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水艇,深海中依靠声纳来定位方向.漆黑的放映厅,看到的是Olivier Tate内心,隐秘的疯狂,奇妙的是,我们隐藏了自己却看到了别人,在我们自己的深海里我们反而是没了声纳的潜水艇.
影片很好的呈现出了青少年的主观世界,描述了属于那个年纪的情感、烦恼、各种欲望及幻想。
看片的过程中自己也会不自觉的回忆起过去,尽管已经非常久远了,但还是会勾起些相似的情绪:一点忧郁、透明的喜悦、莫名的伤感,还有对未知的迷惑和恐惧。
片中的音乐和风光,很好的烘托出了氛围;戏剧化的视效和节奏,也把男孩头脑里的想象表现的生动可爱。
我们都曾有过那样的时期:对外部世界疏离,对自我感到陌生,最可信赖和能驾驭的,就是自己天马行空的思想。
而情绪,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是相似的。
所以影片看着丝毫不会觉得幼稚,反而因有共鸣更能体会出真实和丰富。
关于影片片名《潜水艇》,也是个非常有趣的意象,在片中多次出现,每次都代表了不同的东西。
一总放在一起,大概就是表达了青少年时期的那种,类似于潜伏在这个属于成年人的世界之下的、还不能浮出水面时的复杂感觉吧!
The Ocean is 6 miles deep.对了,一向演技派的Sally Hawkins,在本片中饰演的母亲反而平淡,确少母性感,有点违和。
一部文艺感拉满的电影,讲年轻的小脑瓜里都在想些什么 看到大人的蛛丝马迹就感觉主宰了整个家庭的命运 还没找到自己是谁却执着的认为自己在把控世界一段不知道怎么开始的也不清楚怎么无疾而终的恋爱 败给了一时的犹豫还是惊慌失措 还是没有足以让你信服的借口 还是说错的话送错的礼物 然后让你不开心,遗憾的我也不知道怎么挽回 然后剩下点燃的烟花和海边接吻的剪影 沉浸在想象中的自我感动 喝上很多的酒再沉入海底 再赌上命 把情绪都写在脸上给你看 赌上面子在人群里呐喊的认错大声的说自己的秘密 最后你没有回头 然后我也没有再往前走 “我”不是剧里天马行空的男主角 而像极了每个人青春的影子 剧里的恋爱MV太对我胃口了 希望活着的时候有人和我拍一段
可惜长大了就再没了这种脑子不好的傻劲了。
又是被海报所吸引,而去看的一部电影。
海报设计的很独特,一个英国少年的半身照片,像极了为了应急在学校旁的小店中拍的立等可取的1寸照片,因为员工的怠慢和环境的简陋或是技术的粗糙而忘记了调整照片比例,而画面中的男主角也像极了那时在相机前的我们,木讷的要命,整个一个天然呆。
当然他是典型的英国学院派造型,凌乱卷曲的头发,好像望见面前天空中有什么异样而瞪的滚圆的双眼,嘴角看不出有一丝微笑的痕迹,最吸引我眼球的,还是他学院派的校服衬衫上那个微微歪了的领带,看不到传说中领结上的“酒窝”。
而整个画面的点睛之笔正是那遮盖了他半张脸的蓝色,清澈透明的蓝色,使画面一下有了色彩的冲击力,随之而来的则是突出了男主角那双瞪得滚圆而又没有神采的双眼。
忧郁,颓废,青春,迷茫,这几个略显蛋疼的词正是我对这部电影或者这个海报的第一印象。
毫无疑问,导演对色彩有着近乎偏执的想法并将这种想法完美的融合到了这部电影中,记得有这样感觉的电影除了这部以外,还有一部就是蒂姆伯顿的《剪刀手爱德华》,用鬼才来形容这类导演再合适不过。
也许此类故事对一个导演来说并不难驾驭,但要拍出感觉拍出味道拍出色彩可能就没那么简单了。
影片中,女主角的红色外套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从片头至片尾一直从未换过,甚至很少脱下,而红色也正是她所代表的颜色,热情,随性,十分爽朗的性格,这从影片的许多细节中可以看到,如她许久未修而变得斑驳的涂着黑色指甲油的双手,笑起来肆无忌惮的神情,喜欢和男孩在一起恶作剧,下课后随手点起的一根香烟。
像极了上学时隔壁班的那个女流氓,热情,强势,奔放,脏话连篇而又毫不做作,如果真的去接近,才会发现内心的脆弱与矛盾,如月球暗面般神秘的女孩。
而影片中伴随男主角出现的,更多的是蓝色,对此印象最深的是他那张蓝色的小床,蓝色的被子和屋子中蓝色的壁纸,蓝色代表忧郁,其实不难看出,男主角并不是一个比较合群的男生,他喜欢独自一人,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好友,甚至他的母亲一度认为他有了精神上的疾病,这点像极了他的“潜水艇”父亲,但他的想法也如蓝色的海水般纯洁透明,在他的世界里,问题往往答案非常简单,非黑即白并没有灰色地带,他甚至可以问出“屋子着火了你会先救谁?
