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呢其实是这样:一群鬼串通合作,想要弄死年轻人阿平,(阿平,全名叫刘建平,是个“废柴”),然后上他的身(鬼想投胎转世),或者说“夺舍”(《有线怪谈之夺舍》 李修贤 吴倩莲 饰),以重新获得生命,但是最后嫌弃阿平这个年轻人什么都没有(要身材没身材,要能力没能力,要地位没地位,完全就是穷屌丝一个),结局呢还是阿平重新做回了自己。
首先呢,我先对故事出场人物作以概括分析:真可谓是各行各业,三教九流,什么样的人都有。
1.阿平(男主 曾国祥 饰):废柴,市井游民,失业,租劏房,冷漠,麻木,自卑2.胖子(林雪 饰):便利店经理,老板,尖酸刻薄,小气精明,势利眼3.美图:便利店女店员,未婚妻,相貌平平,被男友欺骗4.美图男友:未婚夫,Gay5.H警阿仁(姜皓文 饰):黑J,精神分裂,卧底,见财起意,心狠手辣6.老鬼(冯淬帆 饰):笠叔,有犯罪前科,打劫便利店7.聪明女(崔碧珈 饰):医生,大亨的女伴,身材火辣,魅惑8.大亨:黑社会大佬,灰色地带的人9.警察PTU:T制内群体,被H警所杀10.小男孩:城市的未来11.炸弹狂徒(卢惠光 饰):小士多店老板,市井小民,店铺倒闭,自杀12.血女:便利店经理的老婆,被他所杀 《老笠》改编自同名话剧,如同一出小品劇,黑色幽默,戏谑犀利,诡谲又含蓄,在港式无厘头中完成一次又一次神反转的抢劫。
“老笠”,粤语意思即“打劫”,电影里不仅指超市里的打劫案,隐含的更深的是人生的打劫,被劫去时间,被劫去生命··· 结尾,笠叔和阿平的一番对白发人深省!
笠叔:自从你有记忆以来,谁最有名?
哪一个最有名?
是谁?
阿平:刘华啊!
笠叔:现在呢?
阿平:也是刘华啊!
笠叔:在你是小孩的时候,大家是怎么称呼刘华的?
阿平:华仔啊!
笠叔:人家是怎么称呼你的?
阿平:小孩笠叔:现在的小孩又是怎么称呼华仔的?
阿平:也是华仔笠叔:那刚刚进来的小孩又怎么称呼你的?
阿平:叔叔笠叔:答对了!
华仔仍然是华仔,直到现在的电影里面,他仍然是一位帅气的男主角,而你,已经由小孩变成了大叔!
笠叔:这个社会就好像是娱乐圈,第一线的人,几十年还是在第一线,而在第三四线的特约演员,何时才能上位?
笠叔的话,简直是一针见血,令人醍醐灌顶啊。
废青阿平在士多店经历的这么多场不断变换主角的打劫事件,隐喻着对HongKong社会问题的鞭挞和思考。
片中各行各业的人物及他们所处的生活状态,正是揭露香港这样光鲜亮丽繁华大都市背后不为人知的阴暗一面:香港贫富差距明显,社会问题层出不穷,诸如社会阶级固化,年轻人看不到出路,看不到未来(可以参考《智齿》、《命案》,郑保瑞【《九龙城寨之围城》的導演】也是在深刻表达这一主题)。
市井小人物在生活中的边缘感、游离感、躺平感和许多无力的挣扎正是这样的原因所引起的,包括很多犯罪行为也是由此引起(在这里,你也可以参考Fruit Chan Kuo《香港制造》)。
小品剧——《老笠》
起名废所以随便写了个标题,但确实是挺有惊喜的一部CULT片。
一直以来看的CULT片都比较少,所以也就随便写写感想。
最近十年的香港电影多数呈现一种荒凉感,即便是警匪片也感觉很无力,所以整部电影充满着对现实的讽刺,但我觉得应该也符合香港这些年来的实际感觉吧,废青身上体现出来的,不就应该是荒诞、迷茫和孤独嘛。
