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诗人

Bardo,Bardo,中有,部分真实的伪记事(台),诗人,或少数真相的虚假编年史,Bardo, False Chronicle of a Handful of Truths,Limbo,拘禁

主演:丹尼尔·希梅内斯·卡乔,格里塞尔达·西齐利亚尼,西蒙娜·拉马德里德,伊克尔·桑切斯·索拉诺,路易斯·库图里耶,鲁兹·吉门尼斯,安德烈·阿尔梅达,克莱门

类型:电影地区:墨西哥语言:英语,西班牙语年份:2022

《诗人》剧照

诗人 剧照 NO.1诗人 剧照 NO.2诗人 剧照 NO.3诗人 剧照 NO.4诗人 剧照 NO.5诗人 剧照 NO.6诗人 剧照 NO.13诗人 剧照 NO.14诗人 剧照 NO.15诗人 剧照 NO.16诗人 剧照 NO.17诗人 剧照 NO.18诗人 剧照 NO.19诗人 剧照 NO.20

《诗人》剧情介绍

诗人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影片剧本由亚历杭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与长期合作伙伴尼古拉斯·迦科波恩联合撰写,故事主角是一位著名的墨西哥记者、纪录片制片人,多年之后,他回到祖国,试着真正面对他的身份、家庭关系、愚蠢的个人回忆,以及墨西哥的过往和现状。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约定K女士第二梦沁水湾湾龙城风云弓马啸西风生活大爆炸第十一季名扬花鼓你会在那里吗?对手欢乐一家亲第十季我的裘可妹妹侠僧探案传奇之醉玲珑怪咖一箩筐夏之岚微笑的人迷你特工队之拯救恐龙王从夺走你的那天起夺命剑之喋血江湖鸡皮疙瘩NO.1对局毛骨悚然撞鬼经2022夏季特别篇迷幻公园月落的夜晚大“反”派飞驰人生热爱篇鱼和薯条河边的错误生存当花季遇见梦想

《诗人》长篇影评

 1 ) 梦游

这第一个镜头就很爽啊,可惜不是在大银幕看。

这开头的故事像芥川的《河童》啊,我终于能在电影里看到有这种故事了,孩子可以选择出生与否的情节,被具象化,电影化,很满足。

大量严重畸变的广角镜头,这显然是故意的。

构图,运镜,调度,精致但刻意。

可能这就是vr电影的前兆。

或范例。

我依稀记得有人说这片子是回归到了对族群身份的讨论,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用“回归”,也许亚历桑德罗以前也探讨过这个话题吧。

我觉得被迫出生这个问题非常有趣也非常深刻,但影片只用对话来呈现这个,挺无趣的。

 2 ) 《诗人》观影笔记(非影评

开头走廊的大景别好美,两遍冷色调,中间延长线的尽头是暖光原,地板的反光营造了不同寻常的景深剧院的长镜头很牛,场面调度,但不明所以,让人感觉导演是在故意炫技,well,他成功了化妆镜能拍到男主的表情和女主的动作,扩大房间空间,告诉观众房间信息通过镜头推进转换视角,从第三人称视角转到pov,很牛啊woc西语烫口采访节目观众席头顶上两盏灯打出的三角形很有意思,刚好讲到内裤嘴没动但是在说话,暗示这些其实才是心里话Match cut好多,转场剪辑太强了政治因素好强在天台路易斯说的一大段话,感觉就是借他的嘴讽刺自己的作品,比如这部片子。

画面的绚丽是为了掩盖剧本的平庸,一大堆无意义的画面只是为了炫技舞厅那段是真的沉迷在自己的世界里了,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最牛逼娱乐总是会被政治打断厕所灯也是一冷一暖缩小自己,放大老爸;仰视强大地位高,俯视弱小地位低厕所老爸走的那一幕和开头生儿子那一幕呼应了画面中两个人在聊天,镜子里只有妈妈一个人随着人物走路运镜,一路展现本土生活,从寂静到热闹瘫倒在地行为艺术?

失踪人口特效还是啥啊,我懵了转场真的很牛啊,天空➕sound bridge身份认可前后呼应,电视录制里的女人就是新闻里的女人顺序还是倒叙?

感觉像是101,正写倒写都一样,片子也是,正放倒放都能成为一个故事,正着放就是想回到美国,倒着放就是想回到墨西哥荒谬但是镜头语言值得研究,不能说有多独特,但是确实是掌握了一定量的镜头技巧并且能够完整制作出来

 3 ) 补充

亚历桑德罗也到了可以拍八部半的位置吗?

