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一类静谧柔美的电影,重点不在于剧情。
不合世俗生活的少年,局促与焦虑,唯独与数学为伴,故事在极为柔美与静谧的音乐之中展开。
这类影片仅用少量的静态的胶片聚焦在少数的人与物,抛开一切的杂乱与背景的噪音,看完没有视觉疲劳与听觉疲累,就如温暖的在时光里流淌的画面与音符,叙述一个少年孤独天才的数学生活与情感。
片尾曲:Small Hands - Keaton HensonMiss you terribly alreadyMiss the space between your eyelidsWhere I'd stare through awkward sentencesAnd void through awkward silenceMiss your teeth when they chatterWhen we smoked out in my gardenWhen we couldn't sleep for all the heatSoft talk began to hardenMiss your small hands in the palm of mineThe fact they're good at makingMiss you sitting up incessantlyAnd the fact you're always waking in the nightAnd night And I I hope for your lifeYou forget about mineForget about mineMiss your teeth dug in my shoulderAs we rolled in early morningMiss your arm dying beneath meAs I lay there simply yawningPlease forget me you were right dearI am cold and self-involvedAnd though I'll miss you recent loverI am weak and therefore foldGet distracted by my musicThink of nothing else but artI'll write my loneliness in poemsIf I can just think how to startDot my I's with eyebrow pencilsClose my eyelids hide my eyesI'll be idle in my idealsThink of nothing else but IIAnd I And II hope for your lifeYou can forget about mineJust forget about mineOh mineMine
当你突然有了一个两岁的孩子,因为你加班好几天没有陪他,在这个不是周末的早上6点他就拉着你起床陪他出去玩,你会不会感动?
这里说的不是一个怪胎儿子跟他的爸爸的故事,更像是一个怪胎爸爸和他儿子的故事。
当有点怪胎的你突然被需要的时候,你会不会变得正常了?
国外往往会匆匆忙忙把孩子定义为自闭症,多动症,等等症,国内也开始有这个趋势,但实际上大多数还是因为父母的原因或者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的原因造成的,如果我们不是那么匆忙把孩子定义到怪胎那一类,认真引导和倾听,也许孩子都会象影片男主角一样变的正常而普通。
男主碰到的老师,两个女孩,妈妈,爸爸,让他学会爱,与被爱,爱是被需要,当你被需要的时候,你就变的正常而又普通了。
因为学校将会是2016年IMO的举办地,所以就在Facebook上面关注了个主页。
看到老板和校长的推荐,所以就一个人跑去看。
自闭症,以前在上教育心理学和危机干预的时候都有了解,是一个看似无关紧要却很可怕的心理疾病。
不知道导演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的还是特地要用这种戏剧的手法。
或许每个人都曾有类似电影中男主的症状出现在自己身上(不应该是少数吧),加上自己也算是学Math的,所以很多情景真的挺感同身受的。
据说导演为了拍的更真实,找了很多“数学工作者”谈心。
= =||||||| 一开始有个场景就是医生给男主玩恐龙模型,男主对此却很冷漠,冷不丁的冒出一句XX是食草动物。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很偏执的理性看待问题,总是会有“这个有什么大不了”的状态。
其实并不是完全没有感性的想法,只是逻辑思维居高临下。
对数字敏感和执着,男主执着于47号餐和7个虾丸,因为这两个数字都是质数。
似乎这种事情也特别合理。
我总和人说我181cm,79kg(虽然现在好像也不到这个体重了,下次可以考虑73了),因为这俩都是质数。
很多人看到21第一反应是三七二十一什么的,不过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对这个数字的第一反应已经变成了C(7,2)这个组合数了。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要找的话能找一箩筐。
在电影里面,男主把那种对数学的偏执还带到了生活中,家庭生活中,和母亲之间的关系。
一句你不够聪明,看似轻松愉快,但是却如此伤人。
生活中也会有同样的感受,和爸妈、朋友有各种争论,但有时候想想,有些话不说更好。
男主的那位自残的roommate说的一句话,几乎概括了大半个电影,就是“If you are not gifted,you are just weird.”是的,这个社会很残酷。
高中的时候性格有点独,入学成绩也差,老师就感觉你是个怪胎,当你成绩好了,再怎么怪和过分的行为在他眼里也变得合理。
BBC电影为了表现腐国著名科学家霍金,还特地设置了那个和霍金同样病的数学老师,那个因为病痛错过IMO比赛的数学老师。
所以,当男主出现的时候,老师简直就是重现找到人生目标一样,希望男主能了了他心中遗憾。
当大家都认为剧情就这样走向一个腐国自闭症男孩逆袭的故事时,突然出现了个妹子。
somehow这个妹子通过各种努力卖萌“治好”了男孩的自闭症。
结局就是男主从考场摘下了参赛证,为爱放弃比赛。
数学老师居然帮助他从考场跑了出来。
这都是因为爱情?