开头最有意思的地方我个人看是跳楼的人身上的血溅了阿平一身,他当时的想法是xxx这是我唯一一件名牌衣服。
整个故事看下来逻辑和情节都严丝合缝,故事的角度从废青阿平来看,便利店的夜里,两个废青和一个经理,想来老笠、搞事的人一茬接一茬,每一个新来的人带来一个新的故事,每个人都制造了不同的矛盾,一环扣一环,剧情不断变化,基本上猜不到下一秒会发生什么,所以整个故事非常有张力也不会出戏。
港片之中这个叙事结构绝对是惊喜了。
颜色、构图、演员表演上都不差,方方面面充斥着对于CULT片的致敬,血腥暴力自然不用说,在这样荒诞的情节基础上更是凸显了导演功力,感觉就是这电影很多方面都很平均但全部加起来就挺不错的。
挺喜欢结局的(不是最后一分钟海面一句话独白的那个结局),因为一晚上的荒诞事,阿平生出来的血性爆发,爆炸过后发现各个出现的人物都不是人,生活已经够荒芜了,这一晚上的荒诞事居然也只是一堆鬼陪着一个人玩,最好笑的是,平日里已经毫无存在感的阿平,做鬼还要被嫌弃,这个情节简直是能让人流着眼泪笑出来的结局,玩叙事结构的电影很多,这部不是最出彩的,但确实是切切实实表现出了香港社会的一个故事。
所以我不太喜欢最后一句话,平添了一些希望,但实际上感觉是很硬来,说还是要保留一点希望,但我个人看这句话还不如不说,有些电影的基调就是绝望和无奈,我觉得也没什么不好,有些时候也要看清现实对吧。
K先生提醒我说千万不要错过影片最后十分钟。
果不其然,最后鬼附身的桥段为前面几十分钟荒诞鬼马的剧情续上了差强人意的解释,废青阿平重新做回自己的选择也为充满负能量和解构主义的影片基调抹上了一丝丝鸡汤的甘味。
看的香港电影不多,对香港的了解也甚少,在这里,只想聊聊影片关于生活和人性的呈现。
逼仄的空间大概是舞台剧改编的缘故,影片在单一物理空间里呈现出了不同场景,人物站位和道具取材的灵活自如,画面感虽有杂乱,却不妨看作是混乱生存空间的投射。
影片一开头,废青阿平呆滞地坐在上下铺的床上,一帘之隔是爸妈的打斗争吵,头顶是大哥与陌生女人的鱼水之欢,狭小压抑却又多功能的空间,却承载了一家人的日与夜。
后来的主场,一间24小时便利店,密排的货物架让原本就不大的场地显得更加逼仄,几十方的场地先后上演了买卖、抢劫、黑警、爆炸、打斗、强暴、热舞甚至爱情等各种戏码,故事密度非常紧凑。
有意思的是,这些人与阿平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些许交集,比如老头的打火机、跳楼的阿图和男友,日常交往空间的重合部分在这个便利店被放大,让本就不宽敞的物理空间因为这份重叠显得更加逼仄。
这样的场景设计是对人的生存空间的某种隐喻,阿平三十二岁一事无成,便利店老板打打杀杀的婚姻,十几米开外的破产小店主,被捕入狱几十年的老头,贪图钱财杀了同事的警察,被逼交媾的性感女医生,交了gay男友的阿图,每个人的生活似乎都被逼的走投无路,于是在这个狭小的空间里上演了一幕幕谁比谁残的剧情。
人到绝望之时,不就像是困在这便利店的人们一样,身处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over的惶恐之中,左逃右窜,却又难以解脱。
最后的爆炸,不过是路边的一座小房子在一夜间变成废墟,对这个城市并没有什么影响。
那些死去的人,抑或说再次死去的鬼,烟消云散后,又有谁真正care它们的曾经存在呢?