他也配?

观感类似某些奢侈品,充满了大量精致但是难得其旨的细节,不过也正是这些细节成就其奢侈感。

没错,整个一个奢侈品广告的气质。

但是也很难说这种感觉有啥问题,他不一直是这样吗?

拉美文学的嫁接、思辨性争论、没有故事被构思出来的电影。

话说回来,看着比八部半好看。

陈思诚想象中的自己。

有时候如果你的自恋够茂盛,不需要太多的才华也颇能让人敬畏。

1开篇跳跃起飞🛫降落🛬。

2狭长的医院过道,缩回子宫,长的像警戒线的脐带。

这部电影夸张的广角像是我有时候拍照取景直接旋到0.5x,一直保持着夸张的边缘畸变。

设计得不错,扣题了,怪异的游离感距离感。

而且机位常常架得很低。

3地铁扔鱼袋子,水漫。

莫名其妙的装置。

4返乡领奖。

说起来这个设计想起杰出公民,后面也有相似的地方。

5电视节目沉默。

6梦中看着故乡的人们像群兽一样下山。

7餐桌和孩子辩论。

这里父亲的城府太令人失望了。

有种迫不及待恼怒地意味,处理得格外不好。

工具人。

8派对发癫、厕所缩小父子对话、天台对喷。

父子一节是动人的。

“抑郁症是资产阶级的毛病,是太闲的结果。

”9城市尸山。

10母亲谈话。

11父女谈话。

12微缩婴儿放生。

13地铁中风。

幻觉。

首尾呼应。

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了属于是。

这就是一部关于自我因而十分无聊只能炫技的电影,好在这个自我确实有看头有本领,导演何必嘴硬,大大方方承认就好。

有趣的电影。

姜文、库斯图里卡、费里尼、博尔赫斯、马尔克斯、略萨都给你点赞的。

 4 ) 感想

我真的很喜欢这种魔幻现实主义又有点黑色幽默的风格。

幻象,现实,历史交织在一起。

循环的结构给人一种梦中梦的感觉。

大广角镜头加长镜头给人眩晕感。

整体内容上就是个人的身份认同与归属感缺失的焦虑还有对民族国家的认同。

男主出于一种矛盾的态度,一方面他赞美自己国家有灵性的,深远的历史与文化,另一方面他又畏惧渴望逃离这片土地充斥着的饥饿,暴力,死亡。

他厌恶美国那些精英分子对自己民族的歧视,可是却要去领取他们颁给自己的奖项。

他想要用影像去控诉那片土地上的人所遭受的苦难,但呈现出来的结果仿佛就是资本在消费那些人们的苦难。

男主不断的在精神世界中探寻过去与历史寻找内心的归属。

最后的镜头与开头相呼应。

我没有太看懂,个人理解是在开始他不断的脱离大地又落下,是他直面这片土地的失败。

而最后的镜头他脱离地面,影子慢慢消失不见,仿佛是他终于释然超脱,他的灵魂永远盘旋在这片土地之上

 5 ) 母国与彼国,此生与来世

电影 Bardo 开篇有一个挺吓人的镜头:女人分娩不顺,从病房沿着长长的走廊走出来找她老公,身后拖着长长的脐带。

二人发现,老公拿把剪刀草草将脐带剪断,然后搀着老婆缓缓离开……但身后依然拖着脐带。

这是Bardo无数个超现实桥段中的一个,这些桥段决定了亚力克山德罗·伊纳里图的这部新片,并不是一部靠剧情驱动的电影。

驱动电影的,是一种意识,有时清楚有时纷乱,大部分时候超越现实。

就好像电影里刻意安排的对白:“他们说墨西哥不是一个国家,而是一种思想状态(state of mind)。

思想状态只是表象,电影探讨的是去国怀乡的知识分子对墨西哥这一母国身份的疏离,以及他近乎绝望的寻找。

自由派记者、纪录片制片人Silverio记录墨西哥社会的种种沉疴,因此在西方和知识分子圈子里声名鹊起。

但他在媒体采访和获奖庆功Party上,却完全失语,只字说不出口,因为他已陷入了一种身份危机。

困扰他的,是殖民者屠杀原著民,美国鲸吞墨西哥领土的历史,是大批难民逃向美墨边境的现实,以及美国资本对墨西哥进行经济侵略的未来(亚马逊收购墨西哥Baja California省)。