老师为了男主他妈,男主为了泡我大天朝IMO 队的妹子~真是无力吐槽这种剧情~关于这种为了爱的故事,确实挺多的。
比如当年搞ICPC的时候听到的八卦,有IOI金牌选手因为同队参赛的妹子故意没做俩题,为了能让妹子拿金牌的故事。
以及一好哥们,带着妹子组队参加ICPC拿牌的“感人”故事。
这俩故事最后都没有happy ending,但是充分验证戏剧源自生活。
虽然男主为爱放弃IMO,不过故事最后还是happy ending。
当男主在车上坐上副驾驶座,用手握住他妈妈的手的时候,真的很感人。
P.S. 好多人和我说看这个电影为了看帅气无敌的男主。
够了,你们这些看颜的人类。
P.S.+欧洲电影有时候可以给我们一个不同的角度看世界。
P.S.++好想去做IMO的志愿者哈~P.S.+++里面有些他们在台北集训的场景,导演的镜头捕捉的特别好,虽然还顺带黑了我大天朝。
感觉我大天朝主旋律是以我之姓冠你之名的思想,说完这个总是让我想到牛顿-莱布尼茨(剑桥里面出现了牛顿的雕像)。
腐国各种英式建筑的镜头也处理的特别棒。
社会互动 语言沟通 刻板行为是自闭症的显著特征 点餐是质数 虾球要质数 不习惯父亲离开的改变 不习惯去台湾的改变 但其实慢慢的他的生活已经有所改变 座位的改变 虾球的改变 面对五光十色的图案形状的改变以及情感的改变 这一切适应行为都是自然而然的 不知是自我的适应 父母的教养方式 还是周围人的接纳程度等等 从小父母给他的生活是稳定是正向 数学方面的发展是因为他喜欢而反观队友 模仿电视行为 自我伤害 无法控制自己 而最让人震惊的父母从小说他是个特别的小孩 却让他学习不喜欢的数学 正如当今有些泛自闭症患者 父母总想从特别中显示学者症候群 一种特长行为的表现 的确 在教养过程中 父母承受了许许多多的孤独与辛苦 其实随着发展 越来越多人还是能够认识到其生理性表现 持有积极健康的心态 尊重生理性表现 他的行为表现是有根据的 可能也是他自己无法控制的 作为老师 要做的是让他做自己 再调试行为 而不是首先否定全人。
虽然剧中有很多bug 但是那不是重点了 还有一点是这个剧没有最后以赢得金牌为结局,而是整个过程中,他在寻找自己,融入生活…过去的一切可以用方程表示 ,今后的生活可能需要慢慢体验
大家通过《x+y》电影,都知道了电影原型丹尼尔参加了国际数学奥赛。
也是通过这个电影,大家对电影主角原型产生了很大的好奇。
丹尼尔参加完奥赛后,去了哪里去做了什么?
丹尼为什么说中文这么好,精通中国历史?
丹尼尔为什么17岁的年纪就和前女友结婚了?
丹尼和现女友怎么样,为什么她的现女友这么低调?
为什么网上有人吐槽丹尼颜值低,明明看了他的照片和本人觉得他很帅很萌?