”这样矫情的近乎过分的问题。
最喜欢的就是整部电影结尾时的那个画面,夕阳已不像刚升起的太阳那样耀眼,那样炽热,而涨潮的海水在夕阳的照耀下也不在显得那么蔚蓝那么深邃,水天交汇处已分不清哪里是海水哪里是天空,同样的温暖,同样的美丽,正如站在沙滩上的男女主角,用电影中男主角第一次送女主角回家时说得那句话来形容再好不过,此时的他们已经是:We are now as one.(P.S.我尽量躲着剧情写,并没有当剧透的意思,如有剧情泄露实在是不好意思,这部电影值得一眼。
)
这部电影,我断断续续看了将近一周。
每次看10-20分钟。
因为各种原因停顿下来。
例如缓冲太慢,或者被人叫去吃饭,或者到了睡觉时间。
看电影的过程,像是做了个漫长的梦。
而电影本身,就拍得如同一场梦。
从光影的颜色到故事的叙述方法再到结局的出现。
整个电影被黑红蓝三种颜色充斥。
黑色是男孩。
红色是女孩。
而蓝色,是海,或者是那些滔滔不绝的呓语,或者是梦本身的颜色。
三种颜色不停交换闪烁。
镜头一会儿关注着男孩脸上的雀斑,一会儿关注着女孩骄傲上扬的嘴角,但更多时间只是对着那些琐碎的画面,关于男孩女孩的父亲母亲,邻居同学之类。
这是男孩的一场梦。
从头到尾只听到他的主观描述。
无论赞美或者批判。
他好像全然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想象着周围人的生活内容和情绪,并且对自己的想象深信不疑,为此还付出努力改变自己觉得不满的想象。
这个过程有些无聊。
我看得也有些无聊。
也许是那些无聊导致我宁可睡觉也不着急看到结局。
但奇怪的是。
我并没想因着这些无聊的片段放弃这部电影。
我只是不慌不忙地看着男孩把他的想象当真,有些好笑,又有些悲伤。
当发现自己固执地沉醉在想象中而完全丢失了现实的细节时,发现自己一度的拼命努力都是徒劳时,我真想为他流些眼泪。
因为这电影的观看过程太过漫长。
现在我只记得电影末尾的某些片段。
男孩跑去对女孩解释自己没做到答应她的事情是有原因的,并且说“我认为我解释完你就应该立即离开他然后跟我走”,那表情既笃定又担心。
结果女孩并没有跟他走,男孩一个人低着头穿过人群穿过所有闲碎的声音只想离刚才的场景和刚才说过的话越远越好。
亲爱的男孩,现实当然没有想象中美好。
哪里能那么容易遇到一个明白你的执拗与善良、勇敢与恐慌然后轻轻点头就能跟你走的女孩呢。
贴满整片墙的亲吻照片再美好,也只是照片而已。
你在你的梦里。
而梦之外,那个没有你的世界里,所有人仍旧安然无恙地生活。
我以为结尾就这样悲伤了。
反正情绪已经酝酿够。
我等着END出现在屏幕上。
然后。
Happy ending出现了。
亲爱的女孩出现在亲爱的男孩面前,牵着让她过敏的狗,一副“我就是喜欢养狗,就算我对它过敏又如何”的表情。
也正是这个表情,才让她成为他的Happy ending。
他真的遇到了那个有些不一样的女孩。
或者这就是电影与现实的区别。
给观众一个美好的结局有什么不好呢。
最后,你可以庆幸这是个漫长曲折的美梦,想象没有被现实吞噬,还是有人可以成为那个实现想象的幸运儿,从此过上幸福的生活。