然而抛开这些国家间的纠葛,Silverio 已经居家移居美国,生活状态与他那些非法移民老乡们判若云泥,直到有一天连海关官员都说他不能把墨西哥叫做“家”,震怒的他其实明白,自己已经成了一名外国人,失去了与祖国的联系。

但他与祖国的联系,又如那条被剪断又一直拖在地上的脐带,似断非断。

在历史和现实中挣扎的Silverio其实已经走到生命的尽头,所幸中风前的他已经与家人和解,也完成了很多“放下”。

他和太太将未出生的孩子还给大海,微小的y婴儿游向大海,这个有力的意像,正隐喻着他与过去的和解。

弥留之际的Silverio从病床上起身,出门走进另一个世界。

他将家人留在身后,一个人走向茫茫的旷野。

而这旷野,正揭示片名Bardo的含义 —— 佛教里处于现世和来世轮回之间的那个场域,有译为“中阴”。

中阴或中阴身,是此情境与彼情境之间的过渡,是极不确定的存在状态,正如主人公在母国与彼国,此生与来世之间的那种虚空。

所以Bardo这部电影,根本不应译为《诗人》,而应该是《中阴》。

Bardo 是墨西哥导演亚力克山德罗·伊纳里图的最新力作,他的《巴别塔》探讨文化间的隔阂,《荒野猎人》又将目光聚焦个体的精神状态,为他赢来业界盛名。

估计是从此以后,他感觉自已可以“放下”了,开始真正为自己拍片,这才有了这部既有些自传色彩,又能让人看到费里尼风格的Bardo。

(这段戏像极了《八部半》)当然伊纳里图向自已内心世界的回归,又让人想到同是墨西哥导演的阿方索的那部《罗马》。

也许每个创作者,或早或晚,都会回到自已。

Bardo是部相当率性(也可以说是自负)的“私人电影”,自然评论两极,毁誉参半。

两个半小时的电影没有故事情节,只有各种亦真亦幻的隐喻,自然会被人批评为沉闷而炫技有余,但其实如果能get到伊纳里图希望表达的主题,电影还是相当耐得住琢磨。

但作为中国人其实也不可能对人物的身份危机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为我们不是墨西哥人。

这部片子反过来倒引发一些慨叹:有多少“去国”的中国人,而华语电影却没有真正将镜头对准他们身上的文化冲突和身份危机,对准那条拖在身后的文化脐带,更没有作品能直击中国人民族身份的膨胀或萎缩。

在文化表达的一片荒芜之中,看Bardo这样电影,最多也只是隔个岸,观个火而已。

 6 ) 中阴:真诚的导演VS无才自负的评论家们

伊纳里图在接收采访时曾表示:本片着重视觉和情感,是大量记忆,梦境和思绪的混合体。

伊纳里图认为电影是艺术,最初是去感受影像,后来叙事成为了主流,但电影这门艺术不止这一种可能,所以Bardo/中阴的创作原作之一就是摆脱传统叙事框架。

最终完成了这部思绪万千的影像(情绪如此饱满的影像居然说空洞?

文学录像看多了的书D是吧?

)自嘲也好,讽刺也罢,伊纳里图把一切都拿了出来了,真诚得让虚伪的他们心生怨恨

“评论家”

影评人门槛逐年下降,影评人们早已变成意识形态的政治工具。

评论家们依旧还是老样子。

伊纳里图从通天塔开始转型摸索新的方向,美错确立道路,鸟人达到顶峰。

而评论家们用“自负”“自恋”一直概括转型之后的伊纳里图。。。

这些全是又懒又没营养的标签

标签

全mt是标签

为了把自己打扮成文化人,用这些懒惰又无趣的标签,看似理性地掩盖那“可爱”的情绪去年年度大惊喜绝对是《博.伯翰:隔离在家》

里面的一首《white women Instagram》就是对身处豆瓣或其他社交媒体的自负评论家最大的讽刺

评论家们在它们精致的小屋里放满音乐,电影,游戏,书籍,在小屋里长篇大论也好,破口大骂也罢,都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属于它们的事实。

你除了精致的小屋外什么都没有,也无才完成自己的作品,永远无法用作品发声正如伊纳里图预料一样,电影上映后还是懒惰的标签,而这些没有新意懒惰的标签也恰恰证明了这些无才又易被激怒的人是多么易懂。