据说丹尼尔从剑桥毕业,去了谷歌,现在自己开公司,同时又在中国的大江南北遍布足迹,在世界到处旅行,他是怎么分身的?
丹尼尔有阿斯伯格症,这个和高功能自闭症的区别是什么?
为什么中国对阿斯伯格症的了解这么少?
好了,问题很多,这里都有答案。
丹尼尔参加完国际奥赛后,得了银牌,被英国剑桥三一学院直接录取。
这时候他未满18,所以需要gap year一年才能入学。
丹尼尔选择去中国旅行。
在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就学会了说中文。
而从剑桥毕业后,丹尼尔去了谷歌工作,定居伦敦。
计算机语言精通Java,C++,Python,Go等等。
现在自己和朋友开公司,做高频交易。
与此之外,丹尼尔精通世界地理、世界历史、宇宙史、世界语言史,对社会学、国际发展等等略有涉猎。
数学就不用说了,毕竟是人家的专业,现在有空他会给世界各地的奥赛新生讲解数学题目。
关于颜值,丹尼尔小时候和朋友们在湖区玩。
不小心被船桨打中,牙齿掉了几颗好可怜。
所以丹尼尔在BBC纪录片里颜值是史上最低时刻。
后来牙齿修补好了,颜值恢复。
丹尼尔本人的近照:<图片6><图片7><图片8>丹尼尔从小是三国迷。
有空的时候常到中国旅游。
他很喜欢寻找三国遗址、古战场、古墓、古栈道。
有时候为了找一个三国古迹,要跑到人烟罕至的不毛之地。
丹尼尔也喜欢爬山,中国名山已经去了近50个。
前两年去西西里环岛旅行,爬了三个活火山。
旅途间经常遇到很多有趣的人或事。
丹尼尔生活中的很多故事更有戏剧性。
譬如在中国某国企就职了一段时间,经历的人际关系和办公室政治,真的可以拍电影续集了。
不过现在丹尼尔自己和朋友组了公司,人际画风从复杂转为温馨。
附上丹尼尔在中国旅游路线集合,以及他几年前自己制作的三国人物关系图:<图片5><图片9>网上有爆料丹尼尔离婚。
是的,他17岁左右的时候就结婚了。
在大家要偷偷摸摸早恋不要被老师抓到的时候,大牛结婚去了。。。
当时丹尼尔在中国认识了前女友,于是把这位初恋带回了英国。
ex没有签证不方便留英国,所以结婚了这样有个身份留英国比较方便。
后来散了。
也没什么好说的,大家只需要问问自己是不是现在还和初恋在一起就理解了。
至于在吐槽离婚这个梗的,人家大牛结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没开始早恋;人家大牛离婚的时候,你可能还是单身汪过年时候整天被催婚。
人家王菲要结婚离婚,你是不是又要冒出来刷存在感。
关于丹尼尔感情情况,这个我在豆瓣电影短评里有提起过:“男主原型丹尼尔17岁时结婚。
当时女主原型ZY需签证,所以俩人结婚了,当然也是相爱过的。
俩人分开后,丹尼尔低迷过一段时间。
这段时间认识了爆料的. Hypnos . 手机社交app上认识的,当时各种手机社交软件好像很流行。
后来丹尼尔在朋友聚会上认识了现女友Le,追了Le蛮久。
从英国追到西班牙再追到中国,后来在一起了。
现在蛮好的 ”。
(好吧,评论里有人发现了我就是丹尼尔现女友Le(ej)。。。
本来我还打算隐藏起来的。
既然被大家发现了,我就再过来说几句吧。
一开始知道丹尼尔ex的事情,我是介意的。
不是介意他有ex,是担心他对感情不负责。
后来接触了解之后,发现他是个很重情重义的人。
有一次无意中看到丹尼尔手机里ex发来的消息,大致意思是“谢谢你们一家人的照顾,很抱歉伤害了你们,希望你们能原谅我”。
看到了不是丹尼尔辜负别人,我心里就放心了,我这才放心下来跟他交往。
还有很多故事可以说,在这里就先打住话头。
)很多观众看完电影后,误会丹尼尔是自闭症。
我这里解释一下,丹尼尔是阿斯伯格症。
可能也就是传说中的天才症。
有阿斯伯格的名人有很多,就不在此一一列举了。
很多人不了解自闭症,我在这稍稍科普一下。
自闭症分低功能自闭症和高功能自闭症,这两者的智商水平差距还是蛮大的。
大多数人对自闭症的印象和偏见可能来自低功能自闭症。
高功能自闭症和阿斯伯格症很相像,但有一些区别。
简单举个例子吧:高功能自闭人士不会主动和人分享自己的想法,他们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而阿斯伯格们经常会跟人分享想法和发现(特别是孩童时期)。
但是讲的内容特别细节而且滔滔不绝,导致交际出现不和谐。
通常阿斯伯格们在儿童时期就会显示出与同龄人不一样的地方,他们一般会过早喜欢历史、天文、地理、数学、航空、军事方面的东西,而不是过家家或者滑滑梯。
还有一点区别是,普通人对感兴趣的事物的热度大概是几天或几礼拜,而阿斯伯格通常会超长时间痴迷于某事物,剖析原理和构造。
譬如玩游戏,阿斯伯格除了打通关和找出各个英雄的所有技巧,还会找到游戏里的各种bug或者专注一些普通人不会关注的事物。
丹尼尔小时候玩游戏,各种破解游戏程序,后来甚至拆了电脑和游戏机(ps什么的?
记不清了),研究每个零件的功能。
好像还破解了学校的电脑(具体过程也记不清了,蛮早前跟我讲的孩童时期的故事)。
很多阿斯伯格们在小时候会受到同龄人的欺负和排挤,因为很明显他们异于同类人。
但是,阿斯伯格在逐渐长大后都会意识到自己的不一样,毕竟高功能的智商会拉高他们的情商,所以他们随着年纪和生活经验的增长会慢慢自主学会一些交际技巧,把自己伪装成普罗大众的样子,隐藏在人群中。
希望了解阿斯伯格症的朋友可以搜知乎,可以找到比较全面的答案。
如果大家感兴趣丹尼尔的近况,可以来问我。
只要是方便回答,我都会告诉大家的。
因为不会有人比我知道得更多了哈哈哈。
在这里,谢谢大家对电影的关注,以及对丹尼尔的关心。