《愛情潛水》 是李察‧艾育亞迪(Richard Ayoade)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成績十分不俗。
由開場始,觀眾不難發現高達(Jean-Luc Godard)的痕跡和影響,單是開場的字幕已是高達慣用的形式,然後電影選用的主調顏色(紅、白、藍)、在電影中插入電影片段、正面鏡頭、突然斷裂的音效、敘事的跳接和一再出現的打字機,都叫觀眾聯想到高達身上。
雖然導演故意運用高達電影的元素,但在敘事取態上,他就更接近杜魯福(François Truffaut)多於高達了。
《愛情潛水》這故事明顯要與杜魯福的《四百擊》對話。
除了有論者指出結尾的海灘場景引自《四》的尾場外,《愛》中其他敘事元素與《四》也極為相似︰同是成長故事,同樣有學校場景(同樣在教室中傳紙仔),同有校園欺凌,同樣有出牆的母親;而當中最為不同的,就是父與子的關係。
法國新浪潮無論是在電影手法上,還是電影的內容,在在都看見挑戰上一輩的能量,而《四》更是其中的表表者。
主角 Antoine 從一開始就要跳離父輩,然而代表著父輩的權力(父親、教師、守衛、警察、監獄、精神科)一而再的把他抓回來(社會中的四百擊)。
到最後家庭撕裂(原來父不是子的父,而母則紅杏出牆),主角逃離父輩最後逃到海邊,看著浪一浪接一浪的湧回岸,彷彿整個自然界也與父輩合謀的要把他推回去,電影就停於此,而這也是主角的成長內容。
然而《愛》中的父子,則是承繼多於反叛。
雖然《四》中的父和《愛》中的父同樣在社會上不成功,但《愛》中的父親更見柔弱。
每逢他遭遇挫折,他就會浸沉在他的檸檬水中,並(隱喻地)潛沉到他的海底世界(因而他成為了海洋學家,而這片也因此叫作 Submarine)。
而《愛》中的子則在此柔弱上與父認同了︰當他在愛情上遭遇挫敗時,他就重複父親的動作,浸沉到自己的「海洋」裡去。
這裡就看到與《四》的差異︰《愛》中主角的成長不是從童黨友誼而來,而是從愛情而來,而主角對愛情的沉溺,並且電影表達這沉溺的畫面,又叫人想起另一部電影《無痛失戀》(Eternal Sunshine of the Spotless Mind)。
我們或許可以在這裡批評,說艾育亞迪沒能承繼《四》中以自傳式的自我對公共世界的回應,而單純的回到私我的感情世界中,然而男女主角在廢墟中談戀愛還是能從私我的感情世界,折射出導演對當前人與人關係的態度。
箇中的關鍵,除了是廢墟中的「浪漫」外,還有女主角皮膚上的濕疹。
男主角看上女主角,除了是她的獨立特行,也因她身上的濕疹,濕疹成為男主角接通女主角的刺點。
這刺點集合美與醜於一身,既是吸引,亦是阻隔。
他們的愛情始於此,中斷於女主角皮膚復元時,而再續於濕疹又再起時;這呼應著男主角父與母的關係︰他們多年來表面上平靜如昔,就像女主角復元後的皮膚,像是完好無缺,但他們其實多月來沒有性愛,關係已是千瘡百孔;當母向父表示她為舊情人手淫,濕疹再次浮上水面,竟又成為他們修補關係的起點,使他們重新有性有愛。
這與在廢墟中戀愛同一道理,美與醜同冶一爐,這也是工業社會後現代主義的美學觀,幾十年來延展至《愛情潛水》,也是如此。
電影最後一幕明顯是借鏡於已經被借鏡數百次的,《四百擊》片尾的場景調度。