鸟人和中阴深深刺痛了他们,我只希望下一次伊纳里图可以再狠一点

导演拍爽了,我也看舒服了,你们不爽就去看超级英雄,就去看特效爆米花,去看文学录像

 7 ) 超现实主义|难懂但又有点厉害

这是一部前30min我们表示不喜欢差点放弃,却在坚持完174min后愿意为它鼓掌并激烈讨论的电影。

剧情方面像是一个极难理解的意向诗:碎片的,边缘的,甚至是隐藏自我表达的。

但同时它又是私人的,被串联的。

关于主角的一切好像都被意向化的讲述了:向往自由的灵魂,中风被淹没的感觉,失去孩子后的家庭,对父亲的原谅对母亲的复杂情绪,对孩子们的操心争论和释然,对身份的认同与不认同,对墨西哥的深情及对其文化消失的悲伤…太多太多了…这些真实的生活展现被夹在更大量的情绪化的超现实的表达里,去为情绪和感受服务,让我觉得很敬佩,电影可能正在走向一个新的方向或者尝试:艺术性的自我表达大于连贯的故事讲述。

电影的摄影和美术,甚至音乐和剪辑,在除去导演外让我们极为感叹并拍手称赞。

这是工业和技术的成功。

冈萨雷斯用他的实力向我们展示了如果我们将技术推向极致时,一些意识向的自我表达可以在荧幕上呈现怎样的效果。

在这个方面他是配的上一个满分的。

满脑子基里科的画和何藩老师的摄影超现实主义艺术的关键词就是梦境,扭曲,现实与非现实的结合所营造的混乱感和情感折射。

这部电影无疑是做到了的。

大量的运用行为艺术大地艺术装置艺术,搭配迷幻的灯光,大场面的描绘和调度…有一个场景让我想到了基里科的画和何藩老师的摄影作品,艺术性MAX。

一些非常精彩的大场面们这些关于边界突破的尝试让观众和创作者都看到了更多的可能和一个尝试的新方向。

这无疑是对行业的推进和促进,这也是我们作为电影人深受鼓舞。

另一方面很吸引我的是他对墨西哥的复杂情感:生活工作在美国但却深爱墨西哥的文化,愿意将情感隐藏在纪录片后面,无比想屏蔽墨西哥媒体对他的挖苦却在家里永远放墨西哥电视台,对于文化的消失和人们的离去的无力和伤心…对于这么大课题的表达,他选择用一种更魔幻更非现实的方式表达,既在某种意义上和主角一样把真实情感藏起来,也做到了真正的艺术的冲击表现。

作为观众的我们非常欣赏这部电影在各个方面的尝试突破及成功,但同时对于观众这部片子也有太高的要求。

所以爱的人很爱,厌的人很厌。

私人抱有欣赏的态度,但不是我爱的类型。

作为创作者,我们很期待各个层面的尝试;作为观众,我也希望我自己能有更广的接受范围,去有能力拥抱更多可能。

 8 ) 我热爱这里但是我要逃离这里

主角热爱墨西哥这个国家,但是他和这个国家的百姓一样想逃离这个国家。

就像是海外高华一样,爱中国,但是将美国视为他们的归属。

整部电影以墨西哥人的身份认同为核心,部分穿插了中年人遇到的困境--难产的孩子,想离开家乡的成年儿女,作为儿子如何面对年老的父母。

但是他只是一个旁观者,就像是屏幕前的观众一样旁观着电影里的世界,对着这一切无能为力,只能自我和解。

电影末尾他“死”在了颁奖典礼上,他的灵魂回到他理想中的美墨边境沙漠里,在这里他真正的解决了身份认同,“我是墨西哥人,我的根在这里。

无论我在拉丁美洲、美国或者哪里。

这不重要,我终究来自墨西哥”。

“再也不用痛苦,圣母会将我们带回墨西哥”

 9 ) 漫步在死亡的荒野

漫步在死亡的荒野向父亲询问着儿时的歌呼唤着家人与故乡紫妍的晚霞在对我问好龟裂的大地在向我告别圣母在山顶处显灵神像在黑夜中复活思想吞噬了神灵,神灵成为了思想如是殖民者在金字塔顶嘶吼沉默着变成了我们的父亲我尝试将我演成电影我的电影犹如艺术品纵演员与评委都在无言的糟践与喧嚣他们引以为傲那庸俗、失败的人生质问着我在看些什么:乌黑的眼瞳?

丰满的胸部?

抑或是他们傲慢却不自知的愚蠢?

我在作品中冷静、沉着从尘世间到囹圄处我见、我思、我控诉见证着独裁政府的怂恿愚民思考着逐渐消失的乡土文化控诉着大洋彼岸的罪孽深重逐渐沉沦沉沦在激情的青年、梦幻的中年与名誉的晚年沉沦在自我编织、毫无漏洞的谎言然而?