---------这里有个链接,关于一些我俩的故事:https://www.zhihu.com/question/39087458/answer/80843789?group_id=671335682303619072--分割线-丹尼尔开微信公众号啦,ID:Lightwing欢迎大家关注哦,感谢,笔芯^^/
User ReviewsA heart-wrenching film based on a true story14 March 2015 | by jeffreyycheung (United Kingdom) – See all my reviewsI am not going to reveal any details about the film and I would highly recommend that you go to the cinema or get it on DVD to watch it yourself. I have the great honour to know this guy on whom the movie is based. We were having lunch and he told me that a director was going to shoot a film about him. That was more than two years ago in a Chinese hotpot restaurant in London where he took me. My friend could read the Three Kingdoms book and is fascinated with all the figures. He loves to play a game based on the Three Kingdoms. I felt quite embarrassed when he invited me to play and I said 'I am sorry, I don't know how to play it'. He really is a genius and a role model. Days ago in 2015 he sent me a message telling me that the film was on now. Therefore I went to the cinema to watch this long waited film. To be honest, I was a bit suspicious about if Asa Butterfield was going to deliver this task of portraying my friend. But after watching it, I am totally convinced that he managed successfully. The acting in this film including all the leading and supporting actors and actresses is stunningly good. Watching the film all the way through was not an easy task for me and I found it really hard sometimes as it was quite reminiscing and upset for myself. Part of it also reminded me of the 'dark July' almost everyone in China has been through - the national matriculation tests to enter universities. Day and night we sat there trying to figure out all these maths, physics and chemistry questions. Nervousness, frustration, fear, upset. The questions of course were no where near those at the IMO, but the feelings we had back then was comparable to the contestants. The film centred on some very true aspects of real life, cruel but real. Either 0 or 1, no grey area. So where do I belong if I do not fit into either 1 or 0? Maybe the two limits of both Nathan and his mom do converge at a point and that point is love. It is very difficult to write a review without mentioning the details, perhaps I failed to convince people by writing this review, but the film will not fail you.-Just some background info.
