄军士兵脸上和身上的光带着强密度,衬托出英雄的光辉轮廓,却又是自然的。
一位菜鸟导演为何成功地拍出了自己的电影处女作?
不能忘了,他是站在半个多世纪来、从苏联到俄罗斯的战争电影的精神脉络上的。
仅就历史而言,1941年的6月到11月,有3部电影分别表现了三场与莫斯科相关的战斗,6月的《莫斯科保卫战》(1985),7月的《布列斯特要塞》(2010),11月14日凌晨到16日中午在莫斯科西北郊的《潘菲洛夫28勇士》(2016),而《28勇士》相当于是把《莫斯科保卫战》的一个局部放大,并且直接取了“我们身后是莫斯科”这句台词。
有源头活水,加以主创的智慧和努力,成就了本片,包括影片的配乐带动节奏和情感也恰到好处。
《八佰》当然值得一看,它要解决地是中国的民族情感表达。
可是我们需要那么多视觉奇观吗?
它的来龙是什么?
去脉是什么?
与中国战争电影的关联是什么?
似乎还没有理清。
它让我们记住了什么?
你记住了什么?
如果是那句“战争背后就是政治”,岂不是令人沮丧。
《八佰》不缺钱,不缺技术,它缺什么呢?
中国电影人看看这部低成本的俄罗斯战争电影没有坏处。
都在夸小成本拍成这样不易,但我觉得减分项恰恰在于那些并不需要靠经费就可以细心打磨好的文戏:前半部分并没有很好的为提升后半部分的影片内涵价值做出应有铺垫,或者说不足
众筹的战争片,足以见得民族风骨。
战斗名族的战争片就是不一样!
作为一部低成本的战争片能够拍出这种真实感爆棚的场面可以说非常不错了。
当真是音乐一响,爹妈白养。指导员的作用非同寻常啊哈哈,毛子可太会拍战争片了,舍得花钱,该有的元素都有,而且很出彩
纯神剧。德军是愚痴,一有声响就全员停下,坦克停车等着挨打。步兵就会举着枪往前慢慢走,然后送人头。要毛子这么猛,德国早被灭国了。玩过战争之人的都知道,这点火力的散兵线即使是简单模式五分钟也被冲垮啦。
拍的不错。不错的苏联二战电影
还行,。6.8
战争片没有战术逻辑,为啥能守住哇?靠长篇大论的对话吗?而且感谢某迅视频的字幕,驴唇不对马嘴。
还可以。三星半
制作精良的战争电影,两场战斗场面,空间、层次和节奏都把握得很好,武器、阵地和人员配备交代清晰,人物表演和烟火特效真实可信,镜头调度没有好莱坞式的一味追求刺激,而是保持了稳定和流畅。虽然主题是很简单的爱国主义,但表达得含蓄巧妙,并不令人生厌。遗憾的是人物刻画单薄,大多数勇士面目不清
俄罗斯影片出名的磨叽,还好,这部只耍嘴皮子40分钟即进入战场。潘菲洛夫28勇士事迹是《红星报》虚构的。第316步兵师(师长是吉尔吉斯坦的潘菲洛夫将军,兵员主要来自哈萨克和吉尔吉斯两个加盟共和国)第1075步兵团的一个营的第4连反坦克歼击组,奉命保卫莫斯科、坚守在杜博谢科沃村附近的阵地上。1941年11月16日,德军第46装甲军向第316师的防线发起猛攻,其中第1075团的阵地是德军突击的重点,而“潘菲洛夫28勇士”的战斗就发生在这一天。第4连反坦克歼击组的28名指战员在见习政治指导员瓦西里·克洛奇科夫指挥下,用仅有1门45毫米反坦克炮、几支反坦克步枪、反坦克手榴弹和燃烧瓶,成功击退了德军坦克的集群冲锋,最后全体牺牲
布景和摄影师的艰苦努力有声有色的,但毁于60年代的编剧手法和风味更加久远的台词。。这些台词放在今天看着真是奇怪。之后看IMDB的评分表,觉得有可能很多人很反对这种明知是神话还偏要复刻的行为。
德军真下饭~
渲染功夫不错
在中国的《八佰》上映之际,CCTV6播放了俄罗斯2016年制作的电影《潘菲洛夫28勇士》。两者故事类型相似,都是誓死抵抗侵略者。
cctv6
毛子的战争美学,不煽情,唯一温柔的地方是晨曦中年轻恋人的离别。场面小,但讲出了不同兵种的配合,赞!
画面很不错。
最磨叽的战争片之一,一群话痨,自以为是的垃圾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