持枪者的荣耀与卑微为剧情的鬼马荒诞增光添彩的,是每个人夸张的喜怒反转。
从老头将剪刀插进便利店老板的颈脖子开始,陆续走进便利店的客人基本都呈现出了唯唯诺诺和凶神恶煞的两面,这个反转基本是以拿到枪为界限的(当然还有剪刀)。
在此,谁持有枪,谁就有话语权。
有趣的是,持枪者的威风暴戾之中,又喋喋不休地抱怨自己命运的不公,仿佛只是借着这仅有的难得的机会,他们才终于可以呛声说话、发泄不满。
最后的镜头闪回至他们死前的凄凉画面,对比之下更是唏嘘。
持枪者与被袭击者之间,又有潜在的合作关系。
比如,对规则的玩味。
在小朋友突然闯入的时候,大家可以相约和平共处、其乐融融;但在成人的世界里,偷几秒破坏规则成为赢家,却可以让敌方缴械投降。
比如,在更强大的暴力面前的妥协。
前一秒还在互相对峙,下一秒就因为面临着还剩十分钟就要爆炸的炸弹而结成同盟,甚至还绕有兴致做起实验(紧张时刻的严肃搞笑,反差带来的喜剧效果很出彩),炸弹拆除那一刻所有人欢呼相拥,但并不影响他们继续成为敌人。
成人世界,偶尔也讲规则,更多只讲利益。
<图片3>直面惨淡人生血浆、暴力、色情带来感官的刺激,却也让人滋生一种无望和无力之感。
不管是逼仄的生存空间压得让人透不过气,还是看似光鲜背后不为人知的丑陋和凄惨,直到最后一刻我们才恍然大悟,哦,原来是一群鬼魂的怨气。
不可否认的是,在每个角色身上都能找到现实生活对应的影子。
正如老头所说,生活依然继续,阶层依然存在,并不会因为你照顾了小朋友、拆了炸弹、见义勇为而有什么太大的改变。
相比之下,阿平的无所事事、一事无成,这种不如意,对于那几个经历了起起伏伏精彩人生的鬼魂来说,似乎都太平庸了,以至于谁也不愿替他过完接下来的人生。
最后废青继续选择做了废青,未来会怎样呢,不知道。
这种选择是很中立的,也许是一种期许,也许是一种无奈,更也许是一种尽人事听天命的虚妄。
他选择继续过下去,直面人生,是一种姿态,但也仅仅只是一种姿态而已。
整部影片充满了对城市、对体制、对操蛋生活、对脆弱感情的当头棒喝,但依然不忘在一片对生殖器的问候声中加以些许温暖的缓冲,比如集体向小朋友挥手时的萌萌哒表情,比如阿平在手忙脚乱中给花脸MM修了个图,还有便利店老板要挟GAY男友开枪的千钧一发的时刻,老头在一旁兀自抽烟、悠闲自得的神情,都是影片在传达f**king the world的同时,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些许聊以自慰的片段。
这样,在人生行至艰难之处,还有闪光点能给予些直面下去的勇气吧。
虽有些突兀,却也是在面对百无聊赖甚至痛苦绝望之时,所会也应该选择的态度。
从头至尾你看不到这个青年有任何质的改变,一群loser组成的“无常索命”似乎只是为了凸出他的卑微与无能。
在这个只有舞台大小的便利店里有视财如命的老板,妄想成瘾的警察,好色成性的大佬,外强中干的医生,内心脆弱的姑娘,郁郁寡欢的老者等形形色色的人。
这些香港社会极为典型的职业形象恰如其分的出现在每个环节中,也就此在杀人权的置换中爆发应有的情绪。
很多时候你会觉得他们的行径极为诡异,甚至不可理喻,当知道他们只是阴间的厉鬼之后,也就不难理解这种在现实生活中压抑的情感为什么在这样一个不恰当的时间迸发。
而那个青年似乎就是每个人沮丧情绪的集合体,当每个人在他面前一一倒下的时候,也就宣告他对这个社会的憎恶达到了一个小高潮,以至于最后他宁愿用死亡换取仅存的尊严。
一声巨响,灰飞烟灭,炸掉的却只有他对这个社会最后的情绪。
当一群鬼魂看着这个躯体的时候,没有人愿意接受它,因为这个时候再也看不到这个人对于社会的希望或者抱怨了。
即使青年最后回到了自己的躯壳,但我看到的却是一个再也看不到希望的未来!
这部电影带给我一种几乎嘲笑一切的悲凉,哪有什么最后的重燃希望,只不过是无人问津的自我毁灭······
文 / 为虾米呀 最近一部纯正的港片在影迷圈火了起来,它又给那些唱衰香港电影的人一记温柔的耳光。
如今我们应该要适应香港电影的这种间歇性“抽疯”,这座巨型电影制造工厂虽然有些老旧,虽然已经在内地成立了“分厂”进行代加工业务,但它的精气神还不会消失,年轻一代的创作者正在靠自己的信念和执著,艰难而缓慢的重建这座电影之都。
<图片1>美国94年的超低成本黑白片《疯狂的店员》被许多影迷追捧,奉为经典,而大陆09年拍摄的《夜店》则是《疯狂的石头》余温未散的产物,勉强及格,他们都是以便利店作为故事发生地。
那么这次同样将便利店作为主战场的《老笠》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惊喜?