我在畏惧?

畏惧臆想里的愚弄与质疑?

畏惧童年至今的可笑乳名?

畏惧人野间和空屋里呢喃的耳语?

畏惧疾病、祈祷与资本的忧郁病?

畏惧将我钉在原地、被我称之为家的异乡?

然而!

我也尝试和解是的——和解让爬回母亲子宫的婴孩游向迷茫的汪洋——承载着十八岁破船的汪洋让心中至高无上的神明坍塌成灰暗的残垣——猎狗与秃鹰相伴的残垣让坠落地面的三只蝾螈消失在绝望的淡水——地铁中骤然淹没我的淡水最终我尝试和那些曾经曾经我认为傲慢、下贱的家伙们——纵使他们光明正大给予我金钱与名誉私下里却向我们输送着教义、瘟疫与屠戮和解但是我无法忘记无法忘记父亲的教诲无法忘记逝去的生命无法忘记虔诚的祈祷无法忘记这片土地上如今被吊起的神明无法忘记这个国家里曾经奋斗有志的烈士我尝试高高的跃起、落下、更高的跃起在死亡的荒野上笑待送丧的队伍告别并接受虚伪却真实的自己

 10 ) 困在符号里的个体身份

一次影像的私人转向,把Babel和Biutiful里的诸多极具代表性的公共议题(沟通困境、移民问题等)独白似地呈现出来,却自始自终沉湎在个人的情绪当中。

尽管影像华丽、技巧炫目,但是贪多嚼不烂,从美墨关系、移民谈到原住民以及殖民史,浩浩荡荡却始终游离,最后不幸沦为一次情绪的宣泄,只为安置导演个人的身份困惑。

在院线上映的第一天借助一系列象征符号达成叙事,反而更加强了主角游离者的无根状态以及创作者的旁观者视角(再加上对所谓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不遗余力的呈现更是一种刻板印象的渲染):被剪断的脐带、旱死的美西螈、地狱般街道上游荡的墨西哥犬、宪法广场上尸体堆成的金字塔…美西螈和狗的数量都是三,可能也意在象征作为当代墨西哥国家基础的三个文化层(原住民、殖民、现代)。

墨西哥城的三种文化广场:阿兹特克人、西班牙人、当代的建筑伫立于同一地址之上以及技术与场景上的模仿与重复(各种暗藏玄机的长镜头、结尾处的画幅变化、对自己以为作品及他人作品的明显致敬——鸟人、黑暗骑士、小丑等),这种原创性的缺失也突显了一种创作的困境。

Chapultepec城堡的一处P.S. 伊纳里图的面子是真大啊,开头那场讲述Niños héroes的历史入侵当下的戏里,作为国家历史博物馆的Chapultepec城堡可以这样被“糟蹋”。

《诗人》短评

3.5 太张牙舞爪了、还是喜欢平和的东西

7分钟前
  • 蝉鸣知了
  • 还行

My favorite from Telluride this year. A summer fever dream以及无数的梦醒时分,CDMX, my CDMX

10分钟前
  • 户回
  • 力荐

【X】可能是要到拉黑所有致敬“八部半”电影的程度。

13分钟前
  • Cardinal
  • 很差

我好痛苦我为什么要浪费这个时间……

16分钟前
  • 呼渡
  • 较差

#TheScreeningRoom,费里尼+马力克?广角镜头带来的空间扭曲+运动感蛮有趣,喜欢一些局部,仅此。

17分钟前
  • kis
  • 还行

一万部阿凡达都加上也不比不上一部它!太感动了。无法言说。

19分钟前
  • Anna喃喃
  • 力荐

5.1 佩服拿着美国资本使劲怼美国,也喜欢一些沉浸式的多人长镜头,但。。。。。整部电影的自恋味都快溢出来了,高投资下的伊纳里图完全迷失了自我,将无法产生联系的社会背景和私人生活硬生生挤在了一起,一番花里胡哨却撇不见半点真情,各种文本乱塞如此臃肿不堪又满是废戏,全是符号,没有内容。还有,真别再说什么“每个导演都有自己的《八部半》”了,绝大部分时候都像本片一样庸俗得没法看。