整部片子的色调节奏还是很英伦的。
慢悠悠的,也不用直白的对话戳破。
重点事件全用背景音乐来烘托气氛。
看完了之后维基百科了下阿斯伯格综合症。
不知道是维基总结的太好,还是导演是按着维基里的症状描述拍摄的,整个片子的前期把NATHAN的自闭症诠释的挺透彻。
僵硬理解社会规范,图像记忆,单一兴趣,社交障碍,沟通障碍...其中也用LUKE这个小孩来呈现了一个不一样的阿斯伯格综合症人群。
总是说天才跟疯子(怪胎)只有一步之差,但个人感觉这两个似乎是有交集点的。
片子里的LUKE因为性格问题,一开始就跟小伙伴不合。
后来落选了之后,不仅大家更加看不起他(言语霸凌),自己父母从小对自己建立的特立独行的自信也瞬间崩盘。
这也恰好反映了现在社会的状况,我们容忍有天才的怪异行为,但若你不是天才,那对不起。
可是这样似乎被人质疑的社会现象跟人类行为的倾向,或许已经是一个较为宽容的版本了。
想想梵高,想想图灵...剧中一群小孩在图书馆自习的时候,惹怒了LUKE,嘲笑LUKE有心理问题。
当时ISSAC对NATHAN说,我们要改变自己的形态去适应社会的框框。
NATHAN当时表情很微妙。
我个人感觉他似乎有把这句话听到心里去,往后慢慢地开始跟张梅说话,接受张梅给他取的外号,上台解答题目,钓虾,跟大家一起吃虾...以至于最后他发现了父亲的离去和张梅的离开对他造成的影响。
其实当时看到NATHAN决定弃考,理由是因为对爱的迷惑不解以及执着的时候,我都有弃剧的冲动了。
看到仅剩十分钟的进度条,才决定熬着看下去。
不过或许也是剧情的需要,最终妈妈试图用NATHAN习惯的言语去解释给NATHAN听他所好奇的爱的时候,NATHAN也最终接受了自己的母亲,并选择给予她信任。
看着NATHAN坐在驾驶座前排,握着母亲的手的时候,也可能是推向全剧的至高感动点。
总体来说,从一个没有专业知识的人的角度来看,整个片子所营造的氛围跟几个比较重大事件中的定格镜头很唯美。
加上小鲜肉的出演,还是有那么一群观众的。
P.S. 我一直不明白英伦眼睛妹的设定的意义何在。
感觉可有可无的角色。
仅是为了三角恋,最终因嫉妒把NATHAN跟张梅的事情密告给中文都说不好的邓老师么?
女生不是不能主动;作为一部英国(还是美国?