与之前让人忆起港片往日荣光的《打擂台》、《僵尸》等作品不同,《老笠》并没有走一条怀旧复古之路,而是向“鬼马”前辈彭浩翔靠拢,在传统的功夫、僵尸、警匪题材外另辟蹊径,杂糅了各色剧情元素,整个故事天马行空,放浪不羁,极为丰富的人物组合(商业大亨、性感女医生、失败的士多店个体户、便利店老板、废青、警察外加一个Gay)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内为我们带来了一次大胆而亮眼的CULT之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本片和2014年陈果导演的那部《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更加接近。
《老笠》由导演火火自己创作的话剧改编,因此在观影中我们会感受到一些话剧的影子。
<图片2>血浆、大波妹与粗口说起基本的CULT元素,首先就得有“爆点”,在《老笠》里,从影片一开始便进入了“爆浆”模式,废青曾国祥没有一丝丝防备的被直接糊一身新鲜出炉的血。
昆汀式的爆头当然也不会少,警察间的枪战,枪枪入魂,干脆利落,子弹从头部穿过时附带的血浆,和观影者的心一样滚烫,充满热情。
士多店小老板说“爆口”就“爆口”,决不拖泥带水,然后给你几秒面部特写,口腔被轰开后,里面还冒着热气腾腾的烟子呢;黑警姜皓文出场便处于“内爆(憋屎)”状态,片中两次畅快的拉屎,在听觉和视觉上给予我们CULT片特有的冲击;从便利店老板林雪脖子上终于(咦?
为什么我这里要用“终于”)拔出的剪刀,他终于喷血而亡,实践了怪老头冯淬帆的“开香槟”理论;然后让人看着都疼的马志威被“爆蛋”;哦,大亨郭伟亮和“叶子楣二世”崔碧珈的“口爆”肯定也算啦……最后,整个便利店内总是充斥着那句魔性的台词:“要不要加五元换一包爆炸糖呀”。
光有血浆的片子还不能称之为CLUT,还得有点“颜色”,崔碧珈在片中就充当“情色”元素,除了那对大波,本片并没有特别照顾广大男性同胞的感受,这方面的设置并不太多:口爆、捆绑、艳舞和2处心不在焉的情趣画面。
而粗口比起昆汀,甚至彭浩翔来说那就更加的稀少,便利店老板林雪偶尔喷两句,剩下的都是日常和谐用语,那些在CULT片里常见的关于人体器官的口头禅这里相当少。
反倒是剧中的人物时常说几句英文,显得优雅礼貌……仔细想想,在一部血浆横飞的电影里,用英文礼貌的问答,好像本身也挺CULT的….. 你得会玩之前说的一些元素是构成CULT片的基础,但真正让一部影片被标记上这个标签的还是故事的形式——总的来说,就是没有模式,没有套路……在CULT片里,传统的类型电影形式不再发挥作用,因为可以随意切换,喜剧/悬疑/惊悚/爱情/警匪,甚至是鬼片都可以信手拈来,组合嫁接。
昆汀的那部《杀出个黎明》,以及西蒙佩吉主演的《僵尸肖恩》这种不严肃的打僵尸电影都开了一个“好”头。
换句话说,忘记那些条条框框,你得会折腾!
在《老笠》中,谁是主角?
你很难说清楚,因为随着电影的推进,主要角色会根据自身地位的改变而进行变幻。
电影以曾国祥作为开端和结尾,理所当然以他所代表的废青形象作为主题或者内涵上的主角,但实际剧情里,根据手枪这一重要道具的归属,林雪、冯淬帆、姜皓文都曾一度掌控局面,成为那一阶段的“临时主角”,但很快导演又打破这种控制关系,重新洗牌。
甚至看似最弱的角色,也可以忽然爆发,瞬间干掉“临时主角”……<图片6>黑色幽默、无厘头与致敬纯真的小男孩站在一堆血淋淋的尸体旁边,和店员换心爱的玩偶娃娃;前一秒还杀得头破血流,要致对方与死地的一群人忽然切换到和平模式,曾国祥、姜皓文、冯淬帆、林雪四人围在桌边谈论香烟,谈论人生;大家围在士多店老板的尸体旁做实验,拿着利器在尸体上插来插去;各种躺枪的大亨郭伟亮,这在周星驰的电影里可不少见。
导演火火甚至直接在影片中让警察姜皓文演了一遍《无间道》里经典的天台戏,然后对着镜中的自己来了一枪,这很难让你不联想到杜琪峰《暗花》和《神探》里的桥段。
<图片5>会说话的色彩本片中除了结尾的电影类型切换赢得喝彩外,在整体画面色彩的呈现上有一番心思,甚至用画面颜色来交待故事的发展。
最初曾国祥点烟刹那画面呈现黑白,随后恢复,你以为屏幕出了点问题;后来,冯淬帆这个老戏骨潇洒的滑开打火机,点燃香烟,浅吸一口,随后吐烟,这一连贯的过程中导演呈现出了明显的色调变化,画面从彩色渐到黑白再到彩色,然后在吐完第一口烟时颜色达到最浓。
我想这将会是本部电影的一个标志性画面,在日后我们谈论《老笠》时,你很难不提起这次兼顾了画面美感和艺术表达技巧的色彩变幻。
<图片3>
豆瓣上从最初的6.7分现在已经缓缓上升到7.2分(截止6月17日),《老笠》的热度继续在圈子里发酵,因为人们对于优秀港片的渴望从来没有停止,它再次让我们看到了港片的无限可能,这座曾经以电影闻名的国际都市,即使没有再次苏醒,但它在沉静中的力量和创造性依然值得尊敬。
我们在习惯了内地与香港的各类合拍大片后,你愿不愿意花五元钱换一袋充满惊喜的爆炸糖呢?