22分钟前
  • KID Y
  • 较差

无处不在的讽刺

27分钟前
  • FerraZun
  • 还行

5.5/10 #Paris 或许正如影片副标题所言,伊纳里图不断通过梦境与臆想来打破线性时间,但却鲜少通过其看到所谓“真理”或“真相”,他的野心当然成功地让角色与母题显出了一定程度的复杂(美墨冲突-资本-安全-阶级-文化),但最终只在不加掩饰的私人情绪和未被清晰诠释的乡土情怀间反复摇摆,以至于那些各色的情景既未能激起神秘感又无法相互构成语境,最后只沦为平淡无趣的猎奇。正如片中的自我批评般,影片的“姿态”太过于显眼:急于将自身比肩“艺术”的行为使其成为对“艺术”的模仿。无佳章,也少有佳句,仅有些许令人振奋的“瞬间”,但其动人也是脱离于电影本身的。此外,无论特写还是中景还是远景都摇着广角镜头拍摄,这种干瘪且讨巧省事儿的影像风格实在令人无法接受。

32分钟前
  • 鲍勃粥
  • 较差

希望这些大导到了一定年龄以后能尽量克制自己欲盖弥彰穿皇帝新衣的欲望。少一些刻意的说教,少一些自恋的膨胀,把自己摘出来,去看看早期自己的作品,对着镜子想想。

36分钟前
  • Fleurs.哼哼
  • 还行

不知道你们为什么觉得好看,我觉得很长,还不知所云,我要睡着了。

41分钟前
  • 一一(非破折号)
  • 较差

功成名就的导演吹灯拔蜡、自怨自艾、自吹自擂、两头落空、两面拱火的作品,把所有的东西都堆一起表达了,形散神也散。

44分钟前
  • 山有林
  • 还行

以超验主义和魔幻现实主义手法实现人生种种创痛的复现与解构,梦境化处理历史忧伤、职业倦怠、家庭沉疴、身份认同、生死存亡的犹疑迷思。冈萨雷斯的个人经历嵌入第一人称视角,相当有代入感和说服力。高度意象化的镜头语言和不断涌出的箴言金句也异常迷人,处处闪现导演的灵光和洞见。只是碎片化非常严重,几个段落如同各自割裂的实验小品,反而削弱了一气呵成的力量。且连篇累牍的隐喻、无懈可击的调度、精致饱和的美术使整部片工于雕琢,少了一份进退有度的大师气息,差一步沦为电影工匠的炫技之作。

49分钟前
  • Esse
  • 推荐

拍了个烂片讽刺自己拍的这个烂片?牛逼

50分钟前
  • 十八线影迷🇨🇳
  • 很差

图像、记忆、碎片组成了一个很长很长不愿醒来的梦

52分钟前
  • 维恩B
  • 还行

152分钟版。杰出公民的本子做了更精妙和魔幻的演绎,生活中的魔幻时刻总是跟着迷茫时刻到来,伊纳里图贡献了很多天才般的场景,是令人称奇的,但多少有点没必要,大多数时候代入不进去

53分钟前
  • 理易封
  • 还行

是不是每个成功后的导演都要把当年没有展示过得任性拿出来折磨一遍普通观众?虽然摄影美术导演调度样样精致,但真得很视觉疲劳啊。

56分钟前
  • 黑白灰
  • 还行

在洗浴中心看,不太专心,即便如此都非常喜欢了,也是呆呆看完结尾字幕。但愿能找时间大银幕沉浸再看,不确定会不会没阿方索卡隆真诚,但这样的炫技我很接受。没查过背景信息,是故意一直鱼眼视角吗?还是我没调比例。

58分钟前
  • seamouse
  • 力荐

可以看作是 伊納里圖 的自傳電影(或者心路歷程),總之是功成名就後的肆意妄為,不管是真是假,虛虛實實,伊納里圖 對 費里尼 塔可夫斯基 伯格曼等大師一陣致敬。相比令人眼花繚亂酷炫無比的各種長鏡頭和費盡心思的無與倫比的場景美術而言,影片的故事內核反而有些單薄。

60分钟前
  • 飛了
  • 推荐

我们从没想过,用诗人的意境去过一生。不过现实生活中的确有很多人是不现实且充满理想的。现实的人说,这是病;不现实的人说,我不确定自己与他人是否苟同。所以真实生活就是这个样子!在钢筋水泥中,不会有人理解,而这样的状态,除了艺术化或者说文艺青年之外,还有一个名字,他叫做——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多。他一直都活在“巴别塔”之中,而巴别塔,却是乌托邦,更重要的是他是个活生生的鸟人……永恒的墨西哥鸟人!

1小时前
  • 邵禹升
  • 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