若果說《四》片尾主角的成長是灰暗,發現社會中無處不在的壓制(四百擊),那麼《愛》的片尾則是有亮光的,從醜中看到美,或許說醜與美是一體兩面,共同進退,辯證地結合在一起。
青春期就好像带了助听器的耳朵,别人听来一般的声音,在青春期的孩子听来已经如雷贯耳,出奇敏感。
此部电影节奏稳健,人物稚拙可爱,有几个出彩镜头。
1. 表示那个重要的星期五,镜头从早上闹钟的5:55直接转到晚上的17:55,单独担忧的奥利夫转到与父亲一起担忧。
2. 失恋的奥利夫在床上睡着,心潮澎湃中,床被置于波涛汹涌的海上。
电影的分段好比是写essay,使得电影更贴高中生,虽然最后的和初恋女孩和好有些牵强附会。
电影配乐也非常棒。
才情横溢的作品。
记一部打动我的电影:《潜水艇》,典型的英式忧郁叙事,低饱和色调和转场时高饱和色调相拼配的青春独白电影虽然评论都说它是英式的韦斯安德森,但我并不认为如此——不论是布达佩斯还是法兰西特派,色彩渲染、音乐选用和叙事手法、运镜特色,和《潜水艇》都是有大不同的,比较认同的是,这部电影观后感仿佛是把歌德的少年维特摆在了你面前,用一种忧郁的、生动的、敏感的、勇敢的视角呈现出一个活生生的男性青年心理世界。
第一艘潜水艇——男主的性格之于自己。
影片多处采用第一时间偷窥的维度展现主人公的内心,他被同学嘲笑、被小流氓捉弄,但他却不是麻木死板的人,他懂得关照他人之世界、懂得移情和省察他人与自己的沟通。
第一次和女主做爱时,并不是把这当作青春性欲的发泄,而是精心打扮了自己的着装,布置了有些色情的烂俗氛围,足见他的细腻;为父母的爱情焦头烂额,虽然看似笨拙且不近人情,但不可否认他敏感的观察能力和温柔的内心。
第二艘潜水艇——女主之于男主。
女主在整部剧里都穿着橘红色外套,与一众黑白的死板氛围毫不相干,这其实不是为了说明女主有多么出色或特殊,而是在男主视角下,女生从一出场就具有独一无二的色彩效应,是想让人靠近和注意的。
青春当是激情的、活力的,但确有人是孤独的、寂静的。
不过孤独之人定是自我张力极强之人吧,难于满足周遭的群体效应或者呆板的亲密关系,而是不停的追寻属于自己的生命动力与转折,却又为不曾拥有轰轰烈烈的感情而黯然伤神,渴望一个红外套女孩的同时、何尝不是渴望一种打破当下维度的自己?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两个“我”呢?
对敏感孤独又善于挖掘自己的人来说,你可曾看见:此时我在深夜敲打这些文字,彼时另一个我拿着相机记录这样的我,我在为自己拍摄独一无二的纪录片。
妈妈,如果家里失火了,假设我和爸爸处于同样难救的情况下,你会救谁?
爸爸,如果家里失火了,假设我和妈妈处于同样难救的情况下,你会救谁?
妈妈:我会先救你,但会为了你爸爸而伤心。
爸爸:我会先救你妈妈,这样我们就有更好的机会来救你。
同一个问题,不一样的回答。
妈妈认为只能救一个,便不假思索的救下奥利弗,对于爸爸只是感到feel bad。
这是一个母亲对于孩子的爱也同样是因为与父亲的感情过于平淡无味,在面对二选一面前,不管是出于感性的角度还是真实的想法都会选择孩子。
作为一个大学老师,理性的爸爸先救下妈妈,这样就能更好的救奥利弗。
这无外乎是一个满分的答案。
但是问题是什么?