)方拍摄的电影,既然你要联系中国的背景,那肯定得选择一个传统的中国适龄段的女生性格啊。
作为女生确实可以成为任何她想成为的人,做任何她想做的事,可是放在这里就会失去背景的真实性。
不然观众得到的女主角就是一个生硬的亚裔角色,毫无生机也毫无底蕴;倘若这个时候的观众还认为他是中国女生,那婊这个形容就很贴切了
电影为讲述数学天才Nathan的经历,对奥数着墨较多,也有不少对老师Humphrey的用笔,初看确实容易有剧情太散且平淡无奇的感觉。
但对这部力图展现成长与蜕变的电影而言,我们不需要持过分挑剔的眼光。
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少年时代》(原谅我所看电影数量有限)讲述一个男孩从6岁到18岁的成长历程,虽然流于琐碎,但也成功地表现了一个美国少年成长的履历。
同样,《x+y》通过不凡但又平凡(说他不凡是因为他独特的数学天赋,说他平凡则是说他并非怪物,而是过着不普通生活的平凡人)的Nathan的生活,展现身患亚斯伯格症(Asperger Syndrome)的青年的成长,不需要多么跌宕、离奇的经历,也不需要多么昂扬、热烈的赞颂。
不过 《少年时代》折射的是平凡人生活的动人史诗,而与之不同,《x+y》聚焦于自闭症谱系障碍者,大众的代入感自然不如前者强烈。
当回味这部电影时,我们可能才会注意到影片内藏的东西其实很丰富。
Nathan开场时说:“I have lots of things to say.I'm just afraid to say them.”面对世界的冲击,他其实有着复杂的心理活动,只是无法正常表达。
所以电影的很多场景中,Nathan的表现都值得玩味。
比如目睹Luke的遭遇,Nathan看起来一如往常般“淡然”,但他的心里必定是有波澜的。
再如在与飞机上与同行女孩的交谈中,他坦言自己的与众不同。
往深处一想,这样的日子他已经过了16年。
在电影没有表现出来的7年间,他在生活里遭遇了什么,其实都在不言中了。
同样,妈妈,爸爸,Humphrey老师,Luke等人的看似多余的片段,也能折射出他们的内心世界。
此外,影片充满了特别真实、传神的细节,然而这些承载着导演与演员汗水的细节,很容易被观众忽视。
Nathan与Humphrey并排走在走廊里时,细心的人很容易发现两人的肢体动作其实都不是很协调,在这里老师与孩子的病症演绎得很真实。
影片所传达的情感其实相当复杂。
男主角对non-mathematical nature的不适与对他人情感的迷茫,给人惊讶与同情。
母亲始终如一的母爱与多年单身的孤独,惹人赞叹与痛心。
辅导老师自我麻痹的人生态度与对Nathan的理解,令人叹惋之余愈发觉得他很可爱。
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其实这正是导演用心所在。
影片的主题不在家国层面,也不是特别宏大。
如果影片只是反映了一个不善于处理感情的数学天才最终懂了爱,主题太苍白。
况且,前面已经说过,Nathan不是一个传奇英雄。
如果只关注于他那并不惊心动魄的经历,电影难免显得太单薄。
所以,反映现实(不等于照搬现实),关注本就复杂的生活,这是影片的策略。
所以导演努力地呈现出多样化的情感,并用占据一定时长的片段保证了其真实质朴。
在影片中,不止Nathan成长了,他身边的很多人都在成长。
对于这部以过程动人而非以结果的电影来说,这样的处理与一些略显“无脑”的电影比更加真实、动人。
影片在“fresh"方面一个突出的特点是配乐的恰当运用。
因为Nathan本就寡言,加之青少年的感情活动尤为细腻,在一些地方影片避开太直白的感情表达,转而使用舒缓的音乐,烘托气氛的同时,微妙地表现了人物的心情。
加上淡淡的梦幻色彩,不过火的剧情,使本片在一众泛着浓艳”商业气息的电影中显得清丽脱俗,尤为可贵。
这部电影最独特的价值在于它为很多人打开了一扇通往“异域世界”的大门。
影片反映的生活十分独特,与普罗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距离。
但它在很多人的世界里开了一扇玻璃门让光透进来。
电影不可能为观众提供如亲身经历般的观影体验,所以说门是玻璃门。
对很多在个人圈子里难得接触到亚斯伯格症与IMO的人来说,这部电影让他们知道原来在地球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这样生活,所以说让光透进来。
对社会小众群体的理解,是这部电影的独特魅力。
没有绝对完美的电影。
这部电影也不例外。
但对观众来说,只要觉得观影感受能对得起观影时的金钱、时间成本,那也“不虚此观”了。
条件允许的话,闲适地斜坐着,卸下急躁,耐心看完。
相信我们或多或少能收获点别样的人生体悟。
我既看了b站上的纪录片,也看了《x+y》的电影,感觉虽然纪录片略显混乱,但更真实更有冲击力更好看。
对于电影,故事还ok,但拍太烂了。
特别是结局,没有什么逻辑,我不太理解为什么张梅会放弃参赛,感觉她的理由很牵强,虽然被舅舅骂了但是也不能拿自己的前程开玩笑。
而纳森就更无语了,我更加不理解他为什么会弃赛,虽然小女友可能会离开,但是不太影响参赛。
他数学老师和他妈妈就更加无语了,为什么他数学老师一边追赶他一边把领队老师锁在赛场,为什么他妈妈会高兴他弃赛,真的无语。
非常好的一个故事,可以用很细腻的笔触描写这些天才儿童,但是电影给浪费了。
相比而言,纪录片就非常真实,哪怕很乱。
电影的话,我感觉有些分镜不好看,我毕竟是外行说不出道理,但看着很别扭。
要不是Asa的蓝眼睛,我是完全看不下去的,后面就全在快进了。
完全浪费时间,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刷刷别的电影。
真心不推荐,别看。
故事有点不伦不类 导演比较贪心想表达的东西有点多但又掌握不好分寸 两星一颗给男主一颗给cute爆的Alex
Asa怎么现在演什么角色都是一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样子?演什么都是同一种方法同一个味道,这样下去是不行的。据说是真人真事改编,不过这剧本实在平淡无趣。张梅这角色设定问题不大,是演员演得实在太差了所以大家都觉得恶心!