和《僵尸》差不多一样的结尾逻辑神反转,为这部本来就已经极其惊艳的cult电影更上一层楼。
这些年港片江河日下,老一代的香港电影人,其实不应该叫他们香港电影人了,因为他们身上的“香港”标签已经没有了,他们和内地导演炮制出来的垃圾烂片是一样一样的,做快餐电影现在是人家的主业。
从2010年的《打擂台》开始,接着《僵尸》,《踏血寻梅》,再到现在这部《老笠》,基本上港片的话题性电影和精脉都由现在的年轻人在担当。
即使是专注于拍港式文艺片的老人家陈果,其对香港社会的触觉上的敏锐性,和悲天悯人的情怀感相比他年轻的时候,都差了不是一般两般,这点从他的近作《开往大埔的红VAN 》即可看出。
我们来看现在活跃于本港的、并有志复兴港片的青年演员是哪些人?70末85前:黄又南、曾国祥、麦浚龙、翁子光、火火、郭子健…… 我们可以把这批人称之为“后彭浩翔时代的香港电影人”再来看和他们配戏的老戏骨都有哪些人?: 吴耀汉、冯淬帆、泰迪·罗宾、梁小龙、邵音音、陈惠敏、林雪、惠英红、廖启智、陈友、卢海鹏 ,这批人我们同样可称之为“前四大天王时代的香港电影人”。
香港影坛现在就是这个样子了,老的老,少的少在留守,在内地较有影响力的一班中坚力量全部北上……近几年港片由于快餐电影市场的冲击,艺人换代青黄不接,为圈钱不择手段等因素,已被折腾得残花败柳,鲜少有令人眼前一亮的作品。
但这部特立独行的「老笠」,却让人看到了久违的港片之魂。
在网上看到《老笠》的时候,已是2016年6月。
而这部低调的另类港产片,早在去年夏季就问世了。
但它备受两岸三地影迷关注,却是这三个月的事。
但就是这么一部慢热的电影,就算不是一出杰作,至少也能证明香港本土电影一息尚存。
与其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今年初引起争议的一部与陈奕迅代表歌曲作品同名的电影,这部短片合集创作制作水准并不比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作品高多少,却因为其中的情绪表达和主旨立意戳中了香港电影金像奖评委的G点(注:笔者不想让广大香港朋友背这个锅),于是在只有一个提名的劣势下,拿下了最佳影片奖。
而《老笠》的存在,无疑是对(主动或被动)肯定、认同这部获奖电影以及它的思想表达的港人的一个嘲讽。
电影故事改编自同名舞台剧,所以本片也保留了舞台剧当有的戏剧性与冲突性。
在喜剧的气氛之下,无时不刻不在透露着荒诞和怨气。
不过,这都是用主流的标准得出的评价,有一种区别于主流电影的电影类型,叫CULT片。
《老笠》就是典型的CULT片,而且它也是一部很有建设性意义的CULT片,至少对于香港是这样。
B级片指低预算、多元素,场景偏少,谈不上大制作的那些电影,这部老笠,就集结了一票谈不上大红大紫,但却演技精湛的著名港配。
老笠在粤语中的意思是“打劫”故事就围绕在一家24小时便利店中,形形色色的人都来“打劫”废青、大亨、魔警、变态、同妻、流氓,蜂拥在这个小店中剧情一次次的反转再推翻,让你根本猜不到结局有暴力有血浆,又情色又荒诞,全片充满了黑色幽默和影射。
影片剧情开展到三分之一后,各色人等的来路一一揭晓:三陪原来是医生,大亨身患不治之症,老劫匪不是个简单的劫匪,老板不是个称职的一家之主,就连女店员也有着不堪回首的过去......一个个都是有故事的女同学,哦不,极品人物。
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与恨,当然也没有无缘无故的奇葩。
对于人生绝望的他们,几乎都逐渐放下脸面,暴露自己癫狂过火的一面,只有废柴青年还保持着积极的信念。
乍一看很狗血,但如果联系香港的发展历程,你会明白这绝不是无缘无故的“洗白”“黑化”。
香港由上世纪末的繁华,到如今的毫无生气,这十几年间,难道就没发生过什么吗?