同样难救的情况下。
爸爸用了完美的话术巧妙的给了奥利弗一个满意的答案。
但他会先救谁?
—妈妈爸爸不爱奥利弗吗?
爱所以他顾虑奥利弗的感受,给了奥利弗一个看似满分实则错误的答案。
他爱妈妈,所以从像奥利弗那般年纪时就开始“像海水一样平静”的他从“万人迷”的格雷姆身边抢走了妈妈。
这对于一个近乎“书呆子”气的爸爸来说是出格的。
出于对她的爱,以至于在他知道格雷姆是妈妈初恋的情况下,再次相遇,妈妈要求一起看电影,甚至撇下他独自去听格雷姆讲座,出轨的念头呼之欲出的情况下,他也还是会先救妈妈。
他就像他所研究的鱼一样深沉,安静。
他知道海有多深,但他不会下去,因为水压可以压死人。
他爱她,但岁月已经将他的“潜水艇”洗刷得锈迹斑斑,只能默默的等待妈妈的回来。
因为一个“看楼上头像,推荐影片”的游戏,楼下给我推荐了这部潜水艇,刚看完影片简介,其实我觉得这就只是一个关于一个十五岁威尔士男孩的故事,关于父母,初恋的平常故事,但看完影片,却被它的独特的拍摄手法所吸引,加上英式幽默,感觉还不错。
有点神经质的少年,幻想着自己的伟大,因喜欢一个女孩而偷偷观察她,对生活充满激情,又天真的喜欢窥视成年人的世界,这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成长中的泰勒,有些方面是像少年时的我的。
那时的我也向往一些事情,成天的爱幻想,会做一些那时会做现在却不适合做的事情,所以看了这片,让我有种“回忆当年,犹记那时”的情绪。
而让我有这种感触的,很大程度归功于影片的拍摄手法,话说有很多类似题材的电影,但看着要么矫情,要么无病呻吟,要么枯燥乏味,但这一部,有着一种“怀旧、传统的气质”。
意象化的镜头和风格化的剪辑,再配上不错的歌曲,好似MV,再加上影片里频频的笑料和全篇充满的情感,将青春期的少年的天马行空和初恋时的内心表现真实地展现出来,让原本有点傻的主人公变得鲜活了起来,也让貌似有点枯燥的情感自述电影多了几分情趣,给人一种小时候的感觉。
总体来说,台词幽默,画面怀旧,节奏感不错,幽默中带着淡淡的忧伤,独特的青春片拍摄手法,影片能拍成这样,不错了。
最大的感触还是,那时青春,单纯青涩,懵懵懂懂,巴不得快点长大,然而当青春不再的时候,发现再也找不回曾经的那份天真单纯了。
大人的世界,小孩不懂。
2011最想看。 严肃又浪漫的清新小品,雅俗共赏。原声悦耳,台词潇洒。从此记住Richard Ayoad.
神马烂片啊,除了音乐外一无是处啊
没劲
英伦小清新
self-inflat,snooping,blend in&separate out,story for grieve weirdos.
看睡着了
男女主人公木有爱,镜头OK
闷;骚
豆瓣上的小清新实在看不懂
第一部先听OST而后看的电影, Alex Turner的歌太好听了。电影不错,英式幽默且小清新。喜欢男女主角永远黑与红色的大衣搭配。
无感
我已经过了看这种片儿的年纪了(¬ω¬)
用力过猛的小清新
有意思
"I'm broken hearted." 小清新中的小清新~~五星级配乐!!!~\(≧▽≦)/~
看的人有点烦的文艺小清新……配乐和画面搭配不错,但是剧情上真是无法有更多共鸣了,文艺不是说所有人都要面无表情的演戏……
下载错了勉强一撸太小清新承受不了表示一般
很阴沉,很压抑,没文化的我根本不知道他在讲什么。OST不错
这就是所谓的独立小清新呗?见过古怪的,做作的,矫情的,这样一部行云流水般的还没见过!小桥段、小景别都很可爱!连ost都这么棒!
实在找不到看下去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