继《星际穿越》物理学家用引力解释爱以后,数学家们也不甘人后,用最简单的加减法就把事办了。
一部抹黑亚洲女性的作品。你想当green tea手法倒是高明些啊,出了一身鸡皮。
《穿条纹睡衣的男孩》里的萌娃已长成瘦高美少年,有点Andrew Garfield的feel。Asa清澈透亮的蓝眸好像会说话一样,令人着迷。剧情咱就忽略吧,也就一点亲情戏可看。特别要吐槽的是不该找看起来就阿姨辈分的人装嫩演中学生,然后还各种引诱占美少年的便宜,真想喊一声放开那美少年~让我来-_-!
那么好的故事拍成这样。ps.女主书包上的小熊好可爱
为配角埃里克斯,他太美了,美哭。
阿斯伯格症;Asa从条纹睡衣的男孩里变身怪咖,好适合演天才儿童~
高考味浓厚的青春片,虽说结局被Jolin拐走了有点狗血
因为最强大脑来看的,节目中表现的好可爱!中文说的很棒,虽然最后输了,还是很喜欢他。就电影来说,非常讨厌女主,做作又婊,大半夜跑到男主房间,主动也不是这么个主动法吧。为什么男主不喜欢那个英国女生呢,不过他确实成长了。Asa好帅!演的好好,演出了自闭症天才的感觉。还很喜欢Sally和Alex!
只想说绿茶婊你赢了…还好Asa演技好长得帅说中文又萌,完全可以让人忽略boring又脱轨的剧情。P.S.学霸吃东西只选质数这个习惯太高逼格了。hhhhhhh
2016.1.9 不管是想讲一个被爱救赎的故事还是想让人了解这类自闭患者,都有点浅尝辄止了。一直把BBC当质量保证,结果你就给个一口日本腔中文的中国领队我怎么忍;还有,大姐,请放开那个正太!
三分给阿萨,女主给我的感觉很尬,但的确够真实接地气。
演员调调好英伦好赞,就是这个故事是个什么鬼。。。
作为小时候被奥数摧残过的我看这个电影还是很有共鸣的:演员们真实到都让我都忘记了他们是在表演,阿沙巴特菲尔德作为童星一路走来前途不可限量,莎莉霍金斯也将一个平凡善良的母亲演绎得栩栩如生;只是整出戏的剧本弱了些,冲突不够强烈,结尾更是直接烂掉不免让人惋惜
没有去挖掘自闭反而讲了一个四不像少年班的故事太失败了; 不过也无所谓反正是来看Asa和Alex的
因为结尾少给一颗星吧,我还是希望天才始终是孤独的天才。
我单独的为Asa同学的表演加一颗星,“it&#39;s hurt.&#34; T T
自闭症的影片看过不少,这部影片拍得很好看。还加了那么多的中国元素。
说实在的有点欣赏无能。感觉只是用数学做噱头,故事本身却很凌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