真的就是回归的代价吗?
知乎有个网友写过,对一个人而言,世界对待你是善意还是恶意,很多时候不取决于世界,而是取决于你自己;同理,对于一座城市乃至一个国家而言,能否经得起时代潮流的考验,往往也是取决于这座城市、这个国家本身。
经过一场赌命大爆炸,死后成为鬼魂的废柴青年意外发现,便利店里的各路奇葩除了他自己之外,其实都是鬼魂,也就是说,之前都是一帮鬼魂在他这个唯一的活人面前做戏,为的就是争夺他尚且年轻的肉身继续活在人间。
这样一来影片就足够点题且有现实隐喻了:影片前半段,老劫匪到便利店“老笠”;结局一帮鬼魂“老笠”废柴青年的肉身;现实上改革开放后,香港的经济生力军贪图眼前的利益,过度消费现有的资源,“老笠”了香港的未来和下一代人的发展空间。
结果大家都看到的,香港(还有台湾)产业空心化,经济发展后继无力,而大陆也存在着诸多经济问题。
要想发展得更好,最好的办法只有重振旗鼓,改头换面,以焕然一新的面貌迎接新时代的挑战。
然而上一辈人一方面又放不下曾经辉煌的过去,一方面又对新生代各种嫌弃,就好比片中便利店的鬼魂对废柴青年的肉身各种不满意。
一个曾经发展滞后的经济特区尚能勇于在新起点重新起跑,那么一个活力大不如前、但一息尚存的国际化城市也可以做得到!
港片还没死,香港也还活着,希望和机遇还在!
那些以“香港将要灭亡”为噱头哗众取宠的港灿,本身就已经死了!
<图片6>
男主对目前的生活和自己基本上就是很不满,无聊的他在一个神秘的街道上遇到了一家神秘便利店,被录用后,男主在进入便利店的一刹那就上了一群鬼的圈套,这群鬼就是找替身的,男主被这些鬼引导后魂魄出身,生死就在一瞬间,但男主在这一系列的圈套中,展示了自己有价值的一面,这些鬼嫌弃他,不愿上他身,他最后自己上身复活,重新开始人生。
这是一部非常典型的小成本cult港片。
片中的主角自称“废青”(当时的废青还只有字面意思,废掉的青年,没有暴动之后的污名化),先是一段自白勾勒出家庭背景,这个段落在其他港片也见到过,无非是住在鸽楼里,还没有宠物店里猫狗的位置大,一张窄小的床,布帘外是穷困的父母无休无止的撕打,晃动的上铺是哥哥带着身份不明的女仔运动着。
这可能是香港底层青年非常逼真的生活写照吧。
昂贵到离谱的房价摧毁了所有底层民众的梦想,青年少年看不到希望,为什么香港房价会如此畸高,很多大佬都作出过深刻的分析。
这也是个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
好吧,这位底层青年换上衣服开始出门。
出门不久,就碰上一对跳楼离世的新婚夫妻,还因此被溅得满身是血。
喜欢的衣衫只得丢弃,感觉出门便触霉头,这趟行程凶多吉少。
前面这些细节,在之后的故事中都有呼应。
然后男主进入便利店,穿上服务员制服,开始做工。
这个夜晚的暴走随之启动。
全过程基本上是以男主的视角,先后目睹或是发生接触的有:女店员,正在准备着婚礼,试婚纱、想情人,满脸洋溢着幸福;胖店主林雪,精明但软弱的男人,斤斤计较,独自经营着便利店;流浪街头的老头,曾经有过辉煌的过去,杀过人,坐过牢,此刻却显得淡然平和;腐化变质的前警员,因为知法犯法偷拿黑金,在枪战中死亡;大佬和他的性感女伴,前者是富得流油的黑帮老大,各种作死,感染花柳病;女伴原本是护士,被大佬胁迫着发生关系,愤恨之下将大佬宰杀于浴缸;帅气男GAY,被强逼着结婚,痛苦纠结,临到最后,才揭开这位同志是女店员的未婚夫,两人也正是男主刚出门碰上的那对。
中间有警察出现,也有一位可爱的小男孩,刚刚才生死搏杀的大家,马上恢复温和,就像过家家那样,给了孩子美好的回忆。
过程中的大乱斗就不提了,很多戏谑夸张的细节,林雪的剪刀,大佬中枪,莫名其妙的炸弹,突然跳出来的丧尸,结果是林雪捅刀却未断气的老婆。
反正怎么夸张怎么来。
最后,男主发现这些鬼魂,居然没有一个愿意进入他的身体,这再次证明了他的失败,也呼应了他最早提出的水的理论。
整体感觉是一场视觉刺激,《维多利亚一号》《人肉叉烧包》《蝶变》《伊波拉病毒》等等一大堆港片闪现出来。
邱礼涛导演是制作这种片子的高手,感官惊悚,大家兴奋一场,最后给与些批判现实和人生哲学的道理,感觉像是升华了些许。
后来就像赌片、鬼片和警匪片一样,成为香港电影的套路之一。
片中的社会问题,劏房、高房价、经济低迷、青年躺平、恃强凌弱、家庭仇恨、同妻、骗婚,都像是在拔出社会肌体上的一根一根针,自然也有了讽刺和批评的力量。
不过现在看来,这样一种生猛的劲头,以后可能也再难得见了。
微信公众号:燚见(ID:xiaoyizhijian)这部电影的开篇是这样的:男主角穿着睡衣,叼着雪茄,在落地窗前俯瞰香港。
他并不掩饰自己的富豪身份。
紧接着,镜头回拉, 他的房间躺满了各种只穿内衣的美妞儿。
更加紧接着,打回现实。
土豪身份只是意淫。
这个32岁的年轻人和老爸老妈以及哥哥嫂子住在一个狭小的公屋。
老爸老妈整天都在打架,他们认为这是最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哥哥又在上铺哼哼哈嘿,可是嫂子明明回了娘家,上面那女的到底是谁?
这些都不重要,只要没有惹到自己就好。
他依旧看着电视,吃着面。
享受着乏味无聊的人生。
他想要逃离这个家,可也只是想想,如果能做到,也不至于等了三十多年。
但这些丝毫不影响他穿着自己唯一的一件名牌上衣上街瞎晃。
如果不是溅上了跳楼女的鲜血的话,他那件名牌或许可以穿很久。
是的,这就是命。
不会因为你很衰而对你仁慈一些。
他选择了到便利店打工。
却遇到了神经兮兮的女同事和奇葩的刻薄老板,以及到便利店借厕所的古怪警察,刚出狱的反社会人格老人,还有兑换公仔的小朋友,大亨和性感女伴等人。
本来互不相干的一众人,却因为一个小摩擦而产生了交集,并且激发了各自心中的恶,不过几个小时的时间,人们在便利店完成了各自变脸。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
杀戮相继发生,反转不断上演。
之后的一幕幕真实又戏剧。
人性到底有几种可能?
每个人都在压抑自己?
只是缺少适当的时间点?
来自社会,还是家庭?
为什么每个人都有病?
问题就一定需要答案吗?
好吧,我承认自己也凌乱了。
答案在风中飘啊飘,地上人儿在地上追。
电影中的老者有段话:刘德华这么多年依旧是主角,依旧被人们称之为华仔。
可是你,已经从当年的小孩子变成了小孩口中的叔叔。
社会也是娱乐圈,有些人可以永立风头,而有些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上位,就是临时演员的命。
老者无情地揭示了一个现实,这段话也命中了他的内心。
换个角度想想,照这样下去,老者何尝不是多年后的自己。
当你习惯了一种惰性模式,以后只会越来越习惯,也就意味着难以改变。
你可能一辈子都是一个人生的十线演员。
但人生是很奇妙的事情,也许你听过很多道理,都过不好这一生。
可是,当有一天,一个瞬间或一个事件,让你有所感触的时候,你就会有新的想法。
就像电影最后,灵魂出窍的年轻人看着自己的尸体,所有鬼魂都不愿意附他的体,因为觉得他是废青(废掉的青年)。
被人嫌弃已经很丢脸了,没想到连鬼都这么想。
这是多么重的打击,多么痛的领悟。
所以,32岁的他终于被唤醒了。
致三十多岁的我们:找到自己,认识自己,一切都来得及。
最后,推荐《老笠》这部香港电影。
更多文章、电影资源,微信搜索关注公众号:燚见(ID:xiaoyizhijian)燚见——一个新乡八零后的生活态度。
关于电影、书籍、美食、音乐。
抵制性侵犯曾志伟!
麻烦以后拍电影不要找性侵犯之子曾国祥,脏了大众的眼睛!
我没有能力送曾志伟下监狱,只能无条件抵制曾家全员导演、主演、参演的作品,祝全部票房暴跌。
请你们回归底层,为人民服务,别在银幕前蹦跶了。
看到你们会生理性不适。
希望蓝洁瑛泉下保佑你们家族。
r.i.p.《 迷奸女星玩多人运动、强暴戏假戏真做、且看曾志伟的风流韵事!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67566658/answer/1346328874————————其它人演技在线,曾国祥演技太垃圾
死不去就活下去吧!片末的鬼反转一出电影即时变调,又是鬼搞怪,有点闷咯。
就喜欢这种一本正经的扯淡,一言不合就爆头,猝不及防就反转。喜剧其外,悲剧其中。让无力者有力,让悲观者前行。
被人硬拖着看的,看完倒是意犹未尽。我觉得结尾是败笔。如果到最后一枪打向炸弹就结束多好。主角是“废青”,里头却只有他一个人善良有底线——跳艳舞的女医生大概也算(不过没什么存在感)。众角色胸中的怨气凝结成恶念,借助枪这一道具肆无忌惮地得到了释放,展示出一个充满问题和绝望的病态社会。
有点儿太过了,难以喜欢。
5/10。发挥空间还有很大。
別鬧了
Cult的一塌糊涂,稀有的风格电影!!!!
香港近年#cult#片,基本等同于港式文艺片和大陆文艺片不能被理解通病一样,太深陷自我陶醉,一味刻意的情节乖张,依靠反转来开脑洞。此片美术和摄影完成不错,打着荒诞旗号东拼西凑,这一点昆汀,那一点萨特,故事本质完全被忽视了
如果不是那个结尾,这片子就是香港电影现在烂的一天世界的缩影:cult想要一点,无厘头想要一点,色情想要一点,资金只有一点,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普通电影
让人眼前一亮的香港电影,有惊喜,很喜欢导演对色调的处理,故事的完整性也不错,最爱胖雪,“需要加五元换爆炸糖吗?”曾国祥的演技也还不错。本以为全程cult路线,没想到还有鸡汤。如果没有鸡汤就更酷了。
有些Cult版《夜·店》的意思,这或许是香港电影的一个方向,在小空间小格局里面搞出有意思的大名堂。癫狂与过火,是香港电影的标签,也是这部电影的特点,编剧上的巧思和演员表演都是值得鼓励的加分项。
抄袭好莱坞2013年作品《人质》。
第一次芬芳港买飞睇三级戏。黑色幽默怪诞 惊悚cult 讲述日益病态城市下小人物人性。最后居然是鬼片。便利店戏份张力十足环环相扣 虽然有些地方略显生硬。居然有种无人生还的即视感,昆汀味十足。睇到爽劲到爆。新宝戏院看完出来旺角街头一片和谐忙碌,忽然一阵晕眩心头一闷 分不清虚与实。
有昆汀的影子,只是劇本跟節奏掌控上還是有點幼稚,感覺可以玩得更大,現在則有點太離地得來又不夠放開,卡在中間,不過還是港片少見的,值得支持,美術和攝影風格還是可圈可點,演員的組合也很有意思,最大的問題可能還是劇場味太重了點。
像昆汀?像瓦伦蒂诺?像彭浩翔?像星爷?cult片就是需要这些混搭,杀个人唧唧歪歪说半天,前世今生都用上。而是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徐贲所说的国人的犬儒抑或奴性。或许港港和弯弯时不时还会回光返照,也只是黎明前的黑暗,点解?因为骨子里的血液,能改吗?歹势,几千年了,我看不到希望
[3+] 其實都不錯呀,可以再玩盡啲就好。你話曾國祥同馮粹帆同歸於盡有無政治隱喻先?
非常典型的cult暴力片了,血浆假的都可以媲美五年自学作品了。香港就特别喜欢拍这种低成本的B级片,关键是这种天马行空的故事,黑色幽默和暴力低俗和港片特别的搭,这就使得这片子低俗的很有趣味。故事嘛虽然一眼就猜到导游在玩反转,不过整体上还是不错的,不过最后结局没想到,居然还是个鬼片哈哈哈。其实吧,这种病态的遭遇就像是被困住的我们,想歇斯底里,想杀个痛快,但我们最终保持理性,自我内心疯狂。
「老笠」就是那种年轻导演试图耍酷装逼抖机灵,结果耍脱完全失败的典型。为反转而反转,以为毫无逻辑地胡编乱造再加点血浆、情色、隐喻和黑色幽默就能拍一部cult佳作?不用学昆汀罗德里格兹山姆雷米了,就连香港本土的彭浩翔(维多利亚一号,低俗喜剧)、郑保瑞(狗咬狗)拍过的B级片都秒杀本片十条街5/10
想法挺有意思但是太舞台剧化了